第一篇:家乡课题总结
在家乡课中实施有效教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和龙市文化小学 王淑梅
和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和龙物产丰富,发展日新月异;和龙名胜众多,风光绚丽多彩······我们的学生生于和龙,长于和龙,对和龙的情况虽然有所了解,但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视而不见,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就应该让学生深入自己家乡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家乡,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家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家乡,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家乡。于是我们在家乡课中开展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民族风情、矿产资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真正做到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和龙是个美丽的地方;萌发了自己是和龙人的自豪感,明白了要珍惜家乡的资源,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情感。
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关的活动。
在低年级的家乡课上主要开展以了解家乡、画家乡为主的活动。学生通过手搜集文字资料资料,、图片资料,调查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对比感受家乡的变化。
1、在外出参观中感受家乡的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最为直接,最为有效。带学生欣赏家乡的美丽风景、解读家乡的名胜古迹,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产生亲近家乡的感情。我们的家乡自然条件优越,名胜古迹很多,有仙景台、十三勇士纪念碑。这些都是宝贵的本土资源,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开展“赏家乡”活动,让学生置身与环境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观赏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家乡的风景秀丽。赏家乡活动,将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丰富学生对家乡名胜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家乡那丰富的社会资源,增进学生亲近家乡、亲近家乡名胜的情感。2.在说说画画中表达对家乡的爱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社会交往的手段。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怎样知道学生到底对家乡了解了多少呢?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说说自己家乡的活动,让学生在说说讲讲中表达对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学生对家乡的感受是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学生在感受了家乡的风景秀丽之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家乡风景的流连和陶醉。因此,在观察和讲述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组织学生绘画,展现家乡的美丽风貌。我们以《才乡美》为主题,让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事物画下来。
3、品尝家乡的特产小吃,体验家乡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我们美丽的家乡和龙拥有丰富的特产,有著名的和龙冷面、朝鲜族辣白菜等等。我们把这些传统美食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真实情景中认识特产;在参观访问中了解特产;在游戏情景中品尝特色,不断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吸取家乡饮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我们特地请请来了拥有冷面制作“绝活”的老人来学校现场制作冷面。孩子们认真听讲制作冷面的方法和技巧,也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朝鲜族老奶奶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辣白菜。孩子们吃着自己做的辣白菜,高兴地又蹦又跳,感觉特别甜、特别香。
二、在建构游戏中升华爱家乡的情感
动手操作是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儿童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也是如此,仅仅靠嘴说和笔画还不够,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家乡的风景名胜,使家乡的美好山水、建筑在学生脑海中涌现出来,还需要通过建构游戏来呈现。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建构游戏“我的家乡”,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家乡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亲近家乡文化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在组织建构游戏时,我们让学生回忆参观过的名胜风景,说出名胜的模样。然后让学生欣赏名胜图片,通过图片再现名胜原貌,使家乡的名胜在学生心中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巩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讨论怎么搭由谁做等。因为学生有了认识、感知的经验,他们知道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这样不仅让学生与家乡的特色建筑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在回忆、建构家乡的过程中,学生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和特色建筑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升华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家乡的人文资源,了解家乡的名人逸事
学生是在活动中运用感官,不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能动的吸收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同化顺应、不断平衡才获得发展的,因此说学生是积极主动发展的主体。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文资源,带学生走入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经验,使学生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1、借助录象、故事,认识名人
名人的认识通过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也难以产生向名人学习的愿望。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名人,我们通过播放录象、讲述故事、朗诵诗词等让学生了解名人。
2、组织游戏、实践,学习名人
对于名人的认识方法是很多的,有一些名人的认识我们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我们组织学生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十三勇士纪念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名人,产生对家乡名人的热爱。
四、创设本土文化环境,感受家乡风情魅力
要创设具有丰富的本地文化内涵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创设丰富的环境,在学校的户外、教室里,大厅让学生领略到扑面而来的和龙文化气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五、我校在十一月进行了爱我家乡主题活动的展示。我班的《悠悠家乡爱,浓浓文化情》从主题展示演出到活动设计,都紧紧围绕“赏和龙”、“品和龙”、“说和龙”、“创和龙”的主题,展示了浓浓的和龙文化气息。主题展示演出有相声《话和龙》、快板《和龙是个好地方》、舞蹈《红太阳照边疆》、三句半《赞和龙》等节目,这些节目全部由师生们自编自演,围绕“魅力和龙 爱我家乡”这个主题,内容丰富多彩,演出精彩纷呈。小朋友们在舞台上用欢乐的舞蹈、优美的身姿、悠扬的乐曲,尽情地展示着他们的才艺。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被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深深地陶醉了。
六、实家乡课程的收获
1、通过家乡课程的学习,我校学生对吉林省及东北地方文化和风俗有了一定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东北文化的特点,掌握了东北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对自然领域的探究,使我校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增进了了解并能进行深刻的思考,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社会领域的探究,使我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家乡的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感。总之,通过家乡课程的实施培养了我校学生知吉林、爱家乡的情怀,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家乡课程的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就给我们从教者带来了挑战,更带来机遇。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正确理解家乡课程的教育价值,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并能多挖掘体现家乡特色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上的资料和信息开展学习与教学,继续加强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完善。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协助,及时向当地有经验的人员请教。在提高家乡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第二篇:课题总结
课题工作总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 教学模式是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2010年所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做一下小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反思:即第一段:学什么:锁定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心中有数,前进有方向,有目标。第二段:我来学:体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第三段:学为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验收,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知道学为所用,有成就感。一思即反思,思考所得。
2012年4月我做了一节课题展示课,即九年历史专题总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因为是专题复习课,面对中考,和新授课还不同,为了体现三段一思的教学模式,所以在第一段学什么的环节,我首先用大屏幕给出了中考说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侧重点,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在第二段我来学这一环节,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用表格的形式给学生列出了大概的提纲,然后由学生回忆、讨论、合作完成表格总的内容,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指正。因为九年级学生面对中考,这些内容要求学生能记、会记,所以我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然后由一名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完成记忆效果的检测,从而真正的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且为下一环节学为用打下了基础。在第三段学为用的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复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学为所用。最后还设计了一道合作探究题: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你怎么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在反思环节,我意在引导学生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我记住了哪些内容,还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由于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这本该由学生思考所得的内容就由我来完成了,这是我觉得本节课有点遗憾的地方。最后,因为本学期3月份正好的我校的科技节,所以我呼吁大家在有兴趣并且有时间、有精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的参与。能够和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事相联系,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大的意义所在。
以上是我以《两次工业革命》这节课为例谈了一下我是如何践行“我要学——三段一思”这一教学模式的,此外,我还多次参加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课题学科培训会、课题综合培训会以及听评课活动,这些活动都有效的促进了课题的实施。
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这节课“一思”的环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把握的不是很好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
第三篇:课题总结
今年,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工作法已失去了它的市场,一个“自主、合作、探索”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以此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英语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1、全面性。素质教育第一要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受益。
2、主动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变被动式的吸收为主动式的探索,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究性。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总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全面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这一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
其次,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1、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
2、提倡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
3、引导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
2、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
四、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四篇:课题总结
绿怡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这学期来,我校深入进行《随笔化写作》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想要的目的。下面就对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做全面的总结。
研究目标:这学期来,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我校教科研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推动整个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业务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
研究成果:通过半年来的研究工作,能够明显感觉到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提高,教学能力明显上升,教学研究和反思水平相对于以前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语文教师能够做到情境为主,活动为先,体验感受,动笔成文。重视对学生习作过程的指导,习作兴趣的培养,注重对习作的修改和评讲。很多老师设计的随笔化写作课能够与时俱进,添加进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进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和目的。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师们明显感觉到因为有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和完美整合,整个课堂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升级。
研究手段:课题研究只有深入课堂,和自己所教学科紧密结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随笔化写作》方面。
1、狠抓理论学习。利用教研组活动空隙,组织校语文老师对随笔化写作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让所有老师对目前最前沿的观点,论点和相关论据了如指掌。
2、开展相关活动。这学期,语文组老师除了进行理论学习,武装自我外,还组织了两次教学评比活动。首先是教学设计评比,我们精心做了策划工作,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引。教师的教学设计篇篇都别出心裁,亮点倍出。有的紧跟时代特点,有的结合电视节目,还有的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设计,总之是花样翻新,新颖别致。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方面
1、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开学初期,学校教学部门就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开展了有效的培训工作。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培训,指导和帮助。培训工作分为白板操作培训、信息理论指导、专家现场示范、名师点评纠正等几个环节。培训下来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够灵活运用白板教学,实现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2、通过评比活动展示研究效果。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主要通过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来展示我们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收获的。首先我们在四月份开展了一次以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为载体,结合各科教学为内容的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从各位教师上交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来,大家都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媒体的运用,以媒体的介入来促进课堂的生动和更高效,实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们在五月份又举行了一次教学课件评比工作。同样要求教师设计一个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教师们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创设出风格迥异,别具一格的教学课件。
虽然老师们先后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收获了累累硕果,可是课题研究是无边无际的苍茫大海。我们知道,我们所撷取的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而已。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沿着先前的道路,在课题研究的旅途上鼓浪前行,采摘明珠。
合肥市绿怡小学
2013-6-8
第五篇:课题总结
结题报告
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由我组申请的课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历经准备阶段(2011年9月—12月)、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的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汇报如下,敬请专家组评议。
一、课题研究基本问题和理论依据
1.近年来,社会及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都比较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其现状并不理想,我国许多学校正处在发展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学生视力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居高不下。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监测结果分别高出0.7厘米、1厘米。体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加。但是,学生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另外,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
2.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北京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启动仪式。足以体现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课题颇多,也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最近才提出的体育口号,对本课题的研究,目前还都是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滁州市中小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制度,让学生自觉的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本课题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教材教法等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二、研究任务、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任务是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我们选择了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具有典型代表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有以下几项任务:
1.认真学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2.分析滁州市体育教育工作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4.确定六个年级为试点,进行一年跟踪调查、研究。
5.组织督查对各年级“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抽查。
6.总结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年级如何最有效地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并定期交流观摩。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 3.对比法
四、课题组的分工情况
蔡卉、朱承平、周海军:课题总负责人,主要调查研究、撰写开题及结题报告等。
柴爱民: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和调查分析工作。
董新生: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及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
吴涛: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资料分析工作。
五、研究条件
1.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要求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在下学期有一批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或优秀等级,获得“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以此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2.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一个时期,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将达到标准作为“学生评选三好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体育课时;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延长课间操时间,推广课间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等,众多措施的出台,给“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3.本课题组人员由专职体育教师组成。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同时有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4.理论资料有图书馆可以查阅,各种文件在县教育局可以查阅。实践材料有一线教师在活动中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按实际情况将研究调整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是2011年9月—12月,全面启动,展开理论学习,拟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具体落实,分片实施与跟进研究阶段,时间是2012年1月—2012年7月,按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材料。根据国家新政策,充实研究内容,做好学生阳光体育冬季
长跑活动的跟踪调查。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是2012年9月—12月,分析总结实施材料、汇编相关材料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教育部部署了2008年工作重点:大力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深入开展。市教育局成立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相关组织,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课题成员多数参加了此项工作的具体层面,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通知国》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及省市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在实地工作中有了理论依据。
2、我县对学校体育工作历来比较重视,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近三年陆续出台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奖惩考核机制;逐年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体育教师的招考比例,实行体育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上说明我县的学校体育工作基础是好的,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工作的氛围。我校制订了详细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我校中小学生自觉地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
动。
4.深入学校,开展调查,收集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资料。本次研究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三个阶段,通过全面抽查和样本校的调查。
七、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1.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决定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非常及时,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在学校均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完成率100%、有效率85%。
2.“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引起了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校制订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一年来,学生体质状况有所改善,中考体育如: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4.“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了体教结合工作,促进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开发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手球项目),对学校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5.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程度;其次是场地、器材等外部因素,与三个层面环境因素的差异相关性没有显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