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第一季度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2017年第一季度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2017年第一季度,我院医疗环境,医疗质量持续良好,各项指标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日常工作中,仍有些许不足,医疗质量有下滑倾向,现将第一季度医疗质量分析如下。
一、医疗指标
我院第一季度内外科病区共收治住院病人11271人次,门急诊76307人次,外科手术3578人次;平均住院天5.97天;治愈率59.62%,好转率40.27%;死亡0.11%;药占比:37.27%。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病床使用率、治愈率等主要质量指标较去年同期增加;药占比同比下降,但与标准要求相差一定的距离。
二、存在问题及质量分析
(一)医疗质量
1.核心制度、诊疗规范执行:检查中发现,急诊检查部分医技科室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发报告,报告内容缺项,有时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反复存在标本丢失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部分人员对核心制度内容不熟悉,责任心不强,操作有误,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绝大部分科室医务人员对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不熟悉,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误差,差错。全院科室目前未大规模开展学习诊疗规范。
2.三基三严考核:个别医师对本科室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常规,三基三严学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手术指征,操作适应症把握不全面。
3.医疗质量考核:经过多轮次的质量考核,医师在告知,术前谈话,病历书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部分人员及科室屡教不改。突出表现在:(1)用药指征不明:抗生素乱用,质子泵抑制剂大量使用等(2)三级医师查房格式不正确(3)三级医师查房过于简单,没有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或者一笔带过。(4)外科系统普遍没有血检,辅助检查的分析,手术病人术毕都没有心电图的分析报告说明。(5)手术安全核查医生未签字(6)跨专业诊疗频繁发生(7)(8)部分外科医师对病历的书写,格式要求,告知,其他文书签字等情况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4、终末病历质量:本次巡检病案质量较前有所提高,病案首页疾病诊断填写较前有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1)病案首页存在多处缺项(2)病案首页无上级医师签字(3)出院病程记录无签字,没有上级医师冠签。(4)手术切口愈合等级未填
5.临床用药:总结:
1、81.82%的科室DDD值超出合理范围值,45.45%DDD值超出正常范围的2倍。
2、住院部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66.97%,超出规定范围。59.09%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是>60%,导致各科室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超出正常范围值,属于不合理用药。相对于同期,这个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表现持平,希望可以控制。
3、一线抗菌药物使用占51.97%,二线抗菌药物使用占33.71%,86.36%的科室联合使用抗生素,但只有36.36%的科室送检少量标本做药敏试验,导致各科室平均送检率没有达标,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用抗生素。4、81.82%抗菌药物的金额比超出正常范围。
5、科室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上存在问题,在没有药敏和明确使用指针的情况下越级使用抗生素;
6、氯化钾用量警戒!过半科室大量使用氯化钾。
6、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部分科室未按规定执行。
(二)医疗安全
本季度出现医疗纠纷X起,赔偿XX元,投诉X起。我们医疗环节中已经开始重视。但仍存在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医患沟通不到位,专业知识欠缺仍然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本季度外科从质控到医疗安全等医疗质量方面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很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进而激化了矛盾所引发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2、强化规范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发生医疗纠纷,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医疗差错,这与规范意识差、诊疗水平低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规范病历书写,尤其是病案首页填写,关系到二甲复审的通过,务必重点强调、规范;每月考核、反馈,找出存在问题,急时纠正、解决问题;定期举办继续教育讲座,以了解临床诊疗技术新进展。
3、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医疗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过程记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文书将成为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临床科室要进一步加强病历质量控制。科室负责人为医疗质量、病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组织成员加强对病历质量控制,保障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和内涵质量。医院定期对运行病历、归档病历质量检查情况进行公示,并予相应的奖惩
4、严格落实核心制度、诊疗规范。要进一步加强“首诊负责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以及医院制定《危重病人管理有关规定》等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诊疗规范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落实,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制度措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切不可流于形势。
5、切实履行告知义务,不要故意夸大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手术治疗时,一定要切实地履行告知义务,规避自己的风险,保护自己。在与患者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时,无论病人有多信任或是多么熟悉,都要认真填写,不能因为熟人或是患者表现出无所谓而马虎这一环节。手术知情同意书应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包含到里面。此外,切忌夸大疗效,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
6、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举办临床合理用药的有关知识培训,按照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及时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经常下科室检查指导,规范临床用药。
第二篇:木兰县医院第一季度医疗质量管理及安全分析报告
木兰县中医医院
第一季度医疗质量管理分析报告
院医疗质量管委会:
2014年第一季度我院医疗工作总体来说运行平稳,质控管理部门也以创“平安医院”医院为契机,积极调动院科两级医疗质控组织功能,在临床医疗质量环节管理、及病历质量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加强科室质控的同时,定期进行自查整改。现结合质控小组对各科室多次督(抽)查结果的分析讨论,把发现的主要问题,反馈如下:
一、问题及原因
1.检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科室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是对医疗三级查房、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等条款执行不够严格。由于相关人员对医疗核心制度的掌握不够牢靠,在医疗实际工作中对所产生的偏差,无法做到及时感知与纠正。医务人员的日常医疗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常因工作繁忙而顾此失彼,未能及时予以指导,造成现场质控流失。
2.病历书写不够严谨,集中表现在病程记录中,对药物的疗效及疾病转归缺乏讨论。总之,病案书写在完整性及内涵表达方面有待提高。这主要是部分医务人员偏重于技术操作和诊疗结果,忽视了对医疗过程的记录,未能按要求完成病历书写,另外,客观上也存在对医疗文书书写能力把握的欠缺。病历书写不及时、“知情告知”履行不充分、归档逾期现象较普遍,这跟科主任及部分人员对病历及时性、医患权益等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够强有关;当然,院质控对责
任追究制的落实不够严格以及随着患者增加,医师超负荷运转也会
导致这一问题变得突出。
3.科室质控与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对一些“老问题”的解决似乎
缺少对策,效果不显。分析原因可能是被检科室对上级质控部门反馈的意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进行认真分析,也未制定相应的整改
措施并加以落实。
二、整改措施
1.核心制度的有效落实是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各级医务人员一
定要熟练掌握,并在医疗服务中认真遵照执行。对有缺陷者的整改,科室要有具体要求,同时追踪整改效果
2.各级医师应提高对疾病的分析讨论、鉴别与判断能力,提高病
历内涵表达水平,严格执行有关病历书写及管理制度。
3.科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科主任是科一级领导,是实施科室
质控有效程度的关键。院级质控部门要不断总结、完善质量考核标准
及考核方法,加大对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管力度,要充分调动科主
任积极性,敦促科主任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科室管理,确保医疗
质量与安全。
质控办(医疗组)
2014年4月3日
第三篇:第一季度医疗安全分析汇总
第一季度医疗安全分析汇总
本季度工作任务较重,既要完成了病人的日常CT检查工作,同时还完成新CT机的机房改造、安装及培训、旧CT机的搬迁等工作,同事们加班加点,虽然很忙但在接诊、检查、照相及报告的发放等医疗方面未出现差错、事故,科室的人员、财、物及水、电设施未出现安全问题。
存在的隐患:
1、意识不清患者坠床问题
2、过敏性休克的急
救问题
预防措施:1)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2)对于不能配合的病人,必须在检查前要求临床医生使用镇静剂,待病人安静后方可进行
CT检查
3)必须由1-3个家属陪同,并向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4)向院方反应,争取临床配合3012-3
第四篇:第一季度医疗安全分析报告
第一季度医疗安全分析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就医安全,我院根据“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严格每一项医疗操作,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季度,我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没有出现一起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但在医疗安全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问题:
一、中药使用率低。
二、中成药为辨证
三、中药医嘱提前开具,患者未服用。一.仍有投诉服务态度欠佳的情况
二.治愈率不是太高
三.上级医生查房记录不详
四.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五.入院谈话记录有待进一步落实
整改措施:
1.医院特地安排医务科进行病历书写质量管理.不定时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进改正
2.医院定于每周四晚上进行业务学习,提高全院职工的业务水平
3面对恶劣的医疗环境,号召全院职工对安全医疗一定要有所警示!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做到“三个尊重”:(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自己的人格权),“五个会”(会说话,会写,会请,会选,会选择).4,加强环节管理,尤其是对易发科室,易发人群,易发时间,易发环节,易发诱因的管理,确保我院的医疗安全.5.全院职工人人熟记熟背14种核心制度。不定时地抽考,成绩记入档案,其分数与年终评优挂钩。
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医务科
2011年3月30日
第五篇: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和军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五条
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以下称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或者指定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以下称质控组织)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八条
国家级各专业质控组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九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以下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本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六)落实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制订本科室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医疗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五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使用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开展诊疗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和药事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并实施护理相关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护理指南;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并实施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中医诊疗、技术、药事等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
第四章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地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数据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发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努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十四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作为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制订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善投诉管理,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者隐瞒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发布评估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质控组织应当重点加强对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实现与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互连互通。
第四十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对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的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依法处理,同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的;
(四)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经亲自诊查,出具检查结果和相关医学文书的;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六)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