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质量管理案例
管理案例
医疗质量安全 想得多不如做得好
2014-08-18 15:41:26 | 来源:健康报 | 分享
8月14日,北京市医管局半年工作会召开,医疗质量安全被定为下半年8项重点工作之一。一提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相信所有医院管理者都会有一箩筐的实践与想法。可在医院质量安全管理中,不少医院的很多问题却又都常年存在、反复出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管理实践提示我们,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或理论,而是在找准问题、抓住重点的前提下,开动脑筋、化繁为简、全员行动、常抓不懈。还需要,医院管理者有心、用心,倾情倾力,既做好积极引导,又参与其中。
感性发动 理性铺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伍冀湘
到底哪条路径、哪个方法,才最适合一家医院管理的实际,实施下去才能达到质量效益最大化?作出这样的决策,需要眼光、需要魄力,更需要对医院特点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剖析和把握。
2012年我从安贞医院调入同仁医院任院长。这是两所都非常顶尖而又特色鲜明的医院,接诊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病人。但是由于学科特色,以眼科、耳鼻喉科为特色的同仁医院,其医疗风险远远低于以心血管科疾病治疗为特色的安贞医院。但是,死亡率和病死率低,并不代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完美无瑕。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同仁医院,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内部还不够健全。一些低级错误在医院时有发生,医务人员的预防性意识薄弱。比如,在一些医疗纠纷发生后,大家往往只关注法院、医调委、第三方医疗鉴定机构的意见,从自身流程、医疗制度落实、医疗风险防范上找问题却做得不够。这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手术很完美,却在后续护理治疗中出了意外;手术难度不大,各个治疗环节都认为自己没问题,可接受手术的年轻妈妈走了,留下一个不到1岁的孩子和破碎的家庭。
我是院长,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各类生死见得多了,可对病人这样的死感到羞愧,对血的教训不能得到汲取甚至连责任的源头都找不到而感到十分悲伤和不解。面对一个个因病需要修复的生命,面对医院高速运转的环节和流程,我时刻不能放下的是,我们的医院管理能产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吗?面对病人的信任,能做到问心无愧吗?面对这样的拷问,我总是非常感性,并常常在感性的引导下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医疗质量与安全本应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如果一家医院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抓医疗质量,抓病人安全,工作千头万绪。各种管理理论,各种实操指南,可以给你指出很多路径,提示很多方法。对医疗质量安全的提升,这些路径和方法,一定都没有问题,都会大有帮助。但到底哪条路径、哪个方法,才最适合一家医院管理的实际,实施下去才能达到质量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决策需要眼光、需要魄力,更需要对医院特点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剖析和把握。
医院一方面应积极树立好的典型,另一方面要敢于暴露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医院管理者应鼓励大家敢于揭短,敢于揭露矛盾,不遮遮掩掩。
为强化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理念,从2013年11月25日起,同仁医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活动。医院专门成立了病案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月第一周中,全院共有60个临床医技和行政科室上报了学习讨论时间和计划、医疗大组长名单和主治医师查房时间。与此同时,各临床医技科室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大讨论。主题活动以发现问题、分析缺陷、持续改进为主要目的,检查的结果进行全院公示,并纳入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
进入2014年,“同仁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年”活动拉开了大幕,至今已走过了大半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以临床过程的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为中心。通过目标管理,细化临床过程,加强病案专项整治力度,提高科室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医务人员参与质量安全的氛围,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效率。
活动中,医院一方面积极树立好的典型,另一方面敢于暴露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鼓励大家敢于揭短,敢于揭露矛盾,不遮遮掩掩。
以临床病例讨论会为例,虽然围绕的仅仅是一个病例或是一类疾病,但是在多个学科一起回顾、总结、分析与讨论的时候,它展现的却是医院对每一位患者的关注,对医疗质量全过程的重视。大家从一些具体的病例中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学术、管理方方面面。会前查阅、学习大量资料的过程,充满了正能量,洋溢着“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在每次的讨论会上,大家都争抢发言机会,一旦有机会发言,很多人就不自觉地成了“麦霸”,原定两个小时的会,往往被延长为3个小时、4个小时,甚至更长。这种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获益匪浅。
截至8月初,医院临床病例讨论会已经开展了7次,每次我都会参加。作为院长,我参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督战”,而是真心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是通过自身的参与告诉全院员工,我的关注点是质量安全。其实,院长的参与,就是要树起一个标杆,提醒大家抓质量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谁都不能、不应臵身事外。还希望这样的质量安全活动,不能做成半年、一年的活动,而是能够将临床病历讨论会做成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成为研究生与进修生的必修课,本科生的选修课,进而为更多青年医生的培养和成长铺路搭桥。
除了临床病例讨论之外,我们还开展了院领导督导查房、医疗大组长制度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全员参与,提高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打造最安全的医院,成为安全性高、服务性好、学术性强的综合医院。
感 悟
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降低死亡率或保持低死亡率,需要从竭尽全力挽救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入手。数据指标是抽象的,面对一个个生命,面对一双双渴求活着的眼睛,作为医生难免会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时的医生虽很理性,但同时也会为感性所支配。
因此,为保证质量安全,医院管理者不仅要看重各种“接地气”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度与规范,更要用这些科学的制度和规范,铺就一条保障生命安全的通道,探索出适合医院特点的医疗风险评估、防范体系,打造一种深入人心、自觉遵守并执行的医疗质量安全文化。
直面缺陷 细铸质量安全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王 宇
随着医学科学进步和医疗技术发展,专科越分越细,这就容易导致综合服务过程中,会有一些医疗服务流程上的缺陷,挑战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神经。那么,如何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让医务人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并能从容应对和化解复杂多样的风险呢?
最有效果的是临床病例讨论
医务人员怎样才能时刻将医疗质量与安全记在心上?对此,我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式,例如临床病例讨论会、院领导督导查房、医疗大组长制度等。这些制度确实带来了好的效果,其中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就是上半年医院低风险病人死亡率为零。但是,众多举措中,最有效果的是临床病例讨论会。
其实,临床病例讨论作为医疗管理的核心制度,在医院并不鲜见,但能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坚持下来,却很不容易,也不多见。我院的病例讨论属于院级大讨论,旨在“规范诊疗、改进流程、完善机制、防范风险、保障安全”。传统临床病例讨论,主要从学术角度关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从医院层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会,则不仅局限于学术讨论,更是将医疗管理、科研、教学等融入其中。
在病例选择方面,我们不回避敏感问题,不仅选择疑难、罕见病例,还会选择既往纠纷、死亡病例。通过对特殊病例诊疗过程的分析,不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处臵能力,更重要的是发现诊疗常规、工作流程、医院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加以探讨并制定改进方案。
从2014年1月至今,像这样的全院大规模的病例讨论会,医院已经举办了7次。医务人员认为结合一个个鲜活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病例,通过主题演讲、讨论争鸣等方式得出的经验与教训,记得更牢固,也更有利于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坚决叫停各自为战
为什么各级医院都在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但是患者安全系数还不如期望的那样高?
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管理各自为战。每个科室都有自我管理的一套,科室间相互融合的少,缺少互相衔接的那一环,极易发生扯皮、不作为等现象。
前段时间,医院急诊科连续接诊两名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但均因患者伤情不明确,出现了多个科室均及时会诊,但患者却没能及时上台手术的问题。对此,医院经过临床病例讨论后,院级层面作出了规定:针对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在未能明确损伤部位和手术科室时,急诊给予必要检查和处理后,由普外科收住院并进一步观察救治。
其实,经过8个多月的实践,我们发现,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并不是单纯的技术环节,更多的是各科室、医护等的配合问题,特别是在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有时医生、科室怕担责任,怕麻烦。因此,医院特别强调“不能简单地推卸,要一切以患者的安全为重”。也正是在全院上下反思缺陷,转变观念的氛围中,我们由点及面地梳理出了许多曾经被忽视的质量安全问题,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包括完善诊疗规范、改进救治流程、加强风险评估、完善机制等。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在质量管理结构上,我们对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了梳理与调整。将原来质量控制部和客户服务部两大质量管理部门,调整为医务处、护理部、感控处、医保办、门诊部5大质量管理部门。
之前的质控部和客服部在业务上有很多交叉,且由于质控部负责医疗质量督导与管理、客服部负责纠纷处理,二者易出现脱钩甚至矛盾。改变后的5大部门,如有纠纷,各部门自己处理。这就在不同医疗管理区域形成了一个预防纠纷、质量控制、解决纠纷的持续改进闭环,也有利于各部分在处理纠纷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安插人员负责各环节检查点。以前,只有医疗质量监督部门对科室进行检查,临床科室并没有质量控制人员。如果一线人员有问题,反映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为此,我们建立了几支队伍:住院总医师队伍、医疗组长队伍、门诊组长队伍、感控专员、医保专员等,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让各级层级的人有任务、有目标,也打造了医疗质量安全防控的网底与节点。(本报记者姚常房 李新萍 通讯员宫小飞整理)
第二篇: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和军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五条
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以下称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或者指定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以下称质控组织)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八条
国家级各专业质控组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九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以下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本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六)落实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制订本科室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医疗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五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使用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开展诊疗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和药事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并实施护理相关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护理指南;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并实施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中医诊疗、技术、药事等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
第四章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地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数据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发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努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十四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作为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制订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善投诉管理,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者隐瞒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发布评估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质控组织应当重点加强对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实现与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互连互通。
第四十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对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的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依法处理,同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的;
(四)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经亲自诊查,出具检查结果和相关医学文书的;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六)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鼎城区妇幼保健院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不断提高、完善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工作方案
(一)相关组织及职责
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 分为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1、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职责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组长:杨春花 业务副院长 副组长:鲁观喜 医务科主任 罗 华 护理部主任
成员:彭雁群 产科主任 覃辉娥 产科护士长
毛陵勇 儿科主任 颜林湘 儿科护士长
李望华 妇科主任 付中桂 妇科护士长
曾国军 麻醉科主任 曾红英 手术室护士长
陈尼亚 儿保门诊主任 伍建芳 门诊部主任
李静 医务科质控办组长 主要职责:
(1)在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2)开展医疗质量、医疗知识教育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医疗质量培训会,不断强化职工质量与安全意识,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3)负责制定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及医疗质量检查操作程序,指导科室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促进医疗安全。
(4)对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建立严谨、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
(5)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开一次会议,研 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6)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做好质量分析,给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7)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2、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及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中级以上职称相关人员3-5人组成,设科室质量管理员一名,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联系、协调、反馈、记录等具体工作。
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建立健全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2.对本科室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交接班制度等。
3.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病历、处方、申请单、报告单、护理等)。
4.对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月通报内容,以及质控部门下发的各类整改通知单内容进行整改。
6.每月定期对本科室内工作量完成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历书写质量、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输血管理、纠纷投诉情况进行自查整改,并详细记录。7.每月按照医务科要求认真填写《科控记录本》。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改进意见。
8.参加医疗质控会议,反映问题,分析本科室各阶段医疗质量动态,总结归纳,并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意见报告科主任批准,协助科主任督促落实。
9.定期向医务科反馈本科室质控工作进行情况,对违犯医疗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医疗不良事件,写出书面材料及时上报。
10.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3、临床一线医务人员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二)主要工作方法
按照PDCA循环:工作计划、执行检查、反馈问题、督促整改进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循环进行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1、每月不定期的业务查房:由业务院长带队组织医务科、质控、药剂、护理对临床各科室的门诊管理、环节质控、护理及处方、住院医嘱进行检查;
2、每月医务科组织各临床科主任对医疗质量管理进行相互核查并对问题进行通报整改。
3、每月组织医院专家库专家对每位医生的归档病历进行终末质控评 比并进行奖罚。
4、每月组织医院专家库专家对每位医生的门诊处方进行抽查,针对问题及时反馈并按照医院绩效管理方案进行相应的奖罚。
(三)、工作要求
1、基础管理的要求
基础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门诊办、药剂科、质控科、总务科、设备科、信息科等科室要经常性地深入到一线,服务到临床一线;改善服务流程,为病人提高快捷安全服务。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抢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院长信箱、意见箱,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
2、环节管理的要求:
医疗质量是医务人员利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全院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履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院、科两级检查,院科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
2、抓好科室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落实。
3、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⑴抓好行政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审批、转诊转院、分科收治等制度的贯彻落实。
⑵抓好查对工作。
⑶做好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病人和特殊病人的管理。⑷抓好临床输血管理,确保用血安全。
⑸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科应急反应、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情况随时抽查。
⑹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保证,做好交接班及报告书写,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夜班间抽查)在岗情况。
⑺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及时客观准确书写,上级医师及时修改签名,按时归档,妥善保存,归档病例不得修改、返回,原则上不借阅。
⑻做好沟通工作:一方面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谈话记录,另一方面做好院内上下、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工作的沟通,确保质量管理的决定及时执行,工作上能互相协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⑼实施零缺陷管理,防止差错事故发生。⑽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
⑾抓好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管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⑿在医疗进程中,下一个工作环节有责任监督上一个工作环节,如发生划价、发药错误、处方差错,只能由医务人员核对后纠正,严禁由病人跑路。
⒀病人出院结帐时,帐目核对由科室内部核对,禁止病人参与核对工作,杜绝病人往返跑路。
3、终末质量管理的要求:
质量指标管理:医疗质量总指标年初分解下达各科室,年终总结时,医院质量指标院科分别统计,实行月报、半年报、年报,主要是月报进行管理,定期分析评价。
(四)实施细则见《鼎城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质量管理奖罚细则》
鼎城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第四篇:医疗质量管理总结
河西乡卫生院
2010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是卫生院的立足之本,质量管理是卫生院的核心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是卫生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本年来,我院结合“医疗安全百日行动”、上级主管部门业务考核、“医疗质量与安全拉网式排查整治活动”、“等级乡镇卫生院评审”等工作,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医疗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就我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的具体做法做如下总结:
一、健全管理组织
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一)卫生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完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处理,制定质量管理奖惩制度,落实质量管理奖惩办法。
(二)成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各科主任任组长时时抓。负责贯彻落实质量管理目标,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定期进行科室质量自查与小结,充分发挥科室主任在质控中的作用,从而做到医疗质量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问。
二、完善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了河西乡卫生院《医疗质量考核细则》、《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考评奖惩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重病员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52项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我院医疗质量稳步提高。
三、实行院内考核评价
成立院内质量考评小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评价和考核,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评估,加强日常质控考评工作。由院长负责组织各科主任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院内感染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考核,每周一次。以及科室交叉检查、考核,加强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责任到人。实行质量管理效果评价,考评小组每月对本院医疗质量进行效果评价,确定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并向各科室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建立质量分析制度,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行质量信息的反馈、通报制度,及时消除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种因素。
四、严格执行责任追究
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质量考评奖惩制度》和《嘉陵区卫生局医疗质量管理处罚办法》,并人人签定《责任追究协议书》,每月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对违规操作、出现差错事故、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追究
当事人责任,进行现金处罚。
五、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技能训练
1、加强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一是结合每周一次的集中业务学习,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增强质量意识,并纳入个人考核项目。二是各科室定期组织本科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卫生院有关规定。要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及时总结和推广质量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
2、每季度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并反复操作和练习,做到人人掌握。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六、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
加强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与技术规范。重点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治疗室、住院部等重点科室的检查,及时查找本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把院内感染降到最低程度。
2、加强急诊管理。加强人员、设施设备标准化配置,定期检查急救药品、急救设备,使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诊服务流程,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保障病人安全。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重视基础护理质量,加强病情观察,强化护患沟通,提供用药、治疗、健康指导等规范服务,达到促进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
通过上述措施,我院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了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努力使卫生院的医疗质量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坚持检查与考核、奖惩相结合,严把环节质量关,确保终末质量关,从而保证我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河西乡卫生院
2010-12-20
第五篇:医疗质量管理计划
2012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故拟定本医疗质量工作计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持续发展:
强调职能科长、各科主任、护士长继续抓好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每季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病历质控小组会议、感染委员会会议,护理管理委员会会议,急救小组、药事委员会会议、安全医疗委员会会议,规范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一年不少于二次全院质量教育大会,使全院每个工作岗位努力工作,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二、明确临床医疗、医技科主要工作指标,并分解到各科使各科明确自己的指标要求,全院性指标如下:
1、病床使用率≥85%
2、平均住院日≤15天
3、入院三日确诊率≥90%
4、术前平均住院日≤
3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
7、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0%
8、三基考核合格率=100%(80/100分)
9、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90/100分分以上)
10、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历
11、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90%
12、急救仪器,药物完好率=100%
13、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少于5项;
14、提高重大、高难度手术的比率。
15、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占住院人次比率≤1.0%,并无重大医疗事故发生;
16、完成二级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任务。
三、继续全方位的医疗质量考评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定考评标准,医务科对各临床科室科进行检查,做好总结反馈工作。
1、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医疗质量的监控和各种医疗制度的落实,并符合二级医院的规范要求。督促各项医疗制度、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落实,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检查各科室的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评分,结果与奖金挂钩。
2、健全、落实各种医疗制度,要求各种制度执行记录规范,项目齐全。如业务学习,差错登记报告、科委会会议等等。医疗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入院48小时内主治医师查房,一周内主任查房,术前,术后上级医师查房,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房,病重自动出院请上级查房,重病人值班医师查房后作好病程记录。加强知情谈话制度管理,非手术病人入院内72小时谈话,手术前、中、后谈话,植入谈话,危重时随时谈,特殊诊疗操作、治疗、用药谈话,输血同意谈话,麻醉前同意谈话;严格执行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审批及手术权限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科每月召开会议,对存在问题分析,整改,持续改进。
四、认真做好医疗文书书写管理工作
1、建立三级病历质控网,形成病历质量管理网络
①成立院、科、个人自检三级病历质量控制网,设立院病历质控小组、各科病历质控员,把病案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在运行病历(环
节质量)监控上,加强运行病历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诊疗过程的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②强化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科室病历质量小组(相关质控人员)监控。科室病历质控员每月对病区进行环节及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培养每个质控员的病历质量意识,加深检查者的感性认知,将检查结果及时传达到科内,避免同样错误发生,使被检查者引起重视,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意见,实时改时,起到良性循环作用。、2、抓好病历质量的评价、实施奖惩结合制度
科室病历质控员每月对病区进行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检查存在问题及乙级、丙级病历上报质控办。促使大家重视并互相督促,避免和减少病历缺陷发生率,达到提高病历质量的目的。
3、落实病历检查制度,突出重点
医务科每月组织病历质量检查组不定时对运行及终末病历的抽查,制定本每月病历检查的重点。对存在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制定改进对策,最终达到提高病历质量的目的。
4、开展病历评奖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病案质量,确实搞好安全防范工作,计划于6月份举行病历书写比赛,各科临床医师必须参加(副高及50岁以上的自愿参加),设奖鼓励医师,获奖医师所在科室的质量工作检查评分中附加分数。
5、加强门诊病历书写的管理,不定期抽查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的门诊病历书写情况。
五、定期召开质管委员会议,及时反馈,总结。每次检查后及时反馈科主任,病历检查及时反馈书写医师,每月检查的存在问题以季度书面总结报院长,并在每季召开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反馈,在会上要求各位把科室存在问题提出大家讨论,提出整改方案,以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0一二年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