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问题调查报告(原创)

时间:2019-05-14 03: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毒品问题调查报告(原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毒品问题调查报告(原创)》。

第一篇:新型毒品问题调查报告(原创)

学院毕业调查报告

关于xx市XX区新型毒品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X公安分局XXX出所 调查对象:XXX区新型毒品问题

调查方法:询问民警、调查走访、查阅公安网资料、参阅书籍 调 查 人:蒋晓龙

当前我省毒情面临“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双重侵蚀、吸食毒品与制贩毒品相互交织”的格局,特别是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猖獗,已经发展成为我省新的突出毒品问题。就毒品问题来讲,现阶段XX市XX区和其他县市比较,既不是毒源地,也不是毒品集散地,属于毒品过境地、消费地,不属于毒品重灾区。但受国际毒潮泛滥、毒情严重的地区不断向本区渗透等原因的影响,XX区毒情随之加剧,新型毒品犯罪呈现出贩毒案件持续高发,毒品来源多头渗透;毒品犯罪手段、方法多样化,导致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愈演愈烈。全面整合禁毒资源,努力摧毁贩毒网络,萎缩供给市场,遏制新型毒品发展蔓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前XX区禁毒工作的重点。

一、当前XX区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

(一)XX区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的现状

XX区地处滇东北腹地,系曲靖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相对发达,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云南通往贵州乃至内地的通道。相对边境地区而言,曲靖不仅是毒品的过境地,同时更是毒品消费地,是缉毒斗争的第三道防线。作为XX市区,它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星级宾馆、文化娱乐场所众多,辖区内共有娱乐场所160余家,上规模的KTV及休闲娱乐城30余家,酒吧50余家。因受当前国内外新毒潮的冲击及XX区公共娱乐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且来势迅速,正逐步成为毒品违法犯罪的重点,通过调查暗访,发现50%以上的歌舞娱乐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吸贩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苯丙胺类毒品的问题。为此,区分局禁毒部门加大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在娱乐场所、酒店、服务场所等地,加强对新型毒品的查处和管理,有效遏制吸食新型毒品的势头,严防新型毒品在XX区的滋生蔓延。XX区在2006年以前,破获的毒品案件全部是传统毒品,自2006年破获一起新型毒品案件,缴获冰毒0.1克。2010年,全区破获冰毒案件50余起,缴获冰毒17.01461千克,占全年毒品缴获数的60%。吸食新型

学院毕业调查报告

毒品的人数逐年上升,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愈演愈烈。

(二)、XX区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的特点

1、吸食新型毒品的群体增多、低龄化加快,涉毒场所及毒品市场逐步扩大 XX区是XX市毒品消费重点地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逐步增多,导致新型毒品市场需求量增大,以贩养吸的犯罪主体明显增加。目前,娱乐场所摇头丸、氯胺酮(K粉)、麻古等毒品滥用人群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一部分低龄青少年逐步成为侵害对象;在今年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仅为13岁。在众多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根据省公安厅数据库中的1609名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统计分析,35岁以下占86%。吸食摇头丸、氯胺酮(K粉)、麻古等毒品场所由迪斯科舞厅、KTV等逐步向茶艺吧、咖啡厅、酒店、宾馆等场所蔓延。

2、外地贩毒人员逐步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贩毒主要人员隐蔽性强,反侦查意识强,难以查获 主要贩毒人员负责购买,聘用人员进行零星贩卖,分工明确。一部分毒品贩卖给本地以贩养吸的吸毒人员,一部分利用聘用人员贩卖到各种娱乐场所,查获时往往只能抓获交易的马仔,难以扩大线索,抓获幕后老板。贩毒人员基本是外地人,毒品市场基本由外地人控制。外来人员住处不固定,而且经常是租住多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查获时都只能缴获少量毒品。

3、吸食新型毒品行为隐蔽,发现和抓捕难度较大 目前,吸食摇头丸、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的人员大都已由过去的在卡拉OK包厢内或酒吧包厢内吸食转为在酒吧大厅或在宾馆开房吸食,也有部分人员在迪厅的卫生间内吸食。因为在包厢内吸食容易被公安机关定点打击,且不易逃跑,而在酒吧大厅内的客人众多,且灯光昏暗,吸食毒品后不易引起公安人员注意,且吸食毒品用的工具也易于隐藏,有的甚至不用工具,吸食K粉一般需用吸管,目前有人就把K粉倒在手背上直接用鼻吸食。这些吸毒人员夹杂于酒吧众多的客人中,的确让民警很难辨别,民警只能凭直觉来确定那些吸食了毒品的人员,但有时光凭直觉,没有发现其它涉嫌吸毒的证据,民警也不敢贸然动手抓人,怕万一抓错引起投诉;在酒吧大厅内对吸毒人员实施抓捕时,由于酒吧内灯光较暗,客人众多,音响声又很大,民警进入现场后有时容易被客人挤散,且相互联系也不便,因此集结困难,从而影响抓捕效果。其次在抓捕和带离过程中,由于酒吧内人太多,灯光又暗,控制现场和带离现场的难度较大。而在宾馆开房吸食一般不是有人举报或有准确线索,民警很难查到,因为宾馆客房众多,门外也很难听到音乐声,因此隐蔽性更强。

4、新型毒品滥用者因高危性行为状态而成为艾滋病风险高危人群 新型毒品滥用行为与艾滋病风险之间的重要关联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而XX区新型毒品的消费区主要

学院毕业调查报告

集中在各种娱乐场所或宾馆、酒店,相关从业者和消费者都是年轻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沾染吸食新型毒品的恶习,在娱乐消遣时,由于酒精和毒品的兴奋作用,人们吸食或滥用后,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复杂的性伴网络和性行为方式随之产生;并且,这一人群的艾滋病风险意识十分薄弱,在发生性行为时由于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习惯而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防护机会。

5、混合吸食蔓延,检验检测困难 去年查获的吸食对象,基本是单品种吸食,而从今年查处的群吸毒品案件来看,摇头丸、K粉混合吸食的越来越多,甚至也出现海洛因、摇头丸、K粉一起混合吸食的现象,而且此类毒品更具隐蔽性,给查处与尿检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XX区综合治理新型毒品问题的措施和成果

在综合治理新型毒品犯罪的工作中,XX区各相关部门以禁毒人民战争为载体,区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局、等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了禁毒宣传教育;区公安分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紧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严格执法,突出禁毒宣传和禁吸帮教两个重点,狠抓打击、整治、创建三个结合,对新型毒品犯罪进行了严厉的打击。2011年一季度,共缴获新型毒品冰毒29.69千克,冰毒缴获量占毒品总量的48%。与去年同期相比,冰毒缴获量上升了178%。

(一)严查——坚守职责

针对新型毒品犯罪呈上升形势,公安分局禁毒部门坚持堵“人源”,通过禁毒宣传“六进”活动和深入各种娱乐场所,对行业场所从业人员、吸毒人员家庭进行走访宣传,让他们通过勤劳而致富,不参与吸毒贩毒,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这类人群参与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坚持堵“毒源”,继续完善“点、线、面,人、犬、机、情”七位一体的查缉模式,采取定点查缉、流动查缉、分散查缉、集中查缉、公开查缉、秘密查缉、公路查缉、场所查缉等方式,加大对新型毒品的查缉力度,控制毒品流入和过境。

(二)严打——挤压犯罪空间

新一轮禁毒战争开展以来,公安分局大队配合市禁毒支队通过适时组织全市查缉站点开展公开查缉工作,严密“陆、水、空、邮、物”立体查缉体系,推动堵源截流从“三道防线”向邮政通道、物流领域等全方位发展。同时将隐蔽力量向消费市场和贩毒团伙内部发展,发挥禁毒情报中心的作用,不断完善情报收集研判机制。

(三)严管——涉毒化学品企业备案管理

学院毕业调查报告

易制毒化学品是制造新型毒品的制贩原料,XX市易制毒化学品涉及企业多,运输、生产、销售、使用数量大,登记备案、管理难度大。区公安机关协同工商部门按照“抓管理、搞服务、严查处、重打击”的思路,在保护合法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防控易制毒化学品的流入非法渠道。一方面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和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的从业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及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防毒、识毒、拒毒意识和法制意识。另外适时组织开展对涉毒场所的集中清查整治,严格歌舞娱乐场所管理,严防新型毒品发展蔓延,严厉打击在公共娱乐场所的一切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四)严防——加强禁毒宣传提高禁毒意识

禁毒宣传是推动禁毒工作的有效手段,分局通过在城区各公众聚集场所,选择人流密集时段,积极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统一安排,周密部署,采用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品等形式,紧扣“毒品与艾滋病防治”、“珍爱生命、抵制新型毒品”两个宣传主题,开展大型禁毒宣传活动,屡掀禁毒宣传教育高潮,并以第24个“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举行万名大、中、小学生防范新型毒品暑期宣传行动的启动仪式,1-6月共发放各类关于新型毒品的宣传品48000余份,受教育面近10万余人。在日常禁毒宣传工作中,通过悬挂图片,播放宣传影片,开设宣传课,组织戒毒人员现身说法、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延伸新型毒品宣传教育触角,落实“五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农村、进家庭,广泛、深入开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新型毒品危害宣传教育。做到“五个一”。针对公共娱乐场所容易成为吸食新型毒品场所,分局在全区88家娱乐场所开展以防范新型毒品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教育宣传活动,即:一块禁毒警示牌、一次禁毒教育培训、一条屏幕禁毒宣传标语、一名禁毒联络员、一份禁毒责任书,召开全区娱乐场所业主会议,宣传讲解“禁毒防艾”法律法规;与文化、工商等部门协同配合,对涉毒娱乐场所实行“一次性死亡法”,并规定娱乐场所领取许可证或营业执照,须公安禁毒部门开具“无毒”证明。通过加大新型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力度,使新型毒品危害的知晓率各类学生达到了100%,公共娱乐服务场所达了95%以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毒品对社会的危害。

四、遏制新型毒品犯罪发展蔓延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部分基层民警对新型毒品的认识不够深,对新型毒品侦破工作缺乏热情 由于部分基层派出所民警没有进行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接触到新型毒品犯罪案件较少,导致了其发现和识别新型毒品犯罪的能力不强。

(二)对辖区内的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不够

学院毕业调查报告

尽管对各种娱乐场所做了大量关于新型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娱乐场所新型毒品吸食贩卖的情况掌握不全,信息来源不广。

(三)检测设备缺乏,滞碍着毒品犯罪打击力度的提高

基层公安机关缺乏毒品检验技术设备,给办理群体吸食新型毒品案件带来诸多不便,以至影响基层公安机关办理此类案件的积极性。查获一起群体吸食新型毒品案件,基层办案单位不能做吸食人员尿样定量检测,导致不能及时的固定证据。

(四)法律法规滞后,威慑力不足,定罪量刑标准仍需细化

从法律方面看,我国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冰毒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但是对于诸如摇头丸、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却没有明确的量刑标准,法律在此出现了滞后。对新型毒品吸食者处罚力度偏轻,根据目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第一次吸食新型毒品,拘留并处罚款,对那些喜欢寻找剌激的瘾君子没有多大的威慑力,从而抱着侥幸心理,吸食新型毒品更加肆无忌惮。贩卖新型毒品比贩卖海洛因毒品罪也轻得多,对毒品犯罪的人来说犯罪成本也低得多。

针对禁毒工作中出现的情况,要加强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控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励人民群众举报制贩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各警种特别是一线民警发现和识别新型毒品犯罪的能力;联合工商、文化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督和整治力度,探索利用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逐步建立娱乐场所禁毒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进一步完善有关新型毒品定罪量刑的相关司法解释,为执法机关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武器;积极开展与有关地区的打击新型毒品犯罪案件的区域性禁毒执法合作,进一步加大情报交流和联合办案。

相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后胜利属于坚持正义和坚定信念的人民!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农民工

调查时间: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31日 调查地点:重庆巫溪、重庆大足、四川、甘肃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入户调查

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不断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成果,是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要改变中国固有的城镇化路径,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如何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各种问题。

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好地实施,了解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政策中的重要性,我们展开了本次调查,并形成了以下报告。

报告中,我们先介绍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归类。然后根据调查,总结出了4大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户籍转移问题、农民工综合权益保障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土地征用问题。再根据问题以及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而针对性的总结了4大解决办法和措施:改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自愿上交、完善企业制度,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保障农民工自身权益、适当降低城市房价,提供保障房及购房优惠补助政策、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普及政策知识。

接下来,报告阐述了调研结论的作用:让社会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农民工的艰苦生活,改变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看法,希望各企业能够积极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尊重农民工。

最后,报告的结尾是项目小组本次在调研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成员们不仅遭受炎热的天气,还有农民工的误解、不太配合和文化程度的差异,最终艰苦的完成了调查。也正是由于艰苦的调查,才有了那么多的收获,懂得那么多的道理:

1、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

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耐心。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总共为100人,其中男性74人,女性26人。在文化程度方面,71%的人在小学及以下,25%的人在初中水平,剩下4%则属于高中或中专水平。家庭经济收入有60%在1万元-3万元,25%在1万元以下,15%在3万元以上。务工地点有58%在外省大城市,22%在外省中小城镇,20在本省大城镇。务工行业有51%从事建筑业,23%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9%从事制造业,5%从事交通运输,2%从事住宿和餐饮业。数据显示,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二三产业最苦最累最脏最险最苦最廉价的工作。

二、农民工问题

1、农民工户籍转移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当中,城市空间已经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达到了52.6%,但在这其中,有部分人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去掉这一水分,我国真正只有36%的城镇化率。因此,农民工的户籍户籍确认就产生了巨大的问题。

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农民工表现的形式为全家进入城市务工,但是仍旧保持着农民的户籍身份(即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这一部分),这对城镇化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隔。为什么会存在此种现象呢?原因在于现存的户籍制度,将农村户口转移成为农村户口则必须交出土地。经调查显示,我们得出下图:

图中,我们主要是对农民工愿意生活的地方和愿意拥有的户口而进行对比,数据显示,79%的农民工愿意生活在城镇,但同时,只有12%的农民工愿意将户口迁入城镇,很明显,这两者之间差异很大。其次,问卷中问到你认为户籍和土地有关系吗?92%表示有的态度,所以这种较大差异化的根源还是在于农民工对土地占有权的问题,害怕户籍的转移会影响自己名下的土地。农民工普遍是一个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他们不能从事知识性技术性的工作,只能在产业的低端凭借自己的劳动力来寻求一份苦工,因此对于土地具有十分强烈的敏感度,这是他们失去工作唯一的保障,唯一的活路,至此农民工才不愿迁入城镇。

问卷中还问到,如果您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落户,自身或家庭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吗?63%表示不能,26%表示能,剩下的则表示不太清楚。这说明农民工进入进入城镇生活还是有一定负担,这从侧面就可以反映出农民工拒绝户籍转移的问题。在城镇就业方面,高达86%的比率表示不会受到户口的制约,因此户籍的转移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也不用去办理这些琐碎的手续,避免了掉了许多需要接触文化方面的工作。

2、农民工综合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工本身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维权意识也往往不够。再者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众多因素,绝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问卷中,我们对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在城镇工作中的权益进行了访问,主要是针对于工资待遇,工作地位,休息时间进行了调查,图表如下:

农民工工资、地位、休息时间、保险感知表100806040200同等工资待遇同等工作地位同等休息时间医疗养老保险71791993839181是否 其次,在问到您如果没有没有参加各项基本保险,原因是?20%表示不了解相关信息,15%表示用工单位不给参保,17%认为没有必要,15%说缴纳保费过高,剩下的33%就已在农村参保。根据调查资料和数据综合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普遍较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工伤保险是目前惟一对农民工没有制度和政策障碍的保障项目。

二是医疗、养老保险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很多企业是不予给他们办理医疗或者养老保险,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对这方面认识不够,因此普遍存在无保险状况。

三是劳动保障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经常出现被收押金、扣证件、工资拖欠、克扣等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农民工只能听之任之。

四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超强度加班已经成为“正常”现象,在正常节假日也不能休假,还得以正常工资进行工作。

五是人身权利难以得道保障。在部分行业,老板或者管理人员对农民工进行搜身搜包、体罚,强迫农民工下跪。

基于此种现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着重从农民工权益方面出发,严格规范用工单位对农民工各项保险的购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从而让农民工真正理解到新型城镇化,并对城镇化的建设予以支持,做到实际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

3、城市住房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他们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他们无私的奉献他们的青春,可是在城市中他们却得不到一个好的住宿,这对于农民工实在也是不太公平。

问卷中,我们首先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了了解农民工是否想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第二是了解农民工对城镇住房条件是否满意。数据显示,93%的农民工都想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仅仅只有7%的比率表示否定,这说明拥有城市住房现已成为农民工心中的梦想。其次,76%的农民工对住房条件也都表示满意态度,24%不满意是觉得城市空气质量、绿色环境相对于农村来说较差,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农民工普遍想拥有城市住房,为有效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本次我们特意对农民工对城市心目中的城市房价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显示,总体中有50%的人认为城市房价确实过高或非常高,所以现在的现象是农民工想拥有城市住房但却得不到自己理想的住房,而认为较低的只有14%的农民工,最为惊讶的数据就是没有人认为城市房价是非常低的,那么,城市房价确实为农民工进入城镇生活造成了较大的阻碍,41%的农民工表示,以他们的经济能力都选择住群租房,这样可以为他们省下一大笔费用,从而改善自己生活中的其他方面;22%的农民工选择居住平房,他们认为这样更加舒适,相对于群租房比较安静,而且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13%的农民工则 选择多层住宅,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前面的人来说稍微好一点,而且他们非常注重居住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住的比较享受;对于高层楼房,农民工表示愿意居住的为零,他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普遍的农民工只希望自己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很知足,从来没有想过高层。剩下的24%则选择其他。由此看来,要有效完成新型城镇化的转变,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4、土地征用问题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给予农民集体一定的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这也是城镇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土地征用实际上是一项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政策,但是不少农民群众却不予理解,有一半的农民是处于不予支持的态度,即使国家已经将征地的补偿调高和城镇里面的水平差不多。调查中,67%的农民认为他们的权益没有得到良好保护,他们认为,土地是属于他们一辈子的财产,而国家通过一些补偿就强制性的征用掉土地,特别不予理解,虽然说土地占用权还是属于农民,但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说法,实际上他们已经失去被征用的土地。

其次,我们有一个调查问题是您认为土地的主要用途是?39%的农民认为种粮食可以养活家人,21%认为种植作物可以卖钱,31%认为可以养老,3%认为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不能卖,6%认为是其他方面。由此可看出,土地在农民的眼里十分重要,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自己生活的支柱,这估计也就是他们不能理解土地征用的原因,并且在当地城镇化过程中耕地的问题中,只有15%的农民表示土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40%则认为征用过程中有较大的浪费,因此,土地的征用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1、改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自愿上交

农民工市民化,户籍的转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虽说现在城镇化率达到52.6%,但众所周知这里面有多少的水分,如果要改变当前现状,通过调查显示,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农民户口转移为城镇户口之后,土地的上交根据农民的是否自愿进行决策,除此之外,解决好农民工上交土地之后未来生活的就业保障问题,让他们进入城镇之后能够得到生活保障,从而消除他们上交土地后心中的后顾之忧。对于就业是否受到户口的制约这一方面,也应该进行改善,实行工作户口要求制度,提高市民化的转换率,我相信通过对对户籍制度进行这样的改善,那么现有城镇化率中的水分将不再是水分,52.6%的城镇化率也将是一个真实的数字,而且在这个数字上面肯定会再加突破,提前完成城镇化的建设。

2、完善企业制度,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保障农民工自身权益

当今社会,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整体表现都是权益得不到保障,总是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欺压,但对于农民工自身来说,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法律意识,因此只能默默承受,对老板的话也更是听之任之。

为有效的维护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的权益,国家应当严格监督企业,严厉打击一切企业对农民工有任何的权益侵犯行为。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当为农民工的权益考虑,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要求各企业完善企业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遵守,为进入企业务工的农民购买各项保险。企业应当尊重农民工,不得有任何歧视,不得体罚侮辱农民工,对农民工应当和对城市人一样,公平待遇。

当然,只完善制度那是肯定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农民工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国家应大力号召各地政府,为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进行前期培训,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让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能够更好的运用法律而不让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

3、适当降低城市房价,提供保障房及购房优惠补助政策

住房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房价普遍保持上升,大部分人都在为一套住房而努力奋斗,有些人经过努力能够买上一套像样的住所,而还有少许人则无能为力,有一个住的地方就已经非常欣慰。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大部分都希望工作的地方能够提供住房,因为这会为他们解决一个大麻烦,并且不用另外花费自己寻找住所,这也是很多农民工不愿迁入城镇居住的一大顾虑。为解决农民工进入城镇后的住房问题,政府应对于比较贫困的农民工提供保障房,暂时性稳定他们的住宿,其次,也应当调整房价,尽量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在城镇中买到属于自己的住房,毕竟有93的人想在城镇中拥有自己的住房。最后,问卷中问到,您希望政府在住房方面提供哪些补助或施行哪些政策?27%表示资金补助,53%表示降低房价,18%表示提供装修,其余的就希望降低购房税费。由此可知,最理想的优惠政策还是房价的问题。

4、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普及政策知识

在农村,农民即是土地,土地即是农民,因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可分割开来的亲兄弟,当然,这么来说也许太过于夸张,但是农民们是真的非常在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国家征用土地,农民不予理解,甚至满怀愤怒,骂声连片这是常用的现象,他们认为国家这是在强制性的剥夺他们的财产,他们担心以后的生活。为了得到农民们正确的理解,国家应该大力普及政策知识,让人们明白这是一件有利于社会公共的好事,提倡农民们这一种为公共付出的精神。其次,问卷中有一问题问到,国家进行土地改革,会逐步放开并允许农村土地入市拍卖交易,土地被低价征走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征地补偿也会和城镇里面水平差不多,您支持么?最终数据表示,有53%的人事持于非常支持的态度,只有6%的人不予支持,所以说,只要国家提高土地的征用补偿,农民工们配合工作的机率性还是很大。

四、调研结论的作用

本次调研得到的结论总结出了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几个典型问题,虽说不是非常全面,但也已经具有象征性,是城镇化建设中几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结论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当前农民工的的需求,国家是多么重视农民工,了解到他们心目中的城镇化究竟是哪种模式,也能让更多的人清楚农民工的艰苦生活,从而让城市人改变歧视农民工的看法,希望各企业也会积极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尊重农民工。

五、调研中的困难与收获

完成一件工作,只要用心去思考,那么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我一直以来坚信不变的。在本次调研项目中,我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与农民工接触,深入他们的住户,了解他们对城镇化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他们心目中一直疑惑的问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最终我们都没有放弃,而是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气炎热,大家头顶太阳奔波于不同的住户,汗流浃背,皮肤过敏,甚至有出现轻微中暑的现象。

2、农民工文化程度有限,有时候对于我们提及的问题会有很多不解,我们就需要耐心的解释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之后再给我们回答,对于调查问卷,农民工偶尔会出现不认识的字或者说问题太长而看不懂,我们就必须在一旁帮助,调查花费时间过长。

3、农民工时间珍贵,同时对于我们这样的调查见得很少,因此心存疑虑我们是否是骗子或者是敲诈,都表现出对我们不予理睬的态度,希望赶快离开,这对我们的调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阻碍。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有很多收获都是无形的存在。虽然说这次调查虽为艰苦,但是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挺了过来,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调查。调查结束后,细细回想,我们也有了很多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1、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调查中,我们每个人合理分工,同时进行任务,节省了很多不不要的麻烦,没有出现较大的分歧,遇到困难大家都是互帮互助,这让彼此之间都非常暖心,同时大家也都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调查过程中,天气、环境、地理条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境,最开始大家都有些许的抱怨,但时间久了,有着同伴的陪伴,各自也就消除了心底的抱怨,不再有任何的情绪,反而觉得这是一个锻炼人的机会,让大家都成长不少,培养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3、耐心。与自己喜爱的人交流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把时间花费在自己没有好感的事情上就是一种煎熬。在与农民工交流的过程中,起初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跟他们交流,而且对他们的表达都不能理解的很清楚,因为文化差异,还要帮助他们填写调查问卷,这让成员们都非常烦躁,脸上都时不时呈现出一些情绪。经过几组调查过后,大家的态度都稍有转变,脸上表现的再也不是情绪,而是微笑,经最后总结,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富有耐心。

第三篇:新型毒品案件若干问题思考建议

新型毒品的泛滥与国家惩处此类犯罪活动所面临的司法困境密切相关。在司法实践中,审理新型毒品案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型毒品的范围问题;二是新型毒品案件的追诉标准问题;三是新型毒品案件的量刑问题。

关键词:新型毒品;定罪;追诉标准;量刑

一、新型毒品犯罪:惩治的困境

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联合国禁毒专家曾预言:在21世纪,苯丙胺类毒品等新型毒品将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世纪之患”。新型毒品犯罪在我国也呈迅速蔓延之势。来自国家禁毒委的材料显示,我国的新型毒品案件无论是在发案数量还是在涉案毒品的数量上都在不断攀升,其势头迅猛,已引起了司法界和理论界的密切关注。我们认为,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得以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与传统毒品犯罪相比,惩治新型毒品犯罪处于更为严峻的司法困境之中。

(一)针对传统毒品的“堵源截流”缉毒方针正面临挑战。我国刑法中所列举的六种主要毒品中除冰毒之外,其他五种都依赖于原植物。由于冰毒早期生产于麻黄草原植物,所以我国将内蒙古等麻黄草盛产区列为“堵源”的缉毒重点省份。新型毒品不依赖原植物,它可以用不同的化学品、不同的合成方法生产得来,这就意味着不依赖原植物产地,任何地方都可能形成毒品生产之“源”。此外,与传统的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制作工艺更为简单,特别是其加工材料较为普通,更容易获取。毒品的制造地不再受原植物产地的限制之后,毒源不在局限于沿海、沿边等地方,而对新型毒品犯罪的认识和惩处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也就成为了制贩毒品的重灾区。

(二)对新型毒品犯罪的侦查取证活动的难度更大。新型毒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方便、易携带、易服食。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滥用相比,新型毒品外观上于普通药品无异,有的可以直接口服或鼻吸式服用,有的可溶于啤酒、可乐饮料,因此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利于查缉和取证。此外,新型毒品多以采取量小的零售方式进行贩卖,这也给侦查取证带来了困难。

(三)公众的误解和我国现有的侦查能力影响了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打击效果的。一方面,相对于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而言,新型毒品的依赖性较弱,长期滥用突然停药后不会出现类似海洛因那样严重的戒断症状,以致社会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公众对此缺乏足够的警惕,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型毒品不具有成瘾性和毒害性,从而将其视为“时尚”,且趋之若骛。另一方面,新型毒品中迅速增长的科技含量对侦查机关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四)法律法规的滞后,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付诸阙如,致使司法机关无所适从,最终削弱了惩治力度。新型毒品的发展态势过于迅猛,出乎立法者的预料,立法的滞后和司法的无序在客观上又纵容和刺激了毒品犯罪活动。我国的审判机关不具有英美法系“法官造法”的传统,因此,法官在面临新型毒品所带来的新问题时,更多的是求助于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而相关权威解释的阙如使惩治工作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这种困境在审判工作中同样存在。因此,笔者拟对审理新型毒品案件所存在的司法认定难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新型毒品犯罪:司法认定的难题

(一)新型毒品的范围

新型毒品不是法律概念,即我国法律并未对何为新型毒品进行严格的定义。《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该法条定义指明了我国毒品的主要种类及毒品的特征,但对毒品的范围没有做出明确的限制,而是以兜底立法的方式处理,使毒品范围事实上处于开放状态,这容易引发定罪问题的争议。什么是毒品?学界更多的是从毒品的“毒害性”和“成瘾性”予以定义,而忽视了毒品的“违法性”特征。违法性是毒品的法律特征。毒品是受国家管制的特殊商品,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者都具有双重性:医用、药用价值表明其属药品,违反国家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规定,被用于非医疗、科研等非法用途时,即属毒品。药品和毒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仅是指其用途不同,一旦流入非管制渠道,就容易变成毒品。例如,俗称“k粉”的固体氯胺酮的提纯,就是将化学药品氯胺酮注射液变成固体结晶的过程,从药品到毒品,只是一步之差。正是因为毒品在生物属性上与药品非常接近,因此更需要在立法上为二者划清明确的界限,从而解决罪与非罪的定性问题。立法界限的模糊造成实践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并存的局面:一是大量的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而不能定罪,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将贩卖非管制药品的行为作为贩卖毒品罪予以惩处,或者对

轻微新型毒品案件予以重惩。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易制毒化学品与毒品的区分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用于非法生产、制造或合成毒品的原料、配剂等化学物品,包括用以制造毒品的原料前体、试剂、溶剂及稀释剂、添加剂等。易制毒化学品本身并不是毒品。但其具有双重性,易制毒化学品既是一般医药、化工的工业原料,又是生产、制造或合成毒品必不可少的化学品。根据199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的规定,有醋酸酐、乙醚、高锰酸钾等22种易制毒化学品被列为管制物品。此外,我国法律将三氯甲烷也列为易制毒化学品进行管制,共23种易制毒化学品。对易制毒化学品的范围,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界定。《刑法》第350条只列举了比较常见的三种制毒物品。《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以附表的形式列举了缔约国基本公认的制毒物品。我国已加入该公约,因而其确定的制毒物品的范围,在我国就应当是适用的。由于易制毒化学品种类有限,为了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有的地方将其等同为毒品予以惩处。例如根据卫生部1996年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如《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是毒品,是制毒物品或称“易制毒化学品”。而依据公安部禁毒字1997第35号《情况通报》精神,麻黄碱属于有毒范畴,公安机关在侦破该类案件中往往依据该《通报》精神,将麻黄素、麻黄碱列为毒品。我们认为,尽管许多易制毒化学品本身也具有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和成瘾性特征,但它并不是卫生部所列明的受管制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二者在生物属性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我国刑法对二类物品也进行了严格的区别对待。因此,建议立法扩大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范围,以此加大对易制毒化学品犯罪的打击力度。

2、管制药品的衍生物与毒品的区分

正如美国人o•瑞、c•科塞在所著的《毒品、社会与人的行为》一书中所言,“药剂师可以通过改变其分子制造出没有被列入受管制物质名单的毒品”,企图以此钻法律的空子。实践中,我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例如,在武汉市公安机关侦办的汤某制造新型毒品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汤某在研制出被我国列入管制的精神药品后,将该药品进行了伪装——将这些药品分别带上一个极易去掉的取代基,从而造成与管制药品的差异,最终警方因缺乏惩处的法律依据而终止了案件的侦查工作,犯罪分子得以逍遥法外。与此类似的案件还有,广州警方侦办的刘招华制造毒品案。该案中辩护律师认为,根据刑法第 347 条和第 357 条规定,甲基苯丙胺(冰毒)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类物质。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目录名单里,没有其合成的化合物——盐酸左(右)旋甲基苯丙胺。这说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批准认可盐酸左(右)旋甲基苯丙胺是精神药品,目前,它们只是一种新型化学物品,而不是我国刑法意义上的“毒品”。2000 年 4 月 20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没有明确将盐酸左(右)旋甲基苯丙胺列为毒品。而公诉人则认为,我国《刑法》第 357 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其规定的毒品包含的范围是无穷尽的,“甲基苯丙胺”包含了“甲基苯丙胺”或“盐酸甲基苯丙胺”、“盐酸左旋甲基苯丙胺”或“盐酸右旋甲基苯丙胺”等。质言之,一方面,如果将管制毒品的衍生物完全等同于管制药品则有违罪刑法定原则,而且事实上有的衍生物确实并非毒品。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强调衍生物与管制药品的差异性,而否认其毒品性质,又会纵容此类犯罪行为。笔者认为,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自1988年以来,只要(衍生物)具有同已被限制的物质相似的化学结构和药物学影响,美国人认为此制售行为就是非法的。同样,我国现行公布的苯丙胺类管制药品有17种,而事实上其衍生物已经超过了100种。此外,国外“摇头丸”的化学成分也有上百种,而我国现在发现的仅有几十种,我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属于相对性原则,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允许特定条件下对管制药品的种类做出扩充解释,换言之,在基本化学相似和药学影响相似的情况下,具有毒害性的衍生物应当被视为管制药品。

3、管制药品与新型毒品的区分

违法性是毒品的法律属性。这里的“法”是指刑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包括司法解释。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脱离了管制,用于非法途径即可能成为毒品,因此脱离管制应当成为判断是否具有违法性的标准。在此前提下,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药品的管制范围应当是确定毒品的先决条件,非管制药品不存在脱离管制的问题,也就与刑法意义上的“毒品”无涉。换言之,毒品的数量就是由管制药品的数量决定的。目前,我国明确规定管制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有240多种,因此,这应该成为毒品的范围。除通过修改行政法规而增加管制药品品种外,我们认为不宜以司法解释或其他司法机关内部规定的方式将此范围扩大。

(二)新型毒品案件的追诉标准问题

新型毒品犯罪在理论上属于数额犯而非行为犯,因此对于此类犯罪行为的定罪“门槛”主要是新型毒品的数量。但长期以来,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为新型毒品犯罪设定具体的追诉标准,因此司法机关难以追诉犯罪行为。在此,以氯胺酮(俗称k粉)为例予以说明。氯胺酮早在2001年6月就被纳入国家第二类精神药品进行管理,实践中由于制贩氯胺酮的犯罪行为日益猖獗,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氯胺酮能否认定为毒品问题的答复》的司法解释中明确指出,氯胺酮是列入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由国家进行管制的精神药品,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可以认定为刑法第357条第1款所规定的精神药品。至此,氯胺酮属于毒品已有了权威的定论。尽管司法解释确认了氯胺酮的毒品身份,但司法实践中很少惩处制贩氯胺酮的犯罪行为,因为缺乏明确的追诉标准。例如,查获的毒品如果既有苯丙胺又有氯胺酮,那么法院以苯丙胺的数量作为定罪依据,而仅将氯胺酮作为量刑的情节。如果毒品为单纯的氯胺酮,法院则难以定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省份的司法机关以联合下达文件的方式确定追诉标准。例如2002年江苏司法机关出台了《关于办理毒品、制毒物品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2004年7月四川省公检法机关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办理氯胺酮毒品违法犯罪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意见》,此后,广东高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定罪量刑问题的指导意见》,2005年8月,重庆市公检法三机关联合会签了《关于办理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违法犯罪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意见》。至此,制贩氯胺酮行为在上述省份中才得到了刑法惩处,200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出台的《关于审理若干新型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指导意见》为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案件确定了一个全国统一的追诉和量刑标准。同时,指导意见还列明了10种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海洛因的折算公式,为这10类新型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我们还应当看到:最高院刑一庭出台的指导意见仅具有过渡性质,这不仅是因为此指导意见“仅供法院系统内部掌握”,其法律效力尚需提高,还因为指导意见所列明的新型毒品种类尚难以满足新型毒品种类飞速发展的需要。此外,指导意见所提供的追诉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们主张严格把握新型毒品案件的追诉标准,谨慎处理新型毒品案件的罪与非罪问题,此罪与彼罪问题。其理由在于,与传统毒品犯罪相比,新型毒品的毒害性和药物依赖性较为缓和,因此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弱,此乃其一;其二,新型毒品与药品非常接近,即其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而毒品犯罪属于重罪,一旦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将会导致打击面过大、过度使用刑罚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新型毒品案件应当确立更为严格的追诉标准,这一点也体现在两高的司法解释中。如何理解“严格”的含义呢?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量上不能将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等量齐观。可以通过科学客观的公式将数量多的新型毒品折算为数量低的传统毒品。不同种类毒品的换算,要求确定某一种类的毒品作为基准物。在美国,大麻是最流行的毒品,市场占有量最大,美国便以大麻作为毒品换算的基准物。在我国,海洛因占80%,故以海洛因作为毒品换算的基准物较为实用。无论以什么毒品作为基准物,都必须保证换算公式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保证公式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以及当事人各方的合理质疑。

2、必须对新型毒品成分的定量分析鉴定,从程序上保障严格的追诉标准。由于刑法未对毒品的纯度作严格的要求,因此从有利于司法操作以及严打的角度出发,审判实践中对毒品采取定性而不定量的分析鉴定是通常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个问题的解释》第 19 条第2款规定:“对被告人可能被处死刑的案件,必须对查获的毒品定性、定量鉴定”;第3款规定:“对毒品的鉴定结论有疑义的,应当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此外,有的地方将定量鉴定的范围扩大到“有证据证明可能被大量掺假的毒品案件”,但对于新型毒品案件是否需要对毒品进行定量鉴定问题,仍然缺乏权威统一的法律依据。直到2006年,最高院刑一庭的指导意见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新型毒品要做含量鉴定,确定单一型毒品还是混合型毒品;如果是混合型毒品,要鉴定主要毒品成份及比例。对不符合要求的鉴定结论,应作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否则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使用。因某种原因不能做出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的,应按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进行处理,判处重刑及死刑的应特别慎重。因此,法院有权要求公诉方提供对毒品成分的定量鉴定结论,并且该鉴定结论应当接受当事人各方的合理质疑,被告人有权申请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

3、严格把握新型毒品犯罪的主观要件,防止滥用制贩毒品罪名。新型毒品在医疗实践中较为普遍,尤其是二类管制精神药品,因此,在认定制贩毒品行为时应当严格把握犯罪的主观要件,否则可能将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的普通违法行为作为制贩新型毒品的犯罪行为处理。例如在安徽合肥的王矿祥贩毒案中,被告人王矿祥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资格的情况下,非法购进、贩卖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安定注射液,其中大量的药品被销往了广州的个体诊所和药贩子,而有的个体诊所又将部分药品销售给了吸毒人员。法院将上述销售行为判定为贩卖毒品行为,以贩卖毒品罪对王矿祥进行判决处罚。我们认为,脱离了监管的精神药品并不必然成为毒品,与此同时还必须满足管制药品被用于非法用途的条件。在该案中,被告人并没有将管制药品直接销往吸毒人员手中,而且未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与个体诊所有合谋向吸毒人员售毒的行为,因此,在缺乏犯罪主观要件支持的前提下,不宜认定被告人贩卖毒品罪名。我们认为,两高的司法解释也体现了从严把握贩卖新型毒品罪主观要件标准的思想。

4、定罪情节应以毒品的成分含量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情节。按照两高的司法解释,贩卖毒品罪应当以多次贩卖或贩卖毒品数量较大为追诉标准。贩卖的数量可以通过相关司法文件予以细化,但贩卖的次数却极少见诸于各地的司法文件,从而造成贩卖毒品罪名被滥用的后果。例如,有的地方法院对3次贩卖摇头丸,但总重量只有0.3克至0.4克的毒贩,判处3-7年的有期徒刑。我们认为,定罪情节应以贩卖毒品的含量为主,而贩卖次数宜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规定,这样做更有利于从严控制新型毒品犯罪的追诉标准。

(三)新型毒品案件的量刑问题

在最高院刑一庭的《关于审理若干新型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指导意见》出台前,各地法院对新型毒品案件的量刑并不统一。例如,同样是氯胺酮,在重庆如果达到500克即可作为“毒品数量大”的情节予以量刑,50克以上不满500克的作为“数量较大”的情节,而在江苏氯胺酮在2000克以上10000克以下,还仅是“毒品数量较大”的量刑情节,在广东规定100克以上不满500克的作为“数量较大”的情节。由此可见,同样数量的毒品在不同地域,其刑罚轻重差别较大,这有违于罪刑平等原则,也不利于法律的统一实施。《指导意见》统一了部分常见新型毒品案件的量刑标准,并对10种新型毒品设定了与传统毒品海洛因换算方式,同时它借助传统毒品犯罪的量刑标准,初步构建起了新型毒品犯罪的罪刑阶梯。构建新型毒品犯罪的罪刑阶梯应当充分考虑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防止出现罪刑失衡的现象。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在新型毒品的量刑问题上,立法者和司法者如果忽略了这一原则,就会造成毒品的社会危害性与其行为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之间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与传统毒品犯罪之间的刑罚失衡。即对新型毒品犯罪的量刑过重,未能体现两种毒品犯罪的差异。前文已述,新型毒品的社会危害性相对弱于传统毒品,在定罪和量刑上均应体现这一思想。例如,传统毒品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属于行为犯,而不论其涉案毒品数量,但新型毒品犯罪应当坚持以毒品的数量为定罪和量刑的标准,同时这里的“毒品数量”应限于毒品成分含量,这些都包含了“罪刑相适应”和“罪刑均衡”精神。此外,与传统毒品犯罪相比,法院在审理新型毒品案件中应当审慎地对待适用死刑问题,例如,将主要对象限于从事制造、走私等源头犯罪行为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对仅从事了运输、贩卖等中间环节行为的犯罪分子,原则上可不适用死刑,尤其是立即执行。因此,新型毒品案件的罪刑均衡首先是与其参照对象——传统毒品犯罪的均衡

2、不同种类新型毒品之间的刑罚失衡。新型毒品林林总总,差异很大,无视这些差异,而对不同种类的毒品适用同一量刑标准显然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详言之,我国将精神药品分为一类管制和二类管制两种类别,不同类别的管制药品,其药品的毒害性并不一致,国家对其的管制力度也存在明显区别。总体而言,一类精神药品主要是致幻剂和兴奋剂,二类精神药品则大部分为公众所熟悉,因为相对于一类管制药品而言,它的适用面更广,公众更容易获取。例如,安定药的使用人群非常广泛。有的二类药品因其社会危害性增强而被国家调整为一类管制药品,例如三唑仑和氯胺酮。因此,司法者面临不同种类的新型毒品时,不仅要考虑该毒品的成分含量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该药品所处的管制等级,该药品在医疗和社会生活中的适用状况,公众对该管制药品的接受程度,以此解决不同种类的新型毒品之间所存在的罪刑失衡问题。

三、结束语

新型毒品犯罪的泛滥与国家在惩处此类犯罪中所面临的司法困境密切相关。新型毒品并非法律概念,关于新型毒品案件的立法存在明显的漏洞,这给司法实践认定带来了很多问题。在审判工作中,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定罪和量刑环节。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在罪刑法定原则的考量下,明确新型毒品的范围,并在实体和程序上严格掌握新型毒品案件的追诉标准,以解决新型毒品犯罪的定罪难题。另一方面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视野下,完善新型毒品犯罪的罪刑阶梯,从而解决新型毒品的量刑失衡问题。

第四篇:新型社区邻里关系调查报告

新 型 社 区 邻 里 关 系 调 查

小组成员:

信管

赵云鹏、赵政亦、朱博俊,蒋程佳

经管

成可立

小组分工:

调查意义:成可立

调查目的、方法、过程:朱博俊 概率统计:蒋程佳 调查情况综述:赵政亦 调查分析、结论:赵云鹏

小组组长:赵云鹏

目录

选题意义„„„„„„„„„„„„„„„„„„„„„„„1 调查目的、过程„„„„„„„„„„„„„„„„„„„„3 调查方法„„„„„„„„„„„„„„„„„„„„„„„4 调查情况综述„„„„„„„„„„„„„„„„„„„„„4 分析„„„„„„„„„„„„„„„„„„„„„„„„„10 结论„„„„„„„„„„„„„„„„„„„„„„„„„12 建议„„„„„„„„„„„„„„„„„„„„„„„„„13

新型社区邻里关系调查

选题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加。人民都逐渐从平房搬到了新兴的小区内,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居民邻居之间也会发生新的问题。

现在,人们总是怀念从前的大院生活,说那充分体现了“远亲不如近邻”。但这种密切和热闹是建立在住房窘困逼窄的基础上。说到底,是一种无奈——七十二家房客的拥挤造就了亲密,空间窄小,人的气魄也小了。相互之间了解得太多,彼此都熟悉彼此的性格和脾气,任何事都可以不胫而走,根本谈不上隐私权。新邻里关系实际上是居住条件改变下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条件改变了,人的思维随之而改变,一味强调某种氛围显然有点不合实际。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很深奥的社会哲学。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具有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比如从生产互助的角度看,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生产、共同走上致富道路。这一点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各个家庭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对有限的农村邻里间表现的尤为明显。就目前的城市现状而言,由于许多家庭中的成员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的问题,因此良好的邻里关系也有利于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走上再就业之路。许多家庭事

实上在这方面已尝到了甜头。

再比如,从生活互助的角度看,一个家庭在生活上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是不幸,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其处在邻里关系较好的环境里,这个家庭往往能及时得到邻里们的安慰和同情,照顾和救济,由此能及时地克服困难,摆脱不幸。这些得到过邻里帮助的家庭,当他的邻居发生困难时,相信他们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传统的美德,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亲不如近邻”、“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就是这种传统美德在邻里关系中的写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大地倡导、发扬这些传统的美德。

另外,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分析,良好的邻里关系还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这也正是今天我们为何要选择“邻里之间”这一话题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

同时社区的安全问题也存在,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治安问题,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促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具有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邻里之间矛盾的化解,能够直接避免或者减少邻里间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在一个邻里关系良好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往往能够自觉地采取互谅互让的方法,求得他们之间矛盾的化解,和和气气地解决好他们之间形成的纠纷。相反在一个邻里关系不良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常会为一些丁点小事一

触即发产生矛盾,轻者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重者大打出手,酿成流血事件,进而引发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在社会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中,因不良的邻里关系酿成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邻居对于我们,是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足以说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是社会中的重要公共关系,如果运转良好,将对人群素质、道德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也许不再为争过道而面红耳赤了,不必担心隔墙有耳了,可我们又都被水泥壁垒裹住了。与此同时,邻里关系由从前的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不断加大,人们总是喜欢躲在自己家的的那一块小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人们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已经渐渐的感受不到了,总体体现为“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的情况。为此我们展开调查。

调查目的:

当人们悄悄从单位大院迁出,当人么逐渐从城郊大队搬出,搬进水泥钢筋建造的楼房时,亲密的邻里关系逐渐被冷漠替代。可是喧闹的都市之中,邻居依然还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人。针对逐渐冷淡的社区邻里关系,我们小组对我们学校附近的蚕花巷小区和运河一代的小区进行了抽样问卷通过对社区业主的问卷调查,了解和整合邻里关系的各种问题,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调查过程:

我们沿着湖州街去了拱北小区的公园找了不同年纪的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很乐意帮助我们填问卷,也有一些对这些问卷有抵触心理,使我们调查进行的不是很顺利,接着我们沿着湖州街走到了运河边上,对一些店主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店主很乐意的接受了我们的调查,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毕业生对我们的问卷很理解,但是有些中年的妇女不是很理解我们的方法,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把我们轰出店里,在巨大的压力下我们坚持发出很多的问卷。我们抱着不怕苦不怕晒的念头,长途跋涉十几公里,问了几十家店铺,和几百人.最后为了找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我们又到各自居住的宿舍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派发问卷。

调查情况综述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每个人难免都会有自己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邻里关系总是个话题。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生活、工作和学习,和邻居相处的关系侧面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及人文历史的变迁,那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的邻居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和以前有不同吗?

本次调查,我们发出200张传单,收回152张。以下是本次调查的情况: 1.你的性别?

你的性别?40%男女60%

2.你所在的年龄段?

你所在的年龄段?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10-1920-295.30%30-395.30%40-491.90%50以上27.60%系列159.90%

3.你什么时候去邻居家里走动或做客? 5

你什么时候去邻居家里走动或做客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经常去有事不得不去经常去逢年过节简单拜访尽量不去系列1有事不得不去

4.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现代人的隐私观念和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许多人不愿意多管别人的闲事,对于邻居的事情大多不会过问,对于自己的邻居可能只是了解到邻居的姓氏,而具体的情况不是非常了解,而主动和别人搭讪可能会被视误会,所以很多人即使居住了好几年也并不知道邻居的名字。

11.80%32.90%认识并有过交往认识,见面偶尔打的招呼不认识55.30%

5.你知道邻居家有几位成员吗? 6

7.90%47.40%很清楚不太了解根本不关心44.70%

6.你对现在的邻居满意吗?

7%24%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69%

7.你和邻居互相来往吗?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由原来的弄堂胡同式的大多变成了高楼大厦,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使得人们没有更多机会接触,而不似以前的老式住宅,一开门就可以见到邻居。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流动性也大,选择租借房子的人也很多,现代人已经不太可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一辈子居住在一个地方,故而也不可能会有很多的机会和邻居来往。甚至有一些人和他们的邻居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因此经常来往的人数非常少。

31.60%经常往来从不往来偶尔往来15.10%53.30%

8.遇到困难,你会向邻居求助吗?

9.90%36.20%一有困难就求助遇到重大问题又拿不定主意时才会求助从不求助53.90%

9.邻里之间有矛盾吗?

19.70%有没有80.30%

10.你认为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0.00%40.00%30.00%噪音和环境的污染, 35.50%其他, 48%系列120.00%10.00%0.00%噪音和环境的污染占领空间, 8.60%宠物, 7.90%宠物

11.邻居之间发生矛盾后,你一般会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48.70%22.50%27.60%1.20%系列1争吵两句就适可而止主动调和互不理睬,任其发展武力解决

12.你曾经帮助过你的邻居吗? 由于对于自己的邻居的了解程度较低,平时又缺乏沟通和往来,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邻居比较冷漠。

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40.70%44.10%13.20%1.90%系列1有过没有如果邻居求助,会帮忙如果邻居求助,也不会帮忙

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正在日益变的淡薄,对于那种久违了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邻里情变的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关心被了解,但是在一种害怕别人误会的心态的驱使下,谁又能主动去关心接近别人?明略公司认为对于这种人情不断变薄的现象,整个社会都有义务提倡对他人的关心。不管是谁,生活在这世上就会和别人接触,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和了解,在希望别人能关心了解的同时也应该对别人做出关心和了解。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形成这种良好的风气,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

分析

总结本次调查,可以分析出:

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占到60.5%,男性占到39.5%。开始我们走进社区,女性更愿意接受我们的调查,而男性相对排斥我们,这从某些方面说明女性更远与人为善。

从年龄段来看,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配合我们调查,而老年人则表现出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从调查结果老看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近九成。

从与邻居的关系来看。当问及是否认识你的邻居时,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只是偶尔打个招呼,认识并交往过的只占到了3成。对于邻居家有几口人,有47.4%的人表示是很清楚的,而44.7%的人不太了解,7.9%的表示完全不关心邻居家有几口人。只有31.6%的人表示会和邻居经常往来。而当问到会遇到问题时是否向邻居求助时,只有9.9%的人表示一有问题就像邻居求助,而36.2%的人从不想邻居求助,53.9的人遇到重大问题才向邻居求助。而40.75的人曾经帮助过邻居,更有44.1%的人表示如果邻居求助原意伸出援助之手。80.3%的人与邻居没有矛盾,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19.7的人与邻居存在着矛盾,而噪音和环境的污染时一个很大的原因。当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时,48.7%的原意主动调和来化解邻居间的矛盾,27.6%的人表示不愿然事情闹大吵两句就适可而止,22.5%的人选择互不理睬、任其发展,极少的约1.2%的人选择武力解决。

大家没有真正的交流,最多也只是表示面上的相互打招呼.以前人民的生活节奏较慢,居家时间比较安多,和和街坊邻居的交往时日常交际的主要方式。现在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居家时间少了,和邻居相邻不相识的情景随之增多。同时,现在人对邻居的依赖越来越小。随着通讯技术的不但发展,和远方的朋友在网上聊天比敲开邻居的们要容易的多,和邻居的交往不在不必可少。在人们对邻居感情上的依

赖减少的同时,实际生活中队邻居的需要也逐渐减少。真是这些原因,造成了都是邻里关系趋于冷漠。

结论

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我们的调查我们得知现在的邻里关系体现出几种特征。

一:由动态积极到静态消极

过去的邻里之间关系表现为:邻里之间相互接触频繁、关系密切,邻里之间相互走动的较多。现在的邻里关系表现为:邻里之间基本没有太多的走动人与人之间相对冷漠。二:由直接联系变为间接联系

过去的邻里关系之间都有相互接触,但现在的邻里关系中更多的时间接接触,对于邻居的了解很少。三:有背景简单到背景复杂

过去大家都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或者家里传下来的房子里。下载乃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城市、国家的人成为邻里。四:由宣传共性到张扬个性;

过去大家以共性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生活相对平稳固定。现在打击生活的空间相对私密,接触不多,因此就更个性一些 五:由靠社会公德维系变为靠法律维系

旧的邻里关系更体现道德的力量,在新型邻里关系中,大家更多 的依靠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的遵守来维持。

建议

创建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对现代人来说更合适,社区居民和居民委员会都应该为此而努力。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居民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趣味社区运动会、家庭厨艺大赛、邻里互助等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逐步加深了解,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对居民来说,要转变观念,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不要人为制造一个个鼓捣,把邻居当成陌生人,应该逐渐消除心里封闭性,融入社区大家庭。社区的一切活动和倡导都只是个媒介,它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问题,它只是为大家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提供一个可以暖心的港湾,只有大家把心放开才可以真正的回到当初大家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大家庭。和谐的邻里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更是一种坚持的美丽。只有大家能够为爱而坚持,我们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

让我们每个人来说,融洽的邻里关系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愉快、顺心、舒适的生活条件,使我们在积极、健康的状态中。做个好邻居并不难,坚信比心。善待他人,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成员的良好品质风貌的特征。

第五篇:农村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捆绑式参保 弊端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10—6班

姓名:张克彬

学号:311008001627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张万玉

关于河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捆绑式参保的利与弊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农村随着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担心自己未来没有儿女保障,养老成问题。2009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农保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渠道,由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新农保基金中的个人缴费分为每年100元到500元5个档次,投保人自主选择,而已经年满60周岁的老人,则可以直接享受国家支付的养老金。然而其中一条规定: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子女包括: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入赘的女婿及女儿、孙子、孙媳、孙女等家庭成员)。却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本次假期我利用暑假期间对该项规定的实施和人民的反应做了相应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字:河南 农村 养老保险 捆绑式

时至今日,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已经在河南省实现了全面覆盖,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已年满60周岁的农民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条原则性规定在许多地方演变成了“家庭成员捆绑缴费”的强制性措施,子女不参保,父母就不能领取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这一条款被学者称作“捆绑式条款”。暑假期间,针对人们对河南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捆绑式参保的热议,从7月30日到8月12日,我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太山乡辛章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调查期间,我对该村的随机选出近二百户居民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是一种真正的利国利民,真正惠及底层劳动人民的政策,然而大家又一致认为捆绑式的参保带来了很多弊端,例如与子女有矛盾的老人无法参保,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问题无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走访的家庭中多数都有两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下面只拿出最典型的几家做具体的分析和应对。

案例一:

李大爷今年73岁,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外打工,三儿子由于身体上的原因在家务农,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我刚和李大爷提到捆绑式参保,李大爷就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这都是乡里边村里边的干部们为了赚外快想的坏主意,本来国家发给每个老人每个月60块钱补助多好,现在村里边却说自己为了每年领到720元养老金,还得为三儿子一家4口交400元。我不忍心告诉老大爷这是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但事实是老大爷的确是面对生活贫困的三儿子一家没有办法。另外老大爷还告诉我,大儿子和二儿子加的孩子现在在外边打工,年轻人说自己还年轻,不想那么早就开始交保险金,后来是老大爷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他们交的。

由于国务院有政策: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据了解当时政策的制定者认为这种捆绑式的参保让参保人更加了解到养老保险是谁参保谁受益,但是地方政府把这项政策当做是扩大参保率的法宝。老人不关心政策,已经七十有余的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如今年迈,只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如今让他去承担起一个督促说服子女甚至是孙子参保的责任的确是有很大不妥。再次,老人的三儿子家庭条件困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相关部门却无法制度外“开恩”,原因是在农村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我想地方政府想要扩大新型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最应该做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应积极研究问题,寻找对策,发动群众参与,做到应保尽保,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从新农保中受益。一是继续做好新农保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特别是应针对青年农民进行有效宣传,提高他们的认同程度。二是适时组织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凝聚基层干部群众智慧,总结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三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尤其是要宣传参保农民从中得到的现实利益,吸引更多群众投身到这项惠民工程的伟大实践中来。而不是去为难这些老人。案例二:

张大爷今年65岁大娘68岁,两个儿子都是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在县城都有房子,家庭条件很不错。但是张大爷的儿孙们却都没参保。问起老大爷原因,老大爷说子女们都参加了社会上的其他保险,而他们老两口想要领保险金需要两个儿子家一共十几口都得参加这个保险,还不如儿子们把保险金直接给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宣传不到位的案例,本来新型养老保险是谁参保谁获利,但是老人认为儿孙们交钱是为老人交的,却没有认识到这是儿孙们为了自己以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了一份保障,记得一个故事讲,风和太阳比赛谁可以把行人的外衣给脱掉,然后风就使劲的吹啊,但是结果是不但没有把行人的衣服吹掉反

而使行人把衣服紧紧的裹在自己身上。风停了,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包围着行人,不一会儿行人满头大汗,自己把外衣给脱掉了,这里说到这个故事只是想告诉那写政策的执行这们,自己强制执行或者是为了使政策得到推广扩大而设置各种障碍的的方法远不及让人们切实的感受到政策的好处和优点而自己积极参保的。案例三:

张大爷和张大娘今年都是72岁,有四个儿子。但是两位老人与二儿子因为一些家庭的事情不和,走访到他们二儿子家的时候我刻意把新型养老保险的好处强调了一下,没想到他却说两位老人从来没考虑过他们的,这次参保他故意没给自己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参保,就是不想让两位老人拿到每个月120元的基础养老保险金。

遇到这个家庭的情况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清官尚且难断家务事,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又能做点什么,我不禁想国家给农村基础养老金是很好,但我希望刚开始的时候,对这1亿多农村老人,国家不要有任何捆绑条件把每个月55块钱直接给他们,这个对农村发展是相当好的,纵观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好多都是这么做的,没有说农村老人的子女必须参保。因为农村老人拿这个养老金对我们国家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有很大的作用。好多人曾问过,像家电下乡,原来我们一年理想的标准是能够带动农村2千多亿的消费,最后发现只有500多个亿,20%还不到,比标准值差很大,原因是什么?可能农民从这些政策中真正得到的实惠很少,期间有各种各样的流失。有种开玩笑的说法是“八二准则”,即国家拿出100块,到农民手里可能20块都不到。但是养老金如果直接发到农民手里,那么1亿多农村老人一个人55块,全国就有很大数目的钱直接送到老人手中了,农村老人的生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结束后我心里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知道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刚开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改善的,但是我决策层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都将是一次地震。

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但又感觉到自己力量的渺小,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在报告的最后,我只能希望政府能够早一点取消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捆绑式参保制度,让农村的老人们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

2.《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

3.《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2011〕58号)

4.《养老保险》 董克用 王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6

下载新型毒品问题调查报告(原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毒品问题调查报告(原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报告问题

    尊敬的应静波女士: 我是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看看我的信息。首先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我的调查报告的题目: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思考。这篇文章我......

    毒品数量折算问题研究

    毒品数量折算问题研究毒品数量在毒品犯罪判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直接影响着各种毒品犯罪的量刑,还决定了部分毒品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如非法持有毒品罪。我国刑法及最高人......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范文大全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

    ××学校开展抵御第三代新型毒品工作小结

    伊宁市克乡中心小学抵御“第三代新型毒品” 向校园渗透工作小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及《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落实中央、自治区、州......

    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注民生,促发展 ——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调查报告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成绩201 2年2月 8日农村新型......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于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为占中国80%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接受基本医疗保健的经济保障,被公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卫生事......

    街道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XXX街道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地减轻毒品危害,根据《XXX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班级:20120814 学号:2012081405 姓名:付贺 指导教师:谢璐妍 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