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成都军区2009-2012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09-2012年成都军区法定传染病个案数据库,应用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完成评价与数据分析。结果 2012年未及时报告率、漏报率和零缺报率分别为14.07%、15.78%和4.35%,较2009年分别下降46.89%、39.31%和72.71%。2009-2012年法定传染病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85 d、0.69 d、0.54 d和0.44 d,报告及时率逐年提高。结论
成都军区传染病报告和管理质量总体上逐年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地方疾控相比,还有许多亟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需要落实和改进。
军队疫情直报系统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由总后勤部自主研发,是全军统一的疾控业务和分析数据库,用于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监控、分析预警和共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基础数据;该系统与地方疾控机构此类软件在功能模块设定上差异不大,但有所区别的是:其包含需报告病种更多(如食物中毒、不明原因死亡、不明原因发热等),要求报告时限更短,含有实时分析与预警机制,并带有行政执法功能。
随着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部队拥有了统一、高效、快速的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在全军范围内实现了法定传染病个案直报及动态监测。定期客观评价系统报告质量,发现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监测质量,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提升疫情爆发早期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现对2009-2012年成都军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2012年成都军区疾病监测中心监测的法定传染病个案数据库以及近几年传染病报告质量监督检查所获得的数据。
1.2 分析方法 计算传染病网络直报综合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报告率、漏报率以及直报单位零缺报率。分析各直报单位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并结合成都军区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
查结果对传染病报告完整率及信息填报完整率进行评价。2 结果
2009-2012年成都军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率逐年提高,至2012 年年底,该系统基本实现了成都军区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全面覆盖,是成都军区官兵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支持系统。
2.1 本战区传染病报告系统质量综合评价
2009-2012年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个案总数逐年增加。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未及时报率、漏报率逐年下降,分别由2009年的26.49%、26.00%下降至2012年的14.07%、15.78%。4年间零报告缺报率也是逐年下降,日平均零报告缺报数为9.58个,见表1。
2.2 分地区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部队所在省份不同进行分区域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各省市2009-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均逐年提高,未及时报告率、漏报率及零缺报率均逐年下降;横向比较,显示未及时报告率、漏报率及零缺报率均呈现城区部队低于边远部队,内地部队低于高原部队,营区部队低于外出驻训部队的态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地区部队报卡质量高于西藏部队,见表2。
2.3 及时性评价
调查采用病例诊断和报卡时间间隔来调查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性,采用报卡审核时间和报告时间差来调查审核及时性水平。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2年法定传染病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85 d、0.69 d、0.54 d和0.44 d;法定传染病审核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甲类传染病为即时上报,即时审核;乙丙类传染病在报卡24 h内审核。传染病报告和审核及时性都逐年提高。
2.4 完整性评价 统计成都军区2009-2012年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分析结果发现,督查13家医疗机构共查出应报传染病1896例,网络直报1501例,传染病报告率79.17%,漏报率20.83%。3 讨论
3.1
成都军区2009-2012年传染病漏报率为20.83%,略低于中国疾控中心2005年全国传染病23.14%的平均漏报水平[1],比中国疾控中心09年在全国医院抽样的5.47%的漏报率高出3倍[2]。对传染病个案信息填报是否完整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个案信息完整率达到90%以上,主要问题为病例单位名称和地址的填写率及准确率均较低,大多为没有按要求写病例所属单位名称,影响了疾控机构对传染病暴发的具体单位的早期控制,与地方报卡质量比较,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军队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质量较之地方疾控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疾控机构从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疾病预警报告系统飞速发展,而军队传染病直报系统从2009年才完全投入使用,从发展时间长短来说,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军队报告系统依赖军网或者短信系统,由于部队的特殊性,每年都有大量的部队数月都在外驻训或演习,一旦报告负责人也外出驻训或演习,就不能保障网络或短信的畅通和报卡的及时性。3.2 影响报卡质量的自身原因:
各级医院和卫生队的主官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紧抓,层层落实,并指定明确的负责人[3]。有些基层单位工作头绪多、人员少,一人要兼几项工作,主要精力就不能投入到网络直报工作上,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疫情报告质量[4]。从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分析,错误的答卷还占一定比例,传染病诊断标准知晓率较低。虽然先后举办过多次传染病报告、诊断、管理相关的培训班,培训的期数和人数也不少,却未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疾控机构应思考问题原因,找出有效的方法和有用的措施不断提高培训效率[5]。今后,应加大对网络直报人员和医生的培训力度,核实报卡负责人,保障军网和短信设备的通畅,进一步重视和提高报卡的及时性,发挥直报系统及时预警的效能。3.3 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为保障部队传染病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及继续提高部队传染病报告质量,我们需要在经费保障、监督检查与评估、规范诊疗登记、数据利用与信息发布、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出努力,体制改革后,地方疾控中心不再有行政处罚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染病漏报和迟报的问题[6],而军队疾控中心可以利用有行政执法能力的优势,把报告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的负责人,对不能认真履职尽职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通报批评、警告及处罚。从根本上解决传染病漏报和迟报的问题,另外,还应尽量完善疫情直报的设施配置,尽量满足专人专管,电脑专用,提高基层单位疫情直报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7],各级医院和疾控机构必须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让负责人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严格操作规程,认真执行首诊报告制[8]。机关领导应考虑直报人员节假日加班现状,给予一定的报酬和补偿,提高疫情报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9],因为疫情直报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整个疾病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和时效性,直接影响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质量。为了不让传染病报告工作受到影响,建议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必须配备2 名以上的专(兼)职人员,并制定相关规范,从制度上保证网络直报正常运行的要求。建议相关部门定期举行疫情网络直报专项培训班,组织直报人员学习相关规范,通过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疫情报告工作水平,调动直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疾病监测工作质量[10]。
第二篇: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对2005-2009年四川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对监测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得出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81.84%,未及时报告率分别为:43.48%、19.90%、4.46%、2.23%、1.87%;未及时审核率分别为:12.75%、5.41%、1.02%、0.24%、0.14%;重卡率分别为:0.05%、0.04%、0.03%、0.04%、0.01%;县(区)月零缺报次数分别为:15、7、1、1、2次;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11.05%、6.42%、1.39%、0.64%、0.53%。结论 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不及时报告率和不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各市州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近两年部分市(州)网络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提示今后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强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正式启动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后,全国传染病报告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得到改善[1],而此项工作重点之一是要保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只有根据高质量的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疾病防控决策,因此为了及时发现四川省网络报告质量当中存在的问题,现对四川省2005-2009年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价。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四川省2005-2009年报告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个案资料(排除已删除卡片),以及四川省各年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编码等。
1.2 方法 以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对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2],得出不同时间段以及地区间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1.2.1报告评价指标[3,4] 1.2.1.1未及时报告数 按报告地区计算甲类以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录入的时间超过24h的报告卡数与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录入时间超过48h的报告卡数之和。
(注:由于目前系统尚无法获取确切的诊断时间,故计算未及时报告数时,采用了扩大1倍的时间范围来衡量。)1.2.1.2未及时报告率 指未及时报告卡数占该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总数的百分比。1.2.2 审核评价指标
1.2.2.1未及时审核数 按报告地区计算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中从录入到省级审核时间超过2h的报告卡数与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中录入到县(区)审核时间超过24 h的报告卡数之和。
1.2.2.2未及时审核率 指未及时审核卡数占该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总数的百分比。1.2.3 重卡指标
1.2..3.1重卡数 以县区为单位,按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现住址6项为查重条件计算各年份内的重复报告卡数。
1.2.3.2 重卡率 指重卡数占该地区当年报告总数的百分比。1.2.4县(区)零缺报情况 1.2.4.1县(区)零缺报数 以市州为单位计算每个月内传染病报告卡数为零的县(区)数。1.2.4.2 县(区)零缺报率 指零缺报县(区)数占该地区总县(区)数的百分比。1.2.5质量综合评价
综合指数率= [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 ÷4。2.结果
2.1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
2005-2009年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和81.84%(表1)。从2006开始,由于卫生部在西部地区开展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计算机装备项目,使得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能力得到提高,各年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均大于80%。
表1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情况
2.2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
2005-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表2)。与全国报告质量相比,从2007年起四川省各年的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均低于全国水平[5]。
表2 2005-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与全国比较
2.2.1 未及时报告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各类法定传染病的未及时报告数、率均逐年下降,其中甲类传染病的不及时报告率最低,乙类传染病高于丙类(表3),主要系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不及时报告率较高所致。四川省各类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的未及时报告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未及时报告卡主要集中在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院,分别占未及时报告卡总数的38.09%、36.53%、20.48%,其中疾控中心和卫生院的未及时报告率较高,分别为29.03%和18.33%,超过四川省未及时报告率水平(15.09%)(表4)。
2.2.2 未及时审核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乙、丙类传染病未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甲类未及时审核率有所回升,且远远高于乙、丙类未及时审核率(表5)。
表5 2005-2009年四川省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数、率%
2.2.3 重复报告情况
2005-2009年全省累计重卡数594张,重卡数逐年减少。重卡主要来源于肺结核,共504张(84.85%),其次为乙肝(5.39 %)(表6)。
2.2.4 县(区)零缺报情况
2005-2009年四川省各县(区)每月零缺报累计次数共26次,各年分别为15、7、1、1和2次。零缺报县(区)主要集中在甘孜州,占全省零缺报县(区)总次数61.54%。5年期间四川省出现零缺报县(区)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2月份,占县(区)零缺报总次数的58%(图1),与当地枯水季节停电有关。
2.2.5报告质量综合分析
2005-2009年四川省网络直报质量平均综合指数率为4.87%,各年分别为11.05%、6.42%、1.39%、0.64%和0.53%,网络报告质量逐年提升(指数值与报告质量呈反比)。5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显示,21个市州中,网络直报质量较好的是攀枝花市,综合指数率为1.80%,较差的是甘孜州和凉山州,综合指数率分别为8.51%和8.24%。5年来,有16个市、州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逐年递减,另外5个市州在2008或2009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与前一年比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甘孜州2009年的上升幅度最大(表7)。表7 2005-2009年四川省各市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指数率/%
3.讨论
四川省从2004年实施网络直报后,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及审核及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结果显示卫生院的未及时报告率较高,甲类传染病审核不及时现象存在,提示今后应加强对卫生院的传染病报告工作以及各级疾控中心甲类传染病审核工作的规范管理。由对重卡分析发现肺结核和乙肝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主要原因是该两种疾病由于病程长,容易出现反复就诊,反复报告的现象,提示,今后应落实好慢性病报告标准及规范,减少重复报告现象。报告质量综合分析显示,各市州报告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攀枝花市报告质量较好,而凉山州和甘孜州报告质量较差(2009年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3.87%,4.01%)主要原因是当地部分医疗机构处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网络通信较差,县(区)级财政难以解决配套经费问题,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当地网络报告质量。
全省前3年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等指标下降较快,且各市州的前3年综合指数率也呈下降趋势,说明2006年四川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计算机装备项目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市州网络直报所需的硬件设备逐渐落实,网络直报工作也得到各地疾控中心重视,同时使得四川省乡镇卫生院网络报告直报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从2005年69.18%上升到约84%的水平,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从2007年起各年均低于全国水平,但四川省2008-2009年两年的综合指数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而且部分市州还有一定上升的趋势。提示,近两年网络报告质量提高幅度有限,且部分州市网络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今后还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强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第三篇: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为加强法定传染病信息监测报告工作管理,确保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保证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网络直报人员及设施
(一)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二)硬件设施:有独立的、用于网络直报的办公室,配备疫情专用电话及能登录到网络直报系统的整套微机。
(三)人员要求:要有2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二、传染病报告病种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病种进行报告。
三、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对发现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丙肝、白喉、疟疾等病原携带者,应当按照省疾控中心关于病原携带者管理的统一标准进行报告,并将报告的记录填写到“传染病病原携带病例报告登记表”,每旬2日(逢2)前将登记表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文登市疾控机构疫情室。每月3日前将“登记表”报文登市疾控中心,登记表双方签字并保留三年。
四、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登记在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送防疫科,防疫医生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对卡片进行审核、登记、交疫情直报员,并填好收发卡记录。疫情直报员必须及时、准确上网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并在收发卡记录上填写录入时间,卡片送交防疫医生保管,传染病报告卡保存三年。
(一)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在录入前对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认真检查,对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或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核对与更正。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在录卡后,对传染病报告卡还要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填写卡片编号。
(二)订正 :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须当日通过网络对已报告卡进行修改或订正,并在备注栏内注明“由╳╳病订正为╳╳病”。
(三)补报 :对在本报告单位中发现的未报告传染病病例,本单位应及时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网络录入报告。
(四)查重:录卡前,对填写的报告卡,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发现年龄、性别、现住址及诊断病种名称相同的报告卡时,要进行排查,对重报的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删除标记。
五、资料保存
(一)医疗卫生机构对所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保存3年。
(二)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否则,由此导致的系统安全问题,由个人承担。
第四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季度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分析,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
1、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定期更改,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Ⅰ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Ⅱ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Ⅲ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每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定期更改。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按时参加辖区或市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第五篇:网络直报及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工作总结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和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自查工作总结
按照博爱县卫生局103号文件精神指示,金城卫生院于9月8日分别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督导、检查。采取询问、现场查看等方式,查看了门诊部、住院部、放射科、化验室等关联网络直报科室的基础资料,总体来看,各项工作既有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
卫生院始终重视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有领导分管,有传染病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开展了相关业务培训,明确任务,建立了疫情治理的各项制度或职责。
1、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建立了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2、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有职能科室和专门的疫情网络直报人员,有专用电脑,有防毒软件。疫情直报人员定时下科室进行检查登记、及时填报卡、核对和自查。配齐了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报告法定传染病55例,其中肺结核病4例、乙肝44例、其他传染病7例。未发现霍乱、疟疾等重大疫情,无死亡病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了逐一审查,基本上无错报情况发生;对内科、外科、妇科进行了自查,无漏报现象发生;
3、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及。
二、存在的问题
1、存在部分门诊日志登记项目齐全,但是字体不清;乡村医生中存在14岁以下儿童未登记家长姓名及入托情况;
2、个别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模糊,警惕性不高;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相关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网络直报能力和诊断水平。
2、将各种传染病登记表发到每个医务人员手中,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的登记门诊、住院日志和各种传染病登记。不断加强自身工作治理,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阶段自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金城卫生院
201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