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交流与体会发言稿
读书心得交流与体会发言稿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书本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读书成了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如何让读书有所得,方法很关键。下面就是我的几点体会与诸君共勉。
首先是兴趣,让自己在书的海洋中享受乐趣。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要让自己读书养成一个自觉的好习惯,毅力很重要。“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第二篇:读书心得交流发言稿
楼子营初中“走进阅读,与书为伴”总结交流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稍有不慎,就会落后。作为一名七零后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那么自身就应该有一桶水。那时过去,现在看来,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是“自来水、长流水。”如何得到这些“自来水、长流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获得这些“自来水,长流水”我们必须要读书,只有书本才能给予我们无声的财富,才能给我们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去年寒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读一本书活动,我拿到的是《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是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所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作者将他在平时处理问题的一些细节,归类为55条,也就是克拉克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克拉克先生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中不仅包括了“眼神沟通很重要”、“全神贯注来读书”“回答问题要完整”、“完成作业不拖延”等学习上细小之事还包括“乘坐公车不吵闹”、“搭乘扶梯靠右边”“记人名,需用心”等看似和学习无关、很小的事情。但其实对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不但想到了每一个细节而且想得周全细致、奖惩得当、张弛有度。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先生不仅重视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受颇多。今天我就其中的一点和大家分享交流。
作为一名如此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而是用一些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谈论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有一次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
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
同一件事情,克拉克先生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处理办法来对待,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后进生”在大多数老师眼里都是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但是那或许只是在学习上,或许在其他方面他还是一个佼佼者,所以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学生,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培养。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个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学习氛围。让他们变成真正优秀的孩子。
教育需要细节,教育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点点滴滴的影响。把生活中一件件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小事做好,就会变得不平凡、不简单。在教学中切实可行的从学生的各个学习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节入手提高学生的质量,这是克拉克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书籍是我们精神上的朋友。老师们,同学们拿起手中的书,加入到读书的浪潮中,与书同行!谢谢!
第三篇:读书心得交流稿
读书心得交流稿
读了吴甘霖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受益非浅。该书从方法与“问题”的关系;如何克服无法面对问题的心理障碍;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带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还会因为掌握方法而创造非凡的业绩,并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不仅如此,你将从此不怕困难,而且还会将所遭遇的问题,变成你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在工作中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人,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区别。
在现实中员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具有敬业精神并能找方法的员工。他们拥有智慧并乐于奉献智慧,这份智慧必然会给企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二是敬业但缺乏方法的员工。他们能够也只能奉献汗水,这种员工单位需要,但他们自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三是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什么也奉献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离开,假如你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毫无疑问,你应该力争做第一种员工。
主动找方法才能脱颖而出,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假如你通过找方法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就能很快脱颖而出,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现实生活中问一问自己,工作多年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假如你还没有,赶快努力吧。
在我们这个时代,多的是“忙人”,他们每天在急急忙忙地上班,急急忙忙地说话,急急忙忙地做事,可到月底一盘算,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做成几件像样的事情,他们往往一个“忙”字作为自己努力的漂亮外衣,却没有想到,这种忙,只能是“穷忙”,没有给自己和单位带效益,做一个凡事讲方法的“忙人”吧,这样的忙,才会有效率,有价值,做一个凡事讲结果和功劳的人吧!这样,你才会赢得最快速度的发展,并得到最大认可和回报。
“实在是没办法”、“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的话你是否熟悉?是否在你的身边,经常有这样的声音?当你向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望?当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你的同事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是否也会这样回答?当你这样回答时,你是否能够同样体验别人对你的失望?一句“没办法”,我们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不做的理由,但也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好好动脑筋想办法?想办法才会有办理,想办法是有办法的前提。如果让你的脑袋放假,即使天才遇到问题也会一筹莫展,人的智力提高是逐步的过程,只要能够战胜对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越来越智力超群,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
第四篇:读书心得交流[范文模版]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一次去新华书店,《不抱怨的世界》一眼把我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看完后收获颇多。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心灵励志的书,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意识的无能,讲述的是许多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沟通心理,即不满,从而产生抱怨。第二部分有意识的无能,则是人们开始为了更好地沟通而开始慢慢地懂得不要去抱怨,并在现实中积极地贯彻这一思想。第三部分有意识的有能,表达的是当一个人在做完前两步后自觉地感到提升到了另一种境界——幸福感与快乐哲学,并进一步展望美好的愿景。第四部分无意识的有能,这一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恐怕已很深远:你可以通过小小的善意来感动周围人,并将此信念一直传递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将这种幸福感传递给世界上的每个人。
所谓的抱怨,可分成对自己的抱怨和对他人、外界的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说白了是想改变人,获得别人同情和帮助,表演自己优秀。其实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对工作、学习,家庭、人际、环境等这些都是抱怨的对象。在我们渴望寻找人生幸福和快乐之时,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领导,不仅此,好多人还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在生活中足以让我们有理由抱怨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我们的抱怨多半都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上。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就是不愿意面对,并且积极做出改正方案。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他永远只会在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的改变。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心,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另一个人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当你的嘴巴停止表达负面的思想,你的心灵就会产生其他更快乐的念头。若是负面的想法缺乏市场,转而生产快乐的思想。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放弃抱怨。我们常常会抱怨工作环境不好,同事之间不够和谐,工资不高等等,但当我们放弃抱怨,心怀感恩,用一颗宽容的心投入工作时,你会发现你所期待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让自己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过多的抱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你的心情更加不好。学会不抱怨之后,心情会比较开朗,工作也会有能量去面对各种难题。
人们经过了众多挫折和困苦之后,人们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么用处,又能解决什么问题?长期抱怨之后,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这人牢骚精。我们要学会更多的放弃,放弃过去的挫折带给我们的伤害和痛楚,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前进的借口。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我也试着不抱怨,还真难,抱怨堵车,抱怨天气,抱怨电视广告太多,现在想来这一切也不是我抱怨所能改变的。《不抱怨的世界》并为我们开了一贴良方,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教会你不抱怨方法,说是三周下来,你的行为和思维都会发生改变,而同一个世界,在你眼中却呈现为另一面,是美好的那一面。
书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却深深的记住了一句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不抱怨”是一种精神,你就在改变,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种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的挑战。放弃抱怨,相信自己!快乐的生活,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从抱怨中走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不抱怨,从今天开始!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就是不抱怨良好开端。
第五篇:读书交流发言稿
做孩子阅读的点灯人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实验小学宁海侠
今天让我来谈读书,我很惭愧。真正爱读书的人,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我只是凭兴趣忙里偷闲看看罢了。由于偏爱文学作品,我一直喜欢语文,以至踏入工作岗位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做语文老师。在教学之余,我经常鼓励学生读书,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他们,希望他们和我一样享受到读书的快乐。直觉告诉我,从小到大,我之所以语文成绩不错,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着热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读书。03年到实小后,受环境影响,我开始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像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吴芾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这些书令我“眼前一亮”,他们就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它彻底改变了我认为教育类书籍枯燥无味、呆板教条的看法,同时也冲击着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及个人价值取向有了更多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爱不释手,给我的触动最大。他们让我认识到什么是教育,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给我的学生怎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从他们那里为自己一直“倡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
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李希贵则用教育实践告诉我,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说之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受我个人兴趣的影响,而现在我会把它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部分,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有目的、有计划、更有效地开展下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教育著作。王崧舟老师说,语文不是学出来的,是“薰”出来的,唯有“薰”,才会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日常教学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了让我们这本“活书”,在学生面前厚重些,耐读些,我想我们应该不断地读书,不断地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