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分析及行业分析报告
上半年宏观经济及行业分析报告
编者按:2008年初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暴涨,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及煤炭等上游原料价格不断走高,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为此,央行实行信贷管制,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收缩流动性,紧缩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在成本上升和紧缩性宏观调控双重影响下,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周期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在加大,各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引发银行贷款业务的行业性风险。
随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各市县分支应从行业的角度审视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加强对本地区行业研究,探索行业发展规律,从行业市场开发、贷后管理两个层面关注小额贷款的行业分布,通过扩大行业覆盖面、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贷款的行业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实现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通货膨胀下的中国经济
(一)通货膨胀及因素分析
1、通货膨胀情况
2007年2季度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全国高企,反映通货膨胀的各类指标全面上涨。本次通胀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升和原材料、能源和动力价格上升所主导。
食品价格上升是CPI上升的主导因素。07年以来,食品价格由于猪肉价格周期性回升而大幅度上升,进入08年,由于国际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及春节期间雪灾影响,短期内食品价格再度大幅度上升,导致2月份CPI达到8.7%。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推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大幅度上升,4月份达到8.2%。构成PPI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均快速上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快速上升主要是由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生产资料中价格上升快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和钢铁,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主要由国际决定,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占消费量的比重很大,因此在这过程中输入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作用。
2、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
对于07年开始的本次通胀,许多解释认为是货币扩张造成,但是这并不能解释通胀的全部,甚至不能解释其主要原因。就目前而言,非货币因素已经成为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价格重估、输入型通胀及自然灾害等。
(1)劳动力重估是影响物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过去很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是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供给来实现的,但是,随着劳动力供给和需求间的缺口缩小,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状况出现,价格上升。
图1 中国劳动力格局转变刚刚开始
(2)输入型通胀变得显著。目前我国经济开放性逐步提高,贸易依存度接近70%,国际价格的变化必然影响国内物价的变化。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中国主要进口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在美元不断贬值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节节上升,这些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加大了中国企业成本,从而推动了通胀上升。
2(3)自然灾害对物价的影响明显。去年的蓝耳病使处于上升周期的猪肉价格更进一步上涨,而春节期间的雪灾更是导致了食品价格全面上升。但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短暂的。
通过测算,07年和08年的前4个月,货币因素是07年CPI上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拉动CPI上升3个百分点,对通胀的贡献将近6成,而08年的货币因素,无论是绝对影响还是相对影响均下降,短期性冲击成为物价上升的主要因素,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开始上升,推动08年CPI上升0.8个百分点,比07年提高0.7个百分点,劳动力价格重估推动CPI上升0.6个百分点。其他因素是08年CPI上升的主要因素,导致CPI上升4.4个百分点。
3、下半年物价水平会有回落但处于较高水平
由于受美元贬值及投机活动等因素影响,从中长期看,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仍可能保持高位。从需求方面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全世界对生物能源的持续需求决定了未来对农产品的长期刚性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耕地的减少从根本上制约了粮食的进一步增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使得粮食单产提高有限,从而使得粮食供给无法大幅度扩张。成品油价格与电价上调将增大通胀压力,预计将导致CPI同比上涨0.3-0.5个百分点。(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中长期经济增长可期
我国经济在经历8年的加速上涨之后,开始步入下降周期。这集中反映在季度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方面。季度经济增长率在去年2季度达到12.2%的高点后,已经连续连续3个季度回落,08年1季度为10.6%,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已经回落到05年经济开始加速的水平。下降速度如此之快,表明此次经济调整不同于以前出现的向下波动,而是一种趋势性调整。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对美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预计未来美计价乐观情况能维持10%的增长,以人民币计价大约为-5%的负增长。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的同时,呈现量减价增,价涨多来源于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产品国际价格的成本传导,扣除后者影响,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降低。出口成本,尤其是用工成本快速上升,而且未来可预见内还将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资金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局面从未有改观迹象。07年密集出台的出口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今年1-5月份出口增速为22.9%,但仔细分析增速的背后,从出口商品数量来看,大部分商品出口数量增速远低于以金额计量的增速。如在价格倒挂下的成品油,虽然出口数量同比零增长,但金额增长了38.5%,煤炭出口数量负增长,但金额增长了117%。
净出口的周期节奏了生重要变化,内外压力交织的迹象明显。经济收缩阶段,进口增速存的下降趋势,但人民币升值、资源为主的进口结构和国际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趋势,导致进口增长居高不下,从另一方面弱化出口的增长。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外源性紧缩力量成为经济周期下行的重要力量。
图2 中国出口、进口增长率变化趋势
2、消费和投资将平滑经济的波动。
(1)第二产业投资下滑严重。紧缩政策、高利率提高投资成本,市场景气回落降低预期收益,是投资增速回落的根本原因,这些因素 4 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08年初以来,除上游投资增速较07年加快外,其余大部分行业投资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2)实际消费增速平稳。消费占GDP不断提升,从2002年开始,实际消费增速从9%稳步提升至目前的12%左右,预计08年实际消费增速有望达到12.5%,消费对GDP的贡献稳步攀升,并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图3 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季度实际收入增长率
图4 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3、政府在财政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仍有较大的腾娜空间。(1)在需要的时候,政府可以使用财政政策抑制经济的下滑。去年国家加大了在教育、医疗、科技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但仍然实现了财政盈余。
(2)在政府支出方面,“三农”为08年财政预算安排的重点。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达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幅30.3%;用于教育的支出达1561亿元,在上一 5 年增长76%的基础上,08年又大幅增长45.1%;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达831亿元和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和24.2%。
(三)从紧政策的未来动向
1、从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通胀虽然开始回落,但是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及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进入依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增加国内流动性供给,造成被动性的货币投放增加。央行面对目前的情形需要使用数量政策对冲和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并以此控制货币的过快增长。因为“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已经面临通胀和经济增长高成本替代的困境,加之价格型的紧缩政策打击面大,在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周期性回落的背景下,相对灵活的“数量型”政策的优势相对明显。
2、利率政策将趋于谨慎。由于美国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低利率政策,在中美待利差倒挂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加大无风险套得空间,导致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加大,进而加大流动性控制难度,所以加息空间不大。但是如果4季度物价走势重新抬头,欧美国家因为通胀压力采取升息举措,不排除央行加息的可能。
3、信贷管制短期内不会放松。短期来看,通货膨胀形势严峻,投资冲动依然比较突出,信贷问题控制依然是控制投资反弹的最有效措施,因此,短期内信贷控制不会放松。由于今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灾后重建需要信金支持,信贷政策可能会做一些特殊安排,但是,信贷控制总的政策方向不会改变。(四)通胀背景下行业景气格局将发生变化
CPI与PPI居高不下及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将大部分行业臵于“上下夹击”的不利处境,并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利润率走势。行业自身的成本传导能力和抗周期性将成为行业利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6 成本传导能力随行业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竞争格局和政策等因素不同而不同。
图5 PPI上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当前通胀环境下,行业景气度明显向成本传导能力强的中上游移动:一类是涨价源头性行业,主要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燃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农业等;另一类是市场供求良好状况的中上游资本品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非金属矿物品业等。此外,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消费升级,与居民日常消费相关的零售百货、食品、家电等行业抗经济周期性和成本转嫁能力较强,在周期下行区间内仍能保持稳定增长。
二、机械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1、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
机械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在面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和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景气降温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08年1-4月份,机械行业总产值26871亿元,同比增长29.03%,增速下降2.35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26185亿元,同比增长29.96%,增速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5071亿元,同比增长23.52%,增速回落12.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速的快速回落,预示着机械行业技术进步速度下降,内生增长的动力减弱。从机械行业各子行业毛利率数据来看,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
机械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周期性行业。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带动了整个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从2004 年以来,三大机械子行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运设备制造业,其固定资产投资维持了较高的增速,且均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08 年以来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低于07年。08年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增幅比07年的25.8有小幅回落,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08年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5%,与07年全年的21.9%下滑明显。图6 06-08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
3、进出口双双加速 月份因春节和南方雪灾等季节性因素,一度出现出口增速大幅放缓的现象,但在4-5 月份,进口和出口增速均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好于多数人的预期。5 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为28.1%,而进口增速为40%,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造成进口价格大幅攀升拉动进口,实际进口增速可能在20%左右。月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也达到了33.07%,其增速明显高于2007 年27.6%的水平,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机电产品出口受全球经济环境拖累并不明显。5 月份,机电产品的进口增速也达到了27.3%,其增速明显高于2007 年16.7%的水平。
(二)钢材等生产要素涨价挤压行业盈利空间 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其中涨幅较大的有: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0.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2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攀升,并且上升幅度超过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07 年10 月以来,两者的差值有进一步放大的趋势,这必然会挤压工业产品的盈利空间。反映生活资料价格的CPI 的上涨也将给工资水平的带来一定上涨 9 压力。
钢材价格仍将小幅上涨。铁矿石价格有望高位回落,今年1-4 月,我国国内大中型矿山新增铁矿石原矿可完全覆盖我国新增产钢铁所需铁矿石。加上进口铁矿石的新增部分,1-4月份,我国铁矿石供大于需高达2344万吨。开采铁矿石的高利率使得海外铁矿公司纷纷增产。1-4 月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且出现了资源供应量略大于需求量的情况,08 年下半年铁矿石价格有可能在高位有所回落。
近年来海运费用的大幅上涨也是铁矿石价格一路攀升的原因之一。近期铁矿石航运市场也出现一轮不期而至的雪崩暴跌走势。由于中国钢厂突然中止铁矿石货盘租船业务,6 月9 日至13 日的一周内,巴西、澳大利亚至中国海运费分别暴跌14.89%和31.53%。海运费用的理性回归也有助于铁矿石价格的回落。
焦炭供给偏紧,价格将持续上涨。焦炭是炼钢所需重要原材料,焦炭的大幅涨价也是钢铁价格的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生产1 吨钢需要0.4 到0.5 吨焦炭。随着国内焦煤供给紧张的延续,其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动力。6 月初,北方焦炭市场再次呈现大幅上涨态势,涨幅基本在300 元/吨左右。
由于铁矿石价格维持高位,焦炭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后期钢材价格可能呈小幅上涨的态势,但钢材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图7 04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走势
(三)机械行业面临的有利因素
机械行业整机和零部件涨价(关键看机械行业能否将原材料成本 10 上涨幅度转嫁至下游行业);劳动力上升造成机械代替人力;中国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远未结束,世界制造中心在向中国转移;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行业仍然是需求旺盛、竞争格局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产品出口和进口替代增长较快、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的行业。
三、零售百货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1、高景气运行、零售总额增速创10 年新高
目前,整个零售行业处于高景气运行阶段,这种行业景气主要表现为2 方面,其一,整个消费市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08 年前五个月,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创10 年同期新高;其二,行业内公司盈利水平持续上升,综合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均处于上升通道。
图8 年度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及百货类商品增速
2、消费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
宏观层面,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2008 年前5个月,实现社零总额42401 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创10 年同期新高,从分产品零售额增速看,受益于居民收入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百货、超市、家电卖场类商品增速高于社零总额增速,行业整体处于高景气运行阶段。
公司层面,近年来,主要零售类企业收入、综合毛利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一季度,苏宁、国美的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1.9%、22.8%,综合毛利同比增长则分别为52.8%、39.5%;武汉中百、华联综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25.0%、22.1%,综合毛利同比增长分别为34.7%、30.6%;百货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为24.2%,综合毛利同比增长为26.3%,各零售业态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3、联营模式降低存货风险。国内百货业经营大多采取的是风险较小的联营扣点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毛利率表现稳定,企业自营商品少,相应的库存也少,经营风险较小。(二)景气回落仍存在不确定性
1、消费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受美国经济疲软、油价高企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阶段性衰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已经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如果这种预期成立,那么显然对我国居民收入中的稳定收入部分会有不利的影响,进而导致消费增长的放缓。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庞大的股民队伍主要集中在城市,随着股市的持续下跌,很多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已经演变为“财产性损失”,并且这种损失还在持续扩大,如果说牛市有利于促进消费,那么熊市同样会对消费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
目前,我国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高于20%,处于历史上的高位运行阶段,受上述2 大因素的影响,以及整体基数的放大,行业存在一定景气回落的可能,表现为零售总额增速的逐步放缓。
2、成本费用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
行业景气度高,零售企业成熟门店可以有效抵御新开门店的分流,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成熟门店收入增长不但直接提高毛利额,同时,还会有利于综合毛利率的提升(总体蛋糕增大,有利于强势环节 12 的零售商分享更多产业利润)。
零售行业的费用结构大致如下:人工占20—25%左右,租金、折旧、摊销占20—25%左右,促销、水电、运输、仓储、差旅等其他费用约占50%,其中,人工每年提升约8—10%,租金签订的都是长期合同一般会有3%左右的年度提升,其他费用则相对固定,增长幅度较小,总体上看,老门店费用的增长速度一般在5%左右,而这轮行业景气,老门的收入增长一般都可以达到10%以上,这显然有利于综合费用率的控制。此外,行业景气度高,也有利于新扩张门店盈利期的提前。
行业景气高位运行,在老门店盈利快速提升,新门店盈利期提前的叠加推动下,业绩会有持续的快速增长。反之,当行业增速下滑,景气回落时,零售企业的业绩增速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滑:事实上,现阶段,绝大多数零售企业均处于快速扩张期,虽然行业增速有可能会下滑,但是零售商的开店速度并不会有明显减缓,新门店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老门店产生的一定的分流。
从费用的角度看,费用增长的刚性较强,行业景气度高时,增长会比较平稳,而行业景气下滑时,同样会有比较平稳的增长,下滑的可能较小。行业景气回落时,老门店收入增长放缓、新门店盈利周期延长、以及费用的刚性上涨,都会对零售企业业绩增长构成较大压力。(三)各子行业分析
1、百货行业
从经营模式上看,百货85%以上的商品为联营,亦即,百货商将商场划分成很多小的单元,引进品牌商入场经营,百货商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商品销售后,百货商按照一定的比例提成,这是一种“类租赁”的商业模式。显然,这种模式缺乏明显的采购与物流配送方面的“规模效益”,其规模效益更多体现在品牌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等软能力上,每个店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独立的盈利单元,店面互相之间 13 的经济规模效益偏低。
由于规模效益的相对缺乏,新增店面很难带来原有整体盈利的增长,按照这种逻辑,如果行业景气回落的判断成立,那么百货行业很难通过外延扩张维持盈利的持续快速增长。
2、超市
超市是“统一采购、集中分销”的经营模式,具有较强的统一采购规模优势,新增店面,随着整体销售规模的扩大,会提高原有店面的盈利能力,同时,超市所经营的商品为生活必需品,刚性需求较强,在此经济背景下,超市通过扩张具有一定抵御行业景气回落的能力,盈利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3、家电专业卖场
家电卖场出售的商品标准化程度高,零售商不但对商品进行集中采购,并且还需要将大多数商品配送到消费者家中,具有最明显的规模效益,新增店面,随着整体销售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高原有店面的盈利能力,照此,家电卖场通过扩张低于行业景气回落的能力最强,盈利能力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图9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变化情况 图 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及超市、家电零售额增速
总体来看,消费会会面临宏观经济减速的负面因素,但国内消费稳定性较强,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较弱。与居民消费相关的百货零售行业仍是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应重点关注和开发的行业。
四、建材行业分析
(一)水泥行业分析
1、上半年通胀、紧缩下水泥毛利率表现:因煤价上升压力陡增 CPI 由20072季度的3.2 上升至2007 年底4.8,并进一步大幅上升至2008 年5 月底的8.1,这一过程中政府实行紧缩性宏观调控,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6.7%下降至25.8%,并进一步微幅下降25.7%;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8.5%提升至30.2%,并进一步提升至32.1%,但2008 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呈逐月微幅下降趋势。
2007 年底至2008 年5 月底,受益上年4 季度大量淘汰落后产能、冰雪灾后重建、成本推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水泥价格由304 元/吨上升至311 元/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6.4%;同期受益需求旺盛、运输紧张等因素拉动,煤炭价格由541 元/吨上升至695 元/吨,环比上升28.5%、同比上升44.4%。煤炭价格上升对水泥毛利率构成相当侵蚀,水泥毛利率面临下降风险。
图10 03年以来水泥及煤炭价格走势 2、08 下半年紧缩继续下毛利率表现:不会出现上轮调控巨幅下降局面
(1)从需求角度看:08 年5 月单月CPI 虽然降低到8 以下为7.7,但前5 月累计CPI 仍然高达8.1,而同时PPI 再创新高,出于防止PPI 上升向CPI 传导,08 年下半年紧缩性调控基调甚难发生趋势性改变,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半年将呈逐季下降态势,但受投资仍将是拉 动经济寄托、政府换届投资冲动、灾后重建等因素支撑全年仍可维持22%左右增速。预计水泥需求增速由上年10%下降至8%。
2、从产能增加看:2008 年前4 个月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5.7%,高于上年同期43.5%的增速,其中华东、西北、中南投资增速高于上年,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委两头审批使得部分热点地区投资存在过热情况,预期下半年投资增速有所下滑但全年仍维持30%以上增速,因2007-2008 年水泥投资高速增长,08 年投放产能将比07 年高,预期08 年新增熟料产能9800 万吨,高于上年的8900 万吨。
3、从淘汰落后产能看:国家规划并且由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签订了责任状,2007-2010 年淘汰2.5 亿吨落后产能,该类产能约占2006 年底水泥产量的20%;并规划把新干法产能占比到2010 年提升至70%,2006-2007 年新干法占比分别为50%、55%。2007 年4 季度开始出于责任状约束、发改委督促和国家日益重视节能环保的大环境,各地淘汰落后走出实质性步伐,全年累计淘汰5500 万吨落后产能。
综合上述供需关系,我们需要指出,仅仅看到紧缩调控下需求增速下降,认为水泥价格会下降进而导致毛利率下降这种单一角度看法并不客观。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并不是由单一需求所决定。预计2008 年新增供需关系差4640 万吨,整体供需关系缓和仍有利于水泥价格提升。同时亦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水泥供需仍供过于求,事实上水泥因季节性消费量和产能建设差异总是产能过剩的,只是过剩程度不同罢了,产能过剩率的下降或者说产能利用率提升有利于价格提升。
图11 水泥行业毛利率与新增供需差
3、成本上升挤压利润情况下要注重成本转嫁能力
下半年紧缩背景下和煤炭成本上升使得水泥毛利率站在了趋于下降的边缘,下半年水泥企业毛利率水平将趋于明显分化,在市场对大部分企业产能扩建和价格上升已有认识基础上,能否把煤炭上升转嫁以提升自身毛利率将成为关键。(二)玻璃行业分析 1、08 年上半年紧缩调控下玻璃毛利率表现:毛利率同比下降 截止08 年4 月底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虽同比仍有增加,但08 年以来呈逐月下滑态势,紧缩调控对房屋建筑业影响逐步显现。前4 月玻璃产量同比增长12.6%,增速低于上年同期的15.6%增速,亦低于07 全年14.2%增速。玻璃价格自2007 年底创出03 年以来新高后持续下滑,其中5mm 玻璃较07 年底环比下滑5%,而同期纯碱价格和重油价格环比上升12%、26%,成本压力陡增。
图12 重油及纯碱采购价格走势
图13 玻璃价格走势 2、08 下半年紧缩继续下毛利率表现:出现周期向下迹象 预计下半年紧缩性调控不改情况下,房地产业受影响力度将有所加大,特别是商品房住宅市场。受房产调控影响,08 下半年玻璃需求增速将趋于放缓。
2007 年1 季度平板玻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 亿元,同比下降22.8%;2007 年上半年平板玻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 亿元,同比增长6.6%。而08 年1 季度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2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8%,其中平板玻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技术玻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7%。平板玻璃投资仍呈现加速趋势。
08 全年玻璃产能投放仍不容乐观,对供需关系将构成很大压力。另外一方面,2007 年玻璃出口金额占全行业收入13%,出口对于玻璃行业而言至关重要。随着07 年2季度开始玻璃出口降低出口退税率、人民币升值、海运费用上升,玻璃出口趋于下降,08 年前4 个月玻璃出口量同比下降19%,而上年同期则是同比上升62%,玻璃出口下降回流到国内对国内供需关系亦产生很大压力。
图14 玻璃行业产销率变化情况
利好的因素是新《节约能源法》驱动中空玻璃、钢化玻璃、LOW-E 玻璃等深加工玻璃快速发展、放大玻璃需求增速;而纯碱自08 年4 季度始因产能投放迅速亦开始进入向下周期可降低玻璃成本,重油改天然气并进一步改成煤焦气降低能源成本,下半年重油仍将续升但增速放缓,高档产品结构提升亦有利于支撑毛利率稳定。(三)油、电、煤炭价格上涨对建材行业成本影响测算
1、电价上涨导致建材行业成本小幅上涨。
煤、电在水泥生产成本中占据主导,目前煤炭约占在40%左右,而电力占成本在25-30%;电力在平板玻璃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不大,目前占成本比重在5%左右。而电价由于受国家控制,即使电价出现上调,其幅度也相对较小,影响也相应小些。新型干法水泥的平均电耗在100-110 度/吨,本次除税的销售电价上调约2.14 分钱,导致水泥生产成本上涨在2.14-2.35 元/吨,成本上涨的幅度1.3%-1.5%。
2、煤、油价格上涨对建材行业影响较大。
煤炭在水泥生产成本中占据主导,目前煤炭约占在40%左右,08 年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水泥企业的煤炭进厂价同比上涨20-30%,导致水泥成本上涨在15-20 元/吨;平板玻璃企业最主要成本是重油,目前重油占成本在40-50%,但由于重油一直是市场化的,如目前重油价格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500-2600 元/吨上涨到目前的4500 元/吨,19 应该说08 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一直压制着平板玻璃企业的盈利。
图15 水泥行业成本细分
五、农业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1、国内国际通胀因素不容忽视。
能源价格为涨价导火索。从近几年石油涨价,到去年国际玉米期货大幅飙升,到今年国内农产品普涨,此轮涨价**基本上涉及到各个资源行业,其中逻辑是:
一、油价上涨,直接增加国外大田作物投入成本;
二、油价上涨拉动替代能源需求,引发替代能源的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燃料乙醇需求大,美国有一半的玉米要加工为乙醇,巴西有一半的甘蔗做乙醇用,而玉米、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引发了与其它作物争地的问题,形成农产品全面性涨价。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与全球流动性泛滥又有很大的关联。
此轮涨价顺序符合流动性过剩特征。根据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商品价格变动是有一定规律的,生产率越低的商品最先涨价,最终涨幅也最大,而生产率高的商品涨价则相对滞后,涨价幅度也较小,原因是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客观上存在资源的约束而不能大规模扩大商品产量。回顾国内此轮涨价,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最先是矿产、能源、基础设施等资源性商品价格开始大幅 上升,其次由于生物燃料需求的推动蔓延到玉米等工业农产品,而后因比较效应延续到其他谷物,目前则因上游饲料等影响轮到猪肉、牛肉等畜产品以及淡水、海水产品等的大幅涨价。
成本推动、供给不足都造成价格的上涨。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这个增速还大于经济的增速,这就导致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效率整体提升速度甚至低于经济的增速,那么从成本和需求双方面都导致了目前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国内国际农产品供求都处于紧平衡
(1)全球库存的降低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国际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价格都在06 年来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涨幅还比国内市场更甚。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引起食品价格的上涨,今年5 月份全球食品价格逼近30 年最大涨幅,特别是欧洲各国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普遍飞涨表现得更为明显,德国的咖啡、巧克力都在涨价,牛奶也从每公斤25 欧分上升至33 欧分。造成全球农产品及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全球通胀造成的物价上涨,二是全球粮食库存降到20 年以来的最低点,(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国际对国内影响随之加大。2007 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53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进口额为291 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农产品贸易逆差29.7亿美元,同比增长29.2%。
(3)我国粮食虽连续3 年增产,但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去年粮食连续3 年增产,总产预计达到5 亿吨,供求关系维持着紧平衡,粮价在波动中恢复性上升。粮食总产量连续3 年保持增产的表面原因是粮食比较效益相对较高且能够稳定,深层次原因主要 国家政策的激励、粮价保持高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推动。但目前,我国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仍然产不足需,未来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压力将更大,受耕地和淡水资源限制,从中长期看,“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种植面积、二是单产。
1、种植面积减少。200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5.7 亿亩,比上年增长0.7%。从1996 年到2003 年,我国耕地共减少1 亿亩,而且耕地减少的趋势是刚性的;
2、单产增幅有限。由于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之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不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我国粮食单产增长幅度有限。
(二)农业产业链分析(盈利模式)
1、根据产业链覆盖程度分为两大类。根据对产业链覆盖的程度,对农业企业(商户)做粗略的分,把覆盖产业链从生产到消费终端的子行业作为一大类为“种养类”,把不直接参与农产品生产的一大类中间行业为“初加工类”。
2、“种养类”分析。在通货膨胀引起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种养类”的企业能够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直接受益。
3、“加工类”分析。加工企业——价格上涨不等同于企业暴利。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以“农户+基地/采购商+企业”的形 22 式为主或为原型的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的可以保障稳定的利益关系;国内采购商环节还处于自由竞争时代,稳定性不强;农民能否增收要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关系。
4、盈利模式研究——企业与农户的分成方式。“加工类”企业要看能否化解成本的上升,能否很好地向下游传导价格上升,甚至扩大传导幅度。通过对“农户—基地/采购商—企业”传统加工产业链模式的研究,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的议价能力之不同将决定利益在产业链上的分配格局。
图16 产业链上有多个环节共享农产品涨价
(三)农业各子行业分析
1、种业是长期受益行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种子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位臵,其品种对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初实行的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有利于选用优良品种,净化种子市场,有效减小市场供给和种子的价格压力;良种补贴额扩大,今年新增50 亿元良种补贴政策,达到120.7 亿元。农作物需求的增加带动种业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约250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其中玉米约90 亿元,水稻约60 亿元;因生物能源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对农作物的需求的增加,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对种子的需求及种子价格。
2、食糖行业依然供大于求,糖价短期内难以上涨。全球食糖07/08 23 年度产量为1.65 亿吨,消费量为1.56 亿吨,期末库存为0.45 亿吨,是1999 年度以来的最高值。我国07/08 年度期末库存达到289.3 万吨,是近10年来的历史高点。我国食糖年度为每年的10 月至翌年的9 月份。07/08年度我国每月食糖产销率较上一年度低。截止5 月,我国食糖生产已经结束,产量达到1481.28 万吨,历史最高值。产量上升而产销率下降必将带来期末库存的增加。月份以来,我国食糖价格不断下降。年初的冰冻灾害对甘蔗主产区广西的影响远低于市场的预期,白糖仍处于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导致价格持续走低。全行业的成本为3100-3300 元/吨,目前,食糖价格已经跌至成本价附近。国储收糖量和价格的提高将给目前的糖价给予支撑。6 月12 日,国家启动第三次食糖收储,收购储备用白糖60 万吨,收储价格3400 元/吨,高于现货市场价格。预计08/09 年度食糖的供求将有所缓解,但对糖价的影响不大。
3、棉花种植业因下游需求淡,而价格有所停滞。下游企业需求不旺。受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国际经济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困境。2008 年1-5 月,我国纱产量为1544.91 万吨,同比增长11.56%,增幅下降7.77 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662 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增幅下降0.2 个百分点。下游产量增速的放缓,导致对上游产品需求的下降。我国棉价在短期内难以上行。我国棉价虽然拥有棉花供需缺口大,达400 万吨;08 年种植面积下降、临时滑准税率下滑等的有利因素,但下游企业有效需求的不足,制约了棉价的上行。
4、生猪养殖加工行业分析
(1)养殖效益持续高涨,食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加速。养殖业的持续景气不仅带动了饲料企业的上游延伸,也迫使屠宰加工企业向上游拓展以规避成本波动;但相比于饲料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的上游建设 24 步伐和规模略显迟缓。尽管07 年以来的生猪存栏量逐步回暖,但多数业内屠宰企业认为低猪价的时代很难重现,不希望养殖业重复前几年的宰杀母猪现象;因此屠宰企业大幅加码上游屠宰产能的同时,必然伴随配套上游建设的加速。
(2)屠宰企业趋向多元肉制品结构。禽类的肉料比仅有1:2,相比畜类,同样的肉量所耗饲料最少。鸡肉消费在我国肉类产品消费的比例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空间较广阔。目前猪肉行业在国内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双汇、雨润、金锣等一线集团都在全国布点;借助去年生猪大幅涨价,二线的地方性品牌也开始扩张,挤压地方肉联厂甚至个体屠宰商的市场空间,向第一集团进军。肉鸡行业目前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企业,还停留再区域品牌和布局上,这意味着肉鸡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3)餐饮消费持续高涨 吸引供应商目光。根据雨润07 年中报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其上、下游产品中通过餐饮渠道和高档酒店销售的比例分别占比9%和10.1%。较之超市的家庭方便消费,餐饮渠道的提价空间更为有利;另外我国餐饮消费额持续高增长显示出了良好的成长空间。
(4)行业链条成本利润分析。在养殖→收购运输→屠宰→超市这些环节中,农户养殖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最大,达到86.90%,其他环节占13.10%;养殖利润占总利润(各环节利润之和)的69.88%,而超市环节的利润占20.75%,其他环节占9.37%。
4、乳制品行业产能过剩毛利下降。
(1)原料奶价格维持高位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3月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 个奶牛优势产区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93元/公斤,环比上涨0.8%,6 省市原料奶平均价格同比上涨50.2%。4月份,国内有些区域的原料奶价格开始出现下降,但原料奶 25 价格维持高位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其原因如下:
首先,农产品价格仍处于高位,奶牛饲料包括玉米、大豆精饲料和青饲料价格在持续上涨,虽然奶农在整个乳业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原材料即饲料的价格传导能力较弱,但当全行业面临亏损,当奶牛只卖肉牛价时,原奶价格上涨就由必要变为充足;其次,从国内乳制品自身的供需关系上看,乳制品连续数年超额增长,使得原奶供给相对逐年递减,呈现供给增长速度低于需求增长速度的局面;此外目前仍有乳企与奶农的产业链博弈,逆势向原料奶压价,而腹背受敌的奶农可能弃养或缩减奶牛饲养数量,进而将导致原料奶供应的进一步紧张。
(二)乳制品业产能过剩毛利下降。目前乳制品业产能过剩,国内规模以上乳企数量从原先的1600家急增至2007年的2000家,中国乳制品产量大约有3000万吨,但产能却有5000万吨左右,一些省份产能过剩40%-50%很普遍。一些乳品企业被迫以价格战夺取市场份额,亏损逐渐加重。大多数乳制品企业转移涨价的能力受到限制,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大多数乳制品,尤其是目前国内消费的主流产品利乐包的液态奶,品牌溢价和产品附加值并不 高。我们看到,虽然国内乳业2家龙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但他们依然不敢贸然涨价。消费者对液态乳没有品牌忠诚度,价格或者促销是决定他们购买的主要因素。此外乳制品提价水平也不能完全盖覆成本,例如大多数液态奶公司的整体提价幅度不超10%。即使原奶仅占生产成本的50%,这也意味着企业必须提价25%才能消化原奶上涨的压力,但大多数公司显然不能完全覆盖成本,因此尽管众乳品企业一直在节能降耗、压缩费用,但利润依然大幅下滑,毛利下降不可避免。
六、家电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1、家电行业长期需求稳定,持续增长的源动力较为充足。一是城镇地区间的不平衡,家电普及率地区间差异较大,目前全国仍有18个省普及率低于平均水平;二是农村家庭的普及为家电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产品升级推动了消费升级,2、2008年上半年全行业延续了2007年的增长势头,保持了快速增长。家电行业2008年上半年延续了2007年增长势头,保持了快速增长,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了大幅上涨,同比分别上涨了29.49%和112.56%。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一季度行业内的企业通过价格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抵消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对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第一季度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出现了分别较2007年上涨1.21和0.6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18.47%和2.6%。但未来随着钢材价格的上涨等成本压力的增大,行业内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未来可能会被淘汰,行业新的一轮洗牌有望展开。白色家电仍是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3、白色家电是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白色家电是我国具有优势的行业,无论是产业链还是技术上都基本被我国的企业所掌握,是市场一致看好的行业,在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47.99%和86.11%,其收入和利润占了整个家电行业的60%以上,依然是家电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图17 家电行业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情况
图18 白家电各主要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二)不利因素
1、原材料价格处于历史高位迅速压缩小企业毛利率水平。纯静态的来看,家电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只能通过产品售价上涨转嫁给消费者。在全行业普遍面对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行业竞争是影响盈利能力更重要的因素。较好的竞争结构则能够较大程度的转移成本,这点可能在淡季相对于旺季更为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必造成行业整合的加速,强者恒强。售价上涨更多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完成的。至于价格上涨是否会影响到家电产品的销售,对比家电产品的涨幅与促销力度来看,这一因素应该并不显著影响到家电需求。
从目前我国的家电格局来看,彩电、小家电都表现为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受到原材料上涨的负面影响大一些;而对于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而言,由于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白色家电企业虽然没有拥有绝对定价权,但是多寡头的经营局面缓解了原材料上涨的影响,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企业议价或者调整产品结构来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危害。(三)家电各子行业分析
1、冰箱行业:出口增速放缓,内需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支撑。2008年下半年冰箱产量和销售将延续2007年的增长趋势,预计今年增幅将在25%以上的增长。但出口的增速进一步放缓,前四个月仅增长了5.36%,未来预计不会有明显变化,因此内需将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2、洗衣机行业:内需增长强劲,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2008年前四个月国内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93%,反映了强劲内需增长。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洗衣机的高端化趋势进一步显现,2008年4月滚筒销量60.1万台,同比增长38.14%,显著高于行业增长速度。且随着行业持续增长,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日益提高,2007年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7.89%。
3、空调行业:出口增长稳定,内销增长加速。我国空调行业相对于其他白色家电子行业更具竞争力,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前三名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行业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逐渐从传统的单纯价格竞争逐渐向品牌和产品竞争过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空调也逐渐成为从选用耐用消费品向必备耐用消费品过渡,其成长性长期看好。2008年前4个月出口增长稳定,预计全年将保持在13%以上;而内销预计增长将超过了30%,增速较去年有所加快。但也应注意到今年前4个月新房销售面积较去年同期 29 下降了3.96%,如果房地产持续低迷将给未来的销售带来压力。
4、彩电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CRT被液晶电视所取代的趋势已不可逆转,2008年CRT的国内需求将继续萎缩,内销将下跌15%左右。液晶电视所占电视机销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预计2007-2010年国内液晶电视机的消费将以每年36.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这将带动行业的增长。同时,下半年召开的奥运会将带给电视机行业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一轮洗牌有望开始。随着奥运的临近,外资品牌与国内品牌的竞争将白热化。
(附:白色家电是指减轻人劳动强度,可替代人进行家务劳动的家用电器,象洗衣机,部分厨房电器等或可提供更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产品,像空调、电暖器等。与白色家电相对应的是黑色电器,主要是为人提供娱乐的产品)
七、纺织服饰行业
(一)行业背景
1、总体运营放缓
1-2 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4523 亿元,同比增长16.55%,增幅回落8.05 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为2703 亿元,占59.77%;服装鞋帽业为1124亿元,占24.85%;化纤业为619亿元,占13.69%;纺织机械业为76.4亿元,占1.6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5.6 亿元,同比增长17.44%,增速下降约7 个百分点。纺织全行业利润总额为135.81 亿元,同比增长13.48%,增速下降25.97 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为75.52 亿元,占55.61%;服装鞋帽业为45.97亿元,占33.85%;化纤业为11.44 亿元,占8.42%;纺织机械业为2.88 亿元,占2.12%。从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看,2008 年1-2 月份纺织全行业毛利率为10.87%,其中纺织业为10.12%,服装鞋帽业为14.46%,化纤业为6.85%,纺织机械业为15.56%;1~2 月因技术和用工影响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25.95%,增速加快3.08 个百分点,但由于利率提高企业财务成本增加,三费比率较上年同期提高0.07 个百分点;在扣除三费比率(营业、管理和财务费用率之和)之后,纺织全行业的利润率为3.18%,其中纺织业为2.96%,服装鞋帽业为4.29%,化纤业为2.01%,纺织机械业为3.90%。由此可见,服装鞋帽业和纺织机械业在盈利能力方面占一定的优势。
面对国内外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各种压力,企业承受消化能力差异导致分化加剧,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困难企业形势严峻。今年1-2 月占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3 优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平均利润率达8.73%,比上年同期提高1.44 个百分点,而占全行业2/3 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已由上年盈利16.41 亿元变成亏损16.85亿元,平均利润率为-0.67%,其中净亏损企业达到11,072 户,比去年11 月底增47.51%,亏损面扩大到24.46%,亏损额达48.66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37.2%。
图19 纺织行业收入与利润累计增幅
图20 纺织与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2、出口明显减速:中国服装企业内地缠斗
(1)广交会纺织业出口额下降,广东出口受次贷、升值的影响最大。多年以来,正是通过广交会,中国赢得了世界服装加工厂的美誉,然而在今年热热闹闹的广交会背后,纺织服装类的参展商感受到的却是从来没有过的寒意。截止到4 月20日,本届广交会纺织服装馆出口成交总额49.9 亿美元,与上届同比下降11.4%对美国和欧盟的成交量分别下降25.5%和16.4%,对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主要市场的出口额,也普遍有所下降。
这个数据无疑是让人担心的,其实今年头两个月,我国出口增速已经出现了近年少有的放缓迹象。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省的广东,2 月份纺织服装回落幅度达14.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广东对美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下降25.6%。这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省纺织行业外向度过高,是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省,全省纺织服装的出口比例也高达46.2%,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冲击是各省区中最大的;另一方面,广东纺织服装出口中有不少仍然为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在去年国家调整加工贸易出口政策中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图21 纺织与服装行业分月度出口增幅
(2)次贷危机严重影响我国对美纺织服装出口。在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及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释放,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明显疲软的情况下,加上国内遭遇雪灾和春节来临等国内影响因素,2008 年1-2 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同比仅增长9.59%的数据,创2002 年以来全行业当期出口最低增速。1-3 月的数据受雪灾影响较小,增幅回复到19.47%。但是可以说,中国工业正在经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国际市场需求寒流。正是次贷危机对消费信贷的负面影响引致了国际纺织品服装需求的疲软。
3、劳动力成本加大,棉价基本稳定
(1)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成本是不可忽视的压力。我国纺织企业的用工成本逐年提高,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执行之后,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增长更为迅速。新《劳动合同法》对于多数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成本构成上涨压力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不少民营企业没有给所有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因此为用工缴纳社保将使这些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涨。
总体来说,新《劳动合同法》将会使企业用工成本显著增加,增加缴纳的五金可能从整体上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约10%左右。但是由于加强五金的征缴力度05 年起已经开始,因此这部分的用工成本上 33 升不是一次性的;工资加速上升的威胁也不可小视,不少企业08 年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都至少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08 年纺织服装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平均在20%左右。
(2)棉价总体稳定。前4 月,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略有上升,而国际价格涨幅较为明显,受全球棉花供求偏紧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国际棉花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但国内纺织企业 受下游需求不旺、资金压力等影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资金利息成本加大等,都在制约纺织企业资金流,采购比较清淡。
4、通胀加速优胜劣汰。
本轮物价上涨开始于2006 年年底,最早在食品领域体现出来,此后CPI 涨幅一路走高。受到南方雪灾等因素的影响,08 年1-3 月的CPI 增速分别达到7.1%、8.7%和8.3%,接连创出今年来的新高。
但另一方面,服装消费价格的走势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趋势,2007 年以来,各地衣着类商品价格普遍处于下降浪潮中,其中服装类价格的同比下降是价格指数走低的主要原因,服装产品的提价能力显著小于衣着材料类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在通胀情况下,企业的成本上升,能源、电力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都在上升,而大部分企业不能提价,所以靠量的竞争导致价格下跌。缺乏提价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 供给旺盛,我国服装纺织商品中,近90%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矛盾很尖锐。一是大量出口企业将无法出口的服装转向国内市场,美国的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以及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迫使众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转内销,导致国内市场供给增加,内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二是巨大库存量的存在。2007 年,我国的服装库存量已占到了产量的20%,约为120亿件,服装库存的价格总量超过3 万亿元,每年的增幅还保持在5%,而盘活的总量每年仅为100 亿元。
34(二)重点关注品牌与渠道类服装企业
通过上述对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判断,我们认为下半年服装行业整体处于下降的趋势中,下半年行业整体性的投资机会不是很大。
但是,我们看好消费升级背景下国内品牌服装的消费需求的增长,认为在出口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拥有良好品牌形象与多层次零售渠道的服装企业盈利能力凸显,其垄断优势短期难以打破。
1、国内品牌服装消费保持快速增长。与出口相比,我国品牌服装国内零售额一直保持25%的快速增长。我们用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零售额增速来代表品牌服装国内零售额的增速,对比可以看到,07年以来,出口的快速下滑并没有影响国内品牌服装零售增速,2008 年一季度,品牌服装国内零售增速和服装整体出口增速分别为26.10%和12.36%,两者的差距达到14个百分点左右,品牌服装的国内销售优势逐渐显露。
2、品牌与渠道类企业盈利能力凸显。在国内消费升级和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服装行业两级分化严重,出口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靠近消费终端的品牌与渠道类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凸显。品牌渠道类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状况要好于出口贸易类上市公司,并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放缓的背景下,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成长性和抗压性。
3、品牌与渠道垄断优势短期难以打破。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出口企业转内销的意愿日益强烈,这必然加剧国内销售市场的竞争。但我国绝大部分的出口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缺乏全面通畅的销售渠道,因此,确切的说,出口转内销短期内对国内低端服装市场的冲击较大,而对于品牌渠道类服装企业的冲击比较小。服装品牌的塑造与推广、销售渠道的铺设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成 35 本和时间成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城市优质店铺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终端销售网络的争夺处于空前白热化,而这简单地依靠资金雄厚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此,品牌与渠道类服装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大多数的中小出口企业对此是望而却步的;即使出口企业开始尝试国内品牌塑造和销售渠道铺设,至少需要3-5 年时间,而这期间,对于目前拥有品牌与渠道的服装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受益于品牌服装内 需的快速增长。
图22 品牌渠道类和出口类纺织企业销售毛利率对比图
八、医药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1、行业景气依旧,增长质量提升
(1)医药工业实现收入和利润共创7 年新高,并且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2007 年1-11 月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207 亿元,同比增长22.95%,实现利润499 亿元,同比增长51%。而2008 年2 月份的数据显示,医药工业延续的去年的高增长态势,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961 亿元和8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4%和51.15%,更是共同创下了自2001 年来的新高。
(2)医药工业利润总额增速名列前茅,行业高景气运行趋势确立。36 从2004年-2006 年,医药行业持续低迷,利润增速低位运行平均维持在12.26%的水平。而从2007 年初开始行业出现了高速增长,在12 个下游消费品中排名屡创新高,到2007 年底行业利润增幅排名已经进入三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8 年2 月份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和国内雪灾、CPI 高企的不利因素影响下,许多行业的利润增速都出现了下降,但医药工业的利润增长势头却依旧强劲,增长率高达51.15%。在12 个下游消费品中的排名升至第二位。医药行业已经走出了2004 年以来的低迷,并且随着医改等行业不确定因素的逐步明朗,行业未来高速增长仍然可期。
图23 自2004年以来医药行业与其他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速比较
(3)内生性增长已经成为驱动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07 年药品价格持续降价,通货膨胀导致的上游原材料、能源、人工成本等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从财务指标上看,2007 年1-11 月份毛利率同比增长0.52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却下降了1.39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出现了51%的高增长,说明行业在降本增效方面卓有成效。而2008 年1-2 月份的行业运行情况显示,行业继续维持了去年良好的增长势头,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增速创出了7 年来的新高,毛利率持续小幅提升,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三费增长率合计增长23.05%,低于收入30.44%的增速,说明行业内生性增长的势头强劲,显现出很 37 强的抵御通胀的能力。
2、新医改将做大药品市场消费规模
(1)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将带动整体医疗卫生支出增加。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一个13 亿人口的大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卫生资源的2%,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与社 会实际所需差距太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政府的卫生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政府卫生支出为56%)和墨西哥(政府卫生支出33%)的水平。
落实政府职责,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已成必然趋势。从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看,已经具备了提高医疗卫生支付的能力,有关机构表示“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008 年中央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将超过1100亿,用于医改的财政年度投入总计将超过1900 亿,而到201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 亿左右,说明政府的投入力度正在加大,整个药品消费市场的蛋糕也将被迅速做大。假设未来几年卫生费用的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6%左右,国内卫生费用将达到1.8 万亿以上,其占GDP 的比重将达到7%左右,政府支出比例将达到24%,相对于2007 年上升5 个百分点,社会支出比例达到36.1%,相对于2007 年上升3.2 个百分点,个人支出比例从48.1%下降到40%。
(2)健全三大医保体系释放终端需求扩容药品市场,全民医保的乘数效应将带来市场的扩容。医改明确强调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供方主要是指公立医院、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而补需方则是针对患者消费群体。医改以来政府着力建设了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三大保障体系,这是政府补需方的主要体系。目前政府提高了2008 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的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 元提高到80 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 38 标准都将从20 元提高到40 元。到2010 年三大保障体系支出要2007 年整体高出2200 亿元左右,如果考虑医保体系的建设将有效释放终端需求和医保支付比例的乘数效应等影响因素,2010 年将为市场带来3296 亿元新增医疗费用供给。如果按药品消费占50%计算,药品市场将增加1648 亿元费用供给。未来随着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增长幅度有望进一步加大。(二)医药各子行业分析
1、化学原料药:由于产品提价效应,化学原料药的毛利率是所有子行业中提升最为明显的。2007 年1-11 月毛利提升幅度达到2.26 个百分点,而2008 年1-2 月份由于行业继续受汇率、环保、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宗原料药的价格仍然维持高位运行,因此该子行业的毛利率仍然与去年持平,但其销售收入增速却依然慢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本轮化学原料药的景气周期将延长,产品价格在08 年全年仍将保持高位运行。
2、化学药品制剂:从2007 年1-11 月的行业运行数据和2008 年1-2 月的行业运行数据可以看出,化学制剂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基本同行业平均水平相当,而利润增速却明显快于平均水平,特别是2008 年1-2 月份的数据显示行业利润增速高达58.4%。这主要是由于在医院用药中85%左右都是化学药,随着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有所放松和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化学制剂行业受益于医院用药需求增加和药品市场的扩容以及大规模药品降价暂停等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化学制剂行业仍将保持较快的盈利增速。
3、中成药:2007 年1-11 月的行业运行数据显示,中药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虽然低于行业平均增速3.68 个百分点,毛利率受制于中药材价格的上涨略有下降,期间费用下降1.94 个百分点是各子行业中下降最多的,利润总额的增速却略高于行业平均增速,说明中 39 药行业的运营效率在提升。2008 年1-2 月的行业运行数据显示,中药子行业延续了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收入增速与行业持平,期间费用率下降2.07 个百分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行业受制于中药材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的增大,行业毛利率同比下降1.21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中药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将会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不断走向规范和创新发展的道路,未来中药产业的前景值得期待。
4、生物制药:2007 年1-11 月的行业运行数据显示,生物制药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在28%,期间费用率下降1.78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速46%。2008 年1-2 月的行业运行数据显示,该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在48%,位居各子行业之首,但毛利率下降1.52 个百分点,说明行业也遇到了成本上涨的压力。生物制药是医药工业中比较活跃的子行业,生物制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创新领域,政府希望通过政策
保障达到“自主创新、升级优化、规范增长”的目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选定了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四大重点发展领域,随着政府加强共公告卫生投入和重大疾病防控,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和创新生物制药需求将上升。
表1 医药行业各主要子行业运行数据
九、食品饮料行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
1、食品饮料行业增长趋势不变,子行业增长势头分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食品饮料各子行业增长趋势不变。葡萄酒逐渐进入国人生活增长势头最好,高端产品进入政务商务、中低档进入餐饮自饮,目前处于该子行业已从导入期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08 年4 月葡萄酒产量同比增长65%。啤酒前四个月增速放缓平缓,可能与今年气候反常有关,随着二三季度消费旺季和奥运的来临,啤酒行业销量稳定增长值得期待。乳制品经过前些年的快速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期,城市人均消费量已较高而进入稳定增长期,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人均消费量的提高,行业向农村扩张的潜力较大。
2、通涨环境下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二季度部分原料涨幅缓和带来盈利能力好转。截至2008 年3 月,原奶价格同比增长50.6%,玉米价格同比增长14.94%,仔猪价格同比增长178.31%,活猪价格同比增长88.89%,猪肉价格同比增长77.17%,大麦进口价格同比增长72%。进入二季度,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出现回落。由于去年大麦价格是从低走向超高的情况,加上中央惠农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更加刺激了广大农民种麦的积极性,致使全国大麦播种面积猛增。在内蒙古、西北等地有较大增幅的同时,浙江嘉兴也开始了恢复性生产。国内大麦往年的产量是200-250万吨/年,今年可能达到350万吨以上,而200年行业需求大麦的数量为400-450万吨。从国际方面来看,进口大麦的价格也呈现回落态势,后期走势仍取决于澳洲的天气情况。整体上预计2008产季大麦价格将回落。猪肉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自四月份开始小幅回落,目前价格较为平稳,行业成本压力缓和,但猪肉价格的 41 进一步回落时点仍需观望。随着08年收购旺季的来临,原奶部分地区价格回落幅度较大。
3、通涨环境下子行业成本向下游传导能力分析。高端白酒是通涨环境下的受益品种;葡萄酒成本稳定,且处于行业快速成长期,在酒类消费中占比不断提高,受益程度仅次于高端白酒。啤酒、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属生产大众消费品的完全竞争行业,企业的优势在于规模和品牌,龙头公司在市场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更看重市场份额,在成本大幅上升情况下的行业性提价属成本推动型。
表2 食品饮料子行业成本向下游传导能力分析
(二)食品饮料各子行业分析
1、高档白酒:温和通胀下的受益品种,08 年所得税下调形成实 质利好。虽然整个白酒行业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高档白酒凭借窖池、工艺、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品牌等先天优势,近年来维持每年15%的销量增长。在经济增长、温和通涨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档白酒将继续蚕食低档白酒的市场份额,景气度在未来几年中仍将延续。逻辑如下:
(1)高档白酒产品存在一定差异,相互之间非完全替代关系,这使得各个品牌都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且高端白酒已形成价格同盟持续提价,出于成本上升或者产品战略调整,提价在行业内形成传导之势,提价趋势向中高档传导。
42(2)酒精类产品消费主要分为政务、商务、自饮和餐饮交际。高档白酒主要是消费于政务商务,而这部分需求追求的是“高品质、高知名度、高美誉度”,价格敏感度低,我国政务商务开支的逐年上升将对高端白酒产生稳定的需求。
(3)新《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在2008年以前白酒行业所得税税率为33%,在2008 年后将降低8个百分点,由于巨额的广告等费用不能在税前抵扣,2007年很多白酒企业实际税率超过了33%。因此白酒行业将会是两税合一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
地震主要影响受灾区,全年看影响有限。高端白酒占整个白酒行业总销量的比重仅0.6%,且从前四个月的行业销量数据看,整个白酒行业的消费增长依然可观,基于高端白酒供给增长有限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地震灾害以及政府开支销减影响有限。高端白酒中茅台和水井坊的主要消费市场不在四川,故受影响不大;五粮液已经开始讲控量保价的故事,泸州老窖在四川的销量较大受到影响,该公司目前受双品牌驱动处于价升量增的良好发展状态,且现在处于白酒消费淡季,全年增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
2、啤酒行业:天气和提价影响销量增长。啤酒行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市场占有率向少数优势厂商聚集的趋势不变。面对大麦、啤酒花、包装物等成本价格的上升,生产厂商一直采用隐性和显性提价方式化解成本压力,考虑到提价的滞后效应并且一季度属于啤酒的消费淡季、产能扩张规模效应带来单位固定成本和三项费用率降低,同时优势厂商拥有更强的成本消化能力和上下游谈判能力,将能够保证08年毛利率的稳定。上个产季大麦价格高企,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供给的增加将使得价格稳步回落。
今年2月份的雨雪冰冻天气、南方雨季的提前到来、初夏以来全 43 国天气较往年凉爽以及啤酒行业的提价都对啤酒行业的销售产生负面影响,08年1-4月份,全国啤酒产量同比增长8.5%,增速较2007 年全年放缓5.3个百分点。每年6-9月决定了一年的销量增长。
3、葡萄酒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新国标规范行业发展。葡萄酒逐步进入国人生活,80、90新一代消费者将成为消费主力,葡萄酒在整个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鉴于目前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只有0.38升,基于消费习惯的改变未来提升空间很大。行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毛利率和销售费用率逐年上升,基于销售收入的增长,财务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呈下降趋势,截至08年4月葡萄酒销量同比增长65%,看好其未来的成长。2007 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仍呈上升之势。2007 年中国进口葡萄酒450 万箱,较2006 年增长125%,市场份额由06 年的6.6% 提高至10%左右。短期看来由于中国葡萄酒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已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其拥有的终端渠道网络优势洋葡萄 酒在短期内更是无法超越,但长期看来将对国内品牌形成考验。葡萄酒质量讲求“七分原料,三分工艺”,2008年新国标正式实施,对葡萄酒的年份、产地、品种等都有很严格的定义,行业进一步规范,有利于高档葡萄酒的健康发展,企业开始重视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一定的成本压力。
4、屠宰工业化率和深加工率提高推动行业增长,猪肉价格二季 度小幅回落,行业最困难时期已过。我国居民饮食习惯中猪肉占比较大,随着居民收入和城市化率的提高,猪肉的消费一直处于一种稳定增长的状态。现阶段屠宰工业化率和肉类深加工率的提升将是推动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猪肉价格运行趋势是决定肉制品加工行业的主要因素,原料肉在肉制品中的比重大概占51%-52%。猪价进入二季度以来小幅回落,造成猪价回落的原因有以下三点:过高的肉价导致需求不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游大客户层面采取各种 44 方法促使猪价回落;夏季是一年中猪肉的相对低点。
目前猪粮比处于高位,头猪的利润目前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多的环节,猪价维持高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虽然规模养殖场的存栏量和补栏量都在快速增加,但是在生猪养殖方式在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农户退出造成的供给缺口并未全部弥补;仔猪因风险不可控、供给不足而价格大幅上涨;饲料价格上涨,且四川作为生猪饲料生产大省,其中磷酸盐产量比重占全国60%以上;年初雨雪冰冻天气致使大量仔猪、生猪冻死,而这部分影响将在七八月份体现;四川地震对于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供给的影响。因此,虽然猪肉进入下降通道,但进一步回落时点仍须观望。
5、乳制品行业增速放缓,产业政策规范行业发展。乳制品行业自2003年增速逐年下滑进入稳定增长期。产业链上游原奶收购秩序混乱,价值沿产业链的分配极不均衡而使奶源建设长期滞后于乳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原奶供给不足带来整个行业乳制品盈利波动,行业向上游整合已势在必行。加工环节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液态奶是行业的产品主体,竞争激烈而价格战不断,2008年一季度原奶价格的大幅上升使得行业毛利率急速下跌。
国家发改委于5 月4 号正式公布《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针对我国乳制品产业布局不甚合理、加工能力过剩和奶源供应不稳定的现象,旨在抬高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门槛、促进奶畜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化已有资源、稳定奶源市场的供应和建设。产业政策有利于构建规范的行业竞争秩序、提升产业水平,促进上下游协调发展、加快行业集中度向优势大中型企业集中。
十、行业分析结论
小额贷款的产品特点是点多、面广、额度小,客户主要特征是经营关系简单、现金流稳定、信用状况良好。基于此,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景气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的形势下,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应主要立足于抗周期能力强的大消费行业及其子行业,主要包括商场百货和超市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家电行业、零售医药行业、服装行业等。各分支行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区域(市场)和行业三个维度准确定位优质客户群,并通过行业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行业之间的有序轮动逐步优化贷款行业分布结构,降低周期和行业波动带动的贷款风险。
省分行信贷部 二00八年六月三十日
第二篇:宏观经济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第三篇: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 组 长:王新晴
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
邓徐斌、王立群
汪
健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稳定物价
4、国际收支
5、公平问题
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的和短期的。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
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财政 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 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
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
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
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
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3.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
4.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冲击,但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因制造业订单反弹和消费需求强劲,德国逐渐走出衰退,全年出口额达1.170万亿美元。2009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5.2010年,德国的GDP增长率大约是3.5%,位列欧元区第二名(位居增长率为3.9%的斯洛伐克之后)。
施罗德执政期间 1998年--2000年,德国以“欧元”诞生前最后冲刺的态势,把赤字比率降到了公约的标准。
2001年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状况,采取“逆风干预”的方式,不断扩张财政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该年财政赤字在经历多年的达标后,终于突破“稳约”规定的3%的上限,德国由此成为继葡萄牙之后第二个违约的欧盟国家。
2003-2004年,为了提振内需和早日复苏经济,德国政府仍然延续“赤字”惯性,实行加快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两年间,德国财政赤字与GDP占比分别为4%、3.8%,公共负债与GDP占比则分别高达63.8%、65.6%,远远超出“稳约”的标准。
五、2006年德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
(一)经济增长创近6年来新高
(二)税收增长,财政赤字率重新达标
(三)失业人数持续减少
(四)出口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五)建筑业止跌回升,成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
(六)国内投资显著增加
(七)私人消费有所增长
六、2006年德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一)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
(二)政府经济政策赢得企业和投资商的信任和支持
(三)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四)世界杯和提高增值税率刺激私人消费
默克尔政府上台后
2006年,为了强化政府的财政能力,默克尔政府通过以增税来稳定财政预算的“税收改革法”,该法将增值税率由原先的16%提高到19%,仅此项改革就为联邦政府增收约500亿欧元;修订所得税税法,提高高薪者的所得税,规定单身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夫妇年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高收入者,适用税率由42%升至45%;完善财政“内在稳定器”功能,对失业救济的使用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失业保险费由6.5%降至4.5%。从变动幅度看,此次税率变动堪称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税收改革。显然,“税收改革法”以增税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财政赤字的扩张之势受到遏制,当年德国财政赤字与GDP占比迅速降至1.6%,达到“稳约”规定的要求。
2007年,德国政府继续实行结构性较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联邦政府事务性开支,节约办公经费,同时对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淘汰一批收益前景不好的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德国2007年首度出现自两德统一以来的财政盈余,尽管盈余与GDP占比仅为微弱的0.1%
默克尔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政府被迫采取颇具扩张色彩的财政政策。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德国政府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先后向市场注资320亿、500亿欧元,这使德国预算平衡型财政政策将难以为继。
一、“确保就业与促进增长”一揽子刺激政策
2008年11月,德政府内阁会议批准了2009-2010年实施的总额500亿欧元的一揽子刺激政策。
1、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融资。一是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复兴银行追加150亿欧元,用于对私营经济的信贷资金供给,为企业贷款提供高达80%的信用担保,敦促欧洲投资银行增加每年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规模。二是增加创新融资。敦促欧洲投资银行将用于研究、发展和创新的信贷资金规模,由2007年的72亿欧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亿欧元。
2、刺激投资和增加政府投入。实施特殊的折旧措施。增加对提高建筑物能效的投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地区经济结构。
3、直接减税。对家庭减税。减免机动车税收。
4、促进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例如通过员工参加培训来取代裁员或解雇等。延长发放短期工作的补贴。
二、第二个一揽子景气措施
2009年1月,德国政府提出总额为500亿欧元的战后规模最大的第二个一揽子经济措施,核心在于促进增长与增加就业,增强民众消费心。
1、扩大公共投资。德国政府安排140亿欧元用于扩大投资,其中40亿欧元将作为联邦追加投资,100亿欧元用于联邦支持“地方共同投资计划”框架下的市镇和各州的追加投资,各州配套25%。扩大投资的重点在教育和基础设施。
2、实施信贷和担保计划。在联邦复兴银行已有中小企业特殊计划基础上,还将再实施1000亿欧元的企业信贷和担保计划。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扩大实施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重点扶持员工数量在250人以内中小企业的研发项目。
4、刺激汽车生产和消费。
一是消费者报废使用年限至少达到9年的自用旧车,购买为其排放达到欧4及其以上标准的节能环保型新车或是出厂年限在一年以内的汽车,可以领取2500欧元的环保奖励。
二是实行新的机动车税征收规定。
三是加大投入。德国政府将在实施景气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框架下,提供总额为15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刺激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
5、保障就业。一是实施确保短期就业的措施。例如,2009-2010年,联邦劳动局将补偿企业为短期 就业职工所支付社会保障费用的50%。二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2009-2010年,联邦预算将追加投入12亿欧元,用于基本保障求职者技能培训的资金需求。
6、降低所得税。一是2009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基本免税额提高170欧元,达到7834欧元;将每一级次的纳税所得额向右平移400欧元,以放缓税率的累进度;将起始税率由15%下调到14%。二是2010年起,将基本免税额继续提高到8004欧元,每一级次的纳税所得额再向右平移330欧元;此外还将提高儿童补贴发放水平与抚养子女免税额等。
7、降低法定医疗保险缴费。2009年联邦预算将向法定医疗保险基金注资39亿欧元,2010年将再次注资60亿欧元。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缴费率从15.5%下调到14.9%。
8、增加家庭和儿童福利。2009年7月1日起,领取社会救济长期失业人员家庭中的6-13岁子女的一次性补贴将在100欧元的基础上提高70%。
9、实施联邦政府宽带战略。德国政府将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宽带战略计划”,就降低宽带设施投资成本、鼓励宽带建设与投资等出台一揽子措施;德国还将就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宽带设施建设投资促进问题出台新的办法。
10、控制国家负债增长。在预算执行中,联邦政府将通过设立控制账户的方式确保负债限制规定的执行,使每一预算内允许出现的结构性负债上下波动幅度能够控制在一个较为适度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账户余额出现赤字,并超出了一定的临界值,政府有义务承担平衡控制账户余额的责任。
此外,德国还在简化投资项目招标流程、加快投资决策、项目审批、资金融资、实施管理等方面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七、德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盘点与展望
由于出口繁荣提振国内需求,德国一季度经济增长超过经济学家预期。德国联邦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季节性调整后,德国一季度GDP环比增幅从第四季度的0.4%加快至1.5%。GDP同比增幅达到5.2%,为20年前德国统一以来最快增速。
虽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欧元区外围国家仍在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但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推动欧元区经济加快增长,给欧央行(ECB)带来加息压力。由于德国失业率达到19年最低,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德国政府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将达到2.6%。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复苏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德国新上任的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当天强调:“德国经济今年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它不仅是推动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带动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此间经济学家原先预计一季度德国经济增幅最高为1%,但建筑业增长的滞后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意外惊喜。他们预计,第二季度因世界经济增长减慢和物价上涨,德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周二德国联邦统计局宣布,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为较上季升1.5%,较上年同期升5.2%。国内需求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为1.0个百分点,作为德国经济传统支柱的出口为经济成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
其他经济数据显示,德国5月ZEW经济景气指数降至3.1,弱于经济学家预期,食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致使家庭生活成本上升,进而打压消费者信心。德国市场研究机构GfK表示,前瞻性5月消费者景气指数进一步下滑,因通胀水平提升、日本核危机以及北非政局动荡都对消费者信心构成打压。数据显示,德国5月GfK消费者信心指数5.7,低于4月的5.9,同样低于预期的5.8。
德国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月增1.0%,4月CPI终值年率增幅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CPI终值年率增长2.4%。德国5月私营部门经济增幅创去年10月以来最低,德国5月制造业PMI初值降至2010年11月以来最低,德国3月份未经调整的贸易顺差为170亿欧元。德国联邦统计局表示,3月份未经调整的经常项目盈余为188亿欧元,远高于预期的120亿欧元;2月份为87亿欧元。
德经济部对今明两年经济预期(剔除价格因素)
(一)2011年一季度德经济的主要表现
1.德各主要经济景气指数保持在高位浮动 2.外贸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出口增长更加均衡
3.工业增长势头迅猛,且国内订单增速超过国外,内外贸更加平衡 4.建筑业强劲复苏 5.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6.失业率继续下降 7.私人消费增加 8.财政赤字得以缓和
(二)德国的几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1、工资太高,社会福利的包袱太重,影响了德国商品的竞争力
2、市场疲软,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进一步衰退
3、统一引起的财政负担太重,削弱了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
(三)德国经济发展蕴藏的风险
虽然德国已大步伐地走出经济危机,进入增长周期,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盟一些国家削减巨额赤字过程漫长,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有深化势,地区经济景气显现回落苗头,德经济前景远非一帆风顺。
1.美国经济复苏艰难
2.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区增长分化 3.通胀压力加大
4.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
(四)德国前景展望
经济放缓但不会衰退 走向不确定性增加
综上所述,今年年初德经济开局较好,仍处于上升通道,但进入4月份后受国际各方不利消息影响德各项经济景气指数开始出现回落。虽然今年年初德国国内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但不可否认,德国经济仍属外向型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特别是美国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将极大影响德国经济发展。在欧元区内,德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如欧元主权国债务危机迟迟不能解决,从长远来看必将拖累德国经济复苏。
八、德国最新经济资讯
1.欧洲经济愁云惨淡 德国出口一枝独秀 德国经济复苏强劲,出口仍是主要支撑
2.欧债危机有蔓延至德国的风险,德国央行担心 欧债危机等因素会使德国经济明显减速
3.德國基金今年吸金180億美元
4.风险货币全线下跌,德国国债期货上扬,德国国债销售结果惨淡,市场忧虑经济衰退及欧债危机蔓延
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天由同学们自己准备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并自己进行讲解,我们用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学习了解到了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
此次活动让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并不像我们平时在书本里见到的那么枯燥,尤其是结合了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特点。
当同学们的小组找到各国的资料并为大家讲解之后,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到各个国家去旅行了一次,并且通过各种资料各种数据,了解了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过去我们感到陌生、感到十分不熟悉的信息和资料,都变得能够轻松地被掌握了。
本次宏观经济作业,我们小组负责的是德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德国的宏观经济 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的ppt。我们首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组员都发挥了自 己应有的作用。在材料收集和答疑环节中,我们小组成员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 工作。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特别是老师的随机分配组员的方 式更让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然,由于准备时间的不足,导致我们的 工作没有做的足够好,使我们的讲解缺乏生动性,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改进的地 方。
这次作业我们感触很多。首先,这次作业是独立的,要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另外通过自己去找资料,我发现自己找的内容会比老师在上课所讲的一些课本上的内容记的更深刻。其次,通过这种演讲的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而且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宏观经济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比较空泛。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效果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有什么突出效果。但是如果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一些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这次PPT课程,很有意思,以前上课的老师虽然也会让我们制作PPT,但只 是少数人参加,而这次是全班的人都参加,也没有强制所有人都做,分工很明确,分成小组,发挥个人所长,我们为了集体荣誉,到处找资料,当然最辛苦的还是 整合资料并且制作了,最开心的就是提问了,为了把对方问倒,上网拼命百度,相当于自学了很多东西,这比老师讲课效果大多了,因为老师讲课我们是被动的 学习,可听可不听,但这不同,不搜答案,不能把对方问倒,不认真研究自己组 的资料,会被别人问倒,希望这种活动今后能多多开展!
第四篇: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最终版]
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201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结为12个字: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有利于调结构、促改革。
总体平稳是指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主要指标在预期的目标区间之内,波动幅度不大,三季度的GDP增长7.8%,二季度增长7.5%,一季度增长7.7%,基本上在0.3个百分点之间波动;稳中有升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三季度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实体经济稳中有升;稳中向好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社会预期积极向好,结构调整稳中推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下更大的力气促进改革开放,下更大的力气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013年9月29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三季度例会,会议基本确定了在四季度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另外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10月25日央行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上线运行;同时“383”改革方案第4条也指明了未来金融货币市场的改革方向:“以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为重点,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这预示着四季度金融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基本会沿着中性轨迹运行,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很小,这将会限制本轮经济增速反弹的力度。
9月末的最后两个公开市场操作日,央行分别实施880亿和800亿逆回购,以缓解季末、节假日资金紧张压力,但同时央行依然对49亿元到期3年期央票进行续期,由此可见央行继续执行“锁长放短”的政策;进入10月下旬,市场资金层面再次趋紧,短期Shibor值(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继续上涨,央行未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这意味着央行已经连续三次暂停了7月底开始一直使用的逆回购操作。由于10月中旬有58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无央票到期,因此公开市场上延续上周的净回笼趋势。央行暂停逆回购,也使得市场对四季度短期流动性预期难以乐观。
第五篇:南宁市宏观经济分析
一、南宁市宏观经济分析
1、地理位置及人口状况
南宁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拥有沿海城市待遇和税收等多项优惠待遇。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并每年举办一次,使南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2009年6月9-13日,南宁还举行了泛珠江三角洲会议。
南宁市人口已经突破700万人,2009年,南宁全市总人口为717万人。市区(即六城区)259.77万人;汉族人口占70%以上。南宁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地区的中等发达城市。
2、环境气候及人文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21.6℃。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夏季最热的7、8月平均28.2℃,极端最低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40.4℃。年均降雨量达1304.2毫米。
南宁的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建国以来,一直追求和谐发展,以人为本,郭沫若先生曾在南宁留下“半城绿树半城楼”的诗句。自实施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以来,以营造优美舒适、最适合人居条件的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规划有序的城市建设。目前,宽广笔直、绿化美丽的外环高速和快速环道已投入使用,改扩建市内多条交通主干道和美化亮化大小街道同步进行,建成南湖名树博览园、民生广场、民歌广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富有城市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及公共设施。全市园林绿化居全国前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先后成为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更成为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的最高范例,2002年荣获了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五个城市之一。
2007年南宁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南宁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理想的居住城市。
3、交通状况 铁路:
南宁铁路线通过湘桂、黔桂、黎湛、南防、南昆等干线,北与全国各干线相连接,向东可达湛江、广州,向南可达钦州、防城、北海,西南可至越南河内。
南宁火车站位于中华路市中心地段,交通方便,在火车站公交车场可乘坐5、6、8、9、10、32、33、37、41、52、66、213、301、801路、西乡塘专线、大沙田专线等车到达民族广场、朝阳广场、吴圩机场、几个长途客运站等市内各主要地区。
公路:
南宁距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分别只有204公里、104公里、172公里,距中越边境仅180多公里。南宁的公路有包括209国道(呼北线)、210国道(包南线)、322国道(衡友线)、324国道(福昆线)、325国道(广南线)以及渝湛线(重庆——贵阳南宁——湛江)和衡昆线(衡阳——南宁——昆明)等8条国道在此汇集,可通达广西各市、县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地区。高速公路:
南宁环城高速 全长约82公里,将目前南宁市核心区围成一个圈,设有8个主要出口。
南友高速公路 全长180公里,连接南宁到中越边境友谊关的高速公路,与越南国家1号高速公路对接。
桂海高速公路 全长652公里,北与湖南连接,贯穿桂林、柳州、南宁并连接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的高速公路。
南百高速公路 全长257公里,南宁连接百色通往昆明的高速道路。
都南高速公路 全长141公里,南宁连接都安县并通往贵阳、重庆的高速道路。
南梧高速公路 全长344公里。
南宁区域交通辐射面广,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4.整体经济运行概况
07年 GDP 1062.99亿元,同比增长17.5%,工业总值830.88亿元 29.97%。
08年 GDP 1316.21亿元,同比增长14.5%,工业总值1050亿元 26.5%。09年 GDP 1492.38亿元,同比增长15%。
全市2008年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40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50亿元,同比增长26.5%;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85家,同比增加30家,亿元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96亿元,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70%,亿元工业企业总数继续稳居全区首位。
南宁市2009年财政收入累计23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3%,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227.5亿元的任务。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近1500亿元人民币,达14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增速比全国高6.3个百分点。
南宁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增长,体现出强力的发展后劲。
5、一、二、三产业发展概况
农业生产已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菜、果、蔗为龙头,种、养、加工并举的高产、高效、优质的城郊型农业格局;工业经济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应用广泛,形成以制糖、造纸、机械、化工、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三产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以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为支柱,金融、通信、旅游、会展、仓储、服务等为新支撑点的服务体系。
产业发展符合经济运行规律,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良好发展。
6、人均收入和消费情况
2008年南宁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3.46元,同比增加2028.27元,增长15.7%,扣除物价增长因素,收入实际增长6.7%。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568.57元,同比下降7.8%;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3321.91元,同比增加2768元,增长26.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0267.97元,同比增加808.92元,增长8.6%
2009年,南宁市的生产总值为14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高于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231.37亿元,增长21.03%。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增长12.52%,高于预期目标0.52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521元,增长12.99%,高于预期目标2.9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南宁市的农民收入增幅首超城镇居民。
2010年,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存在收入拉大的问题,且住房类消费比重较大。小结分析:
南宁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城市,地理位置、交通区位非常优越,城市发展后劲较足;市区人口260多万,2009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社会文化发展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招商引资不断加大,项目开竣工不断增长,经济发展迅速;南宁具有很好的气候条件,城市环境良好,宜居性好,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房地产成为南宁市支柱性产业,近两年开竣工量不断加大,且形式较好;预计未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南宁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快步稳定向前发展。
二、南宁市房地产发展情况
1、价格走势
2009年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每平方米5001.93元(含经济适用房),同比增长21.91%。其中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每平方米4656.02元(含经济适用房),同比增长22.03%;商业营业用房成交均价每平方米10553.45元,同比增长17.36%;办公楼成交均价每平方米4408.23元,同比下降5.71%。12月份,商品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5791.63元(含经济适用房),同比增长35.07%,环比增长3.01%。
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12月,南宁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5003.93元/平方米,与2008年同比增长21.91%。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4656.02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2.03%。特别是10月份以后,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10月新建商品房成交价达到每平方米5524.97元,11月份达到5622.47元,12月份达5791.63元,10月份环比增长12.86%,增长幅度为单月最高。而1-9月的增长都是以每月增长100-180元的幅度增长,涨幅不超过7%。
房价有小幅波动,但是上涨趋势过快,不利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南宁市区经济很大是靠房地产拉动的,价格过度上涨,透支城市发展潜力。
2、土地供应量
2009年经营性房地产住宅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合计1380.79亩,同比增长110.52%;成交价款58.73亿元,同比增长432.37%;平均楼面地价每平方米为2041.30元,同比增长147.12%。
2008年南宁全年建设用地共成交17宗,成交面积为2601亩,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1.43%。2009年南宁市将有5854亩的经营性用地出让,而凤岭北、高新区以及相思湖片区是土地供应热点区域。2009年南宁市经营性房地产住宅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合计1380.79亩,同比增长110.52%;成交价款58.73亿元,同比增长432.37%;平均楼面地价2041.3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47.12%。
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完成了226.73亿元,同比增长13.7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0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72%;商品房竣工面积439.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2%。
土地供给较充足,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市场对未来的利好的需求,成交价格连创新高。
3商品房供应量
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完成了226.73亿元,同比增长13.7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0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72%;商品房竣工面积439.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2%。
去年5月份以后,南宁楼市出现转暖现象,被业内称之为“小阳春”,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开发企业的项目开始施工,在9月份以后开发企业加大了开工进度,特别是第四季度,开工的项目数量更多,使得全年的数据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于房地产开发有1~2年的周期,因此虽然投资量和开工量增加很快,但反映在竣工面积的数据上增幅并不明显,甚至出现空档,竣工的数据将到今年上半年才有所体现。
2009年新建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85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4.8%,销售套数85359套,同比增长72.29%。总的来看,商品房成交量突破2007年同期成交量650.08万平方米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2009年12月份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为128.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21%,环比增长52.64%。按照当地居民消费需求,供应量是充足的,但是由于大量的投资客进入南宁市场,在短期内造成了稀缺的局面,价格提升较快。小结分析:
2006年以来南宁房地产发展迅速,既是在2008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步入2009年,尤其是下半年价格涨势堪称疯狂,到去年12月份商品房均价达6000多元每平方米;土地市场不断升温、政府在大量提供用地的同时,众多开发商看好南宁市场,土地价格也连创新高,楼面地价基本维持在2500元以上,高者已到11000元;商品房供应不断加大,2009年新建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85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4.8%,销售套数85359套,同比增长72.29%。伴随北部湾的开发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熟完善,南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将不断增强,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将涌入南宁,商业性、办公性和居住性房屋的需求将不断的加大,可以预见未来南宁房地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出现量价其升的局面。
三、政策影响
1、相关政策
2007年9月27日, t5 P2 l7 H房产论坛,装修论坛,业主论坛
央行、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要求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通知要求,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2007年10月
二套房新政陷入尴尬境地。央行出台“提高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的政策,但未精准定义“第二套房”。于是,各家银行随即出台相关细则,分别公布对“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
2008年10月
二套房新政致使房价急转直下,个别城市跌幅严重,市场普遍期待央行放松08年9月开始实施的“二套房贷政策”。2008年10月22日
央行下发的房贷利率调整通知,各大商业银行应从2008年起对符合标准的首套住房贷款客户提供最低7折的利率优惠政策。2008年12月
政策限制大幅放宽。根据规定,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2009年06月
银监会《通知》重申严控二套房贷:“各银行不得以征信系统未联网、异地购房难调查等为由放弃„第二套房贷‟政策约束,不得自行解释„二套房贷‟认定标准,不得以任何手段变相降低首付款的比例成数。” 2010年1月10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11条措施,要求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2010年4月17日
国务院17日发出的通知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小结分析:
政策往往是跟着市场走,而不是政策牵着市场走,所以有时候政策往往走到了尴尬的境地。房价过高时,政府就出台政策,打压房地产过热;市场低迷时又出台政策刺激其发展,好像中国的楼市进入了调控的恶性循环。对于政策南宁市场历来受波及不大,可能南宁本身具有太多的光环和利好因素,所以把国家的政策都冲减的很淡,在政策的作用成交量有所下滑但是价格较坚挺。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及对高房价地区可以暂停发放第三套贷款。”的政策,南宁市场反应可能冷淡,对来南宁投资的中小投资者可能是重大打击,但是南宁的利好因素和未来发展向好,成交量下滑可能性较大但是价格降幅预计在10%以内。所以,预计本轮调控对南宁市场影响不大,2010年南宁基调应该是步入微降和平稳阶段,到2012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价量齐升的局面。
四、经济与楼市特点分析
经济与楼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济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楼市的健康运行,楼市收益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大支撑。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防城港众多外来企业随之进驻,此时城市常住人口结构便会发生变化。
其一、产业发展带来的商务人士及其他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
其二、本地人群会悄然转变。这样,由于经济增长带来产业变化和收入变化,城市人群的阶层结构会有所改变。而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对楼市会产生众多影响,如办公、自住型房屋大量需求,住房户型结构改善,房屋更新换代需要,房价改变等等。这样,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对房地产市场旺盛的需求,这也是拉动房地产市场最基本的因素。从另一角度来看,楼市顺应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大势所趋,房地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的开发项目能够极大地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也可以带来城市面貌的改观。
在楼市稳定健康发展之下,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健步前行。目前,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五分之一,这就表示楼市收益的优劣影响着整个经济发展的是否良好。
五、南宁市房地产总结分析
1、南宁市房地产发展的有利因素
(1)
南宁经济发展迅速,是房地产发展的基础。(2)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住房需求。
(3)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
(4)
完善的城市规划和合理的城市发展定位,提升城市价值,吸引资金人才流入,进一步带动住房需求的增加。
(5)
有地规模不断加大,土地供应较充足,利于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开展。(6)
金融市场完善,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多样。(7)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有较大的消费力支撑。从多利好因素推动南宁楼市的发展,尤其作为区域性国际大城市和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核心城市,南宁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房地产的繁荣发展,由于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南宁市的发展潜力巨大。
2、南宁市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1)
价格虚高,脱离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2)
城市区域房地产发展不均衡,江北贵,江南贱,区域价格差较大。(3)
缺少品牌开发商进驻,开发理念较滞后。
(4)
南宁市基本由合富辉煌、宝资通、经纬行等代理公司垄断,楼盘间竞争小,不利于合理价格的形成。
(5)
大量外来投资资金流入楼市,抬高价格,助推泡沫形成。目前南宁市楼市存在的问题基本是短期性的不利因素,虽然对需求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不利因素将会慢慢消失。
总结:
南宁作为一个定位为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大城市,以目前的规模还要快速发展十年以上才能达到理想中的规划要求,所以房地产业发展前景较广阔,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南宁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人口增加、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成,南宁市房地产市场将在量和质有突破。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南宁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必将吸引更多的品牌开发商进驻南宁,为南宁的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先进的开发理念,提升南宁的住宅品质。预计未来五年南宁房地产是一个蓄势阶段,此阶段表现为项目开工量大量了增加,供求
均衡,价格较平稳波动不大,但是伴随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影响,价格短期可能有微小波动,趋势上涨的基调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