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39号文)

时间:2019-05-14 03: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39号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39号文)》。

第一篇:〈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39号文)

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

(2010-07-28)

(中办国办厅字〔2009〕39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保存国家历史记录,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国家信息化健康发展,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文件,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

第三条 电子文件管理应当遵循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文件形成和利用的规律,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制度,对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实行集中管理。

(二)全程管理。对电子文件形成、办理、传输、保存、利用、销毁等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电子文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三)规范标准。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对电子文件实行规范化管理。

(四)便于利用。发挥电子文件高效、便捷的优势,对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提供分层次、分类别共享应用。

(五)安全保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电子文件信息安全。

第二章 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建立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全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

(二)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方针政策;

(三)审定电子文件管理规章制度、重要规划、重大项目方案;

(四)组织起草相关标准;

(五)研究解决全国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五条 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承担。第六条 县以上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明确负责电子文件管理部门,承担本地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第七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各级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化保障。各级发展改革、机构编制等部门负责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第八条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建立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工作流程,落实保障措施。各单位文秘和业务部门负责电子文件日常处理;档案部门负责归档电子文件管理;信息化部门负责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保密部门负责涉密电子文件的保密监督管理。

第九条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负责接收和保管本馆接收范围内各单位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并依法提供利用;有条件的应当根据国家灾害备份的要求,建立本机电子文件备份中心或者异地备份库。

第三章 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办理

第十条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在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时,应当组织文秘、业务、档案、信息化、保密等部门提出电子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

第十一条 电子文件在形成和办理过程中,应当具备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能够有效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调取查用;

(二)能够保证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自形成起完整无缺、来源可靠,未被非法更改;

(三)在信息交换、存储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电子文件内容真实、完整。涉密电子文件的原件形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二条 电子文件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文件存储格式,确保能够长期有效读取。第十三条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应当对电子文件形成的过程稿及其相关信息的留存和安全保密等作出明确规定。

第十四条 在电子文件传输、交换时,应当遵循相关要求,对传输、交换过程予以记录。

第四章 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移交

第十五条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明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并对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及时进行归档,由本单位档案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六条 电子文件归档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电子文件应当在办理完毕后实时或定期归档,定期归档应当在第二年6月底前完成;

(二)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期限划分准确;

(三)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应当同时归档;

(四)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当进行真实、完整、可用方面的鉴定、检测,并由相关责任人确认;

(五)电子文件应当以国家规定的标准存储格式进行归档,属于国家秘密的电子文件应当使用专用保密存储介质存储,并按保密规定办理归档手续;

(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当转换为纸质文件或者缩微胶卷同时归档。第十七条 归档电子文件应当按照相关管理要求进行分类和整理。

第十八条 属于国家综合档案馆接受范围的电子文件,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已建立电子文件备份中心的,应当按照其要求进行移交。

第五章 电子文件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九条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当配备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条 电子文件保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定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信息内容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执行严格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二)定期对电子文件的保管情况、可读取状况等进行测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电子文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存储载体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将其及时迁移、转换;

(四)电子文件应当实行备份制度;

(五)根据电子文件不同载体保管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宜的保管条件。第二十一条 反映电子文件保管、利用过程的相关信息应当记录和保存。

第二十二条 加强电子文件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保证电子文件在规定时间、地域、机构、人员范围内得到方便快捷的利用。

第二十三条 属于信息公开范围的电子文件的利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属于信息公开范围的电子文件,按照国家有关档案、保密、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可在规定范围内提供利用。

第二十四条 应当为利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电子文件,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子文件不受损害。

第二十五条 电子文件的销毁应当履行有关审批手续;涉密电子文件的销毁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奖励与惩处

第二十六条 负责电子文件管理的部门和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对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负责电子文件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一)电子文件管理不符合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保密要求的;

(二)不按照规定移交或者接收电子文件的;

(三)不按照规定提供电子文件的;

(四)损毁、丢失、篡改、伪造电子文件的;

(五)擅自提供、复制、公布、销毁电子文件的;

(六)擅自出卖电子文件的;

(七)玩忽职守,造成电子文件损失的。

有前款第四、五、六、七项情形,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元数据,是指描述电子文件内容、结构、背景和管理过程的数据。第二十九条 军队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电子文件管理讲稿修改版

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 性质: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

 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文件和电子文件管理的一般理论,引导学生以完整的“电子文件观” 来理解、思考和把握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和掌握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的不同特点,以及与二者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最终使学生达到系统地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法

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讨论

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总学时数:64

学分:4  成绩评定:

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30)%;结课考核(70)%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10)分;作业(15)分;课堂提问(5)分

★教材及参考资料  建议教材:

 《电子文件管理基础教程》丁海斌、卞昭玲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9  参考资料:  1.《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冯惠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2.《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刘家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 3.《拯救数字信息—数据安全存储与读取策略研究》,刘家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 4.《电子文件管理学》,金波、丁华东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5.《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戴维•比尔曼著,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年版

一、档案技术工具的演进

档案技术工具,主要包括档案物质载体工具、档案信息记录符号工具、档案信息传播工具等。

档案物质载体工具:

甲骨、青铜、竹木简、纸张、胶片、磁盘、光盘等

档案信息记录符号工具:口口相传、图画、文字、数码

档案信息传播工具:网络、书籍等 

(一)无技术工具时代暨无档案时代

口语时代:口头语言所创造的“语义世界”是非固化的,它的记录与传播方式是从人体到人体。这种记录与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狭窄性、不准确性。同样也没有任何物质工具参与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过程。

示现时代:信息管理与传播的无物质工具时代,是指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时代,也就是人类的无档案时代。示现时代使用的信息媒介是示现媒介,示现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即身体语言),它们是由人体的感观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没有任何物质工具参与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过程。

(二)单一再现技术工具时代

单一再现技术工具时代的信息记录与传播工具包括文字、印刷、摄影及相关载体等。其基本特点如下:

其所采用的基本档案载体的单一性比较强。

记录手段也具有单一性。 在这一类系统中,信息记录与信息接收所面对的是单一层次的技术工具,其操作模式是:人→工具→人。

文件与档案产生于人类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产生,人类逐渐从食不饱腹到产生剩余产品,使人们有时间从事单纯的为获取食物进行的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特别是精神的知识的保存与生产活动。

人类必须发明通用性、形式化的信息表现技术——书面记录符号,如地图、文字等。

人类必须掌握简单的文献载体加工技术,如纸草、甲骨等。

1.手抄时期的档案工作

(1)概况:

在文字产生之后、印刷术产生之前(公元前3000年至约公元1045年),档案文献记录经历了一个手抄时期。手抄档案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2)粗载体阶段是手抄时代的主体阶段

其特点:

第一,由于工艺技术水平有限,档案所使用的载体只是经过初步加工的自然物,如甲骨、纸草、简牍、金石等。

第二,由于手抄档案效率低,当时的文档工作机构相对比较庞大。

第三,文件、档案的产生、保管和利用的范围很窄,主要局限于王室范围内。

第四,这一时期开始有了专门的档案库房和初级的档案管理。

第五,手抄时期,档案作为原始文献始终占据书面信息记录的主导地位。

(3)手抄时代档案文献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

首先,文件和档案的产生有利于人们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其次,作为一种书面传播工具,文件和档案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知识传播作用。

2.印刷时代的档案工作

(1)概况:

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掌握了对文献型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能力。纸张和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使档案工作产生一些新特点:  促进了档案数量的增长。

 促使人们具有了专业的档案架阁库的概念。 促使人们对档案分类属性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促使人们建立专门的专业教育系统。

(2)印刷时代档案文献的地位:

首先,档案传播知识主角的地位逐渐让位于图书。

纸张特别是印刷术发明之后,由于图书、杂志等出版物在数量上可大量重复,所承载的知识体系较完整、综合,其作用尤其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逐渐突出。

其次,在纸张时代,档案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是社会记忆、国家与社会管理工具的角色。

总之,印刷术发明之后,档案的凭证价值是其价值的主要方面,其情报(参考)价值是次要方面。

(三)迭加技术工具时代

迭加技术工具时代,亦称机器时代,这些机器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在微观意义上,机器时代主要指计算机时代。其基本特点:

1.信息记录与传播依赖于机器。

2.在绘画、文字、声像等记录工具之上,又有了迭加工具数字,且数字化实现了传统工具的集合--多媒体。

3.载体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磁性载体,也可以是光学性载体。

迭加技术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带来的变化:

1.档案自身存在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纸质档案时代,档案是半虚拟化的。电子档案时代,数字化、电子化使档案存在形态完全虚拟化--符号与载体都是虚拟化的。

2.档案管理实现了从物理管理为主向逻辑管理为主的转变。

3.文档一体化与数字档案资源全球化。

4.档案工作由边缘回到核心。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1、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管理档案的方式和手段。

2、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的管理对象------电子文件

3、对档案学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1)一些基本概念失去了传统的内涵

(2)档案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需要重新认识

(3)电子文件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体制需要全面建立

(4)随着电子文件与档案理论研究的深入,档案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三、创建电子文件管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电子文件管理学的必要性

1、是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2、保护电子记忆,是档案工作的历史使命

3、是档案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建立电子文件管理学的可行性

1、有大量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文献和较为成熟的理论为基础

2、有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支持

3、可以借鉴国际上相关的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

四、电子文件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电子文件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电子文件和电子文件管理

(二)电子文件管理学研究的任务

在研究电子文件的形成、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依据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总结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探索电子文件管理规律,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建构电子文件管理学理论体系,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实践,从而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文件的作用。

五、电子文件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电子文件管理学是档案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电子文件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3、电子文件管理学属于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六、电子文件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电子文件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

3、吸收、借鉴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引进移植的方法  思考与练习题:

1.名词:档案技术工具

2.论述档案技术工具的演进及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3.分析档案载体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章 电子文件概述

第一节 电子文件的形成

*

一、无纸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

1、“无纸时代”的概念 *

2、“无纸时代”到来的必然性依据

*

3、“无纸时代”到来是一个过程,并需要有一个 判断标准

* 无纸时代:是指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与生活中,纸张已不再是我们的书写工具,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网络、磁载体和光载体等基本工具。* 历史上记录方式的变革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原始材料的直接利用阶段。* 第二阶段:原始材料的粗加工阶段。* 第三阶段:纸质文件阶段。* 第四阶段:电子文件阶段。*

二、电子文件的发展历程

* 电子文件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过程阶段。

* 第二阶段:辅助性电子文件阶段。* 第三阶段:电子文件阶段。* 第四阶段:无纸阶段。*

三、电子文件生成途径

* 目前,电子文件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生成和模数转换。直接生成的电子文件称为原生性电子文件,经过模数转换生成的电子文件称为再生性电子文件。*

(一)直接生成

* 是指文件初次形成即直接在各种数字技术环境中以数字形态产生,或通过各种数字技术设备直接对各种事物的特征、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接收、采集而成。*

1、办公自动化 *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指对办公信息进行自动操作(如文字处理、文档管理)的数据处理系统。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OA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如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以单机为主、以实现个人事务处理为目的。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电脑和打印机,通过电脑和打印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文件排版输出和进行人事财务等信息的管理等;

第三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这一阶段在办公过程中通过使用网络,实现了文件共享,网络打印共享,网络数据库管理等工作。* 一般OA系统的基本模块 *(1)工作流处理

*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手工作业程序计算机化,包括系统设备、工作流程设计、工作流监控。生成的电子文件包括在设计、维护、监控过程中的各类记录。*(2)收文管理

* 包括收文登记、拟办、图像及文本自动传阅、分发批办、接收清退、检索利用等。生成的电子文件包括所收文件、登记信息、拟办批办意见、传阅信息、利用登记等。

*(3)发文管理

(4)办件管理*

(5)会议管理

(6)视频会议 *(7)领导办公

(8)公共信息栏*

(9)电子论坛

(10)电子邮件 *(11)自动传真

(12)个人事务处理*(13)文档管理

(14)系统配置 *(15)个人工作台

(16)人事档案管理 *

案例1

案例2 *(2)数码相机

Digital Camera(DC),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 数码相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印刷业、医疗卫生、建筑监理、保险备案、军事侦察、广告、日常生活等

*(3)集成制造系统(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 CIMS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与物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的大系统。

其核心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与产品数据管理(CAD/CAM/PDM)

*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 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担负计算、信息存储和制图等项工作。*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核心是计算机数值控制(简称数控),是将计算机应用于制造生产过程的过程或系统。

*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

* PDM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4)遥感技术

*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 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 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

*(5)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GIS)

*

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6)卫星系统

* 人造卫星通常指环绕地球飞行的无人航天器。“九五”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多种类型的卫星。*(二)模数转换

* 模数转换是指将模拟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以便计算机处理的过程。

* 模拟信号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随时间做连续变化,如传统广播电视的声音或图像信号。

*

数字信号是人为地抽象出来的在时间上不连续的信号,如一系列断续变化的电压脉冲、光脉冲等。

* 进行模数转换需要利用一定的输入设备和技术,主要包括:

*

1、键盘

2、笔绘版

3、手写字

4、语音输入和声控

5、扫描仪

6、条码技术

*

四、电子文件来源途径

*

(一)电子政务【中国电子政务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作业: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几个电子商务网站,并从中选择一个,分析它在进行商务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电子文件及其类型。第三节

电子文件的特点和作用 *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

*

(一)信息的非人工直接识读性 *

1.人与信息之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口相传

第二阶段,人—信息工具—人

第三阶段,人—工具—工具之工具—人

★2.科学地客观得认识“非人工直接识读性”

思考: 一份数字文件的读者是程序。——杰夫•罗森伯格 *

(二)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 * 依赖的两层含义:

一是文件管理活动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才能实现。这是电子文件永恒的特点。

二是计算机系统的不兼容问题。这一问题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逐渐得到解决。* 电子文件的系统依赖性在近期有碍于它的使用和发展,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是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必要条件,是电子文件先进性的表现之一。*

(三)信息与特定记录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

* 信息不再具有固定的物理位置,也不再对特定记录载体“从一而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扩展、缩小或改变存储空间,在不同存储介质之间转换。*

(四)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

电子文件信息的存储密度大大高于以往各种信息存储介质。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介质的存储密度还在以难以想象的高速度继续加大。把一个档案馆的全部档案、一个机关的去文件放在一张光盘里,已不再是神话。*

(五)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 电子文件是多媒体的,是立体的,是一种全方位的记忆和再现,实现了文件功能的革命性变化。

* “多媒体即是本质上互动的媒体”。用户可以与计算机上的“多媒体文件”发生互动,有了更大的参与性和选择性。这无疑是电子文件在表现功能和输出功能两个方面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

(六)文件形成与更改的可操作性 *

1.“随心所欲”的文件制作与利用 *

2.可变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电子文件的可操作性有时会表现为可变性。这种可变性会使人们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怀疑它具有某种与文件和档案属性不符的特点。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这种可变性往往被设定的固定程序所预防,一般不易发生。*

讨论: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

传统纸质文件时代,文件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抄或复制等方式,使其脱离原载体,进行信息转移、传播,这是否也属于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

讨论:电子文件的虚拟性

《汉语大词典》中“虚拟”的含义主要是“虚构”、“设想”; “非物质的”、“非实体的”

陈志良:广义的虚拟是指规则文明或符号文明,是人类对各种规则的合成、选择及其演化。

狭义的虚拟是指当代的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实践方式和创造方式。

*

二、电子文件的作用

*

(一)可以改变办公方式、提高办公效率*

(二)有利于文档一体化的实现 *(三)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四)电子文件能集成多元化信息 * 第四节

电子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生命周期 *

一、电子文件形成规律

* 指电子文件从制作到生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内在规律性。作为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一句,电子文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子文件的形成与业务活动的开展同步进行 * 2.电子文件的形成依赖于系统 * 3.电子文件信息形成与存储分散化 * 4.数据类型与文件格式多样化 * 5.电子文件信息生成的动态性 *

二、电子文件生命周期

*

(一)国际档案理事会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

概念阶段*

产生阶段*

维护阶段 *

(二)何嘉荪对电子文件运动阶段的阐释

* 第一阶段:文件的孕育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文件的现实使用阶段

* 第三阶段:文件的暂时保存阶段* 第四阶段:文件的保存阶段或历史阶段

(三)佛兰克•厄普沃德的“循环周期论”

* “往复运动于生成到处置的连续体中的一个过程”。*

三、文件连续体理论

*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档案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文件管理理论或概念模型 阅读资料:

1.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借鉴与反思,吴品才,档案学通讯,2009(6)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述评,朱慧钰,北京档案,2006(1)* 第五节

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与法律证据性 *

一、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

(一)传统文件的原始性

*

(二)电子文件原始性认定的困难 *

(三)重新界定“原始性”

*

(四)国外对电子文件原始性(或原件)问题的确认方法

阅读资料: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与维护 : http://www.xiexiebang.com/view.asp?id=865 讨论:电子文件是否具有法律证据性 *

二、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性 * @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

* 法律证据效力:指一种证据它是否具有证据价值,是否被法律认可,以及它在作为法律证据使用时证明力度的大小等一系列的问题。* 1.电子文件法律证据价值 *

体现:(1)电子文件具有凭证作用*

(2)电子文件具有人可读形式 *

(3)电子文件具有多种信息媒体集成性 * 2.电子文件的证据能力

* 证据能力:又称证据的可采性,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1)世界各国关于电子文件证据能力的规定 * ①证据规则模式

* 一般不具体规定哪种形式的证据资料可以为法律所接受,而是靠确立一系列的证据规则来确定证据的可采性。* A: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 英美法系国家所确立的一项证据规则,是指传闻证据不具有证据可采性,在法院审判中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 B:最佳证据规则 * 英美法系国家的一条重要证据规则,指只有文书的原件才能作为证明文件内容的证据被采纳。

* ②自由证据模式

* 大陆法系国家通常不对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做硬性规定,而是允许自由提出所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而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③证据清单模式

* 一般是开立一份关于可接受的证据的清单,如果某一证据材料可划归为证据清单中的某类证据,它就具有证据能力。

(2)我国法律关于电子文件证据能力的规定

散见于三大诉讼法之中

(3)国际组织关于电子文件证据能力的规定

国际商会、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

3.电子文件的证明力

*(1)电子文件具有证明力的基本条件

* A.电子文件必须具备证据客观性* B.电子文件必须具备证据关联性 * C.电子文件必须具备证据合法性 *(2)保证电子文件证明力的基本措施

* A.保证所输入数据的来源及将文件转换成机读格式的过程是真实的。* B.保证电子文件形成、管理的系统具有可靠性 * C.应将文件的毁坏、非故意或恶意修改文件的事故,控制到最小程度,并提供发现机制。* D.电子文件必须保留背景文件。

* E.保证电子文件证据的收集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 @电子文件管理与版权保护

*

(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版权认定与保护 *

1、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版权认定

* 版权又称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版权认定包括三方面内容:

* A:客体认定:认定哪些电子文件受版权保护 * B:主体认定:认定谁拥有这些电子文件版权 * C:权利内容认定:认定版权人具体享有哪些权利 *(1)电子文件作品的认定 * 实质要件:

* ①作品的独创性:指作品由作者独立构思而成的,作品表现形式或内容完全不是或者基本上不是同他人的作品相同,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②具有固定性和可复制性

* ③具有合法性:内容合法 * 形式要件

* ①表现形式: 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形式;

新型的电子作品 * ②时间形式: 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

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 *(2)电子作品版权权属的认定 * ①版权主体的种类:* 创作作品的公民*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 ②特殊电子作品版权归属:* 职务电子作品* 电子数据库作品* 计算机软件 *(3)电子作品版权权利内容的认定

* ①发表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 ②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 ③复制权: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利

* ④信息网络传播权: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 ⑤摄制权:以摄制电影或者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2、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版权保护 *(1)对他人版权的保护

* A:直接与版权人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 B:通过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权利许可 *(2)对自己版权的保护

* A:对作品采取技术保护措施* B:在电子作品中加入版权管理信息 * C:依法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二)网络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涉及的版权问题 *

1、网页内容的版权问题 *

2、网络链接的版权问题

* 1)链接的分类* 2)链接的版权问题 * @电子文件管理与隐私权保护 *

(一)个人资料与隐私权法律保护

* 隐私权:是指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干涉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 个人资料:国外法律中使用的一个法律术语。是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

(二)电子文件管理中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 *

1、不合理的收集个人资料

*

2、对个人资料不合理的利用 *

3、对个人资料质量的侵害

*

4、对个人资料安全的侵害 *

(三)电子文件管理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

1、个人资料收集行为的依据

*

2、个人资料收集的过程 *

3、个人资料的持有

*

4、个人资料的披露和公开 双语教学词汇

* OA 办公自动化*

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 E-Government 电子政府

E-GOV

电子政务

Electronic records 电子文件

*

Digital text 数字文本* Digital graphic 数字图形

Digital image 数字影像

Digital voice 数字语音

*Digital video 数字视频 * Life cycle of electronic records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

The Records Continuum 文件连续体 思考与练习题:

名词:电子文件

文件连续体理论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

系统依赖性 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

电子文件的证据能力

电子文件的证明力 1.分析电子文件的生成途径和来源途径。2.你认为哪些技术环境可以生成电子文件? 3.为什么要对电子文件进行不同的分类? 4.如何理解“无纸时代”?

5.简述电子文件的发展历程

6.什么是电子文?如何理解电子文件的基本特征? 7.如何理解电子文件是由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组成的?结合具体类型电子文件进行分析? 8.你对电子文件的哪种特点感受最深?请结合个人实际谈一谈。

9.结合电子文件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谈谈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认识。10.如何保证电子文件的证明力?  第二章 电子文件管理  第一节电子文件管理内容 

一、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电子文件的微观管理

电子文件的微观管理指文件和档案管理人员以电子文件为客体对象,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其加以组织和控制,形成有序、系统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维护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并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

 电子文件的微观管理的环节与传统文件、档案的不同:  1.顺序上的不同 2.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3.技术上的不同 

(二)电子文件的宏观管理

指文件和档案的行政与业务管理部门以电子文件管理为客体对象,运用法律法规、制度办法、规划标准等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和人员加以指导和控制,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条件支持,以形成有效地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使电子文件微观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电子文件完整保存的历史责任得以实现。 1.电子文件宏观管理原则

 1)应纳入国家档案事业管理体系之中  2)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 3)应兼及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两个阶段,贯彻文档一体化原则  2.电子文件管理规划

 是指以可靠的文件档案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专业管理、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相关管理方法与手段,制定电子文件管理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保证电子文件管理质量,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效率,为电子文件形成者、用户和社会提供服务。包括国家层面至机构层面不同层次的规划

 1)戴维∙比尔曼的电子文件管理规划思想  管理目标——为机构的职能活动提供证据  战略重点——应用系统  实施策略——系统管理

 管理对象——文件内容和背景信息  工作方法——文件著录  智力投资——人员培训  倡导电子文件文化

 2)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划

 我国至今未制定一部完整的、单项的电子文件管理规划,但在许多政策性、计划性文件中,充分考虑到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发展和规划问题。

 如2006年颁布的《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之一是: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电子文件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 1)必要性

 是档案工作法制建设的需要

 是新技术条件下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 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 2)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电子文件法律地位迟迟不能确立

 电子文件宏观管理不够,工作体系不明确  人员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

二、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一)电子文件管理环节总况  新增环节:

 1.参与电子文件的形成

 2.建立电子文件信息数据库  3.电子文件长期保存

(一)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变化  1.时间上的变化——提前和延长  2.内容上的变化——复杂化、集成化  3.顺序上的变化——有串行向并行发展  阅读资料:刘越男《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变化及其引发的思考》,《中国档案》,2002(9),41-44页

(三)电子文件管理“业务流程重组”  阅读资料:

 1.王晓坤等《试论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变化及重组》,《山东档案》,2004(1) 2.周毅《信息技术运用与文件管理流程的重组》,《档案学通讯》,2001(1)第二节 电子文件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一、电子文件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电子文件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 

(二)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管理共存与互动的思想 

(三)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

二、电子文件管理的目标

管理目标是确定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的基础,电子文件管理与纸质文件管理的目标有许多共同之处,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其管理有一些特定的取向。

(一)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是指文件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经过传输、迁移等处理后依然保持不变,与形成时的原始状态一致。

文件的真实性表现:

1.文件在产生过程中的真实,即某一份文件客观反映和真实记录了机构业务活动。

2.文件在产生之后的真实,表现为在整个生命周期里未被更改,仍然保持其在产生时的本来面貌

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的基础,是电子文件反映历史面貌,得以作为社会记忆长久保存的前提。

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困难的原因: 

一是电子文件信息的易更改性; 

二是电子文件信息的软硬件依赖性 阅读资料:【加】露西安娜∙杜兰蒂《如何长期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中国档案,2000(3)

(二)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是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没有缺损。

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真实面貌的具有有机联系的电子文件及其他形式的相关文件完整齐全;(对一般文件管理的要求)

二是每一份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没有缺损。(对电子文件的特殊要求)

 电子文件构成要素

载体

medium 承载信息、具有实体形态的介质 内容

content 文件记载的信息。

物理和智能格式physical form & intellectual form 物理格式指决定文件外观及存储状况的一组属性。

智力格式指表示文件生成活动、文件编制及管理背景的所有属性 活动

action 签发文件的活动等,即以文件为手段,创建、维护、改变、结束某项工作的行为。人员

persons 利用文件开展工作的人或团体

档案链 archival bond 同一业务活动所形成的所有文件之间的联系 背景

context 文件产生的司法、行政、业务活动以及技术环境等

(三)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是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读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

有效性保障的目的是使文件经过存储、传输、压缩、加密、媒体转换、技术迁移、设备更新等处理后能够以人可以识读、可以理解的方式输出,并加以利用。(可读性)

思考:造成电子文件不可识读的原因?

(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电子文件是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其基本职能是支持各种职能活动的开展。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应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

(五)方便查询和利用

查询和利用的过程是实现电子文件信息价值的过程。

具体目标:

1.广泛,即拓宽利用范围

2.高质,对相关内容深度整理和挖掘

3.及时,在第一时间实时提供利用

4.合理,保护信息安全

三、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在复杂多样的电子文件生成、运行环境中选择和实施有效的管理,全面实现其管理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

(一)全程管理原则

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与监控。

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深刻涵义:

1.是一种全面的管理 2.是一种系统的管理 3.是一种过程管理

(二)前端控制原则

指针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从文件形成之时甚至形成之前(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阶段)一直到归档整个过程给予全盘规划,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监督。

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整体规划

2.业务环节提前

前端控制原则是现代文件、档案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前端控制是确保电子文件真实可靠、完整完全、长期可读的有效策略。

第二,前端控制是优化管理功能,高管理效率的科学理念。

(三)动态管理原则

是指对电子文件全程加以监控,以动态适应性管理措施实时应对电子文件生成、运转、利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对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 第三节 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 

一、机构内部电子文件管理模式 

由于职能领域、电子文件种类和内容的差异,不同机构电子文件的具体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应注意的问题:

1.对电子文件实行统一管理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定: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

2.实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

电子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最佳实现方式是建立功能涵盖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部管理活动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二、档案馆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 

1.分布式保管模式

是指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产生的电子文件不集中在各级档案馆保存,而采取分布式管理方法,将其保存在产生这些文件的机构内,由档案馆对电子文件信息加以控制,并对其保管加以指导。

实践这种方案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

2.集中式保管模式

是指将具有永久价值的电子文件传送到档案馆集中保存,即对电子文件实体和信息实行双重控制。

实践这种方案的国家有美国、英国、瑞士、法国等一些国家。

实行集中保管是基于以下方面考虑:

 1.电子文件生成机关不具有保管电子文件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电子文件的损毁。 2.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说,电子文件理应由档案馆集中管理。

 3.从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性来说,形成机关分别管理会影响到档案管理长期政策的制定。

三、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就是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国家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也应该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

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由谁来管”的问题。

(2)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怎样集中”保管的问题。

(3)文档一体化的问题。

2.全国电子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管理。

所谓统一管理,是指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管全国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对全国档案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实施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统一的法规和业务标准,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所谓分级管理,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可按照国家有关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的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本地区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并对本地区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实行指导和监督。

所谓分专业管理,是指中央各专业主管机关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知道下,针对本专业系统的特点,制定本专业系统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的规划、制度和办法,对本系统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国家有关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本专业系统的贯彻和执行。

3.对党政电子文件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四、机构内部电子文件的管理体制

(一)机构内部电子文件管理的组织体制

由于电子文件产生时间较短,目前社会上对“电子文件保管者”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和规定。目前,在电子文件保管者问题上有三种情况:由文件形成部门保管;由计算机站、信息中心等专业技术机构保管;由档案部门保管。

(二)机构内部电子文档管理的技术机制

 从技术形态上看,目前在基层单位存在着单机管理与网络管理两种基本形态。阅读资料:

1.后保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赵彦昌,湖北档案,2007(7)

2.档案学的想象力——评特里·库克的后保管模式,汤黎华,山西档案,2011(1)阅读资料:刘宏伟:《“双套制”与“双轨制”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档案管理2011(5)

 第四节

电子文件管理现状

一、电子文件工作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一)大部分单位进入电子文件工作的第一、第二阶段

现阶段实行双套制的机关的做法:

1、归档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由形成者自行处置。

2、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分别集中保管于信息技术部门和档案部门,纸质文件获得“档案”身份,电子文件则成为“资料”。

3、将两种文件双双归档,形成两种介质和两种档案。

双套制的成因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生成的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用以“生效”、“凭证”,履行文件功能有仅仅是用于保存。

二是为现有的一些纸质档案制作数字化副本,主要目的在于改进利用和完善保护。

讨论:电子文件双套制与双轨制的关系

(二)少数行业进入第三阶段

我国有些行业,如金融、对外贸易、税务等,已经部分地进入了电子文件工作发展的第三阶段。由于国内相关的部门与行业为了与其接轨,在电子文件工作上,发展步伐快于其他行业。

二、档案界等的努力与进展  1.国外的工作与进展  2.国内的工作与进展 

三、目前电子文件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思想意识与知识准备 2.法规与制度建设  3.管理模式的转化  4.技术问题

5.亟需解决的一些具体业务问题  第五节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

一、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含义

宏观层次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lectronic Records Keeping System),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的技术设备、管理、法律、标准、人员等所有相关因素组成的信息系统; 中观层次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指与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微观层次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软件系统,它由一组软件程序组成,共同对机构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管理。

二、开发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1.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电子文件的生存环境。

 2.良好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能够确保机构职能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提供机构职能活动的证据。

 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具有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文件的“聚集地”,在为机构提供业务活动的证据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特点

 1.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具有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

 2.系统中的电子文件由文件内容、背景信息和结构等构成  3.是执行业务活动的辅助系统  4.种类繁多

 5.具有独特的技术思路

四、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基本功能:

 1.综合管理文件 2.系统配置 3.实时收集 4.实时鉴定5.记录和维护元数据 6.日志管理

7.工作流程管理 8.互联网文件发布和访问互联网  9.多样化检索 10.多样化提供利用 11.数据迁移和转载

拓展功能:

1.知识收集功能

2.深度挖掘信息内容功能

3.主动提供利用功能 

五、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

 1.现制调查阶段 2.用户需求调查阶段 3.系统分析阶段 4.系统设计阶段

 5.程序设计阶段  6.系统测试与新系统转换阶段 7.系统运行维护、评价阶段 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示例——中百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 阅读资料:

1.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档案学通讯,2003(6)

2.英国国家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Public Record Office:Functional Requirement for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s).http://www.xiexiebang.com/structure/xxgk/zbf

2.新疆昌吉州政府发文查阅系统http://www.xiexiebang.com/structure/xxgk/zfw

作业: 查阅国内外电子文件网络检索系统的情况并给与分析。

双语教学词汇

 检索

retrieval  检索工具

finding aid 著录

description

思考与练习题

名词:电子文件著录

电子文件标引

电子文件检索

1.著录为何能够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元数据在电子文件著录中的作用

3.电子文件著录的特点

4.电子文件检索与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中的检索自动化的关系

5.请分析如何评价电子文件网络检索系统。

6.试述电子文件检索的特点。

7.试述电子文件的著录项目主要有哪些?

8.请分析电子文件检索系统应满足哪些功能要求?

第六章

电子文件的保护

• 第一节 电子文件保护概述 •

一、电子文件保护的内容

(一)电子文件内容信息的保护 •

(二)电子文件物理载体的保护 •

二、电子文件护的特点

• 1.电子文件的保护贯穿于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 2.电子的保护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 3.结构的复杂性影响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 4.电子文件的内容信息安全是其保护的重要内容• 5.电子文件保护的成本增加 • 第二节 电子文件内容信息保护 •

一、影响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电子文件的不稳定性

一是电子文件信息与特定载体的可分离性

二是电子文件信息的易操作性

2.电子文件系统的依赖性 •

(二)外在因素

1.自然灾害和意外灾祸

3.管理疏漏

2.技术障碍: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设备故障和失效、计算机操作平台漏洞

案例:美国Ontrack数据恢复公司一项数据丢失原因调查 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与后果 故障种类 故障原因 后果 电源故障 临时断电、电源电压波动 分区表丢失;数据丢失;可能损坏硬件 硬件故障 硬盘划伤,磁盘变形;硬盘电路部分的元器件损坏;盘体内磁头松动或脱落;磁介质损毁;芯片和主板故障、存储器故障等 找不到硬盘;读写错误与数据丢失 网络故障 连接机器设备的线缆受到干扰或物理损伤;网络服务器接口发生故障;网络布线设计不正确 文件损坏;操作阻塞、数据丢失;网络障碍与数据错误 软件故障 感染病毒、误格式化或误分区、误操作;磁盘逻辑锁(是DOS启动时的一个错误造成的)分区表被误删除或被破坏;磁盘误格式化、文件被删除;文件不明原因丢失;文件打不开、乱码与读取错误 系统故障 电路损坏、控制器损坏与系统崩溃 刚读过的数据找不到;电脑停止工作;内存中数据丢失 逻辑问题 软件错误、数据文件错误、容量错误、软件被更改及系统错误 文件错误、损坏、产生错误数据;产生错误信息;造成数据错误;数据被破坏 人为因素 意外事故、管理员出错或蓄意破坏 数据丢失或被破坏 灾祸 雷电、水和火灾、风暴、工业事故、恐怖活动 存储介质、软硬件彻底损毁

二、电子文件内容信息保护的技术措施 •

(一)密码技术 • 加密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把数据变成乱码传送,到达目的地之后使用对应技术进行还原。

• 在科学领域,保持信息安全的技术称为密码术;破解密文的技术称为密码分析。• 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

• 1.对称加密技术:也称私钥技术,使用单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计算量小、加密效率高。

• 加密传输过程:双方协商共有密钥、妥善保管—发方加密后传送—接收方用共有密钥解密,得到明文。

• 2.非对称加密技术:也叫公钥技术,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允许在不安全的媒体上通信双方交换信息。这种技术两个密钥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二者搭配使用才能完成加密和解密的全过程。

(二)防火墙技术

•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内联子网和局域网)与公共网络(如因特网)或其他网络之间,并位于被保护网络边界的,对进出被保护网络信息实施“通过/阻断/丢弃”控制的硬件、软件部件或系统。

• 主要有:网络级防火墙

应用级防火墙

监测型防火墙 •

(三)数字签名技术

对于接收的电子文件要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确定文件的制作者和法律价值。• 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是一种用一组字符串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起到与书写签名或印章的同等法律效用的安全技术,实质上是公钥加密算法的一种。•

(四)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攻击性

传染性

隐蔽性 •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 1.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

• 2.管理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贯彻防毒原则 • 3.要灵活运用各种软硬件技术,确定查杀方案

(五)入侵检测技术 • 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它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 常见的漏洞:

• 1.设计上的缺陷

2.操作系统的漏洞

3.软件的错误、缺陷和漏洞 • 4.数据库的安全漏洞 5.用户的管理漏洞 •

(六)长期可存取技术 •

(七)信息备份技术

• 备份,简单说,就是保留一套后备系统。这套后备系统或者是与现有系统一模一样,或者是能够替代现有系统的功能。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 1.备份应注意的问题

⑴备份≠拷贝。管理也是备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备份=拷贝+管理。

⑵硬件备份≠数据备份。硬件备份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数据安全,只有数据备份才能为我们提供百分之百的数据保护,所以,备份=数据备份。

⑶备份≠数据文件的备份。最有效的备份是用一种容量大的设备对数个网络系统进行备份,无论系统遭到什么程度的破坏,都可以很方便的将原来的系统恢复起来,所以,备份=网络系统备份。• 2.备份的类型

备份类型分为三类:

硬件级在机备份、软件级脱机备份和人工级手工备份.• 3.备份的方式

• 1)全备份(full backup):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包括系统和数据的完全备份。• 优点:很直观,容易被人理解。

• 缺点: ①每天都对系统进行完全备份,备份数据有大量的内容重复 •

②需要备份的数据量大,备份所需时间较长 • 2)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 每次备份的数据只是相当于上一次备份后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 优点:没有重复的备份数据,节省磁盘空间,缩短了备份时间。• 缺点:当灾难发生时,恢复数据比较麻烦 • 3)差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 每次备份的数据是相对于上一次全备份之后新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管理员先在星期一进行一次系统全备份,然后接下来的几天里,再将当天所有与星期一不同的数据备份到磁带上。

• 差备份无需每天都做系统全备份,备份所需时间短,节省磁盘空间,灾难恢复方便,即管理员只需系统全备份磁带和发生灾难前一天的备份磁带。• 正常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的区别

• A.正常备份用于复制所有选定的文件,并且在备份后标记每个文件(换言之,清除存档属性)。也就是说,正常备份是复制所有要备份的文件,并且在备份后清除所有文档的“存档”属性,这样在下次备份时,软件会认为这些文件都还没有被备份。

• B.增量备份则是,仅备份自上次正常或增量备份以来创建或更改的文件,并且将这些文件标记为已经备份。举例来说,当你第一次进行正常备份后,所有文档的“存档”属性被清除,而在你新建或修改这些文件后,文件重新被加上“存档”属性,增量备份就是备份这些文件,并且在备份后将这些文件的“存档”属性清除,以保证下次不再备份这些文件。•

C.差异备份用于复制自上次正常或增量备份以来所创建或更改的文件。它不将文件标记为已经备份(换句话说,没有清除存档属性)。这就是说,正常或增量备份去掉了文件的“存档”属性,在新文件创建或旧文件被修改后,文件重新被加上了“存档”属性,差异备份就是备份这类文件。在备份完毕后,差异备份并不会清除这类文件的“存档”属性,这样的话,在下次运行差异备份的时候,只要在此期间上次差异备份的文件没有被更改,则它们还会包含在备份集中,将被再次备份。

• 存档属性

• 文件系统给每个文件设立一个标志记录文件是否需要备份(或者说存档),正规的备份程序都会使用这个属性。一个文件被建立或修改时操作系统设置文件的存档属性,表明文件需要备份,备份程序备份过文件后清除存档属性(一般是普通备份和增量备份),表明文件已经备份。这个属性用户是可以操作的,不过最好还是留给备份程序去处理。• 不同备份类型可以存在一定组合 • 完全备份和差异备份 • 在星期一进行完全备份,在星期二至星期五进行差异备份。如果在星期五数据被破坏了,则你只需要还原星期一完全的备份和星期四的差异备份。这种策略备份数据需要较多的时间,但还原数据使用较少的时间。• 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 • 在星期一进行完全备份,在星期二至星期五进行增量备份。如果在星期五数据被破坏了,则你需要还原星期一正常的备份和从星期二至星期五的所有增量备份。这种策略备份数据需要较少的时间,但还原数据使用较多的时间。• 4.几个可行的实用备份方案

• 1)远程集中式备份方案(硬盘异地镜像)

系统管理员将磁带机连接在总部中心备份服务器上,通过网络将总部及地方数据备份到这些磁带机上。

• 优点:备份和灾难恢复工作由中心系统管理员完成,减少地方人员介入,降低人为错误发生概率,提高备份数据可靠性。

• 缺点:网络系统数据量庞大,网络带宽出现瓶颈,易出现噪音干扰或意外传输中断,磁带设备要求大容量和高速传输率,投入较大。• 2)本地网络备份方案

• 系统管理员将磁带机连接在本地备份服务器上,只对本地网络数据进行系统备份。• 优点:只对本地服务器进行备份,对网络本身性能要求不是太高,数据量大小与磁带机存储容量相适应,节省设备投资,降低总体成本。

• 要求:管理员对备份操作很熟悉,还需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以防人为错误发生和磁带管理混乱。

• 3)网络备份自动化解决方案 • 是一种理想的备份方案,能够提供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备份,无需网络管理员进行任何干涉。其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 良好的备份策略• 自动化存储设备• 优秀的备份管理软件 • 5.电子文件备份策略选择

• 1)不常用的文件——优质磁带机 • 磁带机是将数据以线性方式存储,必须倒带才能找到要读取的数据,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不适于实时读文件;但磁带经久耐用,技术寿命长久,价格较低,成为归档文件进行备份的最佳选择。

• 2)日益膨胀的数据库——CD-ROM光盘镜像服务

• 用户在网上既可以共享数据库又不占用大量服务器的存储空间 • 3)既要进行实时读取又要保证安全的数据——RAID磁盘阵列

• RAID(廉价磁盘冗余阵列)将服务器上所有的可用磁盘空间组织成一个超级磁盘,使用户以快速、准确和安全的方式来读写磁盘数据。

• 廉价磁盘冗余(RAID)是一个驱动器阵列,作为一个单驱动器使用。数据通过一种“分拆”技术均匀地写在每一个驱动器上,分拆技术把数据分别放在两个或多个驱动器上。数据分拆可在位级或扇区级进行,一个扇区是一个磁盘数据块。分拆提高了吞吐量并且提供了一种冗余的形式,可以保证磁盘阵列中一个磁盘出现故障时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这是通过把分散的数据编码到一个称为奇偶驱动器的备份驱动器来实现的。•

三、电子文件内容信息保护的管理措施 •

(一)加强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 •

(二)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管理制度

(三)完善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节

电子文件的物理载体保护 •

一、电子文件载体的种类 •

(一)磁性载体

• 1.软磁盘 2.硬磁盘

3.磁带 •

(二)光学载体

• 1.只读型光盘

2.一次写入型光盘

3.可擦写型光盘 •

(三)闪存盘

• 1.启动型闪存盘

2.无驱型闪盘

3.加密型闪盘 • 4.随身数据管理型闪盘

5.特定功能型闪盘

二、电子文件载体的选择

(一)载体选择的原则

1.存储介质选用的衡量因素

• 1】存储数据的类别

2】数据拟保存的时间长短 • 3】本部门所管理的信息量大小

4】存储数据的成本

5】综合性考虑

2.电子文件存储介质选择原则:

• 1】数据的不可更改性

2】存储介质保全数据能力强

• 3】存储介质的技术寿命

4】有稳定的市场支持 5】应使用离线存储介质

3.电子文件载体的选择依据:

⑴尽量选择有国际和国家标准的载体;

⑵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其使用的软件应有多个供应渠道;

⑶载体内在性能稳定,耐久性得到公认; • ⑷能较方便地进行保护;• ⑸载体及其记录所必备的软硬件,价格便宜并为用户所能接受;

• ⑹能较容易地检测出载体的质变现象,以便在载体变化之前将文档复制到新的载体上。•

(二)几种存储方式的比较 •

二、电子文件载体保护 • 1.控制适宜的温湿度

• 温湿度变化导致的物理变化和水解反应可能引起磁性载体黏合层脱落。长期放置在高温下,会使磁性载体和光盘变形;长期处于低温中,会使电子文件载体变脆易裂;相对湿度过大,会使磁性载体记录的信息丢失甚至材料变质,永远失去使用价值;相对湿度过低。磁性载体和光盘都容易产生静电,吸附更多的灰尘,使读出错误率增加。• 根据《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规定,温度在15 ℃-27℃、相对湿度40%-60%范围内选定一组值,推荐最佳保管温度为18 ℃,相对湿度为40%,选定之后,在24小时内温度变化不得超过3 ℃,相对湿度变化不得超过5%.另外,磁性载体文件使用场所的温度、湿度与库房温度、湿度的相差范围分别为±3 ℃、± 5%,否则应该在使用前,将磁性载体在使用环境中平衡3天以上。• 2.防止灰尘

• 灰尘的影响对电子文件载体危害极大,可以造成电子文件载体的物理损伤、化学损伤和生物损伤。灰尘污染或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会造成其物理损伤,引起记录信息的损失;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的引起磁盘、磁带、光盘的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灰尘落到电子文件上,在一定条件下霉菌就会滋长,霉菌分泌的有机酸和酶会损坏磁性和光盘,载体发霉后,不仅会使数据丢失,而且会污染驱动器读写磁头,甚至传染给其它载体。

• 做好防尘工作,保持环境卫生。要创造减少空气中含灰尘量的条件,保证机器清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光盘的信息部,使用后应放在盘盒中储存,不应随处存放。• 3.防止外来的磁场

• 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上,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当强磁场与磁记录距离很近时,就会改变其磁道的磁化方向,破坏磁粉按录入的信号排列,改变原有磁记录的状态,从而导致信息丢失。• 在电子文件保存和使用中,一定要远离强磁场,确保不受磁场的破坏。按规定,磁性载体与磁场源(永久磁铁、马达、变压器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76mm;可使用软磁物质(软铁、镍铁合金等)制成箱柜,对磁场进行屏蔽;在存有重要电子文件的库区设置测磁设备,以检测隐蔽的磁场。• 4.防止机械震动

• 机械磨损和强烈的震动可以对电子文件产生破坏。磁盘、磁带在驱动器内高速运行,长期使用会使他们摩擦损伤,使记录信息丢失。在保存和传递过程中,也会因摩擦、划伤、弯折等现象而引起磁记录和光盘记录的信息损坏;强烈的震动,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的磁物质内部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破坏已记录信号。

• 做好减震防冲工作。硬盘驱动器应平放固定,防止发生震动、硬盘驱动器读写操作时,不要移动或碰撞工作台,以免磁头划伤盘片,造成盘片上的读写错误。• 5.防止光线和有害气体 • 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载体危害极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沉积和吸附在其载体表面,分解出酸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腐蚀、破坏载体,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磁粉脱落,还可能产生各种色斑,造成文件信息丢失。紫外线能与电子文件制成材料发生氧化反应,使磁盘、磁带、光盘的盘基、带基老化,脆性增大,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可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因此,要严防强光的影响,不让室外光线直接照射在磁带、磁盘上。• 6.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 1】存放:磁带、光盘等载体要垂直放置,以防变形和重物挤压,不能用手直接触摸载体;严禁用橡皮筋、绳子、曲别针来固定载体,以免造成介质损坏和变形。

• 2】做好整理工作:磁盘上标签写好后贴上,不能用硬笔在盘上直接书写、修改,防止划伤。要定期对磁带进行倒带,缓解磁带的卷绕张力,防复印效应,也能避免磁带发霉。• 3】加强清洁维护:不得随意擦拭或清洗盘片,如果出现发霉现象,要用干净的药棉蘸高纯度的酒精擦洗,然后放置在清洁的环境中让酒精挥发干燥后在使用。• 复印效应是磁带记录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录制好信号的磁带缠绕在一起时,某一层的信号场强感应到相邻层上,从而引起回声效应,导致磁带在信息回放过程中出现回声和串杂波干扰等现象。• 双语教学词汇

• 备份 backup 保管 custody

副本

counterpart 正本

principal edition • 草稿

rough draft

仿真

emulation

迁移

migration • 思考与练习题

• 1.阐述电子文件的信息保护和物理保护。• 2.简述电子文件保护的特点。

• 3.浅述危害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因素及其处理措施。

4.电子文件信息保护的核心技术有哪些?

5.电子文件载体的选择依据

6.结合实际谈谈电子文件备份策略的选择。第七章 电子文件的利用  第一节 电子文件利用概述 

一、电子文件利用的含义

 电子文件的利用: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将电子文件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最终用户,满足用户的利用需求。

二、电子文件利用的特点

良好的共享性

良好的复用性

良好交互性

超地域限制性

超时间限制性

三、电子文件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

 电子文件利用系统是指将电子文件利用的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电子文件利用系统的要素有:法律法规要素、信息要素、检索系统要素、用户要素、利用安全防范要素。

(一)法律法规要素(保障要素)

 1.对电子文件信息而言 2.对电子文件用户而言 3.对电子文件的利用行为而言 

(二)信息要素(核心、基本要素) 1.电子文件信息的质量  2.电子文件信息的数量

 1)信息的总量 2)信息的完整性 

(三)检索系统要素(技术要素)

 1.电子文件的著录标引 2.电子文件的检索 

(四)用户要素(智力要素)

 1.用户的利用需求 2.用户的利用行为 

(五)安全防范要素(保障要素)

 1.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安全 2.保密安全   第二节  电子文件利用的方式

一、电子文件的非在线利用

非在线利用的具体方法:

 1.集中阅览:指开辟阅览室,供利用者直接查阅利用电子文件。

 就机构而言,适用于文件和用户较多、用房条件较好、计算机设备较多的机构,如档案馆、大型政府部门等。

 就文件资源而言,适合那些尚未上网或不方便、不适宜、不必要上网的材料,如限制使用的机密性材料、某些CD-ROM等。

 2.提供电子文件拷贝:档案部门向利用者提供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电子文件。

 一般情况下,使用大型计算机设备的利用者,以提供磁带或硬磁盘为宜;一般的微型计算机使用者,如果电子文件数量较小且用于一般用途,可用U盘或软盘,若是大批量的电子文件,可用只读光盘或一次写光盘。

 拷贝时应注意:

(1)应将电子文件转换成通用的、标准的存储格式 (2)根据利用者的需要进行复制

(3)尽量为利用者提供无法进行复制的电子文件拷贝件

 3.缩微阅读:是利用COM(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技术将转化为直读信息的电子文件内容记录在感光胶片上,形成拷贝件后再利用缩微阅读机进行阅览。

二、电子文件的在线利用

 1.计算机网上阅览 2.网上复制 3.网上咨询  第三节 电子文件利用的管理

一、建立新的“利用规则”

(一)建立多套备份制度

(二)采用适当的控制技术

A、在整个利用系统功能的使用上,要进行使用权限的认定。

B、在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使用上,要确定其使用控制程度。

C、建立的规章制度应注意有效性与可行性。

(三)限制利用方式,确保电子文件安全

(四)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文件的优越性。

二、电子文件利用的管理 

(一)使用权限审核

(二)提供利用拷贝的回收 

(三)利用中的安全措施

1.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不能无原则地向所有利用者提供全部的利用方式。

2.依据电子文件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地管理。

3.采用通讯传输或直接利用时,必须对信息内容加密处理。

4.对利用的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并进行相关的记录。

5.利用系统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避免误操作带来的不可挽回损失。

三、电子文件的利用统计

电子文件的利用统计:就是通过采集电子文件利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客观准确科学地提示电子文档利用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指导电子文件利用工作,提高电子文件利用工作水平。

四、电子文件利用中的障碍

心理问题

技术问题

资金问题

法律问题

资源问题 第四节  电子文件信息的开发利用与编研

 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由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共同启动(为期1年),包括省以上档案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宝钢、中石化及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在内的16个单位作为试点。对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进行探索。

一、电子文件开发的基本内容

 开发利用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解决文件形成无序和利用有序的矛盾。

 电子文件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揭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信息的各种使用价值,并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之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利用开发的过程。 电子文件开发:就是对电子文件信息有序化组织和加工的过程,目的在于为最终用户提供更合理的信息结构、更多样化的信息产品。 电子文件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 二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是电子文件开发利用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开发工作是利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利用服务是开发的后续性工作,其成效体现着开发工作的成果。

 电子文件本身是一次信息,开发的成果是有序化的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形成 有序化的一次信息主要工作是分类;形成二次信息的主要工作包括著录、标引、编制检索工具等;形成三次信息主要工作是编研。 分类是文件信息组织的重要内容。

 电子文件的分类分为实体分类和信息分类。

 实体分类:对保存文件的脱机介质分类,如果介质数量少,一般按介质的不同简单分类即可;如果介质较多,可以结合文件的内容、时间进行细致的分类。

 信息分类:对电子文件信息的逻辑分类,这种分类与其存储位置无关。信息分类角度有多个,包括职能活动、时间、形成部门、文种、数据格式、保管期限。

二、电子文件信息开发的方式

 1.自行开发,面向最终用户直接提供服务

即机构和各类档案馆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具体服务项目把包括建设检索系统,提供各种检索服务。

 2.自行加工信息产品,提供给中间服务商

该种方式可以增加电子文件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扩大大影响力。 3.与其它部门合作开发电子文件信息资源

合作对象包括Web站点,数据库生产者,图书、音像出版社 

三、电子文件开发的原则 

(一)系统合法原则

(二)创造性原则

(三)存真原则

(四)实用效益原则 

四、档案馆电子文件开发工作的程序

1、确定电子文件研究开发成品选题和选型

2、对开发产品的素材进行选择与核实 

3、对电子文件进行形式加工

4、编制电子文件产品

5、对电子文件产品进行校核与审定

6、推广交流电子文件产品 

五、电子文件开发的类型

 1.按电子文件产品的作用、性质与范围分类

 简介型:简略报道和简要介绍某项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某项事务的扼要概况的信息产品。如产品介绍、科研成果简介。

 资料型:以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为基础,满足利用者直接进行分析、研究、参考、借鉴需求的信息产品。如医疗事故处置汇集。

 综合型:较全面反映某一学科领域,某个专业或某一单位活动面貌的信息产品。如劳动保障制度汇编。

 专题型:集中反映特定课题或特定科技生产活动的信息产品。如ⅹⅹ述评

 系列型: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独立的信息产品,组成的共同反映更广泛主题或对象信息产品。

 2.按不同的服务目的和对象分类

 政策法规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策汇编、农田基本建设规划选编

 管理型:某厂基础数据汇编

 技术型: ⅹⅹ技术要览  产品型: 某产品零部件手册、设备使用手册  市场型:产品营销指南、市场动态分析

 史料型:年鉴、史料

 文化型: ⅹⅹ专题片、城市老照片选集 

六、电子文件的编研

 电子文件的编研:指根据客观需要,对文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一定的题目,将相关文件信息加工、编辑成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编研成品的业务工作。 电子文件编研的特点:

 1.编研时间大大缩短 2.编研成品内容更为丰富 3.编研成品的形式更为多样化

 4.编研成品的传播更为方便快捷5.编研工作者的组成更为复杂6.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五节 电子文件用户教育

 电子文件用户教育:或称电子文件用户培训,指档案机构开展的培养用户(包括现实用户与潜在用户)的档案信息意识,提高用户利用电子文件能力的教育。 具体指档案机构有计划、有安排地向用户传授电子文件的知识,帮助用户熟悉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线索,改进用户利用电子文件的方式和方法,提高电子文件开发与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一、电子文件用户教育的意义 

1、从电子文件信息资源角度看 

2、从电子文件用户角度看 

3、从档案机构角度看

二、电子文件用户教育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普及性原则 

3、针对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

三、电子文件用户教育的内容 

1、用户意识的培养

 1)培养电子文件用户的信息意识  2)培养电子文件用户的法律意识

 3)培养电子文件用户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

2、用户能力的提高

 1)提高电子文件用户认识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分布的能力  2)提高电子文件用户检索电子文件的能力

 3)提高电子文件用户识别与选择电子文件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题

名词:电子文件的利用

电子文件的编研

电子文件的开发

电子文件的利用统计

电子文件用户教育 1.简述电子文件利用的方式。2.谈一谈电子文件利用的特点。3.谈一谈电子文件利用工作的原则。4.简述电子文件利用工作中的障碍。

5.阐述电子文件编研与传统文件编研的不同。6.结合实际分析电子文件信息开发的方式有哪些? 7.阐述电子文件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8.简述电子文件用户教育的原则。9.简述电子文件用户教育的内容。

10.试分析如何做好电子文件的利用管理。11.简述档案馆电子文件开发工作的程序。

第八章

数字档案馆

第一节

数字档案馆概述

一、数字档案馆的概念

(一)数字档案馆概念的起源

(二)数字档案馆的定义

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目前还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是认为数字档案馆是一种实体概念、机构概念,是一种新的档案馆形态。即依赖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档案馆馆藏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数字化,并对这些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在网络化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存取的一种新型档案馆。

二是认为数字档案馆是一种技术模式,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是以文件和档案信息为特定对象的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它可以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

(三)数字档案馆的特征

1.档案馆管理高度自动化

2.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

3.档案信息标准化

4.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

5.以用户为中心的在线服务模式

6.综合使用诸多高新技术 •

二、数字档案馆的主要功能

三、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比较 •

(一)区别

• 1.从以档案馆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

• 2.从以档案文献实体为中心到以数字化档案信息为中心 • 3.从以“拥有”为中心到以“存取”为中心 •

(二)数字档案馆对传统档案馆的影响

1.馆藏的影响•

2.技术服务的影响•

3.人员的影响 •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主要业务活动比较:

◆馆藏与管理

◆编目

◆标引

◆目录

◆利用服务

◆统计

◆鉴定

由此可见主要变化有:

1、馆藏内涵的变化

2、技术服务的变化

3、员工角色的变化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最大的区别是技术层面上的。

四、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

(一)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同点

1.建设目标上具有相似性

2.工作原理上具有相同性

3.采用技术上具有相关性

(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不同点

1.信息资源方面

2.服务方面

3.应用技术方面

4.管理方式方面

5.建设成本方面

6.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 第二节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一、数字档案馆的构建与运作

(一)数字档案馆构建与运作的相关要素

1.人才是关键

数字档案馆建设应由以下几类人才构成:

◆管理人才

◆档案馆工作人员

◆技术人才

◆法律人才

2.技术是基础

相关技术可归为五类:

◆内容的创建与获取

◆存储和管理

◆检索

◆内容发布

◆安全控制

3.标准是命脉

◆字符内部编码标准。

◆数据格式标准。

◆信息输出格式标准。

◆数据交换标准和网络通信协议标准。

4.制度是保障

包含:国家的宏观调控

档案管理规范

法律保障

(二)数字档案馆建设遇到的问题

第一,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第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第三,技术标准方面。

第四,法律法规方面。

第五,人才建设方面

第六,与外界协作方面

(三)数字档案馆馆藏建设

第一,通过“介质接收”(物理接收)和“在线接收”(逻辑接收)将分散在各机构的电子文件集中起来。

第二,通过网络将不同机构的文件信息系统连接起来。

第三,通过网络连接不同的数字档案馆数字化馆藏。

第四,将本馆传统档案信息数字化。

• 1.馆藏珍贵档案数字化;•

2.具有长远使用价值的档案数字化; • 3.有经济、科技、文化价值的档案数字化;• 4.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数字化; • 5.利用率高、需求大的档案数字化;•

6.开放的档案数字化。

第三节

我国数字档案馆简介 •

一、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 •

二、数字档案馆建设实例

• 作业:分析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关系。

思考与练习题

名词:数字档案馆

1.简述数字档案馆的特征。2.阐述数字档案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谈谈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比较。4.结合实际谈谈数字档案馆对传统档案馆的影响。5.结合实际谈谈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

6.简述数字档案馆构建与运作的相关要素。

7.简述如何丰富数字档案馆馆藏? 8.结合实际谈目前应选择哪些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 9.结合实际分析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九章

电子邮件管理  第一节 电子邮件概述 

一、电子邮件的概念

 指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生成、处理,通过电子邮件系统经由网络传递的电子信息。

二、电子邮件的应用特性

 1.便捷性 2.经济性 3.可靠性 4.广泛性  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电话的性能比较: 

三、电子邮件的种类

(一)根据邮件生成领域划分

 1.公务邮件:在公务活动中制发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包括政务邮件和商务邮件等。 2.私人邮件:在私人活动中形成或收到的电子邮件。

(二)根据邮件内容划分(以公务活动为例)

 1.业务性邮件:如发布业务规章的邮件 2.事务性邮件:如发送打扫卫生的通知 

(三)根据编码形式划分

 1.文本邮件 2.图形邮件3.图像邮件4.声音邮件

5.影像邮件

6.多媒体邮件

四、电子邮件的功能

1.电子邮件是承载信息的电子媒介

2.电子邮件是传递信息的数字化手段

发挥第一作用时,电子邮件被视为电子信息;发挥第二作用时,电子邮件实际上是指电子邮件系统。 第二节 电子邮件在公务活动中的应用 

一、应用范畴

1.快速传递电子文件和其他公务信息 

2.高效处理电子文件和其他公务信息

包括起草编辑文件;发送文件;收文显示;读取、检索文件信息;恢复转发文件信息;退文说明;对文件实施有效管理 

二、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遵循客户-服务器模式。每份电子邮件的发送都要涉及到发送方与接收方,发送方构成客户端,而接收方构成服务器。

三、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 

(一)设置电子邮件账号:

1.设置名称2.设置电子邮件地址 3.设置邮件服务器 4.设置帐号和密码

(二)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的结构主要包括:页眉、信体、附件三部分。

⑴ 打开新邮件窗口

⑵ 选择发送邮件的帐号

⑶ 选择发送邮件的格式

⑷ 对邮件进行检查

⑸ 进行数字签名 

(三)接收邮件

在默认情况下,启动0utlook Express时会自动和邮件服务器连接并检查服务器上是否有发送给用户的新邮件。如果有新邮件,会自动接收新邮件,并在窗口底部的状态栏上显示“接收新邮件”。新邮件接收完成后,状态栏上会显示用户有几封新邮件。

(四)安全电子邮件

使用Outlook Express中的安全电子邮件,需要数字标识。数字标识(即数字证书)提供了一种在Internet上验证身份的方式。这里所说的数字标识即公开密钥PK和秘密密钥SK。

数字标识允许规定的人的电子邮件签名,真正的收件人可确保该邮件来源并没有受损,如果来源不正确,或者中途被人截获、篡改,数字证书就会提示错误。数字标识的另一个作用是其他人发送给数字证书持有者加密邮件。

(五)邮件规则

 用户可以在Outlook Express中使用规则,从而将接收到的邮件自动分类并放入不同的文件夹中,或者以 彩色突出显示特定的邮件、自动回复或转发特定的邮件等。 第三节 电子公务邮件的性质和特点 

一、电子公务邮件的性质

 1.从内容角度看,具有行政有效性 2.从工作方式看,具有传递性  3.从技术途径和工作状态看,具有流动性 

二、电子公务邮件的特点

1.集机构活动的工具与证据为一身

2.正式文件与非正式文件共存  3.公务文件与私人文件交织  第四节 电子公务邮件的管理 

一、电子公务邮件管理的难点

1.使用量急剧增长,文件管理面临“电子邮件文山”

2.电子公务邮件的“身份”难以准确鉴别3.电子公务邮件中的秘密或隐私的保护面临困扰 4.电子公务邮件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5.电子公务邮件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莫衷一是 

二、电子公务邮件管理要则 

(一)社会环境中的管理准则

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完善标准体系 3.遵循网络规范 

(二)机构环境中的管理规则

 1.机构必须履行管理电子公务邮件的职责

 2.机构必须明确电子公务邮件管理的职责划分 3.机构必须承担培训工作人员的职责

(三)电子公务邮件系统的内部环境管理原则

 1.电子公务邮件系统的生成、捕获过程控制 2.电子公务邮件传递过程控制  3.电子公务邮件的处置过程控制 4.电子公务邮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控制  双语教学词汇

 数字签名

digital signature 公用密钥 public key  私密密钥

privacy key 思考与练习题

1.简述电子邮件的种类。2.数字标识的申请和使用。3.简述电子公务邮件管理要则。第十章 电子文件管理实践  第一节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探索 

一、国外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 @1965年,伦敦 第九次国际档案圆桌会议  @1968年,第六届马德里国际档案大会  @1971年,第十三次国际档案圆桌会议  @1988年,第十一届巴黎国际档案大会

 @1992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电子文件委员会 

二、国内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 @20世纪80年代初  @1989年,《档案管理学》增设“机读档案”一章

 @1996年,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  @1996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档案大会  第二节 国内电子文件管理实践

我国第一次发表有关电子文件的文章是《档案学通讯》1988年第1期《电子文件管理——即将来临的文件管理革命》。20多年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虽然一直成为档案学界的热点,且高潮迭起,成果丰硕,然而电子文件管理始终难题相伴,困境烦扰。 我国20多年来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

一、1988~1996年——电子文件开始产生和电子文件管理起步的阶段

 1994年,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随后中国政府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信息网络工程。

 1996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

 1996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从此拉开了中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序幕。

 这一时期在理论上对电子文件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文章还是比较少,约有20篇相关论文。对电子文件认识还比较模糊,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电子文件给实际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由电子文件引起的理论困惑和电子文档系统设计进行探索,主要借鉴美国和新加坡等国的经验。相关的研究人员除了档案界外,还有图书馆、计算机等领域的人员。 因此,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探讨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虽然起步很晚,但档案界已经意识到我们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了奋起直追的决心。

二、1997~2005年——电子文件管理的发展阶段

 从1999年起,国家档案局开始将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作为工作重点。

 2000年,王刚同志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的要求,随后国家档案局组织有关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研究,提出了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战略部署,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全面启动。

 2002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开通了国家档案局网站,并在深圳召开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现场演示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200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 2005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数字档案馆国际研讨会”  这一时期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研究升温很快,发表的论文不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的搜索,发现从1997~2005年发表有关电子文件的文章1384篇,其中2002~2005年处于爆发期,有917篇,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档案研究者对电子文件的理论研究开始重视。 这一时期虽然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电子文件管理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和深入,滞后于实体管理,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2006年以来——电子文件管理的日趋理性化阶段

 “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或参与的国际档案前沿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涉及档案信息化方面的内容日趋广泛和深入。

2009年6月和2010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组织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和“电子文件国际前沿管理成果”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年以来安徽、江苏、广西等地已经开展了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开始了中观层次统一管理的步伐。

 200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档案局要求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全面规划,积极推动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王刚同志的重要批示标志着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将开始由机构层面向国家层面的转变。

 200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中央的规范性文件,该办法兼具政策与法规的双重属性,首次在中央文件中确立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原则,并从信息化、档案、保密等多个业务角度对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予以规范,是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迈入起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 这一时期档案界顶级学者们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最大特点是关注电子文件实践并进行理性思考,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实施积极出谋划策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节

国外电子文件管理实践

一、依附于纸质文件管理的起步阶段(1945年——1989年)

(一)历史背景

 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部门开始应用

 50年代末,美国档案部门最早开始尝试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60年代,电子文件这一新的文件类型开始在政府内产生。

 20世纪70年代,电子文件管理者,首先将有关的档案原理和传统方法应用到新类型文件领域。

 1988年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局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

(二)主要工作和特点  1.理论成就

(1)来源原则的质疑和重新重视(2)后保管模式  2.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

二、与纸质文件管理并重的确立阶段(1990年——1999年)

(一)历史背景

 电子文件管理的确立阶段为20世纪的最后10年。其标志是电子文件和电子文件时代下,各国电子文件长久存取和数字信息保护策略的明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文件时代”成为国际档案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标志就是“电子文件”取代了“机读文件”并得到广泛采用。

(二)主要工作和特点

 1.理论成就——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2.国际档案信息一体化网络形成及发展

(1)美国档案信息一体化网络(2)加拿大档案信息一体化网络 (3)英国档案信息一体化网络(4)欧盟档案信息一体化网络  3.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实施

三、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

(一)历史背景

 2005年出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手册》中明确提出要“从战略角度影响电子文件管理实践”

 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也先后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信息时代政府治理与政府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之中,并开展了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研究项目 

(二)主要工作和特点

 1.理论成就: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补充——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提出  2.电子文件管理机构  第四节 电子文件管理的国际合作 

一、国际档案大会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关注 

二、国际档案理事会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划

三、国际档案界电子文件管理合作项目——Inter PARES国际研究项目 思考与练习题:

1.研读我国早期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著作,比较今天的相关论述,体会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2.为什么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迫在眉睫? 3.比较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电子文件管理。4.试述国外电子文件管理各阶段的理论成就。

5.分析我国和发达国家电子文件管理发展历程的不同点。

第三篇:电子文件命名及管理【原创】

电子文件命名及管理

一、电子文件的命名 1.为何要规范文件命名

 沟通需要:让接收方一眼明白文件的主题  检索需要:方便快速检索到所需要的文件  回溯需要:区分版本并回溯以前版本 2.详略命名方式举例 月总.doc 四月月总.doc 张三月总.doc 人事部张三2017年4月月总.doc 3.规范的命名方式

文件主题、归属部门、文件作者、归属时间或版本号

二、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1.对文件夹的总体结构和层次进行设计,根据日常使用习惯分类管理,并设置详细的子文件夹。

2.对文件夹命名时要注意两点:

 文件夹名称明确,符合一般搜索的关键字习惯  给文件夹编序号,例如01,02... 常用的文档编号小,排列在前面

3.文件夹命名时,如果和时间有关,可以加上时间作为前缀或者后缀。

4.给文件命名时和文件夹命名类似,要明确。如果是“日期+文件名”的方式,可以在日期和名称之间用下划线或者“-”来分隔。日期的书写方式推荐yyyy.mm.dd方式。

三、使用技巧

 善用Windows的搜索功能,注意使用通配符或者连续关键字查询的方法和技巧。另外,如果明确文件在某个文件夹下就不要全盘搜索,节省时间。 善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通过资源管理器左面的树形结构可以方便的展开和关闭文件夹,可以快速的复制和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第四篇:2006[108]号文件 文档

国办发〔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 监察部 财政部

商务部 工商总局 环保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各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的要求,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同时,开展了以煤炭等重要矿种为重点的整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做法不规范,只注重运用行政手段,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有的地区对整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

位,有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有些违规矿山企业借整合之名拖延以至逃避关闭等。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整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发布局趋于合理,矿山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矿山开发布局明显合理。按照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定开采规模,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彻底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通过整合,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

(二)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以优并劣,扶优扶强,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三)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存放和二次开发。通过整合,使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明显提高。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整合,使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整合,实施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预防与控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工作应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对有关矿产资源总量控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定,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二)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工作应根据资源自然赋存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企业重组、改制、改造,以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矿山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山。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整合范围

(一)重要矿种。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磷、钾盐等矿种,以及其他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

(二)重点矿区。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

(三)其他矿山。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五、工作安排

整合工作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各省(区、市)要在2007年3月底前,完成整合总体方案的编制、备案工作;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3个以上重要矿种和5个以上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整合工作分为编制总体方案、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和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一)编制总体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整合范围,明确工作任务,编制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和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应包括整合目标、进度安排、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等内容。整合区域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由相关省份协商编制总体方案;协商不一致的,由国土资源部商发展改革委根据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和地质条件协调确定。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省级整合总体方案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整合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方案实施。按照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编制矿山整合技术改造设计方案,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煤矿企业还应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经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

方案组织生产。生产技术方案要充分采用能够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

(四)检查验收。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自查报告。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全国的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加强通力协作,确保整合任务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整合后需重新办理的有关证照。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参与审查煤炭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

审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整合改造后的煤矿依法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的,由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国有矿山企业之间的整合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采用资产整体划拨的方式进行。整合矿山原则上不得扩大矿区范围,确需扩大的,必须列入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整合前矿业权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整合后矿山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得低于规定的开采规模要求。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按整合实施方案设置的采矿权审批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按照实施方案被列为整合对象但不愿参加整合的矿山,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再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纳入整合范围。已列入关闭名单的矿山企业以及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以关闭的矿山企业,不参与整合,其资源

需要重新开发利用的,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组织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土资源部备案后,按规定的权限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

(四)健全制度,加强督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凡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各地要加强政策研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市场准入、矿业权市场配置、矿业权价款收益分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监管,巩固整合成果,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五篇: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有效维护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电子公文,是指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配臵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处理后形成的具有规范格式的公文的电子数据。

第三条 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应指定有关部门或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电子公文归档工作,将电子公文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纳入机关文书处理程序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

机关档案部门应参与和指导电子公文的形成、办理、收集和归档等各工作环节。

第四条 副省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移交前由形成部门负责,移交后由档案部门负责。

第五条 电子公文参照国家有关纸质文件的归档范围进行归档并划定保管期限。

第六条 电子公文一般应在办理完毕后即时向机关档案部门归档。

第七条 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必须将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公文,制成纸质公文与原电子公文的存储载体一同归档,并使两者建立互联。

第八条 需要永久和长期保存的电子公文,应在每一个存储载体中同时存有相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机读目录。

第九条 电子公文的收发登记表、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应与相对应的电子公文一同归档保存。

第十条 电子公文的归档应在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电子邮件系统平台上进行,各电子公文形成单位档案部门应配臵足够容量和处理能力及相对安全的系统设备。

第十一条 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应在运行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硬件环境中设臵足够容量、安全的暂存存储器,存放处理完毕应归档保存的电子公文,以保证归档电子公文的完整、安全。

第十二条 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应在电子公文处理系统中设臵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日志,随时自动记录对电子公文实时操作的人员、时间、设备、项目、内容等,以保证归档电子公文的真实性。

第十三条 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应在电子公文归档时对相关项目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与纸质公文核对内容、签章,审核电子公文收发登记表、操作日志及相关的著录条目等,确认电子公文及相关的信息和软件无缺损且未被非正常改动,电子公文与相应的纸质公文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一致,处理过程无差错。

第十四条 归档电子公文的移交形式可以是交接双方之间进行存储载体传递或通过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从网上交接。第十五条 通过存储载体进行交接的归档电子公文,移交与接收部门均应对其载体和技术环境进行检验,确保载体清洁、无划痕、无病毒等。

第十六条 归档电子公文应存储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归档保存的电子公文一般不加密,必须加密归档的电子公文应与其解密软件和说明文件一同归档。

第十七条 归档的电子公文,应按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进行分类、整理,并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异地保管,一套提供利用。

第十八条 档案部门应加强对归档电子公文的管理,提供利用有密级要求的归档电子公文,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采用联网的方式提供利用的,应采取稳妥的身份认定、权限控制及在存有电子公文的设备上加装防火墙等安全保密措施。

第十九条 超过保管期限的归档电子公文的鉴定和销毁,按照归档纸质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确认销毁的电子公文可以进行逻辑或物理删除,并应由档案部门列出销毁文件目录存档备查。

第二十条 其他类型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可参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参照国家其他有关电子文件的标准和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档案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39号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39号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文件管理目标(推荐5篇)

    电子文件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确定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呵管理行为的基础,对政府电子文件的管理同样如此。 1、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文件内容、逻辑结构和......

    文件 电子稿

    获得荣誉 1990年以来,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位次由全市乡镇第二名升为第一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 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100强、国家农业示范基地、中国板栗之乡、 山东省......

    号文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

    宁启复线指安发[2009]67号宁启复线电化工程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各参建单位:为又好又快地推进宁启复线电化工程建设,按照铁道部和上海铁路局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围绕“高标准......

    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五篇范文]

    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档案局令第6号 2003年7月28日发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有效维护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根据《中华人......

    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113)号文(共5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9月28日 环发[2010]113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完善环境应急预案......

    公司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定

    文章标题:公司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定[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公司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管理工作,保......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精选五篇)

    浅析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 摘要:本文从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特点,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管理现状,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谈了对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 关键词:电......

    浅议CAD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论文

    在工程设计行业,设计生产的主要成果就是设计文件,CAD出图率在有的单位或项目中已高达100%,但验收归档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只对纸质进行验收,电子文件散落在设计人员手中或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