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荐)

时间:2019-05-14 03: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荐)》。

第一篇: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荐)

中共天水市委 天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精神,充分发挥天水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实施“旅游富市”战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温和湿润,风光旖旎神奇,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旅游业的市场需求更加广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国家和省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牢牢抓住机遇,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的着力点,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 1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创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务实的举措,促进旅游业发展从单纯依靠政府主导向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转变,从单一的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节会旅游、商务旅游相结合转变,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加强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突破地域分割和所有制限制,放开搞活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把天水建成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国家重点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基本原则。坚持优先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坚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开发建设旅游精品景区,配套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坚持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旅游大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科学发展,大

力推进节能环保,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22%,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8%以上,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到2020年末,全市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天水成为西部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主要任务

(四)提升产品质量,打响旅游品牌。抢抓国家和省上打造“丝绸之路 ”精品旅游线路品牌的机遇,深入实施旅游“11411”工程(即:做强一个精品景区、打造一个圣地、重点培育四条旅游线、积极培育一条成长型旅游线、形成一个旅游圈),做大做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使其成为年接待游客过200万人次、门票收入上亿元的精品景区;倾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扩大伏羲庙、卦台山景区规模,实施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景区开发建设项目,使其分别成为年接待游客过100万人次、门票收入上1000万元的重点景区;重点培育西安-天水-兰州-敦煌“丝绸之路”旅游线,炎帝陵-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寻根祭祖旅游线,麦积山-大像山

-水帘洞-木梯寺石窟艺术走廊旅游线,桃花沟-放马滩-植物园-街子温泉-清水温泉-云凤山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线4条精品线路;积极培育街亭-姜维墓-木门道-天水关-祁山堡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成长型旅游线路;形成天水-陇南-九寨沟-甘南-临夏-兰州-平凉-天水旅游圈,把天水建成 “丝绸之路”国家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全力推进麦积山石窟和水帘洞拉稍寺景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把麦积山景区建成全省旅游示范区,把秦州区、秦安县和武山县建成全省旅游示范县,把陇城镇、麦积镇、洛门镇、滩歌镇、大像山镇和五营乡邵店村、兴国镇邢泉村建成新兴旅游名镇名村。(五)加快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效益。按照大项目支撑、大产业构建、跨区域谋划的思路,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业效益。积极开展麦积山景区扩面规划工作(由现在的215平方公里扩大到450平方公里),实施好麦积山景区世行贷款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配套完善景区环道(元店-街子温泉-石门-仙人崖-麦积山、麦积山-曲溪-花庙-石门-虹门子)、停车场、游览车、游步道、映月湖、石门索道、温泉度假村、自驾游营地等服务设施和体验性项目,开发冬季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景区容量,建成集田园生活体验、美食、游览、洗娱、度假于一体的四季旅游目的地;围绕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旅游品牌,积极实施好中华始

祖文化园和城区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开发项目,扩大伏羲庙景区规模,推进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三景区开发建设;围绕实施水帘洞、拉稍寺文物保护项目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拓宽景区-鲁班山-温泉公路,使景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做好大像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建设好大像山水上公园和仿古一条街项目。加快南郭寺隋塔地宫开发保护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实施。加大宝天、天定高速公路沿线生态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启动实施沿线森林公园度假村、高尔夫球场、休闲会所、洗浴中心、专业旅游村、漂流、攀岩、无线电定测向、培训基地等生态休闲项目,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建成关中西部、秦岭北坡一流的“生态旅游景观长廊”和“休闲度假胜地”。加快全市四星级以上酒店、4A级以上景区内度假村、麦积山景区温泉浴庄、伏羲城四期、清水温泉生态游乐园、清水轩辕文化产业园、张家川民族风情园、天水汉唐艺术苑、天水雕漆博物馆、自驾游营地和景区周边旅游专业村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实施旅游项目90个以上,总投资160亿元,星级酒店总数达到50家以上,其中五星级3-5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15家,星级宾馆床位接近1万张,非星级宾馆达到200家,拥有床位1.5万张;A级景区总数达到40个以上,其中5A级景区1个、4A景级区10个、3A级景区10个、2A级景区19个;旅行社总数达到40家,导游讲解

员1000余人。

(六)健全交通网络,确保旅行畅通。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切实抓好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启动天水机场迁建,完善现有机场通航设施,在提高西安=天水航班执行率和上座率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航空公司合作,逐步开通天水至成都、重庆、上海、天津、广州、敦煌等国内热点旅游城市航线,促进天水旅游航空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天水火车站停靠、始发旅游专列,方便游客出入。全力配合实施好天平铁路、宝兰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天平高速公路及天水连接成(县)武(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打破我省东部入川公路的瓶颈。在旅游旺季开通西安-天水、天水-敦煌旅游专列和旅游包机。规划建设4A级以上景区(点)与高速公路连接的高等级公路,3A级以上景区环道和游客步道,县区间旅游景点的交通环道,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和景区内连接各景点的环保车。到“十二五”末,高档旅游客车拥有量达到400台,旅游公交专线车拥有量达到200台,景区环保车达到100台。

(七)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完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际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全面提升天水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宝天、天定高速公路沿线桃花沟、石门、街子、麦积、西十里、大像山、洛门收费站游客服务中心和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天水站、秦安站游客服务中心及迁建的天水机场游客服务中心,3A级以上景区全部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长途汽车站设立天水旅游咨询处(站),在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和旅游定点商品购物中心设立旅游信息网站和电子触摸屏。完善天水旅游网,丰富英文版内容,链接市级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网络,构建覆盖全市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旅游厕所建设,每年完成20座旅游厕所改建任务,2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服务区的厕所达到旅游星级标准,涉及旅游的各类经营场所的厕所对游客免费开放。加强景区供电、邮政服务,消除通讯盲点,扩大金融刷卡业务。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类旅游厕所达到180座,大型旅游广告牌30处,企业旅游网站80个以上。

(八)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深入挖掘伏羲文化、石窟艺术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五大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积极探索五大文化与旅游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结合的有效方式,不断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和综合效益。市内各文艺演出机构、场所和大专院校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优势,在《伏羲颂》、《麦积悲歌》、《麦积山的呼唤》、《秦州大宅门》等剧目和影视作品宣传交流的基础上,以市场运作方式引进合作伙伴,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歌舞剧目。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县区要建设演艺中心场所,积极编排体现文化特色的综艺节目,提供常态演出。三星级以上酒店、大型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文艺活动。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工业、农业、林业、商贸、地质、宗教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养生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积极培育国家无线电定测向、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重点开发星火机床、华天电子、长开电工等工业产业园观光旅游,着力开发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航天育种基地、天水果树研究所苹果研究基地、秦州麦积两区“一城两园”(中国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等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小陇山森林公园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九)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积极培育节庆旅游品牌。不断探索和创新节会举办模式,策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重点举办好伏羲公祭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清水轩辕文化、张家川花儿、秦安蜜桃、麦积花牛苹果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集聚人气,拉动市场,提升天水旅游影响力。

(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富民工程。把发展乡村游与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实施旅游富民工程。以景区、林区、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一城两园”和郊区周边为主要区域,以东岔镇、党川镇、麦积镇、甘泉镇、马跑泉镇、花牛镇、玉泉镇、皂郊镇、娘娘坝镇、太京镇、大像山镇、磐安镇、洛门镇、滩歌镇、陇城镇、红堡镇、马鹿镇等为重点乡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旅游村和农家乐,满足短途、小长假和郊游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专业旅游村和农家乐餐具统一配送、卧具集中漂洗、给排水一次到位、电视通讯全覆盖,建设水冲式厕所、洗浴间,配备消毒柜,确保专业旅游村、农家乐菜品卫生安全,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农林水电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要向专业旅游村和农家乐倾斜,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促进专业旅游村和农家乐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利用“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到“十二五”末,全市专业旅游村达到85个,农家乐达到1680户,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

(十一)开发旅游商品,延长产业链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天水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基地和企业为载体,加快便携式、易摆放、特色化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在景区实行旅游商品连锁经营,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重点扶持飞天雕漆、汉唐陶艺、麦积挂毯、麦积珠绣、大漠鞋业、鸳鸯玉器、清水庞公石、玄极治疗仪等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启动建设天水雕漆博物馆、汉唐陶艺苑。充分发挥旅游商品企业协会功能,评定一批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定点企业,对达标的旅游商品中心和休闲场所可评定为A级景区,促进全市旅游商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强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之间的产业协作,努力提高旅游商品的综合效益。组织开展天水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设立天水旅游商品奖,鼓励旅游商品企业研发新产品,对有批量、销路好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对有突出贡献的旅游商品研发人才给予奖励,把重点旅游商品企业的人才定向培训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给予支持。同时,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天水名小吃、地方菜品,开展餐饮美食大赛,不断丰富“伏羲”菜品内容,提高市场竞争力。

(十二)加强宣传推介,拓宽客源市场。突出“羲皇故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陇上江南·麦积山5A景区”主体旅游形象,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大力开展国内外宣传促销活动,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

积极推进“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大旅游营销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充分利用外宣、外事、商务、侨务、文化、出版等对外宣传渠道,积极开拓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及港澳台、日韩地区等国外旅游市场。在境内外主流媒体、机场、车站、动车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宾馆饭店投放旅游广告和旅游宣传资料,扩大旅游宣传覆盖面。加强电信、联通、移动旅游短信和温馨提示服务,在天水电视台设立文化·旅游频道,在报刊、网络设立旅游专栏,宣传天水旅游产品。充分发挥重点客源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新疆旅游联络处的作用,积极招徕客源。协助办好 “敦煌行·国际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与银行业合作发行旅游信用卡和旅游消费信贷,与邮政部门联合推出旅游门票明信片,进一步提高天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十三)推进区域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围绕将天(水)平(凉)建成甘肃东翼连接周边省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加强和平凉、庆阳、陇南、定西等兄弟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连接互动,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开展 “关中人最亲近的西花园”、“ 避暑胜地纳凉天堂-天水”、“走进仙人崖·亲近大自然”、“自驾车·3小时到麦积山”等系列主题推介活动,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体、关中-天水

经济区旅游发展联盟、四省十六方区域旅游协作体、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北)协作体的交流合作,推进区域内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整体营销,建立高层旅游协商、信息沟通及危机处置协调机制,联合举办旅游合作论坛、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活动,促进区域间旅游协调发展。

(十四)加强培训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组织、人社、教育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要充分发挥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按照市场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旅游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和酒店服务等各类人才。加强与西安旅游院校的委培合作,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力争3年内对旅游初、中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完善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坚持开展旅游行业大练兵活动,深入开展导游大赛和饭店服务人员技能大赛,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培养推出一批名导游、名服务员、名厨师、名企业家,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十五)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信息化服务为途径,低碳环保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升

“A”、酒店增“星”、服务创“优”、导游增量、农家乐规模化经营等工作,努力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高效的旅游服务。落实各级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定期发布游客满意度和旅游质量评价报告,引导游客消费、企业经营。旅游、工商、商务、卫生、安监、公安、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组建市旅游执法支队和县区大队,做好旅游市场的日常监管和游客投诉受理工作。建立健全旅游企业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健全旅行社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体系,推进旅行社A级评定工作,建立导游员激励机制,强化导游员管理。充分发展旅游行业协会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提高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立

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深入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及“青年文明号”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加强旅游市场统计调查,为社会发布科学、准确的信息。大力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建成旅游景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到“十二五”末,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四、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成立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承担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做好协调服务和督查落实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县区旅游工作的指导。同时,要建立健全市、县区旅游管理机构,加强旅游干部队伍建设。从2011年起,市上把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生产总值占比、旅游发展资金、景区创A、酒店评星、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厕所改造和吸纳就业人数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

管理责任书,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进行年度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十七)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加强协调指导。建立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县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三级规划体系,完善星级宾馆、A级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专业旅游村、农家乐、旅游线路、市场营销、人才培训、旅游信息化、百万人次景区发展等专项规划,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联合编制跨区域旅游合作规划,进一步完善《天水市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实施方案》,促进旅游发展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紧密衔接,实现旅游与国土、建设、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务、扶贫、人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统计、金融、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相互协调。(十八)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2011年-2015年,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级1000万元、两区500万元、五县2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旅游宣传推介、规划编制、从业人员培训、政府奖励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补助等。市财政局、旅游局具体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旅游产业融资和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企业(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

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组建天水旅游发展投资公司,依托国有旅游企业探索旅游地产开发新路子。放宽旅游开发准入条件,鼓励引导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各方通过合资、参股、兼并、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参股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市内旅游企业资源,组建以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旅游商品企业为股份的天水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和国内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加强合作,经过3—5年的培育,力争上市融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十九)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管、但求所用”原则,进一步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投资多元、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投标或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地转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

景区(点)的经营权。激发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活力。重点抓好以下景区的体制机制创新:

麦积山景区要按照省上确定的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胆探索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在“局”变“委”的基础上,实行事企分开,对管委会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后重新注册,成立麦积山景区股份有限公司,景区经营业务全部划归该公司。将景区面积扩大到450平方公里内的行政村、自然村全部归属麦积镇管理,麦积镇行使社会事务管理职责,其产业开发权全部划入景区管委会,形成景区管委会对景区进行规划、土地、项目审批、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合力。率先在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景区实行通票。积极引进国内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对麦积山景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并兼并、收购或重组境内其他景区,促其做大做强。

伏羲庙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尽快打通南北宅子地下通道,实行一票制。探索完善卦台山经营模式,将卦台山与伏羲庙捆绑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南郭寺、玉泉观景区要严格按照4A级景区标准进行建设,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景区道路、停车场、游览车、游步道、厕所、导识牌等配套服务设施和体验性项目,扩大景区容量,延长游客游玩时间。

大像山景区要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建立景

区管委会,妥善处理景区内外保护与开发、新旧建筑和自然与人文的协调问题;水帘洞拉稍寺景区,在实施文物保护项目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扩大景区面积,把大像山、水帘洞打造成为丝绸之路天水石窟艺术长廊上知名旅游景区。小陇山林业局要以桃花沟、放马滩、曲溪、植物园、卧牛山等森林公园创建A级景区为抓手,组建实体性的旅游开发公司,加大度假村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重点突出、点线结合、功能完善的“陇上江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十)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对重点旅游项目(投资1亿元以上并经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认的项目)给予政策扶持,项目所在地的县区政府在签约之日起6个月内,负责协调解决好项目规划用地手续及拆迁安置等问题,完成相关行政报批手续,在项目启动建设时负责完成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固定资产(不含土地)一次性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景区、旅游饭店和旅游商品及文化娱乐类的项目,在建设期内,三年减免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新建的三星级以上酒店、3A级以上景区,从经营开业之日起,根据其缴纳的营业税增量市、县留成部分三年给予补贴;温泉采矿权有偿使用费(温泉有偿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温泉资源费)地方分成部分减半征收,采矿权价款地方分成

部分按50%返还采矿权人;对非财政投入亿元以下的重点旅游项目给予三年期的贷款贴息扶持(已享受省级以上贴息扶持的,不再重复享受),单个项目贴息累计在300万元以内;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扶持政策;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代理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开具的税务专用发票作为正式的报销凭据,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税收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对我市注册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或按月办理临时报停营运手续,报停期间免收客运附加费等规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

新评定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酒店、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景区、专业旅游村、旅行社地接组团奖励政策及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惠政策分别由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另行制定。

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

加强对旅游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发布单位】806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3-10 【生效日期】1997-03-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1997年3月10日大政发〔1997〕22号)

市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迫切需要。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确定发展方针和目标,把旅游业建成主导产业

1992年11月,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大连市经济上新台阶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的旅游中心,这为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是: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主攻方向。开拓大市场,建设大旅游,发展旅游大产业。发展目标是: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起点,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商务、会展、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业,使之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提高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二、统一规划,加速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坚持高起点,突出开发“新、奇、特”产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大连市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出台,各区市县和一些重点旅游乡镇要以此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执行。

切实抓好大连市区旅游中心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旅顺口风景旅游区两个重点旅游区和庄河冰峪山水风光旅游区、长海海岛风光旅游区、瓦房店仙浴湾旅游度假区、金州大黑山古文化建筑旅游区、普兰店及瓦房店温泉疗养旅游区等若干个旅游发展区的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景点景区,吸引更多海内外客人来连旅游观光。在搞好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进一步办好大连国际服装节、中国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等大型活动,使之成为我市旅游的拳头产品。大力开发具有大连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兴办旅游商品专业市场,汇集海内外精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努力发展旅游交通,增开国际、国内空中、海上航线;加强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三、三、广开渠道,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办旅游业

旅游业是重要产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好大连市旅游事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有条件的地区也应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后劲。

充分利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优势条件,积极开辟对外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连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兴办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和“三资”旅游企业,经营除国家规定限制以外的旅游业务。

继续坚持国家、地方、部门和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大办旅游业。只要具备条件,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单位和个人,经旅游和工商部门审批,都可以兴办旅游经济实体。

四、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开发要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国际旅游为重点,加强整体宣传推销大连。

大力开拓以日本、韩国、俄罗斯为主,以港澳台、东南亚为辅,以欧美为补充的国际旅游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宣传促销,要坚持“全面吸引、重点招徕”的原则。制作精美的对外宣传品,在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设促销“窗口”,扩大宣传促销的效果。以香港回归祖国为契机,强化对港澳台地区的促销。对东南亚及海外华人,重点推销冬季冰雪及节庆、民俗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强欧美游船市场的开发。

大力开拓以东北和环渤海地区为重点,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富裕地区为辅助,以其他区域为补充的国内旅游市场。旅行社要加大自主外联的比重,各景点景区及各旅游经营单位应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的开发,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出新项目。

五、五、加强行业管理,树立大连旅游的新形象

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要加强市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旅游监督检查、建立旅游经营秩序、受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各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和检查监督。

高度重视旅游环境和秩序的改善。结合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搞好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整顿。突出解决一些景区景点环境脏、乱、差及不法经营者侵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加大旅游市场的安全管理力度,确保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结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对旅游业实施管理。各级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本地区旅游行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把旅游业纳入法制的轨道。

六、六、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速旅游企业改革、改组步伐,建立现代旅游企业体制。要积极推行合资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改革,扶植一批有影响的骨干企业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以增强自我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旅游企业,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七、七、抓好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旅游工作队伍

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全市旅游培训中心和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大力培训、引进、招聘、启用各类旅游人才。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发挥现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作用,加强对旅游职业技术教育的协调和指导。强化旅游科研工作,引进应用高科技。实施旅游行业管理服务人员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岗前、岗中全过程培训,涉外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服务人员要全部通过培训持证上岗。推行导游员等级评定制度、工人技术等级晋升制度。抓好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涉外纪律教育,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的敬业意识和进取精神。

八、八、加强领导,提高旅游工作水平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业作为我市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市县要建立健全旅游领导机构,努力为旅游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旅游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效、创新、务实、廉洁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旅游工作的水平。

旅游业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经济产业,要加强区域间联合,发挥整体优势。计划、商业、工商、财政、税务、城建、环保、交通、教育、文化、新闻、公安、宗教、民航、港口、铁路、海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确保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以政府名义批转执行。

大连市旅游局

一九九七年三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赣府发[2003]27号

颁布时间:2003-12-8发文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进程,尽快把旅游业培育

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是吸引外资、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明确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落实“后花园”定位,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掘市场潜力和产业潜力,紧紧抓住当前加快开放和发展的有

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体制整合和产业整合,走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打造全国一流精品线路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以公司化、集团化运营为重点,改革旅游体制;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综合优势为目标,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近几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要确保20%,力争25%.到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 GDP的10%;到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2%,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

争跨入旅游大省的行列。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做强旅游城市和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南昌要充分发挥特大型城市的聚集功能,努力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多功能中心旅游区和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九江要发挥临江、滨湖、依山的优势,发掘历史文化积淀,加大城区改造的力度,努力建成对国内外游客有吸引力的花园城市。景德镇要大力弘扬陶瓷文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古瓷窑、官窑、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旅游重点项目开发,把景德镇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赣州要深度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搞好宋城文化、客家风情与秀丽山水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争成为赣闽粤边地区最有竞争力的旅游城市。新余、上饶、鹰潭、宜春、萍乡、吉安、抚州等城市要发挥各自的旅游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总体上提升我省的城市旅游水平。按照总体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把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成对国内外旅游者有强大吸引力的全国一流景区。

(四)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构筑四大旅游协作区。高标准建设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名城名村文化游、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名山名城红色文化游、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风景名胜生态文化游等三条旅游线路。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要求,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全省各地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加强区域间旅游协作与联合,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对接与融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加快与周边省市旅游协作区的建设步伐。与安徽联合打造“景婺黄徽文化旅游区”;与福建联合打造“武夷山风景休闲旅游区”;与广

东、福建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区”;与湖南、广东联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等。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安全、舒适、有回味的旅游环境。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着力抓好连接主要景区及景区间的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尽快完善全省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间的旅游公路网络。配套建设好公路沿线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和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建设好进出省和各旅游景区主要通道沿线的景观和旅游标志、交通标志、公共图形标志。随着南昌昌北机场对国际航班开放,开通南昌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澳门等地的国际和地区航班。增开重点景区到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列车,增加票源供应。开发水上旅游交通,增开内河旅游航线。要加快各景区通讯网络、金融服务、供水供电、旅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护栏等旅游安全设施,加快住宿、饮食、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引导旅游饭店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高等级旅游饭店,大力发展青年旅馆、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等接待设

施,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饭店体系。

(六)搞好旅游餐饮建设,扩大旅游商品产销,加强旅游娱乐建设。抓紧建立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开发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菜肴,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经营特色赣菜。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增加旅游创汇创收。积极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逐步建立旅游工艺品系列和旅游食品系列生产基地。各重点旅游城市要加强对商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市场,在全省逐步形成规范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开发富有江西特色、体现民俗风情、游客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提高旅游娱

乐消费比重。

(七)办好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现状、产业特点,采取省市联办,与国家有关部委合办、或与兄弟省市联动等形式,组织开发系列的节事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力争办成一些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节事活动。

(八)加大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力度。以“长珠闽”和沿京九线、浙赣线、沿长江带为重点,开拓国内客源市场,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继续巩固和大力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发韩国和欧美、澳

新等新兴市场。加大对境外和国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江西旅游的知名度。

(九)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络,各市、县、区旅游部门及主要旅游景区实现联网,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

上咨询和预订服务。旅游、统计部门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建立旅游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搞好旅游统计。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制

(十)进一步扩大我省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加快我省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引进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运营机制、领先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降低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开旅游投资领域和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经营领域;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和旅游购物通关检验手续;对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促销人员,可根据业务需要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的办法。着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做好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省旅游资

源的综合开发,尽快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十一)加快组建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车船集团等专业性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加快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全省旅游集团,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和网络化、集团化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加快旅行社改革开放步伐,切实推进股权多元化,鼓励支持民营、外资企业参股、控股国有旅行社,吸引国内

外知名旅行社到我省开办分支机构,参与我省国有旅行社的改组改造,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国有旅行社改制。

(十二)加快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永续利用;有利于统一规划,总体开发;有利于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发挥规模效应的原则,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以公司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旅游集团。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经

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四、强化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同配合,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要履行好行业主管职能,加强对全省旅游业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

(十四)落实好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04年起对全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和商贸行业用电价格在现行商业电价基础上适当下调(具体办法另行下达)。旅游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扶持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档次,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旅游定点汽车,在 2010年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旅游推介、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导向性投入、旅游人才培训及

规划编制等方面。省直旅游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额安排支出预算,用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十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省内各高等院校旅游教育资源,改进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设,加大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和熟练技工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调和业务指导,有计划地选送旅游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到高校或国内外旅游机构培训。

(十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公安、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的执法监督,健全旅游业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着力解决购物欺诈、超范围经营、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驾导人员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景区脏乱差、服务质量不高,旅

游行业不正当竞争等突出问题,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十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强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特别要注重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区的保护。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旅游运载、游览、娱乐等

设施的安全监督。建立旅游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访

2008-12-31 10:52:00【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关闭本窗口】【打印该页】【

27日下午,宜春市旅游局局长雷恩奇在宜春市展位前接受了红途网的现场专访。

红途网:请雷局长先给广大网民介绍下宜春的主要景点和资源概况?

雷恩奇:宜春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在宜春1.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宜春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明月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月亮文化唯美浪漫、富硒温泉和含氡温泉品质一流、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沉淀古朴厚重、自然风光奇美绝伦,是难得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另外还有7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途网:宜春市区风景优美,“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江穿城而过,湖傍山而生,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我们是怎样打造出“城区既景区”模式并使之蜚声全国的?

雷恩奇: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城市创建工作,促动城市建设发展,目前我市已经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五朵金花”相映成辉!二是“打造13579”绿色工程,具体是指:一个目标,三十个游园,五条景观大道,七个公园,九个文化广场。1个目标是指围绕“把宜春建设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环境;30个游园是指按照“彰

显山水、大小适宜、分布均匀、便民实用”的原则,新建区域性游园22个,对原有的8个游园进行提质改造;5条景观大道是指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原则,建设5条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种丰富、特色鲜明、清新舒适的景观大道;7个公园是指宜阳公园、雕塑公园,怡心公园,袁州新城公园,滨江公园,袁山公园、秀水公园;9个文化广场是指新建和提质改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9个。

红途网:此次展会宜春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有多种商品获奖并且还获得最佳展位奖,宜春是否把此次展会作为一种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契机,此次展会将给宜春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雷恩奇:在本届旅游商品交易会上,我市精心组织了本土旅游企业参展,参展的靖安竹雕、万载根雕、袁州脱胎漆器这些商品得到省领导和专家的好评;高安腐竹、宜丰豆腐乳、袁州黑米酥、靖安椪柑等产品畅销,市民排队争相抢购。通过本次旅游商品交易会,使得我市的旅游产品展现在广大市民的面前,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包装完善好我市的旅游商品,走产业规模化的道路。

谢谢雷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第四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93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发〔2009〕14号 【发布日期】2009-11-09 【生效日期】2009-1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

(哈发〔2009〕14号)

(2009年11月9日)

慈善事业是扶危济困、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非盈利性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公众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扶贫济困、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为宗旨,以为特困群众排忧解难为出发点,调动全社会支持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工作新机制,努力形成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资源充分利用、慈善资金不断增长、慈善救助能力稳步提高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态势。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关爱特困。尊重、温暖、帮扶特困群体,无偿开展救助服务,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体现慈善事业人本、平等、互助性质。

2、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加大政策、资金、服务、保障等多方面推动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慈善事业,有效整合和配置社会资源,凝聚共同助推合力,形成宽松的发展环境。

3、民间运作,自愿捐赠。指导、扶持慈善公益组织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运作方式灵活、联系广泛和群众认同的优势,积极推进慈善事业良性发展;坚持捐赠自主自愿、量力而行,严禁行政命令、下达指标任务及变相摊派。

4、规范管理,提高公信力。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效能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促进慈善组织自警自律,进一步提高信誉度、公信力,不断增强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

(三)主要目标。努力挖掘、开发新的慈善募捐项目,进一步扩大善款来源,保证慈善资金相对稳定增长;根据特困群体的实际需要和预期效果论证,适当提高大型救助活动群体受益水平,积极增加项目救助,争取惠及更多特困群体,实现慈善救助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弘扬、普及慈善理念、慈善文化,增强公众社会责任意识,建设完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觉性,积极培育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促进慈善事业规范发展

(四)大力拓展善款募集渠道。各级民政部门、慈善组织要进一步加强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组织倡导其开展捐赠活动,为慈善事业募集更多资金。充分调动、引导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爱心,为扶危济困和慈善救助不断贡献力量。主动与信誉好、实力强的国际、国内慈善机构对接,争取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长期合作,努力吸引更多善款,不断做大做强我市慈善事业。加快内引外联步伐,努力推出新的合作项目,创造性地开展资金募集工作,实现慈善救助新突破。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捐助活动

1、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自2009年起,每年11月份在全市集中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倡导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校和部队干部职工每人自愿捐献一天的工资收入;生产和经营性企业(含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除职工自愿捐赠一日的工资收入外,企业自愿捐赠一日的净利润,多捐不限。

2、积极发展冠名慈善捐赠。将所捐资金冠以认捐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由认捐单位或个人按认捐资金增值数额(增值数额一般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协商确定)分逐年支付给慈善组织,直至达到认捐资金全部数额。

3、接受分期捐赠。认捐单位或个人承诺捐赠款物,可一次性给付,也可出具认捐书,在一定期限内分批次给付。

4、抓好日常性捐助工作。在组织规模性、项目性捐助活动中,要创新捐赠方式,积极采用网上银行、电话通讯等现代手段,为群众捐赠提供方便。在加强管理、保证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在部分银行、商场、宾馆、饭店和铁路、公路、民航候车(机)站点等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方便群众随时捐款。

5、组织多种形式的慈善募捐活动。积极与明星、社会各界名流和名家联盟合作,开展主题和形式多样的慈善义演、义卖、义赛募捐活动,广纳善款。

(六)规范管理社会慈善募捐行为。全市社会捐赠工作由民政部门统一负责组织管理,慈善捐赠工作由经批准成立的慈善公益组织负责实施。慈善公益组织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慈善捐赠日常工作,负责慈善款物捐赠具体事宜。全市性社会募捐活动,由市民政部门组织,市级慈善组织负责承办。举办慈善义演、义卖、义赛等募捐活动,须报相应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民政部门备案。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组织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的社会募捐活动。对借用慈善募捐名义进行非法筹资牟利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三、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七)积极为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创造条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和全力支持慈善机构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涉及缴费的,应根据相关政策规定予以减免;涉及慈善事业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应纳入绿色通道,缩短办理时限,努力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八)及时兑现慈善捐赠税前扣除政策。税务部门要积极落实慈善事业发展优惠政策,对办理慈善捐赠税前扣除手续的,要简化程序、周到服务,确保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到位。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九)大力弘扬慈善先进典型。各级慈善组织要注意培育、宣传和表彰慈善先进典型,激发群众支持和从事慈善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在每年的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推荐、评选过程中,要大力推荐奉献爱心的慈善人物,让慈善先进典型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对捐赠款物达到一定数额的企业法人代表或个人,可推荐在慈善组织担任相应职务。对表现优异的大学毕业生慈善志愿者,由市级慈善机构出具爱心事迹证明,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他们创业、就业时予以必要的关心和照顾。对热衷公益、经常捐赠、无私奉献爱心的突出典型,社会各界都要关心爱护、积极扶持。

五、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

(十一)建立健全基层慈善组织机构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加快基层慈善组织机构建设,自2009年起两年内,全市80%以上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建立慈善组织,初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慈善组织构架;组建志愿者队伍,制订相应的工作和管理制度,构建覆盖全市的三级慈善工作网络。

(十二)严格自我管理。各级慈善组织要切实按照社会团体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内部管理制度,搞好自警、自律、自我管理,积极组织学习培训,规范工作人员行为;进一步增强业务、专业和执业能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引导他们淡泊名利、敬业爱民,积极奉献、热情服务,争做公众信任的爱心使者,不断提高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

(十三)坚持公平合理救助。各级慈善组织要加强调研和论证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出困难群众急需的救助项目,及时公示救助对象、标准和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体都能受益,防止发生救助不公问题。要制订并实施慈善救助款物发放、登记和备案责任制,避免重复救助、遗漏救助和救助资源浪费与流失。

(十四)强化慈善资金使用管理监督问责。各级慈善组织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慈善资金使用追踪问效、监督问责和运行反馈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善款筹集、管理、使用和效果等信息,自觉接受社团管理机关和社会各界监督,保证慈善资金使用规范有序、安全有效,切实做到善款善用、专款专用、款尽其用。审计部门要依法对国家拨款、社会捐赠和资助的资产进行审计监督,及时查处、纠正违规违纪问题。

(十五)实施评估制度。各级政府可以委托评估事务所、社会调查机构或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对慈善组织开展的重大慈善活动进行效益鉴定评估;慈善组织换届时,要对本届领导机构的工作业绩、履行职务、廉政自律等情况进行检测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慈善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六)提高对发展慈善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把慈善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方式帮助本地区慈善组织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办公条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慈善工作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慈善工作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参与慈善活动。

(十七)建立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分管市领导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单位)参加的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全市慈善工作,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和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十八)密切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抓好检查与督办落实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定,帮助慈善组织解决实际困难,指导慈善组织依法、有序、独立开展活动;教育部门要在德育课程中增加慈善理念、慈善行为、慈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情感和公益意识;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把慈善行为和慈善精神列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集体的重要内容,确保慈善传统美德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得到发扬和传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踊跃参与慈善捐赠和社会救助活动,努力形成促进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合力。

(十九)营造良好的慈善事业发展氛围。各级宣传部门要把宣传慈善理念、慈善文化工作与弘扬哈尔滨城市精神、建设现代大都市等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通过设立专栏(专题)、刊播公益短片(广告)等多种形式,开展慈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切实做好救助成果宣传,将善款投入和收效向社会公示,让广大群众从救助成果中感受慈善、认知慈善,从而推动慈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

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

(2010年6月28日)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以在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小区为抓手,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2、工作思路。实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提升、百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大工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项目向园区、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和社区“三个集中”,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农村消费、农民素质“五个提升”;深化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五项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1,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互相融合、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改善,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新咸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探索创新。紧紧围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民利益”这一核心,抓住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关键环节,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工农平等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坚持示范带动。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区域和一些容易突破的方面进行示范,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总结推广,避免统筹城乡发展运动化、简单化。

3、坚持市场引导。在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城乡各种资源,构建城乡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对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社会事业统一扶持,并适当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

4、坚持县域为主。发挥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平台作用,大力实施强县扩权战略,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增强县城和中心镇(村)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三农”发展的带动能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新路子。

三、工作重点

1、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科学编制规划。树立“全域咸阳”的规划理念,打破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离、管理分治的思维定式,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一体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建制镇规划、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市域一体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各项规划,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

完善规划管理。明晰市县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的职能与责任,建立健全乡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统一规范、组织严密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践性。

2、实施“三大工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实施四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立足我市农业实际,以粮食高产优质化、果品特色品牌化、畜牧小区集约化、蔬菜绿色设施化为方向,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确保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四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实施百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工程。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省上实施《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的契机,重点在北部和中部旱腰带地区发展核桃、石榴、花椒、杏、红枣、柿子、葡萄、猕猴桃、樱桃等杂果经济林,促进杂果经济林逐渐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到2012年全市杂果经济林达到100万亩,到2015年扩大到150万亩。

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以统筹城乡就业为方向,坚持内抓培训、外建基地、扶持创业、做好维权、强化服务,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00万人次,大幅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行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政策,完善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3、推进“三个集中”,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以做大做强能化、装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为目标,全面加快泾渭新区、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高新区以及26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提高规划水准,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激励机制,吸引现有企业向园区集中、新招引项目在园区落户,真正把园区建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示范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以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拓展中心市区和县城的规模功能和承载农民转移的能力;以生态、宜居、乐业为方向,进一步抓好重点镇建设,健全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吸纳转移农民;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中心村为平台,高标准、多类型地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切实做好在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启动、调研、规划、组织等工作,抓好试点,确保明年全面实施。结合“三告别”工程,扎实推进“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把边远山沟里的农民集中到条件好的重点村和重点镇,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向重点镇和县城社区集中,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鼓励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转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和工商企业投资创办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开展“代耕代种”。鼓励专业户和农技

人员带领创办农业规模经营组织。鼓励以村(组)为单位,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或发包给其他公司经营。到2015年,全市流转土地占到耕地面积25%以上。

4、加快实现“五个提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搞好渭河、泾河综合治理,加快亭口水库、东庄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进度,搞好农田水利和人饮工程建设。每年解决3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完成1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力争到2013年全面完成农田渠系化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9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加快通县高速、乡际公路、通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强通村公路维修管护,加快村内道路建设改造,力争5年内80%的村庄街道水泥化或柏油化,基本实现城乡道路联网化、群众出行便捷化。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5年内实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全覆盖。以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双百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绿色家园”、“整洁农家”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每年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示范村100个、沼气池2万口。加快农民健身工程、农家书屋、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等公益设施建设,让城市现代气息涌入农村,让农民体验市民生活。

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巩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力争到2015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全面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医技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1年实现农村卫生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基本达标。建立健全城乡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特困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升城乡群众的生活质量。

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扩大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差距,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政策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积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并轨,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办法,逐步将全社会的老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以及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人群纳入福利对象范围。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和价格补贴机制,逐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缩小城乡低保水平差距。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络,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目标。

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新建或改造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乡镇中心集贸市场。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支持农资超市、农家店和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争取5年内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成服务设施基本齐全、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生活日

用品、再生资源现代购销网络,实现农资供应、基本生活资料需求不出村,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群众生活提供保障。确保家电、汽车、农机具、建材等“下乡”工作有序推进,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规模。

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期分批对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龙头企业领导等农村经济能人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强化其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对农民思想素质、现代生活方式、健康意识、文明礼仪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引导农民适应推进城镇化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培训工程”为重点,加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扩大农民技能培训覆盖面。以市县两级党校为平台,以政策理论为重点,有计划地对乡镇领导干部和村级主要干部进行集中轮训,提升乡村管理服务水平。

四、配套改革

1、改革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要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新增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预算的60%以上,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收入的80%以上用于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基础设施投入方向,今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向小城镇倾斜、向群众聚集区倾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整合使用效益。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探索建立道路、供水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型公益设施由政府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管理体制。借鉴成都经验,以市财政为主、县级财政配套,逐步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编列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经费。以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社会多元化支农投入,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2、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探索放宽农业用地只能用于“农业经营”的政策范围,逐步使农业用地既可以用于种养业和林业,也可以用于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放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限制,探索以土地入股兴办现代企业的途径和方式。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流转市场,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流转。探索农村宅基地换住房、换就业、换社保的有效办法,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居住,进入城镇购房、建房。争取利用土地使用权流转、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加强土地综合规划整治,消除“空心村”、分散村,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整合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解决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用地难题。

3、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力争每个县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或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组建涉农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农”客户提供大型农机具和成套设备租赁服务。通过减免营业税、减免利息或进行财政补贴的方式,吸引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增设农村基层网点,扩大“三农”融资。按照尊重农民物权原则,允许农民以房屋、果园、林木、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作抵押,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设立农民工创业贷款、特色产业贷款、“一村一品”贷款、设施农业贷款、农业集约化经营贷款、龙头企业扶持贷款等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贷款种类,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联户贷款,解决农民信贷难题。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4、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元化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使进城居住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社会保障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

有同等待遇。市外迁入人员在本地居住满3年、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可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且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依法享有和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5、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结合乡镇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引导乡镇政府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扎实开展村级综合改革,推动村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明晰产权,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推进强镇扩权,通过县市区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乡镇在村镇建设、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审批权和乡镇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加强农村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工作保障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农村新社区,切实完善农村新社区的服务、自治、稳定和保障功能,探索建立集计生服务、医疗卫生、就业指导、农技服务、文化娱乐、纠纷调解等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功能齐全、服务全面的新平台,促进农村社区化进程。

五、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抓总、协调指导、督促落实的职能,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协力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各县市区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实施办法,落实工作经费,加强调研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农业、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配套措施,保证《意见》贯彻落实。

2、强化基层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升级晋档”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工作指导员“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执政基础。进一步落实村务管理“四议四公开”决策监督制度,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搞好典型示范。按照《咸阳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工作实施方案》(咸办字〔2010〕51号)要求,在抓好彬县-长武-旬邑、乾县-礼泉两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把列入全省重点镇建设计划的乡镇全部纳入示范范围。在此基础上,兴平市、彬县示范乡镇分别达到5个,其余县分别达到3个。秦都区、渭城区、泾渭新区要结合省、市托管部分乡镇的实际,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整村搬迁、建设新社区等方面进行示范,树立一批成功典型,供其他县乡镇借鉴推广。

4、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推动作用,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理解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先进典型的新闻宣传,及时反映各改革试验项目的进展情况,介绍改革试验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5、加强督查考核。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量化分解和考核评价,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群众代表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绩效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列为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下载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