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03: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第一篇: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摘要】: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性的地位,是社会保障这个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对维持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镇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从对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期望以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为例,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有帮助借鉴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并回顾了国内外历年来对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作出的贡献;第二部分就贫困和社会救助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概括;第三部分对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现状做了评估和分析,突出了社会救助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阐述了影响轩煤矿区社会救助的因素;第五部分提出了加强轩煤矿区社会救助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措施;第六部分是通过研究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得出对我国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建设方面的启示。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值得借鉴的方法;第二种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通过对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的分析,找出了该地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措施;第三种是实地采集数据调查研究法,通过走访、调查,得出真实的数据,使文章更具实际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轩煤矿区对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群众对低保政

策认识的不全面、不正确性;低保救助的水平偏低,难以保障低保群体的生活;低保申请人的收入及真实情况很难得到精确测定;部分低保户未实现再就业;社区从事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等2影响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的主要因素:社会救助方式相对单一;社会救助的资金分散;传统的价值观阻碍社会救助改革的发展;社会救助的水平偏低;社会救助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等。3加强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措施:给低保对象规定期限,真正做到政策落实的透明准确;帮助低保群体就业和再就业;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工作力量,提高管理水平;把专项救助和社会救助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保障低保群体的生活等。4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启示:以供其他地区参考。如: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单一的社会救助框架应该向系统的社会救助框架转变;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应该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层面;社会救助不应是排他性的,还要具有融合性。【关键词】:低保群体社会救助建议措施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2.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前言12-211.1选题依据12-141.1.1选题背景12-131.1.2选题意义13-141.2国内外研究综述14-171.2.1国

内研究综述14-161.2.2国外研究综述16-171.3研究方法17-181.3.1文献研究法171.3.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17-181.3.3实地采集数据调查研究法181.4论文框架结构与主要创新点18-211.4.1论文框架结构18-191.4.2主要创新点19-212贫困及社会救助的相关理论21-262.1贫困的基本含义212.2贫困原因的主要理论21-232.3社会救助的特点及其对贫困的缓解作用23-263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与评估26-333.1低保群体的界定263.2轩煤公司的基本情况概述26-273.3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总体情况分析27-293.4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面临的主要问题29-333.4.1社会救助的水平偏低29-303.4.2对低保申请人的实际收入的精确测定难度较大303.4.3部分低保户未实现再就业,低保管理与劳动就业脱节303.4.4社区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效率低下,业务素质也普遍不高30-313.4.5部分社区干部对低保政策认识不足,对低保户的资格确认把关不严313.4.6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较为困难31-334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影响因素33-374.1社会救助方式单一,弱化了社会救助的效果334.2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分散,不利于不同社会救助体系项目的衔接33-344.3社会救助理念落后,制约了社会救助的改革发展和实施34-354.4社会救助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管理不协调354.5社会救助资金缺口较大,救助仍然不到位35-375完善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的措施及建议37-465.1完善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应遵循的原则37-395.1.1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要广泛的原则375.1.2社会救助的保障基本的原则37-385.1.3社会救助的标准应该

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385.1.4社会救助和家庭救助相辅相成的原则385.1.5综合救助的原则38-395.1.6物资救助和服务救助相结合的原则395.2完善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的建议和措施39-465.2.1合理分类,给低保对象规定期限,真正做到政策落实透明准确40-415.2.2把低保救助同脱贫致富信息相结合,帮助有能力的低保困难户进行再创业41-425.2.3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实现社会救助的主体多元化425.2.4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缓解社会的压力,激励捐助42-435.2.5加强社区工作力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真正服务于民43-445.2.6把各种专项救助同社会救助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保障低保群体的生活445.2.7解决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生活困难的最有效方法和途径就是建立临时救助制度44-466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启示46-526.1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基础466.2单一的社会救助框架应该向系统的社会救助框架转变46-476.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需要不断地完善47-486.4社会救助应该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层面48-496.5社会救助不是排他性的,还应具有融合性,接纳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496.6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是现代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方向49-506.7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被救助者不能只享受义务而回避其应当承担的责任50-52结论52-53参考文献53-55致谢55-5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关于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救助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救助问题的思考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困难部分,农村低保人群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提高补助水平,而且积极出台配套的帮扶政策,社会各界也是广献爱心,使农村低保人群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公平与关爱的阳光。而游走在他们不远处的另一部分人群---农村低保边缘群体,却与这缕“阳光”失之交臂。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是指年人均收入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但仍在农村低保线边缘徘徊的这部分群体,我们不妨简称之为农村低保“边缘户”。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其实与低保人群一样脆弱,收入相对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都较弱,但他们却较少得到机制上的帮扶和救助。由于当前的农村低保政策以测算家庭收入为基础,未考虑农村家庭支出,这些“边缘户”家庭一旦出现收入未增加,但支出却大幅增加的情况,如遭遇灾害、重病以及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投入等问题,他们的实际生活可能会比农村低保人群更艰难。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方面需要巩固现有低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另一方面也亟需对农村低保边缘人群予以关注。基于此,本文仅以南平市情况为例,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现状

截止目前,南平市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年人均收入1000元)的人口有89688人,占全市农业人口4.43%,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据南平市扶贫办统计,处于农村低保边缘(即年人均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的人口还有12.5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6.21%,这是一个比农村低保对象更加庞大的群体。综合分析农村低保“边缘户”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造成他们生活窘迫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自然环境和自身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1、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差。调查中发现,在农村低保边缘人口中,劳动力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只占5%,“缺乏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他们挣不到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绝大部分农村低保边缘人群仍维持着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留守在农村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业,除了种粮,别无所长。但目前传统农业的效益仍然过低,即使在丰收之年,也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导致生活水平低下。

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在南平市农村低保边缘人群中,因病致贫人口占38%。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全面实施。在广大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钱,而农村低保“边缘户”的年人均纯收入最高不过1500元,可以说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农村低保“边缘户”家庭沦为特困户,“大病拖、小病顶”已成普遍现象。

3、子女教育花费负担重。据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形容报告》指出,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达到了32.6%。对于农村低保“边缘户”来说,就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小学收费他们尚可承受,上初中就觉着困难,高中、大学的费用对于他们来说,就已不是“沉重”两个字可以形容。于是他们往往就让子女缀学,从而又造成了下一代“走不出去”、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形成了一种“越穷---智力投资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

4、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村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从闽北近521年的洪涝历史资料看:平均9年发生一次大洪灾,3年一次较大洪灾。1998年至2004年,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发生了5次全局性较大、特大洪涝灾害和旱灾。2005年更是陆续遭受雪灾、低温冻害、风雹、台风、暴雨、洪涝等十余次局部或全局性自然灾害袭击。由于农村低保“边缘户”一般都居住在偏远山村,居住状况往往也极为恶劣,因而也是最容易受灾的一部分群体,反复多次受灾给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恢复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每次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虽然全力救助,但最终仍主要靠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而农村低保“边缘户”恢复生产能力弱,即使遇上大的灾害,政府对他们的救助也只是“杯水车薪”。自然灾害已成为农村低保“边缘户”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救助的缺失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已经开始对低收入人群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帮扶,社会救助工作也从单项制度的建立实施逐步向制度的体系化方向发展,为民解困的长效保障机制正在形成。但目前,帮扶的对象主要还集中在低保线以下的那一部分人群,而处于低保边缘、随时可能“跌进”低保线的人群在客观上存在着被忽视的状况。

1、低保边缘人群游离于各类专项救助之外。根据“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的推进思路,近年来,针对农民普遍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所建立的各项专项救助,形成了与农村低保相配套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然而这些专项救助制度都是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含“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农村教育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为“享受农村低保家庭子女、依法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及革命烈士子女”。在目前,凡低保对象就可以自动享受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经过多层面的“减负”,使他们重新树立走出贫困、战胜贫困的信心。而处于农村低保边缘的这部分困难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仍然恶劣,在面临看病难、看病贵和教育经费负担重等问题时,却得不到实际需要的救济,导致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往往还大大地低于低保户在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后的生活水平,出现了一种“有了低保什么都有,没了低保什么都没有”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低保核定的压力。

2、体制性的专项救济杯水车薪。当前,从民政救济渠道而言,国家体制性的专项救济主要有针对自然灾害的紧急转移安置补助、冬令春荒救济、灾后灾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从用途上看,这些救济和补助主要是针对受灾群众而实施的, 紧急转移安置只是解决灾民临时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一般以实物形式予以救济;灾后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因灾倒房户的恢复重建补助。这两类专项救济,“边缘户”只有在受灾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在现实工作中,只有冬令春荒救济补助中可列支部分用于解决“边缘户”中一些长期贫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然而,春荒、冬令救济资金总量有限,并且主要是解决口粮问题,实际分到每户的救助资金极少,只能暂时缓解一小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救助效果有限。以南平市2004年冬令救济情况为例,共投入资金490万元,救济68973人,人均只有71元。同理,灾区民房恢复重建补助也极为有限,在南平市要建一座砖混结构、100平方米的二层农村居民住房,每平方米建筑造价约为550-600元(不含土地征用和“三通一平”等费用),建成约需5.5至6万元,而上级对重建补助资金设置了具体测算标准:每间以20平方米计算,每间给予100至300元的补助,平均每户给补3000元左右,仅占重建费用的1/20。同时,受灾地区的建材价格受往往供不应求的市场制约突升,再加上物价指数上升等因素,国家给予的重建补助往往还不够补贴建材涨价等因素。“边缘户”受灾后要重建家园,又将背负沉重债务。

近年来,国家在实施灾害救济时,充分考虑了重点扶持的原则,对受灾特困户(主要指农村低保户)予以倾斜,如在南平市2005年“6.17”特大洪灾的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省财政在原来补助的基础上,给予重建户中的低保对象每户1.5万元的再次救助,极大地缓解了低保对象的重建压力。而处于农村低保外的“边缘户”这部分群体,因为政策原因,享受不到这一政策,他们自救能力普遍较弱,一旦受灾后,往往几年都无法恢复到灾前的生活水平。

3、临时救助制度日趋消退。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临时救助面对的主要是农村特困人群,由于救济面广、救济人数多,曾经成为我国的一种主要救济形式,为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低于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的最困难群体已全部被纳入了保障范围。从当前农村低保的实际运作情况看,还难以做到随时性的入保退保。无论是上级政府的农村低保资金补助,还是基层财政配套,对农村低保资金都只能是一年一定,列入预算。加上农村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测算、评价、公示等,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无法出现一个核定一个估。因此,即使一些农户在当年因病、受灾等因素致贫、返贫,也要年终经过核定后,符合条件的,次年纳入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然而,随着近年来各项救济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临时救助制度由于保障水平低、工作随意性大以及救助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临时救助机制作为社会救助一个必要的辅助性措施,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农村低保边缘人群可以从中获得的救助极低。

三、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救助问题的思考

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就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不同层面的困难群众多方面的特殊困难,才能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而,政府在加大对农村低保对象扶持力度的同时,也应该从巩固低保工作成果、保障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对农村低保边缘人群的帮扶,努力在低保线之上为他们再构筑一道新的防线,使我们的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1、建立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数据库。以南平为例,将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的农村低保边缘人群,通过严格的家庭收入调查和计算,由相关部门和村(居)委会派专人负责采集每个家庭的家庭人口、贫困原因、劳动力状况、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并逐一登记造册,以街道、乡镇为主要平台设立社会救助管理网络,建立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农村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形成一个能够反映贫困现状的贫困监测网络,完善帮扶“预警”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农村贫困人群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

2、扩大专项救助政策的覆盖面。随着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逐步建立,“农村低保”这个身份所带来的附加补助收益越来越多,使农村低保边缘群体获取这种身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的甚至采取隐瞒、虚报家庭收入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想方设法挤进低保队伍。而农村种养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外打工者收入的不可知性,给基层工作增添了难度,时有一些不该保的对象也享受低保。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农村低保要严格把握保障标准、合理确定保障人数的精神存在差距,对农村低保制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压力,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从整个农村来看,农村低保只是救助手段之一,低保对象在获得低保救助后,在基本生活方面已与“边缘户”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就学、就医等方面却优于农村低保“边缘户”。因此,在建立各项专项救助制度应当考虑逐步向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扩展,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逐步形成斜坡式的救助体系,改变目前所有救助帮困政策高度聚焦低保群体的“悬崖效应”。

3、加大专项救济投入水平。救灾资金投入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救灾资金总量也应有所增加,按照“以人为本”和“为民解困”的要求,真正保障灾民的生活权益。因此,建议提高紧急转移安置、冬令春荒救济、灾后恢复重建等专项救济补助标准,增加补助资金总量,以适应新的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同时,在制定灾害补助标准时要综合考虑重点扶持原则,对农村低保“边缘户”也应予以适当倾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救灾资金的社会效益。

4、健全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作为一种定期、专项救助的补充,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一是要保证临时救助的资金来源。民政部门是代表政府拾遗补缺的部门,也代表政府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基层群众遇到生活困难找民政已成习惯,但往往民政部门因手中无“米”,对求助群众爱莫能助。因此,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合理测算所需资金,将临时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临时救助资金的落实。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困难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予以统筹,通过转移支付渠道帮助解决。同时,建立临时救助资金补助机制,在各县级财政合理费用超过预算时,可向省、市适当申请资金补助。二是要明确临时救助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临时救助制度应成为低保制度的有益补充,专门为遭遇突发困难的低收入群体“救急”。如因患急重病造成生活出现暂时较大困难,经其他各种救助措施后,个人自负医疗费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家庭生活发生困难的;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都应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同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设置救助标准。三是要严格申请审批程序。凡申请临时救助待遇的,需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居(村)民委员会接到救助申请并进行公示后,及时提交村民评议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可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救助意见,报送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核实申请人家庭情况,确认其符合救助条件后,应及时对村委会提出的救助意见进行复核,最后将审核意见报送县级民政局批准。

5、设立扶贫济困基金。在国外,民间的救助组织非常发达,通过各种慈善基金会募集资金后,可以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而我们的民间却缺乏这样的慈善基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众多,政府财力却相对不足,而社会各界却有着相当丰富的可供开发资源。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如通过建立捐赠激励机制,对捐赠者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在信誉方面给予保证等等,激发社会力量参加捐赠的热情。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设立扶贫济困基金,作为临时救济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使农村低保边缘人群在遭受灾害、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等特殊困难时,在获得国家的临时救助外,还可以通过扶贫济困基金及时得到帮助,为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构筑起又一道防线。

此外,还应积极实施“开发式扶贫”,即根据农村低保边缘人群自我发展技能差、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科普和农业科技推广、“一户一就业”的就业援助以及建立党员、干部包扶低保边缘人群活动等,从而多渠道地关心、关注低保边缘人群,使之增强“抗弱”能力,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远离低保标准线

第三篇:煤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煤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大同煤矿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山西大同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大同地区矿山开发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发现状及现有地质问题等分析,得出大同地区最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以煤矿开采引发的煤矿区地面塌陷。分析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研究大同市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的方法,使该地区矿产资源得以可持续开发利用,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字大同市环境地质煤矿区

正文

近两年来,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使得矿山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也不断增多。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煤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丰富。石墨、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长石、沸石、云母、膨润土、高岭土等储量也十分可观。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以煤矿开采引发的塌陷最为严重。针对大同地区矿山现状,本文以大同煤矿区为对象,分析由煤矿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有效的进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和规划实施矿山环境问题防治工程,实现矿产的可持续开采利用,为其他的煤矿区开发提供依据。

1.大同市矿产资源概况

1.1 矿产资源概况

大同地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采掘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另外还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镓、锗、硫铁矿、白云岩、磷、普通萤石、耐火粘土、石墨、石棉、沸石、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粘土、饰面用花岗岩、珍珠岩、饰面用大理石、地热水等资源。

该区煤田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埋藏较浅。煤层主要赋存于两套煤系地层中:上煤系属侏罗纪,下煤系属石炭纪,整个煤田属双纪煤田。煤层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中,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薄。煤质特征:石炭纪各层煤变质程度低,煤种单一,属于气煤是省内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之一;侏罗纪各层煤,变质程度也很低,煤质变化小,绝大部分属于半亮型弱粘结煤。大型煤矿以露天开采方式为主,小型煤矿开采以硐采方式为主。

1.2 煤矿资源开发现状

大同煤矿区现有 38 个矿,48 对井,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大同、忻州、朔州3个地区2 个煤田。按地区划分:大同地区23 个矿,忻州地区8 个矿,朔州地区7 个矿;按煤田划分:大同煤田30 个矿,宁武煤田8 个矿;按开采煤系划分:开采侏罗系煤炭资源的22 个矿,开采石炭系资源的16 个矿。

大同矿区分别分布在忻州、朔州、大同三个地区,开采侏罗系、石炭系两个时代的煤炭

资源。忻州地区有石门矿、榆树底矿、石湖矿、陈家沟矿,朔州地区有王坪矿、小峪矿、焦煤矿、南阳坡矿、增子坊矿、新峪矿、官沟矿,大同地区有青磁窑矿、姜家湾矿、杏儿沟矿、东州窑矿、马口矿。

2.矿山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研究区内因采矿引起的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包括:矿区土地资源的占用或破坏、对地表生态破坏、对水资源的影响、地质灾害等。据调查分析,矿区最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

2.1 地质灾害

矿区井田内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采煤活动引发的,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由此引发居民房屋破坏,由于地裂缝导通采空区,使采空区自燃的CO等有毒气体沿裂缝大量泄出,以及由于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等。据不完全统计,大同矿区地表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450km2。

2.1.1 地面塌陷

大同重点区塌陷坑数量达 146 个,主要分布在左云县、大同南郊区和平鲁区。塌陷坑毁坏土地面积2.92 公顷。宁武关键区塌陷坑集中分布在薛家洼附近的李家梁煤矿和大石煤矿矿区。塌陷坑数量达125个,毁坏土地面积2.5 公顷。塌陷坑直径一般为5-10m不等,大的达十几米,坑深2-3m,最大体积达到800m2,个别塌陷坑附近的煤矿还有煤田自燃现象存在。其影响和破坏主要涉及到地面地下建(构)筑物、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等方面。不仅使矿山地质环境严重恶化,而且对矿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给矿区居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1.2 地表裂缝

地表裂缝是煤矿开采带来的最普遍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其主要危害是影响矿井通风和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在沟谷地带地表裂缝是矿井补给水的良好通道,对矿井安全造成较大威胁。据记载,地表裂缝有长有短,有宽有窄,短的几十米,最长可达四、五百米,宽度一般在0.1—0.5m,最宽可达2m 多,各矿每年都要抽调一定人力物力对地表裂缝进行充填。

2.1.3 采煤沉陷引发山体开裂、滑坡隐患

大同矿区所有煤炭开采企业的工业广场和居住区只能顺延狭窄的山沟布置,开山造地,依山靠崖建造了各式住宅。采煤沉陷和矿震、自然的风化和剥蚀等作用,使得这些区域的坡体岩石裸露、悬挂,崩塌和滑移的危险。如永定庄矿黄崖底东部、大南湾南部南山居民区,由于山坡植被稀少,大多数为黄土覆盖,有发生滑坡的威胁。王村矿黑流水街自建居民区地基下沉,墙体开裂,路面裂缝。大斗沟矿北山坡因山体开裂、岩块悬空而有可能导致崩塌,对过往行人、车辆造成威胁。

2.2 环境破坏

2.2.1 矿区土地资源的占用或破坏

工作区矿山开发占地总面积为 5517.22 公顷,其中因煤矿开采活动压占、破坏的土地面积约5215.43 公顷,占矿山开发占地总面积的94.53%。中转场地占地面积达2630.04 公顷,占总面积的47.67%,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达1486.87 公顷,因采矿引发地面塌陷面积5.42 公顷。堆煤场在平原区占地面积很大,大同重点区平原区堆煤场主要沿公路分布,数量达421 个,几乎全部占用耕地,占地面积达1230.73 公顷,占大同重点区中转场地的48.68%。而将近一半的堆煤场已经停止使用,但未进行复垦。宁武关键区有堆煤场145 个,占地面积达101.76 公顷,主要沿公路分布。矿山开发占用了大量土地,包括相关的各类占地(如堆煤场、洗煤场等),不仅严重破坏了矿山生态环境,造成难以自然恢复的矿山环境失衡,同时,堆煤场废弃后长期得不到复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2.2.2 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同矿产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都会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造成局部水资源短缺,草地面积退化,质量持续下降,导致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草地生态功能下降。据调查统计,九十年代末,草地退化面积已达380000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85.07%,重度退化的草地,地表呈裸露、半裸露状态,使其护土、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2.2.3 水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各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排水现状分析,采煤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煤矿长期排水,多数煤矿未加以综合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因矿井水及矿区各类污水直接排放于两河中,河水污染明显,已不能作为矿区供水水源。,使矿区地下水资源更趋紧张;二是煤矿开拓过程中,穿透含煤地层向下部矿井渗漏,使上部含水层的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进而造成当地居民的用水困难;三是由于长期排水形成以矿井排水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使采区水位下降,井泉水量减少或局部断流,河流径流量减少,进而影响河流下游的水量正常补给。

2.2.4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矿区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在大同矿区主要是指煤矸石,据统计,大同煤矿自成立到现在,累计生产原煤11 亿吨,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目前统计煤矸石总量7000 多万吨,现在每年的煤矸石产量约500 万吨。大量的矸石排放不仅占用了土地,由于矸石山自燃发火,空气中的CO、SO2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另外,矸石山由于降雨淋滤入渗至地下水中,还会污染地下水环境。

3.大同市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1 自然原因

(1)大同煤田煤层埋深浅,经开采后形成的近地表采空区易发生塌陷;大同矿区煤柱具

有煤层多,煤层间距小,煤层埋深浅,煤层厚、薄不均,个别煤柱相对较小等特点,并且由于煤层顶板岩石强度大,很少产生局部落顶,致使采空区内预留煤柱在长期承载的过程中,因某些必然或偶然因素(如地形、风化、地震、人工爆破、降雨、地下水、下层采动、煤柱自燃等)的单一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某一煤柱的应力一旦超过其允许强度,该煤柱首先遭到破坏而失去支撑能力。造成地面沉陷。

(2)该区雨季集中于7-9月,多以突发性暴雨形式出现。矿山集中排放于山沟中的矸石、废石堆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易于形成泥石流隐患。

(3)大同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构成了大同市的地貌骨架,山川相间,断层发育,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使矿产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3.2 人为因素

(1)超设计能力开采

煤田煤层埋藏浅,煤层厚,利于大型机械化综采,在实现高产的同时,易造成集中连片的采空区、塌陷区,加快了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2)治理不力

煤田开发以来,长期作为国家主要煤炭开采区,由于企业隶属关系等因素,地方管理部门对企业用于生态治理的育林基金、生态建设资金和土地复垦费等项资金使用无法实施监督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

4.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是矿山采、选、冶的事,也关系到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且主要的是社会和人为因素。

4.1 矿山建设前的地质勘探工作质量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是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它的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要查明确切的矿石储量、矿床的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的条件,还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球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评定审查,必须要根据规范,严格进行。

4.2 矿山采、选、冶设计和生产要立足于长远,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力争可持续发展

采、选、冶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对废气治理,要着重改进窑炉的生产工艺,在回收和污染处理上狠下工夫;对废水处理,要改革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废渣处理,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煤矸石既可用作建筑

材料,又可用于筑路,还可用于回填采空区。

4.3 加强监督管理,监测预报

煤矿区发生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开采引起的,是生产过程中变形、破坏和环境恶化的积累和延续,利用现有的理论对监测结果进行预测,对可能引起灾害的破坏,提前采取相应措施。这样就可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提前规划,超前研究。在总结历年来各个大中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灾害的基础上。究其原因,寻其根源,为以后研究相关灾害提供依据,处理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技术能力、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4.4 兼顾生产,综合治理

正在生产中的大中型矿山,应边生产、边治理。特别是与环境和生态有关的治理工程,如采矿塌陷、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煤矸石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水土流失、矿区地震等。发生灾害大多是由开采特别是不合理的开采引起的,因此合理的开采程序和安全措施是减少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生产过程中诱发的环境灾害要及时治理,如矸石山的绿化等。综合利用,将矸石、粉煤灰等合理利用,走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5.结语

大同煤矿是中国最大的煤矿,但是由于人们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是世界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多发的国家之一,其他地区在矿产资源开采中应以本区为鉴,加强煤矿环境地质工作,才能预测、控制、防止、减少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刘钦甫.山西大同煤田太原组高岭岩地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易锦俊.山西地堑系活动断裂与地震_地裂缝灾害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3] 谢先军,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环境中砷的来源与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4] 赵慧玲.大同煤田岩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2004.[5] 冯 蕊.矿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大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 煤矿开采对大同矿区水资源的影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 梁立国.采煤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第四篇:80后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80后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虽然他们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没有被城市所承认,更没有被城市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吸纳.伴随身份差别导致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等,使得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任务。

作为边缘人口的农民工,他们既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存在着隔阂,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要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权益,必须建立一套既针对农民工自身特点,又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联系的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以便为将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一方面离开了传统的农业经营,导致土地的保障功能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加入现代产业,又使其面临着比传统产业更多的社会风险。虽然客观上他们强烈需要受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但是由于传统的二元社会体制等原因导致他们几乎处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境地。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可以看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正文: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一)背景

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规模巨大。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快速调查和分析,2005年5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为l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按照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80%进入城镇、50%跨省流动的假设估算)。

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而且外出的人群每年都在不断变动,新老农民工进行着代际更替。农民工总量一直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农民工就业类型看,有的属于正规就业,相当部分已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这些农民工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但现在的城镇公共服务系统仍不能做到平等对待;有的属于灵活就业,工作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返乡。从就业的行业分布看,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显而易见,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没有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

对于在用人单位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虽然国家尚未为其建立专门的制度,但在《劳动法》实施后,进入城镇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原则上也同样适用该法,应当参加法定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可以说,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层面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员参加各险种的通道是敞开的。

(三)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

《劳动法》和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2001年劳动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为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参保率也仅达到20%左右。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

在城镇就业的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稳定工作。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以上的只占20%~30%。由于技能不高,又面对工资低、劳动强度大,且受到不平等对待,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多数人频繁流动。这一方面使经办的工作量倍增;另一方面,在农民工社保关系不便转移的情况下,增加了管理难度,凸现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适应需要;此外,高流动性还导致单位和本人都缺乏参保积极性,也给劳动保障部门缴费基数核定及监察执法等工作带来困难。

(二)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

农民工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信任,对自己以后能否享受养老待遇心存疑虑和担心。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而农民工流动频繁,如果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多数很难达到该年限标准。有的地方还规定退休前5年必须到该地参保,这实际上把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排除在外。所以农民工在离开参保地时普遍不愿将钱放在社保机构,一般都选择退保。这实际反映出农民工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农民工所在单位多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用人单位为追求利润,千方百计减少人工成本,主观上也不愿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强调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只能维持低成本竞争,如果按照城镇企业社会保险办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单位负担过重,担心会因此影响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社保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

1.费率过高。由于承担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负担,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8%,个人缴费为11%,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负担太重。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现行转移政策以及管理手段不适应农民频繁流动的需要。农民工流动性大,不仅在同一个城市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而且还经常跨地域流动,以及阶段性转入非农领域就业。由于外来农民工一般来自不发达地区,其户口所在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也还很不健全。一旦他们离开原工作的城市,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难以转回原籍,农民工的社保关系转移困难。

3.退保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工权益。由于现行政策允许农民工退保,结果导致农民工流动时反复参保、退保,有的甚至在同一地区更换工作单位时也先退保、再参保。广东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达95%以上。退保使农民工只参保、不受惠,不仅直接损害了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又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这种状况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原则

1.适应城镇化、老龄化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是由社会保障的公平属性所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农民工在用人单位与其他职工同样劳动,作为

劳动者也必然应依法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障法定权利。另一方面,农民工社会保障又不单纯是保障问题,还涉及我国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如果农民工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根本不可能在城镇稳定下来,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质量,也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广泛实行和农村年轻一代向城镇的迁移,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农民的老年生活风险明显,农民亟须相应的保障措施化解老年风险。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也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稳定生产技术骨干,确保人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2.保护农民工利益,适应流动的需要。目前,农民工参保率之所以一直在低位徘徊,与参保后其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因此,要吸引和促进农民工参保,制度设计必须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3.根据农民工的保障需求与现实可能逐步推进。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脱离土地的情况下,他们在年老或生病后面临丧失生活来源的风险,也面临工伤、职业病以及其他疾病等风险,与其他职工同样需要规避各种职业和社会风险。

(二)制度选择

1.进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进入现行制度的好处是企业之间、群体之间公平性较好;也有利于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进程;同时,还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单独建立农民工个人账户制度。为农民工专门建立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优点是为农民工提供了低费率的保障平台,由于缴费较低,易为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所接受;账户权益可累计计算,农民工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调动其参保积极性;便于跨地区转移,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情况;待遇依据个人账户储存额确定,政府只承担有限责任。

3.倾向性意见。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选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养老保险尚未实行全国统筹的情况下,很难用一种制度安排将所有的农民工全部覆盖进来。鉴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选择应充分考虑其群体细分情况,根据亚群体的不同就业状况选择相应的保障制度。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目标

1.对稳定就业农民工的保障目标。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结合完善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是:

(1)通过强化征缴扩大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2)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目前,由于养老、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在工作变动之后,转入地不愿接受其社会保险关系,需要对此作出全国统一的规定。

(3)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目前的社会保险缴费,特别是养老保险缴费门槛偏高,有必要结合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在更大范围内均衡用人单位负担,适当降低缴费比例,同时将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内,收支缺口作为国家对历史债务的责任由中央财政支付。

2.对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的保障目标。

(1)制度建设目标——建立适应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低门槛的过渡性保障制度。养老保险为可方便转移和携带保险关系的个人账户制度,以便进可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靠拢,退可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工伤保险进入现行制度;医疗保险则在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制度框架内适当变通,只参加住院保险,采取低费率、雇主缴费、保当期的办法予以解决。

(2)工作推进目标——本着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用3年时间将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在5年内将农民工基本纳入大病医疗保险;考虑到养老保险成本较高,制度建立的难度相对较大,用5~10年的时间逐步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政策建议

(一)按《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原已参加商业保险的有关行业要转为参加工伤保险。为进一步保障农民工权益,要努力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民工集中的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促进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要进一步完善高风险行业和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要强化工伤预防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预防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二)为不稳定就业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

在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收人水平低的特点,开展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着重保当期住院医疗;同时,为切实降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的负担,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单独管理,根据农民工大病发病率实行低费率,费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农民工本人可不缴费。同时,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医保的起付线、等待期、住院押金、个人支付比例、护理等方面的政策。农民工凡已参加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的,原则上不再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本人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

(三)依法为稳定就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已参保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要继续参保,不得退保,并确保其享受同等待遇。用人单位要依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保障部门要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督促用人单位为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社会保险权益。

(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粗具规模,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缓慢。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问题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推进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五)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

农民工在城镇缺乏生活基础,是城市中最困难的群体之一。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和权益,应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一是通过政府和有关民间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二是对遭遇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的应急援助。

参考文献:田萱 《人口学刊》 2004 第4期 ;孙超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第6期;新华网《工人日报》。

学号:110304223

姓名:穆昆鹏

第五篇: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未富先老。由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决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面临一系列困难。应对挑战的出路在于巩固和加强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地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养老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是从趋势上看,人口年龄结构快速向人口倒金字塔形发展。形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规模增长持续减慢;二是由于年龄金字塔顶部的老年人口规模大速度增长,即出现了人口学所谓的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演变。发达国家的这一演变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对人口年龄结构形成“夹击”之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发严峻。早在1999年2月,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经超过10%,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7%。这标志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压力是极为严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龄人口的结构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

第一,大幅度减少经济活动人口,供养率提高。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3.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29.46%,2050年将上升到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经济活动人口的总抚养比将上升更快,2025年可达到59.5%,2050年可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经济活动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甚至会使未来经济活动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创造能力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第二,影响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等主要生产活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非经济活动人口无力储蓄,人口老龄化使经济活动人口急剧减少,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 1

为经济活动人口即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其结果是缩小了税基,减少了税收,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纯消费增加。这种情况虽然可以在近期内促进消费增长,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生产,但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必须不断扩大积累,增加生产资金投入,否则就难以供养日益庞大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第三,加大财政支出,加重政府负担。国内外经验表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的增加,无疑会使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公共支出减少,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成员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第四,改变家庭结构和家庭的赡养功能,使居家养老这一能够有效减轻社会养老负担的养老组织形式受到破坏。随着生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同堂的家庭比例很大,家庭“少子化”标志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而弥补家庭养老功能不足的前提条件,即实行社会化养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

第五,影响脱贫计划的顺利完成。毫无疑问,老年人口是收入少、疾病多、社会资源贫乏的弱势群体。而未富先老加重了养老负担,扩大了财政支出,因而影响了有效脱贫。

第六,造成大批高危家庭,影响社会和谐。“一胎化”的长期实行早就了成千上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现代社会,各种社会风险极为普遍,一旦独生子女出现不测,当事家庭将无法承受打击,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进而对社会协调构成一定负面效应。

二、当代中国老年社会问题

老年社会问题的状态和趋势是老年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解决好老年管理问题,必须弄清楚老年社会问题,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1、老年贫困问题

(1)问题描述及社会后果

我国老年贫困的基本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种:环境恶化造成的环境型贫困、经济转型形成的贫困、因病因残形成的生理型贫困,这三种贫困大多具有不可逆转

性,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

无论是发生在城市里的老年贫困,还是发生在农村中的老年贫困,都会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社会稳定和老人的生活质量。其后果主要有二:第一,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导致敬老爱老意识淡化,家庭养老功能丧失,影响代际关系和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对策

第一,努力发展经济,为贫困老人拜托困境提供积极支撑;第二,弥补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作用;第三,建立必要的养老机构;第四,减少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

2、老年犯罪问题

(1)问题描述

由于社会的、个人的、环境的原因,老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老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法制观念淡薄;受西方腐朽思想影响严重;思想空虚,心理比那台,需求畸形发展而引起犯罪。

(2)预防对策

第一,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第三,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青少年尊老爱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第四,努力缔造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第五,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3、老年心理障碍问题

(1)问题描述

老年人随着生理上的衰老,生活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下降,心理危机也就越来越明显。老年人若产生了不良心理,对家庭、对社会、对自身的健康都将产生消极影响。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较为复杂,总结起来主要有:忧郁心态;孤寂心理;狂躁心态;悲观心态;多疑心态和牵挂心态。

(2)解决对策

克服老年心理障碍必须处理好一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第二,处理好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第三,处理好安度晚年

与意外刺激的矛盾;第四,正确处理社会保障条件不充分与老有所养的矛盾。

三、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回应度与制度设计

老年人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成效信息的直接感受者,老龄群体对社会养老政策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应该成为衡量社会养老制度运行质量的主要标准,作为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我国国情,应届人口老龄化高峰,实现社会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利用有限的社会养老资源,保持适度的社会养老待遇水平。因此,提高社会养老的政策回应度、减少养老资源浪费、保证养老待遇的适度性和有效性,对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保持社会的协调与稳定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

针对提高我国社会养老政策回应度,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健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尽如人意,医疗保险市场化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挑战。

其次,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建议政府采取强制和吸引相结合的政策,扩大社会养老参保覆盖面,积极向非公企事业单位征缴社会养老保障金,通过实施代际养老解决问题,创造代际公平和代内平衡的实现条件,协调代际关系。

再次,以社区服务体系为依托,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的生活需要。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养老制度,努力实现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教育,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制度,解决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需要,创造迎接老龄化高峰更大冲击的人力资源条件。

下载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轩煤矿区低保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

    摘 要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贫困失独家庭生存困境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贫困失独家庭生存困境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