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20: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

第一篇: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

摘 要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 ,问题,发展对策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够缓解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使大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使贫困人口大量增加,贫困人口救助问题日渐受到关注,社会救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对公平的排斥,减轻低收入和无收入的社会成员的生活困难。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和解决贫困救助。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首要主体,政府不仅对社会救助的实施负有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有直接管理与实施的责任。作为社会行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以自发性的募捐和其他慈善性活动的形式进行自发性救助,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存在“大包大揽”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分析

(一)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分类 1.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政府组织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起来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多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领域具有替代和弥补作用。非政府组织也被称作“中介组织”、“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等。

2.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1)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

所谓的“民间组织”就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组织,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①社会团体②事业单位③民办非企业单位④社区管理型组织。

(2)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

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工商部门登记获得企业法人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993 年)15但不能在民政部门获得法人资格得组织,具有公益性的特征。(2)挂靠在一级社团下面的成为二级社团基金管理机构的组织或者以挂靠在某个单位之下的社区志愿者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0 年)或者。

(3)“三无”的非法人资格组织,即无挂靠、无认可、无登记。

(二)社会救助的简介 1.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社会救助的对象

在各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的对象通常都会有明确的规定的,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且确实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救助才能摆脱生存危机或困境的社会成员负责。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工业化国家,所谓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救助的对象,是指那些收入相当于制造业个人平均工资30%的国家和个人。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加之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发达,在救助对象上也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1)“三无”人员,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成员,这一群大多属于长期被救助即定期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孤儿、孤老及无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险津贴的劳动者、长期患病者以及未参加社会保险又无子女的丧偶老人。本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一类人员当中的孤儿。(2)灾民,即遭受灾祸严重侵袭而是生活一时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这类社会成员有劳动能力也有生活收入来源,只是由于突发性的灾祸使其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生活一时发生困难,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相应的援助。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灾民增多,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日益重要。(3)贫困人口,即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社会成员,这一群体尽管会有生活来源和相应的收入,但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达不到法定的最低标准,所以也属于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此外,一些特殊的社会成员难亦被列为社会救助的对象,如艾滋病人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这就需要非政府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救助。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政府,小社会导致非政府组织没有生存空间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

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首要主体,政府不仅对社会救助的实施负有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有直接管理与实施的责任。作为社会行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以自发性的募捐和其他慈善性活动的形式进行自发性救助,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存在“大包大揽”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现状使得中国非政府组织准入门槛高,人为行政垄断,导致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

(二)资金短缺,经费普遍不足

资金短缺是困扰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管是对政府还是对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有财政拨款、社团会费收入、社会捐赠、附加收入等数十种资金来源渠道,因为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作为保障,其资金来源相当广阔。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应成为非政府组织资金筹集的主要努力方向。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资金相当短缺。

(三)组织人才匮乏,专业化水平不高

不能够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非政府组织资金短缺引发的另一个重要后果。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包括三个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兼职工作人员、志愿者。一方面,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比较少,现有的专职工作人员素质比较低且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不能胜任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需要。专职工作人员是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核心力量,专职工作人员的短缺严重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服务项目的扩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非政府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

四、发展和完善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增强对非政府组织的认同和信任

面对转型时期中国庞大的弱势群体,在发展市场经济、政府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社会已经出现了政府和市场都难以企及的领域,这客观上要求作为第三部门的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政府必须要意识到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价值。社会救助涉及的领域很多,要面临的问题更多,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对政府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因此,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必须

要树立支持、管理和监督的观念,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参与社会救助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有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公益意识

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激发和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社会救助的意识,有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公益意识,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不断向前发展。非政府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参与成为社区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一些非政府组织投身社区建设,组织和调动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财力、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持社区志愿活动。

(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 1.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

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理事会,对内可以增加民主、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外能增加组织机构的透明度。筹备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来管理经营组织,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开,各司其职,从而可以避免主任负责制的种种弊端。成立理事会把组织的命运与创办人的命运分割开来,从而使得组织能够长期健康得发展。而且,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对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增加了组织机构的透明度,增加了组织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成立理事会是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领导人的共识,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有着重要意义。

2.提高保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人才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成长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情操;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到非政府组织领域,譬如佟丽华律师谈到“他正是用相当于公务员的薪水和更多的机会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他的组织进行工作。”当然非政府组织还是很难自身来独自解决人员素质问题,必须与政府的工资、人事和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中国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发展情况,当前最关键的首要是不断提高组织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人员素质。

(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外部监督 1.完善有关外部监督立法

任何一种组织都需要一种确定的规则,并构成具有整合特征的监督机制。人们通常从道德层面上来探究公益事业,然而却忽视了要长期发展公益事业还必须依靠法律规章制度作为保障。非营利法国际中心的两位学者利昂E·艾里什和卡尔拉W·西蒙曾经从立法的角度提到了一些关于非政府组织自治的国际经验,主要内容是各国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应允许非政府组织自由的成立和以合法的方式在社会中自由的活动,提高非政府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细化的条款避免非政府组织的创建者、官员和从业人员的腐败行为,以及构建

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和透明机制等。

2.改善和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中国是一个有着集权传统和习惯的社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力对民众生活的全面渗透之上的,政府的态度影响着社会的态度。目前,政府是唯一具有法律权威且可强行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政府在非政府组织监督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非政府组织外部监督管理机制,需要社会与政府的共同治理,特别是政府的规制。

参考文献

[1]柳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9 页

[2]姚建平.《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年版..[3]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4]唐钧.《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J],《江海学刊》.2001 年第 2 期.第108页.[5]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所谓非政府组织,就是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自多管理层中的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在当代,仅从公共事业管理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公共事业作为涉及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事务,本身就是产生于社会,这些事务的解决或公众需求的满足,也最终必然通过为公众提高服务,落实到社会,这在现代社会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在现实中,面对广大公众的丰富多样的需求,不仅诸多的具体服务,如社区服务等等应该交由非政府组织向公众提供,而且在许多公共领域或对许多社会公共事务,如艺术院团、出版物、影视节目及各类体育活动等,如果根据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办理,实现行业自律,管理效果往往要好于政府组织。因此,在现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政府组织。

第二,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从政府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管理公共事业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关系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但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府往往受到各种势力的制约,以及政府庞大的科层机构所带来的的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会反应不够灵敏,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等不足,因而在现实中,许多国家不得不进行了公共物品的供给向民间转移的改革,诸多过去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物品,变成了由政府资助的非政府组织提供。

第三,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为,在公共事业的范畴内,主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两大方面,因此,从整个社会管理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正能使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提供纯公共物品。这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有机配合,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第四,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当代社会包括公共事业在内的整个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所谓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一是明确政府的核心职能就是公共政策和相当法律的制定,将政府原有的执行性和服务性的职能分离出去,相应的,改变政府直接办公共服务机构的做法,参照经济领域中“政企分离”的做法,重构政府与下属服务机关的关系,扩大服务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二是将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由社会组织,以扩大公共服务的总供给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是将能够进行经营性投资、开展市场竞争的领域,如煤气、供电、铁路、电讯、城市交通等,通过相关法律并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交给私营部门经营。概言之,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社会事业社会办。

此外,如从整个现代社会运行来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还具有扩大就业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制度能力,以及提高公民民主意识,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作用。总之,在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非政府组组织在与政府一起致力于公共事业服务和管理,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与其他社会中介组织一起,促进社会本身即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形成良好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质量和水平。

第三篇:如何看待“社会救助”问题 ?

如何看待“社会救助”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即将于5月1日起施行。全国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电视电话会议4月22日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编织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发挥社会救助的应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线。”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 社会救助”问题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救助也由过去的补缺型进阶为如今的普惠型。然而,量上的膨胀和面上的扩大并不全然意味着社会救助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缺少统筹性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成为制约社会救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拦路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应运而生。既高树“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又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无疑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作用提供了法律依循和刚性约束。无论是见危不救、救助不力的社会“冷漠病”,还是救助失准的“养懒汉”问题,亦或是救助资金挪用、骗助骗保等行为,都将被置于法律视野下,这必将大大压缩这些问题的存在空间,确保每一笔社会救助资金、每一种社会救助资源都能真正用之于困难群众。这是法治时代的专利,更是民生保障的必需。

要看到,诸如救助机制漏洞多、救助资金缺乏、待救助人群逐年递增之类的问题,无不带有转型社会、初级阶段的特征。法律真空、制度漏洞需要给予耐心来填补,救助能力需要逐步提升,被急速的城镇化快车甩下的一些寡助失助者,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来消化。对于社会救助中呈现的问题,要增强冷静看待问题的辩证思想和过程意识。既然需要一个过程,也就必需循序渐进付诸努力。不怕慢就怕站,问题只有在不断解决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如今,《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社会救助确定了制度方位和努力方向,能不能把社会救助事业推向更为广阔的水域,关键就在于真正将政策落实落地。

再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落实就会落空。《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怎样落实?首当其冲就是要着力协调各方,按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要求,构筑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社会救助曾经深陷“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困局,无论是贵州毕节5名男孩垃圾箱烤火中毒身亡事件,还是南京女童饿死事件,都照见各方协调不力、相互推诿的问题。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真正要发挥出2+2>4的作用,谈何容易?往往各部门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家守着自己的固有利益不撒手、面对责任互踢皮球,能否顺利实现各方统筹协调合作,有赖行政智慧,更有赖继续深化改革,打破利益痼疾。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一个社会文明与否,不在于物质财富有多么涌流,而在于民生疾苦是否得到庇护。社会救助古已有之,在近现代更是日显重要。时至今日,兜好民生之网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代人手中,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考验着对得起时代的担当。

第四篇: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问题刍议?

龙源期刊网 http://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2 [3][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转起来[M]王列,赖海荣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蔡放波政府与NGO的合作问题刍议——由汶川大地震中的非政府组织引发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11(3):18 [5]林静汶川地震中非政府组织发展初论[J]南方论刊,2011(2):50 [6][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7]赵婷婷,温志强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_困境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2):49 [8]徐顽强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7 [9]杨红星,郑红艳红十字会官方色彩的理性解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6):64 [1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33

第五篇: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问题及对策

班级:公管112班 学号:201108460121 姓名:曹烨鹏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是郭美美事件等危机事件接踵而来,给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危机公关已刻不容缓。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危机公关普遍存在着反应迟缓、沟通不畅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在各方面的努力,提升危机公关的能力,让非政府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危机公关 问题 对策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让中国红十字会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机,公众捐款大幅减少。据《羊城晚报》报道,深圳市红十字会医疗救助资金专属账号自“郭美美事件”之后,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零。近年来,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壹基金等非政府组织都出现过危机事件,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非政府组织危机与危机公关受到了普遍关注。

一.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的含义

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是指非政府组织用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对可能或已经突发的不利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事件进行处理,运用传播沟通、协调关系等手段来求得公众的谅解和支持,化解危机,重塑组织形象,实现组织目标。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的产生原因。

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总结起来无外乎两种,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管理不善两种。外部环境影响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变动、市场波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媒体负面报道、自然灾害等等。例如,2010年9月“壹基金”创办者李连杰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透露,因为中国尚未批准进行公募的个人慈善基金,壹基金存在中断的可能。一时间,愤怒、不满、怀疑的情绪弥漫网络,“壹基金”存亡的危机产生。内部管理不善包括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方法不当、执行不力、机构设置不合理、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等。例如,2012年4月,媒体全面报道中国红十字会仁爱基金通过其下属的志愿者工作办陆续向陕西的几家大型国企和一些地级市的老干部局捐赠了上万辆自行车,但这些自行车质量很差,有的无法骑行。这个事件暴露出红会内部管理的混乱和腐败问题,质疑之声四起,危机出现。无论是哪种原因产生的危机,都会给起步晚、发展不成熟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以致命的危险,因此非政府组织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策,熟练应用危机公关的策略,消除危险,利用机会。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现存的问题。

2008年汶川地震后,几百个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行动,帮助救援,使灾区人民和世界看到了中国NGO的力量,2008年也被称为“公益元年”,全民踊跃捐款,争当义工。但其后的各种危机事件却使国人越来越不信任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越来越质疑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究其原因,中国非政府组织在面对危机时的危机公关存在很多问题。

1.反应迟缓。危机处理重在迅速,如同救援有黄金期,危机公关也有,一般48小时内解决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看到我国非政府组织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没有把握住黄金期,使危机加剧,愈演愈烈。例如,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伪劣自行车事件”其实发生在2011年,媒体当时就有报道,但是直到2012年4月媒体已经掌握了极为详实的资料,在铺天盖地的声讨之后,中国红十字会才开始着手危机公关,显然反应太慢了,效果可想而知。

2.策略不当。危机公关的策略选择至关重要,危机不同,策略不同,策略使用的先后次序不同,如果盲目使用,会适得其反。“郭美美事件”颇受关注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天就发表声明全盘否认郭美美其人与中国红会有任何关系。反应是够迅速,但是只是一味的否认,而没有说明是否经过切实的调查,这一纸声明就显得单薄和不可信了,大众的反应愈加激烈。

3.沟通不畅。危机发生后,内部沟通口径一致很重要,与媒体和外部公众的沟通更为重要,如果沟通渠道不畅,会使内部和外部公众疑虑更重,危机会难以驾驭。“壹基金”的存亡危机事件就是属于这种,在得知“壹基金”的存续存在政策上的障碍后,“壹基金”负责人李连杰先生事先未与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是选择在各方公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在大众媒体上发布“壹基金存在中断可能”的重要信息,从而使得内部公众自危,外部公众疑惑,扩大了危机的负面影响。

4.能力不足。危机公关的一切策略都需要人去策划、组织、实施,因此,公关人员的个人素质影响甚至决定了危机公关的最终效果。在很多失败的危机公关案例中,我们发现公关人员的公关能力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在《新京报》专访中表示:郭美美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公众仇富仇贪,红十字很冤屈。在之后几天网友证实了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和郭美美的关系后,这位秘书长又出来澄清自己之前的言论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有联系。作为红十字会的秘书长,在红十字会遭受危机时出来讲话化解危机是正确的,但前后不一致和不负责的言论,不仅没有化解危机,反而使这次危机的情况加剧,受到了舆论的更多的指责,公关能力需要提高。

5.忽略内部。组织内部公众的危机公关也同样重要,但是很多组织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应对媒体、调查事故、善后赔偿等针对外部公众的危机公关上,事实上,大多数的外部危机源于内部危机。2011年的“尚德捐赠门”事件使中华慈善总会处于舆论谴责的漩涡,捐赠品被折价变卖且钱款去向不明的问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后,中华慈善总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可见,组织内部管理不善、流言纷飞、猜疑甚至背叛会直接导致组织的分崩离析,内部危机及时妥善的处理能够很好的预防外部危机的发生,也能有助于外部危机的处理工作。

四.我国非政府组织危机公关的对策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非政府组织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可和信赖,这些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却放慢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因此重视危机公关、提升危机公关能力、取得危机公关最佳效果成为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问题。

1.预防为主。非政府组织危机的出现和危机公关的缺失与失败,通常是由于内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对危机或危机公关产生足够的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和基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危机防范意识,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对危机发生的征兆麻痹大意,危机出现就显得突然和不知所措,使危机的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危机公关预防工作有:对内部人员进行危机公关教育,培养危机公关意识和技巧、方法,提高危机公关能;聘请专业的危机公关机构和专家,对非政府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成立一个专门的危机公关部门,对危机公关工作实行有计划、有准备、有策略的全程监控。

2.沟通无碍。很多危机的起因都是沟通不畅,因此,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危机公关成功的关键。无论对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及时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进展及最后的处理结果,这样不仅能打消因为怀疑和猜测而造成的不良情绪,也能塑造真诚、负责、透明的组织形象,尽快扭转不利局面,使危害降到最低。特别要强调的是与媒体的沟通,因为社会大众大多是通过媒体了解危机事件的,如果不与媒体形成良好的、真诚的沟通,对组织的负面效应会非常严重,加重危机。事实上,很多组织的危机公关工作中常常忽略这一点,“鸵鸟”心态作祟,总是以为过一段时间公众就会淡忘,但媒体的连续质疑和报道只能使危机事件变得更加神秘,更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使事态发展变得不可控。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与反馈,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组织向外发布信息,还需要倾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声音,因此收集、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也要畅通。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体的传播甚至放大,公众的不满情绪高涨,谴责、谩骂甚至可能会引发骚乱,如何平息公众的激动情绪是危机公关人员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组织能够指定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负责倾听、记录公众的不同声音,并且反馈组织的处理进展,以安抚公众的激动情绪,这样可以体现组织的管理有序,也可以帮助组织及时查找危机的原因和制定公众最能接受的危机公关方案。

3.勇担责任。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首先关注的是组织的态度,这决定了公众对组织的整体认识和组织形象。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就是面临危机时非政府组织的首要和必要的态度,无论组织的对与错,至少出现这样的负面消息就说明组织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如果还有诸如生命、财产等损失的重大事故,那就更要勇担责任,为危机事件负责,为受害人负责,为公众负责。勇担责任还包括勇于问责,这也是公众非常关注的一点。当危机发生后,公众有权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有关负责人以及处理方案进行问责并得到相应的回应。非政府组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公益性,是全心全意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民间组织,是靠社会公众的捐款建立起来的组织,必须要为公众负责,接受公众的问询和问责,这是非政府组织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4.作为迅速。危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然发生,突发性使得危机事件的发生出人意料,没有准备,如果不能迅速处理,就会使得危机的蔓延速度呈几何级上升,因此,反应迅速是危机公关工作的第一要务。但作为迅速不是指迅速的编造故事或谎言,一切试图掩盖事件真相的企图都是愚蠢的,而是应该迅速开展负责任的作为,是由调查、沟通、赔偿、问责、慰问、道歉等一系列实际行动组成的。有作为的组织能给公众以信服感,满足公众的期望,不仅能尽快挽回声誉,甚至还能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迅速的作为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单独行动,而是整个组织经过深思熟虑的成熟方案,具体的行动有专人负责,口径一致,分工明确,上下一心,这不仅能保证迅速渡过危机,而且能提升组织的形象。

5.加强管理。(1)管理要先进。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都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要彻底摆脱“官老爷”式或“家族企业”式等落后的管理体制,要用现代企业的法人管理体制管理非政府组织,这样既有人、才、物的管理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使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充满活力,社会效益更高。(2)公开和透明。非政府组织的运转资金都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善款,是普通民众节衣缩食的拳拳之心,是社会大众的爱心凝聚,因此每一笔善款的使用情况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而大多数非政府组织的危机也是来源于善款去向的不明。作为以公益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必须把所有的账目公开,让公众看到每一笔钱真的送到了弱势群体的手中、真的用于兴建希望小学、真的给贫困学校买到了电脑等等,使一切项目都是透明的,这样才能增加公众的信任感。(3)监督最关键。非政府组织的良性运转,关键在于设计精密的社会问责制度和评估制度,建立监督防线,良好的监督制度能够保证非政府组织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监督包括组织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内部监督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来实现,制定严格完善的监督制度,有明确、具体、可行的监督办法和奖惩措施,也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内部人员具备自律的信念和使命感。除了非政府组织的自律,外部监督也很重要。政府应该制定严格、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专职的机构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也可以聘请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监督与评估,这可以弥补政府监督机制的不足;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这是规范非政府组织行为非常关键的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2.3.4.5.6.叶檀 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损失多少 何佳穗 李连杰做客《面对面》:壹基金存在中断可能 辛木 给红十字会抹黑的不是劣质自行车 百度百科

王卡拉 红十字会谈信任危机

《财经》 红十字会秘书长详细回应郭美美事件

下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挑战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挑战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已逐步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国内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则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大举涌入,二者相互交织,共同促进。......

    被害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研究

    被害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以国家为视角,忽略了社会的救助作用。在社区矫正兴起以来,社会的帮扶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本文立足......

    执行救助制度相关问题研究(汇编)

    执行救助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执行救助 机制 问题 探索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执行救助制度尚无法律明确规定而处于探索、无序状态,但各级人民法院在总结多年执行经验的基础......

    中国在社会救助中的政府责任

    中国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 摘要: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

    质量管理在优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作用研究(汇编)

    摘要:发展社会救助事业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契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规范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决......

    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

    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发现、存储、共享、应用以及创新的知识管......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流浪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有别于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儿童之所以会流浪,这不仅仅是由于儿童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家庭背景、社会影响的因素在......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上海政法学院 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试卷 试卷类别:本科■高职□开卷■ 闭卷□A卷■ B卷□系别班级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