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0问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0问
一、上海医改方案出台的背景
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卫生事业立足本市实际,服务全国,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本市人口期望寿命已达82.13岁,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全市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9.61/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到5.97‰,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保证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二是公共卫生事业成效卓著,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城市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近年来有效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2010年世博会等众多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医疗卫生保障。三是形成了由三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就医的可及性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中心城市地位得到确立。四是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保障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效降低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五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证了安全、充足、及时的药品供应;初步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药品不良反 应事件得到及时处理,药品安全总体动态可控。六是医学科技迅速发展,创新医学成果大量涌现,学科人才建设成果丰硕,高端医学人才集中汇聚,为上海卫生和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上海本轮医改面临什么样的形势、问题和挑战?
上海本轮医改处于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医药卫生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维护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本市医改面临的形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发展卫生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二是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亟需转型。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迫切要求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向控制规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卫生服务模式必须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三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亟需提升。随着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加快郊区卫生事业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吸引国际优质资源,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党和政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本市医改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公共 卫生形势依然严峻,传染病和慢性病双重疾病负担将长期存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保障水平还存在差距;医疗资源布局滞后于城市规划和发展,与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不相适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未有效落实,有序的就医秩序尚未形成;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地位不相匹配;药品购销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不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有待加强。
3、上海医改的领导和组织架构是怎样的?涉及哪些部门? 为深入贯彻国家医改精神,切实加强对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深化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组织推动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任组长,副市长沈晓明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口计生委、市国资委、市政府新闻办、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研究室、市物价局、市民政局、市食药监局、上海保监局、市总工会、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警备区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波、翁铁慧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叶明忠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4、上海医改方案是如何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009年以来,本市先后开展了22个专题调研、10个综合调研、7个深化调研项目和2个平行研究,为起草制定本市医改方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调研过程中,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医改工作汇报,研究有关工作。市政府先后召开了10余次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管区县长、区县卫生局长、医院院长、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卫生管理专家、卫生新闻记者、市民群众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医改办组织起草制订了本市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医改文件”),并先后征求了市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五位医改工作市长顾问、分管区县长、区县卫生局长、部分医院院长的意见。2010年11月10日,市政府召开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原则同意医改文件按程序送审和发布。12月7日,分管市领导专程赴京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汇报上海医改工作。12月23日和12月28日,市医改办分别向市政协、市人大通报了本市医改方案。2011年初,俞正声书记和韩正市长分别听取了医改文件制订情况的汇报。3月16日至22日,医改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市医改办对医改文件进行了多次修改。经过近两年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经市委常委会第160次会议和市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1年5月,医改文件正式发布。
二、上海医改的目标和任务
5、上海医改的目标、任务及其实施步骤是如何设定的? 本市医改的目标基于国家要求,又高于国家要求。在医改方案的设计上,既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 突出重点,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使广大市民尽可能多的享受新医改带来的实惠。具体来说,分为近期和长远两个阶段:
近期阶段是到2012年,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卫生信息化、现代医疗服务业、进一步方便居民看病就医等10项重点工作,力争有效缓解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长远阶段是到2020年,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发展医学科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
6、上海本轮医改的惠民利民举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次医改的惠民利民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内容,覆盖包含外来人口在内的本市全体居民,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是开展郊县三级医院建设,使每个郊区县至少拥有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提高居民就医可及性和便捷程度;三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待遇,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和减负力度,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四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五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实现居民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加强对居民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六是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7、如何缓解群众当前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
为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市医改办会同本市有关部门,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研究了有关措施。针对“专家门诊挂号难”、“就医过程多次排队多次付费”、“门诊配药限量”、“医保病人自费项目负担重”、“救护车到达晚”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本市将推出一系列相关解决措施。一是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推广门诊预约诊疗、一站式付费、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缓解慢性病患者配药限量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各级医疗机构不得采取与经济创收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建立过度医疗行为认定机制,严禁院内“假出院”等弄虚作假行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加强卫生、医保等部门联合执法。三是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用材料的使用,所有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由医院提供并进入医院的财务账目,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病人自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并实行严格考核。四是改善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服务,增加一线值班救护车数量,提高随车急救医师保障待遇,探索建立医疗救护员制度,规范医院急诊接诊流程,保持“绿色通道”畅通,落实一般疾病就近急诊原则和首诊负责制。
8、上海本轮医改的预期效果有哪些?
一是制度得到创新。本市医改在卫生管理体制、医疗资源整合、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医疗机构控费机制、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家庭医生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实现创新,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上海医药卫生 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体系得到完善。通过本轮改革,构建一个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区域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医疗资源布局将更加均衡。全市每个郊区县至少拥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郊区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将明显改善。同时,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也将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老年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
三是水平得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临床医师的整体水平将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应用,促进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高端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四是群众得到实惠。扩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内容,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信息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等,这些都将给本市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9、上海本轮医改的新增财政投入主要投向哪些领域?
一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少得病。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看病。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责任,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 设、设备购臵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进行补助。
三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得起病。通过加大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等资金投入,完善筹资机制,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和水平。
四是支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2011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688种基本药物的范围内配备使用,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五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群众看好病。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项目库管理,所需资金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探索政府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职业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的政府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政府投入的比重。
10、上海医改的配套文件有哪些?主要涉及哪些方面?什么时间出台?
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文件的有关精神,深入推进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上海本轮医改除《实施意见》、《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 个文件外,拟出台配套文件70余个。主要涉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臵、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等10个方面。目前已出台的配套文件有41个,随着本市医改工作的推进,其他30余个文件将于2011年陆续出台。
11、为什么医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统筹全局,系统设计,循序渐进。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面临诸多特殊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外来人口众多、对外开放程度高、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等,这些问题决定了医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其解决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其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身具有复杂性,它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又都存在着不同的深层次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分阶段分层次,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再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且不同群体又有不同的诉求。因此,每一项决策都需慎之又慎。为了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很多政策都需要先试点后推广。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2、近年来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要的特色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保障到位。2003-2005年和2007-2009年,先后实施和完成了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区两级政府共计投入建设资金近70亿元。二是关注民生,力求实效。针对老人、儿童、妇女、农村居民、患病的贫困人群等,实施了十大公益实事项目。3506名60岁以上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10106名无业、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了免费治疗,全市8.5万名中小学生建立了眼保健档案。三是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应急救治三级网络基本完善。136家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达到标准化要求,并实现与市、区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6个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心脏、脑外、烧伤、创伤等14个市级专科急救中心相继建成。全市建成115个医疗急救分站,配臵了500辆救护车,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臵装备得到改善。四是注重内涵,提升功能。建设了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11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选拔和培养了30名优秀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人才。
通过上述举措,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履行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近年来,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非典、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疫情、冰冻雨雪灾害、“5•12”抗震救灾、奥运会上海赛区保障、“婴儿奶粉”事件、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11•15”特大火灾等重大事件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13、上海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是什么? 上海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旨在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控制疾病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4、如何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群,预防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无需得到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 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15、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效果,确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可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现阶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
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要求,结合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现状,自2011年起,本市实施十二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保健、学校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等内容。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较,共增加了三大类21项内容。
16、什么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国家和各地区针对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臵需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适时充 实调整。从2009年开始,国家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在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本市将分年逐项新增新生儿疾病筛查、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等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7、上海居民可通过什么途径享受到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否要支付相应费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和医疗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覆盖全体居民。
18、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可享受到哪些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本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9、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什么要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上海作为国际化 特大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加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20、上海目前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
本市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分类、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等做了详细阐述和规定。近年来,本市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决策系统,完善了市区两级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处臵专业队伍。市卫生局成立了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日常管理工作。
在完善卫生应急处臵机制方面,一是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三是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救援网络和立体救援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援体系。
21、上海学校卫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学校卫生服务?
上海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尚不能满足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数量不足、来源缺乏、流动性大、年龄老化、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学校卫生工作的社会支持环境有 待加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支持。
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切实保证工作人员和经费,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始终把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儿童青少年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因此学校传染病防治,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臵仍是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以健康为中心,从以个体为基础转变为以群体为基础,侧重一级预防,注重知识、意识、生活方式的培养,规范有序地探索和推广学校卫生适宜技术,实现关口前移。四是拓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来源渠道,切实保证其晋升和福利待遇,提高学校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22、上海本轮医改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一是建立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国际公认的解决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三部分。该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本市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二是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装备,提高本市食品安全隐患快速处臵和食品安全技术监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基层监管网络。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才培养,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提高监督人员理论水平和执法实践水平。五是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及其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科学处臵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效率。
23、什么是职业病?上海本轮医改将如何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共有10大类115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产业的转移、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广泛应用,以及本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从业人员数迅速增加,本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轮医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本市职业病综合防治工作,一是贯彻落实《上海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二是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职业病防治机构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四是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作用,做好职业病病人的医疗救治,并探索采取商业保险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投保,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24、上海全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方面将有什么新举措? 上海将以建设健康城市为平台,结合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全体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围绕“四控一动”(控油、控盐、控烟、控体重、适量运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并面向全市居民家庭免费发放相关实用健康工具。推行“一二二”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即在居(村)委会推广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企事业单位探索和推广职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全市培育1万名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志愿组织者,通过他们每年组织20万人群(10万名 社区市民、10万单位职工)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并成为健康促进志愿者,再以“1传10”的方式向200万人群(百万社区市民、百万单位职工)传播健康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同时面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适宜的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此外,本市2011年起将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年)》,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居(村)委会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组织开展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戒烟限酒、健康心理、合理用药、中医治未病、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妇儿和健康老人等10大行动,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25、什么是气象公共卫生问题?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气象公共卫生问题是指由不良气象条件引发的公众的生理与心理疾患,甚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气象公共卫生服务是指卫生和气象部门建立合作,共享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可能引发诸如冬春季一氧化碳中毒、夏季高温中暑、疾病流行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提示。稳定、准确的公共卫生气象预测、监测、预警,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不良气象条件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
26、什么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目前各区县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标准是怎样的?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政府予以投入,用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及其公益性的落实,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体现。目前,本市已建立了以人口为基数、逐年增长的 社区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按分级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保障,成为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中最为核心和稳定的内容。各区县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已从最初按照户籍人口逐步转向按照常住人口拨付,全市人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从1997年的按户籍人口8元/人提高到2010年按照常住人口46元/人,显著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防治并举。在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本市着手推进辖区内项目成本测算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经费逐年增长机制,逐步从按人头付费的粗放式分配逐步转向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配。
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27、上海当前的医疗资源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上海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资源整体上较为丰富,能够满足本市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926所,平均每2.2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一所医疗机构,基本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标准。全市千人口床位数5.19张,千人口医师数2.66人,千人口护士数2.72人,居全国前列。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区县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二是资源结构不平衡,存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短板”情况。三是社会办医发展相对滞 后,社会办医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四是微观层面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效率较高,但宏观层面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清晰,资源的宏观配臵效率有待提高。
28、上海本轮医改将如何完善医疗资源的规划和配置? 一是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功能分工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门类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人口分布变化,完善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实施“5+3+1”工程,在郊区新城、人口导入区域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升郊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按照规划设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四是加强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短缺医疗资源的配臵。政府对社会举办的康复、护理机构给予政策扶持,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医院;进一步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18个区县的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改造,加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五是完善规划、准入、土地、医保、人事等政策,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六是强化中医资源配臵,新建隶属三级中医院的中医门诊部,加强政府举办的二级中医医院建设。以本市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整合市和区县两级中医医疗、教育、科研资源,健全中医服务体系。
29、什么是“5+3+1”工程?对上海市民就医将有何影响? “5+3+1”工程为郊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5”即在浦东、闵行、宝山、嘉定4个区分别引入长征与六院、仁济、华山、瑞金等5家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床位规模600张;“3”是对崇明、青浦、奉贤3 个区(县)的中心医院,规划定位于三级医院,全方位加强医院人员配臵、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的建设,并按照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医院明确为三级医院,床位规模1000张;“1”是迁建金山区1所三级医院,床位规模为700张。
实施“5+3+1”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九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本市近年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新一轮医疗资源调整。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达到每个郊区县都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的目标。同时,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增量,通过调整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使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使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
30、什么是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它是如何组建的?
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建立医疗联合体是本市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医疗联合体是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区县的若干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紧密型非独立法人组织。所属医疗机构为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接受联合体的领导,遵照其功能定位开展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区县政府、三级医院的办医主体和有关大学,联合体的行为对共管的上级单位负责。试点区县可因地制宜,探索组建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模式的医疗联合体。
31、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是如何运行的?对上海市民就医会带来什么好处?
探索构建统一、节约、高效的联合体内部运行机制,实行“两统一”、“两创新”。一是统一运行管理,联合体内人员实行柔性流动,财务统一管理,探索组建统一的后勤服务平台和医用物资采购平台。二是统一资源调配,联合体内以信息化为基础,探索开展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院际协作服务,探索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查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统筹规划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统一调配床位资源。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联合体内率先推进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加强居民的健康监测和慢病预防,注重全专结合、全程连续,建立涵盖治疗、康复和护理功能的连续、全程的服务链。四是创新服务手段,联合体内率先开展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临床路径管理、电子病历、医师多地点执业等服务手段创新。
市民在签约的联合体就医,可以享受连续全程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享受若干就医优惠,如每年一次免费的专家健康咨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到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享受优先便捷的转诊通道,享受优惠的就医费用等,具体措施由各试点单位探索推出。
32、目前区域性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取得了什么进展? 自2009年以来,按照市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本市先后针对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和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开展了两轮课题调研,为制定本市试点指导方案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2010年10月,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委、市人保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下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部分意向试点区县根据多年来已有的三、二级医院间资源纵向整合的经验和工作基础,积极制 定医疗联合体组建方案。目前,部分区县对推进联合体试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其中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已正式启动试点。
33、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全科医师为骨干,以家庭为单位,对社区范围内(居住、生活、工作、学习等)的人群提供最基本和必要的健康服务,这种服务是具有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注重公平、可及、有效和适宜,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将有利于完善本市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臵,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降低群众医药费用。社区卫生服务应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康复服务等。
34、上海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怎样的?本轮医改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何新举措?
经过连续13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建设,本市已经构建了由2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6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476家村卫生室组成的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本市普遍开展了以全科团队为主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服务对象从患者个体向社区居民群体转变,服务项目从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 综合服务转变,服务过程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从被动等待病人上门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经过600学时的全科岗位理论培训和临床半年的实践培训。从2006年起,本市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三年规范化培养,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注册全科医师4229人。
本轮医改将在保证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依靠“二个抓手”,夯实“三个基础”。“一条主线”是指以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主线,以健康管理为重点,以防治结合、条块整合、纵向联合为原则,以向居民提供有效、适宜、综合、连续、协调的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的基本保健、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等基本需求。“二个抓手”是指以实施居民健康管理为抓手,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诊断;以探索家庭医生制为抓手,建立起与居民签约式的服务关系,提供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三个基础”是指夯实公益性基础,继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完善补偿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人才基础,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四大环节,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服务能力过硬、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信息化基础,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35、上海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海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始于2006年,起初在长宁、松江两区试点探索,至2008年推广到全市所有区县。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围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水平,规范服务功能、加强监督管理”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公益”、“基本”,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二是转换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消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趋利机制,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收入的直接联系,建立与工作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挂钩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三是转变服务模式,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全覆盖、属地化、网格化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全科医疗、签约服务;四是整合资源,引导病人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逐步建立有序的就诊秩序。
36、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经过几年努力,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下一阶段将进入深化与完善阶段,具体包括:一是完善社区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要求,各区县科学核定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项目和收支标准,规范收支预算管理,确保政府投入到位;二是完善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按照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市级政府对区级政府、区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对医务人员的三级考核机制;三是完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推进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经费分配方式由粗放式的按人头付费逐步转向按服务项目分配;四是建立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院之间的协同合作,探索分级医疗新模式,落实双向转诊,为建立梯度有序、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筑坚实基础。
37、什么是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 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家庭医生的服务对象为签约对象个体,还包括其家庭成员。
家庭医生制服务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国家医改文件明确提出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要求,强调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 “守门人” 的职责。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社区全科服务模式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真正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是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面临的新课题。以家庭医生首诊制和按人头卫生经费管理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将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有利于合理诊疗秩序的形成,有利于卫生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38、家庭医生队伍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确保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家庭医生必须具有全面的全科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全科诊疗技能,善于与服务对象交流,能够按照循证医学原理,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原则上由具有全科主治医师资质的人员承担,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根据目前本市全科医生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家庭医生制试点阶段,各区县可根据辖区内社区医务人员队伍现状和服务对象数量分布等情况,适当调整标准,但需具备两项基本条件:一是注册全科医师,二是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3年以上临 床诊疗经历。
39、家庭医生是如何提供服务的?
家庭医生服务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主要概括为:一是家庭医生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即可利用家庭医生服务;二是公开家庭医生联系方式,使服务人群有相对固定的家庭医生;三是在以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开展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四是家庭医生承担核心的诊疗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其所在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联合体以及社区资源,提供护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相关服务,并在患者需要转院时,帮助其转至上级医院诊疗。
五、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40、上海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经过十多年改革和发展,本市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一是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全体市民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的户籍人口覆盖率已经超过96%。二是形成多层次保障,建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障为辅助,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医保管理不断完善,市民就医、购药和报销“一卡通”,建成了医疗费用全市联网的计算机实时结算系统;建立了市、区县、街道(镇)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系统,设立了962218医保咨询服务热线,每个社区均有“一所医保定点医院、一家医保定点药店、一个社区医保服务点”。
41、上海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根据国家医改意见确立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框架体系,上海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将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整合和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组成的,覆盖城市就业人口、城市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外来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帮困力度。从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起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42、在沪外来从业人员如何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
在目前上海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将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其他外来从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
43、上海目前对解决职工高额医疗费负担有哪些政策? 为了有效化解患大病重病职工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矛盾,上海出台了若干减轻职工医疗费负担的政策措施。除了对大病、丧老、低收入等困难人群实施各种医保减负之外,2004年上海研究出台了与个人年收入挂钩的医保综合减负政策,参保人员年自负医疗费累计超过其年收入一定比例的以上部分费用,可以由医保基金支付90%。2007年和2009年,又分别对该项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大了向低收入人群的倾斜力度,扩大了受益范围。医保综合减负政策的出台,较好地解决了参保人员患大病重病后自负医疗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增强了抵御高额医疗费风险的安全感。据统计,近六年来,享受医保综合减 负的有20余万人,减负总金额超过9亿元。
44、如何进一步完善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1958年实行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医疗保障形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农民基本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底,本市农民参合率达98.8%,人均筹集合作医疗基金750元,其中个人缴纳189元,集体扶持82元,政府匹配479元;参合农民门诊住院补偿占总费用的60%以上。
今后一段时期,本市将重点围绕“保基本、重公平,建机制、强实效”,突出“两个提高、两个推进”,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两个提高”是目标。一是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针对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人数逐步减少的趋势,依据参合农民就诊补偿村级80%、镇级70%、区(县)级60%、市级50%,住院补偿镇级80%、区(县)级70%、市级50%和大病减贫补助的目标筹集新农合基金,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保证补偿到位,切实保障农民看得起病、大病可减贫,逐步实现上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与保障水平接轨。二是提高合作医疗管理水平。合作医疗实现基金区级统筹,管理市区镇分级负责,按国家、上海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统一运行和监管;完善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补偿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规范基金的运行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两个推进”是手段。一是逐步推进实时报销。逐步实现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网络在线实时结报,让农民在减轻就医经济负担的同时,享受到更便捷的管理服务。二是逐步推进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实施统一的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实时监管,为统筹规划合作医疗与居民医保 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45、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工作规划是什么?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上海将从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起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适时选择部分街道乡镇对符合相应条件的老人试行护理费用医保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研究完成老年护理保障筹资、运行、服务、评估等政策办法,逐步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作为上海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老年人的老年护理保障需求。
46、上海本轮医改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上海本轮医改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一是试点取消低收入家庭的大重病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逐步试点开展门诊医疗救助。二是简化医疗救助审批程序,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实施事后医疗救助向事中、事前救助转移。
47、上海的补充医疗保险有哪些?它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家医改意见提出,要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上海主要为扶持弱势群体,通过个人缴费、政府资助提供一份补充医疗保障,主要包括:一是退休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由市总工会举办,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以后的个人自负部分再予以一定比例报销。二是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由市红十字会主办,提供住院医疗的补充保障。三是外地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在其享受外省市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对个人负担部分给予补助。此外,还有 行业和单位内部互助帮困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基本医疗保险与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共同组成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了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48、为什么要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如何鼓励?
商业健康保险是指商业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商业健康保险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缓解医疗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三是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还有利于引入以需求为主导的健康管理理念和视角。
目前本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开发、业务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保障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本轮医改将从多方面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包括:一是鼓励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个人、单位共同缴费,为高端人才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二是贯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27号文件精神,鼓励本市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三是鼓励医保部门、卫生部门、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其参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对居民实施健康管理,对医疗机构进行诊疗行为评估和费用控制。四是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和第三方管理健康保险服务,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直接结算,简化理赔手续。五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委托经办和服务外包试点工作。六是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药卫生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推动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延伸,有效推进管理式医疗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
49、如何做好在沪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根据国务院医改意见对有关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对城乡各类流动人员跨制度或跨统筹地区转移医疗保障关系提出了意见。上海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简化手续,规范流程,方便参保人员接续基本医疗保障关系和享受待遇,切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50、如何方便异地安置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异地报销? 国务院医改意见提出,要“以异地安臵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医改实施方案又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臵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上海近年来通过与兄弟省市医保部门开展协作,打破了原来参保地与就医地的局限,积极探索建立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分别与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和安吉,江苏镇江、常州、南通、扬州和大丰,安徽马鞍山,河南洛阳,贵州贵阳,以及青海省等13个城市1个省签订了医保经办机构签订异地就医委托报销协议,为异地就医参保人员提供就地报销医疗费用的便利。
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51、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和安全用药。它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药品生产供应,提高药物的可获得性;第二,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药品临床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第三,完善“新药创制制度”和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医药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药品供应保障包含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四个主要环节。本市的改革和保障措施包括:在研发环节,市食药监管部门将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基本药物标准的提高,加紧基本药物标准的修订;在生产环节,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依照基本药物生产质量监管工作方案的要求,指导和监督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在流通环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提高药品配送能力,严格进货、储存、销售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可控和可追溯;在使用环节,确保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质量可靠。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对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最大程度地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52、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生产供应保障、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财政补偿、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政策办
法。
5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和上海基本药物补充目录各有多少种?主要涵盖哪些种类?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包括205种西药、102种中成药及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本市增补药物目录(2010版)包括236种西药、145种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和本市增补药物主要涵盖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维生素矿物质类药、血液系统药等24类药品。
54、基本药物的价格是怎样制定的?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省级人民政府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统一采购价格,并根据统一采购价格和药品加成政策确定本市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
55、基本药物如何招标采购?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按照要求,本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2010年上海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文件,2010年12月27日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启动了对688种基本药物(包括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381种本市增补药物)的网上公开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今后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使用的药品,应百分之百经过集中招标采购。
本市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方案充分贯彻了国家文件相关要求,一是坚持以省(市)为单位,通过单一货源承诺的方式实现量价挂钩
的集中采购,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力争明显降低中标价格。二是在评价体系上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价格因素。通俗地说,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哪个药的性价比最好,哪个药的中标率就高。三是坚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招标范围面向全国统一市场,招标采购工作在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协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市纠风办等部门全程监督下,做到百分之百公开操作。
56、如何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量供应?
基本药物采购纳入政府主导、全市统一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管理,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全市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平台实行网上集中公开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在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量供应方面:一是加强中标药品购销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履行药品购销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本市药物购销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药品生产企业按时足量供应、配送企业及时配送,保证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需要。二是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建立地方基本药物储备,确保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及时提出储备品种数量,落实所需资金,组织承储单位尽快存储,做到不缺货、不断档。三是落实零售药店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有关要求,零售药店要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对处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依据处方正确地调配、销售药品。
57、本市能否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
2010年12月6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市卫生局等10个委办局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试行)》,同时公布了本市381种增补药物目录(2010版)。按照文件要求,自2011年2月1日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已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零差率销售和招标降价这两方面的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价格比以往下降30%左右。
二、三级医院的药品暂未实行零差率销售,今后将按照国家医改工作的部署逐步降低药品销售加成率。
58、各级医疗机构在基本药物使用方面有什么要求?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本市增补目录内的品种。
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应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规定的使用比例。
59、如何保证基本药物的优先、合理使用?
一是通过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不断优化品种和数量,将目前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药品纳入目录。二是加强对医生使用基本药物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三是规范医生处方行为,要求医生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选用基本药物,并将其使用情况纳入考核。四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逐步改革药品加成政策,从制度上切断趋利行为。
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60、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标是什么?
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本市医改方案的精神,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革,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试点初步形成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
61、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在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三个专项试点上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同时,根据本市医改的整体进程,还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开展部市共建,加强全行业属地化管理。二是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资产监管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岗位设臵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是补偿机制改革。在
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四是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社会第三方的公立医院评价制度,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五是不断深化医保、医疗联动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管理,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加强医疗服务和收费管理,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目前本市已下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三个专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公立医院改革更多的配套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
62、如何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强化政府监管出发,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政府部门负责公立医院行业宏观管理,不干预医院的具体管理事务;公立医院承担其自身具体经办管理职能,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63、如何建立高效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一是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
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二是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部分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三是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标准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五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
64、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调动其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积极性,调动其钻研技术、增长技能的积极性,调动其强化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方式的积极性。通过公立医院投入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内部运行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将逐步扭转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环境,改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执业环境,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社会地位,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本市将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以保险机制化解和转移令医务人员困扰的医疗纠纷,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依法打击“医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真实的职业现状,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医务人员的氛围,力求通过政府各部门和社会
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全市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
八、鼓励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65、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相继出台了包括学科建设、社区中医药服务、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等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全市城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基层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应有作用。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达标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了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积极参与了全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试点工作。三是实施 “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医药科研管理,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工作,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本市建设四个“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展中医药对外教育和医疗、科技、产业合作,在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再上台阶。五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取得新成效。本市在注重院校教育的同时,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医医疗服务资源相对不足,资源配臵不尽合理。二是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
够,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中医药科技缺乏重大理论、学术突破。四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
66、上海中医药服务网络由什么构成?
本市中医药服务网络是以中医综合性医院、中医门诊部和中医专科诊所为主体,同时包括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在内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本轮医改将初步形成以三级甲等中医院为核心,由若干个市、区县二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并与综合医院中医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服务、梯度支撑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市级中医院以中医药防治危重疾病及疑难杂症为工作重点,区级中医院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专科为发展方向,中医门诊部建设旨在实现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更好地发挥中医临床特色优势。
67、如何加强中医药在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各级中医院急诊科建设,建设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整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二是加快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制定中医药干预相关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或方案,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基础上,将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预、老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特色服务,纳入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以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工作为基础,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体现上海中医药学术先进水平的
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力争在肿瘤、慢性肝病和肝纤维化、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取得重大临床科技成果。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和中医康复技术等相关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68、如何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在推动中医药传承方面,一是实施“海派”中医流派研究工程,以本市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基础的若干中医流派为重点,开展以中医理论研究为核心,以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经验和诊疗技术为目标的中医流派继承研究,重塑“海派”中医辉煌;二是大力推进名老中医工作室和名师传承工程,继承、抢救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三是在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传统师承方式,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代中医师承模式”;四是推进体现传统性、整体性、综合性、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于一体的“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建设。
在推动中医药创新方面,一是整合各方资源,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在已有的中医药相关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新建若干个中医药研究机构,形成以中医临床、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中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为主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三是依托本市已有中医药科研平台和基础学科优势,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挖掘中医药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理论和技术体系;四是建立以国家药物(中药)临床试验机构为基础,以实时电子化临床数据管理和配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初步形成符合管理规范要求的中药、中
医诊疗技术临床研究平台;五是结合国际传统医学标准化建设计划,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开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版中医疾病分类标准及中医药行业其他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69、上海本轮医改将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方面,一是加大对中医药研究院、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中医药工程中心和科技产业基地等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实施“中医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发挥本市中医药信息化、标准化研究工作的良好基础和人才优势,加快中医中药标准化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中医中药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一是依托设立在本市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和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创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传统医药活动,把本市建成为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的中心;二是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三是进一步扩大本市中医药对外教育规模,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和考试资格认定的研究;四是开展传统医药学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要求,做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工作。
70、怎样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完善中医药发展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国
家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组成的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加强中医药全行业管理,统筹推进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区县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本区县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履行区域内中医药工作管理职能,完善配套政策,保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完善中医药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投入保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和实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倾斜政策,集中财力资源,优化投入方向,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三是完善机制保障。主要包括:完善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定价机制,充分体现中医药专业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逐步扩大纳入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范围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并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中医药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四是加强中医药政策扶持,健全法制保障。制定《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实施细则》,保障本市发展中医药事业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建立和完善本市中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体系,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九、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
71、怎样理解“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如何实现?
“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是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方向。“政事分开”是指政府行政职能与公共事业运作功能的分开,“管办分开”是指监管与举办职能的分开。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43 目的是合理确定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职责范围,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责。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全行业的监督管理,从公立医院具体事务的微观运作中摆脱出来,不干预医院的具体管理事务。二是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提供服务,为公立医院履行公益性职责提供保障。三是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形成决策、运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
72、公立医院监管的重点是什么?
公立医院监管的重点是以维护公立医院服务公益性质为核心,切实加强准入和运行的过程监管。一是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监管。二是加强对公立医院履行政府确定的公共服务目标的监管,确保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加强对公立医院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的监管,促进公立医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四是加强对公立医院执行政府制定的经济运行、财务管理、价格管理、基本药物使用等有关政策的监管,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五是加强对公立医院收入使用和分配的监管,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
73、上海医疗服务市场监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这项工作?
多年来,本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各项措施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滞后。目前多数医疗服务监管的法规是十年前制定的,对医疗服务市场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条款予以调整,一些违法行为有禁止性条款,却缺乏处罚条款或处罚条款力度不强,违法成本较低,导致一些突出问题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屡打不绝、屡禁不止。二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亟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医疗服务行为规范需进一步强化;部分医务人员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医疗活动,存在一定的医疗隐患,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是医疗服务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市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和手段还不能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缺乏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管措施。
本轮医改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通过全行业管理、属地化管理,落实医疗服务监管责任,具体包括:完善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政策,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信息公示和公开,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评价和评估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水平。
74、如何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确保其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 医保基金是由个人、单位、政府共同筹集的公共资金,其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为此,医保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防范各类侵害医保基金的行为。随着
本市医改的推进和深化,医保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基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一是完善医保监管制度和机制建设。结合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制定实施符合本市实际的医保监督管理制度;实施定点医院分级管理,完善定点医院协议管理,建立医疗服务监督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医保执业医师库、诊疗项目库、药品代码库建设,建立医师诚信管理制度、个人失信管理制度;完善门诊代配药制度,防止租借医保卡倒卖医保药品行为。二是加强对医保违规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完善门诊就诊次数、就诊费用异常情况审核,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监督效率;加大对定点医院,医生以及个人各类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医保违规行为和取消执业资质相挂钩;与卫生等部门开展医保联合执法,将打击倒卖医保药品骗取医保基金纳入本市“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同时,杜绝限量配药、假出院、红发票、小病大医等损害参保人员利益行为的发生。三是营造共同关注医保基金合理使用的社会氛围。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参保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大力普及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常识,引导参保人员形成健康、规范的就医行为;倡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维护医保基金,促进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75、如何完善医院院务公开制度?
院务公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科学管理和解决群众就医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院务公开。重点包括三方面:及时公开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及时公开医疗服务重点环节、服务目标和要求;及时公开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措施和重要事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
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院务公开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对医疗机构开展院务公开的组织领导、范围和内容、时限、方式、范围和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考核,并作为对医疗机构及其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将院务公开作为常规内容纳入医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此外,将院务公开与加强卫生行风建设紧密结合,将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行风建设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措施,加强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职工的民主监督。
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76、什么是卫生总费用?目前上海市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有哪些特征?
卫生总费用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卫生总费用已经成为政府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不可缺少的政策依据之一。据统计,2009年上海市卫生总费用为66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38%,人均卫生总费用为3433元。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近年来,本市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的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一升一降一平稳”的局面。“一升”是指随着本市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年~2009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一降”是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9%下降到2009年的22%;“一平稳”是指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近年来在20%左右波动。
77、如何理解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上海本轮医改如何引导和鼓励这类机构的发展?
近年来,各方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渐统一。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来发展卫生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它对于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臵,促进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方便群众就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卫生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体系,为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本市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将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逐步形成由多种所有制性质并存、功能分工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门类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还将大力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在加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向国际化的一流水平方向发展。
78、为什么要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对本市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作为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发挥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其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促进本地公立医院学习先进的国际医院管理经验,提高医疗服务
水平和效率。再次,本市正在努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79、目前药品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弊端有哪些?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药品价格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处方药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非处方药及各地调整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药品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定价;目录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本市通过行业协会平衡统一公布最高零售价格。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药品价格均为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鼓励经营者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和规定加价率(额)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来降低实际销售价格。政府制定药品价格的主要原则是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反映供求、鼓励创新,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产业发展政策等因素。政府定价的基本程序包括:开展成本和市场价格调查、专家评审或论证、集体审议、听取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利益方意见、价格公示等。
目前,药品价格形成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我国药品价格经历了严格控制到基本放开再到逐步加强管理的过程,许多药品在放开阶段价格快速上涨,形成的矛盾较多。重新纳入规范管理后,降低药品价格、疏导价格矛盾需要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二是现行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格中包含了“补医”的费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长期偏低,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总体上收不
抵支,为维持医疗机构运行,国家允许医疗机构通过销售药品获得利润,补偿医疗服务亏损,因此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也比较严重。要改变这种“以药补医”的现状,取消药品中“补医”的费用尚需要时间。三是流通环节过多过滥,药品不合理加价行为比较普遍。此外,政府在不断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的同时,对由企业定价的药品价格还缺乏监管手段,一些企业变换名称、剂型变相涨价行为时有发生。
80、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医药价格有何区别? 根据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性质的不同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在政府指导价内确定实际服务价格;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求等情况自主制定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实行统一管理。
81、医疗服务的价格将如何改革?
一是分类指导,逐步完善差别定价政策。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级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和患者合理分流。二是逐步完善收费公示制度,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服务场所显著位臵公布服务项目名称和价格,并采取多种形式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的查询服务,完善门急诊明细账单制度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制度。三是逐步完善集体审议制度,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共同参与,提高定价科学性。
82、药品价格改革的目标和措施有哪些?
药品价格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健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符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药品价格能够客观反
第二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作者为平凉市崆峒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第三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甘谷县卫生局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2年2月
我县医改工作于2010年4月全面启动,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医改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于2010年4月26日召开了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会议,会议由分管副县长潘慧琴同志主持,县长贾忠慧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制定下发了医改方案。经过两年来的工作,组织结构建设得到加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进展顺利,运行平稳。
一、2011年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卫生系统团结一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定不移的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各项医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积极成效。
(一)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2011年,我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3.7%。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分别为230元、160元。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00元,个人缴费为30元。二是2010年新农合门诊统筹在17所乡镇卫生院,563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并纳入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范围,确定报销比例为80%。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达到了门诊统筹全覆盖,实现了门诊就医可以报销。从2011年5月份开始,在全县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部采取了“一元钱”看病的模式。
三是及时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比。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县级医院分别达到了65%、90%和80%。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为6万元),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县农合办与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水市中医院签订协议,开展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推行了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价格合理下降 1.2011年5月,县物价局通过市场调查,与我县天元、康泰、兰州阳光甘谷经销部、县医药公司等4家配送企业协商,在省级招标采购价格内制定了甘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并下发《关于甘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的通知》。对在我县乡村医疗机构使用的204种国家基本药物统一了采购最高限价,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按比例报销,完成了基本药物二次议价工作。根据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培训会议,我县基层医疗单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设立了专门账户,进行基本药物网上招标采购。目前,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工作逐步开展。
2.从2010年10月起,在全县17所卫生院和563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完成了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1.2010年,与村级阵地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建设和购买方式新建了57个村卫生室,并代表天水市接受了中央灾后重建工作组的检查。2011年,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了23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现已全部完工。
2.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我们制定了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连续2年已按要求派出5名医务人员到省级医疗机构进修,派出25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接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全县563名乡村医生进行为期6天的轮训。
3.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按每行政村每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243万元,其中6000元中3000元作为基本补助,3000元作为绩效补助。2010年应向乡村医生发放的243万元已于2011年初发放结束,2011年的乡村医生补助发放工作正在进行,预计月底可结束。
4.按照省卫生厅确定的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2010年县医院被评定为二级 甲等医院,县中医院被评定为二级乙等医院,有9所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一级甲等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一级乙等卫生院,促进了县乡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2011年在渭阳、西坪、谢家湾、古坡四所卫生院开展了等级评审工作,其中渭阳、西坪、谢家湾三所卫生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卫生院,古坡乡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卫生院。
5.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了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2011年有1名护理人员被评为全市“十佳护士”,3名护理人员被评为全市“优秀护士”,2所乡镇卫生院被评为“优秀护理示范岗”,在2011年“5.12”护士节受到了市卫生局的表彰。
6.认真组织万名医师支农工作。2011年安排17名省内外医师到4所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农活动。县医院接收5名天津医师进行交流指导,并选配5名医师到天津交流学习。
7.落实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政策文件。一是建成了礼辛、安远、磐安、金山中心卫生院和大像山镇、大石卫生院等六个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并确定了167所中医特色村卫生室。二是征集到治疗农村常见病的4种中医药诊疗技术和11种推广处方,并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额报销。三是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中医师带徒工作,共确定了11名名中医,带徒24人。四是在全县中医力量相对薄弱的12所卫生院从退休人员、乡村医生、个体诊所中聘请了23名在本地有影响、群众信赖的中医人员在卫生院坐诊。五是落 实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中医药费用补偿比提高20%的新农合优惠政策。六是去年,我县有5名医务人员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有13名同志被吸纳为甘肃省中医协会会员;七是开展了《甘谷县常见病、多发病验方验案》的编辑工作,目前已完成两期。
8.甘肃省卫十一项目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现场会与2011年11月中旬在甘谷县召开。我县的中医药工作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代表和省级专家、兄弟县区的较好评价。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701万元,2010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882万元,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到位1403万元。2010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截止2011年9月底已使用790余万元,资金使用率90%以上。
1.与县财政、县计生部门研究制定了《甘谷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甘谷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细则》,制订了报账程序和办法,并于2011年4月初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执行。2011年5月初,对乡镇卫生院长、会计、医改办主任、农合办主任、乡镇卫生管理办公室人员进行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新农合业务培训。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11年,我们先后印制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3种,70余万份,健康处方11种,30万份,全 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及宣传46期,其中县卫生局举办讲座8期,局直部门开展讲座及宣传20期,乡镇卫生机构举办讲座及宣传18期;县卫生局各股室印制宣传折页10种30万份,印制《甘谷县公共卫生服务手册》13万份,印制中医药类宣传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17万份,妇幼、疾控印制各种专业宣传资料15种36万余份,各乡镇卫生院印制各种宣传资料21种65万余份。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糖尿病日”、“高血压日”、“世界精神病日” 在各乡镇,县大十字广场进行健康咨询义诊活动并于甘谷电视台开展健康教育栏目,吸引群众参与,在2011年9月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日”通过移动短信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开展强化免疫等活动时发送短信30余万条。全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3.截止2011年12月底,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档案33475份,建档率57.9%,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330030份,建档率达58.24%。电子档案建立387605份,建档率79%;
4.确定六峰镇中洲村、安远镇王马村为健康教育示范村,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饮食、行为、生活习惯健康干预和劳动卫生防护。
5.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接种麻疹疫苗39106人份,接种率为99.94%。
6.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肿瘤放化疗、终末期肾病透析为主要内容的慢性病管理,截止2011年11月底,高血压病人建档管理 28142人、糖尿病病4538人、重症精神病 357人、肿瘤放化疗患者76人,65岁以上老年人46349人。
7.孕产妇建档管理15649人,3岁以下儿童建档管理20060人。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市上确定在市一院、市二院及武山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革试点,我们主要学习了国务院印发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将4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及文件汇编印发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宣传动员。
1.在县医院、中医院主要开展了设编定岗、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
2.积极探索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县医院制定临床路径8个,中医院制定临床路径病种5个,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
3.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自查工作,定期召开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会,开展合理用药培训教育,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采取个人谈话、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措施,对不合理用药及时给予干预。
二、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抓好2012年医改任务落实情况
(一)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负担逐步减轻 通过积极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农合管理制度及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是2012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00元,个人缴费为50元。人均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30元,筹集到位新农合基金12021.443万元,其中:农民 个人缴费1578.333万元,市县526.11万元,省财政344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6472万元。2011年1-11月,补偿20810人次,住院率4%,基金补偿4174.59万元,门诊统筹支付1260.21万元,按调整后的新补偿标准,政策范围内实际住院补偿比为乡级 95%、县级90%、县外市级75%,省级65%。二是完成新农合看病、报销“一卡通”软件推广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先成立逐步全面推开的方式,确定42个村和48个村卫生室先进行试点,总户数15056户。截止9月16日,已完成5668户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占37.65%,2011年10月份已全面开展,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全覆盖。三是落实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中医药费用补偿比提高20%的新农合优惠政策;征集到治疗农村常见病的4种中医药诊疗技术和11种推广处方,并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额报销。四是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病等八类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在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等十二类疾病纳入重点疾病试点范围。
(二)以“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加快我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谷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谷政办发[2010]34号)及《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政办发[2011]239号文件精神,按照《天水市人 8 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政办发[2011]239号)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和《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按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市上的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2年元月,为宣传动员阶段,主要是传达和学习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所要实施的内容、方式、方法、步骤、目的等,为实施好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奠定基础。
2012年2月-2012年3月为试点阶段,在六峰镇中心卫生院、金山乡中心卫生院、礼辛乡中心卫生院、白家湾乡卫生院、大像山镇卫生院十里铺分院五个卫生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试点,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在全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高经验。
2012年4月-2012年12月,为推广阶段,在全县其它12所卫生院全面铺开,力争在8月份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初步建成,年底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关键,是乡镇卫生院全面履行县卫生局赋予管理辖区内村卫生室的职责,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两级负责制。在具体内容上,要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措施: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
(三)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是做好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督导考核、培训指导、资金监管等工作;抓好麻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美沙酮门诊完成治疗 人目标。二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所有孕产妇和儿童受益,将有力的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推动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三是以省卫生厅提出的“健康甘肃、养生甘肃、长寿甘肃、幸福甘肃”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全民健走行动”。全力开展慢病防治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病防治工作。四是按照“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思路,落实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和分析任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五是加强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协管和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提供依据。六是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重视并加强地方病、职业与放射卫生和精神卫生建设。七是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城市、社区、乡镇创建工作,继续推进控烟工作,积极倡导公共场所无烟化。八是按照医改任务要求的阶段目标,完成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加快健康档案动态运行进程。九是落实中医治未病纳入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工作。十是慢性病随访管理方面实现“四对 口”:公共卫生服务手册、慢性病随访记录、随访登记表、随访对象。
(四)继续推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在县医院、中医院主要开展了设编定岗、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
2.对县中医院在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解决了县中医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出台了《甘谷县中医院考勤制度》、《甘谷县中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甘谷县中医院总值班制度》,与中层干部(科室主任)签订了2012年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了县中医院规范化管理。
3.积极探索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和50个单病种付费模式,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县医院制定临床路径8个,县中医院制定临床路径病种5个,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
4.对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局紧紧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群众医疗满意度、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及三医联动等改革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按照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xx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心思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医改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高巨文同志兼任。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相关文件,在市医改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医改工作开展广泛宣传,使医改工作深入人心。全年认真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坚决贯彻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的精神,医改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主要措施效果
(一)群众医疗满意度
1、督查中存在的问题。我局通过对公立医院督查梳理,经归类汇总,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个别单位科室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单位科室不能紧跟像是更新观念,及时转变管理方式和诊疗服务,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德医风和单位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二是医疗单位医疗秩序相对混乱,如:挂号区、缴费区不明确且窗口利用不充分,导致大量就诊人员无序、无章拥挤扎堆。三是医疗质量安全方面。主要针对某些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欠缺、急诊力量薄弱、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医药感染控制和医务人员防护措施不足、新的规范制度得不到迅速贯彻落实等问题,四是服务态度方面。主要针对目前还存有的服务态度不热情、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用语不文明、首问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甚至有的仍然严重存在着“生、冷、硬、顶、推”等现象。五是优化就医程序、方便群众方面。主要针对目前还存在的就医环节繁琐、流程复杂、标识不清晰、便民服务设施不齐全、“三长一短”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较突出的问题。六是医疗纠纷处理方面。个别医疗机构医疗纠纷过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畅通,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对医患沟通重视不够。
2、提出整改措施。一是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各医疗单位都要认真排查梳理存在的问题,逐条制定整改措施。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期安排;既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整改方案形成后,要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吸收群众的合理意见,进行必要的修订。二是认真进行整改。各单位要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对整改情况认真进行督查。对具备整改条件能够解决的,要马上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要限期解决;对那些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情况复杂、涉及面大,单靠一个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向党委政府部门汇报,加强沟通协调,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三是坚持边整改提高边查摆问题。各单位要坚持边整改提高边继续查摆问题。要将排查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着重挖掘工作和思想中存在的深层次、本质性问题,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和思想根源,尽快将问题彻底解决。
3、整改效果。经过各医疗机构一段时间改革整顿,患者就医秩序、医务人员接诊服务、医疗机构的协调管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群众医疗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医患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二)分级诊疗
1、积极与上级医院开展对接合作。县级公立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建立协作关系,开展远程教育、远程会诊等,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让群众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安排骨干医师或其他技术人才到对口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医务人员到各卫生院应诊、查房、会诊,指导工作,患者较轻的在当地诊疗,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根据实际督查走访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对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应加强人才队伍系统性培养;二是基本药物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药品种类受限,应进一步适当增加基层用药品种;三是相应必备检查设施及治疗设施不完善,政府应增加投入,增加基层医疗设备的提高医疗质量;四是群众存在得病就去大医院的误区,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分级诊疗政策。
3、建立支援帮扶制度。根据上级《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沧州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本轮医改政策,为帮助乡镇卫生院制定发展规划,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确定了发展目标,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审定各专业科室帮扶内容,每年召开两次帮扶专题会议,采取巡回医疗、义诊、定期查房、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受援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并免费接收受援医院人员进修学习,使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年得到提升,从而降低了县域内的转诊率。
市人民医院以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形式于2015年6月25日与xx卫生院联合成立了市人民医院第一分院,充分发挥了二级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管理等优势。目前收治门诊病人、住院病人效果很好,受到当地百姓群众的欢迎,有效缓解了市人民医院内科系统住院病人的压力,截至目前XX市人民医院又与XX镇卫生院、XX卫生院达成了帮扶协议。
(三)推进管办分开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进程中,管办分开是明确举办者和监管者的主体与职责,避免主体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所以推进管办分开是我市医改工作的重要职责,我市医改办领导小组调动各医改办成员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学习调研管办分开相关政策及其他县市成果,进一步加快推进管办分开政策落实。
(四)医药分开
我市公立医院医药改革已于2014年12月31日零时起正式施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不含中药饮片),这一举措为我市的“医药分开”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鉴于目前国家、省、市没有对“医药分开”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具体要求,我市将继续重点关注此项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准备,如上级有相关精神下发,我们将及时推进此项工作。
(五)三医联动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医改成果亟待巩固,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即“三医联动”)改革已经逐渐成为各方共识,也是下一步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调动相关成员单位,对“三医联动”进一步调研学习,为我市全面医改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