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电函[2010]18号(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时间:2019-05-14 03:2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教电函[2010]18号(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教电函[2010]18号(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第一篇:粤教电函[2010]18号(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粤教电函„2010‟18号

关于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26号),深入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子,经研究,决定从2011年起,在全省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为核心,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点、难点问题入 手,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技术和策略上的瓶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强化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效能,整体推 进、深化应用、培育特色,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资源一体化、服务均衡化,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从质量层面、内涵层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统一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效益为重”为原则,结合“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20个左右的“实验区”。

二、建设要求

“实验区”经过3年至5年的建设,达到以下要求:

(一)领导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当地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范畴,从领导、投入和督导考核等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全部学校均成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校园网络、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等信息化装备均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要求。

(三)基本实现“校校通”。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以10 兆以上光纤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其他独立建制学校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以4兆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

(四)基本实现“班班通”。全面推进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进班级,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班级有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其他独立建制学校60%以上班级有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

(五)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应用广泛;45岁以下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到100%;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中小学全部按照国家、省的标准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

(六)建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基于远程的校际合作机制,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校际合作的学校参与率达到100%,校际合作活动常态化。

(七)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丰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用特色鲜明,有一批远程校际合作示范学校,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数量达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实验区”主要开展以下建设:

(一)制订规划,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城乡统筹的长效工作机制。结 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制定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的政策、标准 和规范,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逐步实现 县(区)域范围内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统一、农村山区县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镇内编配统一、城乡教师培训标准统一,以及中小学信息化设施建设维修改造经 费、网络接入资费和电费等的标准、分担比例和拨付方式统一,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管理、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

《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另文印发。

(二)推进城乡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均衡化。以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进班级为重点,加快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终端设施设备建设,全面实现城乡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基本均衡。在偏远山区推广“流动电脑室”模式,逐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

(三)探索基于远程的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策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以“送培训下乡”为重点,以专题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培训、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四)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机制和策略。加快优质、精品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引进和整合,通过开展“一校一课”资源共享活动,利用网络汇聚每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远程帮扶”、“校 际联盟”、网络课程互选和“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远程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资源效应,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五)开展教育信息化特色创建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目标,以课程和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开展信息化支 持的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努力营造“信息化促优创特”、“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的良好氛围,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创建活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特 色,培育一批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龙头的优质学校和现代化示范学校,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成立“实验区”建设工作机构。“实验区”建设是我省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着力从质量层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实验区”建设实行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省教育厅成立“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厅长任组长,教育厅 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审议“实验区”工作方案、评估结果和重大问题协调。省领导小组下设“实验区”工作 办公室,设在广东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实 验区”的日常管理,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实验区”工作方案、标准规范和验收办法,具体组织“实验区”申报、培训指导和评估表彰等工作,总结推广“实验区”建 设工作经验等。“实 验区”的组织实施由各市、县(市、区)具体负责。各市要相应成立“实验区”工作机构,根据省的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地区工作计划,组织辖区内县(市、区)的申报、资格预审和监督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由县(市、区)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实验区”工作小组,切实推进各项实验任务。

(二)落实“实验区”建设经费。“实验区”建设采取“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建设方式。各地特别是“实验区”要设立义务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并确保专款专用。省对积极开展“实验区”建设的县(市、区)予以表彰。

(三)定期组织申报和评估工作。“实验区”的申报和评估工作采用定期组织的方式。从2011年起,各地市于每年的5月底前完成辖区内“实验区”的基本条件审查和初评工作,并于每年6月底前向省“实验区”工作办公室报送申报材料。省组织专家评审后公布“实验区”建设名单。

(四)加强督导检查工作。“实 验区”工作纳入教育强市、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 任考核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范围。“实验区”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对各有关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定期开展“实验区”的自查自评工作,定期 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实验区”工作情况。省将建立“一县(区)一案”制度,开展“实验区”专项检查,并根据督查和验收结果实行奖补。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验收指标体系(试行)》另文印发。

附件“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申报表.doc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二篇: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申报地区:深圳市龙岗区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粤教电函[2010]18号)精神和深圳市教育局《转发关于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深教[2011]36号)精神,我区确定开展申报实验区工作,并列入2011年区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为形成我区教育信息化的亮点特色,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特制订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以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臧 动(区教育局局长)副组长:陶红春(区教育督导室主任)

程 畅(区教育局副局长)袁学锋(区教育局副局长)韩园林(区教育局副局长)谢蝶深(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仁幸(区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成 员:刘静波(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程悦安(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邱惠如(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陈晓田(区教育局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科科长)

胡 军(区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吴金财(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廖 志(区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区教育局袁学锋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六个工作小组:

(一)信息调查组。主要负责现状的摸底调查。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廖志副主任担任组长,由区教育信息中心牵头,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研室协办。

(二)应用推进组。主要负责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和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廖志副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师专业发展及研究部门、全区学校信息化专业人员组成。由区教育信息中心牵头,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教研室和各街道教育办协办。

(三)综合资料组。主要负责创建的资料准备,由区教育督导室陶红春主任兼任组长,区教育督导室牵头,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各街道协办,各部门负责提供本部门资料。

(四)质量督察组。主要负责对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要求进行认真检查,对照整改。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廖志副主任担任组长,区教育信息中心牵头,区教育局各科室、各街道协办。

(五)协调联络组。主要负责协调联系各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由区教育督导室张仁幸副主任担任组长,区教育督导室牵头,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教研室、区教育局基教科、区教育局计财科、区教育信息中心和各街道办教育办各指定一人参与。

(六)课题研究组。主要负责针对该项目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负责人担任组长,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区教育局教研室、区教育信息中心、各街道教育办和各学校相关人员参与。

二、创建目标、任务

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探索依托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体制、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寻求出一条有效途径,提供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全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内学校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均衡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促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照省、市文件精神进行自查。根据自 查情况,对装备进行完善和补充。

主办:区教育信息中心;协办:区教育局计财办、各街道教育办、各学校。

(二)探索远程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策略。以“送培训下乡”为重点、以专题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培训、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主办: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区教育局教研室,区教育信息中心。

(三)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的机制和策略,开展有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加快优质、精品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引进和整合,通过开展“一校一课”资源共享活动;以“远程帮扶”、“校际联盟”、网络课程互选等多种形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资源效应;开展与此项目有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形成我区教育信息化品牌。

主办: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区教育局教研室,区教育信息中心,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四)加大对民办学校的信息化装备及信息化应用扶持力度。力争使民办学校通过区教育城域网接入省教育专网,鼓励民办学校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对积极改善信息化装备,在信息化方面有较大的成绩的民办学校进行扶持和奖励。并将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列入民办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考核指 标。

主办:区教育局;协办:各街道教育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基于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与创新的三通平台”和“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两大教育信息化项目,使我区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使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办:区教育信息中心;协办: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教研室,区教育局计财办。

(六)大力创建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创建工作,力争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是区内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数量达到学校总数的15%的目标;二是区内有各类信息化特色项目的学校达到30%。

主办:区教育信息中心;协办: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教研室,区教育局计财办。

(七)积极探索民办学校有效的信息化道路。由于历史原因,民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被弱化,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力争找到有我区特色的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三、进度安排

创建工作分为七个阶段。

(一)筹备启动(2011年2月至3月)。

区教育局及相关单位进行摸底调查,对照上级教育信息化装备标准及评估要求,提出整改建议。

(二)整改(2011年6月)

提交我区初步工作方案至市教育局,根据市教育局组织的专组初评反馈意见,对申报材料等有关内容进行整改,调整我区创建工作方案及资金安排。

(三)申报实验区(2011年6月)。

向市教育局提交“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申报材料,并接受市教育局的初评。

(四)制订三年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2011年7月至9月)。

根据省、市文件要求以及我区实际情况,按全市的统一部署,制订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并提请区政府落实资金等有关事项。

(五)迎接省评估资料准备(2011年8月至10月)。根据省省教育厅将出台的《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和《“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验收指标体系(试行)》,准备省评估材料。

(六)迎接省评审(2011年10月至12月)。请省领导小组组织省评估组对我区进行评审。对资料进行最后的复查,力争我区进入“实验区”名单。

(七)实验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如果获得省教育厅同意加入了实验区,按“实验区”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含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内容按省教育厅后续颁布的评估细则及我区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确定。期间开展以下两个重大信息化项目:

2012年6月前完成“基于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与创新的三通平台项目”的第一期建设工作,2013年6月前完成第二期建设工作,2014年6月前完成第三期建设工作。

2011年至2013年9月,完成“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四、拟开展的的项目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一是重点解决民办学校接入教育专网工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采取政府、社会等多方投入资金,力争区内民办学校接入教育专网。

二是教育信息化装备均衡化建设工程。重点解决民办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相对落后的问题,使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装备达到省市标准,并且满足学校实际需要。

三是是加大培训、监督和评估力度,发挥教育信息化装备的效益。

(二)大力推进两个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一是“基于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与创新的三通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使信息化手段真正走进课堂,形成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教研通”、“教学通”和“资源通”,使全区优秀教师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并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的威力。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促进薄弱学校在师资力量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实现我区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提升我区管理相对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并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大力推进科研、培训的信息化。

通过搭建科研和培训的信息化平台,创新我区科研及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破解时空的限制,努力提高科研、师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信息化特色学校创建工程。

力争使我区有30%以上的学校有本校的信息化特色,并且能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对薄弱学校直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五)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

通过三年的创建工作,使我区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参加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参赛水平进 入全市前列,对于普及型的信息技术比赛,力争全区80%以上的学校参与。

目前,我区已经完成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未来三年内,要求50%的教师完成中级培训。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进一步提升我区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五、工作要求

本项工作是区教育系统2011年的重点工作,各部门和各学校要通力合作,高度重视,力争我区进入实验区名单。

(一)按程序、按规范、按进度完成各项工作。各相关部门、学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按时完成。

(二)建立专人负责机制。该项工作是我区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各街道、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要安排单位(部门)领导和专人负责落实具体工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三)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各部门和各学校要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对于涉及的问题要积极主动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有效解决问题。

(四)建立保障机制。实验区的建设,在人员、经费保障方面将要给予充足保障,三年内,预计将投入2亿元左右 的专项建设资金,确保实验区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

(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各部门和各学校要各负其责,全程跟踪,掌握进度,对于落实不力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四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五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将就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几点我的观点: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

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

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下载粤教电函[2010]18号(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电函[2010]18号(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合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家谈 茅箭区二堰小学 谢平一、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在对“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编)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 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100%,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

    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5则范文

    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为进一步加快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落实各项政策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在全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现代化滨湖大......

    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王怀宇,李景丽 (保定学院 信息技术系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城乡义务教育现状,导致的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结合教育......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思想解......

    奇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奇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滩头镇中心学校领导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解决镇域内中学教师相对过剩,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小学外语、音乐、美术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