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西省委书记 苏荣 2010年3月1日
尊敬的华建敏副委员长、尊敬的万钢副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 大局、着眼统筹区域发展确立的重大战略,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也是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荣使命。今 天,我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办这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座谈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方面有识之士济济一堂,目的就是要借助在座的各位“高人” 的智慧,为我们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献计献策、给予指导。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光临,正如刚才吴新雄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的诚 挚欢迎和衷心感谢,是发自肺腑的,是真诚的。下面,我把我们的一些情况、一些考虑和打算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以便求得更大的支持。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提出、形成的有关情况
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省份。如何既加快发展、富民兴赣,又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认真思考并不 断探索的重大课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把山、江、湖的开发与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与经 济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建设 富裕文明江西与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于2008年初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 “母亲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刚才华建敏副委员长问我有没有富营养化的问题和其他污染的问题,我向委员长报告,江西鄱阳湖正常 的水域面积是3000平方公里左右,最大面积是1953年5300平方公里,第二个大的面积是98年5100平方公里,蓄水354亿立方。一般来说,水的 富营养化,要自身能够置换六次的话就可以防止污染,正常情况下,鄱阳湖蓄水是90立方,如果自换六次,就是540亿立方,鄱阳湖的水流入长江的是1460 亿立方,就是说鄱阳湖水的置换靠自身的供给能力可以置换30次。还有,进入7月下旬以后,长江倒灌还可以置换数次。大家都知道,江西水资源特别丰富,我们 民族有一句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我看只有江西能办到,别人不能办到,为什么?因为江西是16.69万平方公里,鄱阳湖流域是16.2万平方公里,占全 省的面积的92%,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形成的径流流入了香江,给香港同胞供水,剩下其他的全部进入鄱阳湖,因为江西地形是手掌形,两江三河,五大河 系,所有水全部进入鄱阳湖,南高北低,东高北低、西高北低,三面进入鄱阳湖,汇入鄱阳湖的总流量是1460亿立方,这些总流量打个形象的比喻,超过了黄、海、淮三大河系的总水量,占长江总水量的15.5%,具有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一是着眼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这是中央领导提出来的,二是着眼于从江西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的路子,三是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也有 的部委领导跟我建议,说你对内可以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外叫国务院“双十二”规划,就是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批复 的,双十二正是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的日子,说你叫国务院“双十二”规划比较容易记住,这也是比较好的创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提出是山江湖工程的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 奋发努力的结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这是国家发改委组织 在北京的国家级专家论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有两位全国著名的生态立区布局专家提出江西对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说得加深认识,不 能光站在江西的角度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该从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的有机统一,解决这一世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并且提出,像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社会化组织程度最高的国家英国,在鸦片战争时期即完成了工业革命,可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出现了伦敦“雾都”事件”,后来我一查不是一 次是两次,一次是上世纪52年,四天时间死了7000多人,第二次是62年,十年后又发生了“雾都”事件,两次“雾都”事件英国死了9000多人,为次才 出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英国将有污染的企业全部迁出伦敦老城区这一历史性的决定。所以,这位老专家也说,我们江西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义的认识高 度不够,当然,江西再人才济济,也没有几个院士,也不像在座的各位领导才华横溢,经纶满腹,能够意识到更深刻一些。
我们觉得这个认识,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要求,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国务院批复里面的原话,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 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何能够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 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 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较好,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 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群,形成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 标。四是有利与树立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名水、名湖于一 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名山、名水、名湖三位一体这样的生态环境可能不是唯一的,也是罕见的。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 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这是国务院批复的原文中的一句话,有利于树立江西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 象、提高对外开放的“软实力”。我们深深地感到,江西越是对外开放,发展越快。比如在我们去年固定资产形成的6600个亿当中,63%以上都是社会资本、外来资本。
令我们特别感动和振奋的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的过程中,中央领导特别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建设部、环保 部、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长江委等有关部门给予了鼎立支持、帮助和指导。国家发改委多次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来赣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 作专题调研,多次指导我们修改完善总体规划,并在2009年4月由杜鹰副主任带队,组织26各部位和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 规划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国家科技部还安排专项资金,就鄱阳湖的生态保护问题开展五个方面的专题调研。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在内的38家 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课题投标和相关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各位,由国内外专家论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的前期十个重大项目和18个专项规划,最终形成的材料上报国务院,是31公斤,可见我们在座的各个单位付出的劳动量有多大。10个重大课题研究,全球招 标,18个专题规划,都是在座的各个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最终形成的成果。可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顺利编制并获得批准,充分体现了中央级中央各部门对 江西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亲切关怀,凝聚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再次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各位 领导的关心、支持、对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对所有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做出了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我们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概括 为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
第一,特色是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一最大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特别注重环境保 护,决不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严格遵守国务院批复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决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 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意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另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发展生态优势。继续实施“五河一 湖”源头保护,就是两江三河和鄱阳湖,我们简称为“五河一湖”,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培育现代服务业,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优势真正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二、核心是发展。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绝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 也是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为此,我们将从经济欠发达这个基本省情出发,始终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 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 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为此,建设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必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一方面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追求,“绿色生产 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另一方面,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当今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重 大课题和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使江西人民既能过上现代化生 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三、当前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自2008年初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在抓紧编制规划的同时,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抓紧做。重点抓好“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一大”主要指荒山育林面积大,“四小”指乡村、县城以上工业园区和公路两旁的绿化,虽然面积 小,但是难度大。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关停并转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在全省所有县城以上城镇建成污水处理 厂,到去年为止,全省11个市99个县市区用两年的时间花了79个亿建了85座污水处理厂,去年年底已经全部建完,现在正在试运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农 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我们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全面动员 部署。总的想法是,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因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举全省之力,协调统筹,全面推进,把《规划》 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大力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 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晰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从而更 加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对于很多基层干部来说,对于这一战略的理解、执行还有一个过程,为此我 们在全省讲解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经济,什么是生态经济区,什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重大意义是什么,重大意义是什 么,把握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定位等。
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完善、出台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划,即:加快编 制规划实施方案,加快编制分区详细规划,加快修改完善18个专项规划,加快编制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上述规划的编制完善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三 点,即注意与总体规划相衔接,注意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注意生态保护责任的统一性。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政策、资金的对接。在项目对接上,我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逐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需要与国家对接的项目清单。在政 策对接上,我们对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已逐项部署,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开展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在重大资金对接上,我们将尽力争取国家 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的水电路气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换博登方面给予更大倾斜。
四是抓紧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重点是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启动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重大带动和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抓紧推进彭泽核电、万安 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我们一般俗称为两核一库。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 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抓好“四大生态工程”建 设,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繁重。我们诚恳地希望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 支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热忱地欢迎海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我们将以最优质的服务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我们也诚恳地 希望新闻界各位朋友以极大的热情时刻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 泛参与,有江西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谱写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江西人应有 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省委书记苏荣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讲话摘登
省委书记苏荣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讲话摘登
(3月1日上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介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着眼统筹区域发展确立的重大战略,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也是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荣使命。今天,我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办这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座谈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方面有识之士济济一堂,目的就是要借助各位“高人”的智慧,为我们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献计献策、给予指导。首先,我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4400万江西人民,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把有关情况和我们的一些考虑和打算,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形成的有关情况
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省份。如何既加快发展、富民兴赣,又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认真思考并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把山、江、湖的开发与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与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建设富裕文明江西与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于2008年初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其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7%。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一是着眼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二是着眼于从江西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三是着眼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一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较好,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四是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名湖于一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树立江西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提高对外开放的“软实力”。
令我们特别感动和振奋的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的过程中,中央领导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建设部、环保部、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长江委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国家发改委多次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来赣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专题调研,多次指导我们修改完善总体规划,并在2009年6月由杜鹰副主任带队,组织26个部委和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规划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国家科技部还安排专项资金,就鄱阳湖的生态保护问题开展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在内的38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课题投标和相关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可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顺利编制并获得批准,充分体现了中央及中央各部门对江西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亲切关怀,凝聚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再次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对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对所有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作出了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我们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概括为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第一,特色是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一最大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特别注重环境保护,绝不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严格遵守“两区一带”功能分区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意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另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发展生态优势。继续实施“五河一湖”源头保护、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优势真正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第二,核心是发展。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也是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为此,我们将从经济欠发达这个基本省情出发,始终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为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一方面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追求,“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另一方面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当今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课题和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使江西人民既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三、当前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工作
自2008年初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在抓紧编制规划的同时,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抓紧做。重点抓好“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关停并转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在全省所有县城以上城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我们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总的想法是,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举全省之力,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把《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当前,正在推进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大力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晰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从而更加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
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完善、出台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划:加快编制规划实施方案,加快编制分区详细规划,加快修改完善18个专项规划,加快编制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上述规划的编制完善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三点,即注意与总体规划相衔接,注意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注意生态保护责任的统一性。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政策、资金的对接。在项目对接上,我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逐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需要与国家对接的项目清单。在政策对接上,我们对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已逐项部署,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开展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在重大资金对接上,我们将尽力争取国家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的水电路气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给予更大倾斜。
四是抓紧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重点是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启动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重大带动和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抓紧推进彭泽核电、万安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抓好“四大生态工程”建设,抓紧启动“五河一湖”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低碳与生态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繁重。我们诚恳地希望各级领导、社会各届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我们将以最优质的服务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我们也诚恳地希望新闻界各位朋友以极大的热情时刻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江西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谱写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引言: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发展的机遇,江西的经济将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用科学的 眼光看待这个发展的机会。
1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要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使鄱阳湖区域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鄱阳湖的经济开发关系江西未来的发展,关系全省4300万人民子孙后代的福
一个地区的发展,全民皆富才是一个地区的富裕。面临机遇,要善于把握,把握好,明天将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清新的一座城市,让人有种自然与现代结合的感觉。这是现代都市的发展趋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建设鄱阳湖经济区就是江西发展的一个机遇。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了政策的扶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繁荣景象指日可待。江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人才资源。江西高校林立,人才倍出。文化和经济是一致的,同步前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把基础巩固好,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是美国重要的高
新技术产区。发展微电子产业,再加上优美的环境。这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优美环境和发达经济并存的城市。鄱阳湖同样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经济有待发展。把握好先天的地理环境优越,努力促进后天的发展。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拟定合理现实的定位。计划好今后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做好了区域定位,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未来的发展会需要多长时间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 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就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后的发展会如日中升的。历史的车轮是在转动的,而且会越转越快的。
发展的方向要明确,结合自身省情作出合理的选择。如资源的分布及数量,人口的稠密度来分析。
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城市发展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发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
具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发展经济必须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水,陆,空都通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1交通-昌九城际,杭南长高铁,景德镇机场扩建等。2能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鄱阳湖风力发电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改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中部及江西崛起新的增长极。鄱阳湖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本地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一湾清澈的湖水,岸边上优雅的别墅和不远处的办公大楼。这景象将在不久后的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重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基地。用科学的态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项目建设,都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前,全省各地抓项目建设决心大、力度大,这是好事。值得注意的是,抓项目建设、搞招商引资,一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能使用行政手段下指标、分任务;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决不搞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
搞水分,不弄虚作假。乡镇党委政府应集中精力抓好“三农”工作,原则上不搞招商引资,有合适的项目可在县级工业园区落户。各级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我国崛起。我们要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规划图。
鄱阳湖会因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变得更具活力。不再有鱼腥味,而是从湖中飘来清新的空气。人门将可以在岸边观赏到候鸟迁徙的过程,骑着车沿着岸边观赏湖中的美景。物种的多样性不会因发展经济而减少,而是会出现人与动物,生态环境和谐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这种现象要坚决反对。在前进中不断进步着,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各方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科学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力量。
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统筹兼顾,江西不会停下历史发展的脚步,不但前行着。
参考文献:1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2010年3月1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座谈会的发言江西日报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讲稿
我们能够感觉到,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gdp也在不断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湖泊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过程中经济飞速的发展大多是建立在破坏环境及消耗大量资源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全世界都在反思,人类文明该如何发展下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它将成为主流;而我们国家也先后提出了一些列重大方针政策,目的是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战略环境下,江西省结合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即江西现在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也就意味着资源能源的压力在不断加大,生存环境容易恶化,为了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权利,就必须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因此江西省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且国务院在2009年批复了这一《规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背景 接下来我将围绕位置范围、发展定位、功能分区、特色以及实施影响几个方面对该规划做一个大概介绍。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就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南昌、景徳镇、鹰潭等38个县市区。
--------------位置范围 基于鄱阳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毗邻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发展的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因此将其定位为:(三区一平台)
1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发展定位
规划又根据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三个部分,湖体核心保护区,以98年最高水位线为界,有5181平方公里,滨湖开发带一湖体核心保护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有3746平方公里,区内其他范围称为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现状及开发潜力,对各区的功能进行了界定,湖体核心保护区主要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而滨湖开发带主要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则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功能定位
围绕着前面所说的发展定位及各区的功能定位,规划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发展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深化改革开放,而其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有好型产业的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也是该规划具有特色的地方,我将对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部分是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建设为重点,用工程建设的方式旨在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了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包括重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污染防治,绿色屏障建设,血吸虫病防范,工程建设方面,在鄱阳湖建立了五个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图),以及遍布区内建设了三十余个污水处理中心,恢复生态植树造林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还是要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就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关键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规划中强调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特色,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①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依据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稻谷生产基地、油菜基地、水产品基地、柑橘基地、茶园基地、食用菌加工基地、优质蔬菜基地。
② 第二块是工业,要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突出特色,改造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了国际与中国业内已成熟的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模式,各市抓住本地的优势,建立了八大产业基地(图),在南昌市建立了光电、新能源、生物、铜精深加工、航空、汽车产业基地,九江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湖口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景德镇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贵溪铜冶炼生产基地、樟树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新余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干化工产业基地,实施支柱产业基地化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既整合了有限的资源,又可根据产业的前后级旁侧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
③ 培育现代服务业,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也是依靠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3)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包括4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是水利设施完善,兼顾防洪与抗旱、生活与生产;第二个方面是保障能源供应,建设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图)布局合理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除此之外,《规划》还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 针对规划中的范围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可概括为三个定性的目标1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继续畏惧全国前列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规划批复至今有四年多,从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鄱阳湖的环境,在定量目标上也不断地靠近,鄱阳湖湿地面积由08年46937.5公顷到13年增加到70126.8公顷,区内38个市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也不段提高、稳定在63%以上,此外经济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2009年区内生产总值4491.39亿元,2011年达6805.48亿元,到13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了5739.2亿元,人均gdp也不断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进步都充分肯定了规划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这其中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比如完善鄱阳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统计等。
------------------影响
第五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前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背景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现实基础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挑战与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和谐构建鄱阳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必将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 影响。
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 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 历史 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1.水生态失衡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2.土地植被退化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12×104 h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使鄱阳湖区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趋严重。3.污染状况加重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鄱阳湖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的污染物来源于降水、地表径流和人湖河道等,污染物主要来流域内的生活用水、工业 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江河汇集于鄱阳湖,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鄱阳湖已具备富营养化条件。4.生物多样性减少
鄱阳湖湿地,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一,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著名的“珍禽王国”,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由于不断的泥沙淤积、人工围垦和捕涝量上升等,鱼类资源趋向衰退。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举措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 问题,而是环境、发展 和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 社会 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1.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把鄱阳湖区域的治理和人民的利益一体化,健全经济和生态一体化的统一管理机制,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不仅要充分发挥 交通 运输 网络 系统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还要鼓励鄱阳湖区域各市县的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 信息、文化 教育 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 与交通信息等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强化环鄱阳湖区域的资源共享。
2.优化产业构建,探索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创新鄱阳湖区域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探索市场一体化,以市场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布局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同时和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相协调,明确分工,强化协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再者,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以 法律 的形式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培育一体化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后,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3.加快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首先,要围绕鄱阳湖区域周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树立大环保的观念,建立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再者,要实施人工控湖工程,调蓄长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最后,要坚持从鄱阳湖区的湖区系统的角度,对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 与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 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湖区的影响,促进湖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就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一条主线,作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推行。从鄱阳湖区现状及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来分析,其“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促使城市和乡村取长补短,并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作为结果,是要创造具有城乡优点而无两者缺点、宜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空间等要素交融、协同发展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在20世纪后期已经不同程度地启动,在21世纪又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了这个过程。
城乡一体化,作为鄱阳湖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经济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从事较低效率的一产业转入城市从事较高效率的二、三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江西来说是实现“民富省强”的过程。社会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参与工业化、现代化并分享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包括享受不断提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公平享受城市全面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转变生活方式并实现“全民小康”的过程。空间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现代城市物质、技术、人才及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现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过程。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传统的以城市利益为主体、较少考虑农村甚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旧的城市化道路,而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互补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乡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2] 一体化的特征
鄱阳湖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城乡一体化是城镇与乡村在经济和空间上的整体协调,合理布局;
(2)城乡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同步发生相互促进的;
(3)城乡一体化是双向发展的,不是全部乡村都能变为城市,也不是城镇的乡村化,是城镇与乡村互相吸取先进因素,摈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和谐演进过程;
(4)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精神、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容不可忽视;
(5)城乡一体化应消灭城乡对立和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但是城市与乡村在规模、形态和景观等主要方面的差别不能消灭。城乡差别应体现在特色上、产业布局上,这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
一体化的必要性
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镇化率是41.36%,鄱阳湖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针对鄱阳湖区的特色和建设目标,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突出三个方向: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是谋求聚集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向园区集中”为实施路径的起点,引导产业走集约化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产业聚集过程同时也是人口聚集的过程,是市场购买力聚集的过程,是第三产业市场发育扩张的过程,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为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扩大城市就业机会提供空间依托。鄱阳湖生态区的意义: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 社会 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 理论 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 方法,遵循生态学 规律 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光明日报2010-4-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作者: 李剑 黄新建
参考文献: 大江网-江西日报2010-02-22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C].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06,1:10-17.[2] 曹义虎.关于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水产科技, 2004,(1):2-7.[3] 王万山.生态经济 理论 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4] 张田生、张晓东.关于“建立环太湖经济区”的思考[J].唯实,2000,(10).[5] 胡乐飞.立足两个基本认识、做好三篇文章,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理论导报,2008,(5).[6]吴人坚.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J].生态经济,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