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荣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苏荣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江西网: 2010-1-31 22:18:0
3同志们:
全省“两会”刚刚胜利闭幕,省委、省政府就召开这个规格高、范围广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通知和省“两会”精神,迅速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全省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
刚才,宪魁同志宣读了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批复。等一下,新雄同志将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作进行全面具体的部署,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立足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牢牢抓住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
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去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趋势不仅将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而且将使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都因此而改变。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区域承载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权利、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有一流的水质,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今年要力争达到90%;有一流的空气,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力争县以上城镇全部达标;有一流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05%,居全国第二位,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居全国前列。鄱阳湖地区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省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是我省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崛起的地区,也是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支撑中部崛起、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地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这一重大战略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是关系江西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有助于探索并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当前,国际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将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引发全球产业重新洗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调整历史契机的相逢对接,将为江西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转型,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我们能在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先机,促进江西经济跨越发展。
第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规划提出要建设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基地,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成为我们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重要平台,成为我们吸引国际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必将带来政策、项目、投资等各类经济要素的加速聚集,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成为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项目库。比如,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除已正在实施的河湖源头保护、城镇污水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四大生态工程”外,我们还将重点实施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工程、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和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为江西发展创造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围绕加快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科技创新 “六个一”工程,推进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工业体系;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传统文化产业园、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现代物流基地等,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这将加快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我省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集约用地的原则,规划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两核一控”,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国有高速公路网工程、地方高速公路加密工程、港口建设工程、机场建设工程、彭泽核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以及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等。这将为我省构建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为江西长远发展增强后劲、打下基础。
第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实现我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
一个地方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最近国务院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许多兄弟省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凸显了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更好地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了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江西发展争取到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大力支持。在重大项目支持上,国家将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将鄱阳湖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在财税政策支持上,国家将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湖区、老区农(渔)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等;在金融政策支持上,国家支持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鼓励保险公司分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等。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赋予了我省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权力。如鼓励我们在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资源取(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积极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财政支援、异地开发、生态资源交易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这些政策措施,为我们创造了一揽子争取国家支持的优越条件,有助于我们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资源,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第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关系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且是关系全国发展、展示中国形象的重大战略。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遭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势必造成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为145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的15.5%,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入海水量的总和,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鄱阳湖在长江流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标志。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一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起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江西发展,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四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可以为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一些忧虑、怀疑和误解,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提高对外交往的“软实力”。
二、切实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我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概括了“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为使大家更好理解和把握,这里,适当展开说一说。
第一,特色是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们所讲的生态或生态环境,特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己;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等于自毁生存和发展的家园。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不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人类已经为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结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正在共同致力于不断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谓生态经济,其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省工作时要求我们,继续搞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温家宝总理指出,像江西这样的地方全国不多了,要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保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央的重托,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的拖累,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反之,如果在我们手里毁掉了江西的青山绿水,不论经济发展多快、群众生活多富,也是历史不可饶恕的罪人。为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臵,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着眼于保护好“一湖清水”,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同时,要在大力推进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加强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水,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为江西增添更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江西拓展更大的快速崛起空间。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臵,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要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浓厚生态环保氛围,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二,核心是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核心是发展,目的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但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仍未改变,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这是我们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所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结果往往也不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发展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主要任务是: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四大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等“十大产业基地”。目标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决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必须把发展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以发展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但实质上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不加快发展、尽快扩大经济总量不行。但如果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就可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生态优势,这样即使GDP上去了,也会大而不强、难以为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就是要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突出发展高效低耗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发展水平领先的高技术产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使低碳与生态经济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脊梁;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加快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建立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适应未来趋势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环境,努力做到在全省有推广效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在世界有广泛影响;就是要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问题,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班子、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建功业的浓厚氛围。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江西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和欧洲媲美。如何既加快发展、使全省人民也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探索、思考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早在建国初,我省就大规模开发水利、发展农业,六十年代广泛治理血吸虫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针对山区毁林开荒、湖区盲目围垦和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严峻形势,198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积极探索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使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山江湖工程”已成为全球生态恢复和扶贫攻坚的典范,世界从山江湖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着眼于更好地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是我们这一届省委、省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在2008年,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艰辛工作,这一构想已成为列入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飞跃,必将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三、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今年是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起始之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能否开好局、起好步,不仅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顺利实施,而且事关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局。全省上下务必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始终坚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放,务求实效,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努力营造声势开好局,上下联动起好步,把《规划》中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向前进。
一要广泛宣传发动。知名度决定吸引力,认同度决定行动力。要利用规划出台全国各届关注度高的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迅速在全国和全省掀起宣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潮,形成持续的规模和声势,使之成为江西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宣传动员工作摆到突出的位臵来抓,坚持多渠道、立体式、高密度地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强劲造势,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淅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使全省人民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坚持广播电视有专题、各类报刊有专栏、政府网站有专页。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思路、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宣传,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前一段,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宣传有声势、有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雄省长全面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这是加强宣传推介的又一个大动作。省委、省政府还准备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京召开一个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座谈会,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浓厚氛围。
二要精心组织实施。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情抓紧做,积极推进了“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现在,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省上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精心组织实施规划。一是要以规划为指导,在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上下硬功夫。抓紧做好对口衔接沟通工作,抓紧制定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各项详细规划,抓紧研究出台实施意见,将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市县,明确一揽子政策措施。各地特别是区域内各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编制务实的、操作性强的战略实施规划。各部门要在加强与总体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抓紧修改、完善、提升18个专项规划,并尽快下发实施。二是要以“两核一控”为龙头,在谋划项目、推进项目上下硬功夫。加快推进彭泽核电、万安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发项目、争取项目、组织项目、推进项目,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通过谋划实施一大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来检验、体现规划的效果。三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在健全完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长效机制上下硬功夫。要积极做好先行先试政策的深入研究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通过不断总结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努力做到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率先取得突破。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是38个县(市、区),但机遇是全省的。在省委、省政府看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质就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扩展到全省、全流域,没有规划范围内外之分。各地各部门都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内各市、县要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科学确立本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努力当好率先崛起的先锋队。区域外各市、县要积极策应,主动对接,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统一的品牌优势,统筹谋划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领导的力度决定推进的程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提出到批复,从酝酿、规划到衔接各部委研究论证,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创造了同类规划中报批时间最短的“江西速度”。主要原因在于省委、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部门倾力而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更无现成模式可搬,在推进过程中,更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凝聚合力。一方面,要着眼于综合开发治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规划提出的要求,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省直部门之间和市、县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重大工程建设,成立推进“两核一控”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专门机构,专门负责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的总体部署,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部门要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政领导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同志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富于挑战。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只争朝夕,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谱写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
第二篇:省委书记苏荣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讲话摘登
省委书记苏荣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讲话摘登
(3月1日上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介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着眼统筹区域发展确立的重大战略,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也是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荣使命。今天,我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办这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座谈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方面有识之士济济一堂,目的就是要借助各位“高人”的智慧,为我们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献计献策、给予指导。首先,我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4400万江西人民,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把有关情况和我们的一些考虑和打算,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形成的有关情况
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省份。如何既加快发展、富民兴赣,又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认真思考并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把山、江、湖的开发与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与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建设富裕文明江西与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于2008年初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其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7%。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一是着眼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二是着眼于从江西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三是着眼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一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较好,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四是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名湖于一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树立江西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提高对外开放的“软实力”。
令我们特别感动和振奋的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的过程中,中央领导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建设部、环保部、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长江委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国家发改委多次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来赣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专题调研,多次指导我们修改完善总体规划,并在2009年6月由杜鹰副主任带队,组织26个部委和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规划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国家科技部还安排专项资金,就鄱阳湖的生态保护问题开展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在内的38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课题投标和相关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可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顺利编制并获得批准,充分体现了中央及中央各部门对江西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亲切关怀,凝聚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再次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对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对所有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作出了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我们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概括为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第一,特色是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一最大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特别注重环境保护,绝不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严格遵守“两区一带”功能分区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意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另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发展生态优势。继续实施“五河一湖”源头保护、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优势真正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第二,核心是发展。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也是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为此,我们将从经济欠发达这个基本省情出发,始终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为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一方面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追求,“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另一方面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当今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课题和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使江西人民既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三、当前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工作
自2008年初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在抓紧编制规划的同时,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抓紧做。重点抓好“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关停并转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在全省所有县城以上城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我们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总的想法是,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举全省之力,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把《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当前,正在推进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大力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晰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从而更加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
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完善、出台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划:加快编制规划实施方案,加快编制分区详细规划,加快修改完善18个专项规划,加快编制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上述规划的编制完善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三点,即注意与总体规划相衔接,注意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注意生态保护责任的统一性。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政策、资金的对接。在项目对接上,我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逐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需要与国家对接的项目清单。在政策对接上,我们对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已逐项部署,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开展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在重大资金对接上,我们将尽力争取国家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的水电路气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给予更大倾斜。
四是抓紧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重点是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启动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重大带动和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抓紧推进彭泽核电、万安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抓好“四大生态工程”建设,抓紧启动“五河一湖”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低碳与生态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繁重。我们诚恳地希望各级领导、社会各届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我们将以最优质的服务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我们也诚恳地希望新闻界各位朋友以极大的热情时刻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江西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谱写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引言: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发展的机遇,江西的经济将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用科学的 眼光看待这个发展的机会。
1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要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使鄱阳湖区域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鄱阳湖的经济开发关系江西未来的发展,关系全省4300万人民子孙后代的福
一个地区的发展,全民皆富才是一个地区的富裕。面临机遇,要善于把握,把握好,明天将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清新的一座城市,让人有种自然与现代结合的感觉。这是现代都市的发展趋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建设鄱阳湖经济区就是江西发展的一个机遇。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了政策的扶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繁荣景象指日可待。江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人才资源。江西高校林立,人才倍出。文化和经济是一致的,同步前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把基础巩固好,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是美国重要的高
新技术产区。发展微电子产业,再加上优美的环境。这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优美环境和发达经济并存的城市。鄱阳湖同样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经济有待发展。把握好先天的地理环境优越,努力促进后天的发展。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拟定合理现实的定位。计划好今后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做好了区域定位,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未来的发展会需要多长时间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 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就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后的发展会如日中升的。历史的车轮是在转动的,而且会越转越快的。
发展的方向要明确,结合自身省情作出合理的选择。如资源的分布及数量,人口的稠密度来分析。
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城市发展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发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
具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发展经济必须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水,陆,空都通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1交通-昌九城际,杭南长高铁,景德镇机场扩建等。2能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鄱阳湖风力发电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改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中部及江西崛起新的增长极。鄱阳湖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本地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一湾清澈的湖水,岸边上优雅的别墅和不远处的办公大楼。这景象将在不久后的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重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基地。用科学的态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项目建设,都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前,全省各地抓项目建设决心大、力度大,这是好事。值得注意的是,抓项目建设、搞招商引资,一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能使用行政手段下指标、分任务;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决不搞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
搞水分,不弄虚作假。乡镇党委政府应集中精力抓好“三农”工作,原则上不搞招商引资,有合适的项目可在县级工业园区落户。各级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我国崛起。我们要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规划图。
鄱阳湖会因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变得更具活力。不再有鱼腥味,而是从湖中飘来清新的空气。人门将可以在岸边观赏到候鸟迁徙的过程,骑着车沿着岸边观赏湖中的美景。物种的多样性不会因发展经济而减少,而是会出现人与动物,生态环境和谐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这种现象要坚决反对。在前进中不断进步着,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各方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科学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力量。
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使之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统筹兼顾,江西不会停下历史发展的脚步,不但前行着。
参考文献:1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2010年3月1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座谈会的发言江西日报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量最好的湖泊,呗誉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与江西的独特的资源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于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为了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并不排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绿水青山,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既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系统等自然科学概念引入以一定行政区域为界的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生态经济的原理和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探索这一复合系统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途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
推动产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2)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
临的重大困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大湖流域治理、保护、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净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
性,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培养长江中欧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
区“三个基地,一个关键”的战略目标;
(4)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有助于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
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机遇:国内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式成为新的优势。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一流的空气、水质、生态、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机制,就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使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环境更优美,造福子孙后代。
09机电一体化
徐桦军
第五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全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 第一章 发展背景..........................................................................................................................................2 第一节 现实基础...................................................................................................................................2 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3 第三节 战略意义...................................................................................................................................3 第二章 总体要求............................................................................................................................................4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 第二节 发展定位.................................................................................................................................5 第三节 主要目标...................................................................................................................................5 第四节 功能分区...................................................................................................................................6 第三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7 第一节 湿地保护...................................................................................................................................7 第二节 污染防治...................................................................................................................................7 第三节 绿色屏障建设.........................................................................................................................8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9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10 第一节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10 第二节 创建新型工业体系.................................................................................................................12 第三节 培育现代服务业.....................................................................................................................14 第五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6 第一节 强化水利设施.......................................................................................................................16 第二节 完善交通体系.........................................................................................................................16 第三节 保障能源供应.........................................................................................................................17 第四节 健全信息网络.........................................................................................................................18 第六章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19 第一节 建设绿色乡村.........................................................................................................................19 第二节 创建生态城镇.........................................................................................................................19 第三节 促进社会和谐.........................................................................................................................20 第七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1 第一节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1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22 第三节 带动革命老区发展.................................................................................................................23 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25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25 第二节 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25 第三节 扩大开放合作.........................................................................................................................26 第九章 保障措施..........................................................................................................................................27 第一节 加大国家支持力度.................................................................................................................27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27 第三节 加强监督检查.........................................................................................................................28
前 言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本规划是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述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节 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有效控制滨湖和江河源头地区的人为破坏,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臵,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护“一湖清水”,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率先创新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综合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加强区域融合与对接,扩大国际生态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国其他湖区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发挥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争当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
——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
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河道行洪通畅,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四节 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发展方向。
——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基本要求是:稳定湖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候鸟栖息环境;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湖泊禁养区的围网养殖、肥水养殖,严禁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认真执行封洲禁牧各项措施,切实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类旅游设施必须配备污水及污染物处理装臵,入湖机动船舶必须按标准配备使用防污设备,集中停泊区必须设臵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
——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374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基本要求是: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基本要求是:稳定提高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湿地保护
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增强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巩固退田还湖、还泽、还滩成果,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立湿地自然恢复区,完善引水设施体系,实施水位和水文周期调节,恢复湿地植被;治理乱堵堰、乱栽树、乱排污,严禁一切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柘林湖、仙女湖等库区湿地保护,实施小型湖泊、山塘、港汊、农田、溪流湿地保护工程,禁止非法侵占。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加快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和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合理建设城市河段、湖泊湿地,提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候鸟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贩运、销售候鸟行为,加快完善候鸟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实施鱼类资源保护工程,落实休渔措施,妥善安排因实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造成生活困难的部分渔民生活;加强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为鱼类洄游、繁殖、生息提供优良场所。严格保护和封育湖区沙洲天然植被,禁止垦荒放牧。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建设鄱阳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重点加强白鹤、江豚、鲥鱼等濒危物种保护,维护种群数量。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国家、省、县三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第二节 污染防治
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实行最严格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完善防控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设,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化学需氧量、氮(总氮或氨氮)、总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削减量原则上优于国家要求,并加以分解落实。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到2015年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对排放湖泊水库的执行更严格的标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率先建成滨湖控制开发带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标识与警告设施,严禁设臵排污口,严禁可能危害水源功能的开发建设及活动。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统筹城乡收运处理体系,因地制宜采取适宜技术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到2015年所有市县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推进县级医疗废弃物集中处臵中心建设。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所有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做到持证排污和达标排放,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污染排放不达标或对当地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建立并实施水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工业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五河”22个重点污染河段治理,有效削减氨氮、总磷、重金属和高锰酸盐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园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和粉尘防治。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在线实时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高污染、高危险物品和放射源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危险废弃物处臵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推广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未处理排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
第三节 绿色屏障建设
围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构建生态廊道。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在滨湖控制开发带建设鄱阳湖防护林,在“五河”沿岸积极开展绿化带建设,大力实施交通沿线绿色通道工程,推进实施农田林网工程,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
加强植树造林。重点加强“五河”及一、二级支流源头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大造林补植、低效林改造、阔叶树补植力度。加快建设油茶林,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药用林等经济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退耕还林后期扶持政策。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强坡耕地、崩岗、荒山、荒坡、残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交通沿线侧坡等水土流失易发区的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降低疫情、压缩疫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加强综合治理。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有螺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在重疫区全面推广以机代牛工程;在三、四类疫区村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抑螺血防林、水利血防工程、耕地血防沟渠和低洼地沉螺池建设;加大疫区血防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觉防治意识。加大查螺力度,重点压缩垸内及垸外易感地带钉螺面积。进一步强化人、畜的查病和治病措施,积极救治血吸虫病患者。
提升防治能力。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强化专业队伍素质,提高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预警预测、疫情风险评估。开展鄱阳湖区钉螺分布调查,对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组织攻关,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的科学指导。
专栏1: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 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湿地示范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50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30万亩。
● 鄱阳湖珍稀候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候鸟保护监测站(点)、鸟类保护监测设施、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鄱阳湖区水禽疫源疫病检测站(点)。
● 鄱阳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建设鄱阳湖江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翘咀红鲌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若干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基地。
● 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在“五河”源头及两岸、主要支流源头及两岸、大型水库库区周边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补植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
●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围绕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这一总体目标,实施市县、乡镇、村庄所在地以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绿化。●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流域内的2100万亩天然阔叶林全面实行禁伐,对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恢复3018万亩受灾生态公益林植被和1000万亩受灾毛竹;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 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农业发展。
●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流域内水源保护地,重点建设物理隔离防护和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治理设施;治理源头和支流的水土流失,加固整治“五河”干流,取缔工矿污染源,治理养殖污染湖库。
●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12万户以上户用沼气池,建设3500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7000处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立水稻等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
● 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85座县(市)污水处理厂及城镇、工业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管网约4200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约500万吨;建设一批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部分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万吨。
● 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000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工程4800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90万人、牲畜71万头;硬化灌区渠道5400公里。建设血防生态林30万亩。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明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稻谷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各项补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奖励和粮食生产项目扶持力度。
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鱼、油、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特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生猪和水禽等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创建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壮大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专业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并促进特色资源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登记,强化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加大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培育一大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鄱阳湖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全面建设省(部)、市、县(场)和批发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分发中心、大中城市销地市场建设,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专栏2: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 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建设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生产用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科技提升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创建示范片、机插育秧与推广示范基地,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品种,扩大水稻机插面积;实施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乡级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集中展示区,培育植保专业防治、农机专业作业服务组织,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
● 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在油菜主产县建设标准油料生产基地和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术800万亩以上;建设150万亩油菜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油菜机开沟免耕直播应用面积达到80%;建设50片1000亩以上病虫害防控和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油料作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
● 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水产良种繁育工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改造标准化池塘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改扩建苗种繁殖能力5亿尾以上规模的大宗水产苗种扩繁场和鄱阳湖特色资源性品种良繁场;建立鄱阳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 生态柑桔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优质高产标准化生态桔园建设工程、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采后处理加工能力建设工程和病虫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和改造生态桔园,建设国家级良繁场,扶持现代化柑橘生产加工企业。● 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采后处理加工能力建设工程和茶叶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新建有机生态茶园,改造传统茶园;建设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繁场;配套建设南昌绿茶专业批发综合市场。
● 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依托鄱阳湖生态优势和重点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建设绿色食用菌生产及深加工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研究开发中心、交易中心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 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包括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以供应香港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出口蔬菜基地、现代集约化蔬菜育苗场,培育现代蔬菜加工企业。
第二节 创建新型工业体系
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等方面的流程工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着力推进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提高单个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程度,实现企业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积极创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加强园区数字化系统建设,实现园区与外界信息共享,推进资源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 调整和节能减排。依托景德镇陶瓷传统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促进艺术陶瓷精品化,提升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在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依托现有钢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积极推广窑尾余热发电等节能和环保技术,支持建设节能环保型建材项目。依托永修星火有机硅基地、樟树和新干盐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有机硅深加工产业,积极培育盐化工、氟盐化工产业链。依托纺织服装特色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扶持发展一批服装设计机构,振兴南昌、九江、抚州三个纺织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绿色、智能型家电,建设南昌家用电器制造、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现有整车生产能力配套,重点发展新型环保汽车、特种专用车、大中型内河船舶、海运支线船舶,积极开发高精度船用导航系统、船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九江船舶制造基地。着力发展环保机械、工程矿山机械、港口搬运机械、大功率装载机等制造业,重点开发中小型发电成套设备和特殊用途的专用电机以及高效、节能、大容量输变电设备,推动循环流化床系列锅炉大型化。以江铜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努力打造现代铜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加快高纯硅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产业技术的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依托南昌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和一批核心企业,大力推进硅衬底发光材料生产新工艺产业化,重点发展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器、节能照明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着力抓好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争取在新型中药制剂、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开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依托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显示器、存贮器等信息器件和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扶持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和应用软件产品开发。依托大型航空工业集团以及重点研究所,积极发展民用飞机,研制开发高级教练机、多用途直升机,积极参与我国大飞机部件研制和生产,提高飞机部件专业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南昌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专栏3: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 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 航空产业基地:以南昌、景德镇为中心,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造,承担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任务,重点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
●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环湖中心城市为重点,重点开发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臵。
第三节 培育现代服务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鄱阳湖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
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扶持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发展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咨询等服务业。积极推行污染治理特许经营,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科研开发、环境保护产品经销、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培育环保产品市场、环保技术市场、环保人才市场、环保资金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逐步构建环保服务产业体系。支持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竞争力强的环保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鼓励加强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的环保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环保服务业技术水平。
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游、珍禽观赏游、文化山水游、休闲度假游、科普科考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健身养生游、宗教朝觐游等旅游产品,在南昌、九江、鹰潭、抚州等地建设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庐山、龙虎山、柘林湖等重点景区和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等重点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成为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稻作文化、戏曲文化、中药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战略。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鹰潭道教文化以及广播影视、文娱演艺、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创造。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创作群体和领军人物。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落实保护措施,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水运为基础,航空口岸物流为重点,铁海联运为突破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口岸物流平台,形成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多式联运的口岸物流商贸网络群。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充分发挥长江和鄱阳湖水系航运作用,加快南昌中心物流枢纽和九江、鹰潭等区域物流基地建设,提高区域内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实现流通环节全过程管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剥离、分立或外包物流业务。着力推进行业经营连锁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网络化、企业规模化、业态新型化、服务系列化、设施现代化,提高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
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以拓宽融资渠道和扩大融资规模为重点,大力引进境内外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促进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建立市场化、商业化操作的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开发为生态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险种。规范发展区内证券、期货、信托、租赁等机构。完善外汇管理制度,推进区内现代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银行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专栏4:服务业重点项目
● 生态旅游基地:重点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升级改造18个国家4A级以上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鄱阳湖旅游码头和环湖生态旅游公路网;实施鄱阳湖生态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生态旅游名镇(名村);避开蓄滞洪区,开发建设都昌亲水探秘体验游、永修湿地候鸟观赏游、星子金色沙滩风情游等基地;扩建南昌都市候鸟公园。
● 传统文化产业园:依托景德镇世界瓷都文化基础,建设明清御窑厂和刘家弄民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及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区;以“生态、民俗、古韵、风情”为主题,建设鄱阳湖民俗风情博物院;依托八大山人纪念馆,建设“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依托文港镇传统毛笔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华夏笔都”品牌。
●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扩建南昌“八一”起义、小平小道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配套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汇展等。
● 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立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创意平台。
● 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发展国际、国内航空运输服务,打造航空物流枢纽;依托九江沿江区位优势,加快城西港区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 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南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为信息、技术、培训、研发、维权、产品展示、质量检测、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第五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强化水利设施
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臵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大中型病 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重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按照调枯不调洪、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护湿地、控制血吸虫的原则,在科学评估论证工程对湿地、候鸟(尤其是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鱼类洄游、防洪、水质、泥沙淤积等的影响以及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工程特征水位、调度运用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为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件。
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完成鄱阳湖区重点圩堤、“五河”重点段防洪整治工程,提高南昌等设防中心城市防洪标准,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达到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鄱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乌沙河综合整治、河湖疏浚和尾闾河道整治工程。
完善灌溉排涝系统。建设廖坊水利枢纽灌区,继续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和改造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加快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第二节 完善交通体系
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完善联港出海、连接东南、沟通东部、安全便捷的铁路通道网络。重点建设南昌至九江铁路客运专线、向莆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增建二线、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长段、京九电化、武九铁路扩能工程等干线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市主通道建设,完善环鄱阳湖公路体系。重点建设杭瑞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和南昌至德兴、彭泽至湖口、永修至武宁等地方加密高速公路,改造干线公路,建设一批港区与干线公路衔接的疏港道路。
水运建设。以九江、南昌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鄱阳湖水系的航道建设,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重点建设鄱阳湖高等级航道,加强长江九江段、赣江下游、鄱阳湖湖区的港口码头等航运设施建设。
机场建设。推进干支线机场建设,形成广覆盖、大密度的航空通道。完成昌北国际机场和景德镇机场扩建,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推进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
第三节 保障能源供应
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电为中心、多元发展”的方针,统筹利用区内外资源,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建设重大能源项目。优化区域内火电项目布局,重点建设新昌电厂、贵溪电厂、九江电厂和景德镇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全面淘汰区内低效、高耗的小火电机组;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调峰机组,增强电网调峰能力;开工建设彭泽帽子山核电站,做好核电站选址及站址资源保护工作;开工建设新余简家井煤矿,加快推进丰城南神岭泉港煤矿前期工作。
开发可再生能源。在对候鸟栖息地和候鸟越冬保护等问题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鄱阳湖风电开发,建设长岭、老爷庙、大岭等风电场;建设大中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和发电示范项目;实施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开展城市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制冷采暖试点。
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建设500千伏双回路中部环网,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面,形成以50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骨架、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分输网的安全可靠的电力传输网络。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线路技术标准,增强供电可靠性。
加快油气管网建设。重点建设川气东送江西支线工程、西气东输二线江西境内干线,根据天然气资源落实情况,推进环湖省级管网及城市燃气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形成区内清洁、高效的燃气供应体系,逐步实现环湖县级以上城市及工业园区天然气全覆盖;加快建设原油管道运输工程,完善成品油加油站点;建立健全油气储备体系。
推进能源节约。启动南昌、九江、新余等工业城市的区域性热电联产工程,充分利用电厂余热余压集中供热供冷,淘汰燃烧效率低的锅炉,推广机动车节能省油技术。第四节 健全信息网络
发挥多方面积极性,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以南昌为中心、连接环湖城市、覆盖区内乡村的信息传输网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和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统筹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按照国家统一政务网络的要求,完善全省政务信息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业务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空间地理、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数据库,有序推进金税、金关等金字系列信息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建立“信用江西”企业及个人信用认证系统,加强认证权威(CA)系统应用,保障电子商务安全;完善网上一体化支付平台,畅通交易渠道;鼓励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建立网上信息平台,促进网上洽谈、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宽带进乡入村;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提升装备水平,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情、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果。
专栏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新建白梅、四方井、井山、东谷等水库,续建万安水库;实施鄱阳湖及“五河”重点堤防工程;完成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和改造一批中小型灌区。加快实施鄱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工程和地方高速公路加密工程,实施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和向莆铁路等干线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九铁路电气化、皖赣铁路电气化项目;实施九江沿江和“五河”沿岸重点港口建设工程和航道建设工程;实施机场建设工程,扩建南昌国际机场、景德镇机场,新建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
● 能源供应体系工程:重点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彭泽核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形成800万千瓦核电、240万千瓦水电、20万千瓦风电和10兆瓦太阳能装机容量;实施常规火电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火电上大压小工程和新(扩)建工程;实施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形成1290公里天然气管道。第六章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第一节 建设绿色乡村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
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村居住点,加强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城乡贯通的村镇建设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
打造生态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和排水沟渠,推广实施以电代燃项目。加快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以奖促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开展绿色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建成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树立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诚信集市、十星家庭、环保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民闲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农民自治权利。
第二节 创建生态城镇
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
营造宜居环境。着力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区、生活休闲区、商业服务区,注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加强绿地建设,依托城镇公园、广场、社区、道路、湖泊、湿地,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扩大城镇绿地空间;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和改造连接主要功能分区的城市干道,建设大中城市快速环路,加快推进南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造城镇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塑造城镇文明形象。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城市公共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引导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推广使用太阳能产品和浅层地热能利用设备;淘汰落后用水技术设施,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提高中水回用及污水再利用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控制产品过度包装,逐步取消一次性餐具;推进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发展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环境标志产品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范围内的产品。
完善社区功能。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节 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加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社会公众、中小学生等的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建设鄱阳湖博物馆,建立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机构,加快省部共建鄱阳湖重点实验室步伐。
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在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企业迁移过程中,对受影响的农民和职工给予就业安臵和经济补偿。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加强对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区域劳动者就业。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工作,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工伤预防与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落实住房保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城市、工矿、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重点,突出政府救济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社会互助,加快发展并规范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专栏6: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
● 生态创建工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
● 生态景观工程:加强城市公园、街道、江河沿岸景观建设,加大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绿化建设力度,建成若干国家园林城市和一批城市景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加强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支持1万个行政村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经济组织、形成新风貌、创建好班子。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村。
● 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成若干农民学习专用网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
第七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作用,以长江、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为依托,以沿江、沿线城市为支撑,形成“干”字形区域发展格局,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第一节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
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发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九江: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临港产业开发,积极发展商贸旅游业,建成赣北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区域性物流枢纽和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以九江城区为中心,联动发展瑞昌、沙河、湖口、彭泽沿江城镇板块以及德安、共青、永修、星子、都昌南部城镇板块。
景德镇:依托千年瓷都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力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工艺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世界瓷都、赣东北工业重镇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以景德镇城区为中心,联动发展浮梁、鄱阳、万年县城和乐平市区,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赣东北城镇群。
鹰潭:发挥铜产业基础、交通枢纽、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世界铜都、赣东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游城市;依托中心城区,向东逐步与贵溪城区连接成片,向南逐步建成宝山片区,进一步建设余江县城。
新余:着力发展光伏、钢铁和旅游产业,建设光伏产业基地、特种钢材制造基地和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主城区为依托,重点建设下村、罗坊工业基地。
抚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轻纺和文化产业,创建工业新城和文化生态旅游名城;以新城区为依托,联动建设东乡县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
进一步加强各中心城市的协调互动,开展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共建,加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推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对接,打造鄱阳湖城市群。积极推动鄱阳湖城市群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动发展,推广生态经济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农场)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通达能力,完善城乡供电网络,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托县、街道(乡镇)、社区社会保障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就业服务及培训设施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做好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促进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国家支持在区域内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和县级卫生监督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等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加快乡村敬老院建设。加快中心村镇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载体,大力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行财政省管县,建立县级财政稳定增长机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赋予县级更大发展自主权;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着力壮大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的工业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特色明显、竞争有力、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体系。
第三节 带动革命老区发展
坚持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相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把带动革命老区发展作为实现区域协调的重点,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提升发展能力。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根据自身区位条件、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状况,加快开放开发,着力培育特色经济。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协作,建设纺织原料、林业加工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品牌和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
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和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对贫困人口集中、资源条件较好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具备生存条件的革命老区,实行就地扶贫;对生存条件恶劣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救济和救助力度,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扶贫,鼓励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加大扶持力度。把中央的帮扶政策与建立省内区域间挂钩帮扶机制相结合,创新帮扶方式。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对涉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建设领域的项目安排、资金分配采取倾斜政策。加快形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事业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专栏7: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项目
● 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舍基本消除现有危房。
●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和改造特殊学校,力争实现区域内所有设区城市和30万人以上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臵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全省建立基础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使95%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中心卫生院和全部一般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达到建设标准。
●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省设区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臵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达到标准,基本实现“两个100%覆盖”,90%以上的城市居民出行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 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95%以上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基本要求,所有的县妇幼保健机构达到建设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及时率达到100%。
● 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建一批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一批设区市和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 救助站建设项目:新建一批市级、县级救助站。
● 文化信息城乡共享工程:新建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
● 整村推进工程: 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分批实施的办法,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改善特困村农村生产生活设施。
● 以工代赈工程:重点在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工程,落实劳务报酬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 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缺乏基本生产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特困群众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完成搬迁人口30万人。
●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优抚户等困难群众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 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在生态环保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生态环境因素在公共财政分配中的权重。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逐步放开公用事业的建设和经营市场。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积极开展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注重规划和政策调控,注重协调和信息引导,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推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重点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联合重组;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创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推进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打破生态经济区内各行政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强与周边地区市场对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臵;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失信惩治制度;着力统一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开展区域合作。建立公共资源统一交易平台。加快发展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大交通改革和城际交通公交化试点。
第二节 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开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水、湿地、森林等资源价值等方面的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为环境税费、生态补偿、自然资源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污染控制政策制定以及公众环境权益维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体现科学发展的政绩考评机制,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逐步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转变。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跨界污染联合治理机制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严格执行重大环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和监管机制;强化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约束作用。
积极推进相关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资源取(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积极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财政支援、异地开发、生态资源交易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开展鄱阳湖流域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以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创造条件设立南方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为主要特色的技术交易市场。
第三节 扩大开放合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全面推进与港澳台以及国际经济的对接和融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以工业园区为开放平台,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逐步实现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并重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转变。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确保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鄱阳湖特色的知名品牌和符合国际要求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与贸易伙伴建立检验结果相互认可的长期合作机制,进一步简化绿色产品通关手续;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继续清理不规范的地方性法规,为外资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推进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重点区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互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交通、天然气、信息网络等对接工程建设;着力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深化劳动力市场、旅游市场、现代物流、绿色农产品通道和口岸大通关等方面合作。依托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综合优势,参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地区的产业分工,采取共建园区等方式承接产业转移;密切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联系,实现互利共赢和错位发展。
积极推进国际生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所属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联系,在维护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重大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创建鄱阳湖国际论坛,宣传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成效,分享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宝贵经验;务实推进生态项目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支持,加快山江湖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山地资源综合开发、生态扶贫、清洁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鄱阳湖湿地、候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共同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第九章 保障措施
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湖区、老区农(渔、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
给予重大项目支持。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将鄱阳湖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国家在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依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部门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江西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定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对区域内市(县)的工作指导,建立区域内城市之间和省直部门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第三节 加强监督检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对重大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江西省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