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以“xxxx”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为指导,部署建设生态省的各项任务,动员全省力量,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今天上午,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和张高丽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对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提出要求并进行全面部署和动员。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解局长和张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省委、省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把生态省建设摆到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建设生态省,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创新新的发展机制,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xx强调,“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围绕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策。今年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规划建设生态省,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省委工作会议要求,“要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山东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今年省十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8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复函山东省政府,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9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论证会,并通过了专家论证。9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议,标志着我省生态省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削减,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5处,面积96.3万公顷。建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面积81.7万公顷。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面积71.
8万公顷。有9个城市被国家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环保模范城市群。先后关闭、取缔了4666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关停了2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500多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继续加剧,矿山生态破坏面积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1120平方公里,化肥、农药施用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水质污染和用水浪费严重,每年污水排放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0%,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不到50%;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比重大,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分列全国的第1、3、4、6位;生态恢复进展缓慢,仍有100万亩荒山荒滩没有达到绿化标准,3660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每年流失土壤1.53亿吨;海洋生态问题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当今世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文明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建设生态省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山东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现状看,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仅能源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只是一句空话。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和着力点。建设生态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生态省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新的发展观、生态意识、大局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把生态省建设推向前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的意见,我省建设生态省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山东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与我省实现“两个提前”奋斗目标相衔接,建设生态省主要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实施。近期是XX年到XX年,为启动和推进阶段;中期是XX年到2011年,为发展和提高阶段;远期是2011年到202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按照这一目标,我省建设生态省总的指导思想是,以“xxxx”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从当前来看,必须突出抓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搞好污染防治。这是建设生态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对现有工业污染源要实施引导性标准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结构,推动企业升级换代,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又减污。要全面推行小流域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污染防治,确保调水水质达到国家要求。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城市大气、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活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实行秸秆禁烧,开发利用农业新能源,不断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这是建设生态省的重点,也是长期而又艰
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植树造林,实现大地林网化。加快实施平原绿化、封山育林、绿色通道三大绿色工程,加速山区、黄河滩区退耕还林,突出抓好速生丰产林和沿路、沿河、沿海、环城等“三沿一环”绿化,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3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10年全面绿化山东,构筑起林型多样、种类丰富、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今冬明春,全省要统一动员部署,各市县分头组织实施,集中抓好3000公里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明年下半年,全省统一检查验收,评选10个最佳路段和10个最差路段。二是实施“双百”工程,加强湿地保护。认真落实《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重视海岸滩涂及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及时抢救和保护一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抓好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继续实施碧海行动计划,推进“海上山东”建设。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要做到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严格控制海域养殖总体规模,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保护和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要加强对近岸涉海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拆船等项目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防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省的核心。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前提,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发展模式。要抓好四点: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各级领导都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认真研究循环经济规律,搞好本辖区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和典型引路。二是搞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具体、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切实搞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三是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要促进清洁生产的国际合作,建立全省清洁生产审核网,对清洁生产审核实施验收发证和奖惩制度、公告制度。四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从我省的情况看,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必须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明确定位,科学规划,相对集中,严格管理,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搞好园区产业配套建设,合理整合资源,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五要加强考核、监督和检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生态省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把建设生态省的实绩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明年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将签订生态省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书。要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各级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实现生态省的目标。
同志们,建设生态省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山东9000多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xxxx”重要思想,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聚全民之才、用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把齐鲁大地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更文明!
第二篇:在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部署建设生态省的各项任务,动员全省力量,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今天上午,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和张高丽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对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提出要求并进行全面部署和动员。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解局长和张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省委、省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把生态省建设摆到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建设生态省,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创新新的发展机制,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策。今年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规划建设生态省,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省委工作会议要求,“要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山东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今年省十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8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复函山东省政府,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9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论证会,并通过了专家论证。9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议,标志着我省生态省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削减,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5处,面积96.3万公顷。建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面积81.7万公顷。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面积71.8万公顷。有9个城市被国家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环保模范城市群。先后关闭、取缔了4666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关停了2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500多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继续加剧,矿山生态破坏面积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1120平方公里,化肥、农药施用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水质污染和用水浪费严重,每年污水排放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0%,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不到50%;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比重大,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分列全国的第1、3、4、6位;生态恢复进展缓慢,仍有100万亩荒山荒滩没有达到绿化标准,3660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每年流失土壤1.53亿吨;海洋生态问题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当今世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文明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建设生态省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山东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现状看,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仅能源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只是一句空话。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和着力点。建设生态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生态省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新的发展观、生态意识、大局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把生态省建设推向前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的意见,我省建设生态省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山东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与我省实现“两个提前”奋斗目标相衔接,建设生态省主要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实施。近期是2003年到2005年,为启动和推进阶段;中期是2006年到2010年,为发展和提高阶段;远期是2011年到202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按照这一目标,我省建设生态省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从当前来看,必须突出抓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搞好污染防治。这是建设生态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对现有工业污染源要实施引导性标准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结构,推动企业升级换代,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又减污。要全面推行小流域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污染防治,确保调水水质达到国家要求。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城市大气、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活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实行秸秆禁烧,开发利用农业新能源,不断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这是建设生态省的重点,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植树造林,实现大地林网化。加快实施平原绿化、封山育林、绿色通道三大绿色工程,加速山区、黄河滩区退耕还林,突出抓好速生丰产林和沿路、沿河、沿海、环城等“三沿一环”绿化,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3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10年全面绿化山东,构筑起林型多样、种类丰富、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今冬明春,全省要统一动员部署,各市县分头组织实施,集中抓好3000公里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明年下半年,全省统一检查验收,评选10个最佳路段和10个最差路段。二是实施“双百”工程,加强湿地保护。认真落实《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重视海岸滩涂及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及时抢救和保护一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抓好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继续实施碧海行动计划,推进“海上山东”建设。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要做到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严格控制海域养殖总体规模,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保护和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要加强对近岸涉海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拆船等项目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防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省的核心。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前提,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发展模式。要抓好四点: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各级领导都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认真研究循环经济规律,搞好本辖区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和典型引路。二是搞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具体、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切实搞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三是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要促进清洁生产的国际合作,建立全省清洁生产审核网,对清洁生产审核实施验收发证和奖惩制度、公告制度。四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从我省的情况看,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必须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明确定位,科学规划,相对集中,严格管理,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搞好园区产业配套建设,合理整合资源,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各级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建设生态省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要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建设生态省领导小组,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按照省里的做法,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协调。要将建设生态省的任务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建立责任制。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明确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预定的任务。环保部门要做好建设生态省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这次会议上,将把《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全省讨论,在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年底前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生态省建设专业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抓好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的编制。今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完成编制任务,在明年一季度之前通过专家论证,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生态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建设生态省需要法制的规范、引导和保障。要抓紧组织制定有关生态省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配套政策,依法推进生态省建设。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检查。要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推动生态省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要建立加大投入的有效机制。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各级政府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省政府将生态省建设列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省建设,并逐年增加。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生态省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依靠合理的价格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积极推进生态建设领域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投资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我省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四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围绕生态省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态科学研究基地。要大力发展相关高新技术,积极建立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大力推广运用科技成果,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五要加强考核、监督和检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生态省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把建设生态省的实绩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明年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将签订生态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书。要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各级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实现生态省的目标。
同志们,建设生态省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山东9000多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聚全民之才、用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把齐鲁大地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更文明!
第三篇:在全市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我市认识比较早,行动比较快。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了《××市余姚江污染防治条例》、《××市饮用水资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等10多个地
方性行政法规和规章,加大投入,全民发动,使城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49.6,人均公绿面积10.2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1.24倍,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在人口密度、人均gdp、人均公共绿地、绿地覆盖率、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处置率、环境噪声等七项指标中,我市除人均gdp和人均公绿面积两项指标仍有明显差距外,其它五项都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国际现代化城市平均值。
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市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仍以量的扩张为主,资源利用率不高,局部区域生态恶化加剧;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二氧化硫排放过量,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生产生活污染处理的设施和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可持续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建设生态市,是大势所趋、形势所逼、人心所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全市各级一定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二、明确目标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1、倡导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环保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市,经济是支撑,发展是保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经济活动,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态消费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生态市的核心内容。联系我市实际,当前倡导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重点要切实抓好“建设绿色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三个方面。要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不断扩大有机食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特色农产品等绿色农业生产,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化、生态化步伐,统一规划环保设施,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搞好园区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调整优化结构,培育高科技、无污染的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物料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加快发展新型商贸、楼宇经济、物流、会展、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资源,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2、加强治理保护,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一靠治理,二靠保护,努力使环境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对一些重点污染源要明确整治时间,实行跟踪督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限期完成。要坚持分类指导,从生产、消费全过程抓好农业生产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增建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加强对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特别要强化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凡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都必须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实行评估。当前我市正在按照国务院的定位,加快建设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华东地区的重化工基地和对外贸易基地,一大批钢铁、化工、电力等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我们一方面要高度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建设重化工基地与生态市并不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工程、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确立生态意识,严格实施监控,从投资建设、设备引进等全过程加强管理。今后凡是新建和技改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做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三同时”。经济总量要上去,排污总量要下来,要还旧帐,千万不能再欠新帐,对这一点大家头脑一定要清醒。
3、优化居住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我市倚山临海、江河纵横、丘陵绵延,自然景观秀美,要充分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巧妙利用山峦、河流、森林、海洋,积极营造鲜明的城市风格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第四篇:在全市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我市认识比较早,行动比较快。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了《××市余姚江污染防治条例》、《××市饮用水资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等10多个地方性行政法规和规章,加大投入,全民发动,使城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49.6%,人均公绿面积10.2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1.24倍,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在人口密度、人均gdp、人均公共绿地、绿地覆盖率、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处置率、环境噪声等七项指标中,我市除人均gdp和人均公绿面积两项指标仍有明显差距外,其它五项都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国际现代化城市平均值。
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市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仍以量的扩张为主,资源利用率不高,局部区域生态恶化加剧;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二氧化硫排放过量,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生产生活污染处理的设施和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可持续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建设生态市,是大势所趋、形势所逼、人心所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全市各级一定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二、明确目标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1、倡导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环保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市,经济是支撑,发展是保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经济活动,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态消费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生态市的核心内容。联系我市实际,当前倡导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重点要切实抓好“建设绿色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三个方面。要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不断扩大有机食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特色农产品等绿色农业生产,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化、生态化步伐,统一规划环保设施,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搞好园区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调整优化结构,培育高科技、无污染的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物料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加快发展新型商贸、楼宇经济、物流、会展、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资源,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2、加强治理保护,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一靠治理,二靠保护,努力使环境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对一些重点污染源要明确整治时间,实行跟踪督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限期完成。要坚持分类指导,从生产、消费全过程抓好农业生产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增建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加强对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特别要强化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凡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都必须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实行评估。当前我市正在按照国务院的定位,加快建设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华东地区的重化工基地和对外贸易基地,一大批钢铁、化工、电力等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我们一方面要高度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建设重化工基地与生态市并不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工程、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确立生态意识,严格实施监控,从投资建设、设备引进等全过程加强管理。今后凡是新建和技改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做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三同时”。经济总量要上去,排污总量要下来,要还旧帐,千万不能再欠新帐,对这一点大家头脑一定要清醒。
3、优化居住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我市倚山临海、江河纵横、丘陵绵延,自然景观秀美,要充分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巧妙利用山峦、河流、森林、海洋,积极营造鲜明的城市风格和宜人的人居环境,努力使生活工作在××的所有群众都能感到环境舒适,心旷神怡。重点要做好“亲水、绿化、优化”三篇文章:亲水,就是要充分利用××滨海、临江、傍河、枕湖的自然特色,精心打造“江、湖、港、桥”四张品牌,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市格局,充分展示江南水乡的个性和魅力。绿化,就是要大规模开展生态绿化建设,坚持点、块、带结合,完善布局,提高标准,特别要加大城镇植树力度,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努力使××大地处处郁郁葱葱。优化,就是要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实施“腾笼换业”计划,彻底整治“脏、乱、差”,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健全卫生保健体系,形成多层次的服务网络,优化功能布局,努力使城市设施完备、环境优雅。
4、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市,必须进一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文化内涵,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把人文元素融入规划和建设中,抓紧建设慈城古镇、老外滩和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等重点项目,积极开发保护溪口、前童、走马堂、十七房等古镇古村,使城市处处透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弘扬××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营造开放、开明、开拓的社会环境,使城市处处体现现代人文关怀。要着眼于提高市民素质,,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5、开发保护并重,建设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加强资源开发保护,当前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我市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对用水需求越来越大。要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施更科学的供水计划和更严格的用水管理,鼓励发展节水产业,提倡中水回用,推进分质供水,同时加强大型水库和供水厂建设,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要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耕,科学进行滩涂围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三是加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要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和渔业作业方式,严格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开展象山港、近海海域碧海行动,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防止海洋环境退化。四是加强山林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要积极建设森林公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严格开山采石管理,严禁乱开采、乱砍伐,尤其要高度重视抓好高速公路、省道两侧以及城市周围涉及区域的山体植被保护,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坚决避免再遭破坏。对已经开采的,要研究制约措施,限期恢复植被。
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后五年全社会要投资500亿元,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蓝天工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加强企业环保化改造,控制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提高大气质量。“碧水工程”就是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市区内河和流域治理,改善全市水域环境质量。“绿色工程”就是进一步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推进生态示范县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营造绿色××。“洁静工程”就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市域交通噪声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各地也要因地制宜,明确重点,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群众要求迫切、反映强烈的生态问题,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三、切实加强领导,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抓发展的思路,牢固确立现代经济理念和绿色gdp的观念,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认真学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理论,学习规划、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新知识,不断探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及时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努力提高驾驭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心协力把生态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制,列入目标管理考核,逐级签订责任书,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协调,各地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形成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要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坚持规划先行,抓紧制订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绿化、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专题规划,分确定重点,明确措施,加强监督,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中,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基础性投入,加大环境保护与监测项目的投入力度。要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包括利用国债项目、世界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投入生态市建设。各部门要自觉服从大局,按照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主动服务于生态市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适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行政规章,推动生态市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保证生态市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各级人大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各级资源环境工作部门要严格执法,排除干扰,加大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秩序。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项目,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举行各种听证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和监督生态市建设。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开展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教育,要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公民的共识,努力使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书记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书记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充分认识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快xx生态市建设步伐
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市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各工业大国大规模发展工业经济,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增加的目标驱使下,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这种传统发展模式的盛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粮食危机、人口膨胀等问题日益凸现,向人类社会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生态经济理论,这种理论在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同时,提倡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也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经济理论一经提出,就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人们对生态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拓展,生态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新理念、新战略、新模式,对人们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
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又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更加重视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解决温饱、向中等发达水平迈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提升,人口大量转移,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峻。因此,这个时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经验证明,依靠传统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特别是在绿色革命影响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今天,生态环境已成为决定国际国内竞争地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生态指标、环境指标也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因此,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坚持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选择。池州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够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较弱,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基于这样的市情,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等不可饶恕的历史错误。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生态市建设入手,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避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增长。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市,既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充分研究池州的具体实际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池州发展方向上的高起点定位、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发展时空上的跨世纪工程。
基础。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气候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山青水秀,植被保护良好,工业污染极少。二是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池州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发展生态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提出了“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的战略思想和建设“大环保产业开发区”的战略举措。特别是通过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池州生态经济建设特点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经济的先进典型。三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走生态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四是拥有一大批热心生态建设的各类人才。五是在与国内外的交往中提高了池州的知名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推动池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予以大力推进。
州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池州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第一要务,推动池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生态市,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全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
述,我们再也不能用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要转变这种观念,可能是要损失一些眼前利益的,但这种观念转变对于今后发展的意义将是非常深远的。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在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生态市建设本身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环境和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抓生态市建设,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为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招商引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市GDP的增幅达到%,财政收入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幅、财政收入的增幅均为全省第一,全市经济处于高位运行态势。要想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强劲的发展势头,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人均占有资源与消耗是否适度、资源环境消长是否平衡、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承载性是否合理等问题, 做到既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力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务落到实处
市建设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市生态办要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文明发展观的宣传教育,促进全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要确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大投入。结合省“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和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选择一批生态基础建设、生态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尤其要突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重大项目建设。面向市场,多方筹资,切实加大投入,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
市建设的政策规章以及配套政策,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把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事项督查范围,把建设生态市的实绩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