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崾岘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龙门乡崾岘村调研报告
(2012年4月)
按照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从今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是省、市、县委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创新之举,是一项强基固本、促进发展、造福群众的务实之策。根据县委和乡党委的安排,我们对崾岘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崾岘村全村辖5社153户552人,其中男298人,女254人,均为汉族。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018亩,其中塬地1236亩,山地1782亩,人均占有耕地5.5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2047元。海拔1400米,年均降水量700毫米,年日照2540小时。
(二)劳动力资源:全村共有劳动力296人,其中男154
人,女142人。从年龄结构看,16周岁—25周岁的82人,25周岁(不含25周岁)—35周岁95人,35周岁(不含35周岁)—45周岁81人,45周岁以上38人。从文化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20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8.9%,高中文化程度的5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8.2%。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1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9%。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服务等体力劳动,年人均收入1.3万元,最高者可达3.3万元,低收入者人均不足万元。留守劳动力大多从事传统种养业。
(三)农村经济发展情况:2011年底,崾岘村经济总收入113万元,人均收入2047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1万元,年人均收入1105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4%;畜牧业收入18万元,年人均收入326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6%;二三产业收入34万,年人均收入615元,占经济总收入的30%。人均收入中,种植业、养殖业、二三产业分别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4:16:30。总体来看,崾岘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收入占总量比重小。
(1)种植业:崾岘村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201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94亩,总产量783.4吨,其中夏粮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561.2吨,平均亩产
量561斤,亩收入592元;玉米种植面积为894亩,产量356.3吨,平均亩产量797斤,亩收入780元。
(2)畜牧业:2011年末大家畜存栏210头(只),其中牛存栏120头,羊存栏62只,存栏猪28头,鸡存栏549只,当年出栏牛75头,出栏羊28只。全村畜牧业收入14万元,人均253元。
(3)苹果产业:2011年秋季,全村共定植优质烟富3号标准化苹果园1075亩,人均1.95亩,实现了塬面全覆盖的发展目标。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1年,依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支撑,实施“五改三建”户73户,新建围墙2300米,大门45座,新建文明生态家园43户,户内配套沼气99座,改建卫生厕所100座,铺设引水管道3公里,拓宽硬化村社道路2.6公里,栽植银杏等绿化苗木1400株。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安装篮球架和体育健身器材10件(套),新建村卫生所一处。全村无水利灌溉设施,山地均为陡坡地。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目前尚有12户35人居住在窑洞或地坑庄子,占全村总户数的7.8%、总人口的6.3%,25户83人居住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土木结构危旧房内,占全村总户数16.4%、总人口的15%。
(五)公共服务设施:村内适龄儿童全部就读于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村部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已配套村卫生所、农家书屋、党员培训阵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六)贫困现状:2011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100元的特困户58户,涉及人口176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7%和31.9%,贫困面居全县偏上水平。
(七)社会保障情况:全村享受农村低保农户11户31人,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1%和5.6%。全村有五保户1户1人,实行分散供养,每年每户领取五保户供养金2040元,生活水平基本可维持温饱。全村参加养老保险农户153户552人,参保率达100%,目前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139人,占总人口的25.2%,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月领取55元。全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153户552人,均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00%,2011年报销门诊药费48520元,报销住院药费45000元,在民政部门报销大病医疗救助费用20人(次)66000元,分别占全村群众门诊药费和住院药费的65.7%和96.3%。
(八)计划生育:全村共有育龄妇女136人,其中无孩7人,一孩34人,二孩67人,多孩26人。落实节育措施125人,其中放环32人,结扎93人。
(九)基层组织建设:现有村干部4名,支委委员5名,村级后备干部4名。党员33人(其中:男25人,女8人),党
小组3个,流动党员3人,贫困党员5人;25岁以下党员4人,26岁-35岁5人,36岁-45岁8人,46岁-54岁7人,55岁-59岁的5人,60岁以上4人;大专文化程度1人,高中文化程度3人,初中文化程度18人,小学文化程度3人,其他8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人,产业带头人5人,收入上万元党员9人,培养果产业定植大户10人;年内评选出“和谐五星”户5户。
二、致贫因素
总体上来说,全村经济社会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群众想致富、加快发展的意识比较浓厚,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全村重点发展牛、果产业,牛产业还继续延用传统的饲养模式,牛存栏数量少,且大多以畜力养殖为主,肉牛繁育、科学饲喂、规模化养殖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果产业仅仅是去年秋季才定植,起步较晚,群众认识程度还不高,产业发展的形式依然严峻。
二是国家政策扶持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该村只仅是去年实施了一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再未享受到国家较大规模的项目扶持或倾斜,有3条社组道路还为土路,1450亩山地均为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均未实施梯田建设项目。现
在部分农户沿沟边居住,住房多数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危房较为普遍。
三是社会贫困面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目前,崾岘村共有贫困人口58户176人,贫困面达31.9%。受低保指标等因素影响,现在享受低保的人数仅为11户31人,享受大病救助的人数为20人,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与群众的期望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受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外来人员稀少的影响,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大部分群众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一部分群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强烈发展的愿望不强。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不善于学习,不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低,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少,在主导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顾虑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全村全面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搞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使崾岘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应认真落实市委 “四三二一”和县委“三二一六”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扶持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黄金
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户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完善等重点,进一步完善村级发展规划,力争“十二五”打基础,“十三五”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一是开展联户帮带,转变群众思想观念。通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开展,充分利用帮扶人员的学识、见解和开阔的思维,为群众传经送宝,手把手帮群众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拓展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邀请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讲学,学习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注重邀请果树专家和身边的土秀才,现身说法,现场指导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洗脑换思维,激发干部群众工作和创业热情。同时,通过帮扶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建办牛、果产业的龙头企业,组建牛、果两个专业经济合作社,培养一批有长远发展眼光、有创业致富热情的社会能人,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综合管理,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继续采取干部包抓帮扶果产业发展机制,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向果产业发展倾斜,对果园管理所需的肥料、农药等物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户投放,调动群众发展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应用肥水藕合、园内种草、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和有机化管理措施,达到规范化管理。
春季在果园行间套种脱毒洋芋800亩,弥补产业收入不足的问题。借助投牛项目的实施,通过妇女小额信贷资金等途径,持续推进牛产业开发力度,扩张养殖规模,推广应用科学的饲养技术,充分利用养殖小区,建办肉牛繁育基地,实现规模化养殖。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去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力争五年内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建成新房,彻底消除窑洞住户和地坑庄子住户。对下余3社社道进行整修铺沙,并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彻底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住房难、行路难、排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和村容村貌脏乱差等问题。
四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共青团员、妇女等的日常教育管理,发挥各方面先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培育党员致富明星户,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各类建设项目、计划生育、低保评定、宅基审批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工作,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接受群众监督,推进工作民主决策。注重从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推选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级后备干部库,选优配强村级班子。
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抓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卫生所,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合理选择保障救助对象,逐步扩大救助范围;落实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压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自主脱贫能力。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辟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渠道,切实降低农业人口比重。二是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整合各种培训项目和资源,继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重点解决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力争通过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更容易找到工作,要靠知识和技能来增加就业收入,改变个人及家庭贫困状况。三是培养农民自主脱贫意识。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脱贫的意识,鼓励贫困农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坚决克服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四是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重点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因人因户制定增收措施,采取项目扶持、个别帮助等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农户全面增收,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第二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玛曲县人民检察院 高为民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按照县委及玛曲县检察院“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领导小组要求,为确保行动深入有序开展,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一行动落到实处,通过县检察院的统一组织安排,我深入欧拉乡达尔庆村“双联”家庭,通过与帮扶对象进行深入地交流,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倾听帮扶对象近期最需要解决的困难,为帮扶对象讲解县委的“双联”政策和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现将“双联”活动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达尔庆村基本情况:达尔庆村位于玛曲县城20多公里处,共有8个小组230户1343人,人均牧场200亩左右。劳动力810人,贫困户80户,占总户数近三分之一。通公路的自然村有2个,饮水困难户数30户,占总户数的八分之一,无安全饮用水,通电户数为0户,外出务工人员7人。
(二)帮扶对象基本情况:户主贡唐,家中5口人,两个劳动力,贡唐的母亲西刀巴经常多病,并且年纪已迈,需要家里人的照顾。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由于自家草场面积有限,牧畜数量严重受限制,一年出槽牲畜也不多。由于家庭收入低,生活也难保障,吃穿住行得不到改善。
二、帮扶对象贫困分析
1.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贡唐家是典型的牧民家庭,主要以牧业为生,经济来源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在草场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快速繁殖牲畜,使得经济受限。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保收能力不足。达尔庆村的牧业生产依然靠天养畜传统生产方式,目前没有基本的饲草料种植保障基地和牲畜过冬设施,一旦遭遇雪灾、虫灾,农牧业生产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抗灾保收能力极为不足。每年都有牛羊的非正常死亡,给贡唐的家庭带来了经济损失。
2.缺乏脱贫致富技能。作为传统畜牧的贡唐家,也无法摆脱长期形成的畜牧观念,不能创新畜牧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脱贫致富的发展。在天然草场的优势下,天然放牧固然重要,但是能探索养殖与天然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相当有探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方式可以优化传统牧业,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3.发展观念思想落后。贡唐家是传统畜牧家庭,习惯常年在家放牧,家庭劳动力过剩,使得干活的少,吃饭的多,不能开放思想,探索致富的路子。天然放牧在草场区划围护的情况下,放牧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何况家里牛羊不是很多,作为家里支柱的贡唐应该考虑更能够给家里创收入的途径,虽然没有文化程度,但是可以外出务工,或者成为运输司机等等,好多出路。
三、帮扶措施及建议
根据多次的走访调查了解,贡唐家致富所需的是开放的信息和致富的头脑,而不是物质的帮助,当然对他的帮扶也离不开经济支持。结合贡唐家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实施办法,坚持实行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物质帮助与观念转化相结合,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1.行动要与贡唐家的牧业生产特点和不同季节牧业的重点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解决他家里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例如,贡唐家的草场的优化放牧,需要科学的指导;畜牧过冬有什么更科学更好的思路可以适时地提供,生活上出现什么难题可以物质和精神上支持。
2.帮助帮扶对象转变观念、改变思路,探索致富新路子。帮扶首先要从精神层面入手,把宣传教育始终贯穿于“双联”行动中,认真细致地宣讲政策。通过走访了解、实地考察、谈心交流的方式,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把帮扶对象想什么、要什么摸清吃透,这样才能理清发展思路,才能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脱贫致富计划。
3.加大“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宣传力度,提高帮扶对象对“双联”行动的认识,纠正片面的理解帮扶单位和帮扶干警下农村就是为帮扶村和帮扶户提供物质、信息,调动帮扶户对此行动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信心,杜绝等、靠、要的不正现象。
二○一二年九月十日
第三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根据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统一安排,我3次深入自己的联系点—星火乡王家庄村,围绕该村发展的“家底”是什么,制约因素有哪些,脱贫的出路在何方等一系列问题,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建议、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交流等形式,在对王家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剥茧抽丝”式的分析思考中,形成了发展规划和帮扶对策。
一、牢牢把握村情分析发展现状
王家庄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00户811口人,耕地面积2175.1亩,塬面面积821亩,仅占37.7%,山地1354.1亩,占62.3%,人均2.68亩,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定植果园687亩,退耕还林面积2216亩,三荒造林面积210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而杂,主导产业以苹果业为主,养牛业没有形成规模,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的贫穷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较少,全村从事建筑业的30户,从事运输业5户。XX年,农民人均收入2994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18.8个百分点。
摸清底子只能找对路子。在调研的过程中,我重点走访了14个因不同原因而致穷的贫困户,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交流会。在交谈中,农民普遍反映,虽然村上整体比较贫困,但近年来发展变化比较大,他们有着深切感受。综合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我认为王家庄村有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殷实基础。
——农民求富愿望比较强烈,发展思想内力集聚。从座谈情况来看,贫困户虽然因各方面原因处于贫困状态,但是求发展、求富裕、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或抓好果园培植管理、或修建住房民居、或购置现代化农具、或外出务工创收,对家庭收入项目和居住条件改善都有着明确打算。由于塬地大面积种植苹果,粮食种植逐渐向条件艰苦的山地靠拢,耕作中存在诸多不便,农民饱受劳苦,进行梯田整修、改造产田的愿望强烈,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高涨。粮食种植投资大、效益低,农民自己也有了一本“收支账”,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实惠,感同身受。绝大多数群众求富思富的思想“内驱力”,必将成为尽早脱贫致富的动力之源。
——苹果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收渠道有望拓展。王家庄村属于星火乡苹果产业起步最早、发展势头最好、最有望率先产生经济效益的村。据统计,全村塬面耕地已有83.7%纳入苹果栽植范围,苹果产业户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85亩,最多的户达到11亩。XX年,已经有少数果树零星挂果,预计在2012-2013年将开始大面积挂果,届时苹果产业将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座谈中,我向23名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92.9%的群众最关注苹果产业发展,认为最急需措办的实事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在即将挂果的攻坚期,农民在果园管理方面投入精力多、时间长,如白银科户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1亩,今年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专心进行果园管护,有他这种念头的农民在王家庄村不在少数。村上加大了果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投入,XX年,采取贷款和自筹等方式,投资32万元,在292亩果园完成了引水通电和防护栏安装,有效解决了果园浇灌难、管护难的问题。
——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XX年以来,村上先后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农电线网改造项目、自来水入户项目和村级道路硬化项目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全村目前建成牛棚80座,72户建成了沼气池,接通了沼气。除庄湾社外,其它6个社全部重新布设了高压线路和入户线路,新安装了2台大功率变压器,电力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190个户接入了供水管网,从临近的罗家坡水厂引入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人畜饮水不再困难。XX年,村上多方筹措配套资金,投资85.4万元,水泥硬化村级主干道路3条4公里,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村级班子能够履职尽职,组织保障比较有力。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既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也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在调研过程中,我对该村班子履职情况进行了重点了解。王家庄村现有村干部4人,担任村干部年限最长的已达到30年,最短的也有14年,普遍具有多年的村级事务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群众组织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85.7%的群众认为村干部能够胜任目前工作,78.8%的群众希望本届村“两委”班子继续留任,群众普遍认为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协作,热心村级事务,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较好,在村中威信较高。去年果园引水时,村班子成员主动跑部门、搞衔接,申请县上水利部门免费投放水利管道5700米,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二、抓住发展瓶颈深挖致贫根源
只有把致贫的原因找准,把根源挖深,才能把思路理清晰,把措施定具体。导致该村贫穷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制约因素诸多,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从群众素质来看,受教育程度低、致富技能欠缺导致农民致富能力不强。在调研中,我发现,该村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产业技术掌握不到位、致富技能欠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村上统计数据显示,该村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达到407人,所占比例高达50.2 %。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农民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过程缓慢,在学习产业技术、掌握致富技能上事倍功半、提升过慢。全村现有的320名青壮年劳力中,能够熟练掌握建筑、运输、养殖、餐饮等实用技术的仅有35人,占10.9%。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因缺乏一技之长,一些收入高、待遇好的行业进不去,只能选择从事建筑小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的重体力工种,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增收。就果产业而言,全村能熟练掌握果业技术的人屈指可数,多数农民在果园管理和技术关口只能依靠县、乡技术人员,甚至由乡、村干部及果业技术员代劳,日常管理和技术要求跟不上。同时,由于农民自学能力弱,对于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和农家书屋藏书读不懂、学不会、用不上,虽然求富愿望强烈,但是苦于创业无门,只能盯着几亩地,守成有余,闯劲不足。
二是从产业发展来看,投入高收益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导致增收效益不高。国家税费改革后,不再向农民征收税费,并且每亩补助52元的粮食直补,但近年来,化肥、地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而粮食价格却基本保持平稳不变,种粮只能让农民停步在吃饱饭、满足基本生活的阶段,致富奔小康无从谈起。我与农户粗略算了一账,按照今年的农资价格,种植一亩小麦除投劳外,投入高达240元,以目前的粮食价格,每亩地净收益只有350元左右。在收获季节,因劳力不足,如再雇劳收割、打碾,每亩地的收益将更加有限,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农业模式,使得土地产出在农民收入方面所占比重非常小。果业发展上,群众将大部分劳力投入果园管理中,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从事其他创收项目,苹果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在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情况下,增收渠道非常有限。定植苹果后,全村“果粮争地”现象较为突出,果农种粮吃饭只能依靠山地,但山地地质不好,耕作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粮食产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是从基础设施来看,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条件较差导致村级发展基础不牢。据村干部介绍,全村1354亩山地,其中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达到1004亩,15—25°的坡地也将近350亩,这些土地进出道路不畅,现代化农具进不去,产出的粮食回收难,种、收全靠畜驮人背,老百姓只能自我调侃地称之为“扁担庄稼”。郭前沟社1.5公里的主干道路至今仍是土质路面,排水不畅,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群众意见很大。庄湾社45户的用电线路仍为低压线路,电力故障时有发生,电压过低时农户夜间的基本照明都成问题,并且输电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给农户生产生活用电及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村上主干道路宽度仅为3米,双向车辆交汇基本要“你躲我让”,随着村上的发展,以目前的路面,难以大型汽车通行和果品外销运输的需求。目前仍有395亩果园没有通电引水,也没有安装防护设施,用水用电跟不上,果园管理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从经济状况来看,集体经济收入过低、无力措办实事导致改善民生实力不足。村上无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部分集体用地退耕还林补助、公用地承包费和转移支付的村级办公经费,全年仅为1.39万元,除去每年的报刊征订和办公运转等费用后,所剩寥寥无几。但每年村上办公费用、农民培训、果园管理等支出都在10万元以上,尤其是果园管理方面,乡村两级采取各承担一半费用的方法,每年都为农户无偿投放化肥、农药、地膜、套种作物籽种等,在集体收入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贷款的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本就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重重负债之下,村两委班子虽有心干事,但无力办事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比如,近几年,周边许多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村上虽也有设想打算,但苦于没有资金,只能望而兴叹。全村虽然有95%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医疗报销需要接通互联网,4.8万元的接口费用农民无力承担,村上也无力承担,群众看病、买药费用无法就近报销,只能年底到乡卫生院“算总账”。
五是从家庭支出来看,婚嫁看病建房支出大,负债过多导致农民收支失衡。该村近年来因结婚、患病、子女教育、修建房屋导致贫困或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全村现有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65人,供读一个大学生每年支出在1.5万元以上,供读一个高中生每年支出在1万元左右,过高的教育支出使许多家庭陷入了困境。由于该村所处地理条件较之塬区乡镇较为落后,加之受社会风气影响,近年来结婚所需彩礼节节攀升,去年已经高达9万元,123户因儿子结婚而债台高筑。还有部分家庭因患重大疾病不得不四处举债,以我联系的王润堂家为例,王润堂因患腿部恶性肿瘤,先后3次在西安等医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前后花费15万多元,除新农合报销4万多元外,至今还有11万多的外债,这对一个本就收入微薄的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同时,由于受近年“5.12”地震、“7.23”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农户举债建房的现象也比较多,这些都是导致贫穷的重要因素。
六是从劳作投入来看,青壮年劳力外流,老龄化比较严重导致发展劳力供给不足。目前该村16岁以下的人口有173人,占全村人口的21.2%,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2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4.8%,下剩的劳动年龄人口,40%选择外出务工,实际留在村内的劳力少之有数,绝大多数家庭中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这部分人体力不足、劳动效率不高,但却承担着家务、种养和果园务作等多项繁重的劳动任务。同时受年龄、教育程度等各方面条件所限,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劳作技术掌握不够。随着村内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目前劳力现状显然远不能满足果园管理需求。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一户3口之家,儿子长年在外打工,两位老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家中定植了9亩果园,种植20亩山地,还养了3头牛,这么重的劳动量,让我在对他们身体能否承受充满担忧的同时,也对耕作和果园管护质量产生质疑。
第四、抓住农民自我教育这一核心,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上做文章。要对现有村部进行维修扩建,加大配套建设力度,配齐配全相关设备设施,把村级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建立定期开放和值班制度,丰富报刊、图书内容,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文化知识学习,满足农民对文化知识的多元化需求,最大可能地为农民创造学习条件,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文化,在全村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开展“金秋助学”等活动,对单亲家庭和因子女教育致贫的家庭进行帮扶,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助推科教兴村。要持久深入地开展好“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培育树立一批文明新风先进典型,形成尊老爱幼、团结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卫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村风。要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在村内修建农民文化健身广场1处,配套篮球架等体育健身器材,为群众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提供场所。鼓励民间文化人才组建各种健康的农民社团组织,开展健身活动、知识竞答、特长展示等活动,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第五、抓住村级班子建设这一保障,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作用上做文章。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员队伍是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创新模式,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社、产业党小组、农民工工会等组织,不断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引导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双议双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掌握党员群众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思、所盼,珍惜民力、集中民智,用最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确定思路、指导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实好党员“三卡”管理制度、支委学习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和民主生活会等制度,鼓励村干部参加函授教育,抓好支委成员素质提升、任务完成、作风建设的督促考核。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党员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落实好党内关怀激励措施,培养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增强党员的示范带动意识,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一项立足当前、惠及长远的大事、实事、好事。按照县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总体部署,我委高度重视,广泛动员,迅速行动。我委联系村为***镇***村,联系6户贫困户。通过近一段时间深入全面的走访了解,以及与镇村干部、村民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对***村发展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了认真调研、科学分析,共同研究制定了***村五年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了脱贫致富的具体措施。
一、发展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镇***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10户,1386人,耕地2200亩,人均1.6亩。***村位于**县东北部沙缘区,干旱多风沙,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0C,年平均降雨量183.3mm,年平均蒸发量2834.7mm,最大沙尘暴日数47天,属典型沙漠气候,耕地严重沙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村以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种养为目标,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产业发展上,该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按照“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的主体生产模式,2011年栽植枸杞300亩,利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6万元,建设养殖暖棚74亩,使全村养殖暖棚规模达121亩,粮经草比例为40:56:4,夏秋比例为3:7,种植结构更趋合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该村以交通、水利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修斗渠2.16公里,维修渠道0.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00亩,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村群众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条件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更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自身素质不高、劳动力缺乏等主观方面造成的。归纳起来,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思想保守是最大的障碍。大多数群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满足于自给自足,自主投资创业的主动性不高,有想法,没办法。有发展养殖业的计划,但缺少资金、技术,只能等待观望,依靠政府扶持,不能想办法自主创业致富。以特色农业发展来说,大部分农户习惯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予外出务工,群众对发展特色农业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技术欠缺,肥料投入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造成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增收后劲不足。在发展养殖业上,虽然大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敢闯敢干的意识,以零星的家庭圈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形成产业。
二是知识匮乏是最大的矛盾。从入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家庭劳动力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捕捉致富信息、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不足、意识不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大部分群众对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一部分群众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不仅自己不愿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而且对子女中职、高职学习不重视、不支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浪费财力。对政府倡导的产业发展方面的培训,觉得自己没有发展产业的打算,有热情就参加,没热情就不参加,思想落伍,知识、技能匮乏,致富本领不强,造成事与愿违,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基础薄弱是最大的瓶颈。群众居住条件比较差,全村310户1386多人,没有一处小康文明生态家园,50%的农户还居住在8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部分村社道路由于受当时村庄规划的影响,路面狭窄,小弯较多,特别是遇到雨天,泥泞不堪,群众出行困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色农业灌溉设施配套不到位,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不强;村级卫生所设施配套不到位,缺医少药,群众看病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帮扶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认真分析***村的贫困现状,既要明确当前帮扶解困的具体目标,落实措施,抓实见效;又要科学制定致富小康规划,培育富民产业,统筹推进。根据县委的整体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村帮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宣传方针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助推农村发展、加强基层组织、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推广典型”工作任务和县委的工作部署,以加快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转型跨越、实现富民强村为目标,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联系户脱贫致富为核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道路和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积极宣传政策,教育引导,理顺稳定群众情绪,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扶贫政策到户,狠抓区域发展,突出解决贫困人口收入问题,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全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落实以下几个关键措施: 一是改善基础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村贫困的最大“瓶颈”。要抢抓发展机遇和政策机遇,积极实施一批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投资扶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加快村组主干道路整修硬化和生产道路拓宽沙化,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比较困难的现实问题。要争取水利部门投资,在特色农业配套建设灌溉设施,增强农业抵御干旱风险能力。要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杜绝垃圾随手扔、门口堆、随风飘等不良现象,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二是发展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要围绕产业抓增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做好产业规划,选好致富项目,落实发展措施,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按照产业互支互促,循环一体的发展思路,高起点、大规模、全覆盖推进特色农业和暖棚养殖业扩量提质增效。要以种植枸杞为生产方向,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枸杞种植规范化管理,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组织群众按季节要求和技术规程,及时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促其尽快丰产达标,发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群众有发展养猪、养鸡、养羊的传统优势,因势利导,积极为群众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服务,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养殖水平。要引导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使特色农业和暖棚养殖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重要渠道,大幅提高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第五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模版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领导小组要求,为确保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有序开展,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一行动落到实处,通过在林业局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深入**乡**村“双联”家庭,通过与帮扶对象进行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详细了解了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倾听了帮扶对象近期最需要解决的困难,为农户讲解了县委的“双联”政策和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并通过农资帮扶等方式为“双联”户解决了春耕困难。
一、基本情况
**,家中*口人,*个劳动力,有耕地x亩,其中孜然套种玉米x亩,家养猪x头、羊x只、鸡x只,2011年人均纯收入x元;xx,家中x口人,x个劳动力,共有耕地x亩,其中栽植葡萄x亩,孜然套种玉米x亩,家养猪x头、羊x只、鸡x只,2011年人均纯收入x元。
二、帮扶对象贫困原因
1.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中人多地少,妻子患病,养育的子女多,他们家中面临两个孩子上学和妻子看病,这些问题都需要经济作为支撑,但他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就能解决暂时的困难,发家致富更是无从谈起。
2.土地劳作收入微薄。近几年,普遍存在农作物种植投入较大,农作物产量不高,价格偏低,土地耕作收入微薄等状况。有 1
时候,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也不敢有大的投入。
3.缺乏脱贫致富技能。在帮扶的农户中,普遍存在因缺乏应有的劳动技术技能,只能成为廉价劳动力,辛苦一年,却收入不高,大多只能满足自己一人的消费需求,没有多少积蓄。在交谈中,有些帮扶对象表示想发展养殖业,但他们一方面缺乏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担心销路,一些脱贫致富的措施无法实施。
三、帮扶措施及建议
根据实地调查了解,农户致困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劳力和信息技术。结合“双联”户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实施办法,采取“党委政府引、优惠政策扶、典型示范带”,坚持实行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物质帮助与观念转化相结合,应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1.以进村入户、政策法规宣讲、实地调研、座谈讨论等方式,结合春耕备耕生产,帮助帮扶对象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计划,为贫困户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带去致富信息项目,助农增收,脱贫致富。另外,从调整种植结构、规模养殖,促进农民增收。
2.在农忙季节和节假日进行物质帮扶,为帮扶对象解决化肥、生产、生活用品,帮农户劳动,干干家务。每个月进村入户不少于3次。
3.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做好帮扶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贫困户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贫困户收入。
4.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破除陈
规陋习,克服过去养成的“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政策引领、能人带动、自食其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