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渝经济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解读(上)
成渝经济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研究报告》解读(上)
■编者按
按照省委部署,省政协将成渝经济区建设专题调研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纳入《省政协2009年工作要点》,调研组从3月中旬开始调研,4月中旬形成初稿。省政协共组织召开16次会议,广泛征求地方政协、有关部门、相关专家、新闻媒体的意见,最终形成关于《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报告博采众长,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为国家制定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今日起,本报将分两次对该报告进行解读。
建设成渝经济区有何重大意义?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成渝经济区以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涵盖了四川和重庆主要的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这就是说,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国家战略调整开创新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做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力争在全面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新局面。
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经济基础较好的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必将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引擎。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成渝经济区的资源条件、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不但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而且将为我国下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按照充分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的同时,顺应我国加强与东盟、南亚合作的大趋势,抓住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及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全面实行零关税的政策机遇,突出南向开放,努力开辟便捷的出海通道,将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根本改变西南地区乃至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屏障。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人口和产业密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把成渝经济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与川西北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地相配合,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的有效屏障。
成渝经济区功能如何定位?
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可定位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主要内涵是: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总体战略部署,顺应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可定位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主要内涵是: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已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总量超过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具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和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依托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通过全面的区域合作,更加突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开放,变体制阻碍为体制推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开放滞后为充分开放,变技术跟踪为自主创新,成渝经济区完全有条件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
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成渝经济区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明显。抓住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努力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将从扩大有效需求和增加要素供给两个方面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我国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成渝经济区既是重点开发区,又承担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达、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既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提供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成渝经济区将发展哪些优势特色产业?
成渝经济区可以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按照市场的、发展的和创新的思路,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要求,成渝经济区可以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清洁能源产业。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清洁能源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成渝经济区的突出优势。要以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成渝经济区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大力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开发,努力提高新能源在清洁能源中的比重。
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高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就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突出特点。要以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环保设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以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发电设备的研发为重点,为新能源开发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资源可再生、污染相对较少、就业容量大和对农业发展带动力强的明显特征,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产业,发展潜力极大。要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品牌优势,以绿色和高附加值的饮料、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核技术为重点,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对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研发优势,加快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链的高端,不但能耗低、污染小,而且具有附加值高和创造高端就业机会的突出特征。要以物流、信息、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贸易、旅游、会展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努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益,增强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第二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它是试验田,也是先行者,更是创新区
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陕西西咸新区四个国家级新区之后,“天府新区”最近又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天府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规划,面积达到上千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将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天府新区,再一次让川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天府新区,新在哪里?将会带领四川走向何方?将在成渝经济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新格局 一“盆”装五区
“在一个盆子里装了五个区——四川盆地里有一个成渝经济区,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新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格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对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做出解读。在他看来,第四极的内容相当丰富,肩负着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城乡统筹、现代高端产业、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的重任。
天府新区概念的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去年9月初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这一概念立即引起热议。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表示,依托成都品牌和优势,在周边做大经济增长点,对四川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坊间传言,天府新区的最初规划分为“南北”两种方案。南部方案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及资阳、眉山部分地方纳入。而北部方案,则是将高新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以及彭州、广汉等地纳入。
9月15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四川和新加坡合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签约。根据协议,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成都高投集团在成都高新区南区共同创立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该园区被定义为“天府新区的先导区和核心区”。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南部方案极有可能成为天府新区的首选方案。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建设将以丘陵为走向,尽可能少占用成都平原的良田。由此看来,丘陵居多的南部方案更有胜算。
新高度 高地中的珠穆朗玛
天府新区的设立既是四川内部的需要,又是区域竞合的要求。
内部,成都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周边城市又想借力成都的“溢出效应”。
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成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资源吸附能力都远高于省内周边城市。尤其是近几年来,成都抓住灾后重建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等全球巨头纷至沓来。周边地区与成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成都有限的环境和土地空间则又形成了成都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和挑战。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世界500强进驻最多的西部城市之
一、西部金融中心,天府新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其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成都高新区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高新区没有空间了,以后天府新区有空间,可以把很多项目放进来。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把成渝经济区比喻成一个哑铃,成渝双核大,中间轴小。他认为,天府新区的重要使命就是把成都这一“核”做得更大更强。“双核都共同面临着做强的压力。重庆的两江新区已经批了,这对四川是一个促进。”
从支撑成渝经济区“双核”结构来考虑,两个新区相互呼应,能更好地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支撑起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经济中心战略地位。
根据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的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按照这一定位,天府新区被寄予厚望。李后强形容,四川要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天府新区就是高地中的高地,是试验田、先行者、创新区,是高地上的珠穆朗玛。
作为内陆跨省市的经济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装上产业的发动机。李后强认为,在蜀道难基本解决后,四川需要注入强大的现代产业力量。同时,西部的内陆开放问题、城乡统筹问题都是这个区域不同于其他经济区的任务所在。
新思维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
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所在,是一个合理分享的所在,也是一个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所在。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这样诠释天府新区的未来。
“建新区不能走老路。”解洪认为,天府新区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仅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实质应该是建设产业支撑、服务辐射、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的窗口和示范。“如果不创新,就有违初衷”。
天府新区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地,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改革的理念。
解洪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创新”这个关键词。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在四川搞新区,没有蓝本可循,没有先例可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目标定位,永远保持活力。
区别于其他新区,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联合开发、利益共享。
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形成战略产业的集中,把天府新区发展成枢纽经济的平台、通道经济的平台、物流经济的平台,形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投资洼地。
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天府新区要成为西部研发制造中心,形成一个动态的新兴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这个区域还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新的城乡形态。按城乡统筹的理念,形成新的组团式、田园式和谐城乡。
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新引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大空间的开放格局。
第三篇:20110817三论奋发有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强化相互认同共谋发展的观念
——三论奋发有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相互认同共谋发展的观念。《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是一个跨省市、“双核”带动的规划,这是区别其他区域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把成渝两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目的是为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只有加强川渝合作,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放合作的胸襟、发展共赢的意识,务实推动川渝两地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携手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要强化“一家亲”的历史观,在相互认同中夯实合作基础。川渝地域相邻、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血浓于水的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应天时、秉地利、聚人和,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要加强两地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在相互体认中增进共识。共识成分愈多,结合程度愈大,密切程度愈紧,川渝合作就更加牢不可破。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许多方面探索和创造了新的经验。要积极开展两地交流,多到重庆“走亲戚”,走深感情,走出合作,走向共赢。
要强化“一体化”的发展观,在相互融入中创造区域优势。川渝合作本来就有历史和现实基础,《规划》的出台把两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入成了一个共同体。要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大力强化经济融合共生,共同构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培育大市场、谋求大发展。要按照一体化推进的要求,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服务衔接对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使地理上的“山水相连”变为发展上的“浑然一体”,增强成渝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
要强化“一盘棋”的大局观,在相互支持中实现共同利益。川渝两地合作应当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竞争应当是良性互动的竞争。各地各部门必须自觉强化“一盘棋”的观念,在《规划》总体框架下“摆棋布子”,始终做到服从服务大局,放胆放手与重庆加强合作,在密切合作中奠定共同的胜局。特别是毗邻重庆周边地区要主动对接重庆、配套重庆,充分利用好重庆的直辖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政策叠加,借势借力发展。
要强化“一条船”的奋进观,在相互协作中肩负历史使命。成渝经济区有如一条满载希望的航船,川渝两地是发展共同体。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同舟共进,借助《规划》实施,把川渝两地带到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要认清自身优势,善于做大做强,敢于勇立船头,奋力扬帆;对暂时不具备优势的行业和领域,要找准位置,甘当助手。只要我们风雨同舟,相互给力,取长补短,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奏响跨越发展的“西部强音”。
第四篇:成渝经济区广安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成渝经济区广安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推进川渝合作(广安片区)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合作背景
合作基础。广安地处四川东部,紧邻重庆两江新区,是川渝合作的桥头堡。广安与重庆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资源互补、经济相融,合作源远流长,两地在交通、产业、文化、市场、人才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互动格局。目前,广安引进投资的45%、旅游人数的60%来自重庆,广安80%的农产品、33%的劳务输出流向重庆,广安已初步成为重庆重要的制造业配套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目的地。
重要意义。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在广安建设示范区,有利于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探索欠发达地区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突破行政壁垒,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为西部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着力强化产业合作基地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川渝合作发展的先导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战略定位。立足四川,融入重庆,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推动川渝合作发展,建设成为川渝产业合作基地、连接川东渝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样板区、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建设目标。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川渝合作水平显著提高。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协作配套的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建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对接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务实创新的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到2020 年,示范区全面建成,基本与重庆实现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达到重庆城市群平均水平,科教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与重庆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功能布局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广安主城区、从广安区奎阁到华蓥市明月沿渠江两岸地区。优化提升主城区功能,规划建设滨江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主城区的教育、文化、金融、物流、居住等功能向滨江新区延伸或转移。
产业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邻水、武胜、岳池、华蓥。加快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邻水机电产业合作园区、武胜农副产品加工合作园区、岳池医药产业合作园区、华蓥电子机械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对接川渝、协作配套的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前锋、枣山、广安港。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物流园区,建成对接重庆、辐射川东北的商贸物流服务平台。
科教文化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协兴、奎阁。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促进川渝科教文化合作。
生态建设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华蓥山和嘉陵江、渠江沿线。共建生态网络体系,加强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共同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交通。
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提升襄渝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完善区域内铁路网络,适时开展渝广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工作。以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建设连接重庆、辐射周边的公路网,加快连接重庆快速通道建设,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力度。加强渝广相邻县区的公路建设,统一建设标准和时序,打通“断头路”。加快嘉陵江、渠江航道整治和广安港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运输和旅游客运,建设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航运体系。
水利。加快七一水库建设,适时启动升钟灌区二期和回龙寺、龙滩水库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渠江、嘉陵江重点段防洪工程,加强防洪减灾综合治理,构建供水保障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信息。共建高速数据通道,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能化合作区域。推动渝广无线城市建设。共同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能源。鼓励合作勘探开发能源资源,共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清洁能源利用。有序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和水电开发,加快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开展东西关水电二期前期工作。加强核电厂址的保护,研究推进核电前期工作。发展生物质能源。建设中贵联络线工程过境分输压气站,完善多元化的能源输送网络。
五、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加强与重庆、成都产业的战略合作,依托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配件制造。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强与重庆、成都、川南等地化工产业对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加强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配套,重点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华蓥市发展电子部件、光电器件、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积极融入重庆、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岳池、武胜积极培育新型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农药产业。鼓励与重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面向都市消费市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服务重庆、成都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应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片)、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建设大型商品粮油、蔬菜标准化、优质商品猪、优质柑橘和生态渔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进重庆等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加工技术和品牌,提高粮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竹材加工产业。
休闲旅游基地。加强与重庆旅游互动合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巴蜀文化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立无障碍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
六、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生态建设。以华蓥山和嘉陵江、渠江为重点,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广安区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武胜建设嘉陵江生态经济带。加快华蓥山地质灾害及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水源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城乡绿化、交通干线生态廊道建设,与重庆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态架构。
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控制以酸雨、细颗粒物和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监管和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推进嘉陵江、渠江等渝广交界河流的综合整治,确保交界水质符合相应水环境的要求,共同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及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广安市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交界区域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
七、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教育。加强与重庆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科研课题联合研究,定期选派教师到重庆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推进重庆名校与广安学校结对帮扶,共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库。支持重庆、成都高等院校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建设区域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设立广安农村干部学院。建设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
医疗卫生。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农村急救服务网络建设,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推进医疗服务合作,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重庆与广安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合作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培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
文化体育。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提升邓小平图书馆服务能力,促进与重庆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建设改革开放博览园、宕渠文化园和巴濮文化合作产业园,打造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共同举办红色文化节,共创区域文化品牌。加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与重庆体育事业协作,促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
就业和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考试基地、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及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与重庆互认培训结果,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重庆劳务合作,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协作维权机制。积极推动与重庆干部挂职交流。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推进与重庆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加强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加快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设施建设,增强对孤残、五保户、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规划政策衔接机制。将广安纳入重庆城市群统一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方面加强与重庆对接,确保空间布局协调、时序安排统一。加强与重庆在社会保障、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内陆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共同规划实施一批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和政策。
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与重庆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与重庆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重庆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统一商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执法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九、支持政策
财税政策。国家对示范区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中央财政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转为拨款。经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投融资政策。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免除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设立邓小平故里发展基金。支持重庆、成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广安积极稳妥发展民间融资。
产业政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向示范区倾斜。继续支持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支持广安所产天然气部分就地转化并按川渝气田井口价直供,管输费给予优惠。对大用户企业实行直供电价政策。
土地政策。支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适时修改制度。四川省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给予示范区适当支持。支持规范有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将广安市列为土地整治示范区。
开放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十、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意见,推动方案的实施。要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成渝经济区两省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支持广安申报较大的市。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方案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第五篇:共享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新机遇
共享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新机遇
蒋巨峰在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
本报南昌9月21日电(记者 谭江琦胡彦殊)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今天在南昌举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演讲中特别介绍了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他认为,这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既为四川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为深化泛珠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展了合作空间。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讲话,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苏荣致辞,“9+2”各方行政首长及国家水利部等部委负责人发表演讲。
在包括泛珠各方在内的各界鼎力支持下,我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即将全面完成。蒋巨峰向大家报告了我省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取得的双重胜利,向关心支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蒋巨峰认为,进一步深化泛珠合作,提升泛珠区域整体实力,既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也是泛珠各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表示,愿在泛珠合作发展框架内,以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强与泛珠各方的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就进一步深化泛珠合作,蒋巨峰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转移合作,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和全国区域产业布局,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四川将强化与泛珠成员间产业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认真落实对口支援战略合作协议,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二是加强开放合作,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议泛珠各方深化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研究,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形成对外开放的整体优势。同时强化区域内市场环境建设合作,形成更加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信息平台和需求对接机制,大力推进区域大通道建设,加强海关间合作,促进通关便利化。
三是加强统筹城乡合作,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议泛珠各方协调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问题,促进人口在泛珠区域内合理流动;加强劳务合作,共同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总结推广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合作经验,共同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
四川省副省长王宁、李成云,省政府秘书长于伟出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