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利华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辐射范围内的区县,只有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才能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空间、更大的市场赢得发展机遇,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三接”为抓手
(一)连接。交通运输是实现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内部、区域间商品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区域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和运输线路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中心的吸引范围。县域经济的发展融入成渝经济区,通道连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借力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动将县域交通与交通骨干通道进行连接,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连接,构建综合交通网络,缩短与成渝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
(二)对接。一是对接规划。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特别是产业、交通、能源、水利规划等方面进行有机对接,不断完善县级十二五规划。同时,要深入研究《规划》,找准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关键环节,打破瓶颈制约,不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对接政策。要认真研究成渝经济区规划有关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用好、用活、用透相关政策,不断加强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更多支持。同时,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大胆闯,大胆试,勇于开拓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造新的政策优势。三是对接产业。主动当好配角,做好配套产业发展,融入成渝大产业发展,全面对接成渝产业链;在做好配角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立足自身特色,发展壮大优势
产业。四是对接项目。项目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促大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成渝经济区产业政策和投向,抓住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机遇,找准突破口,把握对接点,储备一批对促进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研究谋划,结合县情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项目。紧紧依托县域政策资源优势,加大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不断对外招商引资,争取更多项目落地。同时,要不断通过强化项目服务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目标责任考核,加大项目报批、资金筹措和要素保障工作力度,协调解决项目的规划衔接、配套建设和安全质量监管,促进项目顺利实施,投产达效。
(三)承接。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必然带来产业大调整,产业大转移,要加大承接力度,拓展承接广度,紧紧围绕成渝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依托资源优势,以渝洽会和西博会等节会作为招商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商会、中介等招商媒介的桥梁作用,强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作用,完善配套设施,营造优良环境,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通过产业承接,逐步形成市场相通、体制相融、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以“三平台”建设为支撑
(一)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行政审批中心的作用,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完善跟踪服务监督机制、限时办结评估监督机制和外商投诉查处机制等工作制度,营造实干抓落实的干事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环境、统一的法规政策环境、高效的政府办事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整洁的市容市貌环境、文明的市民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
(二)打造对外开放平台。以园区为支撑,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发展平台。首先,要紧紧依托县域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加快园区建设。其次,要不断加快县域交通、能源、电力、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建立对外开放平台提供大环境的基础保障;第三是不断完善园区内水、电、气、标准化厂房等要素建设,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实现要素配套,着力打造优良的对外开放平台。
(三)创建人才平台。一是不断加强与高校人才、技术合作。成渝两地高校林立,要通过积极的人才引进,或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管理素质的人才队伍。二是利用成渝两地突出的人才集聚优势借力发展。不要仅仅局限于人才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引进智慧、先进理念和科学方式、方法。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形成人才创造性竞相迸发,人才创造力全面提升的氛围,切实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三、以“三融”为基础
(一)加强政府间的融合。加强与成渝地区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加强合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建立定期联席会、产品推介会等会议制度,共同商讨解决相关具体问题。与成渝发展较好的县(区)结成友好县(区),建立合作对话长效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交流合作,优势互补。通过采取外派学习等方式,把县域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的优秀人才外派到成渝两地学习锻炼,同时邀请成渝两地的专家、人才来任职、授课或指导工作,主动与成渝两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使其为县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加强企业间的融合。鼓励本地有市场影响力及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主动走出去,加强与成渝地区企业和中介组织的联谊联姻,主动争当大企业、大集团的配角,不断促进企业间、中介组织间的融合与交流。
(三)加强民间的融合。积极发挥商会和同乡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同学、战友、同乡、朋友、亲戚等关系,主动联系,广泛宣传,寻求成功人士及社会名流,反哺故乡,回乡投资创业。同时,积极推动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参加区域内多种形式的节会,充分展示县域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底蕴、政策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吸引投资。
第二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它是试验田,也是先行者,更是创新区
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陕西西咸新区四个国家级新区之后,“天府新区”最近又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天府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规划,面积达到上千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将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天府新区,再一次让川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天府新区,新在哪里?将会带领四川走向何方?将在成渝经济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新格局 一“盆”装五区
“在一个盆子里装了五个区——四川盆地里有一个成渝经济区,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新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格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对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做出解读。在他看来,第四极的内容相当丰富,肩负着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城乡统筹、现代高端产业、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的重任。
天府新区概念的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去年9月初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这一概念立即引起热议。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表示,依托成都品牌和优势,在周边做大经济增长点,对四川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坊间传言,天府新区的最初规划分为“南北”两种方案。南部方案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及资阳、眉山部分地方纳入。而北部方案,则是将高新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以及彭州、广汉等地纳入。
9月15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四川和新加坡合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签约。根据协议,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成都高投集团在成都高新区南区共同创立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该园区被定义为“天府新区的先导区和核心区”。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南部方案极有可能成为天府新区的首选方案。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建设将以丘陵为走向,尽可能少占用成都平原的良田。由此看来,丘陵居多的南部方案更有胜算。
新高度 高地中的珠穆朗玛
天府新区的设立既是四川内部的需要,又是区域竞合的要求。
内部,成都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周边城市又想借力成都的“溢出效应”。
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成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资源吸附能力都远高于省内周边城市。尤其是近几年来,成都抓住灾后重建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等全球巨头纷至沓来。周边地区与成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成都有限的环境和土地空间则又形成了成都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和挑战。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世界500强进驻最多的西部城市之
一、西部金融中心,天府新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其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成都高新区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高新区没有空间了,以后天府新区有空间,可以把很多项目放进来。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把成渝经济区比喻成一个哑铃,成渝双核大,中间轴小。他认为,天府新区的重要使命就是把成都这一“核”做得更大更强。“双核都共同面临着做强的压力。重庆的两江新区已经批了,这对四川是一个促进。”
从支撑成渝经济区“双核”结构来考虑,两个新区相互呼应,能更好地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支撑起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经济中心战略地位。
根据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的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按照这一定位,天府新区被寄予厚望。李后强形容,四川要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天府新区就是高地中的高地,是试验田、先行者、创新区,是高地上的珠穆朗玛。
作为内陆跨省市的经济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装上产业的发动机。李后强认为,在蜀道难基本解决后,四川需要注入强大的现代产业力量。同时,西部的内陆开放问题、城乡统筹问题都是这个区域不同于其他经济区的任务所在。
新思维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
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所在,是一个合理分享的所在,也是一个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所在。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这样诠释天府新区的未来。
“建新区不能走老路。”解洪认为,天府新区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仅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实质应该是建设产业支撑、服务辐射、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的窗口和示范。“如果不创新,就有违初衷”。
天府新区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地,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改革的理念。
解洪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创新”这个关键词。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在四川搞新区,没有蓝本可循,没有先例可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目标定位,永远保持活力。
区别于其他新区,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联合开发、利益共享。
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形成战略产业的集中,把天府新区发展成枢纽经济的平台、通道经济的平台、物流经济的平台,形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投资洼地。
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天府新区要成为西部研发制造中心,形成一个动态的新兴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这个区域还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新的城乡形态。按城乡统筹的理念,形成新的组团式、田园式和谐城乡。
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新引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大空间的开放格局。
第三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嘉兴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嘉兴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嘉兴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篇:成渝经济区广安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成渝经济区广安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推进川渝合作(广安片区)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合作背景
合作基础。广安地处四川东部,紧邻重庆两江新区,是川渝合作的桥头堡。广安与重庆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资源互补、经济相融,合作源远流长,两地在交通、产业、文化、市场、人才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互动格局。目前,广安引进投资的45%、旅游人数的60%来自重庆,广安80%的农产品、33%的劳务输出流向重庆,广安已初步成为重庆重要的制造业配套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目的地。
重要意义。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在广安建设示范区,有利于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探索欠发达地区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突破行政壁垒,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为西部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着力强化产业合作基地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川渝合作发展的先导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战略定位。立足四川,融入重庆,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推动川渝合作发展,建设成为川渝产业合作基地、连接川东渝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样板区、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建设目标。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川渝合作水平显著提高。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协作配套的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建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对接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务实创新的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到2020 年,示范区全面建成,基本与重庆实现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达到重庆城市群平均水平,科教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与重庆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功能布局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广安主城区、从广安区奎阁到华蓥市明月沿渠江两岸地区。优化提升主城区功能,规划建设滨江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主城区的教育、文化、金融、物流、居住等功能向滨江新区延伸或转移。
产业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邻水、武胜、岳池、华蓥。加快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邻水机电产业合作园区、武胜农副产品加工合作园区、岳池医药产业合作园区、华蓥电子机械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对接川渝、协作配套的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前锋、枣山、广安港。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物流园区,建成对接重庆、辐射川东北的商贸物流服务平台。
科教文化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协兴、奎阁。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促进川渝科教文化合作。
生态建设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华蓥山和嘉陵江、渠江沿线。共建生态网络体系,加强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共同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交通。
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提升襄渝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完善区域内铁路网络,适时开展渝广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工作。以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建设连接重庆、辐射周边的公路网,加快连接重庆快速通道建设,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力度。加强渝广相邻县区的公路建设,统一建设标准和时序,打通“断头路”。加快嘉陵江、渠江航道整治和广安港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运输和旅游客运,建设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航运体系。
水利。加快七一水库建设,适时启动升钟灌区二期和回龙寺、龙滩水库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渠江、嘉陵江重点段防洪工程,加强防洪减灾综合治理,构建供水保障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信息。共建高速数据通道,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能化合作区域。推动渝广无线城市建设。共同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能源。鼓励合作勘探开发能源资源,共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清洁能源利用。有序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和水电开发,加快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开展东西关水电二期前期工作。加强核电厂址的保护,研究推进核电前期工作。发展生物质能源。建设中贵联络线工程过境分输压气站,完善多元化的能源输送网络。
五、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加强与重庆、成都产业的战略合作,依托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配件制造。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强与重庆、成都、川南等地化工产业对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加强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配套,重点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华蓥市发展电子部件、光电器件、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积极融入重庆、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岳池、武胜积极培育新型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农药产业。鼓励与重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面向都市消费市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服务重庆、成都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应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片)、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建设大型商品粮油、蔬菜标准化、优质商品猪、优质柑橘和生态渔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进重庆等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加工技术和品牌,提高粮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竹材加工产业。
休闲旅游基地。加强与重庆旅游互动合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巴蜀文化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立无障碍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
六、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生态建设。以华蓥山和嘉陵江、渠江为重点,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广安区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武胜建设嘉陵江生态经济带。加快华蓥山地质灾害及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水源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城乡绿化、交通干线生态廊道建设,与重庆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态架构。
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控制以酸雨、细颗粒物和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监管和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推进嘉陵江、渠江等渝广交界河流的综合整治,确保交界水质符合相应水环境的要求,共同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及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广安市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交界区域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
七、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教育。加强与重庆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科研课题联合研究,定期选派教师到重庆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推进重庆名校与广安学校结对帮扶,共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库。支持重庆、成都高等院校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建设区域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设立广安农村干部学院。建设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
医疗卫生。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农村急救服务网络建设,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推进医疗服务合作,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重庆与广安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合作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培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
文化体育。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提升邓小平图书馆服务能力,促进与重庆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建设改革开放博览园、宕渠文化园和巴濮文化合作产业园,打造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共同举办红色文化节,共创区域文化品牌。加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与重庆体育事业协作,促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
就业和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考试基地、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及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与重庆互认培训结果,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重庆劳务合作,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协作维权机制。积极推动与重庆干部挂职交流。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推进与重庆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加强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加快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设施建设,增强对孤残、五保户、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规划政策衔接机制。将广安纳入重庆城市群统一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方面加强与重庆对接,确保空间布局协调、时序安排统一。加强与重庆在社会保障、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内陆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共同规划实施一批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和政策。
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与重庆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与重庆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重庆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统一商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执法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九、支持政策
财税政策。国家对示范区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中央财政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转为拨款。经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投融资政策。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免除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设立邓小平故里发展基金。支持重庆、成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广安积极稳妥发展民间融资。
产业政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向示范区倾斜。继续支持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支持广安所产天然气部分就地转化并按川渝气田井口价直供,管输费给予优惠。对大用户企业实行直供电价政策。
土地政策。支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适时修改制度。四川省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给予示范区适当支持。支持规范有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将广安市列为土地整治示范区。
开放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十、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意见,推动方案的实施。要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成渝经济区两省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支持广安申报较大的市。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方案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第五篇: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仁风镇镇长毕义忠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仁风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仁风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仁风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仁风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仁风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