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3: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xx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总体上仍属于后发展地区。从经济实力看,2010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x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x%;人均纯收入x元,同比增长x%;财政收入x万元,同比增长x%,但在全县排名仍然靠后。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二产业实力薄弱,比重偏低,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大量进出的物流局面尚未形成,商贸物流对周边的辐射能力有待增强。从集镇面貌看,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集镇亮化工程、路面硬化工程建设完成,但集镇区域仍然存在着规划先天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深入剖析制约xx科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发展观念问题。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紧紧围绕“富民强乡”目标,实施“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干部和大部分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没有树立新型工业化、农业规模化、经济跨越式发展观念。二是发展方式问题。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发展方式与现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工业生产基本还不成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和品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集约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三是体制机制问题。农业生产体制方面,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制,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通,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任务艰巨;企业制度方面,家族式管理、家庭作坊式经营比较普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明显滞后;金融体制方面,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在看到差距和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xx后发赶超、科学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发展前景。一是地理区位优越。xx乡为洞口县、武冈市和隆回县三县交界处,人员交往频繁,是三县经济贸易的纽带,随着x高速公路的建成,x机场的规划布局,xx的地理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大交通”时代的来临必然引领“大产业”的发展。二是资源、能源丰富。锰矿、煤矸石等矿物资源丰富,盛产水稻、油菜、生漆、生猪、花生等农副产品,有一批生漆、绿色生态农副产品等生产基地。三是招商引资潜力大。在我乡集镇经商办厂的总人口为x余人,打工经济活跃,在外务工者都具备较高劳动技能,具有丰富的劳动技能型人力资源,在外投资办厂的xx籍中小企业主众多,通过政策引导,可吸引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白马生态农场就是成功的案例。

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推进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三次产业向“二、三、一”结构转变,全面推进区域性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新型工业乡、生态农业强乡建设。紧紧围绕“后发赶超、科学发展”,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着力推进xx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打造一批集镇生态企业。依托xx的丰富矿产资源,充分利用xx区位优势,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技术转移的重要机遇期,提高产业转接能力,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xx。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xx工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吸引有资金、技术企业入驻xx,全力争取xx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把新型工业打造成xx经济增长新引擎。按照“以工兴乡、以企富乡”的思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集镇生态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整合,重点支持xx环保节能灯泡厂,新亭服装厂等一批小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推进商贸旅游产业发展。xx乡为洞口县、武冈市和隆回县三县交界处,人员交往频繁,是三县经济贸易的纽带,有邵阳市最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思路,以xx的地域优势为平台,以农贸交易市场为重要载体,打造成为洞口及周边县域商贸物流聚散地,促进我乡成为洞口县新一个经济增长极。同时,发挥xx白马生态园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把白马水库特定区域定为旅游区或旅游点,不破坏水资源照样可以进行休闲、观光、露营、垂钓等项目。生态园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胜地,也可以直接向游客销售农副产品,免去系列中转环节的消费,增加收入,使农业生态园建设更趋向合理化,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农家乐庄园,提升休闲、娱乐和餐饮业服务水平,把旅游、餐饮业作为一项增加xx经济总量、优化全乡经济结构的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

积极打造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立足水稻、生猪、生漆、花生、油菜等农产品生产优势,打造成洞口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农户为基础,实施“农户+基地+公司”运营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打造中草药材种植、土鸡养殖、延时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以建设白马生态园示范基地为契机,依靠“龙头”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和乡域经济发展,延伸绿色食品生产、深加工产业链,支持和扶助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组建新产品试验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借助省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技术力量研究和开发一批适合我乡的附加值高的绿色农副产品。建成x亩冬季良种油菜高产示范片,年产油菜籽x吨,破刀村生漆生产基地新扩种面积x亩,形成较具效益的生产规模,年产生漆x公斤,形成农副产品“一村一品”的新格局。

第二篇: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在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也在乡镇。因此,乡镇的发展问题牵涉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于是也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乡镇经济也面临许多困难和困惑,稳定压力大,农民增收难,政府依法行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党的16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进一步的把三农问题提高到战略的平台上。2004年开始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改革,让老百姓尝到了好处,也使乡镇的发展开始有了眉目。那么,乡镇经济包含哪些范畴?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哪些内容?笔者在乡镇工作多年,粗浅认为,乡镇经济可以大体上分为五大板块:一是稳定经济;二是农村经济;三是城镇经济;四是社会经济;五是党的建设。其中,稳定经济包含信访、安全等问题,农村经济包含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城镇经济包含工业、商业及城镇建设与管理,社会经济包含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社保等问题,党的建设包含党建、人大、武装等问题。五者的基本关系是:稳定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前提,农村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保障,党的建设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笔者结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对乡镇经济在新时期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希望能在乡镇经济的发展问题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一、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访稳定压力巨大,维稳工作力不从心。按照“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基本要求,乡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信访稳定工作放在最首要的位置抓紧抓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信访、稳定工作。特别是重大节日和重大政治活动期间,按照“不准有人到市、进京上访,不准出现群体性事件,不准发生重大影响的治安案件和恶性案件”的政治要求,乡镇政府集中机关所有人员对重点信访人员和不稳定群体实行“二盯一”和“24小时”稳控,并集中资金对重要的上访对象给予所谓的“感情感化”,以免由于稳控不到位出现有人到市进京上访被追究政治责任,特别是对“八大员”、“辞退民师”和部分长期“涉法涉诉人员” 等等根本没有相关政策予以解决的群体和个人更是费尽心思,耗尽钱财。殊不知,长此以往,造成“闹而优则仕”的恶性后果,难怪少数“老信访”说:“依法诉讼,劳民伤财,无理上访,好处多多”,真是“苦不堪言”。

2、“一事一议”推行难,村级公益事业开展难度大。在农业税没有取消之前,镇、村、组都要按一定比例收取提留、统筹用于村公益事业,农业税取消以后,按中央文件规定: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但事实上,在现实条件下,凡是修建公益事业,部分农民都不愿出钱出力,甚至连牺牲一点点土地都不愿意。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乡镇政府有的是钱,即使自己不出钱不出力不出土地,政府迟早都会干这些事。而上级给予的补助资金又很少,自身财力又很有限,根本无力解决这些关乎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关系老百姓的“民生”等等问题。所以,向上级争取“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社干部不积极、村干部不积极、镇干部同样不积极,因为他们深深知道,不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农民有意见,争取到了这笔资金落实不了,老百姓会更有意见。于是乎,便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长此以往,社会主义新农村何时才能建成?城乡统筹何时才得以实现?

3、农民土地流转不积极,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土地流转是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减少农民、使农民逐步变成市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途径。我们在引导村、社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很尴尬的事情:在大多数群众的要求下,政府帮忙引进一些很有实力的业主,打算在某村连片发展几千亩经济作物,绝大多数群众都愿意将土地出租,每年按时领取一定租金,还可以就地打工,年收入要比自己种庄稼高出10倍以上,但就是有极少数人死活不愿意将自己土地拿出来,哪怕是已经撂荒的土地,不管镇、村干部怎样做思想工作,他们就是不愿意,镇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种事情。尽管按照《土地管理法》第10条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民法通则》第27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民承包经营户。第28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所以,如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怎样有效地教育、引导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4、乡镇政府“权”小、“钱”少,无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镇域经济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与国家和市经济相联,下与乡村经济相接,处于城乡结合点,承上启下的地位十分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镇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发展镇域经济也是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哭娘,乡级财政名存实亡”的现象抑制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乡财县管”体制导致乡镇一级根本没有独立的财权,按国家财政体制分得的实际财力也非常有限,大多数乡镇都是靠区县一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正常的运转,可谓是“权”小、“钱”少。同时,不合理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也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公共产品一直是由各级政府来供给,而农村的公共产品一直以来大多数是由乡镇政府组织或引导农民筹资解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二元经济结构,牺牲了广大的农村换来了城市经济的一片繁荣,使广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广大农民对中央政府的期望值和要求日益增加,在他们看来,乡镇人民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所以,要求象城市居民一样由政府出资解决社保、医保、硬化村级公路,要求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长时期,完全由政府特别是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广大农村的一切问题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乎,他们对乡镇政府便产生了怨气,乡镇政府由此成了他们发泄的“受气筒”。

5、中央的一系列“直补”政策使乡镇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2007年,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免除农业税、特产税、村提留、镇统筹等一系列惠民政策,2008年,国务院开始对粮食、农资、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大多数采用直补方式进行。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用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购买农用机具补贴资金1230.8亿元,比2008年增长19.4%,预计2010年将达到1334亿元,2009年,重庆市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也达到了132.3亿元。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是新时期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政策的生动体现。各种资金“直补”给农民,让乡镇政府集中了很多人员收集每个农民的基本情况,并建档制卡,耗费了乡镇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政府的怨气,按照部分农民调侃的话说:“连中央政府都不相信你们乡镇政府,看来你们的确有很多问题。”由于直补资金是普惠制,几乎人人都该享受,于是乎,村干部为了回避矛盾,搞虚报和平均主义,种粮直补、油菜直补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既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又助长了虚假、“和稀泥”等等不正之风。由于上级资金分散,发放到每位农民手里资金就很少了,投入再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又明显不足,那么,这钱怎么花呢?我们常常看到部分农民一拿到这笔钱,要么到茶馆堵上一把,要么到餐馆搓上一吨。看到此种情况,我们真的是感慨万千!试想,如果把所有的惠农资金集中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按照农民意愿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管理,或者用于广大农民的医保、社保,何愁农村面貌不改变?何愁乡镇经济不发展?

6、乡镇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调控手段,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力。乡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乡镇政府责无旁贷。然而,作为中国的一级政府虽然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居然没有相应的“人”权、“财”权、物权和各种融资平台,“人”权、“财”权与“事”权极不对称。比如说乡镇政府的领导班子是区(县)委配备的,即使个别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有一些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乡镇能随便调整吗?乡镇普遍存在缺少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又很强的年轻大学生,你能想当然的随便进人吗?假如某乡镇的一名优秀年轻干部被上级相关部门选中而你又不想让其调离,你能阻止吗?我镇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政府花了2年时间才拿到了市政府200亩城镇建设用地批文,但按相关规定,政府必须先预缴约3000万元资金到国土局,待完成农民安置后再进入招、拍、挂程序,我镇没有独立的“财权”,根本不可能拿出这笔资金,又没有相应的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更不可能由职工集资来完成,只好交给区里平台公司来完成,其中的利润就由平台公司拿走了,本想利用城镇开发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最后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现在乡镇普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30岁左右的年轻人前途有盼头,基本上还能兢兢业业干工作,45岁左右的公务员已经知道前途渺茫,一部分人便积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津补贴规范以后,缺少了必要的奖励措施,单靠理想、宗旨、信仰教育好像已经力不从心了,于是乎,乡镇政府很容易形成干事的少、观望的多;兢兢业业干工作的少,稀里糊涂混日子的多;当“铁匠”干部的少,做“泥水匠”干部的多,严重影响乡镇政府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7、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干部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一些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乡镇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广大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观念转变慢。在广大的农村事实上还存在着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量有文化、有思想、有知识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子女,种点粮食够吃就行,几乎没有人把种庄稼当作“主业”来抓了,“土地”好像已经不是农民谋生的唯一手段了,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乡镇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党内部分干部严重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内不少干部习惯于说大话、套话,甚至是假话,特别是当上级领导考察或者检查指导工作时,隐瞒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事先准备好的示范点作为政绩呈现出来,甚至连视察线路都是提前安排好并经过反复预演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真的不知道领导是否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以至于中央的很多关于农村经济改革和各项惠民政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具体落实在基层就很难落实下去或者是大打折扣,进一步恶化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各级的要求是参保人数逐年递增,2009年,要求参保人数必须达到95%以上,而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几乎40%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全家外出打工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要完成规定的比例,乡镇、村不搞假又怎能完成呢?粮食直补政策,中央的初衷是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然而,事实上,凡是农民有承包地的都享受到了直补,尽管有很大一部分田土已经流转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已经撂荒了很久,难怪农民说:“中央政策就是好,国家钱就是多,不管种不种粮食,国家都会给补助,我这块土地荒起也能找钱”,话虽然很直白,但的确很能说明问题。所以,在城乡统筹的关键时期,重新强调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教育、引导、鼓励各级干部说真话、实话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奖励说真话、惩处说假话的机制刻不容缓,坚决纠正少数干部制定政策要么头脑发热,要么政治作秀,要么搞形式主义的错误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2、党内部分同志理解“和谐”社会思想有偏差。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睦协调相处。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第一,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虽然30年来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地方,不能把这阶段的“和谐社会”当做目标来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只能当作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然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适应,社会的不适应。第二,“和谐”不能离开“法治”。必须在法治的前提下提倡和构建“和谐”,否则,“和谐”便是“混乱”。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全体公民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当前,摆在乡镇干部最大的困惑就是信访问题,《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信访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信访人必须严格按信访条例依法进行上访。从中央到地方都依法成立了信访部门,以方便群众信访、上访,但在具体操作中,北京不允许到京上访,市里不允许到市上访,区(县)不允许到区或县上访,凡出现到京、市、区(县)上访的,各乡镇必须在规定时间里派专人接回妥善处置好,凡出现重复上访的,将追究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的责任。既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允许上访,而且各级均成立了信访部门,为什么又怕老百姓上访?对于那些无理上访,或者重复上访者,为什么又不依法处置呢?我镇有一个已经上访了20年的上访户,他的基本情况是:在80年代因为法院错判他坐了3年牢,后来按照相关政策予以纠正了,也按政策规定给予了补偿,而且镇政府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心关怀,但他坚持要求政府至少要赔偿250万,否则将一直到北京上访,到目前为止,用于到京、市里接回的各种费用在10万以上,干部辛苦不说,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财政,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老百姓不依法上访的理由是构建和谐社会,各级政府不依法处置的理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我不知道,政府不依法,百姓不守法的“和谐”社会又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和谐”不能离开“法治”。第三,“和谐社会”是以“以人为本”为根本内容的。要求我们在完善体制、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必须一切以人为本位,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把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各级干部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这里的“人”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政策必然会出现偏差。执政为民,如果离开“法治”为前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将是一句空话。

3、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制约了镇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据估计,改革开放前30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就为工业贡献了7000亿元的资金(扣除支农资金)。长期对农产品的低价政策,严重损害了农业的积累能力。1990年与1952年相比,中国工业增长了近65倍,农业仅增长3倍。也就是说,农业以仅有的3倍增长格局支撑工业60多倍的增长幅度。长期的重工轻农政策取向,严格的城乡分割、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收入增长,加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广大镇域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我国改革迅速转向城市,实行了过分向城市、向工业倾斜,忽视农业,忽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致使基础产业不基础,弱质产业得不到重点保护与扶植。

4、对镇域经济发展滞后的认识不够。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掩盖了镇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严峻现实。一是以总量上的较快发展掩盖了大多数镇域经济发展滞后,运行质量不高。二是以财政收入的年均快速增长掩盖了镇域经济财政的日渐困难。三是以沿海发达地区镇域经济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掩盖了中西部地区镇域经济乡镇企业的全面衰退。在沿海发达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已成为镇域经济主体,也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路子,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在经历短缺市场的发展机遇后,因改制迟缓和投入不足等原因而呈下滑态势。

5、分税制财政体制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旨在提高中央的财政收入及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致使地方财政收入及其占比逐渐下降,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增幅及占比明显下降;加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职能划分并没有真正做到明晰、合理,地方政府事实上承担着许多本该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从而加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财政的困难。一是乡镇财政主体税种缺乏。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乡镇政府主体税种不足,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体。二是收入上移,财力层层集中。三是支出下移。在财权向上集中的同时,存在事权下移的倾向,即将部分应由上级财政负担的财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放给地方政府,这在基础教育上表现特别突出。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明显不够,省级以上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更少,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基本上是由乡镇财政农民负担,对于地方财政特别是镇级财政来说负担明显过重。

6、城市化推进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误导。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的县和一些乡镇,是在第二、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进行的,促进了当地镇域经济的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县改市及市带县进程过急过快,尤其是相当一部分不具备非农产业发展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的县匆忙改市,加之伴随着成千上万的乡改镇,造成了我国城市化的大跃进。全国县级市由1985年的158个上升到现在的400个。虽然这次城市化运动对改变传统的小城区、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的二元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增强乡镇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乡镇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乡镇政府职能强弱和作用发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增强乡镇政府实力,才能确保乡镇在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个方面全面履行职能。首先,必须强化乡镇政府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要创新财政支持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途径和手段,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重点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逐步减少专项类转移支付,以便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壮大乡镇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其次,要赋予乡镇政府更大的“人事”自由裁量权,便于乡镇政府能有效地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精神鼓励与政治动员,个别可以普遍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只有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加上逗硬的考核奖惩制度,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必须强调“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依法上访”和“依法维权”的有机统一。依法行政和打击违法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乡镇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群众解决一切困难和一切问题,但群众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凡无理取闹和无理上访影响各级党委、政府正常工作秩序,司法机关应该严格依法予以惩处,然而,各级司法机关也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服务型部门”为由,客观上纵容了少数违法犯罪人员的嚣张气焰。如果不改变现行信访“潜规则”,不改变“服务”与“打击”相结合的司法体系,乡镇政府的统筹能力会大大下降,必然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2、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建国初期,为使农村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采取了城乡二元分治的政策。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但仍难以改变农民的身份,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原来城乡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还远没有打破之前,城乡居民又必须面对同一个大市场,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和安排各自的生活,即形成新的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这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城乡割裂,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因此,“十一五”时期,既需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还需要根据市场主导下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再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3、必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4、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一五”时期要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5、必须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等,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城乡二元制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牞他们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视。“十一五”期间,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已经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个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还需要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逐步统一城乡标准。其次,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国绝大多数的省份都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十一五”时期,应当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将各级政府的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若干年内将中央和地方所有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全部用于农村。建立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如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用财政支出的0.12%就可以全面解决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五保户、残疾人员、需要搬迁的移民、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等缺乏正常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口,继续沿用原来的开发性扶贫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应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低保管理和执行制度。可由民政系统专项负责,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对低保所需资金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中央财政可按统一标准向各地支付发放低保资金,而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水准调整本地农村低保标准。最后,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十一五”时期,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探索现阶段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6、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央1号文件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小城镇发展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变市民最有效的途径,当前,必须赋予乡镇更多的征地指标,并千方百计降低乡镇征地建设成本,加速乡镇城镇化进程。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进程,加速农村产业化、规模化速度,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逐年下降的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节水农业,进一步深化农业基础投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因素,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复种指数。依托城镇、县城、邻乡和境外市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培植蔬菜、养殖、茶叶等经济作物,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总之,乡镇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信访、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壮大、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第三篇: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全面、客观地把握当前的扶贫攻坚形势,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猴场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距离县城41公里,辖17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村6个。全乡现有总人口 233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08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4 %。多年来,少数民族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6个少数民族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256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5元,年均增长11.76%,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初步形成能稳定解

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乡党委、政府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漏寨村建立了核桃种植基地,仙马村建立了林下乌鸡养殖基地,等等,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自200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上级帮扶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从补郎到猴场的通乡公路砂改油工程,开通了西北到大地、猴场至普屯坝、丫口寨到仙马堂等入组公路,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村的交通状况,为实现“交通引领经济”奠定了基础。投入20余万元建造了猛架、煤冲引水工程,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各村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同时,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圈改厕等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猴场乡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猴场乡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发展仍相当缓慢,乡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少数民族乡镇大多山地多,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猴场乡地处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是典型的“八分山一分地一分水”的地理环境,旱地面积的比重分别高达62.5%,人均水田面积仅0.2亩。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乡内大部分村组只作单季作物,且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问天田”的比重大,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天爷”帮忙。

2、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少数民族山区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通了入组公路,但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加上客流量少导致车辆短缺(40%以上的自然村简易公路都不通),仍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未安装程控电话,少数民族乡镇的群众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少。由于不懂科学技术、不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少数民族群众陷入信息封闭观念陈旧,导致经济落后的困境。

3、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现在的农村,有60%左右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村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这些严重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农业高新技术难以推广,实用技术难以掌握,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4、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山乡GDP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三产业相当薄弱,而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产值偏低,农业中又是典型的“玉米+马铃薯”种植方式。加之木材市场疲软,林木价格下滑,传统的林木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导致山区经济增长更为缓慢。

5、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帮扶单位给予解决,大多是“空壳村”,而且少数民族乡基本上没有税源,乡财政运行相对困难。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同时,随着各村劳动力外出的增多,在家党员年龄偏大,发展新党员后备力量不足,造成村党组织相对薄弱,缺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6、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目前猴场乡少数民族村人均耕地仅有0.5亩,加上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

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

7、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8、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村居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把对少数民族乡镇的扶贫攻坚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但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自我发展机制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建所在。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

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小鸡”。

2、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业既能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又符合欠发达地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还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少数民族村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民族风情游,同时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抓好现有形成的核桃、乌鸡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后期管理和综合开发,加大对其扶持力度,推动核桃产业和本地乌鸡养殖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山区原有的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的面貌,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充分展示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推进旅游富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为此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整治,加大改圈改厕力度,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异地脱贫,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其他少数民族村民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农民修建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杜绝因病致贫。

4、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市场经营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加快少数民族地方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猴场乡将努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围绕本乡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劳务的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展经济,必须精诚团结,凝集合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素质再强,但如果各吹各的调,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一事难成。乡党委、政府要始终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年青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为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6、立足实际,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一是积极探索土地

流转制度改革。少数民族山区山多地少人稀,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成本高,收入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荒废严重,分散、粗放土地经营的弊端日益凸现。应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契机,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稳住种田的,放活挣钱的”办法,鼓励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为从事第二、三产业,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使土地集中流入到种养能手的手中,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引导农民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特色种植业、草畜业都属于高投入产出的产业,如购进一头山羊种羊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对于收于收入菲薄的山区农民而言,实在压力太大,因此,可以引导农民自身联合,或投靠有实力的公司,采取以土地,技术折价入股的方式,建立合作经营型模式,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大联合,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三是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中介建设。少数民族山区农民由于受信息不灵通的局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经营促销都很茫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指导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产品供需平衡,上市及时,农副产品“产得出,销得好”,农民真正从中得益。四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山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既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又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既要有救济式的扶贫,又要有开发式的扶贫,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第四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三大现实问题

1.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运转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区县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省横比排名较后。区县财政拮据,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作;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调控能力有限;县乡政府历史债务沉重,运转比较困难。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区县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表现在开放程度不足,外向度低。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还没有,招商成本较高;区县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另外,就业、“二保”的压力较大,涉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三大战略陷阱

1.发展模式照抄照搬。表现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深层次研究不够。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县,没有很好查找分析与先进区县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背景的差异,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与形势的不断变化不相适应。或在制定区县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对如何发挥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

2.发展目标求全责备。表现在片面追求一、二、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对区县之间自身产业优势、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把握工作关键和着力点不够,工作部署均衡用力,坠入了“什么都搞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突出”的陷阱,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3.发展理念传统守旧。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调控县域经济运行时还程度不同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方法,“好心办坏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越位,甚至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负拉动作用。

(三)三大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调控有限。表现在对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差。表现在对区县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平稳过渡,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任职年限内的政绩,加上区县一些干部频繁调动交流,造成部分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制约保障乏力。表现在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尤其奇缺;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1.抓牢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只有始终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大安区县域经济才能壮大总量、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解决好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要努力克服县域经济中“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和盲目自满”的思想,把大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作纵横比较,查找差距和不足,在全区牢固树立“不发展即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观念。

2.强化市场调整二大意识。一是要树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意识,彻底破除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用市场经营的观点指导工作,推动发展。二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要纠正部分干部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偏差,克服“等待观望”意识,以调整应对调控,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的特点,强抓机遇,找准工作方向和新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降低宏观调控不利影响的措施办法,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增长势头。

3.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开始。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破除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消极畏难等观念,努力在大安营造五种氛围:一是把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努力营造大胆改革、大胆实践的氛围;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唯书唯上,努力营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氛围;三是坚决“支持干的,教育看的,转化懒的,惩治捣乱的”,努力营造大干实干的氛围;四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官”字,树立“仆”字,把权力指导转变为市场指导,把行政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府运行机制和服务氛围;五是重视创造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努力努力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氛围。另外,要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中树立“三敢”精神,一是敢进“大门口”,敢于跑“部”进厅到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敢见“大人物”,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敢攀“大老板”,敢于与各类大中型企业攀亲结缘,开展经济合作。

(二)明确特色经济思路大安区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思路上,要以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结合省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郊农业特色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三产服务现代化、经济模式外向化、发展主体民营化的“六化”目标,以加快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努力形成大安县域经济特色。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一产业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要围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大做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机电、医药、化工、包装四大支柱工业;第三产业要围绕建设“川南物流中心”和“旅游名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的“大商贸”和特色旅游。二是在城乡结构调整上,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双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在投资结构调整上,根据当前产业政策变化,做到从房地产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并重;从投资拉动为主,调整为以投资拉动和产业拉动并重;从增量拓展为主,调整为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并重。

(二)全力把握工作重点

1.主攻工业强区这一关键。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完善工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引进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增强对各类资源的聚集力。二是要做大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成长型的工业企业,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帮助协调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扩大工业经济增量,招商引资工作紧紧与市“五大产业集群”构建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为其配套的项目,增加储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增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夯实农业稳县这一基础。要着力做好“加减法”这道题目,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强市场引导,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技能状况确定农业生产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包办。二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农户分散经营,坚持“城市化取向”、“生态县取向”,建设好“近郊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和“远郊禽畜养殖示范区”,积极争取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项目。三是要坚持“多予少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格执行涉农政策,确保农税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减少农民在农村、在土地上的数量。

3.把握第三产业这一重点。要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以构筑“大商贸、大物流”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马吃水物流商贸区、仁和片区各专业市场的培育,着力加快大山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马吃水干货市场的建设,努力形成规模。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一要按照自贡大城市建设总规调整方案,把区域定位从城郊结合部转变为城市中心区,抓好规划和管理,突出特色和品牌。二要抓好经营土地这个核心,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着力推进大高路、人民路、大安街旧城区开发;建设好双河口组团和大山铺组团。三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对人、财、物、企、商等资源聚集力。

5.树立招商环境这一品牌。要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来抓,一是要着力优化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兑现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模企业财税扶持政策、骨干企业纳税目标考核政策,发挥背靠大企业的优势,抓住国企改制剥离机会,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二是要强化服务,继续坚持和完善好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措施和办法,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关心支持。

(三)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1.增强决策执行力。一是抓紧研究制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等制度,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坚持实行单项目标考核;设立综合目标奖、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奖、经济工作重点项目奖和突出贡献奖,坚持物质奖励与给予荣誉、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对推进工作不力、无所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真正调动全区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以开展“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警、从严治企”为重点,深化作风兴区建设。

2.采取有效调控手段。应在遵循间接调控和计划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好多种手段,加强对区域经济运行的调控。一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对三大县域经济基地、相关产业和企业制定完善相应的财税优惠扶持、返还用于基础设施投入、扩大生产等政策,并切实予以兑现;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运用行政手段调控县域经济运行和进行经济监督,保障县域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平稳增长。

第五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两湖”开发建设使我们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县在经济发展中抢抓“两湖”开发建设新机遇,大力实施“膨引并举”措施,坚持突出特色、高效生态、优势互补的原则,迅速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经济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1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元,地方税收收入完成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二)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我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县农业形成以肉牛、鸭梨、优质麦和生猪的重点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家。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古典家具、食品深加工、不锈钢餐具、家纺地毯等成为我县主导产业。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我县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面积达到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了个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大基-1-

础设施项目,德大高速和德龙烟铁路也在紧张建设之中。

(四)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夕阳国际大酒店、降龙公园和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乡镇都建立了工贸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加强。各单位部门都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招商软环境明显提升。

二、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GDP的%,与省市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内部结构不优,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地方财力不足,税源结构亟待调整。我县地方税收对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次性税源、重点税源和投资、资源型企业的依赖性过大,较为稳定的工业企业税源占当期地税收入的比重较低,可持续税源后劲不足。旅游、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行业企业占了绝大比重,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低,受外部环境

影响较大,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全县乡镇经济总量普遍偏小,镇域经济发展在区域上分布上也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东西部差距明显。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承载能力不强。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农业、交通、电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承接项目转移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三、我县经济发展思路

(一)加快工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

我县工业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主要依赖几个化工、电子、餐具企业如力工燃化、东川电子、发威餐具。所以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我县各乡镇企业大多雷同,难以形成资源集聚效益,反而易引发相互竞争,挤占市场的问题。因此各乡镇可根据各地的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找出各自的强项与弱项,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

(二)办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捷径。产业园区易融合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易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集聚。所以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加快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是促进产业化,可实现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我县可结合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可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历史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业、交通、电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承接项目转移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抓住“两湖”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多元化交通大格局。抓住方成铁路和方安高速纵穿我县南北的现状,规划建设特色工贸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县域经济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着力构建城乡发展新体系。

(四)培育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县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

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全民创业,形成创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纳入法治轨道。

(五)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建设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发展中,我县应要治理和建设好自然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路子。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县域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要有长远眼光,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实施。

(六)重视我县农村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中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也是我县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城市化比重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滞后。所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土地流转思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健

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七)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器。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我县招商引资中应选准县域发展特点和优势。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突出我县地方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下载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武平县经济发展的思考福建武平国投集团有限公司 钟晓晖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4)党双忍 原创 | 2009-05-24 12:32 | 投票编辑推荐标签: 县域经济 发展思考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党双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

    加快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它经济结构形式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加快南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南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南江位于四川东北边缘,地处川、陕、渝金三角中心,毗邻陕西汉中市,属省际边界县。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3383平方公里,有耕地42......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省委xx书记在xx考察工作时指出: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

    关于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2008年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主基调,实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特别是针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作为农业大县、资源大县......

    关于加快XX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已成为我区加快发展和实施富民强区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笔者结合近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