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1:4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

第一篇: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产业基础

成渝经济区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已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富饶的农牧业区。此外,成渝经济区国防科技工业发达,战略后方优势明显。“军工出身”是成渝经济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在全国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领域从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集团。无论是在过去的冷战时期还是在目前科技强军时期,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的世界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现状分析

(一)总体概况 按照经济集聚程度和地域连片及自然条件相似的特征, 成渝经济区具体范围包括: 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阿坝、凉山、甘孜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 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 其中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 16个,小城市 17个。该区域的幅员面积为20.2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重庆两省市总 面积的35.75 %, 占西部面积的3.02 % , 占全国总面积的2.11 %。人口总数为 9 959.06万人, 占四川、重庆两省市的 91.98 % , 占西部的 30.88 % , 占全国的7.7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 它与长江流域下游的长三角经济区、中游的大武汉经济区构成了长江流域三大经济集聚中心。它是我国西部人口数量最密集的地区, 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 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 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 是国家高科技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

图1 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

四川和重庆均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市), 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一直居西部地区第一。根据 2005年的统计数据, 四川省列入成渝经济区的 14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56元, 较全省平均略低;其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9.0:42.3:38.8 , 与全省三次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四川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8.6:43.7:37.7)。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四川省,其“一小时经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6300元, 是全市平均的131 %;“一小时经济区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10.9:44.9:44.2 , 与全市平均相比结构显偏优。表1显示了列入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与重庆部分从2000到2005年基本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表 1 四川 14个城市2000年和2005年三次产业GDP及其结构

可见, 成渝经济区以川渝两省市不到 1/3的国土面积、3/4左右的人口, 创造了两省市3/4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对川渝两省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举足轻重的核心发展区。成渝经济区面积仅占全国的 1.7 %% , 但聚集了全国 4.7 %%的GDP和接近8 % %的人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很少有以这样少的国土面积、集中如此多的人口和生产力,产出如此大比重的生产总值的经济区域。1

(二)区位优势

1、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构建经济区的重要条件。成渝两地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大资金已取得明显成效,拥有比周边地区更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成渝经济区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空中、管道、信息通道六位一体的现代立体快速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国防工

2、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0,是我国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多种矿产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雄厚的科技力量与充足的人力资源紧密结合,有利于多种产业的集聚与持续发展

目前,成渝经济区拥有近64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200多个,两院院士50名,高级科技人员10多万人,是西部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区域。成渝经济区从重庆经成 1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2): 1-5.都至绵阳的400公里距离内,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工业门类齐全,部分产业优势突出

成渝地区目前拥有在整个西部首屈一指的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雄厚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其中在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优势,涌现出了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崛起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5、成渝经济区城镇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

2004年,全国及川渝每百平方公里设市城市数量是0.007个,而成渝经济区是0.017个,成渝是全国的2.43倍,也是川渝两地的2.43倍。全国城镇密度是0.22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10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47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2.34倍,是全国的5倍。建制镇密度全国是0.21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04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44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2.36倍,是全国的4.95倍

三、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足分析

(一)川渝分治导致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不整合, 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川渝分治。

成渝经济区被分割并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 从而由一个省内经济区跃升为省际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受到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川渝总体发展战略的改变, 导致两地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圈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的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 向东发展的战略, 使内江、自贡、永川等经济区中段的地区由中心地区变成了省际边缘地区, 导致成渝两地区位优势弱化, 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行政调整之后,成渝经济区内的协调工作扩大为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省际关系协调, 加大了协调的难度, 统一市场难以建立, 从而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

地方利益的存在使得成渝地区目前并没有跳出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并没有形成两地之间的战略联盟, 并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量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空间布局状态。成渝经济区内各地区职能体系分工不太明确, 往往几个地区都将同一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重庆直辖后, 四川汽车工业几近消失。但汽车制造基础薄弱的四川省不是着重培养汽配企业, 而是引进丰田试图重振四川汽车业。同样, 重庆长安集团近300家配套企业中, 一半来自重庆本地,一半来自江浙地区, 极少来自四川。在金融、信息、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方面, 成渝两地为争夺市场而不惜大搞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成渝两地的竞争更多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方得益必然造成一方受损, 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不仅使成渝两地发展滞后, 还危及整个腹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城镇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比较低, 内部差别大, 城市联系松散。

表2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城镇密度(单位: 个/百平方公里)

表2显示, 在成渝经济区内部各城市的城镇密度分布差异显著, 密度最高的德阳市是密度最低的达州市的3.38倍。2

2004年底, 成渝地区城镇密度大于1.5个/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 5个, 即成都、自贡、德阳、内江 南充, 占城市总数量的14.57 % , 而长三角地区在 2000年城镇密度大于1.5个/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就有9个,占总数量的60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主要沿江沿交通线分布, 而且在成都、重庆两超大城市周围城镇密度比较大。成渝地区交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 主要是地级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然而, 目前还有部分地级市之间无高速公路直接连接,如绵阳与达州、南充与达州、遂宁与内江、遂宁与合川、乐山与宜宾、宜宾与泸州、泸州与江津、重庆与江津等。这种城市松散联系的状态必然影响到城市之间物质、资金、技术、人才等的交流。另外, 大多城镇之间还缺乏必要的联系, 仅有简易公路相连接, 交通中断现象时有发生。

(三)总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二元结构明显,人均经济指标低。

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比较, 成渝经济区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与三大经济区都大体相当,但是,三大经济区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成渝经济区则处于工业化前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三大经济区工业体系较完备, 工业重型化特征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群和产业链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且各个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较明显。相比之下,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体系特征和优势尚不明显和突出, 产业链条短, 产业群体规模小, 具有全国和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成渝经济区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差距大。仅以城市化率指标来看,内部差 距大, 例如, 2007 年,成都城市化率为53.54 %, 资阳为13.97 % , 相差为39.57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到 40 %, 而东部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均已超过了70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目前全国多数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也低于周边最近兴起的一些城市经济区, 导致大多数农民仍然囿于传统农业的生产, 无法实现身份与角色的转换, 经 2 杨海霞.成渝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人均经济指标必然低下。

表3 成渝经济区与西部及全国比较表(2005年)

(四)核心城市增长极辐射效应不明显, 不利于地区差异的缩小。目前作为增长极的成都和重庆两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并不明显, 成都的经济辐射范围还局限于成都平原经济区一小时范围之内, 而重庆的经济辐射范围也仅是周边一些区县, 连接成渝两地的川南城市群具有明显的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特点, 两市的影响力范围还远未强大到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或呈连续分布。两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较为明显, 以重庆区域为例, 主城区的聚集优势和需求增长提高了未来的利润预期, 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区县流向主城区, 使得主城区的贷款余额占重庆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从 2001年的 61.8 % 持续上升到2005年底的74.4%, 结果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结构的繁荣区域包括重庆主城区及近郊地区, 和以农业为主导的相对停滞区域包括三峡库区。

(五)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不畅, 经济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 2000公里以上, 跨区域交通网路和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物流成本高和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加之产业同构化, 造成了城市之间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 没有形成开放的区域市场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 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区域各主体的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5 年,成渝经济区外贸依存 度为9.38 %, 而全国外贸依存度却高达63.3 %。

(六)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这个社会大系统内包含着以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知识创新系统、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制度创新系统以及以中介组织为代表的服务创新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制度安排, 结成一个具有本地特色并且深深地根植于本地的一个社会化网络。目前, 成渝经济区由于一体化程度不高, 包括户籍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壁垒、行政监管与执法方面的壁垒、金融服务方面的壁垒、产权市场方面的壁垒等大量存在, 这些壁垒阻碍了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有序流动, 不利于地区之间创新资源互补与创新合作。总体来讲, 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如表4所示。

表4 2005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及排名

四、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对策

我们清晰地看到,以成渝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圈内,竞争能力、科技实力还不能和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相比。但是, 成渝经济区的后发优势很强, 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实现大发展, 大赶超。

(一)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川渝曾是一家, 后又分家而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两地如今再度携手结盟, 这是两地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川渝两地很多基础设施可以互相利用, 两者之间互为通道, 四川往东走要经过重庆, 重庆往西要经过四川, 整个人流、物流、技术流是互相流动的。与此同时, 两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 可以优势互补, 资源可以共同开发利用, 形成合力。两地的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基础, 要破除地方主义和各自为阵的观念, 积极促成川渝的合作, 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发挥高层政府统一行政约束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行政区域关系的制约, 使得同处西部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两大城市客观上存在着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激烈竞争关系, 因此高层政府的行政约束力在区域协调中具有不可忽视与替代的作用, 其区域宏观调控政策是区域协调合作的保障, 特别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合作, 更需要高层政府统一的行政约束力, 必要的情况下应考虑中央政府的介入。.建立地方政府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

对于跨省级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来讲, 更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 以保障区域内各产业的良好合作, 减少矛盾, 深化合作。两省、市要在思想观念上大破大立, 要破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人为设置的藩篱, 从西部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认真分析各自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 研讨分工合作的领域、范围及模式, 跳出重庆、成都谁是西部王的狭隘地方官之争, 促进以两城市分工合作为基础的成渝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成渝经济区城市合作现状看, 各城市之间现已构建起政府间的体制框架和合作平台。多年来,四川和重庆共同参与搭建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主要有: 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重庆经济协作区等组织。今后, 成渝经济区应在总结以往区域协调组织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相应的常设性的协商机制和协调机构。一是要架构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 商讨、制定和协调成员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二是建立都市联盟来统一行使跨界职能, 协调政府间的利益、解决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问题;三是建立由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代表参加的成渝经济区经济共同发展论坛, 根据需要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 讨论区域经济合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并向领导联席会议提出议案和有关的政策建议, 推动协调会议成员地区在生产、流通、科技、信息咨询、要素流动等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四要建立成渝经济区协作办工联系制度, 定期相互交流信息, 为企业的跨地区经济合作作好服务工作, 为领导联席会议做组织准备工作。.建立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 一方面通过 利益分享机制强调地区之间既竞争又合作,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利益的地区分享。新的机制强调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使各地区在统一市场中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遵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 使区域内各地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运用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要根据利益兼顾、适当补偿的原则, 建立区域经济利益补偿机制, 对因参与区域分工而暂时蒙受损失的一方或因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而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相应的补偿。

(二)创新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错位发展

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 应该把握区位优势, 创新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错位发展。.要统筹规划城市布局, 增强城市群的聚合功能。川渝两地的城市群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带,从成都、资阳、南充、内江、自贡到重庆, 以高速路、城际列车为轴线, 以现代通讯技术为手段, 实现城市功能的整合, 充分发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和辐射、扩散潜能, 带动和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加快成德绵地区一体化进程, 积极培育川南渝西北城市群, 培育沿江经济带, 形成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和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群。2.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创新。要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 有接转接和承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散出来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资本, 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大力推进与西部地区和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 为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实现成渝经济发展的内外并举。.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促使成渝经济区内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进城镇务工并转化为城镇居民, 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二要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带产品向农村流动, 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 发展现代农业, 同时提高农村非农产业比重, 并解决剩余劳动力劳动岗位问题。.促进川渝统一市场的形成。打破地区分割、地区封锁, 建立开放的商贸流通体系, 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的交流,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要培育产权市场促进企业跨两地的兼并;收购和联合培育企业集团, 通过企业的规模化、功能多元化、营运国际化, 实现资本扩张, 通过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推动两地的联动发展。.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是区域产业竞争的核心, 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证。要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合理规范人才流动, 充分调动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改革创新科研项目、科研基层管理体制, 发挥科研管理的撬动作用。要研究两地人才(包括党政群机关人才)、项目协作的机制, 培育两地的专业化研究优势, 建立创新体系, 提升产业竞争优势。3

(三)共同争取税收政策支持与国家重大项目,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成渝经济区应共同争取国家对经济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平衡与沿海地区的区位、政策差距, 降低税负水平, 提高经济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增强微观主体发展能力。其主要措施: 与产业政策结合, 实行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对重要产业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或实行加速折旧方法, 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对符合产业、环保、土地、外贸政

3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 [ D ].成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策及促进就业与技术进步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出口退税和补贴政策;争取中央完善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制度,提高成渝经济区的税收返还增长速度与所得税分享比例;发挥重庆的交通枢纽地位和长江黄金水道优势, 依托寸滩港, 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 以此推动区域经济驶入快车道。重大项目能大量聚集先进生产要素, 改善区域经济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有助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增加就业, 有效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增长。成渝双方应充分挖掘区域比较优势, 共同推进区域性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 如重大水电水利工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项目、长寿天然气专用泊位、攀西矿产资源开发、攀西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资源储备基地建设、重庆集装箱码头、汽车、航天航空、飞机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兵器装备、核电站、重大化工项目等。4

四、参考文献

[ 1 ]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2): 1-5.[ 2 ] 杨海霞.成渝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 [ D ].成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 ] 钟敦慧, 张明举.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 [ J].经济体制改革, 2008(4): 131-135 4 钟敦慧, 张明举.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 [ J].经济体制改革, 2008(4): 131-135.

第二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它是试验田,也是先行者,更是创新区

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陕西西咸新区四个国家级新区之后,“天府新区”最近又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天府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规划,面积达到上千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将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天府新区,再一次让川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天府新区,新在哪里?将会带领四川走向何方?将在成渝经济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新格局 一“盆”装五区

“在一个盆子里装了五个区——四川盆地里有一个成渝经济区,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新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格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对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做出解读。在他看来,第四极的内容相当丰富,肩负着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城乡统筹、现代高端产业、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的重任。

天府新区概念的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去年9月初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这一概念立即引起热议。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表示,依托成都品牌和优势,在周边做大经济增长点,对四川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坊间传言,天府新区的最初规划分为“南北”两种方案。南部方案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及资阳、眉山部分地方纳入。而北部方案,则是将高新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以及彭州、广汉等地纳入。

9月15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四川和新加坡合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签约。根据协议,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成都高投集团在成都高新区南区共同创立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该园区被定义为“天府新区的先导区和核心区”。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南部方案极有可能成为天府新区的首选方案。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建设将以丘陵为走向,尽可能少占用成都平原的良田。由此看来,丘陵居多的南部方案更有胜算。

新高度 高地中的珠穆朗玛

天府新区的设立既是四川内部的需要,又是区域竞合的要求。

内部,成都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周边城市又想借力成都的“溢出效应”。

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成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资源吸附能力都远高于省内周边城市。尤其是近几年来,成都抓住灾后重建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等全球巨头纷至沓来。周边地区与成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成都有限的环境和土地空间则又形成了成都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和挑战。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世界500强进驻最多的西部城市之

一、西部金融中心,天府新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其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成都高新区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高新区没有空间了,以后天府新区有空间,可以把很多项目放进来。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把成渝经济区比喻成一个哑铃,成渝双核大,中间轴小。他认为,天府新区的重要使命就是把成都这一“核”做得更大更强。“双核都共同面临着做强的压力。重庆的两江新区已经批了,这对四川是一个促进。”

从支撑成渝经济区“双核”结构来考虑,两个新区相互呼应,能更好地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支撑起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经济中心战略地位。

根据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的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按照这一定位,天府新区被寄予厚望。李后强形容,四川要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天府新区就是高地中的高地,是试验田、先行者、创新区,是高地上的珠穆朗玛。

作为内陆跨省市的经济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装上产业的发动机。李后强认为,在蜀道难基本解决后,四川需要注入强大的现代产业力量。同时,西部的内陆开放问题、城乡统筹问题都是这个区域不同于其他经济区的任务所在。

新思维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

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所在,是一个合理分享的所在,也是一个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所在。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这样诠释天府新区的未来。

“建新区不能走老路。”解洪认为,天府新区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仅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实质应该是建设产业支撑、服务辐射、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的窗口和示范。“如果不创新,就有违初衷”。

天府新区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地,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改革的理念。

解洪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创新”这个关键词。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在四川搞新区,没有蓝本可循,没有先例可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目标定位,永远保持活力。

区别于其他新区,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联合开发、利益共享。

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形成战略产业的集中,把天府新区发展成枢纽经济的平台、通道经济的平台、物流经济的平台,形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投资洼地。

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天府新区要成为西部研发制造中心,形成一个动态的新兴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这个区域还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新的城乡形态。按城乡统筹的理念,形成新的组团式、田园式和谐城乡。

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新引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大空间的开放格局。

第三篇:成渝经济区广安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成渝经济区广安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推进川渝合作(广安片区)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合作背景

合作基础。广安地处四川东部,紧邻重庆两江新区,是川渝合作的桥头堡。广安与重庆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资源互补、经济相融,合作源远流长,两地在交通、产业、文化、市场、人才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互动格局。目前,广安引进投资的45%、旅游人数的60%来自重庆,广安80%的农产品、33%的劳务输出流向重庆,广安已初步成为重庆重要的制造业配套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目的地。

重要意义。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在广安建设示范区,有利于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探索欠发达地区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突破行政壁垒,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为西部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着力强化产业合作基地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川渝合作发展的先导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战略定位。立足四川,融入重庆,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推动川渝合作发展,建设成为川渝产业合作基地、连接川东渝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样板区、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建设目标。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川渝合作水平显著提高。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协作配套的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建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对接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务实创新的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到2020 年,示范区全面建成,基本与重庆实现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达到重庆城市群平均水平,科教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与重庆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功能布局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广安主城区、从广安区奎阁到华蓥市明月沿渠江两岸地区。优化提升主城区功能,规划建设滨江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主城区的教育、文化、金融、物流、居住等功能向滨江新区延伸或转移。

产业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邻水、武胜、岳池、华蓥。加快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邻水机电产业合作园区、武胜农副产品加工合作园区、岳池医药产业合作园区、华蓥电子机械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对接川渝、协作配套的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前锋、枣山、广安港。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物流园区,建成对接重庆、辐射川东北的商贸物流服务平台。

科教文化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协兴、奎阁。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促进川渝科教文化合作。

生态建设合作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华蓥山和嘉陵江、渠江沿线。共建生态网络体系,加强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共同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交通。

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提升襄渝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完善区域内铁路网络,适时开展渝广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工作。以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建设连接重庆、辐射周边的公路网,加快连接重庆快速通道建设,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力度。加强渝广相邻县区的公路建设,统一建设标准和时序,打通“断头路”。加快嘉陵江、渠江航道整治和广安港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运输和旅游客运,建设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航运体系。

水利。加快七一水库建设,适时启动升钟灌区二期和回龙寺、龙滩水库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渠江、嘉陵江重点段防洪工程,加强防洪减灾综合治理,构建供水保障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信息。共建高速数据通道,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能化合作区域。推动渝广无线城市建设。共同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能源。鼓励合作勘探开发能源资源,共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清洁能源利用。有序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和水电开发,加快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开展东西关水电二期前期工作。加强核电厂址的保护,研究推进核电前期工作。发展生物质能源。建设中贵联络线工程过境分输压气站,完善多元化的能源输送网络。

五、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加强与重庆、成都产业的战略合作,依托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配件制造。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强与重庆、成都、川南等地化工产业对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加强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配套,重点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华蓥市发展电子部件、光电器件、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积极融入重庆、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岳池、武胜积极培育新型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农药产业。鼓励与重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面向都市消费市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服务重庆、成都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应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片)、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建设大型商品粮油、蔬菜标准化、优质商品猪、优质柑橘和生态渔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进重庆等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加工技术和品牌,提高粮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竹材加工产业。

休闲旅游基地。加强与重庆旅游互动合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巴蜀文化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立无障碍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

六、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生态建设。以华蓥山和嘉陵江、渠江为重点,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广安区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武胜建设嘉陵江生态经济带。加快华蓥山地质灾害及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水源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城乡绿化、交通干线生态廊道建设,与重庆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态架构。

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控制以酸雨、细颗粒物和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监管和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推进嘉陵江、渠江等渝广交界河流的综合整治,确保交界水质符合相应水环境的要求,共同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及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广安市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交界区域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

七、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教育。加强与重庆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科研课题联合研究,定期选派教师到重庆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推进重庆名校与广安学校结对帮扶,共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库。支持重庆、成都高等院校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建设区域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设立广安农村干部学院。建设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

医疗卫生。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农村急救服务网络建设,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推进医疗服务合作,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重庆与广安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合作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培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

文化体育。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提升邓小平图书馆服务能力,促进与重庆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建设改革开放博览园、宕渠文化园和巴濮文化合作产业园,打造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共同举办红色文化节,共创区域文化品牌。加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与重庆体育事业协作,促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

就业和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考试基地、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及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与重庆互认培训结果,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重庆劳务合作,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协作维权机制。积极推动与重庆干部挂职交流。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推进与重庆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加强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加快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设施建设,增强对孤残、五保户、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规划政策衔接机制。将广安纳入重庆城市群统一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方面加强与重庆对接,确保空间布局协调、时序安排统一。加强与重庆在社会保障、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内陆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共同规划实施一批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和政策。

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与重庆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与重庆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重庆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统一商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执法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九、支持政策

财税政策。国家对示范区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中央财政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转为拨款。经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投融资政策。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免除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设立邓小平故里发展基金。支持重庆、成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广安积极稳妥发展民间融资。

产业政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向示范区倾斜。继续支持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支持广安所产天然气部分就地转化并按川渝气田井口价直供,管输费给予优惠。对大用户企业实行直供电价政策。

土地政策。支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适时修改制度。四川省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给予示范区适当支持。支持规范有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将广安市列为土地整治示范区。

开放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十、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意见,推动方案的实施。要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成渝经济区两省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支持广安申报较大的市。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方案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第四篇:20110817三论奋发有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强化相互认同共谋发展的观念

——三论奋发有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相互认同共谋发展的观念。《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是一个跨省市、“双核”带动的规划,这是区别其他区域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把成渝两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目的是为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只有加强川渝合作,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放合作的胸襟、发展共赢的意识,务实推动川渝两地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携手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要强化“一家亲”的历史观,在相互认同中夯实合作基础。川渝地域相邻、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血浓于水的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应天时、秉地利、聚人和,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要加强两地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在相互体认中增进共识。共识成分愈多,结合程度愈大,密切程度愈紧,川渝合作就更加牢不可破。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许多方面探索和创造了新的经验。要积极开展两地交流,多到重庆“走亲戚”,走深感情,走出合作,走向共赢。

要强化“一体化”的发展观,在相互融入中创造区域优势。川渝合作本来就有历史和现实基础,《规划》的出台把两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入成了一个共同体。要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大力强化经济融合共生,共同构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培育大市场、谋求大发展。要按照一体化推进的要求,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服务衔接对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使地理上的“山水相连”变为发展上的“浑然一体”,增强成渝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

要强化“一盘棋”的大局观,在相互支持中实现共同利益。川渝两地合作应当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竞争应当是良性互动的竞争。各地各部门必须自觉强化“一盘棋”的观念,在《规划》总体框架下“摆棋布子”,始终做到服从服务大局,放胆放手与重庆加强合作,在密切合作中奠定共同的胜局。特别是毗邻重庆周边地区要主动对接重庆、配套重庆,充分利用好重庆的直辖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政策叠加,借势借力发展。

要强化“一条船”的奋进观,在相互协作中肩负历史使命。成渝经济区有如一条满载希望的航船,川渝两地是发展共同体。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同舟共进,借助《规划》实施,把川渝两地带到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要认清自身优势,善于做大做强,敢于勇立船头,奋力扬帆;对暂时不具备优势的行业和领域,要找准位置,甘当助手。只要我们风雨同舟,相互给力,取长补短,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奏响跨越发展的“西部强音”。

第五篇:共享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新机遇

共享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新机遇

蒋巨峰在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

本报南昌9月21日电(记者 谭江琦胡彦殊)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今天在南昌举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演讲中特别介绍了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他认为,这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既为四川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为深化泛珠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展了合作空间。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讲话,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苏荣致辞,“9+2”各方行政首长及国家水利部等部委负责人发表演讲。

在包括泛珠各方在内的各界鼎力支持下,我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即将全面完成。蒋巨峰向大家报告了我省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取得的双重胜利,向关心支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蒋巨峰认为,进一步深化泛珠合作,提升泛珠区域整体实力,既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也是泛珠各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表示,愿在泛珠合作发展框架内,以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强与泛珠各方的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就进一步深化泛珠合作,蒋巨峰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转移合作,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和全国区域产业布局,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四川将强化与泛珠成员间产业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认真落实对口支援战略合作协议,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二是加强开放合作,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议泛珠各方深化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研究,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形成对外开放的整体优势。同时强化区域内市场环境建设合作,形成更加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信息平台和需求对接机制,大力推进区域大通道建设,加强海关间合作,促进通关便利化。

三是加强统筹城乡合作,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议泛珠各方协调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问题,促进人口在泛珠区域内合理流动;加强劳务合作,共同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总结推广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合作经验,共同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

四川省副省长王宁、李成云,省政府秘书长于伟出席论坛。

下载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08.15——成渝经济区担当起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重任

    担当起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重任——一论奋发有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工作动员大会号召全省人民,抓住成......

    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全文5篇]

    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利华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

    成渝项目工作总结

    重庆成渝项目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项目部路面工程施工前准备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公司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各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先后完成了建家建站的准备工作、......

    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

    案例:沈阳经济区 (一)形成过程 2003年,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8月10日至11日,沈阳经济区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对策国际研讨会召开。会上,首次向全世界发......

    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背景及前景分析

    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背景及前景分析 何独明谷继建 摘要:从城乡统筹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无外乎是分析其政策配套、问题、改革路径等,我们在本文中却从成渝城乡统筹的背景尤其是历史......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题目

    区域经济分析的论文题目 1.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 4.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区域经济参事行 国务院参事来我省考察循环经济 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月日至月日,由国务院参事XX任团长、XXX、XXX参事任副团长的一行XX人的考察团,来我省考察调研经济社会发展的......

    成渝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中铁二局成渝经理部党建工作自查报告自2010年9月进场以来,中铁二局成渝经理部党委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