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灾减灾调研文章资料
XX县防灾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XX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66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场)、122个行政村。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属滨湖丘陵地,气候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霜期较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属于典型的易涝易旱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干旱灾、低温冷冻灾、地质灾等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发生的地震灾害、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功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2个、县级4个。
一、灾情特点
受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县灾害情况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上述的洪水、地震、雨雪冰冻等灾害外,森林火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二是洪涝灾害“多”。因我县滨江临湖,拥有2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40公里长 的鄱阳湖岸线,且降雨分布不均,主汛期(4—7月)降雨量高达700—800毫米,容易发生长江、鄱阳湖外涝引起的洪涝灾害,五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8起,直接经济损失9903.3万元。三是森林火情“多”。因境内东南部群山环抱,所处的大垅乡、舜德乡、武山镇等地域是森林火情的高发地,近五年累计发生森林火情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防、救、减”三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了三篇文章。
1、立足于“防”,做好了“居安思危”的文章。坚持防范于未然,切实做到谋划在前、准备在前、防范在前。一是坚持谋划在前。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并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评。同时建立 应急预案制度,出台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XX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XX县地震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准备工作。二是坚持准备在前。按照“防灾投入只增不减、物资储备只增不减”的原则,建立物资储备仓库,每年储备防灾物品20余项,其中救灾帐篷90顶、棉絮1200床、棉衣800件,总价值约200余万元,确保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能够第一时间投放到位,尽最大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坚持防范在前。建立灾害防御预警机制,由水务局、森林公安、气象局、防震减灾局等部门牵头,针对洪涝、森林火情、雪霜冷冻、地震等自然灾害,采取汛期24小时水位监测、干燥天气进山巡逻、天气异常实时预警等方式,对一切可以预防和防御的自然灾害,进行提前布控,提前预警,提前防范。
2、立足于“救”,做好了“救焚拯溺”的文章。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将应急救援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救援机制。完善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应急救灾网络全覆盖。①在县级层面:成立县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长由民政局局长担任,水务局、气象局、防震减灾局、森林公安等部门均派一名领导参与,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汇聚工作合力。②在乡镇层面: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14个乡(镇、场)均成立救灾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宣教、预警上报、救援、物资保障小组等机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③在村级层面:分别由村组干部、民兵、群众代表、志愿者组成应急救援排,切实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救援力量。2014年,在财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次性为县应急救援大队(归县公安消防大队管理使用)招聘10名合同制应急救援队员,充实救援队伍力量。目前,全县共有应急救援大队1个48人,民兵应急救援队伍14支395人。并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加强实战能力,提升救援水平。三是发挥群众效能,创新救援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创新建立了“十户联防”紧急救援机制,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敲锣打鼓的报警形式。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时代的快捷、方便的优势,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将十户农户手机号码捆绑为一组,当有1户人家突遇险情(警情),拨打手机号码“995”(谐音“救救我”),另外9户群众均会立即接到救援信息,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提高救援的工作效率,将灾害减少到最低。五年来,成功完成森林火情、洪涝、雨雪冷冻等应急救援40余次,无一人因自然灾害死亡,荣获省级平安县。
3、立足于“减”,做好了“日朘月减”的文章。减,主要是减少灾害和减轻灾害破坏损失,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切实做到了“三个减少”。一是应急反应时间“减少”。聘请责任心强、通讯联络方便的村干部担任一线“灾害信息员”,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灾情上报至县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县应急办立即开展调度,直接联络缩短应急处置时间。同时要求应急救援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要做到“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第一时间上报灾害情况,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转移安置灾民,第一时间发放救灾物资。二是人为灾害次数“减少”。坚持宣传引导与严防死守相结合,减少一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针对我县东南部群山环抱易发生森林火情,在清明、春节等森林火情的高峰时期,通过上门上户宣传文明祭祀、上山入口设置警示标志、定时进行巡逻等方式,严控森林火情,“十二五”时期森林火情对比“十一五” 时期减少18次,同比下降66.7%。三是灾害破坏损失“减少”。通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册、摆放宣传展板、组织专家讲座、开展灾害自救演练等方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灾害自我救援能力,降低灾害破坏损失,五年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0%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是统筹协调不够。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民政、防震减灾、国土等几十个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平行部门之间缺乏对接,独自开展工作,互相指挥不动,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领导的职能部门,成为影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瓶颈。二是减灾力量薄弱。减灾工作机构尚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足。近些年,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较少。此外,县民政局对乡镇民政办公室不是垂直管理,导致许多工作开展只能服从乡镇安排。三是城乡工作不平衡。多数部门防灾减灾宣传及演练工作开展集中在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有的没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场所位置选择离民居较远,不利于民众及时疏散。二是应急所需设备缺乏。有的乡镇民政办公室连基础的办公电脑都未配备,既不能及时传送灾情信息,也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灾害信息网络建设有差距。各部门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相对独立、组织松散,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减灾信息通讯、传输网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不够及时准确,信息宣传发布口径不统一。
(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有的乡镇及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部分预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充分。许多乡镇不重视应急演练,认为可有可无,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四)防灾减灾意识不到位。一是政绩观存在偏差。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防灾减灾认识不足,认为它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部门认识有错误。许多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与本部门无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管不顾。三 是民众关注度不够。近年来辖区灾害发生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亲身经历过灾害性事件,缺少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
四、意见建议
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整合部门资源,依靠科学法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设置协调机构。成立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各涉灾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减灾委员会,落实编制,协调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在各乡镇、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合力。二是扩大资金投入。多渠道投入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引导社会出资。严格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程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县、乡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技术人员和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长效性。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印通俗易懂的的防灾减灾知识手 册和科普读物,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定期为广大农村地区送去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二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城区重点开展火灾、房屋倒塌、地陷、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农村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主题性。以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另外,可以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到“七五”普法考试当中,推动全县民众知法守法。
(三)健全预警机制。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灾害隐患及灾害发生规律,力促各个乡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灾情特点的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提升民众防灾减灾实战能力,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加强信息整合。通过搭建灾情预警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灾情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灾情信息,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有效统一 信息发布口径,及时传输灾情信息。
(四)推进场所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空地和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整修加固的江河堤防,采取确认、修缮等方式,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注意避难场所选址不能离居民区太远,不利于疏散。二是逐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及功能。设置显著标识和指示牌,划定紧急疏散通道;合理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有必要的床铺、被褥、急救药物等应急物资。
第二篇:防灾减灾调研文章
XX县防灾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XX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66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场)、122个行政村。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属滨湖丘陵地,气候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霜期较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属于典型的易涝易旱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干旱灾、低温冷冻灾、地质灾等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发生的地震灾害、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功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2个、县级4个。
一、灾情特点
受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县灾害情况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上述的洪水、地震、雨雪冰冻等灾害外,森林火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二是洪涝灾害“多”。因我县滨江临湖,拥有2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40公里长的鄱阳湖岸线,且降雨分布不均,主汛期(4—7月)降雨量高达700—800毫米,容易发生长江、鄱阳湖外涝引起的洪涝灾害,五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8起,直接 经济损失9903.3万元。三是森林火情“多”。因境内东南部群山环抱,所处的大垅乡、舜德乡、武山镇等地域是森林火情的高发地,近五年累计发生森林火情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防、救、减”三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了三篇文章。
1、立足于“防”,做好了“居安思危”的文章。坚持防范于未然,切实做到谋划在前、准备在前、防范在前。一是坚持谋划在前。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并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目标考评。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制度,出台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XX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XX县地震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准备工作。二是坚持准备在前。按照“防灾投入只增不减、物资储备只增不减”的原则,建立物资储备仓库,每年储备防灾物品20余项,其中救灾帐篷90顶、棉絮1200床、棉衣800件,总价值约200余万元,确保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能够第一时间投放到位,尽最大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坚持防范在前。建立 灾害防御预警机制,由水务局、森林公安、气象局、防震减灾局等部门牵头,针对洪涝、森林火情、雪霜冷冻、地震等自然灾害,采取汛期24小时水位监测、干燥天气进山巡逻、天气异常实时预警等方式,对一切可以预防和防御的自然灾害,进行提前布控,提前预警,提前防范。
2、立足于“救”,做好了“救焚拯溺”的文章。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将应急救援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救援机制。完善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应急救灾网络全覆盖。①在县级层面:成立县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长由民政局局长担任,水务局、气象局、防震减灾局、森林公安等部门均派一名领导参与,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汇聚工作合力。②在乡镇层面: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14个乡(镇、场)均成立救灾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宣教、预警上报、救援、物资保障小组等机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③在村级层面:分别由村组干部、民兵、群众代表、志愿者组成应急救援排,切实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救援力量。2014年,在财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次性为县应急救援大队(归县公安消防大队管理使用)招聘10名合同制应急救援队员,充实救援队伍力量。目前,全县共有应急 救援大队1个48人,民兵应急救援队伍14支395人。并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加强实战能力,提升救援水平。三是发挥群众效能,创新救援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创新建立了“十户联防”紧急救援机制,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敲锣打鼓的报警形式。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时代的快捷、方便的优势,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将十户农户手机号码捆绑为一组,当有1户人家突遇险情(警情),拨打手机号码“995”(谐音“救救我”),另外9户群众均会立即接到救援信息,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提高救援的工作效率,将灾害减少到最低。五年来,成功完成森林火情、洪涝、雨雪冷冻等应急救援40余次,无一人因自然灾害死亡,荣获省级平安县。
3、立足于“减”,做好了“日朘月减”的文章。减,主要是减少灾害和减轻灾害破坏损失,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切实做到了“三个减少”。一是应急反应时间“减少”。聘请责任心强、通讯联络方便的村干部担任一线“灾害信息员”,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灾情上报至县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县应急办立即开展调度,直接联络缩短应急处臵时间。同时要求应急救援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要做到“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第一时间上报灾害情况,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转移安臵灾民,第一时 间发放救灾物资。二是人为灾害次数“减少”。坚持宣传引导与严防死守相结合,减少一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针对我县东南部群山环抱易发生森林火情,在清明、春节等森林火情的高峰时期,通过上门上户宣传文明祭祀、上山入口设臵警示标志、定时进行巡逻等方式,严控森林火情,“十二五”时期森林火情对比“十一五”时期减少18次,同比下降66.7%。三是灾害破坏损失“减少”。通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册、摆放宣传展板、组织专家讲座、开展灾害自救演练等方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灾害自我救援能力,降低灾害破坏损失,五年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0%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是统筹协调不够。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民政、防震减灾、国土等几十个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平行部门之间缺乏对接,独自开展工作,互相指挥不动,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领导的职能部门,成为影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瓶颈。二是减灾力量薄弱。减灾工作机构尚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足。近些年,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较少。此外,县民政局对乡镇民政办公室不是垂直管理,导致许多工作开展只能服从乡镇安排。三是城乡工作不平衡。多数部门防灾减灾宣传及演练工作开展集中在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有的没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场所位臵选择离民居较远,不利于民众及时疏散。二是应急所需设备缺乏。有的乡镇民政办公室连基础的办公电脑都未配备,既不能及时传送灾情信息,也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灾害信息网络建设有差距。各部门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相对独立、组织松散,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减灾信息通讯、传输网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不够及时准确,信息宣传发布口径不统一。
(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有的乡镇及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部分预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充分。许多乡镇不重视应急演练,认为可有可无,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四)防灾减灾意识不到位。一是政绩观存在偏差。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防灾减灾认识不足,认为它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部门认识有错误。许多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与本部门无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管不顾。三是民众关注度不够。近年来辖区灾害发生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亲身经历过灾害性事件,缺少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
四、意见建议
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整合部门资源,依靠科学法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设置协调机构。成立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各涉灾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减灾委员会,落实编制,协调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在各乡镇、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合力。二是扩大资金投入。多渠道投入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引导社会出资。严格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程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县、乡 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技术人员和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长效性。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印通俗易懂的的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和科普读物,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定期为广大农村地区送去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二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城区重点开展火灾、房屋倒塌、地陷、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农村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主题性。以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另外,可以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到“七五”普法考试当中,推动全县民众知法守法。
(三)健全预警机制。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灾害隐患及灾害 发生规律,力促各个乡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灾情特点的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提升民众防灾减灾实战能力,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加强信息整合。通过搭建灾情预警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灾情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灾情信息,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有效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及时传输灾情信息。
(四)推进场所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空地和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整修加固的江河堤防,采取确认、修缮等方式,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注意避难场所选址不能离居民区太远,不利于疏散。二是逐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及功能。设臵显著标识和指示牌,划定紧急疏散通道;合理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有必要的床铺、被褥、急救药物等应急物资。
第三篇:防灾减灾宣传资料
5.12防灾减灾日知识宣传教育材料
避灾自救 珍爱生命
防灾减灾知识
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台风、洪灾、地震、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每年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量事实表明,防灾减灾的意识不强,自救互救知识缺乏是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变的追求。我们要对每一个生命负责,通过各种办法,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避灾自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避灾自救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避灾自救能力,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避灾自救——地震
一、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如何藏身?
1、立即躲到墙根、墙角或远离窗户的室内门道里;
2、身体应紧贴墙根、墙角,头部尽量靠近墙面;
3、可随手取些被褥、枕头,掩住自己的头部。
二、发生燃气泄漏时如何逃生?
1、切断总电源,迅速离开现场;
2、千万不要使用明火;
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处;
4、若被倒塌物砸压,应设法将脸朝向通风口,等待救援。
三、被塌落重物压住身体怎么办?
1、查清压在身上的物体是何物,不要轻易移动物体或身体;
2、检查自己是否受伤,若没有受伤,应根据情况向外缓慢拽拉身体;
3、若已受严重外伤,应尽力用衣物等物包扎好伤口;
4、若发生骨折,不要轻易移动,应等待救援。
四、埋在废墟中如何维持生命?
1、树立坚定的生存信念;
2、不要大哭大叫,应保存体力;
3、尽量休息,闭目养神;
4、寻找食物和水,维持生命,若无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应急;
5、若有伤,应设法包扎,多休息。
五、在野外怎样避震?
1、躲开山脚、陡崖,以防止地震时发生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2、躲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免发生滑坡、地裂等;
3、当遇到山崩、滑坡时,应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或躲在结实的障碍物、地沟、地坎下,并保护好头部。
六、公共场所人群混乱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秩序地行动;
2、若被拥进人群,应双手交叉在胸部,保护自己;
3、用自己的肩、背部承受压力;
4、挤在人群中无法脱身时,不要往相反的方向跑,要跟随人群向前移动,注意防止摔倒。
七、公共汽车行驶途中发生地震怎么办?
1、汽车司机立刻停车,并关闭发动机;
2、乘客应紧紧抓住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并用衣物护住头部;
3、地震过后,在司机的指挥下,乘客有秩序地从车门下车。否则容易受伤或被路过的车辆碰伤。
八、怎样防止被埋者窒息?
1、救援时应尽快打开被埋者所处的封闭空间,使空气流通;
2、应先使被埋者露出头部,并清除其口、鼻中的尘土,使其呼吸通畅;
3、灰尘过大时,应喷水降尘,以免使被埋压者窒息。
注意:
★震后发生燃气泄漏时,千万不要使用明火;
★在野外遇到地震应避开山边危险地带,如山崖、陡峭的山坡、山脚等地方;
★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避灾自救——火灾
一、火灾发生时被围困在二、三楼的居民应该怎样逃生?
1、选一长杆或长木板,在一头捆绑上较沉的器物,然后将捆物的一头朝下,抱着另一端往楼下跳,这样可以使长杆或长木板着地后稳定性增强,从而减轻受伤的程度;
2、如果没有绳或杆子,可将棉被、沙发等先从窗户扔到楼下,铺好落地点。之后,应先用被子将老人或孩子包在里面,然后用绳子系牢,从窗户或阳台慢慢放下去,让楼下救援的人配合接好,然后青壮年人再跳楼逃生。跳的时候应该用手攀住窗台或阳台外沿,身体垂直向下跳,这样可以避免受伤。
二、大厦失火时如何逃离?
1、当大厦发生火灾时,为了迅速离开现场,你可以搭乘观光电梯逃生;
2、正确识别消防专用电梯,然后借助它来逃离。
三、怎样利用楼梯逃生?
1、应冷静,不要推拥,防止前面的老人、孩子摔倒,欲速则不达;
2、向下走时应留出楼梯的另一半供消防队员或行动快捷者使用;
3、人们可以沿着指示灯逃生。
四、如果所有安全通道均被切断了该怎么办?
1、进入卫生间后要把门窗关紧;
2、拧开水龙头放水,将浴缸放满,这样既可用水灭火,又可进入水中避难;
3、此时应不断向卫生间门上泼水,使门降温。
五、怎么利用绳索从高层逃生?
1、应同时用手抓住,用胳膊抱住,用腿及足部夹住再下滑;
2、有可能的话,尽量双手交替用力抓住绳索滑下,避免同时双手着力,支持的时间有限;
3、只要脚能够卡住,应该想办法喘息一下再下滑(比如卡在绳结上)。
六、乘电梯遇到火灾如何逃生?
1、当发现火灾,电梯未停驶时,应立即将电梯停在离火灾最远处的楼层,迅速跑出去;
2、当电梯停于两个楼层的中间,应尽快利用电话与外部取得联系,用手或者其他工具打开电梯门,逃往就近的楼层,或打开电梯间天井的安全出口,逃到上层楼面。
七、宾馆着火怎么办?
1、若听到报警铃声,应迅速从安全出口逃离;
2、发现着火时,应立即按报警铃或向总机打电话报警;
3、利用身边的灭火器材进行扑救;
4、火势较大,无法控制时,应迅速关门,将窗打开,站到窗台上暂避一时。
八、商场发生火灾时应怎样避险?
1、发生火灾时,应马上选择最近的逃生出口,听从指挥,不要盲目随人流拥挤;
2、逃离时应该避开电器等易燃易爆区;
3、如果遭遇浓烟时,应躬身采用低姿势或匍匐逃向逆风的方向;
4、在商场购物时,如果听到消防警铃响起,应马上弃物,不要在意售货员是否找钱,应马上采取措施逃离。
九、发生火灾时报警的方法有几种?
1、大声呼喊,以召集人员前来救火;
2、若有手动报警设施,应立刻敲碎玻璃,按动按钮进行报警;
3、迅速利用电话进行报警;
4、若与消防队相距不远,应立即派人前去报警;
5、农村可使用乡村特有报警信号进行报警,如敲钟等。
十、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几种?
1、灭火的基本方法,可根据火灾环境和受灾程度的不同而定;
2、抑制法是利用灭火剂参与火焰燃烧当中,使燃烧中的游离基被消除;
3、窒息法是稀释燃烧区的氧气使燃烧缺乏氧气而停止;
4、隔离法是将未燃物与可燃物隔离开,使燃烧因为缺乏可燃物而中止;
5、冷却法是通过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燃点而结束燃烧。
十一、如何使用室内消防栓?
1、着火时应立即打开消防栓,取出水枪、水带,将水带一端接在水枪上,另一端接在消防栓上;
2、将消防栓手轮开启,即刻便喷出水来;
3、若水枪、水带已连接好,应迅速开启消防栓手轮,喷水救火。
第四篇:防灾减灾 宣传资料
防 灾 减 灾 知 识
一、防灾:是指灾害发生前一切有助于防止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工作和活动。我们通常把减灾活动划分为三个环节,即防灾、抗灾和救灾,防灾是相对于抗灾和救灾而言的。防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制定设计规划和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灾害危险区;二是在灾害发生前将人和可动资产撤离灾区;三是种种工业流程在灾害发生时对某些重要环节采取自控的或人为的减灾技术。
二、减灾:是通过发挥因素的作用,控制致灾因素,防止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
三、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
1、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同时或接连发生,形成灾害群发的局面。由相互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之为自然灾害系统。
2、减轻自然灾害是全民的事业,要由领导、科学家和全体人民协调行动才能发挥更大的减灾效益。
3、减轻自然灾害工作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是相互衔接,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所以必须统筹安排。
4、许多自然灾害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或诱发的,因此,只有系统地研究减灾措施,才能防抗某种灾害。所以,把整个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四、减轻自然灾害主要的措施
1、监测。监测对自然变异的监测,是减灾的先导性措施。通过监测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示警和预报,甚至直接转入应急防灾和减灾的指挥行动。
2、灾害预报。灾害预报包括灾情的预评估,是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准备及行动的科学依据。
3、防灾。防灾包括在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时采取规划性措施,避开潜在的灾害,在国家的大型工程规划中都按照规范进行考虑。进行防灾的知识、技术和普及,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
4、抗灾。抗灾通常是指在灾害威胁下固定资产所采取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5、救灾。救灾是灾情已经开始或灾后最急迫的减灾措施。救灾的科学性就是要用最小的投入和伤亡,去取得最大的减灾效果,就是要制定灾害应急预案,从应急灾害预案、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应急救护、生活保障达到少投入,取得有效的救灾效能。
6、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包括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是一项减灾实效的措施。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必然造成大量工矿企业的停产、金融贸易的停顿、高技术中心的损伤以致社会家庭结构的破坏,还会引起巨大的衍生灾害损失。所以怎样尽快缩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时间,是减灾的重要措施。
五、社会减灾行动系统
1、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2、党组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
3、企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学校、机关、公司。
4、公民。
5、社会团体与组织。各类学会、协会、共青团、工会、妇联等。
6、新闻舆论机构及大众传播媒介。
7、群众救灾队伍及其他群众防灾救灾自治组织。
8、各种医疗、卫生防疫组织。
9、乡镇、社区基层组织。
10、保险公司。
11、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
六、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任务与职责
1、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制定各项减灾工作的法律、法令和地方性法规;监督、检查政府减灾工作,审查批准政府制定的有关减灾工作的法规和政策。
2、国家司法机关:负责对违反减灾法律法规的单位与个人实施法律惩戒和法律制裁。
3、各级党组织要求并监督全体党员基层党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4、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减灾任务与职责。贯彻、落实、遵守国家有关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政府减灾工作的各项指示和命令。根据需要建立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抗灾救灾机构。配合专业部门,开展灾情群测群防的工作。结合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各类减灾工作规划、计划、内部规章,建立培训本部门、本行业的各种专业救灾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开展减灾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减灾意识与技能。组织开展各种防灾减灾活动。在重大灾害发生后,组织灾民自救互助,安置灾民。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开展各种抢险救灾活动。积极开展本部门,本行业的灾后恢复工作。人民群众在所属单位和部门的组织下开展各种抢险救灾活动。开展各种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专业医疗救护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活动,抢救伤员、挽救生命,防止大灾后出现大疫。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严惩犯罪。
七、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1、组建减灾协调机构。由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及驻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建立减灾协调机构,制定和实施社区减灾计划,并将“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计划。
2、编制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确定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报预警、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内容;每年组织1-2次预案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紧急疏散、自救互救、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毒物泄漏等救护技术。
3、完善减灾设施。结合当地易发的灾害,购置防灾减灾设备,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治理灾害隐患;按照消防要求配备管理消防灭火器械,加强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管理;在关键部位设置逃生设备和导向标志,准备逃生自救器材,配备为灾害救援的简易挖掘工具、急救、照明器材和呼救装置。
4、设置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划定避难场地;指定大型公共设施作为紧急情况时的避难所;在人员较集中的场所和地段,划定紧急疏散通道;要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
5、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提高居民减灾意识。
6、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减灾活动。居民自觉遵守减灾法律法规,爱护减灾公共设施,积极参与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热心参与减灾活动,了解社区主要的灾害风险,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互救技巧,并为社区减灾工作建言献策出力。
7、做好家庭防灾准备。针对家庭成员、住宅、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多种紧急避险方案,编列紧急情况下携带物品清单,储备必要的灭火设备、逃生工具和对外联络工具等应急设备。
8、组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要参加减灾宣传教育,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减灾活动。
9、及时报告和告知灾害信息。对社区的灾害信息,向相关灾害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向社区居民告知,确保社区居民快速有效获取灾害信息。
10、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在灾害紧急情况下,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者等弱势群体,应制定应急方案,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八、个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面对自然灾害,每个人都应尽量按以下十方面去做:
1、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3、备:根据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应急物质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
4、察:要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5、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向相关部门报告,在条件的允许下进行某些测试研究。
6、抗: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召唤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抗救。
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组织大家避灾。
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以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运用社会防灾保险。
第五篇:华亭县防灾减灾调研汇报材料
华亭县防灾减灾工作汇报
华亭县民政局(2011年9月21日)
主要汇报三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概况。华亭位于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东临崇信县,西连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陕西省陇县,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列工业园区,101个行政村、24个居民委员会,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8.43万,61062户,其中非农业人口8.87万,28094户。华亭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湿润性气候。境内山川兼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5℃,降雨量845.7mm,平均海拔1300米。河流交叉纵横,汘河、汭河等4条河流源于本县,年总径流量2.19亿立方米。现有耕地51.9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药材、大豆等。
(二)灾害及损失情况。华亭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湿润性气候,土质疏松,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关山林源带迎风坡降水较多,造成暴雨、冰雹等灾害频发。2008年以来灾害不断发生。2008:先后遭受“5.12”地震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0736.34万元;“6.5”、“6.27”、“ 7.19”三次冰雹灾害,分别造成农作物及农房等设施经济损失160万元、1092.7万元和195万元;“8.27”较大暴雨雷电冰雹灾害,经济损失624万元。2009:1-7月份持续干旱,8-9月阴雨连绵,造成“9.5”砚峡乡麻池新村山体滑坡,农房、公用设施经济损失达2205万元。2010:先后遭受“4.25”“4.26”的沙尘暴灾害(风力最大达8级),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达145.71万元;“6.21”西华镇冰雹灾害,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约49.6万元;7月22日至26日发生历史罕见的持续暴雨天气,造成特大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已达24214.9万元;9月3日再次遭受暴雨洪涝和城区特大冰雹灾害,经济损失达3542万元。2011:遭受“5.27” 6乡镇冰雹灾害,经济损失达7977万元。
(三)灾害趋势。从2008年以来四年灾害情况来看,一是灾害种类增多,涉及到地震、山体滑坡、干旱、洪涝、冰雹、沙尘暴6种灾害;二是受灾范围增大,灾害涉及全县城镇和农村范围,包括农作物,城乡居民住房,城乡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文化、市政等公用设施受损;三是受灾人口增多,四年灾害使12万多人不同程度受灾,占全县18.43万人的65%;四是受灾程度加大,由财产损失到人畜伤亡,尤其2010年“7.22”洪涝灾害中,因山体滑坡造人员死亡;五是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增大,分为2008年12808万元,2009年2205万元,2010年27952.21万元,2011年3542万元,四年累计损失达4.65亿元。
二、防灾减灾工作进展情况
面临灾害频发、灾情严重、防灾减灾任务日益加重的形势,我县防灾减灾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推行“政府主导、企业支持、村(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公共管理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全县防灾减灾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1、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民政、地震、国土等2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华亭县防灾减灾委员会,并制定了工作规则和工作行事历,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目标和进度。各乡镇均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同时,从三个方面切实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建立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重点加强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每逢灾害来临前,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站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以坚持定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壮大应急队伍、组织应急演练、风险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活动和创建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为主要措施,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款物投入机制。每年,我县都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灾民救助工作。
2、不断加强应急保障能力。2009年,县上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的业务人员,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调研活动,全面分析总结全县的地质、水文及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国家和省上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蓝本,制定了《华亭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稿);乡、村两级结合各自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建立健全了乡、村防灾减灾预案和减灾档案。县上多方筹资,累计购置了价值270万元的帐篷、折叠床、衣被等救灾物资;投资51.2万元,为县地震局购置数据采集器、信道机、卫星电话,维修加固3个子台监测机房,处理子台监测深井;从上级争取到HBS-3A长周期地震计3台,16位数据采集器3台,在物资保障、技术支持上有效提高了应急保障能力。
3、不断壮大应急救灾队伍。制定下发了《华亭县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制度建设,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应急队伍153支。其中:成立综合应急队伍1支130人,专业应急队伍26支820人,应急专家队伍1支15人,村(社)应急队伍125支1875人。积极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防震、防火、居民疏散及安置等演练,邀请专家举办专业应急救助培训,切实提高了应急队伍的应急救助能力。同时,按照省、市要求,县、乡、村三级均配备了135名专(兼)灾害信息员。在2006年已建成的东华镇西关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2010年又组建了华亭县东华街道办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分队,争取省地震局30万元,配备了应急救援装备。
4、有序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我县通过强化队伍,建设阵地,创建载体,典型示范等多种有效形式,努力营造“防灾是发展,减灾是效益”的浓厚氛围,以“六个一“为主要目标,深入全面开展争创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活动。一是完善一套应急预案。组织村(社区)制定《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处置预案,并结合实际逐步完善,确保预案的可行性。二是健全一套工作机制。组织村(社区)制定、落实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管理、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等防灾减灾各项制度,同时建立起村(社区)灾害预防、响应、处置组织网络,初步形成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一支应急队伍。组织村(社区)整合辖区内的各类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灾前参加防灾减灾宣传、应急准备,灾时协助转移安置等工作,确保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配备一批设备。组织村(社区)将辖区学校、村(社区)办公场所等作为防灾减灾培训场所,将村(社区)绿地、广场等空地划定(指定)为避难场所,并配备相应的通信、消防、救生器材和应急物资等设施设备,确保培训有场地、疏散有场所、应急有物资。五是组织一批活动。在村(社区)通过组织群众观看专题片、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利用图书室、宣传橱窗,报刊、书籍、宣传册等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引导村(社区)群众支持参与“减灾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六是推广一些示范经验。对一些制度健全、作用明显、在全县争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社区),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目前东华街道办文化街社区已获得“第三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5、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演练、风险排查活动。我县每年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普周等特定时间,深入开展以“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居民防灾、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 “五进”(进街道、进厂矿、进学校、进乡镇、进村社)宣教活动。在人员集中的场所举行防震、防火应急演练6次,使广大群众对防灾减灾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了居民防灾意识和能力。同时,县上组织国土、住建、教育、卫生及各乡镇开展了风险防患排查治理工作,对各类建筑和人口集中的民房、学校、医院、工厂、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公共场所的风险隐患,及时制定防范处置预案。
(二)防灾减灾项目进展顺利。“5.12”地震后,我县实施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城区3万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和综合减灾教育培训基地三个防灾减灾项目,现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
1、华亭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2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66万元,自筹54万元,2010年5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至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20万元,建成框架结构仓库666.12㎡,仓储能力达4700立方米,砖混结构办公、生产及附属用房15间285.6㎡,配套建成门房及厕所59㎡,砖混围墙230米,院落硬化3640㎡,铁艺围墙42米;
2、华亭县城区3万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占地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投资1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监控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六个部分。2010年5月初开工建设,2011年6月底已全面建成。
3、华亭县综合减灾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8万元,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从2011年4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底全面建成。主要建成培训教室40平方米,电教室20平方米,教员备课室20平方米,办公室20平方米,配备课桌椅30套,办公桌椅4套,沙发茶几3套;电教设备配备52寸液晶电视1台、DVD机1台、音响设备1套、电脑3台、黑板1张;教学资料配备防灾减灾书籍资料40套80本;制作上墙版面60平方米。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宣传教育不够,防灾减灾意识需强化。目前基层单位在应对自然灾害上普遍存在着“重宣传、轻实效,重培训,轻演练”的现象,特别是部分厂矿企业和一些交通比较偏远的村落,职工群众缺乏必要的减灾防灾意识,对如何科学有效应急救灾能力欠缺。
2、组织协调不够,防灾减灾领导机构需加强。应急救灾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目前基层在这方面还仅限于本级、本部门、本单位范围之内,相互间必要的协调配合不够。
3、预案演练不够,防灾减灾技能需提高。完善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培训演练是提高应急救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多、实际演练少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演练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协调组织演练难度较大,最主要的是思想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片面认为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4、应急救灾准备不够,防灾减灾装备设施需完善。当前,在救灾储备物资建设上,我县只有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物资储备是盲点;无救灾专用装备、应急救灾物资匮乏、存储数量和种类偏少。在应急救灾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比较粗放;专职应急救灾装备队伍较少或装备不齐。
(二)对策建议
从提高能力建设出发,加强应急救灾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
一是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宣传培训工作。自上而下要将宣传、培训纳入制度化、经常化;通过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应急形势分析和应急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使应急救灾人员了解和掌握基本应急救援知识,提升应急队伍人员素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二是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防灾减灾形势,研究修订防灾减灾预案。凡是涉及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会商沟通,在处置自然灾害时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确保各项应急救援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是加大应急救灾演练。自上而下要将预案演练每年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结合本区域地形特点和灾情实际,建立完善由政府应急办牵头,人武部承办,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救灾应急战备演练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应急救灾战备演练,强化救灾人员、资金、物资的综合协调。通过演练组织指挥、演练处置方法、演练协同动作、演练救援技能,全面提高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四是加强应急装备的物资储备基本建设。针对目前基层救灾专用装备、应急救灾物资匮乏、存储数量和种类偏少,储备库面积小或无专门储备库等问题,建议在每年基层配套的基础上,上级拨付一定储备库建设和装备物资储备资金,确保县、乡两级完善基本设施和储备功能,确保灾后各类救灾物资及时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