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重庆朱丽华)

时间:2019-05-14 03:1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重庆朱丽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重庆朱丽华)》。

第一篇: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重庆朱丽华)

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

重庆市璧山区

朱丽华

如果说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则是实施的直接主体,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让教师成为某个外在结果的消极执行者,而不是这个结果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呢?带着思索,重庆市璧山区寻找着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

一、我们的行动

(一)用项目制——点燃

第一步:广发“英雄贴”。结合璧山区课程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区级层面发布项目,包括学科基地、宜生德育、特色项目三大类别共50个项目名额,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第二步:英雄不问出处。申报团队搭配自由,单位、小团队、个人(要依托实践基地)均可;申报不看资历看实力,不限定“英雄”过去的“战绩”和“光环”,更在乎申报者现在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第三步:过五关斩六将。短短几天时间,全区收到申报项目153个。璧山区教委首先请市内专家对申报材料审核,50个项目出局,104个项目成功晋级;然后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答辩,最后53个项目“杀出”重围。一年后,邀请专家团队进行评审,达到预期的项目在经费上获得“二次支持”资格;同理,一部分“无为”项目将“退台”;与此同时,又将开放部分项目,竞争获批。答辩的仪式感,农村一线教师对话国内知名专家的震撼感,项目申报者为答辩认真备战的紧张感,项目同时起步但又相互影响的竞争感,本身就是生长的催化剂。

(二)在过程中——影响

第一步:把主动权还给教师。项目实施步骤、方法、路径、经费使用、成果;团队如何成长、分工、培训,一切都由项目组“说了算”,项目教师成为项目研究的“主宰”。

第二步:为项目团队导航。老师们好不容易争取到的项目,谁又甘心让它轻易“流产”。但53个各有特色的项目,一群一线教师满腔热情但缺乏经验,需要支持。集中指导、分类咨询、入校诊断、现场会……都是项目有效实施的及时雨。

第三步:让跑到快的人有水喝。激情的火花,若没有适合的环境,只会“一闪而过”。及时发现各个项目实施中的亮点,并加以推广,如同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动力无限。

(三)多点成面——生长

第一步:以点突破。建议申报团队先从小研究入手,从感兴趣的点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切莫贪大求全,实现一下教师行动研究从0到0.5的突破。

第二步:多点撬动。当一线教师有了一定的研究力,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有了对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同时利用项目把相同爱好的教师“卷”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爆发出“小宇宙”,实现0.5到无限的突破,并会辐射周边,实现聚变效应,实现更多教师的“共同富裕”。

第三步:各美其美。虽然各个项目的切入点不同,层次不一,大小各异,但“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同一个“终点”,即成长教师和学生的获得。风景在路上,有了酣畅淋漓的过程,才有水到渠成的结果。在这里,璧山区教委没有对项目结果太多条条框框的指标,而是“私人定制”式的评价,即用你自己定的目标来评你。

二、我们的反思

(一)项目制的定位考量

课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施项目制必须要考虑以下前提条件。1.区域内的课改基础条件考量。项目制应定位于是课改走向纵深的一种推进方式,项目制应在本区域内的课改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已具备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推进的基本条件。而璧山区刚好具备了这个条件:比如教研员教师对课标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新的课改政策有较充分的了解和把握,熟悉本地区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了解本地区的区情、学情。

2.单一层面的推进或多个层面的展开的考量。

认真考查本地区课改现状,采取项目制这种形式是在国家课程层面上,还是在地方课程层面上、校本课程层面上,或这几个层面上同时推进,或在课改方面急需以项目制方式推进解决的问题,有选择性地立项,定项。项目制其数量有限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忌散而杂,零而乱地推行。璧山区课程改革“开放”的项目,就按照区课程改革的三年规划,有步骤的进行的。

(二)对项目申请者与评估者的考量

1.项目申请者自身要具备课程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课程实践经验,要有对项目的准确把握与实施的详细规划,制定出完备的项目计划书。同时,能够预见到项目的结果所生发的课程研究领域的变化,尽可能避免这些思维误区: 一是为申报项目而去申请项目,甚至功利性地申请项目,或是因迫于某种局面、压力,同行的比较、竞争等等,而非自觉主动的去申报项目、实施项目;二是不具备申报、研究实施的条件,既无有研究能力的团队,又无基础资源等,仅凭一腔热情,容易导致实施中的困难、抑或项目的结果似是而非,平淡无价值。

2.项目评估者要能准确地从众多申报中评选最适宜的项目。评审者首先要熟悉国家课改的相关情况,还要熟悉本地区课程改革的实际状况,当前课改中的主要症结,或急待深化研究解决的问题,选择出最适宜的项目。

评审项目时,要严格把握住:一是项目的定位与高度,要站在课改的前沿,站在全局高度上,站在区域课改的高度上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而且课改项目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真问题;二是项目组的实施操作能力,如果一个项目没有一个很好的执行团队去完成,也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三是项目的价值把握,同一种类项目申报者众多时,要选择出最具价值或潜力的项目,力争即把蛋糕分好,又把蛋糕做大。

3.切忌盲目追求贪大务虚力所不及的项目,如有的项目提出的“对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切不说早已有专家解读过,仅凭一个区域内的课改队伍,其实力也难以有所超越。

(三)项目的过程性考量

项目一旦确定之后,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执行团队及执行力。优秀的执行团队要具备深厚的课程研究基础,对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项目的发力点、突破点、项目研究的重点难点等有充分把握,团队之间分工与协助明晰。

2.完善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这是项目能够得以按时完成的必要条件。

3.项目的成本与质量管理。每个项目的质量要求不同,伴随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经费保障。经费使用上要合理匹配,关注直接成本减少间接成本。重大项目应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要将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4.项目的过程监控。在项目周期内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如中期研究成果预见、研究过程观察、研究基地考察等等。一旦发现项目已背离研究初衷或难以开展下去,应立即予以纠正或予以调整或停止进行。

5.专家团队的指导。良好的专家团队是项目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专家的选择一是要考虑所选专家的权威性,应选择在课改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专家。二是要考虑专家的代表性,如课程理论研究方面的、学科课程方面的、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管理方面的等。三是要考虑专家的区域性,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最好跨区域选择专家,既要有来自教育发达地区的专家,也要有来自一般或欠发达地区的专家,方可集思广义,坚决避免小区域内自娱自乐式的课改。

(四)项目的结果与评价考量

1.项目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立项目标。达成度的检测可根据立项申请书中预定的目标,可以实行定量与定性检测,有标准的还可按标准检测。

2.项目的评价。项目评价一是要充分考虑项目结果所带来的价值;二是要考虑项目的后续延伸价值与增值价值;三是项目结果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3.项目后续归纳与思考。项目制是在一定期限内实行的一种课改形式,每个项目周期结束后,要总结实施经验,探寻优势及需弥补的不足之处,并作深度的思考。

以项目制实施课改是一些地区在课改形式上的积极探索,但必须有一个全面完整的多向度的思维方式,才能防疏堵漏,充分发挥项目制这一课改形式的最大价值。多向度思维方式的建构,对整个项目的推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课改的困难有时就是打破一些贯性思维,克服惰性思维的过程,课程改革怎么改,用什么方式改,都时刻面临着选择,正确的选择一定要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前提。

第二篇:用生长诠释教育(重庆朱丽华)(写写帮推荐)

用“生长”诠释最好的教育

重庆市璧山区 朱丽华

“ 以最好的教育给孩子最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对璧山教育寄予的厚望,也是璧山教育人共同的追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认为:适合让每个孩子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即最好的教育。而生长课堂就是实施最好教育的主渠道。

璧山,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届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绿色教育”生态,用“生长”诠释最好的教育。

一、高位谋划,确保源动力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区委常委、教育党工委书记朱朝阳同志和教委主任张忠同志亲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把课程改革上升为全区发展战略,定位为全区教育发展“1号工程”,研究制定《重庆市璧山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三年规划》和《重庆市璧山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引领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围绕课程改革提出了6大行动计划,一是以宜生德育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以生长课堂为中心点,打造卓越课堂;三是以博雅课程为着力点,构建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区域课程体系;四是以互联网+微行动为创新点,逐步实现教育管理、教育方式和评价的现代化;五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构建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六是以改革评价为促进点,实施评价综合改革。明确了璧山课程改革的生长点。

二、落地实施,激活内生力

(一)构建博雅课程,向着未来生长

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课程建设,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璧山,打造博雅课程,倡导课程目标素养化、课程内容博雅化、课程实施现代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博雅课程建设,着眼学生未来,实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区域内就课程改革方案怎么写、开设哪些课程、如何实施问题等开展专题讲座、现场会、专家入校跟踪指导等,把制定学校的课程改革方案变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课程意识在不断自我否定和肯定中逐渐清晰。目前,全区所有课改学校都有了一套科学、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生长的课程体系。

二是坚持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璧山区建立区域的宜生德育课程体系,以“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生成”教育为主线,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绽放。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这样评价他:“宜生德育”从璧山区实际情况出发,它有几个特点。第一,真正突出了立德树人的理念;第二,它体现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第三,有一种乡土气息,也就是璧山实际,内涵体现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为基础;第四,体现了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士”相结合。由此,开启了璧山一生之城宜生德育的探索之路,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都有“宜生德育”的切块。目前,宜生德育已在市级活动上推广三次,成为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重点课题。

三是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璧山,每个学校每学年拓展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学生每学年安排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总时间不少于5天。

四是坚持“健康第一”原则,关注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强健体魄。璧山区实施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健康课程,规定动作即璧山区坚持每年举行大课间课程活动比赛,强力推进大课间课程。学校大课间除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更注重运动的科学、合理性,鼓励学校不断推出健康又好玩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生长。自选项目即每个学校的拓展课程中,都要有特色运动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原则,保证每天“阳光锻炼1小时”

五是坚持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下放权力,扩大学校的课程自主权。一大批基于学校文化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破土而出,关注学生的生长需求,让课程的选择权回归学生。

(二)生长课堂,着力素养生长

如果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作为学校教育主场的课堂教学本质,应当取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生长,关注教师课堂生活的质量。于是,一种本质而迫切的价值诉求逐渐浮出水面: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长乃至教师提高专业生活质量的地方。于是,璧山区提出了构建区域生长课堂。作为一种我区课堂变革的价值取向、目标引领和理想境界,生长课堂可理解为立足生长课堂理念下各种生长课堂范式的创新实施与各种课堂形态的百花齐放。

1.倡导三个基本理念

一是充实地生长。充实即丰富——着眼教学内容形式,强调内容的丰富性,资源的开放性,手段的多样性,方法的艺术性。突出核心素养,重视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人文底蕴)、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提高。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要把课堂放给学生,要把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利放给学生。要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要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二是扎实地生长。扎实即过程的优化——着眼教学过程结构,强调过程的系统性,结构的完整性,体现学、教、练、评的一致性。扎实于四个清晰:起点清晰——学生现在在哪里;目标清晰——希望学生去哪里;过程清晰——如何带学生去那里;评价清晰——怎么知道学生到了那里。

三是真实地生长。真实即师生充满活力——着眼教学的主体,强调师生的主体性,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生动,师生充满活力,课堂生机盎然,师生共同成长。真实于“四个有”:有生成,课堂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有温度,教师真实地和学生一同成长,耐心的陪伴学生成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有不足,允许学生“犯错”,理解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课堂不完美,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有常态,拒绝华丽的表演,课堂上教师除关注学生外要“目无他人”,还原课堂真实的价值,打造课堂真实的研讨氛围。

生长课堂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颗带有三个“DNA”的种子。学校可以根据生长课堂的基本理念,结合学校文化进行再生,为校本化的生长课堂留足了生长的空间。

2.实施五大推动策略 四方联动,协同攻关

从2014年7月谋划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响应,四方联动。区教委统筹领导参与“生长课堂”重大行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把“课程改革”行动纳入到“学校内涵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进行全过程专项评估,并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区教科所发挥教研科研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多种学术资源。

(2)立足研修,扎实推进

区域层面:一是推进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研”过渡。全区65所中小学组成多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校际共同体,下设各类教师研修共同体,强化同伴互助。二是推进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教科所配备了十台摄像机,教研员经常性把课录下来,以便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以视频案例为教师行为改进提供更直观、更鲜活和更专业的教育引领。

学校层面:一是学校自主选择校本研修方式,实行教研员包干到校制度,教研员每周到学校三天,助力学校的校本式研修。二是推进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轨,即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

三是推进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听评课系列活动,通过量表观察,交互式课堂诊断APP等,用数据说话。

(3)项目带动,激发活力

为激发课程改革自下而上生长的力量,璧山区提出了项目制创新管理办法,向全区中小学发出项目“征集令”,有效调动了一线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等等层层筛选,全区学校申报的154个项目中54个项目成功立项。区教委通过经费支持、每月现场会、专家入校指导等方式持续助力,各项目呈现出“巧借外力,自主发力,项目融合,共同生长”的良好局面。

(4)质量监测,正确导向

一是创新学习质量监测机制,以“纸笔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的形式进行学习质量监测,学生综合能力主要现场抽测学生的音、体、美综合素质;二是积极探索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实验小学为试点,探索基于学生素养的学生综合评价方式,并逐步辐射全区;三是积极探索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师评价方式,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机现场抽测部分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情况,将过程性上课情况纳入质量考核。

(5)展评达标,优化师资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采用校级达标和区级达标“二级达标”的方式进行“评价”。对满堂灌课堂、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课堂实行追责制;对不生长的课堂(即无效课堂),伪生长的课堂(即表面热闹,但学生思维始终停留在已知层面,课堂无生成,学生无获得感)实施一票否决制,按照合格一个达标一个的要求严格组织达标验收,同时对已达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随机复查,不合格人员重新达标验收。教师达标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并将课堂教学达标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改学校从课改实施以来力争3年内课堂教学能力要求达标。

(三)信息融合,激发生长活力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途径,以教育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信息化在璧山教育教学的应用。

1.“云”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建设

现今,我区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完成了璧山教育数据和资源云中心的“一级建设,两级应用”建设,为学校提供了存储、数据和基础设施服务,实现了全区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管理,搭建好了“三通、两平台”。

2.“云”建设优化应用环境

一是100M宽带网络接入到班、到室、到服务区,全区65所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

二是引进优质资源,整合区级、校级资源,搭建教育优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资源“全覆盖”。

三是搭建了人人通平台,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网上家园”,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3.“两融合”、“五结合”创新信息化应用

(1)“两融合”催生教学多样化。一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融合。搭建起了“优课”优质资源平台,信息技术基本实现“三进”,即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搭建了璧山数字化教育学习云平台,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个性化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方法的融合。

(2)“五结合”呈现信息立体化应用。一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领雁工程相结合。通过学科教师远程学习和学校管理者混合式培训,本地“领雁学校”示范,全国名师引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信息技术与卓越课堂相结合。遵循“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创新校际间、班级间和移动学习等模式,构建多元的学科“云课堂”文化。四是信息技术与城乡均衡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云”优势,广泛实施网络集体备课、互动教研、联体课堂,有效破解了边远、薄弱学校师资短缺、学科不配套、优质资源匮乏等难题,城乡教育均衡梦逐渐成为现实。五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相结合。依托云管理平台,建立起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率先开展了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

2.“无孔不入”的微课 目前,教师自发开放了码书40余套,并广泛运用于课前预习、上课、创新作业、家校互动、教师培训中,给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让学生享受教育信息化的红利。

三、我们的打算——问题导向,持续生长力(一)看得见的生长

因为累加细微,所以演绎卓越。三年来,全区课改经费累计投入863万元,19所学校承担18次区级课改现场会,首批54个课改项目“花落”各校,800人次“跟岗名校”培训学习;这一年,璧山区承办市级赛课12场次,市级和全国性教研活动8场次,我区选手获市级赛课一等奖18人次;市级课题申报45个,建立市级学科基地1个,获批市级精品课程5个。课改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初显。

1.教师讲“少”了。在学校的课堂评价中,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市内专家随机抽测课堂进行评价。他们是这样评价我们的生长课堂的:教师一言堂没有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变好,生生互动,生生互辩,表达力、合作力、思维力明显提升。

2.校长逐渐“转型”了。现场会上,总能听到校长对课程改革的所思、所想、所悟;学校里,校长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在学校课程体系的一次次梳理中,有校长育人理念的彰显与诠释;在课程改革互动群里,每天能看到校长分享自己课改的主张.....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一步步的影响。我们校长,正行走在“专家型”校长的路上。

3.孩子更加自信了。在每年音、体、美的素质测试的镜头下,孩子们能自信、尽情地展示自己;在18次区内课改现场会上,承办市级赛课12场次里,市级和全国性教研活动8场次中,有璧山孩子们自信、个性的张扬……

(二)未来的生长 1.建设智慧校园。通过基础网络改造,建设智慧教室系统、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常态录播系统、智慧教学云平台等项目,实现一站式智慧校园应用体验,建成后将成为璧山乃至重庆今后智慧校园建设的优秀典范,为璧山教育再生长扩宽空间。

2.开展创客教育。璧山区创客教育已扬帆起航,制订了《重庆市璧山区创客教育发展规划》,将在全区学校推进创客教育。

3.建设评价平台。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决策标准,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通过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分析、数据共享,实现全区教育质量现状的实时监控,构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教育质量评价服务平台,使综合评价过程有理可循,为我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力求服务学生、发展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生长奠定基础;我们力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打响 “生长”品牌,诠释“生长”魅力。

第三篇:朱丽华 《珍珠鸟》评课稿

《珍珠鸟》评课

朱丽华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王红梅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受益匪浅。王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以下几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幽默愉快的语境中,巧妙激趣。

王红梅老师通过创设生动、幽默的语言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揭示课题“珍珠鸟”后,老师质疑:“你们见过珍珠鸟吗?”同学们都摇头。老师便顺势激趣出示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珍珠鸟的图片时,学生要了解珍珠鸟的欲望高涨观察十分仔细,都能把珍珠鸟的外貌特征讲清楚。在初读课文时,学生也能顺利地找到描写珍珠鸟外貌的句子。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二、在品读悟情中,享受意境美。

王老师在学生二次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珍珠鸟胆子发生变化的词句,然后通过朗读、感受,感悟小鸟对我由疏远到亲近再到信赖的过程。让学生在品读悟情中,享受到“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美妙的意境。这个教育环节主要告诉我们: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始终要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

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

《珍珠鸟》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美文要美读。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而朗读正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主要采用师生引读的方法,把珍珠鸟胆子变大的词语串联起来。在品读后,不忘小结。在指导读第3小节中的句子,老师重点指导读好:“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正是这小家伙!”从朗读技巧儿化音“雏儿”的指导,强调到“小家伙”背后隐藏着喜爱之情的品味。学生逐步把冯骥才爷爷对小鸟的喜爱读得入情入境。通过揣摩品味,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朗读中,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步被打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

三、在移情入境中,感受表达美

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点上,王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进行了说话练习“--------------,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参与拓展部分的语言思维训练。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新大纲”特别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中,王老师追求这一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沟通,并努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很值得我借鉴、学习。

但在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够理想。

比如课文第1小节中的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一词就体现出了作者对鸟的喜爱。“我把它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其实是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接着,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其次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教师的应该引导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我想,让我们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心灵世界里的一股甘泉,真正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阅读,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内容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开各种表面形态看到它们的精神实质,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赏,在欣赏中进行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寻找中国改革的内生力量

寻找中国改革的内生力量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这句话,也许既适于描述今天的世界,也适于描述今天的中国。

在11月15日上海召开的FT2011中国高峰论坛上,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在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说,今年似乎比任何一年过得都快,原因是,在全球发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挫折。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已经降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的确,一年来的中外形势都令人忧喜交集、观感复杂。

变革的需求开始席卷全球。张力奋分析说,2011年,全球似乎告别了增长年代,不论在政治、金融还是社会方面,都进入了一个动荡期。美国“该吃的药都吃了”,但经济依然没有起色。在欧洲,几个月前,希腊退出欧元区还似乎是天方夜谭,但现在这个可能性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人类史上最宏大的共同货币实验已陷入危险境地。张力奋判断,中国要应对经济增长的转型,西方也在面临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一场新挑战,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正面临一些共通的问题,结构性变革将成为全球的主题。

那么,变革的力量应该从何处去寻找呢?张力奋强调,FT中文网的动力来自于对中国内生改革意志的认定,这种内生的改革意志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利好消息。而本次论坛上的探讨,也许是对这种内生改革力量的一种探索。为此,我们精选和总结了与会嘉宾对于中国转型的一些精彩分析与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也许是对目前的形势提出最严峻警告的人。据蔡昉分析,其实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并不是那么高,大概只有10%左右,充其量有几千万人在从事与出口直接相关的工作,这与7亿劳动就业人群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中国的问题现在主要还是在内部转变增长方式。而中国的一个误区是把结构性问题当成周期性问题来治,而短期内的刺激政策无法修补长期的问题。

在他的专业研究领域——人口政策上,蔡昉也发出了“盛世危言”。“所谓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丧失,这还是一种客气的说法,”蔡昉警告。拿“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这个指标来看,虽然该指标目前还在下降,但最晚到后年,下降就会见底。而且见底之后,不会像有些发达国家那样长期停留在低点,而是会迅速反弹。届时不仅中国“人口红利”不保,反而会背上“人口负债”,这使“未富先老”成为一个现实的风险——中国的人均GDP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但老龄化程度却比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警告,在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但如果年轻劳动力越来越迫于经济压力而较早辍学去工作,中国劳动力队伍的整体技能能否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就会成为难题。

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则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中国的转型挑战。他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路径。他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类似,都奉行 “社会主义”,重视重工业,忽视第三产业和农业,造成短缺经济和粮食不足。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两国发展路径出现很大不同。印度在农村发展和吸引外资方面也许有些不及中国,但印度在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现在软件、能源、外包等行业发展得很快,这两方面的转型经验值得中国研究学习。

来自中国企业界的代表则对中国经济给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认为,应该区分中国在短期和长期面临的不同局面。就短期而言,确实是挑战很多,不确定性很强,例如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企业的高利贷危机与倒闭潮,都令人忧虑,但中长期来看,存在两个战略机遇:中国其实已经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了消费大国,而且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资本市场。“中国人没有理由悲观,企业家要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机遇。”这一判断背后的哲学是,经济转型是逼不来、盼不来的,有时,它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被视为中国“新左派”先锋人物之一的崔之元,则对中国前途给出了更乐观的判断。他引用并认同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论,即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1年超越美国。而且,他认为重庆的一些实践,例如户籍改革,对于中国如何扩大内需很有启发意义。

对于一年来得到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中国地方债问题,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黎维斌表示,11万亿的地方债风险是可控的,因为其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别国的债务水平,而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投资的资产是有价值的,可以带来现金流的。目前的重点是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让其向着企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政府+企业+市场”的平台。

而恰好在这个问题上,蔡昉的观点似乎针锋相对。他把当前的地方债挑战总结为四句话:目前地方债问题并不是现金流的问题,它掩盖了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对应的体制问题,地方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介质,反映了一种用刺激政策来替代正常经济增长的做法。总之,“不是什么好事。”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重点评价了在今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引发热议的“文化”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如此大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有些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好,有些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坏。”这句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葛剑雄说,对于“文化是新的增长点”的说法,他不是很乐观,发展文化,也许首先要以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为前提。他还认为,靠所谓的“软实力”来扩展世界影响力,效果是有限的——“软实力”的重点还是“实力”,“中国文化只能起润滑剂的作用,不能成为动力。”如果不能转化成经济、产业方面的硬实力,也许能发挥的作用有限。这也许是对“文化建设”泼的一瓢冷水。

当前的改革困境也引起了讨论。华君铎把今天中国转型的意义提到了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同等的高度。他认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中国转型也是一场大改革,大家要形成共识,不能像20年前那样,对于是否发展市场经济还是有争议,而目前转型的关键是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这也印证了中国政府今年以来不断强调的观点,即“十二五规划”要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悲观与乐观两股潮流交织、碰撞的情况下,应该对明年的中国形势如何判断呢?也许蔡昉的总结之言值得引用——“我想在各位嘉宾说的基础上,把所有乐观的成分减10分,所有挑战成分加10分,就将是2012年。”

第五篇:课程改革学习有感 姚华

学习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角色转变有感

三穗县城关第二小学:姚华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刚才起步的孩子,他们就好比一张洁净的白纸,将来在这张纸上将会绘制出什么样的图画,就要看我们的这第一笔画的好与坏。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教无定法,但各有各法,在课改的路上我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画出完美的第一笔。

一、转变教师角色,做课堂的引领者而不是包办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即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真正实现课程改革

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我将会认真谦虚的学习和向前辈请教,扬长避短,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

2013年8月

下载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重庆朱丽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找课程改革生长的力量(重庆朱丽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