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淳安县“四建四带”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淳安县“四建四带”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淳安县是浙江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为早出经验、快出成效,该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抓点做样的方法,通过“四建四带”,创新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3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39亿元,连续两年获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考核浙江省一等奖、杭州市第一名,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乡村旅游成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平台。
一、建设风情小镇,带动集镇特色发展
淳安除拥有举世闻名的千岛湖外,湖区外围还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建设风情小镇是乡村得天独厚的资源赋予淳安的要求,也是带动乡镇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该县立足资源、基础、区位等实际,确定建设姜家、石林、界首、安阳等4个风情小镇的典型,并将之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重点实施的项目,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为高品质打造风情小镇,充分体现特色,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每个风情小镇都要具备甲级以上资质的规划单位编制规划,规划突出集镇风貌、旅游业态、体验项目、基础设施等内容,充分体现风情特色。抓住城乡统筹契机,把风情小镇纳入到中心镇,把风情小镇所在村纳入到中心村或特色村之中,享受城乡统筹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每个风情小镇都有千万元以上的建设资金,为风情小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姜家风情小镇已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了建筑风貌改造,正在进行美食、购物、休闲娱乐等业态改造,江南风情小镇韵味已初步显现。
二、建设示范村庄,带动农家乐品质发展
农家乐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淳安的又一富民产业,但还存在规模不够大、品质不够高的问题,需要典型示范的带动。该县在坚持农家乐板块发展的基础上,把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作为扩规模、提品质、促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结合资源特色分别确定了庭院休憩型、民俗风情型、临湖观景型、果园采摘型、避暑养生型等5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并将示范村建设列入县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财政给予每个示范村300万元的资金扶持。根据示范村建设工程量和资金量大小采取不同的建设方法:工程量和资金量少的由所在乡镇为主实施;工程量和资金量大的由县旅游集团为主承建。同时为营造建设氛围,保障建设资金,充分整合各部门有效资源,明确不论采取何种建设方式,旅游、水利、农办、建设、交通、规划、环保、电力、林业等部门都要作为协助单位参与其中,并把示范村建设的相关项目作为这些部门的示范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目前投资600余万元的葛岭示范村已初步完工,将于4月底对外开放。
三、建设景点园区,带动资源优质发展
淳安有着绝版的山水资源,如何实现资源的优质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乡村旅游景点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来带动。该县立足实际将峡谷漂流、森林氧吧作为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的重点,把果园采摘、休闲垂钓作为园区建设的亮点。为切实提高景点、园区品位,在对原有景点、园区进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积极鼓励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有效解决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上的理念不新、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出台鼓励发展景点、园区的政策,对招商引资新建的景点、园区每个给予20万元的奖励。为快速有效推动景点、园区建设,该县充分利用现有21个国有林场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力度。目前富溪林场龙门谷休闲观光园区、许源林场相思岛休闲观光园区、千岛湖镇宋家渔庄、黄智山庄等项目已经通过招商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建设;梓桐口林场休闲观光园区、羡山井坑坞休闲观光园区正在编制规划,即将启动建设。
四、建设休闲社区,带动旅游集聚发展
旅游需要积聚效应。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以乡村旅游景点园区、农家乐板块村等乡村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休闲社区,是带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增加旅游综合效益的有效载体。该县根据乡村旅游产品布局、线路特色,确定青田、姜家、石林三个乡村旅游休闲社区。为建好休闲社区,一方面,积极鼓励社区内的景点园区、农家乐板块村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创A升级、评星提质,明确规定对AAA级、AAAA级景点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四星级、五星级农家乐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的奖励。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休闲社区的旅游产品,凡社区内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新建旅游项目手续一律从简、规费一律从优。同时,按旅游六要素要求,着力强化“购、娱”两个要素,积极策划娱乐、购物、休闲设施建设项目。目前,青田休闲社区内的森林氧吧已完成AAA级创建升级;石林休闲社区内的石林景点已基本完成改造提升,正在策划新建富溪漂流、茶园休闲区等项目。(淳安县旅游局 叶飞)
第二篇:党建“四力”推动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建“四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杨启波
2007年以来,江苏省宝应县以“强县强镇、三年倍增”为目标,紧紧围绕“工业强县”这个第一方略,以“四力”为着力点,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扎实推进“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进年”活动,实现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党建”的喜人局面。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215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100%;工业规模经济达323亿元,开票销售182亿元,与上一年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5.9%。
一、健全党组织,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渗透力。
全县在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首先,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实行“招聘一批、发展一批、推荐一批”,使上千名的党员走进非公企业工作,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增添新生力量。根据非公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实际,全县以园区为载体、协会为纽带,采取了找党员、转关系、派指导员、建联系点等有效的方法,按照单独组建、园区统建、行业联建等模式组建党组织。为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通报进度。其次,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双强”素质。以加强非公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组织推荐、下派干部和领导兼职等措施,把一批政治素质强、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选拔进企业领导班子。为进一步提高非公企业领导班子的 1
“双强”素质,认真做好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业务培训工作,先后组织了6名同志到中央和省委党校进行培训。第三,不断深化党建主题活动。围绕抓示范、促规范、增活力、求实效的要求,开展了以“争创促进发展、维护权益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创支持党建、诚信守法的先进业主,争创勇于进取、示范带头的优秀共产党员”为内容的“三争创”主题实践活动,并认真组织以“五好”为标准的个私协会党建工作达标竞赛活动,先后命名了菲达宝开、润扬管件等22家党组织为市、县非公企业“示范党组织”,108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市县表彰。积极实施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活动,推荐30名党员电焊工、钣金工和服装设计定制工参加技能比武,激发党员职工争先创优的热情。第四,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党员业主、党组织负责人和业主积极分子定期培训制度以及发展党员预审、公示、票决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民主评议党员“三评一定”制度。同时,实行非公企业党建经费税前列支制度,保障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使企业党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活动阵地,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影响力
为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各企业党组织因地制宜、拓宽渠道,积极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网络,建立了一批标准高、服务全的党建阵地。多途径建阵地,强化功能。按照县委《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对新建厂房,提前预留办公用房,保证有阵地;对已有厂房,通过清理、转换等方式,挤出空间,确保正常开展活动;对经费紧张、场地有限的则通过园
区统一筹划,使党员有“家”可归。同时,为提高党建阵地的实用性,还按照“三室八有”标准加以规范,即:有办公室、会议室和阅览室,有党组织牌子、党旗、办公设备(桌椅、电话、电脑等)、学习园地、学习资料、报刊文件柜、党建工作记载簿和规章制度的标准。阵地建设,拓展了其功能发挥,加强了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创新服务载体,深化内涵。根据企业党员自身的特点以及各自特长,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共产党员”挂牌、“党员送温暖”等一系列的活动,先后有近千人加入了党员义工队伍,清扫街道,美化环境;300名下岗职工、困难户、孤寡老人受到了帮助。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66个非公党组织、138名业主、230名企业党员受到了不同层次的表彰。
三、密切党务工作者,激发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凝聚力。
非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党务工作者奋力进取和无私奉献,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较好地实现着“三个带头”。带头建好队伍。党务工作者是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他们紧紧围绕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文化陶冶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组织开展了许多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陶冶广大职工的情操,带头打造素质优良、工作出色、永葆先进的党员队伍。带头履行职责。作为非公企业的政治核心成员,党务工作者坚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把心紧紧与企业大局联在一起,与广大党员职工联在一起。在工作中,为营造团结奉献、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局面,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不少人经常走访职工家庭,关心了解职工情况,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较好地协调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带头发挥作用。广大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始终不忘自己是党员的一份子,坚持带头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带头开展“岗位能手”、“志愿者服务”活动,带头服务企业、奉献社会,带头维护企业各方合法权益,在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楷模作用。
四、深化党员“先进性”,发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战斗力。全县非公企业共产党员以先进性建设为动力,围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体战略,克难攻坚,勇于拼搏,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首先是保持先进性。广大非公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和业务本领,特别是全县实施的“把党员培育成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培育成党员”的“双育”工程,使党员成为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中坚力量。其次是践行先进性。以“学宝胜”和“为创业作贡献、为党旗增光辉”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带头科技创新、带头二次创业,推动了“三重”工作新突破,开拓了企业发展新局面,用创业的成效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大党员还通过“手拉手”、“结对子”,共同提高知识和技能,争创出一批企业示范岗位和岗位能手。宝胜科创营销部开发处等10个岗位被县委命名为企业党员示范岗位。第三是展示先进性。广大共产党员在解放思想中展示先进性,在经济发展中展示先进性,在构建和谐中展示先进性,在改进作风中展示先进性,涌现出一大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其中既有响应县委号召投
身全民创业热潮的优秀企业家华鹤章等先进代表,也有在不同地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默默奉献的典型,他们同样展示着光彩的人生。“先进性”的深化,迸发了企业党员创新创业的激情,也更加充实了全县翻番发展的力量。
第三篇: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四篇: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标题: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思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4月,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实施阳光工程两周年座谈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
把劳务经济建设成郧西第一大资源型产业。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提高就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不断完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努力提高输出劳务的含金量,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以国家实施的“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劳动就业局、农业推广学校等五大培训基地的整合力度,使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走合作化之路。二是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双师型”、“兼职型”教师,壮大职业培训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师资培训素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不断完善和推广“学校+企业、学校+中介组织+企业”等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实现供需对接,培训、就业对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在提高输出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经济规模效益。二是依托劳务基地定向输出。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主动与发达地区大型务工企业签订劳务订单,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推动我县劳务人员成建制输出,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长期性。三是利用中介有组织地输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有实力的劳务中介,引导郧西外出成功人士创办服务组织,发展劳务能人队伍,切实形成“三级联动、上下相通、内外相连”的劳务输出网络。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输出。积极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工种的劳务输出、洽谈(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输出。
加大组织建设力度,在提高服务劳务经济力度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广和完善建立流动党组织、工会组织、计生组织等,加强我县务工人员集中地区组织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担负起做好服务,维护权益的职责。不断探索建立困难农民工救助机制和外出务工农户帮扶机制,继续推广“帮工队”、“保育居”、“红白理事会”等成功做法,着实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外出务工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加大依法维权力度,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实现新突破。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为重点,依法实施有组织的劳动维权。不断加强工会组织等维权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郧西县农民工维权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一支稳定的维权队伍。切实畅通维权信息和渠道。组织司法、劳动、公安等部门积极推进在劳务输出基地,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大型企业组建劳动维权组织,建立共同维权协作关系,强化与当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依靠当地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开展维权工作,切实维护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培育品牌。面向市场,着眼就业,严格培训标准,严把培训质量关,把我县缝纫、电子电工、数控、建筑、汽驾等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优势的培训项目,优先培育成技能娴熟、诚实守信、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郧西劳务品牌。二是加强管理,提升品牌。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县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加大技能鉴定力度,加强鉴定管理,严格鉴定标准,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打造郧西技能培训的信用和技能品牌。三是广泛宣传,叫响品牌。充分利用县内外新闻媒体、有关部门和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县具有优势的劳务品牌,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向劳务输出基地,大型企业广泛宣传,着力提高郧西劳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回归经济”发展力度,在提高外出成功人士回乡率上实现新突破。把“回归经济”纳入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强“回归经济”的培植力度。建立健全县乡领导联系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制度,完善优秀创业人才档案,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座谈,定期外出走访慰问,召开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变化,推介发展项目,大力宣传郧西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将资金、技术、信息和观念带回家乡,推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日期:2008-11-08 点击:168次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
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引”“挖”“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白”(白银)、、“绿”(永兴冰糖橙)、“奇”(丹霞山水)、“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净”(水电)
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
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