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强化农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方法
浅谈强化农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方法
摘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法治 法律 农民群众.一个社会奉行法治的理念是构建社会和谐平安的基础.我们有十四亿人口,农村人口有近八亿,占57%。所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增强农民法治观念的有效方法作一浅要分析。
一、增强农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全体人民创造福祉的重要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众,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确保广大农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从现阶段看,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是时代的要求。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并存
积极态度: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法活 动,至今已二十余年,长期普法极大地促进了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农民对法律、法治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愈益趋于理解、认同和接受。
消极态度:一是轻法观念。部分农民群众不了解法律,依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例如在处理日常生活纠纷时,老百姓倾向于找人说和、私了、上访等方式,很少会想到依靠法律。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仍然很淡薄。二是轻诉观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就重视宗法伦理,重义轻利,提倡息诉罢讼,追求和谐,所以中国老百姓对打官司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恐惧。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人们遇到纠纷逐渐诉至法庭。但仍部分人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以“和为贵、忍为上”处理。这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表现极为明显。三是重情观念。中国是个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活动被牢固限定在人情、礼俗、宗法、习惯的网格秩序内,由此形成重宗法秩序的道德意识。人们“习惯于用情感化、伦理化和道德化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法律的态度往往与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密切相关。四是重权观念。几千年来,受君权思想影响,法律强调的是人民对国家、对统治者的义务,而不主张人民群众的权利。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对权力充满信 心,对法律没有信仰,也缺乏信心,更不会自觉地去寻求法律的保护。五是人治观念。农村老百姓对包公、海瑞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深入其本质,都透露出老百姓对法律的不信任。农民群众对国家法律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的这种不同认识也构成了农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及农村法治化进程的推进的深层障碍。
三、农民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文化影响。“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人治已经根深蒂固,传统习惯势力及其惯性巨大且积重难返。”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比较多,民主法治比较少。”传统文化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与现代法治相左的传统法律、臣民意识和宗法观念等还深深的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和意识,对现今法治建设存在着许多消极影响,羁绊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目前,虽然我国已经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但新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还很不完善,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经济相对还很落后,农民依靠市场、靠契约关系进行经济活动的意识还很淡薄,法治和法律尚未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必备要素。三是村民自制制度不健全。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但是,当 前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还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督促机制,导致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村务管理方面,大部分村民缺乏主人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依附观念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怂恿并纵容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如此种种,对村民民主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极为不利。四是农村文化教育落后。我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地区、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中学生辍学率偏高。另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体活动场地较少,许多农村连简陋的文化站都没有,更谈不上电影院、棋牌室了。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普法宣传的乏力都对农民文化素质、法治意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五是农村法治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执法不规范,部分村干部法治素质低下,法治意识薄弱,在执行公务中,习惯以个人意志办事,以权代法;部分乡镇行政执法不规范,执法水平低,不能严格依法办事,执法随意性大,导致普通民众对法律缺乏信心和信任。农村法律服务资源欠缺,导致农民无法获取有效的法律帮助,法治意识更淡薄。现阶段农村纠纷解决过程中,习惯倾向仍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出现矛盾纠纷,往往通过私了、找干部调解等方式,有时甚至采用暴力方式解决,这种意识根深蒂固,也成为提高农民法治意识的 障碍。
四、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
一是加强领导,改善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抓住领导这个龙头,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当好参谋,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推动领导推动部门支持、帮助我们做好工作。要注重利用行业、部门的职能优势,促进、引导、推动工作的开展。普法工作的重大决策众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领导的协调和支持,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汇报总结工作,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转变群众思想,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处理人民群众纠纷或案件时注重讲法析理,耐心讲解,培养人民群众的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程序意识,让人民群众在与法律的交涉中认识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纪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减少交换中的不确定因素。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真正体现,在社会活动中充分利用权利,发挥其创造性,以唤醒人民群众行使权利的自主意识、求实态度与自律观念。诉讼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逐渐改变群众对诉讼的偏见。充分利用当地法律工作者的优势,组成宣讲团,根据群众的需要巡回村组宣讲最实用的法律,逐渐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重情轻法、崇尚人治思想,在群众心中树立法律权威,让群众在内心深处认可法律,信任法律。三是找准切入点。从制度、监督制约机制上解决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薄弱的问题。首先要从了解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了解农民的处境和困难入手,专题制定符合农村、农民实际的农村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制定详细的年度考核内容标准,并在财政预算列支上保障普法经费落实到位。加强文化建设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异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法务咨询室等,让人民群众的劳余生活充实起来,以看书代替打麻将,潜移默化的更改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目的。四是抓好全民普法,多举措提高普法效果。因地制宜进行普法宣传。既可集中授讲,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要注重普法教育选材的典型性、灵活性、生动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群众,在机关、学校、农村和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进行。当前普法工作应以领导干部为重 点,使之依法行政;同时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提高其依法办事能力,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影响。要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法制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要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不发达,法律专业人才少,势必影响到法律意识的提高。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为执法机关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过专门教育的法学人才,并为在职的执法人员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注重群众道德意识培养。在普法宣传中,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异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法务咨询室等,让人民群众的劳余生活充实起来,以看书代替打麻将,潜移默化的更改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可以逐步 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目的。五是要想方设法全面增强农村法律宣传教育的效果。农村普法应该有侧重,以更贴近农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在与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中出现的有理赢不了官司的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权益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假冒产品的法律法规,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途径。普法教育在对象、内容上要有重点,在手段、方式上要有创新,在时间、人员上要有保证。要针对农村不同的对像、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手段,开展好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工作。特别是普法实践要重点突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法律常识的普及和落实,让人民群众通过普法教育,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实用的法律知识;在普法手段上,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来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特别是重点利用电视这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媒体的宣传作用;当今,要注重开发互联网宣传教育阵地,让广大网络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娱乐休闲中接受法制教育。发挥法制文艺宣传队的作用,在演出文艺节目时,把法律法规知识融入到形象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之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范,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文化形式的感染、文化氛围的营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制教育,增长法律知识。六是强化法律服务,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在村委会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涉民生领域法律服务。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构建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加强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总之,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知难而进,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多管齐下、深入细致地开展全民普法,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的教育,宣传法治至上的政治主张,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制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弘扬这样的法律文化,就是弘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现代法律文化只有与先进文化共同发展,才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民意识的法律报告,2011年;
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村民自建情况的调研报告,2011年;
3、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2015年。
第二篇:强化宗旨意识
强化宗旨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参加“强化法规制度意识,筑牢党纪国法防线”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按照大石桥市纪委部署,根据大纪发【2014】12号文件精神,黄土岭镇开展了“强化法规制度意识,筑牢党纪国法防线” 主题教育活。在整个活动期间,作为镇人大主席,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积极参加黄土岭镇党委开展的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通过这次活动,感到教训是令人触目惊心,本人在思想上引起极大震撼,现就结合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顾湘陵、吴立军、许业福等几名职务犯罪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腐败现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要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衣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须时刻以法律和廉政准则为镜,鉴照自己的行为,在灵魂深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从思想深处杜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始终把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倾注在本职工作中,把握自己、管住自己、走好人生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开展工作,在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同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正确对待名利,增强廉洁从政意识。
通过学习和观看警示教育片,发现很多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虽然职务各有高低、年龄差别较大、学历层次不等,走向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也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得失,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党员干部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良好心态,正确对待名利,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抓起,加强世界观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取信于民是一个政治大原则。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必须为群众谋利益,绝不能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要立志做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领导干部只有严于律己,公正严明,群众才能相信组织,好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才能树起来。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因此,要如履薄冰,严于自律,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经常想一 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三、严于廉洁自律,带头遵纪守法。
看到犯罪分子声泪俱下的忏悔和反省,在深感震憾与惋惜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性,为此应常学习、辩是非、不攀比、想大事、干好事,以平常的心态处理事情,不羡慕、不嫉妒别人的富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顺境时不飘然,逆境时也不至于太消沉。做事、做官、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党纪国法,要真正把党纪国法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党的纪律、各种法律、规定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纪律面前没有特殊党员和特殊干部,作为党员干部更不能等同于一般职工群众,必须严格遵守、模范执行各项党纪国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职工群众,取信于组织,并发挥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纪国法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掌握这些条规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起码要求,我们必须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地进一步加强学习,铭记条规,分清是非界限,做到“不越雷池”。一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之所以没有管住自己,众多原因中有一条值得人们注意和警醒,就是这些人法律知识淡薄,对党纪政纪和国法学习不认真,以至于犯下重罪还稀里糊涂。胡长清在他的问题基本查清后还要求保留党籍,说什么“在党内重新接受改造”。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报道过的大庆市长钱棣华因受贿20万被查处,在对其宣布开除党籍时,他却提出了“能不能不开除党籍,哪怕多给留党查 看几年也行啊!”的可笑要求。留党察看的时间只能是一年或两年,连这点都搞不清楚,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我们要以上述案例为鉴,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纪国法,做到熟知每一条条例,熟知每一个细节。在熟知后,更重要的是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切实做到照章办事、依法办事。
四、保持心理平衡,经受得住诱惑
当今社会,诱惑极多。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投人所好,不惜采用金钱、美色等种种手段对党员干部进行引诱和腐蚀。作为党的干部,一方面要保持心理平衡。古有至理名言:“良田万倾,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寐八尺”。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贪求?近几年揭露出来的许多贪官,最后都受到法律的制裁,落得个人财两空,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另一方面要经受得住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都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开始是对一些小事不注意,逐渐顺坡滑下去,终于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就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抗拒每一个细小的诱惑做起,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白永生
强化宗旨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参加“强化法规制度意识,筑牢党纪国法防线”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白
永
生
第三篇:强化主人翁意识
强化主人翁意识、提升产品质量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提到质量,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质量,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指产品的质量,即产品适合社会与人们需要而所具备的特性。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产品”这一中心而运作的。提升产品质量,以求达到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最终谋求企业的发展。可见,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何等重要。我们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就得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形式,让生产者全面掌握生产操作程序与技巧,增强综合操作能力,调动广大职工自觉加入到生产质量一流产品的行列中去,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争当“流动红旗”班组(机台)的良好氛围。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来都是以产品的优质作为保证和资质,毫不过分的讲,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和生命,生产出质量一流的产品,树立企业产品的质量形象,应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主题.ZBM管理学院有这样一句名言:“质量=90%的态度+10%的知识。”言下之意就是讲,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固然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检测加工设备,更主要的还是在于生产过程中以及员工的高度责任感和质量的意识以及工作态度,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怎样去生产”。一个企业在生存与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等等“有形质量”,还应不惜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对员工的培训以及提高员工的生产经验、责任感、进取心、团结意识和尊重消费者意识等等,“无形质量”的培植和建设其目的就是一个让员工对待生产就像对待自己的婴儿一样去爱他护他,用力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工作,因为用力去做只能算作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并以工作着就是幸福的心态,生产出“支支一流,包包精品”的产品,力求达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满意,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掏钱那才是上上之道。
过去,我们曾经凭产量取胜,我们职工也曾一味追求产量,这是不明智的,现在,我们早已加大了质量的奖罚力度,应合市场的需求,彻底改变观念,以质取胜,让职工在生产中潜移默化的强化质量意识,勇于担当责任,总结经验,吸取精华,弃之糟粕,共同促进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本月,又恰好是“质量月”,我厂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月‘活动。我们应借”质量月“这股东风,强化质量意识,勇于担当起提高产品质量的责任,自觉积极地行动起来,形成一种以质取胜的良好风气,如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同心协力、共把质量关,以厂为家,兴厂为荣,用力用心生产出合格的、一流的产品,那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第四篇:强化四种意识
强化“四种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这为年轻干部成长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年轻干部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着力强化“四种意识”。
强化执政意识
忠诚党的事业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应对好长期执政的考验,并多次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年轻干部肩负着传承党的事业的光荣使命,必须始终强化执政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当前年轻干部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没有经历过严峻的革命战争考验和严格的政治生活锤炼。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年轻干部只有在政治上可靠,才能够经受考验、堪当重任。江西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也就是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作为年轻干部,强化执政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向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革命先烈学习,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甚至面对着流血牺牲,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地忠诚党的事业。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群众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过去传统的空间聚集方式、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还对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年轻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理想信念,旗帜鲜明地紧跟党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党长期执政而奋斗。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要重视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对发展的信心,特别要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带头参与改革,促进改革不断深化。
强化群众意识
心系人民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讲话对新形势下党群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我们党在苏区革命斗争时期,就形成了优良的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核心就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通讯手段先进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和群众的联系更紧密了。年轻干部一定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大力弘扬苏区好作风,始终心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需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的智慧。要善于与群众沟通,主动融入群众当中,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思想动态,用群众的方式与群众打交道,努力赢得群众的欢迎。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群众的切身需求,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送温暖于困顿之时,寓关怀于细微之中,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有一些群众还很困难,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这是对各级政府民本理念的检验,也是对年轻干部“官德”的考验。
强化进取意识
专心做好工作
“进取冒险精神,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国有之则存,无之则亡。”百年前,梁启超将有无进取精神视为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生死存亡的分水岭。许多革命前辈为党的事业奋发进取、鞠躬尽瘁,为年轻干部做出了榜样。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要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年轻干部有闯劲、有激情、有韧劲,有青春的朝气、昂扬的斗志、进取的热情,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骨干。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建功立业搭建了宽广舞台。年轻干部必须坚持工作第一、事业第一、发展第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
工作中去。要勇于开拓创新,全面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载体,在创新中求发展。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年轻干部要结合各自岗位要求,在理论上思考,在行动上探索,在机制上完善,为社会建设出力。要敢于攻坚克难,遇到难题绕着走,这既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也是对干部自身的不负责,年轻干部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以坚强的党性、昂扬的斗志、科学的方法迎难而上。要善于抓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工作“关键在于落实”。年轻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抓关键、抓重点、抓特色,心无旁骛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今年是换届之年,年轻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李源潮同志的要求,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做到“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转”者迎接挑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强化学习意识
不断完善自我学习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政党兴旺的必由之路。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继续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多次指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全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年轻干部应当重视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一个重视学习的人,方可在大浪淘沙中激流勇进,始终挺立潮头;一个重视学习的政党,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审时度势、永葆生机。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选好学习内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坚定,对党的科学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同时,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学习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功底。掌握学习方法,减少应酬,挤时间学,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带着问题学,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学,既要掌握理论框架,也要学习原理、案例,训练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互相启发学,在与专家、学者相互交流中,学习真知灼见,提高自己的思想力。总之,年轻干部要通过认真、持续、系统地学习,让视野更有宽度,让思想更有深度,让事业更有高度,让生活更有维度,在不断学习中健康成长。(作者:王少玄)
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县乡换届之年,全县各级干部职工不等不靠,围绕“十二五”目标,踏实工作,全力推进各项重大工作,经济社会形势实现了向好的逆转。然而当前,还是有一些干部工作懈怠、办事拖拉,患有典型的“换届综合症”,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遇事绕着走。少数职能部门的负责志甘当“太平官”,遇到困难绕着走。二是办事拖拉。少数干部对工作重视不够,不积极不主动,甚至不作为。三是推诿扯皮。少数部门间配合不力,办事推诿。四是换届来临,等待、观望、守摊的思想在不少干部甚至领导干部身上表现明显。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格格不入。各级干部职工要严格对照检查,深入学习贯彻锦涛总书记关于防止“四个危险”、要经得住“四个考验”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要树立忧患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问题考虑的深刻一些,将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自我加压奋进,永不自满。二要树立责任意识。各级干部职工要爱岗敬业,视职位为机会,视责任为使命,视工作为事业,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努力形成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树立大局意识。各级干部职工要讲大局、识大体,团结一心,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一些事关长远、打基础的重大项目推进上,必须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四是纪律意识。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万众一心,努力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
第五篇:强化宗旨意识
强化宗旨意识 联系服务群众
强化宗旨意识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是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因素,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支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宗旨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靠教育,靠思想灌输,靠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才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准则。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强化宗旨意识服务职工群众谈几点体会:
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本质,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是按部就班,导致一些工作效率不高。
三是工作热情不及当初,担当意识有所减退。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等内容,重点学习焦裕禄、杨善洲、高德荣、付立志等一批党的先进典型,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和风险挑战中经得起考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接受组织安排,不跟组织讨价还价,自觉维护组织的纯净性。
三是强化宗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