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3: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调研报告)》。

第一篇: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

民革钦州市委 张俊

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发展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扩大出口、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着重要作用。

一.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项目发展现状。

(一)船舶工业发展宏观背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具有建造海运和海洋工程船舶的国家和地区约80个。从综合实力分析,全球可划分为3个方队,即以日、韩两个造船大国为第一方队;以德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省等为第二方队;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三方队。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强国,在各造船国家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国际船舶市场出现以附加值高低为取向在造船工业产业链上划分出的三个主要层次的分工,欧洲称霸豪华游船、游艇等顶级高附加值船舶市场;韩国控制LNG船、LPG船、VLCC及海洋工程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市场;中国、日本和东欧主导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船舶市场。在修船方面,欧洲修船企业普遍具有技术水平和生产效力高的特点,而且多数从事化学品船、液化气船、客船等复杂船舶的修理,并控制着大量的船舶改装业务,但平均坞容量小,仅为5.48万载重吨,不宜修理大型船舶;中东地区处于大型油轮汇聚之地,在大型油轮修理业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与新加坡的油轮修理业务形成竞争;东亚、南亚地区极具竞争力,目前修船坞容量达2053万载重吨,占世界修船坞总量的34.44%。该地区由于经济增长率高,有坚实的船舶工业基础,较好的船舶产品供应商及较低的劳动力,因此修船业务一直在世界上占有很大比重。

我国造船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国际船舶市场竞争中,造船产量不断提高,建造船的品种从单一的油船、散货船发展到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大型自卸船、海上工程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造船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出口船舶,从出口香港扩展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我国船舶出口产业,初步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船舶修理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修船量占世界总量的6%以上。综观世界各国船舶工业发展趋势,西欧续渐萎缩,日、韩长足进步,中国正在崛起。

进入新世纪,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了“面向世界,开拓前进,努力发展船舶工业”,“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下决心支持造船业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成为世界造船强国指明了方向。中国的三大造船基地(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广州龙穴岛造船基地、环渤海湾船舶基地)已基本建成投产,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越南、印度、巴西等后起造船国家和国内的南通、厦门、台州等地也在加快发展造船业。

国家发改委开始制订《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政策》,“政策”在加快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投资融资、技术引进、鼓励国内资本并向外资开放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并提出了以集团发展为重点,建设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三大造船工业基地的战略性布局。

(二)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情况

当前,我区正面临培育、发展、壮大修造船工业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沿海港口规划,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港口的年吞吐量到2020年将达到3亿吨;2020年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将达到93个。

根据内河水运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1.065亿吨和1.37亿吨。

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到港船舶增加,形成了船舶建造和修理的市场需求,发展修造船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及西江经济带崛起为我区加快发展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目前,广西修造船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009年,全区共有修造船企业80家,其中内河64家、沿海16家,全年工业总产值38亿元。但是,我区修造船工业经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型修造船企业,大部分企业承造能力在800载重吨以下。

(三)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展望

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位于钦州港大榄坪三墩作业区,区域海岸线长3.5公里,纵深1.2公里,用海5423亩。主要建设修造船、海洋工程、船舶配套等业务,总投资近100亿元,年产值300亿元以上。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45亿元,主要发展10万吨级船舶修理及2万吨级船舶建造,二期发展30万吨级船舶修理及10万吨级船舶建造及大型海工产品等业务,计划2014年形成生产能力。目前项目一期工程1290亩海域吹填已启动。该项目结束了广西沿海没有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的历史,开启了钦州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时代。

二.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项目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宏观环境影响。

1.政策影响。《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指出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集中资源、突出主业,整合一批大型造船、修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企业集团。通过调整中小船厂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修船、拆船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实施城市老旧船厂搬迁。依托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地区三大造船基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形成造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依托钦州湾东西二条进港航道的便利条件,在钦州观音堂发展为进港船舶服务的修船基地,但与之相衔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尚未完成,导致规划区域内用地难以审批,严重制约了新上项目落户开工建设。

2.宏观经济影响。造船业属于资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周期性强,前期投资大,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人民币升值、钢材涨价等因素出现,造船业的盈利空间堪忧。此外,人民币加速升值对船舶工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一位专家表示,“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造船业、船舶配套业和修船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不仅会对已签合同造成经济损失,还将使价格竞争力下降。”

3.行业管理亟需加强。企业隶属关系不一,经济类型多样,工作协调难度大。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能不落实,管理不到位,船舶企业发展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及其相关政策措施,企业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及重复建设现象不可避免。

(二)规模小,设施装备落后。

造船业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经营的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传统产品比重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比重较小。目前广西只有桂平船厂、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广西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武宣县武宣船舶修造厂具有一定规模。

建造模式落后,生产效率低。大部分造船企业仍以整体焊接、整体造船的方式进行船舶建造。许多中小企业只建造简单的船型,工艺布局不合理,必要的装备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组织方式落后,与现代造船的要求相去甚远。近几年,造船企业虽然在管理行为和生产模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强调生产组织、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障等。但家族型企业的固有特性和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营销、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现象十分普遍。现在世界上较先进的船厂,其自动化比例大概在40%以上,而造船企业基体上无自动化的概念,所以如何走规范化、规模化或是创自身特色之路,成为摆在诸多造船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产设施装备比较落后。一是生产的船舶以内河客货轮为主,吨位不大。二是经过几十年,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改造而显得十分陈旧,一些外省市造船厂淘汰的二手设备还在利用,个别船厂仅配备少量小型焊接机,企业拥有计算机数控切割设备少。新建的造船企业都是从沿海发达地方转移过来,注重的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良好的港区造船条件,相当部分设备和设施冲原地搬迁而来。三是船舶修造企业基本以船体制造为主,船用机电、导航、船用装饰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企业基本没有。

(三)区域性船舶配套工业滞后。

虽然,骨干船舶企业近年来一直加大技改投入,不断增添先进生产装置。但就船舶工业的总体而言,还是存在基础设施缺少,生产装置落后,现代化生产能力较低的问题,骨干企业与韩国、日本和国内一流企业相比较,高水平造船能力明显不足,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造船工业不仅要耗用大量的钢材,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机械、电子、化工以及各种零部件等配套产品。但由于船舶配套所需产品种类繁多,现有的船舶配套企业远远满足不了船舶工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地区性配套不足,使造船企业所需的大部分材料和零部件需要其他地区采购,一些关键零部件甚至从国外进口。

(四)专业人才匮乏。

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员工素质普遍较低。我区船舶修造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船舶设计是船舶生产的核心环节,而我区大部分船舶修造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普遍缺乏船舶设计能力。要完成船舶行业设计、研发任务,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船舶设计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缺乏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较高水准的船舶设计人才及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无法承担高技术的通讯、导航、自动化控制等设备的修理业务。就我区造船业现状来看,显然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据了解,在船舶制造方面的人才主要是靠引进国内大厂家的退休人员,全区造船技工缺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造船业加快改善和改进工艺水平的步伐。加之船舶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较少,即便有大量从实践中获得的工艺诀窍也只能仅存在于技术人员的头脑中难以推广应用,这也给船舶工来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船舶修造业大都采取凭经验积累画样制造船舶或委托设计,限制了本地本行业造船技术含量的提高。

(五)资金短缺。

虽然自治区把船舶工业作为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船舶修造企业还处于自我发展阶段,大多数船舶修造企业靠自有资金运作。造船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条万吨级船舶,销售收入近亿元,合同签订后,船东只支付40%,其他60%需企业贷款、融资。由于我区的船舶代理及担保体系尚未建立,造船企业只有向外省寻求合作单位担保才能签订合同。加上人民币的升值、钢材价格的持续攀升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船舶工业的发展。银行贷款难,制约了造船企业扩大再生产。造船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基础薄弱,完全靠自筹资金,没有得到过银行贷款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船企业在管理、技术、和人才上财力支持,更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三.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成立广西海工产业园,加快船舶修造基地承载力建设

1.成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建设办公室。

紧紧抓住机遇,开创性发展船舶修造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着力建设我区沿海修造船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北部湾港口、码头、岸线等资源,按照高起点规划、新机制运作、全球性服务的原则,近期以修船起步、修造并举,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发展,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一岛两湾四基地”沿海修造船基地。为加强船舶修造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建设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齐抓共管,统筹协调解决船舶修造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了船舶修造业顺利发展,为做大做强船舶修造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依托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管委会办公室,设立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建设办公室。

2.加强宏观协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对船舶工业的宏观指导与引导,防止无序发展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新上项目的布点,禁止规划以外项目布点;加强对全行业的协调、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船舶修造业的基础设施,搞好专业化分工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扩大规模能力,确保船舶工业实现量与质并举提高。实施严格的退出机制,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修造船企业,收回相关生产认可证书,并依法予以关闭。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好船舶检验与监督管理,杜绝无证或违规修造船舶,不让质量无保证的船舶投入营运。

3.依托“钦州中船工业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建设“广西海工产业园”。建设广西海工产业园,成立广西海工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园区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主体:即建设投资公司和园区管委会。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协调开发银行建设资金贷款和资金监管工作;园区管委会作为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建设主体,具体承担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招商、偿还贷款等职责。建设投资公司和园区管委会分别指派一位副职交叉任职,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参与园区管委会工作,为园区涉及到的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提供服务。设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成园区土地征用手续办理工作,园区土地征用资金从开发银行贷款资金安排。要以有利于加快园区发展、有利于未来偿付贷款本息为原则,认真研究论证投入产出比,合理利用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出让原则上不得低于土地投入成本,对高新技术和重大骨干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要加强园区土地规划控制,凡入驻园区的企业在合同中应载明开工和竣工时限,凡一年内未开工利用的土地,由园区管委会收回土地使用权。

4.委托相关机构会制定了《钦州市船舶修造业发展规划》。中船工业在钦州建设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预计投资超过7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中船大型现代化修造船基地项目落户,是钦州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起步,也是钦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将结束广西沿海没有现代化造船企业的历史,开启钦州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时代。广西海工产业园作为船舶修造产业园区,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船舶修造产业园区的路网建设,实现了园区内的“四通一平”。园区承载能力的提高,船舶制造产业发展平台的搭建,为船舶修造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二)以引导企业向沿海集聚作为切入点,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鼓励区内桂平船厂、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广西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武宣县武宣船舶修造厂等企业向沿海集聚。园区建设必须要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外向度高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扩大知名度,打响广西船舶工业的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效果。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经济的特色产业,行业包容度高,船舶产品涉及50个相关产业和部门,360多个专业,能大大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总量和再投入的实力。必须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在资金、信贷、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大力对骨干企业给予扶持。支持船舶修造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能力,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大型船舶企业发展协作配套关系。通过增添先进设备,引进先进工艺,加大技改力度,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打响全国,走出国门,扩大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三)突出招商,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动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快速发展。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提升产业层次。要抓住国际船舶配套业转移的机遇,借鉴国内外船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各种具体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船舶配套厂商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钦州船配生产领域。大力引进发展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和知名品牌的高端产品,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设备以欧洲、日本知名船配企业为招商引资重点方向,吸引其携品牌产品及技术落户钦州船配工业园区或参与广西现有同种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造升级。

我区发展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但技术水平、资金实力远远不足。因此,要突出招商,加快外引内联步伐,吸引国内外船舶工业和航运业大企业(集团),特别是中国船舶企业100强来广西投资发展船舶工业。国内修造船领先企业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领先企业有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要在现行招商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前期工作,建立船舶工业招商项目库(包括规划、项目、优惠政策等),形成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二是注重招商实效,特别是对地方工业带动作用较大,对地方财政有贡献的项目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三是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媒体宣传和专项招商活动,积极推行和鼓励代理招商、以商招商,逐步实现从依靠政策优势招商向综合环境优势转变,使船舶修造业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有实质性提高。

(四)强化龙头,加快配套,拉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筹建广西船舶交易市场和船用产品交易市场。

据有关资料显示,船用设备大致分为三大块:船用发动机、船舶辅机和船舶电子仪器仪表。产品门类分为10大类、45中类、190余小类。目前,我区船舶修造业使用的材料、产品、配件多数依赖外地采购,对地方工业粘合度较弱,因此,要大力发展船舶工业配套企业和相关产品,拉长产业链,是振兴地方工业,增加地方税源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区工业实际,可先行发展技术含量中低档船用配套产品,如小型辅机、锚机、舵机;普通仪器仪表;各种泵、阀、救生消防器材;管道弯节、锚链、钢缆、电线五金配件;油漆涂料、门窗家具、厨房用具;玻璃钢游艇、救生艇等等。在大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调整重组,整合资源,进而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精、专、新、特产品发展,逐步形成企业集聚,规模化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要筹建船用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1.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做大产业基础

加快现有重大船舶配套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项目、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防城港海工装备制造项目、广西梧州利源实业有限公司船舶甲板机械项目、广西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年产16万载重吨船舶生产能力技改项目等项目建设;鼓励骨干造船企业集团向上延伸产业链,兼并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壮大配套企业生产规模;引导中小型修造船企业转型发展,推进建设一批船舶分段制造、上层建筑加工、管系加工、船用模块生产等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企业。

2.整合资源,拉长产业链条。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培植、延伸船舶产业链的文章,主动为船舶工业提供配套服务,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围绕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建设,新上一批板材成型加工厂、型材折边加工厂、轴系加工厂、舵机厂、螺旋桨厂、船装公司等为船厂服务的各类专业加工企业,并且实现生产技术、服务的社会化。二是按照“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市场拉动”的原则,在造船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积极培育造船业原材料专业批发市场,及时供应船用柴油机、舵机、风机、锚链、钢板、木材、焊条、橡胶、油漆、涂料等产品和原料,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广西沿海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船舶集团的大型船舶配套企业和江浙一带的民营中小船舶配套企业,来钦州市发展船舶产业链产品。四是抓住日本、韩国船舶配套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引进技术,合资合作或独资生产船舶配件。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膨胀发展。

3.招商引资,大力提高船舶配套工业的规模和水平

大力发展先进船舶配套业。目前船舶配套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产品品种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向效率高、功率大、体积小、寿命长等综合技术先进的方向发展,船舶用仪器仪表日趋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和数字化,大功率柴油机、智能发动机等新颖动力设备相继问世。因此,要鼓励现有船舶配套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来广西投资办厂,提高钦州船舶配套业的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广西船舶交易市场和广西配套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船用产品配件交易市场和船舶交易市场,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和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来此设立窗口。通过船舶及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带动一批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的宣传引导,吸引外地企业来钦州投资船舶配套产业。

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配套产业。支持和扶持船用配套工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合资、联合开发等方式,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普通的配套工业,如船用柴油机、船用舾装设备和器材、船用甲板机械(钢锚、铁链、吊机、起重机械等)、船舶舱室机械(滤器、热交换器、压力水柜、遥控阀组、动力装置、空气控制系统、各种泵阀等)以及船用家具、厨具、装饰品、灯具、制冷和通风器材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一批附加值较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配套产品,如船用消防救生器材、船舶金属结构件(舱口盖、机架、分段、船员居室舾装等以及现代船用通道、风机、空调、管接、法兰、阀门等金属结构产品)、船用材料(船用钢板、型材、金属管材、耐磨管道、防腐管道、金属电缆、船用电焊条、高性能油漆、纺织品以及保温、抗震、密封、防火、阻燃、耐磨等性能的各种材料)、船用环保产品(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大型水处理设备、焚烧炉、油水分离器、污水处理设备、厨房废物粉碎设备等)、船用电气仪表(船用电机、电焊机、多功能机床以及通讯、导航、定位、转速传感器等新型电气仪表及液位指示器)等。提升现有船用企业的水平,引导我区具有特色优势产品的相关企业开发进入船舶配套行业参与竞争。

(五)引进人才,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1.引进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一是大力引进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入股,努力创造轻松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训船舶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产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造船人才队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在当前要突出抓好熟练技工队伍建设。解决人才紧缺应以“四个一”工程为抓手(建立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造就一批高级科技管理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工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形成“三位一体”格局(在职培训、社会教育、自学成才);实现“三个结合”(与调整产品结构、技术创新、信息化发展相结合)。具体的方法是:高薪引进、聘用;定向委培、合作参与;技校成校办班;企业专业培训实习等。技术工人培训经费由企业和受训职工共同负担,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四是积极发挥广西大学、钦州学院等专业院校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船舶工业技术人才。鼓励高科技人才以其科技成果入股。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船舶相关专业人才的作用,为船舶设计、生产与科研提供各类专业人员,重视船舶工业职业技术工人培训。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船舶修造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置于突出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实现船舶企业信息化、造船模式现代化、企业管理集约化。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或联合开发,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开发、建造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船舶。有计划地对现有船舶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为船舶设计、生产与科研提供各类专业人员;通过对重大研发项目的攻关,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职业技校通过联合、合并、协作等方式,创建技工培养和培训的综合基地;大力引进人才,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后的消化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使用机制,给予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者以分配上的倾斜,使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人才资本。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形成自主设计开发能力。

(六)政策扶持,优化环境,促进船舶修造业快速持续发展。

政策和环境是促进船舶修造业快速发展的保证。要认真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国务院《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21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文件中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钦州实际,制订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1.改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外部条件.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加强配合,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大力支持船舶工业的发展。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做好本规划内海域和陆域对外开放;支持企业承揽外轮修理业务,在保证国家安全和监管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有关手续;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新造船舶、外轮修理的相关免税、退税政策,在船舶工业来料加工进出口的通关审核、核销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保税仓库;进一步改善对船舶工业的外汇管理,方便船舶工业企业的接单和进出口用汇。

2.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审批手续由广西海工产业园全程代办。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政府扶持船舶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对新建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经主管部门审核报政府批准,财政按投资总额给予2—3%的一次性贴息补助;对重大项目,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列入国债资金支持,帮助船舶出口企业优先申请国家机电产品技术更新改造项目和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为鼓励船舶企业技术创新,建议财政每年安排100—200万元,作为船舶工业科研开发和技术培训专项基金,滚动使用。

4.给予船舶企业税收优惠扶持。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地方税收可实行保存量放增量办法,对园区船舶企业年初由税务部门逐家核定税收包干基数(外资企业除外),超基数的地方税征收部分给予50%返回,一定2—3年。对企业发生的科研技术开发费允许按销售额的1%进入生产成本;船舶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经批准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船舶企业吸纳民间资本投资,经批准,其利息可比较银行同类贷款利率上浮30—50%,列入企业生产成本。船舶企业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3]11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在申报纳税时可自行选择采取加速折旧办法,报主管税务部门备案。为鼓励修造船产业建设与发展,政府实行财政扶持政策,扶持标准按企业实际投资额、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确定。

5.提供土地使用优惠支持。对符合规划布局的船舶企业发展用地,要优先保障,国土资源部门要按园区规划调剂好船舶工业土地使用计划。修造船项目用地可按钦州市基准地价出让,政府根据项目实际投资额、投资期长短给于适当补贴,用于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来广西投资船舶工业,协议出让土地可按不低于评估地价的60%的价格予以优惠,并给予必要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支持。项目所在地的钦州市政府、广西海工产业园区将道路、上水、下水、供电、通讯设施送至项目用地边界。

6.建立船舶企业担保融资机制。引导企业及社会其它力量参与船舶工业融资担保体系,扩大船舶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提高船舶的出口竞争力;鼓励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向船舶工业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引导银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和相应条件,向船舶工业提供卖方信贷或为船东提供买方信贷,并根据政策条件、企业的信用情况、生产特点等,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金额和利率;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对船舶工业企业予以信贷倾斜和政策优惠。加大地方财政对船舶工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船舶工业企业申报国家、省重点船舶工业项目;支持船舶工业出口企业积极申请国家机电产品技术更新改造项目,以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的支持。

金融部门一是扩大信贷范围和贷额配套。建议协调有关银行增加船舶企业的贷额,一般掌握在建造船舶总值的50%贷款配套。二是放宽抵押条件。允许船舶企业以在建船舶和企业土地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并适当提高抵押比重。三是扩大贷促会担保能力。建议将船舶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可先行收储)的一部分划拨给贷促会经管,以扩大融资担保能力。鼓励银行拓展船舶企业的履约保函和融资保函业务,鼓励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向船舶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解决船舶企业的担保和融资困难。

(七)强化管理,促进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船舶行业管理体系。

针对当前船舶工业发展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一是要加强项目引进和前期建设的管理。做好项目定点审批工作,要会同相关部门对船坞、船台、生产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跟踪管理,并组织验收,保证重要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二是要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规范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对现有造船企业、修船企业和船舶设计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进行综合考核评审,进行分级分类,实行生产资质管理。三是对外包工程队、质检人员和专业技术工人进行规范管理。四是进一步建立完善船舶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各部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相互配合的监督机制,共同把好船舶质量安全关,促进我市船舶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2.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利用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打造全国一流的船舶修造业基地是我们既定的发展战略,前提是必须与生态区的建设紧密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发展大型修造船基地同时,切实注意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好其他重要的产业。要优化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防止小、散、乱,造成海岸线资源浪费和扩大污染;要积极发展总装造船和绿色造船模式;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拆船业和冼舱业;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量,重点治理重金属、油类、COD、营养盐等污染物;继续保持未污染海域环境质量的良好状态;加强特殊海洋生态系保护,增加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监测系统和网络,形成有效的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加强行业的管理与协作,组建“修船中心”和“网上广西船舶交易市场”。上海港有一个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修船中心”,对外专门承接修理项目,对内根据业内厂家的技术水平,协调修船项目,并组织技术力量攻关。我们也可借鉴上海港的成功经验,组建“修船中心”,提高修船业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促进该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组建“网上广西船舶交易市场”,将南宁、柳州、贵港、梧州等地的船舶交易信息统一并网,引成一个规模经营、多功能服务的信用市场。

4.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建议由交通(港航)部门牵头,鼓励船舶修造业企业参加,建立造船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章程。充分发挥造船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推动船舶修造业企业之间、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以及上游厂家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战略联盟。由协会牵头出面组织柴油机、齿轮箱、液压舵机、发电机等的招标团购,降低造船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船舶建造合同中增加附加调价条款,减少钢材价格上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规范企业行为,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加快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全面提高我造船行业的组织程度和协作水平,做大做强造船产业。

5.强化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管理。要加强船舶建造全过程的监控,新建船舶必须按船检部门审核后的图纸施工,不得使用旧材料、旧设备新建船舶,保证船舶按规范建造,杜绝异地检验。要加强质检员的培训,提高自检能力,更好地保证船舶建造质量。安全生产部门要督促造船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工艺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培训,特种作业工人必须持证上岗。对安全管理混乱,隐患严重的企业,要责令停产整顿。结语

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是广西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我们既要正视目前的困难与障碍,更要未雨绸缪,科学应对,积极寻求突破制约的良策,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真正实现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到做强。

第二篇:进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调研建议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经济的集聚作用、整合作用和带动作用日益凸现。由于其自身具有集聚特色产业、拉伸工业链条、集约利用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明显优势,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市委三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建设“两城五园”的宏伟目标,把加快新型工业化确定为全力推进的“兴工强市”的首要任务。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载体

和平台,****工业园区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工业园区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的有效途径。

首先,工业园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工业园区的发展十分迅猛。统计资料表明,由科技部批准的全国53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增加值、利税与建区初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00倍以上。一些地市、县级工业园区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如江苏苏州工业园、连云港工业园、湖南湘潭天易工业园等除了基础设施投入成倍增长外,对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均在20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已经超过了50%,我市工业园区担负市区69.1%的财政收入,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其次,工业园区对招商引资具有特殊的平台功能。工业园区的位置一般都是根据区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等要素精心选择的。园区内的道路、交通、通讯、水电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的硬环境,与经过着力打造的制度、行政、市场、服务等软环境,对投资人或客商具有较大吸引力。可以说,园区特殊的、优越的环境,是最适宜经济发展、企业成长壮大的环境。因此,工业园区不仅能在高层次、宽领域的范畴内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而且可依靠其优良的软硬环境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在有资源、有效益的前提下,有了工业园区这个平台,客商或投资者才会来,招商引资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再次,工业园区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在越来越重视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追求经济比较效益最大化的背景下,工业园区是通过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来发展工业经济的科学模式。一是工业园区可节约土地资源,既能有效、合理地保障建设用地,又能防止乱占耕地,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工业园区是依托地方区域和资源等优势建设的,可以使地方的资源优势得到有效配置,产生最大的资源集聚效能。三是把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可以引导产业相同、相近或相似的企业集中起来实施规模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四是企业集中在园区发展,既方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降低配套建设成本,又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企业间信息交流、优势互补等活动更是极为有利。

二、****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园区成立于2006年9月,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审核公告的省级工业园区,也是宁夏唯一的“穆斯林用品产业园”。园区位于**市区西南7公里至20公里范围内,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120平方公里,西临京藏高速公路,东连211国道,银平公路和吴青公路穿境而过,距青铜峡火车站25公里、距河东机场46公里,交通发达、运输便捷。自去年以来,园区管委会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打造**第一园,园区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基础设施取得新成效。建成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金纬三路等5条8.9公里道路,新建了造纸园区1.58公里侯新路工程,四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六纵七横的路网结构。在造纸循环经济园建成库容60万立方水库1座,日供水达到6万吨,具备了向各造纸企业供水能力。完成了穆斯林用品产业园10千伏专项供电线路2250米,实现了向恒枫乳业公司的正式供电,完成了关马湖110变电所建设,大大提高了园区供电能力。同时管委会还大力实施了路灯、给排水、通信、网络等配套工程,为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金世纪包装印刷公司迁建项目去年4月份正式投产以来,规模和效益不断攀升,截至去年底实现产值1.3亿元,解决就业900人,已发展成为全区最大的包装印刷企业。**恒枫乳业2万吨全脂奶粉项目,仅用7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完成投资6000万元,日收购鲜奶达到200吨,发放奶款1500万元,工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实现了企业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创造了**工业项目建设的新速度。金牛集团、常信化工、昊盛纸业、万胜生物等优势骨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项目带动,争取各方面支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经济实力。今年兴达粮油6000吨食用植物油、夏进乳业15条生产线技改、万胜生物4万吨无水谷氨酸钠、王国旗5万吨动物杂骨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园区向着的循环、健康的方

向发展。

――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近几年,市委政府对工业园区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目前已形成符合园区实际的政策体系,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围绕清真食品、粮油加工、包装印刷、生态造纸、化工冶金等产业,编制了清真牛羊肉加工、造纸污水处理等47个招商项目,通过项目推介会、招商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

对外推介。引进河南神马集团,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2×31500千伏安密闭式电石炉技改项目。规划建设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清真粮油加工基地等招商平台,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兰州田元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了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针对该公司资金短缺的情况,积极引进新的投资主体,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正全速推进项目建设。同时与宁夏杞叶青生物有限公司、金瑞清真食品等20家中小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

――园区环境呈现新面貌。去年以来,园区对主要交通道路、厂区周围、园区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在金纬四路栽植苗木7000棵,对银平公路企业外围、昊盛路新安路两侧、昊盛纸业周边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清理垃圾1100多吨,拆除土墙3150米,栽植树木2.1万棵,拆除预制板厂1家。完成了银平公路两侧50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和高速公路景观墙绿化带工程,平整绿化带12公里。铺设输水管道3.8公里,建设了天辰湖、同盛湖、昊盛湖、鑫盛湖4个生态湖及供水泵房工程,生态湖共蓄水28.5万立方,形成湖面250亩。共挖运土方70.6万方,拆除违章建筑1万平方米,迁移输电线路2000米。同时还投资38万元,实施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金纬三路、金纬五路等五条道路的绿化工程,共栽植国槐等树木3000棵,今年又完成金经六路等五条道路绿化带土方填筑4万方,栽植各类苗木5万棵。通过园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治工程,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特色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工业园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去年年底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完成增加值7.8亿元,实现利税1.08亿元,园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说,自成立以来,****工业园区在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客观地讲,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园区机制还不健全。目前园区内设机构为三个职能部门,即:综合部、发展招商部、建设管理部。市职相关职能部门在园区应设而未设办事机构,很难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可以说,目前的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承担着类似乡政府管理的职能,职责仅仅是衔接和协调一些事务,没有规划管理权和建设管理权,不具备依法行政主体资格,为入驻企业提供土地审批、征用、规划、建设等最关键的服务往往需要上报区、市甚至自治区批准,办事效率低,有时甚至贻误招商引资时机。

二是融资范围和渠道狭窄。一方面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只靠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没有真正形成商业化开发、吸引多方投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对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融资比较困难。

三是招商引资困难。园区虽然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资源和产业优势,但与省内许多园区特别是与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贺兰德胜工业园区、石嘴山工业园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因此,在招商引资方面,成效不是很显著,特别是在吸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从主观因素分析,我们的招商理念比较落后,招商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园区的载体功能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包括企业创新和园区创新两个层面。目前入园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和技术关联度不高,科技型创新孵化项目和企业短缺,园区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五是园区规划问题。2007年6月27日,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吴政函【2007】37号),正式批准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2020)》。但目前所有的入园项目,都还要经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重新审核,并报市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后,才能确定选址意见,土地部门发布征地公告。由于市规划局项目审批及规划选址的周期较长,程序较多,影响了项目的开工建设。

六是园区土地问题。今年以来市区的工业用地标准由原来的12类调整为13类,下调了一定幅度,但与德胜、望远等园区相比,土地价格还相对较高,招商引资优势不突出,特别是一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在洽谈过程中对园区地价过高提出意见。

三、加快发展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要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立足市情实际,充分挖掘潜力,狠抓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是实现“兴工强市”战略的必由之路。

三项对策:

一是把“两大任务”做为园区发展的第一突破口,强力推进。今年市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和上争项目、争取资金这“两大任务”做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园区也将2009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工业园区做为“两城五园”的第一园区,承担着市区工业崛起的重任,发挥着工业项目发展的平台作用,如何发挥好这一作用,真正担起重任,是我们这次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课题。对园区而言,就是要树立大招商、招大商意识,把“两大任务”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抢抓机遇的第一抓手,在招商引资上下“大”功夫。要结合园区产业特色和优势,在做好各类重点项目包装策划的同时,加大走出去招商的范围和力度,尤其要创新招商引资、上争资金的方式方法。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举,百试不爽的老招要用,五花八门的新招也要出,要积极探索专业招商、有偿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主动灵活运用,只要能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我们都全力支持和鼓励。要紧盯深圳福荫、吉林皓月、辽宁高科能源等大公司与园区企业的合作,力争完成6亿元的招商任务。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强和业务部门的沟通衔接,做到政策向上对路,上争资金对口,确保完成上争资金6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二是把四大基地建设做为园区发展的第一抓手,强力推进。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形势严峻,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同时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去年以来,园区管委会在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中西部最大的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宁夏重要的生态造纸和化工冶金基地的奋斗目标。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还远远不够。下一步要在四大基地建设上下“狠”功夫,凝聚内外合力,加大推进力度,促使企业做大做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要全力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力争6月份建成12栋标准化厂房。重点推进兴达粮油公司1.5万吨食用植物油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年内投产运行。切实推进恒枫乳业二期、4万吨无水谷氨酸钠、多晶硅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包装印刷产业基地要紧紧围绕宁夏(**)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总体规划的实施,尽快完成土地报批、规划环评、招商项目编制等工作。加快推进恒通塑料5000吨清真食品包装材料、四中彩印厂的搬迁和夏进制箱厂的技改扩建等项目,力促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生态造纸基地要克服困难,切实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通过上争内聚外引,积极推进新源纸业集团与陕西扎县建筑公司、中龙公司与辽宁高科能源的合作,力促15万吨制浆、22万吨造纸等重点项目年内全面运行。化工冶金产业基地要充分利用牛首山区域的荒山荒地,加大项目引进,加快6000万块粉煤灰免烧砖、5000吨动物杂骨及混凝土工程拌合站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促2万吨电解锌、12家砖厂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是把优化环境做为园区发展的第一措施,强力推进。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工业园区与德胜、望远等园区相比,在硬环境还不够“硬”,软环境还不够“优”,在资源要素、区位条件上更没有明显优势,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在优化服务、打造环境上下“硬”功夫。因此,我们要将优化服务、创新环境列为园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实践内容,要让硬环境尽快“硬”起来,软环境尽快“优”起来。总体讲,在硬环境上要完善规划和基础设施。加快制定和完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环评规划》等专项规划。尽快启动**垃圾压缩中转站和第三污水处理厂项目,加快新南天然气管道和**供水工程净化厂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全面完成牛首山区域、银平公路两侧50米、石中高速公路东侧绿化带及昊盛湖等4个生态湖周边环境和北大街等8.9公里道路的绿化任务。在软环境上要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对园区各企业、各项目要实行定人跟踪服务,简化园区职权内的项目审批程序,对今年确定的29个工业项目实行一名干部负责一个项目,项目不投产,服务不停止,要突出重点,对重点项目要特殊对待,特事特办,实行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制。同时要深入开展信用工业园建设工作,不断扩大企业融资规模,在优化入园企业绿色诚信环境上抓深入,求实效,把园区的优势、潜力与政策、环境相融合,乘势而上,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能否考虑,今后凡是符合四个功能区产业性质的项目,直接由园区出具规划选址意见,部分中性项目可报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研究,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建议市人民政府对园区包装印刷、造纸循环和化工冶金等功能区的入园项目,参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土地优惠政策,将入园工业项目土地出让金的市政府收益部分,用于支持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园区招商引资步伐。

三是建议市人民政府将造纸园区项目建设运行后处理的废水,作为牛首山东麓70万亩荒地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水源,从造纸循环经济园向牛首山东麓铺设扬水管线10.5公里,引入牛首山东麓,进行综合利用,妥善解决造纸园区污水处理项目的遗留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有效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3 篇)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在现今国际国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巨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呢对此本文将作一些个人探讨。

? 2004 年成都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基本态势,不仅成都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全市 GDP 在全省的比重;而且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然而,与成都这样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国内一些已经形成特色和品牌的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尚需大力、快速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并使之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 1.体制制约和机制不够灵活的制约。由于成都的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成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市文化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划分过细和交叉行政、政事、政企、官力、不分,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不明确、“执法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政府管理组织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与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

? 2.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的长期按计划分配,没有建立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重复建设的局面。

? 3.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品牌文化产品稀缺。成都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资源很多,除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外,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但是在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而创新对每个文化企业来说又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没有活力。成都平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成都的文化产品中表现出来。

? 4.民间资本的投入太少。由于管理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是市级、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文化建设的内容,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 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考虑成都现实供需关系、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需求,加大供给,拓展市场上下工夫。从世界文化产业的成果,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成都市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成都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机制 ?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则是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

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都市文化产业要船陕发展,无疑应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清除,并建立起各项配套的政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起了有序的管理体制,创造好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行宏观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律发展的机制,但要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大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在一些场合还含混不清,政府管理会有意无意的介入其中,干扰了企业的工作,企业很难依法,以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因此,进一步调整理顺两个关系,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理顺关系的同时,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引导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方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之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投资,壮大文化市场。有了成规模的市场,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有了保证。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文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确立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目标下,切实转换机制、创新体制。成都市在转换机制上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单位重组,基本完成了成都市文化单位的转制。但目前看,转制后的企业效益不显著,产品不丰富,且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的了解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够,创新还不够,还没有激活创造力,必须加大机制的创新力度。

?(二)促进文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有实力的成都文化企业,是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强大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达。我们从挤身世界500 强的文化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涉及行业广泛,如迪斯尼从影视、音乐到公园、玩具,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创造力,能以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赚得丰厚的利润。它们的活力能将众多的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网状式的产业链,带动一片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发展。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即它的创意性所决定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又都交织一起,共同缘自于“米老鼠”的创意。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使之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失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 ?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成都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统计的数据和公布的报告看,成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创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国有文化企业是成都文化市场的绝对主体,民营和私营文化企业弱小、稀少,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民间资本的引进有待政策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资金限制,这与成都这样的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差异甚大。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探索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着力探究和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两个问题。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通畅,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企业改革经验,应努力加大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在制度、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升国有文化集团的融资能力。对于民间

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在保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开放民间资本的投入,放松对民间资本经营文化的过多限制和干涉。让民间资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口味、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四)扶持优势北产业发展创造品牌文化产品 ? 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因势利导,顺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行业。根据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产业被分类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层,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表明,包括三层全部的众多的成都文化产业行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成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极大,而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可齐步同行,而必须采取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首先加快发展,进而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那么,哪些行业可称为优势行业,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呢?笔者认为,成都文化产业优势行业的确立,一是要看它的历史业绩;二是要看它的潜力;三是要看它与成都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关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观光、文物博物、会展广告、电子娱乐等行业,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实突起,显示出了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几年的统计中,这些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都超过了成都市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是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着力发展的优势行业。

?(五)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开拓世界文化市场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即文化企业的改制、发展、产品、品牌等问题,也要注意需求方,即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等问题。只有两相平衡,才能助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两相接洽,才能使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越做越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有广阔的市场支撑,有了广阔的市场,就有了文化产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从现实的数据和实情看,成都文化消费处于低档次、较单一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市民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广泛的文化行业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何在?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城乡整合,开发农村文化消费;二是要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 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 二、问题成因分析 ?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 7 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

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3

文化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形成特色区域经济的精神内容,是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保持生命力的推手。当前,在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升级为文化战略,并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截至目前,内蒙古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内蒙古的经济增速曾连续 7 年居全国之首,但其中文化产业只占 GDP 的 1.05%,远远低于全国 2.8%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底蕴挖掘得不够深入、认识滞后、发展观念落后、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等因素是严重制约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由经济发展驱动文化转型、经济优势转变为文化优势,势必需要转变思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瓶颈,创新文化产业的路径与模式。

? 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内容产业,创新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贯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主体,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李长春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文化事业的积极发展离不开效率提高与职能转变。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文化事业为基础,并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建设提供经济动力。它们共同服务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内蒙古地区经济要想保持发展的持续力,需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公益性发展与利益性驱动协同并进,将二者相互促进与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力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智慧与效能重要指标。内蒙古的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一方面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民众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利益点,将二者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实现有效对接与共同发展,这样才可能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共同前景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自 2006 年始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初见端倪,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自治区图书发行业进行改革、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出版集团成立,这在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面给予了前期基础,后期的工作规划要体现与文化事业的对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原动力。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成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其链条中能够驱动的相关产业众多。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流通与消费,以文化发展促进生产进步与经贸繁荣是发展中的亮点。例如,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展现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展现旅游发展的文化之路与文化发展向旅游业渗透的新文化发展之路。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与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数字媒体等产业相促进,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 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制约的瓶颈 ?(一)文化体制瓶颈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制约性显现。传统文化体制是以事业性为主体的,在这种机制下,文化资源被国有文化单位所掌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有所取舍,体现不了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发展的层次提高,而传统机制又不能在文化发展上提供新路径,因此产生了民众文化饥渴与国家文化创新力弱的局面,当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讲,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后劲、实现跨越是当务之急。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开展有特点、有实践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增强地区文化发展创新力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区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同时体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管理体制瓶颈 ?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要创新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先导、积极培育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传统管理体制下管办一家、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职责不分,不能激发主体的活力,因此说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主体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场转型,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组,发挥其优势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放开管理路径,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着眼点,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文化产业保持强大的后劲,逐步实现突破性发展。否则,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支撑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 2009-2013 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体系要体现宏观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观专业的指引,既要注重总体又注意细节。

?(二)要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的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观指导向服务思维转变的路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宏观政策指导、打造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创新的市场氛围、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硬件。以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为基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文化产业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例如通过会展中心、文化城、产业园区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内蒙古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四)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 ?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现代高端的制造业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生产与时尚消费的新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拓宽了视野、调整了方向、掌握了重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新主流,以创意促进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可持续进步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五)要加强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 将地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推动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观念更新与积极探索。可依托部分具有相关服务经验的金融机构,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平台,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开展集成创新。

? 四、结论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高尚的品格,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内蒙古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草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

第四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我们怎么办 ”

动的调

日期:2012年4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增强我镇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上来,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活动。

活动期间,学习了县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刘景堂县长的讲话,开展了分小组讨论活动,进行了学习笔记大比拼,再根据自身所得书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经验。经调研,一致认为杨家圪坮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对于全镇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稳定、政府职能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值得长时间、大范围内继续实施,对激励每个人都有积极作用。

一、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的必要性

回顾过去的奋斗,我们深深感到,全镇最为深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最为直观的变化是乡镇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最为可喜的变化是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最为珍贵的变化是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形成。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不发达的基本乡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压力仍然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着观念不新、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对全镇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就显得尤为必须。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要转换,工作作风必须要转换,发展环境必须要优化。学习各种政策措施,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发展标杆、提振民心士气,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说干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良好作风。

二、政府在经济加快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带头作用 做好统筹规划。对接全镇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各类园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前瞻性地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领导分工联系制度,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研究制定目标,并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对有关部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其成效适时开展督查。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继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要素价格市场

化改革。做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登记和交易试点工作。运用土地、资金、能源、环境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杠杆,调节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加大资金支持。围绕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和人才引进培育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各产业部门专用财政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创新金融载体作用。

完善为企服务。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发挥中介组织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转型升级大平台建设,努力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转型升级。

二、对于我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到来的建议

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个岗位在职人员认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发展大目标,思考自己该如何采取措施实现这个目标。因而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仅如此,还应该注重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我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苹果和红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加快发展。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强、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方法。夯实责任,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为建设开绿灯搞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我们历经了第一个五年打基础、求实效,第二个五年加速度、提水平,现在正进入促转型、上台阶的新阶段。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宣城的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奋力谱写杨家圪坮镇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第五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

标。

一、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区的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后期,现已形成包括旅游、娱乐、演艺、艺术品经营、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发行、互联网经营等各类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我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市场体系。但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认为文化只有意识形态属性,而缺乏产业意识,没有一个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就文化谈文化,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

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一方面,文化总量小,文化产业值、利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竟争力不强。文化产业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但在我区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和一般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业,一些景点和文化产品毫无文化创意可言,动漫制作、数字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为空白。同时,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尤其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我区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地域文化挖掘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软实力的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是中华陶琉文化城,中国鲁菜名城,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孝文化、饮食文化、陶琉文化、老字号等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鲜明、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名人较多。但是,目前这些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在华北及中国的知名度还较弱。充分挖掘这些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强大动力,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四、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同张店、临淄等区县相比,至今我区尚未有效形成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技术市场、文化信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以及各种文化策划中介组织等,造成了我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在初期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区目前在这些方面尚未落实。

二、建议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一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产业,也要从整体经济角度来定位文化产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的重要产业来打造。其次,要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再次,要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电、旅游等文化口的资源,建立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摸清现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发改、文化、旅游、统计、经贸、贸易等相关部门,开展一次全区文化产业专项调研,摸清存在的问题,找准发展办法、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全区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搞好整体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确定阶 段性目标要求和对策,尤其应作好重要

下载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发展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议(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

    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不仅为我国油田稳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及服务保障,而且成为东营市一大支柱产业。东营石油装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

    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合集)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迚农业结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戓略丼措。为从总体上把......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报告 —— 一、基本情况 **镇**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北边和西边与**村相邻,东边与后宅村相邻。村主......

    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课题调研组近年来,淄博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为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建......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口区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为深入了解河口区学前教育发展......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一、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县依托独特富硒资源优势和矿产品优势,科学规划指导,精心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板石、水泥、页岩砖、花岗岩为主的......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研报告)大全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洪泽县人民政府县长刘泽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