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和谐幸福校园2009
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利津镇二中
一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以“全面落实规范,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幸福人生”为宗旨,努力打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下面把一年来我校工作汇报如下:
一、牢牢把握“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的理念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就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准确把握教育规律,牢记“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的思想,秉承“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质兴校,争创一流”的理念,用现代思想塑造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
如何让教师幸福地“教”,让学生幸福地“学”,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让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与空间。让他们永做教育的守护者,做教育的改革者和开拓者。今年全镇为一、二校选调四名教师,我校就有二名教师当选。从而也体现了人生价值,获得成就感。
二、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促进教师教学常规规范化
为规范教学行为,在抓好集体教研的同时,加强了集体备课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作业的布置,出台了《利津镇二中作业规定》,对批改与讲评,要求教师在“精、细、实”上下功夫,“精”就是作业布置的数量要适中,质量要提高;“实”就是作业布置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细”就是指批改仔细,尽量全批全改,并有鼓励性、个性化的批语,教师通过批改区分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讲评和反馈补偿。重视错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教补学,特别是做好学困生的辅导。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创新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课堂
1、创立“四学互动”教学模式
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室”,抽调精干力量参与管理,实施“四学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两个层次的变革。所谓“四学互动”,即学案导学、课前自学、合作互学、教师助学,通过“四学”,实现了课前与课堂互动,探究与活动互动,自主与合作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今年中考我校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县的最好成绩。
2、注重“反思教学”。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惑,通过反思,制定出新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创造更大的教学效益。我们校本教研室经过努力,带领广大教师对“四种课型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现在已具雏形,且新授课模式和复习课模式已发挥效应。今学期,我们将加大校本教研室的引领力度,力争使“四种课型模式”在我校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课堂效益。
四、创和谐幸福校园,信心百倍争“双优”
1、和谐、团结是我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的法宝。
我校班子成员都坚持上课,满超工作量,每天比教师提前半小时到岗,为教师服务,督查学习秩序,处处起示范带动作用。
2、和谐促进取,进取出成绩,是我校开拓进取,形成优秀团队的法宝。我校本着干群一心,众口同音,干事创业,素有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雄心和壮志。教师人人不甘落后,千方百计自我充电、倾心备课、打造精品课堂。
3、和谐促主动,主动出高效,是我校形成优良学风的法宝。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我校针对现九年级学生学习行为不好的特点,暑假前就进行了分班定员工作,目的就是利用暑假一个假期的时间,借助家访,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注重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努力激起学生、家长的信心,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
潜力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历经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本级学生开学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4、建立“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的家访教育模式 放假前,校委会根据县局家访的要求,划片、定人,分组制定了家访方案,让每位教师明确任务,借助暑期家访工作,进行了有效尝试:
(1)假前组织召开了家长会,因我校地处农村,绝大多数家长以种地为主,对学生学习关心不够。为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以村为单位给学生分组,指定学习小组组长和学习地点。
(2)建立“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的假期教育模式,针对个别家长不关心孩子学习的状况,家访教师谈人生,谈前途。鼓励家长支持,鼓励学生自信,帮助学生养成习惯。
五、提升管理水平,创新开展新学期工作
我校实行“处室+级部”管理模式,分工协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常规抓落实,师德建设抓典型,教学监控抓过程,课堂改革重实效。
今学期我校的工作思路: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年”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四种课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推进“四学互动”教学模式,规范办学行为,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今学期我校的工作目标:
1、争创“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双先进。
2、严守教师职业道德,师德考核力争全部优秀。
3、非毕业年级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优秀行列。
4、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5、安全工作零事故,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护工作。
我校将坚持规范办学行为不动摇,为全县教育增砖添瓦,创造出
利津县人民满意的一片教育天地。
第二篇: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构建和谐幸福校园,打造高雅的教师团队
昌图县八面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张亚茹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这些年来,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正朝着打造“健康、幸福、智慧、优雅”的教师团队的队伍建设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从“教师文化”构建的崭新角度去审视师德建设,并大胆尝试,现试述如下:
一、以幸福文化熏陶队伍
高品质的教师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近年来,我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正逐渐扎根在校园这片沃土,成为教师文化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
个性独特的信任文化。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里,居于第一位的文化要素就是信任。学校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维持关系的基础是信任。我们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有着对学生成长的责任感,都有着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精神需求。教师的劳动往往带着很强的个体、个性的特征。给与教师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和自由,是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基于这一点认识,学校在对教师的考勤方面就作了充分的考虑。教师上班需要签到,但是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如果需要外出查阅资料,打印资料等,学校则给了教师们足够的空间。因为这份信任,近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教师擅自外出现象。对学校管理的牛鼻绳——教师考评方案的制定,学校也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和尊重老师们的意见,反复修改,力求教师满意的最大化。因为这份信任,教师对考核非常拥护,很珍惜也很重视考核的结果,这样的现象是相当可贵的。2008年秋季学期,在经历了百年校庆的繁重工作之后,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畏难”情绪,思想滑坡,学校及时筹备和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大会”,会前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各年级组教师酝酿议案,提交议案。议案提交上来以后,领导班子专门召开会议,对教师代表提交的议案分类整理,安排分管领导一一对应落实。教代会上,学校领导针对教师们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对老师们所提的意见或建议,能够改进的立即改进,实在有困难不能立即完成的,也认真做好解释说明,力求有始有终,有问必复。看到学校领导态度如此诚恳,教师对学校领导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有意见敢反映了,有情绪敢交流了,有好的建议也愿意提出来了。同样,领导对教师的信任也更加坚定,学校很多重要工
作,(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开始放手由教师去做,学校领导不再“一肩挑”,学校重大决策不再由领导班子说了算,(比如教师外出学习)而是采取意向调查的方式进行“全民公投”,由全体教师拿注意,做决定。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大家的信心更足,干劲更足,主人翁的优越感已经全面激活。
所以我们始终坚信,教师是懂得自律的专业群体,绝大部分的人珍视荣誉,珍视个人的形象,珍视现在和未来。学校应当给与足够的信任,并为他们的事业追求、精神追求提供阳光、空气和水。
团结协作的团队文化。我校教师关系是最融洽最和睦的,但是这种融洽和和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家共同用心“经营”出来的。学校历来注重做好老教师的工作,春节期间无论怎样忙碌,学校领导也要亲自上门给老教师“拜年”,评优秀评先进也总是优先考虑老教师。学校的重视换来了老教师丰厚的“回报”,他们充分利用自身“德高望重”的优势,时时处处作表率,树典型,他们年龄虽大,却从不“倚老”,工作上惟恐落后,事事比年轻人还要上进,要求还要高,对待年轻人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在老教师的影响下,年轻人的劲头更足了,互相学习,互相对照,互相帮助,工作上有重担,甭管是否同在一个教研组,都会积极主动分担。
亲情浓郁的家庭文化。我校就是一个温馨的家,每位老师之间都充满着深深的“亲情感”。
教师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对集体的认同上。跟学校同呼吸,与学校共命运成了每个人的自发行动,人人都以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为荣。正因为这种认同感,学校的号召和倡议,总能在教师中得到强烈的响应。今年9月份,为配合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党支部只是号召党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金点子”,谁知党内党外教师纷纷行动,共递交“金点子”86条,其中五年级组10位教师每人一条“金点子”,足以见得我校老师对这个集体的热爱。
教师的幸福感,其次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上。如今的八面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队伍空前团结,老师们纷纷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回报学校,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有着极强的凝聚力。这些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优秀家长评选”、“十佳少年评选”、“新广播体操推广”、“经典诗文诵读节”、“英语竞赛”等等,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获巨大成功,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强烈的反响。去年年末,为了迎接县里进行的常规管理年评估验收,学校
号召各班迅速完成班级文化建设。为了突击完成这项工作,全校教师人人上阵,找资料、搞设计、写文章、刷墙壁,硬是在短短一个星期内,所有班级的文化建设全部完成。这样的大范围的突击性工作,没有一个向心力、战斗力的超强的队伍,是不可能实现得了的。正是这种“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精神,激励着我校教师队伍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幸福目标攀登。
饱满的创业激情,高涨工作热情,推动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逐年攀升,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我想,这就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具体体现吧。
二、以幸福文化塑造形象
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塑造意气风发的教师形象,打造团结上进的教师团队是我们多年坚持的做法。
一是积极探索,大胆实施以“健康、幸福、智慧、优雅”为主题的教师形象工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光辉形象对学生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仪表是教师形象的外在体现,就是学生的一本活教材。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培养的是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阳光、健康、智慧、优雅,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这样的队伍才具有吸引力,令人满怀向往。
二是大力倡导“劳逸结合,健康生活”的理念,塑造健康而有活力的教师形象。为推动教师更多地走出办公室,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幸福,学校每年举办教师篮球比赛,在体育组老师的带动下,老师们在课间活动和没有课的时间纷纷走出办公室,到球场上全员练兵,每次正式比赛,操场上总是人潮涌动,欢呼声,呐喊声,响彻校园。老师们人人参与,人人上阵,场上的队员全身心投入,运动得酣畅淋漓,场下的观众时时被队员并不默契的配合逗得前俯后仰,欢笑得酣畅淋漓。比赛虽不专业,关键是重在参与,调节身心。学校还推出学生课间舞。这两大完全由学校自主构思、自主设计、自主编排的舞蹈,集艺术性操作性于一体,艺术组老师花了巨大的精力,老师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现在学生课间舞,都成了我校锻炼健康体魄,展现学生精神面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的八面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们虽然依旧步履匆匆,但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举手投足之间流淌着优雅和自信。我想,教师的形象,也应当是师德的外在体现吧。
三、以幸福文化提升专业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学习新师德规范”、“我的师德观”演讲比赛、“全县师德巡讲报告会”等系列师德建设活动。在全体教师员工中开展以“比师德、比业务、比奉献”的“师德之星”评比活动,对评比结果进行表彰,并在学校开辟了永久性的教师形象展示栏,开展“一帮一,建师徒,结队子”的教师典型宣传活动,并把活动成果推向社会,激励着广大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更是通过典型的宣传确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要数“我的师德观”演讲比赛了。另外,学校还开展“师之魂”教师风采展示系列活动,创作收集教师个人教育格言,开展教师形象工程建设大讨论,开展教师书画邀请展,举办教师书画展。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之下,教师职业道德迅速提升,专业成长明显。
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关系着办学的方向和发展,以“向上”的精神鼓舞人,以“和”的文化带动人,以“福”的思想影响人,这些都是我们办学品位的定位基准,也因此我们八面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才能一次次地走在前进的路上,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这是对我校这个“健康、幸福、智慧、优雅”的教师团队的认可。但师德的提升却是永无止境的,我校仍将不断继续创新师德建设的载体与方式,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八面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个幸福大家庭将不断壮大,不断地向着幸福的明天迈进。
2011-11-24
第三篇:构建和谐校园 感受职业幸福
构建和谐校园 感受职业幸福
惠阳区三和实验学校曾宪忠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即教师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从而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受,是教师从工作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情感体验。三和实验学校在打造和谐教育工程,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幸福教师,服务学校”的思想,大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提高教师的“精神工资”,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因幸福而热爱,因热爱而投入,因投入而快乐工作。
一、丰富幸福载体,感受幸福氛围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核心是构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每周升旗仪式上,学校都会选一名教师代表谈论自己一星期来收获和工作上感到幸福的方面。当我们心情浮躁时,感到烦恼时,我们互相提醒:想想你快乐的事情吧!快乐去做吧!当我们上班没有激情时,我们自己反思:我快乐地去做了吗?如何快乐去做,学校工作作风作了最好的回答-----把烦恼的事情平常做起,把平常的事情快乐完成,把快乐的事情激情去做。把小事做得快乐!快乐做小事,把小事做出快乐来,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回顾近年来的成绩,我们无一不是将工作一路快乐做来。
学校实现规范化管理之后,更多的强调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可以说,教师更多的幸福感来自于集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首先是学校的团队文化建设,各办公室都有自己的牌匾、口号等。学校在课余时间一个月组织教师一次活动,各办公室一星期一次AA制聚餐。每一次活动,就是展现各个办公室的平台,是各个办公室精神
面貌的显露。其次是在活动中强化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学校办公室教学比武活动,以办公室为单位设奖。
面对物质福利、精神荣誉等系列待遇,我们也将其视为提高教师文化品味的催化剂。其核心要点就是本着公正、公平、民主的原则进行,作为一种推动老师积极工作的精神动力。从办公室评先表模,从教研组的民主投票到全校的公开测评,从学生投票评价老师到老师投票评价学校班子成员,无一不体现出了一视同仁的原则。
二、快乐教学,享受幸福童心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繁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呢?
作为教师,其最大的幸福应该来自孩子,来自教学,来自师生的共同生活。老师只有将自己和孩子融为一体,融入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孩子每一天都是新的,孩子每一天都是那么可爱。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的产生。难以想象,当教师丧失快乐感时,他能教导学生去感受快乐吗?
今年在学校组织的教师汇报课上,让我最欣赏的是教语文的钟老师,曾听过她一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没有精美的教具,但我发现这节课中学生是快乐的,老师(包括听课老师)是愉悦的,课下与她交流时,她说:“心情不好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上课,一上课就什么都忘了”听到这句话时让我立刻想起了“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教师的幸福都是一样的,只有懂得享受课堂的人,才能体会当教师的幸福。其实如果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在学校当中课教的好的老师,往往是那些喜欢教学工作,喜欢与学生交流,并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的人。他
们正在享受着当教师的幸福,他们在同事眼中阳光灿烂的人,在学生心中是师德高尚的人,因此他们在师生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威信。
“让教育智慧在课堂上闪光!”“努力构建人文课堂”,学校一直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评价和追求的目标。于是,比武课堂上,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评委和老师们关注着师生的互动,一言一行中是否体现着关爱与呵护;老师是否在专心地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其教育智慧是否能在课堂上随机生成;公开课上,是否全部学生都来齐了,是否孩子们都有表现的机会;随堂观摩课,是否能将公开课上的思维与智慧移植到随堂课上,是否能将这些好的方法和建议在常规课中运用。
不管是在班主任会议还是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常讨论的话题是“如何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子弟”,关爱孩子,就必能享受到孩子给你带来的欣喜。让孩子来为我们题写校名、班名吧,孩子们将更积极地投入到书法练习中,我们也更理解孩子的努力需要我们来认同,我们来鼓励。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感恩活动,孩子的感恩故事和感恩日记让我们怦然心动,是呀,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天真的话语,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温馨与幸福之中。古诗词背诵比赛、听写竞赛、数学活动周、英语节、艺术节等等,是在展示孩子们的才能,更是在展示他们的心灵,一颗颗让我们受到感染并享受着的童心。
三、专业稳步发展,感受幸福成长
应该说,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变化的,存在着一种量的多少和质的增减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稳定的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趋力所在在新的信息技术的介入下,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新的变化。
在教师成长的道路是,校本研究是我们走的较成功的一条路,我们通过“教育叙事→教育网志→教学案例”,充分感受到以校为本的朝露式研究的生命活力,也充分体验到这种草根化的研究对于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对话中的自助、互助多为同层级的横向支援,常常囿于同水平的重复,实践的改进与理论的生成呈现出低效性。因此,只有构建一个教、学、研、训合一的平台,才能聚合集体智慧,促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领完成实践与理论的对话。我们在教育叙事、教育网志、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运用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全校辐射与持续发展的策略扎实开展了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语文课堂学案型研究”案例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引路典型。今年九月,我们把研究成果向全校推广,各科组分别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扎实开展了案例教研活动,案例研究的课题涵盖了所有的科组所有的学科,调动了全体教师投身于一次又一次案例分析研究中,让教师们体验到了校本研究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指向解决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才可能激发教师的研究激情,回归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使得科学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它迫使教师围绕课题进行了专业知识学习,他们不仅掌握了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惠州市城乡教育联动展评课上,我校的语文教师钟书燕老师获得了一等奖,让所有三和所有教师看到了教师职业生命的闪光,看到了校本研究的前景。
我校一位教师在《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一文中写道:校本教研更是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在行动研究中,我跳出了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我常常在想:“我这样教行吗?应该怎么做?这句话该怎么说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个环节放在这里合适吗?该如何改进?”等等,这样的研究心态,这样的反思精神,不仅让我在这次校本研究中受益,更让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养成了常常反思的习惯,让我的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张老师通过案例研究惊喜地发现自己20年地听课习惯发生了根本变化,她说“近20年来,听公开课时,我一直习惯目不转睛地追随老师的身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这一听课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听课时,我不再只是关注老师的教学过程,更多地喜欢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了:看学生读书时的表情;看学生说话时的动作;看活跃的学生的精彩表现;看不爱发言的学生的一举一动;特别喜欢看坐在我周围的学生在干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还得归功于从学校开展的案例研究。它使我们这些不习惯搞研究的普通老师也习惯性地自觉研究起来了。
研究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校本研究是“唤醒”,它是唤醒教师沉睡的生命感和价值感的过程;校本研究是“体验”,它是让教师体验教育教学和生命拓展提升的过程,校本研究是“创造”,是教师对新课程个性解读和实施的过程;校本研究是“文化”,是一种在长满思想和充满智慧的田野中涵育,拓展、升华的文化。在这片丰美的沃野上,学习型组织在不断成长,组织中的个人也在不断成长……
教师如是说——“ 研究之路,走得很累,走得很苦,但自我反思之后的升华与进步、初获成果之后的充实与幸福远非锦衣玉食所带来的满足可比拟。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研究,我发现自己的身上悄悄发生着一些令自己惊喜的改变——在研究之路上快乐成长。”
“我怀着一颗感恩心,真的感谢校本教研,让我终于明白了教师教育工作的真正境界:“我要研”和“我要写”。与职称无关,与经济无关,与名声无关,是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我感谢校本教研,思考是我生活的一种习惯,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一写就快乐,把心里的教育感想、发现写出来,一吐为快,心里往往会生发出难得的轻松之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享受!
四、品行兼修,成就和谐校园
教师职业幸福感,说到底,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感受,其根本还在于教师人格和品性的修炼和提升。为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引领教师去加强修炼,不断提升。
本学期学校开展全校老师研习书法,动以健身,静以养性,在研习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精华,在其间陶冶性情、锤炼品格、修生养德,感受和领略古人的高洁与清正,锻炼和磨砺坚强的毅力,真正成为了提高教师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加强人格修炼,更渗透在平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在校园文化上也作了一些积极的引导。“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我们提倡的行动策略,“心中有人,眼中有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我们宣扬的工作态度,引领着我们向更高的境界看齐。
三和的老师们,就这样“忙碌着,幸福着”。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教师工作很忙很累,但在和谐的三和里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影响学生的一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感受着自己的职业幸福!
第四篇:坚持创新党建,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创新党建,构建和谐校园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我院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院学生党支部在校党委组织部和学院党总支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和两会精神,全面抓好党建各项工作,以争先创优为主线,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较好的完成了上级党委布置的工作,进一步激发全院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构筑全院师生的精神大厦,拓展党员服务内涵,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组织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和提升。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1年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做法
(一)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
根据学院党总支的统一部署,我们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成立了管理学院党建小组,并制定、下发了《2011管理学院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学生党员干部动员会、全体党员动员大会、活动开展情况汇报会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高效地推进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更好地服务学院中心工作
学生党支部按照学院党总支“加强学风建设”的指示,把创先争优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并以师德学风建设、以践行校训精神为抓手,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这一举措使各个支部、每位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明确自身目标任务,找准开展活动的着力点,切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2.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1)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学生党支部坚持学习制度,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学习十七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学习上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努力在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引领广大党员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并通过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2)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党员,要用学到的东西来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这是一切学习的目的和落脚点。“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具备学习意识,学好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并把改造的成果用于改造客观世界,指导实际的工作。学院党总支要求党员的学习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党建工作结合。社会发展对党建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与学院中心工作结合。今年是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学院各部门工作和党支部建设均与学院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开展各项学习与活动,形成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带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工作局面;三是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学生党员干部要将学习的实效真正落实到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上,要按照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需求开展学习和工作;四是与个人发展实际结合。党员的学习要遵照中央的要求,符合学院的实际,同时还要与个人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调整组织机构,成立管理学院党建小组,扩大党组织覆盖面。2.加强舆论引领。学生党支部十分重视文化阵地建设,注重舆论的正确引导,要求各支部在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投稿,及时报道党建工作动态和党员的先进事迹, 3.建立党建工作飞信、QQ平台。近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党建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一直在积极探索做好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2011年,我们学生党支部就建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委员、支部委员、部分党小组长为服务和交流对象的“党建飞信群”、“党建QQ群”,用于沟通联系,安排工作,交流经验,解疑答惑,工作方法得到了改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飞信、QQ交流平台的运行,反响好,收效大。今年,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每个党支部都建立了飞信、QQ平台,使党支部与党员的联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党建工作飞信、QQ交流平台的广泛建立,开辟了党建工作新途径。
(三)加强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坚持党建带团建,以“一二三四工程”为主体,力争做到无缝隙覆盖。一即一个主题:以“建党90周年”为整个活动的主题;二即两条主线:以“搭建党建平台、服务就业创业”为两条主线;三即三项创新:以“建立党建博客、创立党员就业数据库、开展党员服务实践”为三项创新;四即四项巩固:以“开展党建带动团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服务广大同学”为四项巩固。在活动中,学生党员通过开展“党员内涵建设文化月”系列活动、“优化学风,争先创优”活动、党员无偿义务献血活动,通过组织“立志成才做表率,创先争优促发展”优秀学生巡讲团报告会等举措,发扬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永葆先进性的优良品质和矢志不渝的精神,着力打造“先进性、创新性、服务性、奉献型、学习型”学生党支部。
2.开展党课教育活动。党课是党员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李佳老师以“学习胡锦涛书记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和“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题的党课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深入浅出,针对性强,党员们都说听了党课后收获颇丰,思想境界和党性觉悟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规范程序,积极慎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中组部《发展党员实施细则》的要求,坚持16字发展方针,从端正入党动机,注重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表现,加强培养考察,严格发展程序等方面严把“入口关”,全年发展新党员83名。在积极慎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考察。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学骨干、优秀管理人员、品学兼优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他们的培养考察力度,全年举办了两期业余党校培训班,邀请了学院书记、党委委员等具有一定党建理论水平、具备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老师来授课,他们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信息资料,专业化的授课方法,让参加培训的学员耳目一新。今年共有164名师生通过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取得了业余党校结业证书。
(五)健全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方法
制度是根本,制度是保障。我院学生党支部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学院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完善培养教育制度。我院制定了《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工作细则》、《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培养联系人工作细则》、《中共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委员会党校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并形成了以党校、党总支、党支部、团总支为依托的教育培训机制,形成了以组织培养、培养联系人培养和实践锻炼为主的多渠道教育培养机制,形成了以党组织为主体,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培养教育机制,为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严格考察、审查制度。在加强引导和教育的同时,加强了对发展党员工作的考察和审查。一是坚持全面考察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要求在充分听取党总支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所在班级的党内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其在入党动机、政治思想、学习、工作及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表现情况,把真正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党内来。二是坚持党支部“四不”讨论制度。制定了《党支部讨论吸收预备党员程序》,坚持做到党支部大会准备不充分不讨论、党支部实到会党员数不足2/3不讨论、意见不统一不表决、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需进一步调查核实的不表决。三是坚持党委“五不”审批制度。党委在审批党员过程中,坚持程序不符不审批、材料不齐不审批,群众不公认不审批、政审结论不清楚不审批、未经集中培训不审批。
3、规范管理制度。我们制定了《党支部工作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日常行为的通知》,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4、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我院制定了《管理学院党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实行党务公开制度。实行重要会议旁听制度,安排党员代表、教工代表列席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会。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院党委会、党员大会等会议形式,及时通报学校和学院的重要事项。根据涉及的不同内容、对象,采用书面张贴、口头宣布等形式,及时把应公开的内容向全院师生公开。
(六)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党建工作氛围
积极为学院和学生服务。2011年,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学院团总支、学生党支部围绕党总支任务,独立开展工作,认真履行职责,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来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影响广泛,反响良好。学生党支部、党建小组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校园和谐稳定。
1、组织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一是“双学”(学党史,树理想信念;学典型,树人生标杆)。首先通过学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秀学子报告会、党课教育和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和青年学生学习中共党史,引导党员、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然后组织学习典型。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实地争优秀。二是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评选“三最三星”(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学习之星、就业之星、创新之星)。三是组织党的光辉历程图片展,开展党史知识竞赛、老党员讲革命传统、“崇高的事业,光辉的历程”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四是组织摄影、书法、征文、歌咏会、文艺演出。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
2、支持和组织学生会、社团、自律会工作。积极支持学生会、社团、自律会工作,切实把各学生组织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通盘考虑,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各学生组织在促进学院和谐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海报、条幅等加强党的知识的宣传,开展第十二届“管理杯”篮球赛、第八届“管理杯”棋艺大赛、第十一届“溢彩青春杯”大学生素质形象大赛、第七届IT巡展等活动,开展第七届ERP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欢送毕业生晚会、优秀校友创业沙龙、考研经验交流讲座、第六届网球赛、学风系列辩论赛、学风建设月、社联文化活动月等活动,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开展“青春辉映党旗红 立足实践长才干”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学院各实践团结合本学院特色,组织了以“一直关爱、两大行动”为主线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中,我们通过关爱儿童、政策宣讲、问卷调查、顶岗实习等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育人,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今年我们对以“一直关爱,两大行动”为主线的实践团队进行创新,共组建各类实践团队28支,集中实践学生近600人,其中产生3支校级重点团队,1支调研山东重点团队,活动累计受到《中国日报》、《科技信息报》、《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共青团网》、《中国青年网》,省级《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教育电视台》等平面、电视广播媒体报道200多次,建立3个基地;其他所有同学也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完成论文、报告等1200余篇,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在启动仪式上立下的誓言:为人民服务,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我院今年社会实践各团队负责人大部分是党员,实践队员中党员人数占有很大比例,并首次在实践团队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实践过程中党员、干部总是走在最前面,承担难度最大的工作,有始有终,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组织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党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引领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2012年的工作目标
2011年,党委围绕学院中心任务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缺乏广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开展党建工作的新举措有待进一步拓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2.在如何围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3.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012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决议,紧扣学院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不断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为学院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为党建工作更上一层楼再立新功。
第五篇: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理念
常年从事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是近几年在大力打造“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提纲挈领,整合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提纲挈领,整合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学生是校园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阶级与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培养社会所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恰恰符合了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一个最高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2.为培育人才而营建和谐校园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校园是让学生迸发活力和创造力的校园。21世纪初的20年,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党和政府对国内外形势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进程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因此,利用和平和发展的大环境,为未来的栋梁茁壮成长营造和谐的校园小环境,不仅是现实需要,更是抓住机遇的迫切需要。
二、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和谐是中学校园的主流。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问题,教育质量和学生负担问题、学生健康状况等等,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父母的期望,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谐校园建设无小事。只有从战略高度充分重视,才能把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理念落到实处,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普遍性问题。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措施
1.建立和谐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保证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为学校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制度的健全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形成,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营造良好的和谐校园建设民主氛围和舆论氛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
德教育,注重加强与不同层面的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栏和校外媒体等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宣传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参与。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文化校园。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充分展现,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集体活动找到自我,遵守规则,成为和谐的人,自信的人,有创造活力的人。
4.建设平安校园。营造稳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安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形成应急机制,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学校的安全稳定。
总之,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更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和谐校园的核心和本质。只有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与构建中学“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新的治校理念,促进学校整体协调发展,充分保护、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维护、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