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03: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冀政办函[2012]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十七日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编制好《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编制,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

一、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为硬抓手,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严格落实责任,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年下降。根据环境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54.6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3.38万吨,分别比2005年削减17.34%、17.53%,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分别削减15%的任务目标。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045毫克/立方米、0.077毫克/立方米、0.029毫克/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下降43.8%、22.2%、14.7%。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337天,比2005年增加42天,实现超过292天的规划目标。

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10年,全省七大水系三类和好于三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47.2%,比2005年提升18个百分点,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3.6%,比2005年减少13个百分点。国控省控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43.07mg/l、5.39mg/l,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58%、3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十一五”规划指标要求。

生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成9个自然保护区,新增保护区面积99804.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25%,规范化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比例达到“十一五”规划指标要求。扎实推进生态造林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17.3万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70.3万亩。水利基础设施和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80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保护面积2760平方公里。耕地与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建成地质遗迹保护区4个、地质公园14个,建立200多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42.72%。海洋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十一五”规划指标要求。

重点治污项目建设明显提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175座,比2005年增加139座,约是规划任务的1.5倍。每个县(市)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实际日处理能力达到816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578万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全省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3352万千瓦,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99.8%,占全国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的6.7%;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51座,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2.52万吨/日,比2005年增加1.56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78.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1%,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55个和20.4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

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通过关停钢铁、炼焦、电镀、玻璃等落后产能项目,合计淘汰落后炼铁3696万吨、炼钢1888万吨、水泥6139万吨、玻璃5622万重量箱、焦化796万吨、造纸205万吨、酒精15万吨、印染3亿米、制革650万标张等一批生产能力。

专栏1: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略)

(二)主要做法。

5年来,始终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把污染减排、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推进生态省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强力推动。

以“双三十”示范工程为龙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减排目标,突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并重的思路,全力推进工作。深入开展“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了调度、考核,制发了年度目标考核实施方案及减排计划,建立了激励机制。“双三十”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动作用,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作用,完善工作机制的引导作用,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作用和创新工作方法的示范作用。

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要求深化大气综合整治。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全省实施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功能调整,下力量治理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污染,有力促进了全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北京奥运期间,坚持以超常的措施、严格的标准,全部按期完成列入奥运保障方案的重点大气治理项目,我省奥运空气保障工作得到国家充分肯定。

积极开展生态补偿破解水环境污染治理难题。在2008年子牙河水系实施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的基础上,2009年4月,在全省七大水系201个断面全面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截至2010年底,共扣缴生态补偿金8970万元,强化了政府环保责任,理顺了流域整体管理和区域局部管理的关系,有效遏制了上游向下游排污,推动了水质改善。我省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省级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颁布实施了《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开展了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和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选树一批协调发展典型推动生态省建设。2005年我省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编制实施了《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30)》。截至2010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和136个县(市)全部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县)规划。开展了环保系列创建活动,共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9个、环境优美乡(镇)15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9个。新建和升级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别增至11个和22个。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出台了《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全省农村环保“百乡千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深化。连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解决关系民生环境问题。按照“三严”执法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全省钢铁行业产能和排污状况进行了全面核查,组织开展了“北京护城河”环境执法检查等活动。“十一五”期间,全省检查企业45万家(次),取缔违法企业4000多家,停产治理3500家,限期治理1400家,对50000多件各类群众举报信访案件进行了查处,对1700多件典型案件实施了挂牌督办。出台了《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试行办法》,推动环保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走在了全国前列。

不断创新环境保护政策机制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地方立法,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和《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区域禁限批,出台《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试行)》;强化信贷约束,出台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开展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的重要文件;出台有利于减排的价格政策,分两次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到1.26元/公斤和1.4元/公斤;实行环境信用等级管理,对726家重点企业实行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和环境监督员制度。

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印发实施了建设环境保护污染监控、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公众参与“四大体系”的意见,坚持把体系建设做成项目,用工程手段推进。强化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新建省级环境监测综合楼,分批支持了各设区市、县(市、区)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全省重点企业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为100%。加强辐射安全环境监管,10个设区市成立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了辐射安全监管制度,强化了辐射安全监管,开展了辐射安全执法检查,消除了大量安全隐患。增强环境科技支撑,建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重点实验室,白洋淀流域污染削减工程示范项目列入国家水治理专项课题。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拿出近10亿元专项用于污染治理、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等领域;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开通了“环保省长热线电话”和“12369”环保热线电话,成立了河北环保联合会等各类环保志愿者协会和团体。

(三)基本经验。

统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保重点任务的基础前提。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好环保各项工作,制定实施环保规划计划必须坚持围绕发展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

紧扣调结构转方式的主线,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强政策机制体制创新,是破解环保难题、促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环境保护的发展与促进,需要以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为重要支撑。只有建立完备的防范体系、治理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需求。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实现全面推动、重点突破的重要方法。抓重点、树典型、带全局,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省委、省政府抓“双三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做法,有力激发了政府重视环保、领认责任、真抓减排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坚持抓投入与强管理并重,是落实规划重点工程、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工程项目是基础,监督管理是保证。“十一五”期间,各地建成了大批工程项目,对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加大工程投入的同时,还须注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治污设施能够发挥其减排成效。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构筑环首都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河北等主要任务的重要推手,将污染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型指标;二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环境容量已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标准已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已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环境管理已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环境安全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三是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为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经济技术基础、社会思想意识和体制机制保障。

(二)困难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为:环境保护责任和任务更加艰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增加到4项,作为经济结构偏重的东部省份,意味着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减排技术和政策亟待成熟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仍然非常脆弱,我省七大水系仍有336%的水质断面为劣五类,子牙河、北三河、漳卫南运河和黑龙港水系仍呈重度污染,设区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一些达标城市接近标准上限,部分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恢复难度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核与电磁辐射、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等污染问题不断凸显,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增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造碧水蓝天、改善生活环境、防范环境健康风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等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的状况仍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事业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发挥环境保护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中的能动机制和杠杆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为保障,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为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环境优先,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坚持全过程预防,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体现在经济发展各领域,落实到社会组织各方面;坚持高效治理,不断提高重点治污项目建设和运行水平。

3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立足当前、长远谋划,在总体任务设计上突出重点流域区域、重点行业;坚持统筹推进、全面部署,注重选树协调发展典型,突出示范带动;坚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着力攻克热点难点问题,实现率先突破。

4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下大力加以解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坚持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福祉。

5落实任务,项目带动。坚持改善环境质量与明确重点任务相结合,加强污染防治与落实重点项目相结合,做到目标明细化,任务落实化,项目具体化。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发展趋势条件,“十二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重点行业产排污强度明显降低,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4%、13.8%、14.3%、1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于等于5.0%。

2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劣五类水质的比例小于30%,好于三类的比例大于30%。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浓度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空气污染指数逐年降低。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达标率为100%。

3生态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对全省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明显加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1%,森林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

4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危险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城区污染场地和土壤的污染防控与修复得到加强。

5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在初步实现县县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大幅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处置水平;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环境监管体系。

专栏2: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标(略)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重中之重的任务,坚持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坚持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强化监督管理,维护环境安全;坚持推进生态河北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坚持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适应事业发展需求。

(一)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坚持从源头预防上促进减排,从全过程监管上保障减排,从末端治理上落实减排,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管理减排,依靠科技减排,加快推进各级政府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用环评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用环境标准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功能和倒逼作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新建项目审批与淘汰落后产能、污染减排相结合的机制,实施“等量淘汰(置换)”或“减量淘汰(置换)”。从源头优化工业发展和布局,推进开发区、工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和矿山、水电、火电、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规划环评,推动产业入园进区,实行污染集中处理。对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或未完成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和污染治理任务的区域(行业、企业),实施禁(限)批。推动提高资源节约水平,鼓励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推行和实施单位增加值或产品污染物产生量评价制度,逐步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

深入贯彻减排法律法规,巩固和深化减排成果。贯彻实施《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实际排污情况,划定和实施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施生态补偿和环境责任保险,进一步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任;稳步实施区域禁(限)批,各设区市根据《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试行)》,严格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业企业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申请领取率达到100%,严格限定各类企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和总量,禁止无证排污及超标、超量排污。各地应及早研究、科学制定和完善“十二五”减排规划和年度减排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

进一步深化“三大减排”,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按照贡献大、任务重、示范强、不重复的原则,重新选择能耗高、排放量大的30个县(市、区)和30家企业,进一步深化拓展“双三十”示范工程,促进全省节能减排深入开展。严格重点行业准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优化行业结构。提高并严格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标对标活动,把清洁生产审核作为环保审批、环保验收、核算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因素,积极推进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继续抓好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和提标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泥处置率;继续强化电力行业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钢铁行业脱硫设施建设。

图1 河北省新一轮“双十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示意图(略)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促进区域流域协调发展。实施《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平台,优先保障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本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战略重点中优先培育的产业,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减排绩效。鼓励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跨区域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解决我省部分优先发展地区主要污染物总控制指标问题。

2大力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协同减排。

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加快设区市、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到2013年,设区市、县(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5%。加快人口集中、污染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3年底,省级重点镇和目前人口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加大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规范管理力度,加强运行监管,到2015年,污水处理设施平均负荷率达到80%以上。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增强重点流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处理效率,到2015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加强对进入城市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企业污水的监督,保障污水厂进水水质达标。妥善处理污泥,增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率和再生水利用率,扩大再生水在工业用水,农、林、牧业用水,城市非饮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领域的应用,到2013年底,设区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

加大重点行业减排力度。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措施,推进皮革、医药、农副食品加工和化学原料等水污染重点排放行业的减排。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分解落实到污染源,狠抓国控、省控重点水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稳定达标。

积极推动农业面源减排。大力推行清洁养殖,按照农业生产力科学确定养殖规模,优化调整养殖场布局。推广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养殖小区专业化集中度,鼓励养殖小区专业户和散养户污染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统一综合利用。到2015年,全省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并确保正常运行,保障污染物达标排放。推广测土施肥的方法,扩大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从源头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和流失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在重点区域和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总量控制试点示范。

3全面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联合减排。强力实施二氧化硫减排。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突出结构调整与保障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加强脱硫设施管理,取消烟气旁路。新建燃煤机组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已投运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关停20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以钢铁行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业政策,突出结构调整与脱硫设施建设,淘汰落后产能,烧结机全部配套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35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全部实现烟气脱硫,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所有浮法玻璃生产线实施烟气脱硫或改用天然气燃料,脱硫效率达到60%;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热率和供气率。

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本形成以削减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和以削减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扩、改建机组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现役火电机组全面实施脱硝设施改造,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新建燃煤机组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180平方米以上烧结机建设脱销示范工程,脱硝效率达到70%;现有规模大于2000吨熟料/日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建设脱硝示范工程,新建项目配套脱硫工程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35吨以上的燃煤锅炉上脱硝设施,脱硝效率达到30%;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建立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环检机构和检测线标准化建设,严格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严格执行老旧机动车强制淘汰制度,全部淘汰“黄标车”。“十二五”期间,全省范围内严格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根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要求,在我省环京津区域逐步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

积极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控制。在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实施高效除尘技术改造,确保稳定达标,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城市要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烟尘、粉尘排放污染防治措施。

专栏3:河北省“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 水污染物减排工程:

1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新建、续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工程、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管网完善工程等;

2重点行业水污染减排工程:造纸、皮革、食品、医药、纺织、化工、饮料等COD和氨氮排放重点行业;

3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污染物减排工程:300头以上养猪场、50头以上奶牛场、100头以上肉牛场、10000羽以上养鸡场和2000羽以上养鸭养鹅场减排工程等;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化肥农药减少使用量、调整种植业结构、循环农业工程等。

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

1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程:脱硝工程、脱硫脱硝除尘综合工程;

2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烧结机脱硫脱硝工程、水泥行业脱硝工程、玻璃行业脱硫工程、35t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工程、机动车淘汰黄标车等。

(二)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解决重点流域、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1坚持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力促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障饮水安全。落实《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制定实施超标和环境风险大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方案,加强非点源综合整治。开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到2015年,全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比例达到37%以上,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提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升水源地水质全指标分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分析能力,到2015年,11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全指标监测分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定期监测的比例要求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年递增3%,建成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和环境管理信息库。在全国率先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监察制度,建立完善水源地生态环境监察执法体系,深化落实保护区内各项环保要求。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评估制度,制定实施各级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垃圾填埋场、矿产资源开发场地、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等重点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预警监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监测水平,保障南水北调用水安全。

集中力量解决子牙河等重点水系水环境问题,改善海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制订实施《河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推进水污染物排放量、取水量“双总量”控制,结合城市环城水系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污染物减排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子牙河水系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在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市等重点区域内划定重点控制单元,集中力量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削减污染物入河量,确保“十二五”末,子牙河水系重点控制断面水环境功能明显改善。严格实施跨界断面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确保全省跨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各设区市明确一条污染重、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流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改善海河流域重点河流断面的水环境质量。

坚持陆海兼顾、河海统筹,保障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加强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间管制,重点对沿海地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海岸线、近岸滩涂及沿海湿地等,采取全面恢复、治理、保护和建设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区域生态网络,重点抓好燕山生态屏障、沧州沿海近岸滩涂、秦皇岛沿海近岸滩涂、湿地、河流、湖库及唐秦沧和沿海两线、沧州南运河和沿海两线防护林建设。加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衔接和协调,制定落实省渤海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建立污染防控体系,综合治理渤海排污口,削减污染物入海量,优化水产养殖布局,改进养殖方式,提高海岸工程、海洋工程、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水平。加强海域污染监测、预警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有效防止重大海域污染事件发生。

图2 河北省海河流域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示意图(略)2实施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推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制定实施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落实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总体要求。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深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重点防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实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对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等区域统筹重点行业发展,控制大气污染蔓延,提升宜居生活水平。按照国家要求,全面开展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监测。根据国家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创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新要求,制定全省工作实施意见和创模计划,力争在2015年前,秦皇岛、承德两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继续完善提高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全面启动和规范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实施《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环保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城市环境质量上水平的目标。

积极开展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控制,保障人民群众环境健康。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强化工业烟粉尘污染防治,在火电行业普遍推广袋式除尘器和电袋复合除尘器,20蒸吨以下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使用低灰优质煤或清洁能源,20蒸吨以上的燃煤工业锅炉安装静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积极推进道路与建筑扬尘控制,防止二次污染。在5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重点加强石化行业生产、输送和储存过程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监管,减少泄漏。推进燃料油和有机溶剂输配及储存过程的油气回收,实施加油站、油库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能源效率,充分利用协同效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量统计制度。加强生态建设,增加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产品认证和低碳社区建设,开辟我省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创建宁静社区。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落实功能区要求,从布局上避免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创建宁静社区和宁静城市。

3综合防治土壤污染,努力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加强调查、监测、评估和监督,强化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在全省范围内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对粮食、蔬菜基地等重要敏感区和浓度高值区进行加密监测、跟踪监测,对土壤污染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开展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环境状况,提出不适合特定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加强全省土壤环境监测,建立省级土壤环境质量基本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更新。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防止污染场地不当开发利用造成污染事件。按国家要求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环境现场评估制度,建立土地使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估与样品备案制度,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区域,实施居民搬迁,防止污染扩散。

采取综合手段,探索开展土壤污染修复。针对城区污染场地优先修复清单,制定修复计划,形成城区污染场地修复机制。针对污水灌区农田、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治污设施周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等典型区域,以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等污染场地修复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对于土壤污染严重不适宜种植养殖的土地,依法调整土地用途,提高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专栏4: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改善重点任务 水环境质量改善: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级保护区整治与隔离防护工程、二级保护区点源治理工程、二级保护区非点源治理工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饮用水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2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子牙河水系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市重点控制单元的污染治理骨干工程,滦河承德段、永定河张家口段、饮马河秦皇岛段、滦河唐山段、龙河廊坊段、府河保定段、南运河沧州段等重点河流的水质改善工程;

3渤海碧海行动: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管制、区域生态网络建设。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工程、城市汽车尾气综合治理工程、落后产能淘汰工程、重污染企业搬迁工程、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1土壤污染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

(三)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

突出抓好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对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进行全面调查与综合评估,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完善制度政策,建设环境风险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着力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安全保障问题。

1加强核与辐射监管,控制全省环境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范围内。

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治理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辐射安全监管的制度、程序,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加强辐射安全监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构,理顺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保证金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核技术利用监管能力、事故预警和应急能力、放射性废物处置监管能力和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管能力建设,以适应核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探索开展闲置放射源再利用的试点工作,完善放射性废物存贮库工程建设,提高放射性废物的收储能力。建设核与辐射监管信息平台,确保全省环境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2实施污染综合防治,控制重金属污染排放。

全面落实《河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加大辛集、无极、蠡县等铬重点防控区和安新、徐水、清苑县等铅重点防控区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力度。结合重点防控区域和重点行业,制定和完善产业准入条件、环保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经济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和稳定达标排放,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着力加强重金属污染源排查与环境监管,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管理动态档案,全面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源;建立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故的长效机制,规范企业日常环境管理,提高操作运行水平,遏制重金属污染事故发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环境修复示范工程,加强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人群健康。

3推进固体废物处置,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优先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监控。全面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有关制度,加强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风险评估。以产生废矿物油和铅酸蓄电池的机动车维修企业为重点,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废弃铅酸蓄电池非法利用设施。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等非工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加强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物(pops)污染防治,淘汰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物排放强度较高的落后产能,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降低10%。完成杀虫剂类和多氯联苯类持久性有机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建成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积极推进省危险废物鉴别中心和登记交换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到2015年,设区城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推进农村等偏远地区无害化管理。推进铬渣等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确保新增铬渣当年全部无害化利用处置。

着力突破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薄弱环节,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和落实有关鼓励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有关优惠政策,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开发,拓宽废物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的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继续推进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进口废物的圈区管理,加大预防和打击废物非法进口的力度。制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规划,建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推动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规范并有序发展电子废物处理行业,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定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利用处置规划,建设利用处置设施,提高污泥利用处置率,加强污泥利用处置的全过程追踪监督管理。依法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工作。

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继续加大设区市、县(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力度,到2013年,确保设区市、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沿海隆起带所有县(市)、其他区域50%的县(市)建立“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到2015年,省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其他设区市达到90%,县城(市区)不低于80%。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到2015年底前,完成环境敏感区域及设区城市周边简易或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堆放场所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经评估需要治理的,进行治理和环境修复,消除环境和安全隐患。对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和旧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推进渗滤液污染处置工程。开展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

4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化学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全面调查排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及存储情况,定期开展环境执法监察。制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清单,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加强化学品生产、储运过程的风险监管,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开展化工有毒污染物的污染预防与控制工程示范,加强重点环境管理类化学品废弃物和污染场地的管理与处置,完善登记、标示、转移、控制和评价等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化学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专栏5: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固废及危废污染防治工程 1铅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保定市安新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及铜冶炼业污染治理,保定市徐水含铅蓄电池及有色金属熔炼业污染治理,保定市清苑铅酸蓄电池、铅合金污染治理;

2铬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石家庄市辛集皮革及其制品业污染治理,石家庄市无极皮革及其制品业污染治理,保定市蠡县皮革鞣制业污染治理;

3持久性有机物(pops)污染防治工程:二噁英类pops削减控制工程(包括:废弃物焚烧类pops削减控制工程、铁矿石烧结类pops削减控制工程、再生有色金属类pops削减控制工程)、pops废物无害化管理与处置工程、pops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4一般固废处理处置工程:一般工业固废处理处置工程、生活垃圾工程;

5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化工、冶金、制药等企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工程。

(四)推进生态河北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为前提,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制定环境功能区划,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以生态市、生态县建设为着力点,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监察,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将安全饮水、污水及垃圾等环境治理设施纳入农村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1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等区域生产力布局,推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制定开发方向与规模,加强生态建设力度,提高生态承载力;对冀北高原山区和冀西山区等限制开发的功能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资源等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等禁止开发的功能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格执行区域禁限批制度,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妥善安置生态移民。

图3 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沿海隆起带生态格局示意图(略)

制定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省主体功能区划和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以维护环境健康、保育自然生态安全、保障食物产地环境安全等为目标,划定省环境功能区划。聚居环境维护区,以维护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必要的环境健康为目标,对优化开发区域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对重点开发区域加强环境防控。自然生态保育区,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基本稳定为目标,对限制开发区域中的生态地区,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力度、加强生态恢复,对禁止开发区域中的自然保护地依法实施严格保护。食物安全保障区,以保障主要农(牧、渔)业地区食物生产环境安全为目标,重点对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业地区及主要的渔业产地,加强环境监管,引导发展绿色农业,维护提高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引导区,以防范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为目标,重点针对具有一定资源开发潜力、目前尚未开发或开发形势不确定的区域,规范引导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行为。

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构建由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滦河的干流河谷,环首都绿色城镇和西北部生态屏障区组成的环首都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水、城、田”融合一体的自然和谐生态网。在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强滩涂和重要湿地保护,形成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强化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及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管制。以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和坝上防风固沙林带、滨海湿地及沿海防护林带、环首都生态林带等“一屏三带”为重点,加快造林工程建设;对矿业资源开发占用和破坏土地、引发地质灾害及矿业“三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推进迁安柳河峪-大杨庄铁矿区等23个绿色矿山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区(点)建设,到2015年,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40%以上;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积极争取北京应急水源地、潘大水库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0平方公里。

2深入实施生态监察工作,着力推进生态示范建设。加快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将生态市、县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确保建设重点责任落实、投入到位、措施有效。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投入机制。逐步扩大生态补偿机制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实现下游与上游、开发区域与保护区域、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受益人群与受损人群之间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继续推进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庄、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基层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沿海中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支持政策,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察。制定和完善矿山开发、秸秆禁烧、旅游开发等环境监管规章制度和技术文件。继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矿山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察,落实企业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责任机制,规范开发建设与日常运营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规范建设水平。规划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惜濒危物种、珍贵海洋生物资源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到2015年,全省保护区面积力争达到80万公顷以上,提高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趋势。依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恢复示范区、减贫示范区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制度。组织编制《河北省物种资源保护纲要》,进一步开展太行山脉、燕山山脉、渤海沿岸等重点地区物种资源调查。控制物种及遗传资源的丧失流失,加强对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的监管。强化对转基因生物体和环保用微生物利用的监管,开展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定期发布省受威胁动植物“红色名录”,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4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环境水平。

优先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到2015年,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定期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或周边建设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逐步加强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管理,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

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低成本、分散式处理方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系统建设,对城市和县城周边的村庄,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统筹布局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收运系统,交通不便地区积极探索堆肥等综合利用和就地处理模式。

积极治理种植和养殖业生产污染。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指导畜禽养殖业布局,通过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实现人畜分离,推进生态养殖方式。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到201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控制水库网箱养殖规模。

加大历史遗留工矿污染治理力度。将乡(镇)工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引导企业适当集中,实行污染源集中控制。严格控制农村工矿污染,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加强对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和家庭作坊的整治,开展农村地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和关停之后的遗留污染治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问题。

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不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重点解决“问题村”环境污染,全面推进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农村环境保护职责任务,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各设区市政府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力度。到2015年,完成2000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专栏6:生态建设主要任务

1生态创建: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 2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各类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3矿山恢复工程:煤矿恢复工程、铁矿恢复工程、采石场恢复工程(包括石灰石、板岩、花岗岩等);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畜禽粪便利用处置工程、改厕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小型工矿企业治理工程。

(五)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夯基础促提高”为主线,配精省级、配强市级、配齐县级,以污染源监管与总量减排、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环境预警与应急为重点,统筹兼顾,优化集成,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由齐头并进向重点扶优的转变,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1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监测保障能力建设,形成适应全省环境保护发展的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年度进度要求,全面实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程,到“十二五”末,省、市、县环境监测站实现全面达标。拓展环境监测项目,重点加强近岸海域、土壤、重金属、固体废物、二噁英、有机污染物、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项目建设,形成跨区域空气联合监测能力,建设水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石家庄市新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超级站。建成省和重点设区市固废(危废)监测实验室,全面满足环境管理需要。推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初步形成适应全省环境管理需要的生态监测能力。加强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形成能同时应对2至3起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动辐射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网络,加强辐射环境监测预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先进的技术装备系统和质量管理系统。开展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注重业务培训和技能提高,加强技术交流及国际合作,建成6至8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环境监测科研重点实验室。

2环境执法监察体系建设。加快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到2015年,实现环境监察执法从末端向全方位执法的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化、信息化执法的转变,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科学化执法的转变,省级达到一级标准,市级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不低于90%,县级达到三级标准的比例不低于85%。提高环境监察机构执法车辆配备水平,加强环境监测执法取证检验能力。增设生态监察专门队伍,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矿山及农村生态环境监察,建立完善的水源地生态环境监察执法体系,深化落实保护区内各项环保要求,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监管和执法检查的长效机制,提高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水平,加大对矿山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的监督检查,加强全省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建立和完善尾矿库动态管理数据库平台。增设重金属监察专门队伍,推进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区域、行业环境监察工作。将环境监察队伍向乡(镇)、街道延伸,加强农村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按照《全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全省环境应急机构标准化建设,省级达到一级标准,90%的设区市、县级市达到二级标准,80%的区达到三级标准,环境风险较高及突发环境事件较多的重点地区达到一级标准。加强环境应急机构建设,提高环境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增加人员编制,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环境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省级和市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配备职能定位准确的环境应急装备及队伍;推动环境应急系统信息、指挥、传输和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形成高效的环境应急指挥响应系统;健全环境应急信息库、专家库,强化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与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公安、安全监管、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应急救援处理网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库。

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建立完善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燃煤电厂、钢铁企业、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及新增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以国、省污染源为重点,加强氨氮、氮氧化物等新增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属污染物的自动监测能力,逐步实现污染治理设施的视频监控和自动采样。加快推进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自动监控系统联网。以污染源自动监控实施稳定、规范运行为目标,完善“第三方”运营制度,建立现场检查制度和运行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通过比对监测及数据有效性审核,确保自动监控数据的真实性。逐步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应用制度,实现在污染减排、现场执法、环境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3核与辐射环境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辐射环境监控水平。全力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提高放射源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对能力。落实废物库库区水、电供应问题,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尽快通过国家验收。着手谋划放射性废物库功能,全面收贮闲置废弃放射源。

强化放射源安全监管,保障辐射安全。加强重点辐射核与辐射设施的监督性监测,开展全省辐射安全执法检查。逐步规范辐射环境常规监测工作开展,结合放射性废物库配套实验室建设,不断拓展辐射监测项目。积极参加国家辐射监测技术中心组织的各类能力验证和技术比对,切实提高辐射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建设辐射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全面推进核与辐射环境应急装备及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及核辐射预防和警惕核事故污染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信息通畅的辐射污染应急信息系统和辐射环境信息系统,有效监控辐射污染物的排放,预警辐射事故和事件,为政府宏观决策及辐射环境安全提供支持和保障。

4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

改善环保基础业务条件。重点解决监测、监察、督察、应急、信息、评估、信访、固废管理、辐射管理等业务用房短缺的问题,着力升级改造和修缮科研单位业务用房,完善放射性废物库库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经费保障渠道和设备设施更新机制,确保监测、监察、督察、应急、信息、评估、固废管理、辐射管理等专项业务的正常运行。

提高环境信息化保障。按照《全国地方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完善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运维体系。完善危废管理、环评评估、审批及项目管理、环保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企业环保信用管理、核与辐射监测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监察,污染源在线、立案侦查、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费征收等环境保护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环境业务综合平台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省级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市级达到75%以上,县级达到60%以上。提高环境监察应急信息化水平,各级环境执法人员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建设、构建全省环境数据中心和业务数据中心,省级环境信息共享度达到60%。推动环保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以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和80%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强化环境科技支撑。逐步提高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地位,加强省、市两级环保科研机构学术力量,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新型环境问题研究,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建设环保科技示范工程,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为载体,开展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在阐明区域流域与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发生与演化机理以及防控技术和环境管理等重点领域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以此带动我省环境科技基本能力的提升。实施我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一批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和装备技术,提升全省环保产业科技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推进构建我省环保产业预警系统,加快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政策规划研究能力建设,实现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全省环保事业发展的重点需求,重点支持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省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构建环境科技专业研究平台。建立完善地方性环境基准、环境保护标准、技术规范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的推广工作。

扩展固废环境管理职能。按照省级固废管理建设标准成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各设区市设立专门的固废监管机构,加强县级固废监管能力建设。以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为依托,建设区域性危废应急处置中心,进行危险废物代处置。

强化建设项目环评监管督查能力。加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审核,健全环评技术审核机构,完善技术审核规范,提高审核技术人员素质与水平。推进省、市、县三级环评审批方式改革,提高环评审批效能。大力加强环保“三同时”和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管督查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强化“三同时”标准化“动态管理系统”,健全现场监管技术规范、标准和程序,达到国家标准化能力建设要求。

提升环保人才培养水平。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实施人才工程,加快环保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培育高端专业人才,规范各级各类监测、监察、督察、应急、固废和辐射管理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再教育机制,保障培养经费,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继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倡导全民参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和环境意识,为环境保护事业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社会环境。积极落实《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省级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具备完善的影视设备和独立制播能力,建设专业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市、县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达到相应的标准化建设要求。

专栏7:环境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环境敏感和重点区域自动监测站建设(包括加强水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超级站建设,原有水质自动站增设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测试单元建设),环境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包括现场突发事件环境应急监测装备配备等),环境监测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建设,环境监测科技支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生态监测自动站及机动车尾气监测能力建设;

2环境执法监察体系建设:环境监察和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环境监察、环境应急装备建设),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包括配备现场通信指挥设备、现场数据传输设备、移动执法终端建设,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环境监察信息化管理软件、违法案件执法系统平台建设,环境监察应急信息化建设;

3核与辐射环境应急体系建设:辐射环境管理站辐射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辐射源监控体系建设;

4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

(1)环保基础业务条件。监测、监察、督察、应急、信息、评估、信访、固废管理、辐射管理及科研单位业务用房建设,放射性废物库库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2)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建设;应用支撑和集成能力建设;环境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环境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环境信息安全保障和运维能力建设;

(3)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水环境科学实验室,国家制药废水中心、白洋淀野外实验基地及水专项示范工程建设;

(4)固废管理中心建设:固废管理中心基础工程建设(包括固体废物现场快速监测能力建设,现场防护设备建设);

(5)建设项目环评监管能力和督查能力。规范“三同时”动态管理系统,加强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管能力建设;环评技术审核机构能力建设;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管能力建设;强化“三同时”制度,标准化“动态管理系统”;完善技术审核规范;

(6)环境宣教能力建设:宣传教育专业机构建设,环境宣教专业队伍建设,宣教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环境宣教基地建设(包括环境科普教育馆,特色省级示范教育基地)。

五、重点工程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实施水污染减排、大气污染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与环境管理等五大类重点环境保护工程,投资需求约1250亿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工程投入以企业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定期开展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

六、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是实施规划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履行责任,确保规划全面实施。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规划要求落实到各行业规划,重点行业要单独编制行业环境保护规划,确保相关任务的落实。继续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考核责任制,将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严格检查,认真兑现奖惩措施。

(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综合决策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全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土地开发利用、区域流域海域开发利用、重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严格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有关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合理确定区域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强化各行业环境保护职责。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综合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产业、价格和投资等政策,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强对脱硝、重金属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控制生态用地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治理恢复,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保障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统筹城乡开展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建设与运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工业行业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水利行业要优化水资源利用和调配,统筹保障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农业要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流失和环境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节水、农业物种资源和草地生态保护,加强外来物种管理。商贸流通行业要严格宾馆、饭店的污染控制,积极开展绿色贸易。卫生行业要积极推进环境与健康相关工作,加大重金属诊疗系统建设力度。林业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旅游行业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区的环境保护。能源行业要合理调控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实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显著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近岸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三)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和督查力度。加快《白洋淀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和《河北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步伐。适时制定衡水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城市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地方性法规,为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法制保障。全面落实《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扩展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手段。探索建立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地方性生态补偿条例制定工作。

完善环境标准。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医药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继续深化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建立完善《河北省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境标准,从排放源头上严格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有效促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控制向全过程控制延伸。适时开展应急状态下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编制医药、焦化行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技术指南。

强化环保执法,探索执法方式改革。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挂牌督办重点违法案件,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落实限期治理制度。严格审批新建项目,实行建设项目审批“总量指标”与“容量许可”双重控制,认真执行建设项目分级审批的规定。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建立环保后督察制度,完善环保违法案件移送制度,落实环境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性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加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环保领域投资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投入增加比例不低于经济增长水平。深化“以奖促防”、“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资金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加环境保护保护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加大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财政扶持力度。加大“211环境保护”预算科目经费支持力度,大幅度提高环保机构经费保障水平。强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财政性环保资金的投资绩效。

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融资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积极寻求和推进环保国际合作,努力争取国际援助项目和贷款项目。

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逐步形成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机制。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等收费制度。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制定出台《关于在重污染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深化绿色信贷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河北省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抑制重污染项目,鼓励清洁生产项目。

(五)鼓励环境科技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用水安全等领域组织建立环保科研技术团队,加强环境保护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培育环保技术转化市场,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环境保护重大战略、政策、标准、管理体系及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发挥环境科技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完善招投标机制,抑制不正当竞争。扶持和培育环保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完善相关的职(执)业资格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逐步完善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公众参与。

以“蓝天碧水燕赵行”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平台,围绕全省环境保护工作,每年推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报道活动。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拓展“绿色创建”内容,深化创建形式,创建示范单位。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十百千‟宣传教育工程试点活动”,积极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以省环境保护联合会为桥梁和纽带,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各类环保组织在环境宣传教育公益事业中的作用。完善环保公众监督和参与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和环保执法工作监督,通过环保热线、网络、新闻媒体广开举报渠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检举权和控告权。完善公众举报案件的快速查处机制,继续坚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活动。强化公众环保听证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强化规划检查、评估和考核,确保任务目标落实。建立规划检查、评估和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定期检查调度规划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建立通报制度。到2013年底前,组织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对规划任务进展缓慢的地区预警并实行挂牌督办。到2015年底前,对规划完成情况实施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附件:河北省“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略)

第二篇:解读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02-09 10: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核心提示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发挥环境保护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中的能动机制和杠杆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为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控制总量 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度重视环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年下降。截至2010年底,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十二五”时期,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此,近日印发的《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重中之重,坚持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根据《规划》,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总量减排,我省将实行全过程控制。从源头预防上促进减排、从全过程监管上保障减排、从末端治理上落实减排,我省将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管理减排,依靠科技减排。

过去五年,“双三十”示范工程成为我省推进节能减排的龙头。“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强化示范带动作用,重新选择能耗高、排放量大的30个县(市、区)和30家企业,深化拓展“双三十”示范工程。严格重点行业准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优化行业结构;提高并严格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减排绩效,我省正在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十二五”时期,我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在原来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对此,《规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

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协同减排,将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确保到2013年,设区市、县(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5%,到2013年底,省级重点镇和目前人口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加大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规范管理力度,到2015年,污水处理设施平均负荷率达到80%以上;推进升级改造,增强重点流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到2015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扩大再生水应用,到2013年底,设区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同时,推进皮革、医药、农副食品加工和化学原料等水污染重点排放行业的减排,狠抓国控、省控重点水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稳定达标;推动农业面源减排,到2015年,全省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方法,从源头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和流失量,在重点区域、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总量控制试点示范。

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联合减排,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突出结构调整与保障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全面推进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业政策,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工程建设。加强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本形成以削减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以削减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根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要求,在我省环京津区域逐步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城市要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烟尘、粉尘排放污染防治措施。

改善质量 保障饮用水安全,解决突出污染问题

近年来,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生态环境质量仍然非常脆弱,设区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一些达标城市接近标准上限。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规划》明确,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解决重点流域、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协同减排,将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确保到2013年,设区市、县(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5%,到2013年底,省级重点镇和目前人口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加大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规范管理力度,到2015年,污水处理设施平均负荷率达到80%以上;推进升级改造,增强重点流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到2015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扩大再生水应用,到2013年底,设区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同时,推进皮革、医药、农副食品加工和化学原料等水污染重点排放行业的减排,狠抓国控、省控重点水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稳定达标;推动农业面源减排,到2015年,全省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方法,从源头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和流失量,在重点区域、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总量控制试点示范。

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联合减排,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突出结构调整与保障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全面推进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业政策,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工程建设。加强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本形成以削减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以削减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根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要求,在我省环京津区域逐步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城市要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烟尘、粉尘排放污染防治措施。

改善质量 保障饮用水安全,解决突出污染问题

近年来,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生态环境质量仍然非常脆弱,设区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一些达标城市接近标准上限。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规划》明确,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解决重点流域、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力促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将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到2015年,全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比例达到37%以上,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提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水平,到2015年,11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全指标监测分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定期监测的比例逐年递增3%;在全国率先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监察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子牙河等重点水系水环境问题,改善海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实施跨界断面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确保全省跨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加强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间管制,重点对沿海地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海岸线、近岸滩涂及沿海湿地等,采取全面恢复、治理、保护和建设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制定落实省渤海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建立污染防控体系,提高海岸工程、海洋工程、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水平。推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制定实施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落实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总体要求。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实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对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等区域统筹重点行业发展,控制大气污染蔓延,提升宜居生活水平。全面开展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监测。力争在2015年前,秦皇岛、承德两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面启动和规范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开展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控制,在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邯郸等5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

此外,还将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创建宁静社区;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推进生态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当前,环境容量已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河北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势在必行。《规划》提出,我省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优化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等区域生产力布局;对冀北高原山区、冀西山区等限制开发的功能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对各级各类自然资源等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等禁止开发的功能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妥善安置生态移民。

划定聚居环境维护区、自然生态保育区、食物安全保障区、资源开发引导区等省环境功能区划。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构建环首都生态安全体系;在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强滩涂、重要湿地保护,形成海洋生态带;综合整治矿业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到2015年,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40%以上;“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0平方公里。推进生态示范建设,将生态市、县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到2015年,全省保护区面积力争达到80万公顷以上;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趋势,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制度;控制物种及遗传资源的丧失流失,加强对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的监管;开展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定期发布省受威胁动植物“红色名录”。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脏、乱、差”的面貌,我省提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环境水平。到2015年,完成2000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优先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治理种植、养殖业生产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到201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控制水库网箱养殖规模。

加大历史遗留工矿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村工矿污染,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加强对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和家庭作坊的整治,开展农村地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关停后的遗留污染治理。

加强能力建设 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环保能力建设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利剑”,将剑刃磨快,才能更好地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污染源监管与总量减排、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环境预警与应急为重点,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由齐头并进向重点扶优的转变,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加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省、市、县环境监测站实现全面达标;拓展环境监测项目,重点加强近岸海域、土壤、重金属、固体废物、有机污染物、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项目建设,形成跨区域空气联合监测能力,在石家庄市新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超级站;推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到2015年,实现环境监察执法从末端向全方位执法的转变;增设生态监察、重金属监察专门队伍;将环境监察队伍向乡(镇)、街道延伸,加强农村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同时,我省还将强化环境科技支撑,建设环保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环保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环保人才培养水平,培育高端专业人才。(河北日报通讯员祝晓光 记者段丽茜)链接

1、“十二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重点行业产排污强度明显降低,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2、“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实施五大类重点环境保护工程,投资需求约1250亿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工程投入以企业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定期开展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

到2013年底前,组织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对规划任务进展缓慢的地区预警并实行挂牌督办。到2015年底前,对规划完成情况实施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 以上均摘自《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第三篇: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浚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发展状况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回顾

“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实事求是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综合决策以及强化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五项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局部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好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污染源治理速度加快,环保队伍监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评价分析

1.水环境质量指标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该项指标是指浚县城区自来水厂及九个镇区所在地的集中饮用水质。

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镇区饮用水源达标率100%以上。

农村的厕所,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均远离村里的饮用水源地。

2.大气环境质量指标

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其中城区SO2维持现状,确保稳定达到二级标准;TSP逐年有所下降,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稳定增加。2006年至2010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农村的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310天以

上。

3.噪声环境质量指标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在100%,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白天不允许超出65分贝,晚上不允许超过55分贝。

4.大丕山景区生态建设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AAAA级景区生态建设,积极申报省、市级自然保护区。

5.农业生态保护

“十一〃五”期间我县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继续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全县的蔬菜生产达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生态示范创建

截止目前我县创建省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村15个,市级生态村31个。

7.城市环境基础建设目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80%;城区污水处理率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90%。城市人均绿地达到9平方米。

7.环境保护投资目标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保持在2%以上。

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内容

1、加大生态创建力度。要在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级生态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20,市级生态村35个,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县均要具备水环境常规必测项目例行监测能力,卫河断面地表水监测自动站,地面生态监测站,城区空气自控站,要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3、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实行自动监测,对排放COD、氨氮、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排污浓度和总量实时监测。对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实行自动在线监测。

4、建设应急监测体系。结合本地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和规律,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增加实验室快速测定分析能力,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城区(镇)发生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我局要配备必需应急监测车,能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5、提高环境执法能力。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继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加强“12369”环保举报和应急接警中心建设。我局监察装备要达到三级标准化配置。

6、加强环境宣教能力建设,提升环境信息网络化水平。配置环境宣传教育设备,提高宣传教育现代化水平。逐步建立环保网站,为社会提供环境信息咨询和网上办公服务。

三、“十·二五”期间宣教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要把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等内容纳入培训计划。

二是规范环境信息发布制度,依法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信息政府网站,推进环保政务公开。要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政策法规、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环境信息,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加强环境信访工作,维护公民环境权益,要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提高环保“12369”举报热线的服务质量,广开言路,为接受社会监督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是要重视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环保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大力推进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环境生态乡镇、村、等创建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普法活动,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增强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开展社区环保活动,提倡绿色文明,倡导绿色消费。

四是加大新闻媒体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开展公益性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浚县发展中必须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至规划期末把浚县基本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园林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主城生态框架,重点划定生态用地,调控主城建设强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加强整治现有各类污染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成由低密度建设区、城市绿地、景区、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

浚县环境保护局

第四篇:海北州十二五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海北州“十二五”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宏观经济环境形势将呈现出新的态势,给未来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州实际,从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短期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职能作用。对于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施绿色经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海北州“十一五” 环境保护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州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着力实施“生态立州、农牧稳州、工业富州、科教兴州、旅游活州”战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州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州辖黄河、湟水流域水质全部达到《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得到完全控制;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初步建立了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监管水平有效提 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努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州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环青海湖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重点工程,改善了祁连山水源涵养环境和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通过加大小流域治理、农牧区、工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增强了我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多措并举

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为确保全州“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实现,根据省政府出台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明确了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要求,制定了节能减排工作方案,通过加强调度和督查,推进了减排措施的落实。一是工程减排方面。2010年可发挥减排效益的海晏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建成投运;祁连山酒业有限公司废水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年内发挥减排作用;唐湖电力公司2X13.5MW机组脱硫设施建设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计划在年内开工建设。二是结构减排方面。先后关停了热电联产小火电机组、电解铝、碳化硅、铁合金、屠宰行业等落后产能企业13家,削减二氧化硫456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72.9吨。三是管理减排方面。强化了重点污染源达标考核工作,14家重点考核企业达标率在86%以上。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率达100%,基本实现了重点污染源持证排污。积极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升了重点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加强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项目建设,州级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项目已全部建成,3家国控企业在线监控设施也已全部安装完成并与州监控平台联网。

(三)突出重点

强化污染防治措施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加大了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一是重点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列入《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海晏县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运,其余项目稳步推进。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整治。集中整治并督促完善了铁合金、有色金属采选等行业的污染治理设施,确保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三是铬渣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原海北化工厂铬渣治理进入拉运处理阶段,被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已纳入国家“863”计划启动实施。

(四)强化监管

严把环保准入关口

一是按照“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的要求,严把环境准入关。各级环保部门围绕大局,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迅速研究落实措施,及时调整改进环评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确保了国家扩大内需项目的建设。二是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必要手段,切实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严格核定排污总量,施行清洁生产,实行排污许可 证制度。通过排污许可证的管理,规范排污者的排污行为,做到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违证处罚,有效发挥减少污染与防治并举的作用。

(五)严格执法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春灌期间防止水污染、高(中)考控噪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州环境监察部门累计出动1200余人(次),检查企业500余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58家。不断加大后督查力度,对热水、江仓地区煤炭开采和祁连有色金属开采企业等环境违法案件和2006年以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后督查。二是积极完善排污收费核查机制,大力提高稽查水平。全州排污费征收突破500万元,继2006年跨跃100万元大关之后,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加强环境应急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强化对饮用水源地、矿山尾矿库等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有效防止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首次成功对青海海鑫公司废水实施了应急排险。四是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及时受理和严肃查办各类群众环境信访案件,查办率达到100%,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环境权益。特别对州委、州政府和省环保厅领导批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

(六)强化辐射环境监管

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认真开展放射源的摸底排查,基本实现对全州放射源的 动态安全监管。针对原二二一厂填埋坑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与省厅共同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了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同时,组织完成对全州9家单位、14台(套)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为电磁辐射污染源纳入排污申报体系奠定了基础。

(七)狠抓环保能力建设

稳步提升基础工作 全州共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及环保能力建设资金700余万元,有力加强了环境规划、污染源普查、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科技、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等基础性工作,推动了环保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污染源普查工作扎实有效,认真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经国家实地核查后,全州普查对象漏报率、普查表指标漏填率、差错率均控制在2%以下,达到国家技术要求。同时,海北州林业环保局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新进展,监测能力得到提高。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得到更新和完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站正在加快建设,环境监测覆盖面增加,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频次加大,应急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湟水干流海北金滩考核断面实现水质监测周报。环境监察能力明显增强,环境监察仪器设备得到更新和完善,全州各级环保部门执法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环境宣教工作扎实有效。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加强环境宣传报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保主题教育和科普活动,共有6所“绿色学 校”和2个“绿色社区”通过省级命名表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实施项目资金236万元,共有3个行政村环境得到综合整治。

(八)重视环保自身建设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环保系统“五大建设”、“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力度,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大力开展行风、“三型机关”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环保系统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州环境保护还存在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全州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仍很突出;二是四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处于起步阶段,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工业集中发展区内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理及环境监管已成为发展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全州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牧区环境问题将严重制约和谐家园的建设进程。农牧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率低,畜禽养殖业、餐饮业和小型加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农牧区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四是 生态功能逐步退化,超载过牧问题突出。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对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以及城镇建设、公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和地表的扰动,导致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超载过牧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有效遏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五是环保投入尤其是直接用于污水、垃圾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截止目前,全州仅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设计处理能力0.2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全州5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不仅无害化处理率低,而且处理标准不高,垃圾围城和二次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六是环保体制机制尚不完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综合决策机制有待健全。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环保投入不足,基层环境管理能力较薄弱,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性逐渐显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投诉事件增多,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各地现有的环境监管模式不能适应全州统一发展的要求,在环境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影响了全州环境行政管理的综合效能。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形势分析

就现阶段情况而言,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 来的巨量资源消耗、巨大环境压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试验所要求的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海北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州工业经济实现“两个翻一番、四个重大突破”的发展目标。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翻一番,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达到36.58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实现工业投资总额翻一番,工业投资年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工业总投资达到140亿元以上。煤生产能力达到776万吨、产量超过600万吨;石棉 10万吨;铜、铅、锌共80万吨(金属量);铁186万吨(矿石量);金 1吨(金属量)。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即:实现工业集聚发展的重大突破,重点建设好海晏县红河湾生态工业经济集中发展区、门源县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祁连县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青海省热水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四个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我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富州的载体、企业壮大的平台、经济增长的龙头。实现企业创新的重大突破,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上有显著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品牌建设的重大突破,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的方式,培育更多的自主品 牌,扩大品牌产品的规模和影响力,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规划纲要》提出:海北州四县全部为环青海湖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海晏县为沿湟水河特色农牧业产业化走廊;海晏县、刚察县为沿兰青—青藏铁路城镇发展带和经济大动脉。

省委提出:海北要在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特色旅游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的前列。

青海省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环境和祁连山水源涵养为屏障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这些奋斗目标和要求对全州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污染加剧

预计到2015年全州城镇人口将达到12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0%。城镇化进程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城镇化过程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了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与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污水、垃圾、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城镇 9 及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以城镇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将不断加剧。

(二)消费水平升级

资源进一步紧缺

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畜禽养殖量、排污量也将随之增大;同时人均住宅面积、汽车保有量均逐年上升,将导致道路拥挤,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土地资源将进一步紧缺。

(三)环保需求提高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根据国家污染减排与“四区两带一线”环保需求,全州COD、二氧化硫的单位GDP排放强度将要在“十一五”基础上削减,加之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氨氮、氮氧化物等也会逐步纳入减排控制范围,全州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四)环保意识增强

环保工作压力增大

随着四县工业集中发展展区的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标准也会进一步严格,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紧紧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和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污染减排,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力度,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保护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兼顾农村与城镇,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实现系统集成,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2、民生优先。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3、重点突破。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以城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为重点,科学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4、分类指导。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以环境容量为核算基础的污染物分区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5、综合推进。强化环境保护的政府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三)规划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城镇污染和工业污染基本解决,饮用水水源不安全因素基本消除,环境状况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相适应,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四)主要目标指标

1、水环境目标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

——湟水河金滩控制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2、大气环境

——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

3、声环境

——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 ——城镇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

4、生态环境

——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5、总量控制及减排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之内,并按要求完成减排指标

6、污染控制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理、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其它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

——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6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7、环境管理能力指标

——州、县环境监察监测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建制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实现规范监管 ——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成并正常运行 ——全州环境应急系统完善并正常运行 ——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实现自动在线监控 ——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建成

——州、县环境宣教、环境信息、环境科研能力基本满足工作需求

四、“十二五”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一)水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全州重点城镇饮用水在用、备用和规划水源地保护区全部规范划定,相应保护设施落实并实现规范 14 监管;重点乡镇70%的乡村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完成规范划定,基本落实保护措施和监管监测措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2、加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各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并达标排放,全州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污水厂中水回用率和污泥处置基本达到国家要求。

3、严格控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以湟水河流域、黑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为重点水污染防治工作区域,并强化其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至2015年底,根据《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环境保护要求,省控、国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实现100%,全面推进企业水污染物达标排放。

4、扎实推进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工作。严格核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禁止无证或超量排放,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二)大气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继续以“三河一湖”流域等为重点区域,加大对火电、铁合金、煤炭采选、水泥等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有色金属采选、电力、建材、集中供热等重点行业的工业粉尘、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2、实施重点城镇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以城镇为重点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继续抓好西海镇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同时,将推广节能环保型采暖锅炉及改造消烟除尘设备等措施。至2015年,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有所提高。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纳入环境监管范围。

3、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减排工程为重点,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督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铁合金、碳化硅等落后产能步伐,重点抓好西部矿业唐湖电力分公司2X135MW发电机组的脱硫设施工作,为完成全州州“十二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起到重要作用

(三)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的任务

1、全州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投入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完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行收费标准和办法,建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严格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监管。

2、全面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提高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和分类收集工作。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利用率达到100%;在优先进行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重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环境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消除隐患。

3、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重点控制资源采选、火力发电、铁合金等行业。督促企业综合利用产生的固体废物,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减少废物的堆存量。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协调实施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程规划,配合完成祁连山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前期工作并力争项目启动;统筹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和草地、林地、湿 地、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减轻天然草场压力,逐步恢复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引导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促进生态恢复,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水源涵养。

2、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的保护与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物种资源调查和区域性生态环境调查,完成全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逐步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利用安全评价、野生生物物种救护和繁育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实施青海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开展生物多样性社区共管示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履约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

3、积极推动全州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潜力,确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范围、发展方向和环境准入条件,强化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合理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对流域区域内环境容量有限、自 然资源供给不足、人口集中而经济相对发达的部分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对热水、江仓等一些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坚持科学利用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对环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山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实行禁止开发。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法严格监管,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有效保护生态功能。

(五)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奖促会”加快解决突出 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以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为引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手段,以《青海省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在重点整治农村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农村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完善农村环保监管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

2、继续推进重点整治。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制订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和环境污染应急防范预案,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制度。抓好农村垃圾固废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的统一收集要覆盖到农业区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普遍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法机制,巩固村庄整治成果,同时做好农村工业园区和家庭工业的固废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 理,建立和完善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15年力争使全州40%以上建制村庄有污水处理设施。

3、抓好试点示范。在生态农(牧)业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推广生态农牧业建设经验,扩大生态农牧业面积和比例和后续产业的培育。大力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完成海北州有机食品产地布局及发展规划,促进全州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结构转型。重点推动“青藏高原有机(天然)畜产品生产批发基地”国家级有机食品(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优美乡村创建工作,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以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海北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基础上,完成并实施全州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对主要流域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灌溉用水开展系统的水质监测管理,灌溉水质必须达 到农灌标准;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示范,3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5、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禁烧监察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六)核与辐射安全的重点任务

1、切实加强对全州放射源和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开展日常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数据库,实行动态档案管理。健全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和示踪试验审批,放射源转入与转出、异地使用和回收、贮置、备案等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制度和机制,并组织开展进行现场辐射安全检查和审核验证工作。

2、开展对伴生放射性尾矿治理,做好对伴生放射性污染源监管工作。

3、加强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4、按照国家规定的国营二二一厂放射性污染物填埋坑监护方案及国控网核安全预警监测点方案,继续开展每年的各 期监护性监测和日常管护工作,确保填埋坑的安全运行。

5、建立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和队伍,加强辐射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建设。

6、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各级环保部门辐射安全监督人员的培训。

(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1、积极申请国家资金,完善环境基础能力建设 通过积极申请和争取项目的实施,解决各地环境监管能力与工作需求的突出矛盾,特别是环境监测和监察业务用房问题,保障全州生态环境监测和突发环境应急监测,建立全州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监察执法体系,提升环境监测执法能力,确保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

2、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

随着镇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镇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环保能力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等主要渠道。同时,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3、继续加强环境监管体制建设

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是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的基本保障。全面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环保机构、提高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环保管理与技术队伍建设。

4、创新环境管理手段

通过加快现行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引入镇场机制。在推行镇场化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有关标准和法规,加强对环保投资的调控。研究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城镇污染源连续监测的监测网络规划和建立以及监测数据高效安全的传输技术,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重点研究和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环境应急预警系统和覆盖州、县的二级视频会议系统,以及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服务平台。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保障环境保护规划的顺利落实;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和政绩追究制度;强化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二)制度保障

1、完善环境准入,健全环境审批制度

建立和完善产业准入制度,提高企业准入的环保要求,凡是达不到经济、技术和环境标准的产业在县内立项,一律不能审批。严格遵从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制度,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进入辖区。

2、积极探索,创建新型环境管理机制

“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海北州环境保护工作特点的新型环境管理机制:

(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预测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提出污染预防措施和发展调整方案,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2)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大力推进公众对环保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保护工作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和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组织,提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水平。对涉及民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要实行公示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社会监督。

(三)资金保障

合理利用环保专项资金,稳定提高政府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设施镇场化建设运营机制,逐步提高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

六、环保重点工程和投资

计划实施49个项目,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建设、污染预防与治理、城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附表

一、海北州“十二五”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表 附表

二、海北州“十二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项目表 附表

三、海北州“十二五”城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表

附表

四、海北州“十二五”污染预防与治理工程项目表

第五篇:莱芜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莱芜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及国务院、省委及省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个目标,采取抓重点、抓关键、抓落实的工作方法,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落实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1、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目标要求,南水北调莱芜段出境控制断面达标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174天。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到相关标准。

2、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6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3万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为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4.6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火力发电(热电)行业脱硫项目建设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8%。

3、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受保护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24%,森林覆盖率为33.9%。

4、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强。环保投资占同期GDP比例为2%,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成率为100%,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目标要求。

(二)主要工作措施

1、采取倒逼机制狠抓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减排目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强化工作督查,实行周调度、月检查、季总结、年核查,督促减排单位加快减排工程建设进度;对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在线监控;认真落实“四个办法”,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制定并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奖惩机制。在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削减比例分别为23.1%、18.2%。2010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9.6万吨、4.83万吨、3.66万吨、7.32万吨、2.03万吨、0.23万吨。

2、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一是认真落实南水北调治污工程规划。列入规划中的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运,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实施重点排水单位限期治理,对12家重点排水单位实施治理再提高工程。莱钢焦化等16家单位实现废水零排放。

3、扎实抓好大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防治走在全省前列。一是扎实推进重点脱硫项目建设。电力企业全部建成机组脱硫工程。开展焦炉煤气脱硫和烧结机烟气脱硫,钢铁企业建成焦炉煤气脱硫工程和烧结机脱硫工程。二是突出治理重点废气排放单位。对23个重点废气排放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坚决关停土小企业,遏制了土小企业反弹。采取环保部门拿名单、政府发文、供电部门实施停止供电等办法,对230余家高污染、高耗能的违法建设项目实施断电关停。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大水系治理力度,着力改善水环境。开展综合整治牟汶河、青草河、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河道治理、污染治理、生态绿化、开发利用四项重点工程。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建设污水管网50余公里。二是着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区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烟尘控制区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200余台燃煤取暖锅炉、茶水炉实施拆除和改造。三是加强噪声治理,噪声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四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汽车尾气检测站、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燃气热力管网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成投运。

5、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认真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任务,我市被省政府授予“生态市建设先进市”。二是加强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黄庄镇国家环境优美镇,8个省级环境优美镇。三是认真开展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对水源和水质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四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布局畜牧生产区域,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大力推行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小区,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五是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家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42家单位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7、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坚持“先算”、“后审”、“再批”的规定,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加强监督检查,从严把好建设项目环保验收。认真开展“环境执法月”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活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信访和“12369”环境举报热线查处,突出解决群众反映的污染热点难点问题。慧通轮胎、福泉橡胶、香山瓜子等单位妥善实施搬迁,一批困扰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8、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结合“五五”普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基础知识。组织开展“嬴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表彰命名19所省、市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社区。

9、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坚持环境优先,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和严格考核奖惩。完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六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加快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建成58台(套)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设施。强化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开展国控点陆地γ剂量率监测工作,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开展排污权交易,市排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从机遇来看:

1、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不断增强,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做好环保工作有了坚强后盾。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多次研究环保工作,污染减排、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先后出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指导和督办,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环保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3、经济实力增强,科技进步加快,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4、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给环保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创新环保管理体制机制,环境保护将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和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

从挑战来看: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总量削减难度大。以能源、钢铁为主的工业结构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非常重。污染负荷总体较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难度大,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大。

2、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空气质量的改善不容乐观,Ⅱ级(良好)天数比例较低,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和燃料结构调整还不到位。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不容忽视,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危险废物及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配套,影响日益突出。

3、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还需加强。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规模化养殖和农药、化肥使用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土壤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

4、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不足。环境监管能力还较薄弱,监管手段和应急能力还不够先进,环境监测、监察等手段亟待加强,企业环保诚信、公众环境意识等方面提升较为缓慢,环境保护综合能力仍不能适应环保事业发展要求。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污染物减排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着力加强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等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努力为建设环境秀美的经济文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环境优先,从污染负荷高、环境容量小的实际出发,在制定规划和政策、实施重大开发和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坚持统筹兼顾,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城市环境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工业、生活污染治理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整体推进;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这一核心,加快企业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完善政绩评价制度。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指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基础、人才、保障三大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更加巩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主要规划指标

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无劣Ⅴ类水体;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控制断面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比2010年改善20%以上;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污染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减少19%、18%、11.5%、10.9%。

完善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重金属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污染源监管,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污水处理厂运转负荷率在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

单位面积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左右;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受保护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35.5%。环境保护机制得到创新,环境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建成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环境科技和保障体系,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保投资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左右;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90%。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两高一资项目的环评审批,新、扩、改项目必须采用清洁工艺和设备,做到增产减污。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电力、钢铁、水泥、粉末冶金、耐火材料、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设施,推行新型干法回转窑技术,水泥行业实施总量控制。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和配煤产业。落实排污总量控制要求,认真开展排污权交易。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降低单位产值的水耗、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积极推行ISO14000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确保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70%以上。

(二)强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重点乡镇和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如期建成。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调整,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大配套排污管网建设,实现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排污管网的全覆盖,拓展中水回用方式和途径。加大污泥处置设施建设。

加强宏观管理,全面落实“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以技术经济可行为依据,倒逼造纸、酿造、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施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认真抓好人工湿地建设。

继续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加强水质监测,严厉查处影响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水质全部达标。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三)突出重点,实现大气污染防治新突破

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强化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严控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已投运脱硫设施应进行更新改造,综合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现有火电机组凡设置脱硫烟气旁路烟道的,实施旁路烟气挡板铅封,脱硫效率提高到80-90%。燃煤锅炉走升级技术路线,以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替代小型燃煤锅炉,对大吨位燃煤锅炉因地制宜安装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规模在35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建设低氮燃烧示范工程。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设施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应配套脱硫设施,现役钢铁烧结机及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球团设备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焦化行业炼焦炉荒煤气全部实行脱硫,H2S脱除效率在95%以上。

实施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硝设施,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现役单机20万千瓦(不含)以下机组,全部安装低氮燃烧器,脱硝效率达35%;现役单机20万千瓦以上机组,全部建设脱硝设施,脱硝效率达70%。钢铁行业建设脱硫脱硝一体化示范工程。水泥行业日产规模大于2000吨熟料的生产线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配套烟气脱硝设施。新建大中型燃煤锅炉全部安装脱硝设施,35t/h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安装低氮燃烧器,脱硝效率不低于30%。

全面强化工业烟(粉)尘污染防治,原、辅材料必须配套建设防风抑尘网、设立密闭堆场、安装自动喷淋装置。烟尘排放浓度超过30mg/m3的火电厂,必须进行除尘设施改造。未采用静电除尘器的钢铁行业现役烧结(球团)设备全部改造为袋式或静电等高效除尘器。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应安装静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鼓励20蒸吨以下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使用低灰优质煤或清洁能源。

突出抓好特殊行业和化工园区等的异味治理工作,有效控制工业异味。减少精细化工行业有机废气产生点位,完善有机废气收集系统。禁止露天和在居民区内进行喷漆、喷塑、喷砂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生产作业。做好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控制,所有加油(气)站、储油(气)库安装密闭措施和油气回收装置。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划定黄标车限行区域,加速高排放的老旧汽车、“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开展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积极推广供应国四油品。

(四)典型示范,把土壤污染防治摆上重要位置

深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客观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分区控制原则和措施。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建立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对粮食、蔬菜基地等重要敏感区和浓度高值区进行加密监测、跟踪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优先修复污染土壤清单。污染严重的土壤,禁止生产农副产品。加强城市和工矿企业场地污染环境监管,开展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和城市改造场地污染评估,将建设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

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制定实施治理和修复方案。以涉及化工企业搬迁场地为重点,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

(五)规范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的技术开发,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在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等重点行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双超”、“双有”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认真制定并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变更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监控名单。对危险废物的收集、储运和处理实施全过程管理。以危险废物处置等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二噁英污染防治。加强对典型工业污泥的处置工作,尤其是含油、含重金属和含有毒有机物的污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废酸、废油等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大有毒有害化学品淘汰力度。严格化学品环境监管,完善危险化学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制度。

(六)分类指导,全面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建设

积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热源首先考虑利用城市或企业供热管网的延伸。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乡镇驻地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或建设管网引入城市、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农村建设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工作,雪野旅游区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并按规划切实抓好建设。

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加大农村“以奖促治”支持力度,全面启动莱城区“连片整治”工作。开展生态镇、生态文明村以及生态社区等多层次的创建活动。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加强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农村环境优化美化为目标,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村庄整治。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两减三保”(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面源污染控制行动计划,鼓励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严格实行秸秆禁烧。

实施村级定点收集、镇级集中清运、市区统一处理垃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切入点,把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确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七)建设完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开展重点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调查,摸清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和敏感行业。调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管理、动态更新。

建立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新、扩、改建设项目全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提出并落实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落实环境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对所有已建项目每年进行一次环境风险源排查,及时更新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科学设置监测预警点位,落实分级定期监测、剧毒物质超标报告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快速预警和反应能力。实施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排放总量控制试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15%。提高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加强辐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抓好放射性物质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管、放射性废物收贮和废物库安全管理,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实现对放射源全寿期无缝隙监管。

(八)实施基础、人才、保障工程,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完善的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由齐头并进向重点发展三个转变。探索建立城乡环保执法监管新机制,切实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逐步探索建立乡镇和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科技的投入,增强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设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环保人才。加强环保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环保科研水平。

加快辐射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建立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市、区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网络。

完善监测网络,形成环境监测自动监控系统。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及重金属监测专项配置指南要求;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体系,市、区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至少达到90%和80%。加强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市、区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至少达到90%和80%。加强环境信息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的环境信息平台,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水平。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建设环境应急队伍、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实验室等。

五、重点工程和投资来源(一)重点工程

1.水污染治理投资。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住宅小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污染源实施治理再提高,建设人工湿地等工程。“十二五”期间,水环境治理投资需23亿元。

2.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包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电力企业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烧结机脱硫工程及脱硝示范工程,焦炉煤气脱硫升级改造,电力企业脱硝工程,工业锅炉和炉窑的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和清洁能源,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需18.2亿元。

3.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包括建立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城市绿化,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重点建设雪野湖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莱城区连片整治等。“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需5亿元。

4.固体废物治理投资。包括新增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00吨/日,建设废酸、废油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和污泥处置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固体废物治理投资需4亿元。

5、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包括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实施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科研等。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项目投资需2.8亿元。

6、环境监督能力建设投资。包括建设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表水监测网络等,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重点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开展环境污染预防,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清洁生产审计,循环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预报预测方面的攻关研究。“十二五”期间,环境监督能力建设投资需2亿元。

(二)投资来源分析

1、政府主导项目。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需投资10亿元,占投资的18%。来源于各级财政投入。

2、企业负责项目。需投资45亿元,占投资的82%。按照“污染者负担”、“谁污染谁治理”等原则,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政府对重点治理项目和技术示范项目给予适当环保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监管横向与纵向的明确分工、衔接与合作。环保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实施、监管,其他部门在法律的职权范围开展工作。建立环保目标考核体系,量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奖惩措施,建立环保问责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

(二)建立综合决策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落实监督管理措施。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和排污权交易为基础的审批机制。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竣工验收公示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后评估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工作,实现动态管理。落实经济保障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运营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机制。落实技术保障措施。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境保护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加大绿色学校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三)健全环保投资机制,拓宽环保投入渠道

明确各级政府在环保投入中的责任,强化政府环保投入主体地位。加强统筹协调,多方位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将其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予以保证并按比例逐年增加。拓宽环保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优惠鼓励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转向环保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积极探索,开创环保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建立以末端控制为主、体现清洁生产要求、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排放监控体系,加强源头控制和全程管控,体现全防全控理念。加强环境规划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协调统一。

(五)加大环境宣教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环境信息公开,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建立环保统一战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建立举报奖励机制,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参与力度,让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六)加强支撑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执法水平

加快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的建设。加大环境科技的投入,加强环境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建设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和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提高环境科研水平。建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环保部门网络互联。

七、规划实施与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划实施。要在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市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下载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本溪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本溪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的重要时期,更是着力解决......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定稿]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 课题指南1、高教强省的指标体系与建设高教强省的发展战略研究 2、高等学校如何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3、高等教育在......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理顺体制机制鼓励公众参与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五) 《规划》提出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政府引导、协力推进的基本原则,重点在于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发挥各......

    宜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宜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摘要) 发布日期:2012-06-20 一、“十一五”的成绩总结及发展形势的分析 (一)主要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评审意见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评审意见2011年12月8日,****环境保护局在*主持召开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论证会。****水利局、发经委、科技局、......

    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 钦浪网·新闻中心 时间:2011-02-24 08:49 来源:解放军报 钦州广西国内国际社会文娱体育视频专题深度聚焦......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目 录 一、基础和形势 (一)成绩和基础 (二)问题和压力 (三)战略机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分区保护重点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