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后温江区教育普及问题调查报告
寻找活着的历史
解放后温江区教育普及问题调查报告
丰慧欣 杨玉萍 郑舒雅
郑倩雯 王嘉文 马佳林 王少将
调查人员:李 洁 杨 洋 吴 悦
解放后温江区教育普及问题调查报告
李洁 杨洋 丰慧欣 杨玉萍 郑舒雅 郑倩雯 王嘉文 吴悦 马佳林 王少将
内容提要: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2年,32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及义务教育的道路。三十二年前,中国尚是一个没有普及小学教育的国家;在这三十二年里,我国全面进行扫盲工作,推进教育普及,落实“两基”;三十二年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已超过99%,义务教育事业正在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迈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中国教育普及的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身边的教育普及状况,我们选取了温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所作调查问卷的分析,采访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及学校学生,走访不同层次的居民住户,参考近年来的关于国家对教育的纲领文件,同受访群众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交流,全方位地收集了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最后通过我们系统的了解和关注,我们提出了一些与教育普及紧密相关的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调查和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的。关键词:教育普及 调查结果分析 现状分析 新问题
一 引言
(一)引入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50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仅凭扫盲运动并不能使全民的文化素质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义务教育才是扫盲之后的必要措施。我国在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通过《义务教育法》,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全国又掀起了推广义务教育的高潮。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普及进程,我国又制定了“两基”目标,“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二)课题背景
1、扫盲教育(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运用文字交流思想或进行必要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文盲。扫盲是指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1949年全国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0%。人民政府把扫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2年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重申了上述规定的扫盲标准。
2、从普及初等教育做起(1978年至1986年)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八十年代在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这一决策体现在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努力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至2000年)
最早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是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依法普及的新的历史阶段。
4、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至今)
在全国于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后,普及、质量、均衡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主题。同时,义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投入不足及投入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
2000年以来,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努力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呈快速、大幅增长态势。经过各种努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成果:2007 3 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5.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首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虽然建立起来,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其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最后,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6.关于温江
温江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总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0.26万,距成都18公里。1988年开始成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1990年全国燎原会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会议在温江召开,1993年实现“两基”,1996年在温江召开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这年11月,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检查评估验收,正式命名为“小康县”;这一年,又被国家教委评为“两基”先进县。那么,温江小康后该怎样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呢?实现现代化,是温江小康后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深化
从以上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义务教育的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大国办大教育,每一步都需要非同寻常的决心和勇气,稳扎稳打加跨越式发展,带来了30年来中国义务教育的辉煌。普九和扫盲的进程是艰辛的的,我们所能达到今天的教育繁荣局面实属不易,即便是在现在,东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很多西部地区的孩子,不要说上高中、上大学,就是上小学、上中学也是他们遥远而美丽的梦想。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温江的教育普及进程,以一个小的突破口,折射出中国教育发展的艰难历程,也通过追溯这些在身边发生的,普及教育的历史,让我们明白现在教育机会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两基”,但是目前教育形势仍不容乐观,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做,应该怎么做,才能充分 4 运用教学资源,让我国真的成为人才强国,这是我们每个莘莘学子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 调查设计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的调查分了两部分,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搜集关于国家、成都市以及温江区教育局的相关政策资料。主要的政策资料已经附在后面。
我们的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准备阶段所搜集到的资料做出三份采访问卷,以这些书面的政策资料为基础去调查现实中的实施情况以及本区部分居民对这些政策的看法,从中了解温江区的居民从这些政策的实施所获得的真实好处。我们的采访对象分为三类:教师、普通居民和教育局工作人员。其中教师分为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普通居民也分成三个不同生活水平。为此我们小组的人员分成了三组,一组负责对一类对象进行调查,每一类选择三个人作为调查对象。
(一)调查结果
1、对教师的采访调查
我们所采访的是温江二中的一名历史老师,一名退休教师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涂晓青老师。
通过对涂晓青老师的采访,我们得知,扫盲时期,针对农村受教育程度低的状况,政府开设了夜校,并以加工分的形式鼓励大家学习,不仅提升了农民学习的热情,还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她任教30年来,亲眼看着教育条件一步步好转,教师的福利条件越来越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对于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她认为这是一个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极大福利。
通过对温江二中的老师的采访,我们得知,根据学校数据记载,从扫盲时期开始,学校的招生人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女孩的入学率也增加了,他认为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在教育制度上的一个巨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素质。对于整个温江区的教育水平而言,他说,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还有更多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依旧很落后,城乡差异是一个需要一步步协调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一位退休老教师的采访,我们得知,在扫盲运动之前,温江的入学率 不高,尤其在贫困的农村中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而在扫盲之后,大多数人都有了基本的文化水平,识字书写已不成问题。但是仅凭扫盲并不能使全民达到较高的文化素质标准,义务教育可以更好改善这一问题。国家已经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了补贴。但是他又明确指出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存在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创新且地区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逐步加大的实际例子,也了解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一定程度上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2、对普通居民的采访调查 我们的采访对象有四位。
一位年龄35的阿姨告诉我们,比起当时她上学的条件,现今的教育条件有很大的改善学校规模明显增大,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教学质量高,她认为这些变化与家庭对孩子受教育重视程度加大和国家更多的教育惠民政策有极大关系。另外,我们得知,现在普遍存在划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情况,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流动,高额择校费是阻拦教育资源流动的一大因素。
一位40多岁的叔叔告诉我们,义务教育在温江已基本普及,但是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当前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我们采取的却是应试教育,分数是唯一衡量标准,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禁锢于书本的书呆子,很少有思想独特的学生,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在进行全民教育,却在另一方面扼杀了很多新思想。
一对年龄在70到80岁之间的老夫妻告诉我们,在这半个世纪中他们一起见证了扫盲、恢复高考,义务教育等教育改革,也见证了一代代人因教育而截然不同的命运。老爷爷的学历只到初中,老婆婆则只到小学。而在当时的年代,老爷爷学历尚算较高。而到了老爷爷的子辈和孙辈,研究生与博士不乏其人。老爷爷也给我们讲述了在他小时候存在的夜校,对比起今天先进的教育教学场所和日渐完善的教育制度,感慨颇多。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在个人,在家庭,乃至在社会中一代代人中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而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改革经历更是让人感慨与惊叹。
在对这些普通大众的采访中我们感觉到他们对教育环境的改变表示十分欣慰,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总结分析了他们眼中的现今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应试教育过于僵化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以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说,我们从小到大注重的一直是分数,因为衡量我们的只有分数,我们进行多是书本上知识的研究,很少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所以我们的实践能力很差。但是有一点乐观的便是我们的政府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全国有很多省份开始实施新课改,改变教学方式,争取将应试教育转化成素质教育,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需要整个社会、政府、家庭的全面配合。
但是从这些访谈中我们又能得出结论,扫盲活动和推广义务教育制度在温江区得到了落实,实施效果十分明显,温江区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些访谈只是对我们对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做进一步巩固,我们从现实中了解到国家政策在温江区的实际开展情况,从他们的口述中了解到一些历史实际情况,例如扫盲开展活动中所存在的夜校;也了解到现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的具体表现,比如说“择校风”和高额“择校费”;还了解到大家对现在正在施行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这使我们的调查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实际。
3、对教育局工作人员的调查
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那里我们得到了一些数据,包括2007年温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经费来源、成都市温江区做强农村成人教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现今温江区学校覆盖情况、温江区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达标率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温江区学校覆盖情况
温江区学校覆盖情况***200中小学校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民办教育学校
图1 调查结果显示,温江区现有中小学校(幼儿园)28所,社区教育学院1所,社区教育学校10所,社区教育工作站111所,民办教育学校126所,温江区政府,温江区教育局为了我们得到更良好的教育机会,更多的人能够上学,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了温江区政府坚持教育为先,坚持用教育现代化引领温江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2.温江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
温江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单位%)100806040200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研修班结业
图2 调查结果显示,温江区的教师学历达标率是实为可观的,其中的教师不乏高学历者,为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得到良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念,雄厚的师资力量正是温江教学卓有成就的的软件力量,而且温江区还积极构建优秀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近年来,温江区构建起“竞争、激励、监督” 的教师队伍管理三大机制,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温江区出台了评优评先及各种奖励的“四倾斜”举措,即荣誉、待遇向师德优、课堂效益高、教改科研成果突出、务实创新的教师倾斜。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考评机制,以考评促管理、促质量,对40名干部进行了重新聘任或轮岗交流。2004-2007年4年间,温江区“海纳百川”,通过公开选聘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优秀教师458名,优先向农村中小学校输送。
3、成都市温江区做强农村成人教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
成都市温江区全区人口34.21万,其中农村人口19.47万,农村劳动力11.37万,失地农民6.53万,失地农村劳动力3.73万。面对这一区情,温江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把农村成人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赋予重任,多方位倾斜政策,提供发展平台,大力扶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全区成人教育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温江区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如,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像抓经济工作一样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区财政依法确保政策性经费投入,镇(街办)以及区级相关部门也加强投入力度,确保各类培训项目实施;依法列编,保障待遇,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4.2007年温江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来源
2007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来源(单位:万元)中央投入省级投入市级投入区级投入镇财政投入
图3 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区教育总投入29340.30万元(未含教育局机关经费),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16636.69万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 制经费1269万元),占56.70%。
从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来源结构看,中央919万元(其中:免学杂费资金664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179万元、补助公用经费资金76万元),省级29万元(其中:免学杂费资金8万元、补助公用经费资金21万元),市级305万元(其中:免信息技术费184万元、中小学教师工资121万元),区级14517.70元(其中:免学杂费资金167万元、免信息技术费47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386.03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02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50万元、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津补贴等13765.67万元),镇(街)财政投入865.99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643.60万元、教师奖励性支出222.39万元),各占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总投入的5.52%、0.17%、1.83%、87.26%和5.21%。
调查分析总结:
近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全国“两基”先进区;率先在四川省和成都市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零收费,政府不仅为340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完全免费”,4668名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与区内孩子同等享受这项惠民政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在成都市各区县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我区教育事业呈现“大、新、实、多”的局面,即是: 一是党委、政府投入大。近年来,我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年均增长达到15%,仅2006年的教育投入就超过3亿元。2002年以来,温江区财政共计投入教育经费6.9亿元。再加上土地折价,投入可能达到近十亿元(含国家和上级财政的支持),超过几十年投入的总和。
通过对这三类调查对象的采访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扫盲初期工作开展的难度之大,在接下来的一步步发展中,随着我们社会对教育水平的要求的提高,大众的意识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也自愿将孩子送往学校进行教育,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中小学的入学率大幅度增加。明确数据显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正逐步增加,但是发展不均衡依旧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扫盲时期开始,接受教育人群范围逐步扩 10 大,而如今,温江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温江区目前教育普及状况及我们的展望
(一)现状简介
1、温江目前教育状况
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7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单设初中5所,单设小学7所,高完中2所,职中1所,幼儿园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校1所,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2所,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校3所。有在校学生43630人,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2983人,专任教师专科学历占33.5%,本科学历占59.17%,研究生学历占0.02%,中级职称占教职工总数55%,高级职称占10%。全区有镇(街办)成人教育学校10所,社区教育学校111所。
温江1993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两基”,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县,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0年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县,2001年再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成都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集体,2006被评为四川省„十五‟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2007年“全国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研讨会”在温江召开,2008年温江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及教育全面考核工作均获成都市教育局表彰。2008年温江艺术教育课题获教育部特等奖。
2、温江区教育局的措施(1)教育惠民政策
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资金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人。接下来又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温江区是西部首个义务教学“零学费”地区。自2003年9月起,对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行了特困学生免杂费、课本费等减免政策,共减免学生费用1900余万元。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建立健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截止2009年3月,温江区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温就读5604人,其中农民工子女2681人。逐步实施职业教育无障碍入学计划,从2007年起,对就读区燎原职业中学的学生按普高标准收取学费,为此区政府为每位学生每年平均补贴1300元;从2008年起,为使初中毕业生读职高“零学费”温江投入250万元。对就读区燎原职业中学的温江籍学生实行“零学费”资助政策,同时对普通高中未升学学生实行“免费学技能就业”资助。近两年,共计资助中职学生生活费546.6万元,免除温江籍学生就读区燎原职中学费320.4余万元。在继2004年温江区172户农村住房困难教师住进“园丁小区”之后,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区财政拨出近3000万元资金,以改“建”为“购”的方式,落实296名农村住房困难教师在中心城区安居工程。(2)教育投入
据我们了解,温江区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配置,从2004年起就启动了农村学校装备更新计划,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2006年,温江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2007-2008年共投入近5000万元完善了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和学校实验、多媒体室的装备。今年,政府专项列支1210万元用于全区学校装备满覆盖工程。
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优先保障.财政投入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2007-2009年,温江区全区共投入教育经费9.84亿元,依法保障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9年教育财政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分别为50.92%、9.98%、59.54%,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生均教育费用分别为3936.6元、4050.84元、6491.85元,均较上年有所增长;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750.54元、757.95元763.31元,均较上年有所增长。
(二)对国家政策及对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目前需要做到也正努力在做到的便是增加教育投入、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 理问题和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从一系列颁布的政策法令中我们可以明 显看到教育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科教兴国不是一句空话,这些都需要体现在实际政令和行动中。从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从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到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到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理论基础,再到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对农村学杂费的免除和惠民的“两免一补”政策。我们可以从中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正在一步步加大,提高全民素质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迫切需要。
义务教育是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高等教育还不能算是福利教育,义务教育如果是作为福利教育来讲,它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受教育者,免除学费和杂费,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就教育而言,涉及到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教育制度的年限要延长,在未来三年中,要变成福利的教育。教育福利的发展就是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因为义务教育等于是政府的责任,等于是福利教育。就是在现有义务教育阶段里应该提高教育的质量,就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这恐怕是城乡居民的一个需求。对于特殊困难的群体,在教育制度方面,是把它放在教育制度里面来的。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实现以后,国家下一步必然是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对于现在国际上各国的科技竞争以及针对科教兴国这个战略来说,提高全民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争取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也是一个教育任务,所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一个必然问题,只不过需要国家在经济支持下能够做到这一点。
(三)新问题
1、均衡发展问题。目前,城市义务教育最主要是面临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被人为地分成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两大类,导致现今择校情况严重。对许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头等大事,花多少钱都舍得。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之风盛行自然就不难理解了。面对此现象,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经费、课程、办学基本条件、教师问题。今后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便是努力 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要对特殊学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
2、师资力量方面。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现今的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需要进一步的考核,为了适应义务教育事业的需要,国家应该着手应当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加强对师范院校的管理,使师范院校的设置和规模适应义务教育事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在校任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思想和业务素质。
3、关于素质教育。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关键问题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儿童开发智力,更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健康。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都变成了一个模子,缺少灵气,也缺少创造性。而我们的义务教育为的就是提高全民的素质,而不是重在培养全部学生成为学术人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创新,各国在国际上竞争的也是科技创新,而不是死学书的人,所以各中小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做到规范教学内容。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体系;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重点班。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不得仅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察。但是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单靠法律硬性规定,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配合。
4、解决乱收费问题。虽然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免费,但仍有学校利用其他手段乱收费,增加了农民供应子女上学的另一方面压力。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禁止利用补习和发教辅书进行乱收费,禁止利用组织学生从事营利性活动,另一方面国家应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防止学校因运转经费不足向学生和家长伸手。
在这些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我们还在网上浏览了很多关于温江教育现状的报告,在这里,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研究的老师,居民,朋友们,教育局工作人员,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数据和资料,我们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大网 《中国特色的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路》
[2]知网空间 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 《现代化: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温江县小康后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3]3edu教育网 《区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工作报告》
[4]成都市温江教育局《西部首个义务教学零学费的地区——温江教育概况》
[5] 温江公众信息网 审计局 《我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6] 成都共青团 《温江区各中小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 [7]成都日报 2007年10月18日 《均衡教育在温江实践的纪实》 [8] 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 审计局《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经费审计结果》
[附录] 采访问卷:
I在职教师及退休教师采访
一:我们小组对温江一名退休教师进行了采访,主要有以下内容:
1.问:作为一名老教师,您亲身见证了扫盲运动。请问扫盲前后,温江人的文化素质有何变化?
答:在扫盲运动之前,温江人的入学率并不高,尤其在贫困的农村中,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而在扫盲之后,大多数人都有了基本的文化水平,识字书写已不成问题。2.问:那当时扫盲所教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答:主要内容当然是简单常用的文字。除此之外也有基本的加减乘除。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
3.问:那您认为扫盲运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答:说简单些,扫盲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提高文化素质。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让民族的文化通过文字传承。
4.问:众所周知,在扫盲之后,国家又推行了义务教育。您对义务教育有何看法呢?
答:仅凭扫盲并不能使全民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义务教育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并能让孩子们有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5.问:谢谢老师的深刻见解。那您认为义务教育在温江地区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答:在义务教育实现之前啊,虽然通过扫盲运动,大家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有不少家庭由于贫困或者孩子多的原因,而无法保证每个孩子上学。就算上了学的人学历也普遍不高。
而在义务教育之后呢,起码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能完成小学学业,大部分人也能接受初,高中教育(或中专)。大学生比例也远高于以前。就拿我的家庭来说吧。我和我老伴分别只有中学和小学学历。而在我的子辈和孙辈中,有博士,有复旦大学的,有对外贸易大学的。可见义务教育的确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6.问:老师的孩子和孙子们的确很厉害啊!那您认为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还有何需要改进之处呢?
答:据我现在所知,国家已经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了补贴。我认为国家近几十年来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日渐增大。如果能平衡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那就更好了。
二、我们对我校经数学院高数老师涂晓青(50多岁)进行了采访,内容如下:
1、问:请问涂老师,您接触过扫盲运动吗?
答:接触过。我曾经参加过扫盲时期的夜校的授课工作,那时候因为能够支付起学费的 家庭很少,所以偏远农村基本没有正规学校,但是如果不识字不会算数在生活中又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夜校就出现了,上学是自愿的,课程内容也只是简单的汉字和最基础的数学算数。
2、问:那政府对扫盲运动的态度怎样?
答:政府很重视啊!而且为了鼓励大家晚上抽空去学,就会以上课可以加工分的形式鼓励大家。
3、问:学习环境咋样呢?
答:那时候条件艰苦,学校的授课条件也很寒酸。
4、问:那您对现在的教育有什么看法?
答:我任教30年来,亲眼看着教育条件的一步步好转,教师的福利条件也越来越好,政府的教育投入也逐步在加大。对于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极大福利。
三、我们对温江二中的一位老师进行了采访,内容如下:
1、问:请问,从扫盲运动开始,学校的招生有何变化呢?
答:根据我校数据记载,从扫盲时期开始,学校的招生人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女孩的入学率也增加了。
2、问:您怎样看待义务教育制度?
答:对于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我觉得,这是国家在教育制度上的一个巨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素质。
3、问:那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怎样呢?
答:学校的条件一步步好转,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也在逐步加大,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标准都很高,从07年开始全校每个教室都用上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对此我表示十分满意。
4、问:您对温江整体的教育水平有何看法?
答:就整个温江区的教育水平而言,我觉得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还有更多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依旧很落后,城乡差异是一个需要一步步协调解决的问题。
II温江普通居民采访
采访对象一:文具店阿姨
采访对象介绍:年龄35,有一个孩子,在读初一,温江中学
5、对现今教育看法:还可以,在各个方面都比过去好。
6、学校规模:以前较小,中小学一体,1000多人,现在较大,初中3000多人。
7、作业负担:以前要做农活,负担较小;现在作业较多,周末要上补习班。
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情况:适龄儿童都接受了。
9、学杂费减免:从2007年开始。(需交择校费3万元)
10、对学校的看法:教学质量很好,教学设备(多媒体,空调)完善,学校环境需改善。
采访对象二:路人叔叔
介绍:年龄46,有两个孩子,一个高二,一个大三。
三、对现今教育看法:基本满意,仍有不足。
四、学校规模:以前很小,小学300多人,现在很大,高中3000多人,大学2万余人。
五、作业负担:以前基本没有作业,现在小学、初中较多,高中、大学很少。六、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情况:基本普及。
七、学杂费减免:从2007年开始。
八、对学校的看法:教学设备先进,学校规模大,老师仍需努力,教学模式需改进,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
采访对象三:老人1 70-80岁
4、学历:小学
5、是否接受过扫盲教育:是
6、什么时候开始的扫盲课程:大概是50年代
7、扫盲教育有哪些形式?上课的时间、地点?
答:分午校(12:00-14:30)和夜校(9:00-12:00)地点不固定
8、去上课的是哪一类人?学生上课积极性高不高?
答:没有限制,老的少的都可以去,但是地主的小孩成绩再好也不能上学。村长、社长、队长会动员大家去上课,但是总的来说,热情度不是很高。
9、有无专门的老师?
答:没有,认识几个字的就是老师,老师去上课可以修工分。
10、上课都学些什么?
答:认字,宣传类似于“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之类的政治常识。还有“刘胡兰班”。
11、你觉得效果如何?
答:写字、认字、写信效果还行,农村人很少会去读书(没有这个意识),有些从来没有去过。
12、扫盲有偏向于男性吗?
答:有,重男轻女,农村女文盲更多(因为家庭原因)
采访对象四:老人2 70-80岁
1.你上过学吗?
答:解放前上的私塾,上过5年 2.你能讲点解放前上私塾的情况吗?
答:解放前没钱不能上学,上学只教认字,老师不会很负责的授课,全靠自学。3.接触过扫盲吗? 答:接触过。4.能说点概况吗?
答:1953或1954年开始的,扫盲教育一期持续一年 上课时间8:00-9:00 认字的就可以当老师,老师只教认字,不教写字(简化字)去上课的人还挺多的
III温江区教育局访问
受访者:温江区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
(一)问:您好!请问温江这几十年的双基和扫盲过程中有什么显著成就?有没有具体的数据供参考?
答:成就还是相当大的,例如在1989年时,文盲半文盲人数中,12—14岁的人有340人,占总人口的3.18%;15—40岁的人有4620人,占总人数的4.23%,当时的教育程度,教育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而到了目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问:那最近几年温江区主要是如何推进教育工作发展的?又是在怎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答:温江教育局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高质量,促进均衡”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教育局工作的现代化。
推进的基本情况: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区教育局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温江中学,温江二中,七中实验校,东大街第一小学等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12个教育集团,并对教育集团的运作提供软件硬件的支持,有效地提高了优质教育集团的发展效能。二是制定规定,增添措施,扎实推进,各教育集团注重计划落实,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和交流合作,提高集团的内部张力。三是四大定位,保障优质教育集团稳步推进,一是平等合作,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二是聚焦课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关注教师,全力提升教师素质,四是共创特色,各集团内部在在相互交流中增添新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问:那么在推进教育工作的进程中是否顺利呢?
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有两点,一是人事关系复杂,影响正常交流。目前人事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编制和职称实行一体化管理后,对教育集团建设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于领衔学校而言,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扩张,对 优质人才的需求可能小于培养速度。另外,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在身份上的区别,同工不同酬,评优职称等矛盾会日益凸显,影响正常交流;同时,绩效工资对农村的倾斜,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的积极性。二是松散管理,易造成缺位。由于教育集团所属学校办学的体制各异,关系松散,面临着所有权和经营权,集权和分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诸多教育因素的冲突。行政部门对于诸多关系缺乏明确规定,领衔学校对其它学校的调控存在很大难度,有的集团的决定往往会变成一纸空文,举措难以实施,影响集团化进程。
(四)问:那有什么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答:区教育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拟定集团办学规划,共同描绘发展前景:二是制定集团办学管理考评细则,规范集团办学制度;三是制定集团化办学人事配套政策,润滑集团办学。
第二篇:教育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教育普及情况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调查报告1
我区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促进我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针对我区民办教育近几年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两年前我们曾与区教委一起联合对我区民办教育办学情况进行过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一个内容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提出了若干可操作性的参考建议,引起了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今年,我们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再次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我区民办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区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这次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后,区人大主任会议还专题听取了区教育局关于民办教育情况的汇报。下面我将此次对我区民办教育调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办教育从1986年起到现在已经有16年,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面的道路。现已从原来单一的培训类学校发展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培训到学历教育,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门类和层次齐全的民办教育格局,广泛吸纳了各方资源,弥补了政府办学的不足,满足了社会各种层次对教育的不同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我区民办教育,特别是普通基础教育,在全市、全省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原国家教委和省、市有关领导都曾到我区民办学校进行过考察,我区光华学校已进入省民办学校的先进行列。
我区现有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办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8所。其中学龄前教育机构5所,寄宿制中小学6所,简易中小学14所,职业中等学校3所,培训类学校27所,高教助学类学校3所。全区民办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50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达1000亩,校舍面积近26万平方米,其中办学者自建校舍15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资产约2。6亿元,其中国有资产93。5万元,创办者投入600万元,办学积累近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目前还有未被批准擅自开设的简易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8000人左右。
二、我区贯彻《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工作情况
我区民办教育发展较快,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一方面是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区贯彻《条例》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方针,我区对民办学校实施了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寄宿制学校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区教育局除加强对此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外,还批准在这些学校成立了党、团支部和工会组织,并把其工作纳入区教育局的整体工作。区教育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将简易中小学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培训类学校由于开办的不定期性和生源的不稳定性等原因,区教育局对其采取严把出口关的管理,即严格审查其学籍、学时、学业,最后办理结业证书。对简易学校的管理,各乡镇在抓好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考虑绝大部分简易小学都是廉价租用校舍,有的是民房,有的是年久失修的空余房屋,有的虽是自建新房,但建筑质量不高。简易小学(含未被批准的)的校舍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今年,全区组织专班对简易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安全检查,对已批准的简易学校发放了校舍质量状况调查表,并请有关部门对其校舍进行了安全鉴定,建立了民办学校校舍档案。通过检查,对校舍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要求限期整改,否则强行停止其办学行为。区教育局决定今后申办学校必须有校舍安全鉴定书。凡校舍有安全隐患的一律不予批准办学。
2、适应民办学校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日渐完善。在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方面,我区加强了依法行政工作,依据《条例》的要求,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审理评估小组,负责对学历学校的办学资格、办学条件的评审。
为协调公办与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我区坚持做到“五个一样”即教师职称评定与公办学校一样,三好学生评定与公办学校一样,评选名师与公办学校一样,工会、团队评比与公办学校一样,对教研和教科方面的指导及服务与公办学校一样。考虑到简易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其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与公办学校以及寄宿制学校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区从今年起已对简易学校实行了学籍单列和单独评估的管理模式。上述管理套路的形成为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有证,取缔无证。近几年简易学校无证办学现象十分突出,引起区人大高度重视,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上,“依法取缔无证简易学校”被列为大会议案,要求在加强审批、规范有证简易学校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无证办学。该议案在近两年的办理中,取缔了一部分无证简易学校,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执法难度大,执法力量和手段不强,致使许多无证简易学校虽多次执法仍难以取缔。今年,我区加大了教育行政执法的力度,8月份,由区政府统一协调领导,组织教育局、民政局、房产局、公安局、城管局、安委会等12个委办局,在有关乡镇配合下,对无证简易学校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执法,依法取缔无证简易学校19所,进一步规范了我区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三、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简易学校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我区城乡结合部较多,流动人口多,简易学校多,通过前一阶段对布局合理、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简易学校依法办证工作,以及对不具备办学资格的无证简易学校的依法取缔工作,虽然现在有证简易学校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无证办学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有证简易学校在安全保障、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升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隐患,须进一步规范有关方面的管理工作。无证简易学校仍然存在打而不死的现象,由于这些无证简易学校办学点分散,平时难以监控,往往是执法人员来了就不办,走了接着办,执法成果难以巩固,同时,还存在取缔的学校的学生难以消化的问题,目前我区无证简易学校在校生超过6000人,安置这部分学生难度很大。
2、寄宿学校面临危机。继武汉大西洋学校、新世纪学校倒闭后,我区的帅英学校、香梅学校、华奥学校也相继倒闭,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我区除光华学校外,其它寄宿制学校也不景气。高龙学校生源日趋下降(每学期以5-10下降),已收不抵支,办学艰难。有的寄宿学校从开办之日就没红火过,退学、退费的纠纷经常发生,“官司”连绵不断。由于民办寄宿制学校多数生源不足,目前已出现教育设施闲置现象。
3、民办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我区大部分民办学校实行的是家族似的管理方式,学校的关键部门都是主办者的亲属控制,管理不规范,水平低下。尤其在学校财务管理上隐患多。我区民办教育总资产已达2.6亿元,其中在创办者投入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借贷或集资来的,在我区实施管理过程中,已出现多起因创办者为还款等原因随意抽走资金,致使学校无法保证正常开支和教师工资的现象。此外,民办学校内部资金在分配、使用制度上还不够完善。目前民办学校内部的劳保福利、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等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教职工后顾之忧没有解决,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民办学校各类人员工资福利占经常办学费用的比例不确定,教育积累是否用于分配难以监督。有的学校还反映,学校董事长在资金管理上权利、义务不明确,钱交给了董事长,学生交给了校长,学校正常运行资金没有保障。
4、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困难。随着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民办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我区包括无证简易学校在内已统计的有82个,在我区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不能增加,管理不能收费的情况下,无疑增加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民办教育管理上的困难。如对民办教育办学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因无经费保证而难以正常开展。特别是在审核时,组织考核年审班子对58所学校逐校审核所需经费,常常从教育部门其它经费中挤占。
为了推动民办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针对我区民办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应制度、法规。要抓紧制定符合武汉市情的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力量办学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财产、财务管理体制,细化民办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医疗保险及社会养老等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保证社会力量办学教师队伍的稳定,防止教育资源的流失。
2、按照国家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政府要加大投入,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3、市教育行政要制定有关文件,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为民办教育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几年,普高招线下生,职业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班,开办改制学校等政策的出台,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民办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4、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简易学校办学行为。目前,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是规范简易学校工作。规范简易学校,一要大力宣传“规范有证,取缔无证”的政策;二要在全市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统一的处理意见;三要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手段,坚决取缔那些办学布点不合理或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办学点。
教育调查报告2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____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____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____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____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liu__ue86.com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一贯的教育体制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5、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教育调查报告3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1年8月份,前往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实习。在为期2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对中职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我实习的这所学校的教学老师以及学生的学习概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职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职教师的教学动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中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
教学老师,计66班学生,药剂八班学生
三.调查时间
2011年8月19日~2011年10月14日
四.调查成果
教师:
本次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调查以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通过对学生以及老师进行访谈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策略的选择上有待提高和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设计、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
调查背景与内容
在全国职业教育如火如茶开展的时候,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以此全面完善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技能水平,成为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灵魂和前提,对于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功效是十分关键的。
在信息化、知识化、科技化的今天,中职教师如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社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匹配合适的传播形式以及选用恰当的教学评价,都必须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踏上生产实践第一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生产技能和工作能力。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和投人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但是当前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通过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等,减少和克服在正式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在实习的两个多月里,我发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设计中,进行备课和课堂总结的教师不多,所占比例一般。在备课设计中,作为教学设计重要环节的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很少,准备教案的都明显偏低,而作为教学设计灵魂的制定教学目标竟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可见中职教师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在正式的教学实施阶段的设计中,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述,但在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以及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相差巨大,其中在注重学生实践上值得一提,很大部分的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上,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反馈方面却不太乐观,有待加强。在这其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将详细讨
论。
(一)教学实施设计阶段各教学策略和方法
师生互动与问答教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实践,演示法教学与学生实践,问答与学生实践。这些方法都是许多老师普遍使用的,但是很少有老师几种方法互相穿插在教学中使用。有极少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应用任何策略和方法。
讨论与建议
(二)中职教学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些中职教师对教学设计关注度不够,始终认为它与教学的联系不大,甚至忽视教学设计。其实,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和操作性。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中职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反映在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教师必须加深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系统地、综合地、整体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应适宜,应以注重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和创造性为前提。
在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但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而不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单纯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从本次调查中我看到,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存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演示教学、问答教学等形式。例如,案例教学占了教学过程的四分之一,学生的动手实践则达到了一半,这些都与中职教育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对应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的选择是否都与培养学生的技能相关,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对上课过程的相关分析中,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分组法与案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总之,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其中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该强调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和完善为中心。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初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学,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四)注重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评价是一个评价教学效果、教
学效率的措施,特别是基于中职教育本身固有的属性,教学评价不可或缺。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评价意识较其他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占到了很大比例。但在总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却只占到了五分之一。虽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也可能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却未表现出来,况且有课堂小结的人数只占到了总体的五分之二,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因此,新时期应鼓励和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这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成绩动态地给予评价,及时激励学生或者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胜任工作。
总之,在中职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把教学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不断适应当今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对中职学生的新要求,敢于对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为社会造就全方位的人才。
学生:
(一)、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少数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在访谈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音乐、计算机、化学热情较高,而对
学术性较强的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中职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有少数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二)、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将近90%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一半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一部分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讨论与建议
1、激发学生求学欲望
我曾在计66班收过学生的作业本,我发现学生错别字特别多,并且许多常用的字词不会写,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把这样的孩子推向社会,我们认为对他们自己是不负责任的。所以班主任等老师要做学生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拨动学生内心求学的那根弦。
2、加强正面宣传
对于中职学校在社会上流传的负面反应要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应充分认识中职学校成绩是主流的。教育局和中职学校正在思考将对中职招生方面设置一定的门坎。教育局将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督查和考核。
经过这两个月以来的实习以及调查,目前职业中学的学生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还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改
变这种情况,除班主任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老师讲课之前,除做好自己教学环节方面的工作也应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课时,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将适当启发和适当精讲相结合,尽可能找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围绕老师问题重点认真思考,找出规律,解除预习中的疑难,学生攻克了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体会到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调查报告4
我于2010年10月12日,被分到宝鸡斗鸡中学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数学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ZUI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数学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教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学校规模较大。该校在宝鸡市地区高考成绩排行第五,所以近年来生源不断增加,所以教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宝鸡对教育的投资相当重视,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好,设备先进,设施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好,基础薄好,不过对于普通班级来说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数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数学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大的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数学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的基础程度。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在难度上适当减小,不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能照顾上每一位同学,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数学的教学课堂很关键。因为许多同学在课后根本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大脑都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练习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课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的效果作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一些班级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数学好难啊!”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高中知识相对初中知识可以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你们咬牙坚持,不断地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找到学数学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地把学习方式从初中转变到高中来,适应难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数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多多少少会用到数学知识。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教育调查报告5
一、调查概况
我于________年____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
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ZUI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本文出自查字典范文网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教育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第三篇:成都市温江区农家乐调查报告
温江区农家乐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由于城市人追求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娱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方式,所以农家乐这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应运而生。温江作为一个田园式的生态旅游城市,农家乐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所以农家乐也成为了温江人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农家乐的发展也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温江一些农家乐的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农家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对农家乐的家禽的品种、来源以及销售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分析家禽市场的价值链。
三、调查对象
温江地区农家乐经营者及普通市民
四、调查地点及时间
地点:四川农业大学附近的农家乐
时间:2013年5月25日
五、调查结果
六、数据分析
七、调查结果分析
1、经营品种:大多数的农家乐的经营品种比较齐全,包括了鸡、鸭、鱼、兔等主要家禽产品。
2、品种来源:自家饲养为辅,市场购买和农户家购买为主。
3、价值链:
4、销售量
农家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且以家庭或单位集体消费为主,平时的销
售量都比较小。由于现在温江的农家乐数量过多,除了本店的特色菜和招牌菜销售量较好以外,其他菜品的销量都一般。
5、经济效益
总收益=总收入—总成本(人工工资、原料成本、加工费用等),从上面的图
表中可以看出,鸡鸭鱼兔等的售价都要比进价要高出几倍。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农家乐,客源量大,其经济效益可观。然而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农家乐来说,扣除了人工费、原料成本、房租等费用,其经济效益不是很好。
6、影响农家乐经济效益的因素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影响农家乐经济效益的额因素主要有:(1)原材料的成本(2)配料、配菜的成本(3)客源的多少(4)劳动成本,即工人的工资
(5)房租(6)时间,即淡旺季之分的影响(7)地理位置(8)菜色及味道(9)服务态度等
八、解决对策:
(1)、科学规划。应对当地的资源、环境、文化、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适合游客需要的农家乐产品并完善农家基础设施。
(2)、增强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是农家乐的灵魂,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
(3)、创立品牌。品牌是一种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要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培育出农家品牌。
(4)、搞好培训。农家乐的主体是农民,须加强其业务经营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5)、加强经营管理。一要制定农家乐旅游的地方行业标准;二要凭照经营;三要制定质量评定标准。
(6)、加强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道路建设;改善用水、排水、用电、通讯、上网等条件;改善厨房、住房、庭院及厕所卫生条件。
(7)、加强市场促销。一是进行网上促销;二是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促销;三是编制农家乐宣传手册促销;四是制作宣传标语牌促销;五是举办农家乐主题会推销;
六是借助名人效益开展促销。
九、联想与想象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熊彼特
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旦墨
守成规、思想僵化,就无出路。这是我在此次调研中最大的感触。
第四篇: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乡村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吴腾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渗到各个行业,正在逐步走向乡村。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把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山东省菏泽市乡村计算机普及的现状,我们走访了菏泽市牡丹区的部分乡镇,通过发调查问卷和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具体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山东省菏泽市乡村计算机普及现状
山东省菏泽市隶属鲁西南,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在乡镇,通过开座谈会及其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由于工作的需要,乡镇大多科室都配备了计算机,例如,乡镇办公室、计生办、财所、派出所、统计站等等。另外,乡镇主要领导同志的办公室里也都安装了计算机,乡镇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乡镇各科室的办公能力和工作效率。在农村,通过发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了解到,农村使用计算机不是非常普及,很多农民不了解计算机知识,他们并没有把计算机作为家里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菏泽市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不到10%。虽然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实行了现代计算机远程教育,菏泽市政府也免费为本市的每个村庄配置了一台计算机并连接上了远程网络,但是由于农民计算机知识落后,大多都处于闲置状态。菏泽市农村计算机普及与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和我国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资金、知识、设施、观念等诸多制约计算机普及发展的因素。
二、当前制约山东省菏泽市农村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因素分析
(一)农民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
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城市人来说那是不言而喻的。一是,他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交流工作信息,从而缩短办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亲戚和朋友之间的亲情交流,QQ视频可以使远在天边的亲人交流时似近在眼前。三是,他们可以不断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新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四是,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
间内了解到国际和国内发生的事情,等等。而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根本不了解计算机,他们不知道通过计算机能干什么,还不了解计算机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更不知道运用计算机将会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前,菏泽市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0.8%,除了少数种养大户外,真正通过上网来指导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农民很少。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应用计算机的有关知识
菏泽市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很大。据菏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菏泽市农民受教育人口所占总人口百分比为高中及以上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没有受过教育的占38%。其中,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农民很少。因为缺乏计算机知识,农民不懂得怎样使用计算机,当然也不会为此投资。
(三)农业发展落后,还没有实现从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的转变
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传统的耕作经验为基础,使用机械和人力以及水利进行生产;是粗放式经营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不高;是自我循环和发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信息农业则要求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目前菏泽市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还比较小,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这就决定了上网的回报率较低,这使得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户对网络信息需求不高。
(四)农村的电信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连接互联网费用高
尽管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开始运行,而且内容日益丰富,部分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基本建成,但地市级及县乡级则较为滞后,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特别是有的县乡级因缺乏资金,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菏泽市的农民不能像城市人那样可以选择电信网、移动网、铁通网、广电网、联通网,等等。走进菏泽农村的宽带只有广电网和联通网,而且是用传统的电话拨号上网,费用较高。由于很多农民是为了上网才选择购买计算机的,既然农村的网络情况不理想,大部分农民就不再愿意购买计算机。
(五)一些农民受经济条件制约,买不起计算机
从菏泽市发改委获悉,2009年菏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4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为2.52∶1。由于农民还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及其他生活费用,农民的经济负担依然很重。计算机在农村对部分农民来说仍然是个奢饰品,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是很难下决心买台计算机的。
(六)担心计算机网络会耽误孩子学业,拒绝购买计算机
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了计算机,孩子们会玩游戏,沉迷其中,不务正业,很多的家庭因为孩子染上网瘾而心痛。而最简单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家里不配备计算机,那么孩子玩游戏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在山东省菏泽市农村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宣传,从思想上提高农民利用计算机的自觉性
政府应该加大计算机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向广大的村民朋友讲解计算机的重要性。同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农村,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进行交流,使他们懂得掌握和利用计算将会直接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应用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不会电脑的农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电脑文盲。
(二)组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首先,政府应该抽出专门力量,投入到农村计算机培训工作当中去,就计算机的连接和安装、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的自动恢复等内容对村干部及其村民实施培训,使各行政村的村民初步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安装等技能。其次,充分发挥好乡镇“三支一服”大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到农村义务培训农民学习计算机,手把手地教给农民,让农民敢于下手去简单操作计算机,使农民亲身体会到计算机带来的乐趣,以及学会使用计算机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懂得电脑操作的农民。最后,教育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孩子们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知识以后,会在生活中不自觉的影响他们的父亲及其亲戚,这样更有利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
(三)政府应加大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加快农村互联网的普及 这个是属于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是摆在农民朋友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互联网的建设问题,加大电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硬件设备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还必须及时进行网页维护,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国家财政首次设立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各级农业部门对信息体系建设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其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多种金融机构要支持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提供这方面的专项贷款。最后,政府要积极开辟其他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信息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针对菏泽市农民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及各地乡镇的情况大不相同的状况,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信息化的实验示范。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宣传和样板展示,并不断扩大辐射推广面积和范围,以此来全面推动菏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能够从农业信息网络中获得更多的实用信息,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体会到“种地用电脑,庄稼长得好”的信息价值。例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2010年10月份,菏泽市将在牡丹区选择一个村庄实施计算机控制下的自动灌溉项目,电脑系统将自动检测土地墒情,根据田地湿度自动进行灌溉,改变传统的人工灌溉方式,达到节水、节力及其田地及时灌溉的目的。
(五)做好农村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合理地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做一些事情,能使孩子们从计算机中获得乐趣,从网络中学到知识,而并非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从而荒废了学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切实做好上网孩子的思想工作,让计算机发挥
其优势,而不是成为毒害孩子们的工具。
通过几天的走访调查,我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情况不容乐观,农村计算机事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在农村普及计算机一般应用知识,应是当今所急。这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才与资金的投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农村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会越来越好。
做一个社会实践,当然不能只是做个调查报告这么简单。调查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途径而已,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应该把我学习到的知识,以适当的机会奉献给社会,而农村计算机的普及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将在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同时,把一些时间放到农村计算机普及上面去,充分发挥大学生有知识、有活力、吃苦耐劳的特点,为社会做一些应有的贡献,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履历。
第五篇:足球普及情况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时间:寒假假期
地点:本地区
对象: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人
范围:足球运动
主题: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
科考方法: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调查后的分析:
本次调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很差。
调查前,我准备了二十多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是用来给农民,学生,以及商人或工人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填写的,据搞查了解,我总结如下:
一、国家对足球运动的推广和投资力度不够,当前的体制下不利于足球的普及与提高,城乡的足球投入有较大差距。
在当前,全社会都在抢抓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育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体质的好事。地方上教育和体育已经和二为一,改为教体局。也为足球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如果能在广大农村开展“千校百队”活动,让校与校、村与村之间经常搞一些足球比赛,这对足球的普及大有好处。这种比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体质的同时,又能提高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不再沉溺于网吧的侵害。
二、学校足球普及困难重重
据中国足协最近调查的41个城市中,15个城市中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校、区、市级足球赛,仅占41个城市的36.6%。而只有11个城市在中学开展校、区、市三级足球比赛,仅占总数的26.8%。另有15个城市开展情况不祥。超过六成以上的城市难以保证中学、小学同时开展足球联赛,这让中国足球在学校探求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传统训练体制的制约。足球职业化后,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足球队转变成市场环境下的职业队。体育局与足球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不再有向上输送人才的指标,使得中小学训练单位失去后备人才输送方向。其次,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足球后备人才走上市场化后,地方教委认为学校可以不必承担输送人才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不再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从整体上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遭到了反对。在各方利益冲突下,校园普及足球非常困难,资源短缺使得具有天赋的中小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此外,青少年能否参加足球运动大多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在孩子发展中极力排斥一些对抗性强、易受伤的项目。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家长们不由自主地认定孩子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
调查后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普及足球不能光喊口号,只做表面工作,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广大人群的足球普及,只有真正普及了,中国的足球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