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5篇)

时间:2019-05-14 03: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

摘要:诸葛亮一直被誉为忠诚的楷模、勤政的榜样,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国人世世代代尊崇敬仰。诸葛亮的忠诚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佐先主忠诚不二;辅后主专权不越位。他一生中的勤政业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突出方面:安民为本、举贤任能、事必躬亲、严于律己、赏罚分明、南征北伐。

关键词:诸葛;忠诚;勤政;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一直被誉为忠诚的楷模、勤政的榜样,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国人世世代代尊崇敬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忠诚的楷模

忠诚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尧问》:“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是说人的忠诚产生于思想内部,而修饰表现于外在,传播于四海。忠诚是指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表里一致,没有二心。如:忠诚老实、忠诚可嘉、忠诚勇敢、忠诚可靠、对祖国无限忠诚。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

忠诚,是诸葛亮一生的做人准则,他在《兵要》一文中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是说一个人的忠诚好比鱼和水的关系,鱼没有水就会死,人如果没有忠诚的思想观念,就会变得凶残,没有人性。他还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诸葛亮《察疑第五》),简短的四句话,就把世间的忠诚比喻的十分贴切。诸葛亮的忠诚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佐先主忠诚不二。自从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山以后,就一直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辅佐。尽管刘备当时势力单薄,还没有立足之地,又被曹操追的弃新野、奔樊城、败当阳、逃夏口,东奔西走,狼狈不堪,但诸葛亮从来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和怨言,始终忠诚不二的跟随刘备,不离不弃,为刘备出谋划策,携手共度难关,帮助刘备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终于使刘备一步步的转危为安,势力扩大,设坛称王,成为可以与曹操和孙权对峙鼎力的强大诸侯,最后在成都立国称帝,割据一方。

章武三年(223)四月二十四日,昭烈皇帝刘备病死在白帝城(重庆市奉节县)的永安宫。临终前,刘备诏诸葛亮、李严等托付后事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邦定国,一定可以成就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干不了,你就可以亲自夺取皇位。当时,诸葛亮一听,立即跪地叩头,而且痛哭流涕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见诸葛亮《泣答皇帝托孤》)。诸葛亮说,我一定会竭尽全部的力量,报效我忠贞的气节,直到我死为止!刘备被诸葛亮深深的感动了,他老泪纵横,当面给他的儿子刘禅、刘永、刘理交代,要他们今后一定要“父事丞相”,把诸葛亮当做父亲一样尊敬。后来十二年的事实证明,诸葛亮到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都一直在忠诚的辅佐后主刘禅,从来没有丝毫的不忠行为。为此,东吴太子太傅张温曾经评价说:“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见《三国志〃吴书〃张温传》)。象诸葛亮这样忠贞不

二、肝胆相照的感人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2、辅后主专权不越位。后主刘禅即位以后,只有十七岁,根本没有实际能力管理国家,朝廷一切大事不得不都由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来处理君王的事情。当初,由于刘备率蜀汉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而在夷陵之战惨败,使蜀汉国力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东吴孙权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因为刘备的伐吴而彻底决裂,破坏了原来诸葛亮苦心经营多年的“孙、刘联盟”战线,迫使东吴不得不给曹魏称臣,开始对蜀汉政权虎视眈眈。恰在此时,国内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朱褒、雍闿、孟获等又乘机纷纷叛乱,烽烟四起,他们攻城略地,残杀汉人官员,人心惶惶,蜀汉政权堪称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因此,诸葛亮迅速派遣邓芝为使者恢复孙、刘联盟,解除外来压力,回过头来,又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平叛,坚决镇压西南地区叛乱首犯高定、雍闿和朱褒,同时对威信较高的孟获,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怀柔政策,进行七纵七擒,孟获不得不十分佩服的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从而彻底征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安定南方。彻底解除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后,诸葛亮又全力以赴的处理内政。

诸葛亮在处理内政时,无论是国计民生、官员升迁、降职或者是赏罚,他都事事与大臣们商议,向后主刘禅请示汇报,做到了忠于职守,公正廉明,根本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和政治野心,无论做任何事情,他从来都不会越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的忠诚、勤政、廉洁思想和行为,不但被后主认可和信任,而且被朝廷官员和老百姓尊重敬仰,真正做到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当时人评价说:“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见《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就连被诸葛亮亲自处理过的马谡、李严、廖立、向朗等人,都很服气,根本不怨恨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有的人还失声痛哭,认为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而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了。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影响之大。为此,蜀汉蜀郡太守杨洪评价诸葛亮说:“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见《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象诸葛亮这样忠君敬业而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中华民族忠诚的楷模。

二、勤政的榜样

勤政一词,最早见于晋人成公绥(231—271)的《贤明颂》,文中说:“王用勤政,万国以虔。”成公绥是魏末和西晋初年的博士,历任中书郎,很有才华。由于当时的皇帝司马炎能够勤于政事,所以,他写书歌颂司马炎是贤明的君主,其他国家都会虔诚的来归属朝贡。勤政,就是指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历来被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所提倡,也为儒家思想所肯定,同时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诸葛亮自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就一直忠心耿耿、勤政敬业的为刘备和后来的蜀汉帝业勤奋做事,归纳起来,他一生中的勤政业绩有以下几个突出方面:

1、安民为本。诸葛亮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见《尚书》)的道理,因此,他说“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见《又称蒋琬》)。他认为,政治工作首先要以安抚老百姓为根本要务,不要去作虚假的表面工作。因此,他在益州作军师时,就十分重视水利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事,解决民生问题。当时,他自力更生发展蜀锦丝绸业和煮盐,成为当时益州重要的经济来源。做了蜀汉丞相以后,他更加重视国计民生大事。首先,他派3000士兵长期驻守在都江堰,维护和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利益。

南征时期,他给西南少数民族带去了汉民族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至今西南各民族都还在怀念诸葛亮,说诸葛亮当年教他们盖房子。教他们种地,还教他们做漂亮的衣服和帽子。

北伐期间,诸葛亮又让军队治理汉江,发动群众,因地制宜修建堰、塘水库设施,防止旱、涝灾害。同时,又因地制宜开创冬水田,帮助老百姓种地,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队军需,造福汉中人民。七十年代以来,勉县蜀汉墓葬出土的陶水塘、坡池、冬水田和持偛俑模型等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见郭清华《论勉县出土的三国文物》文博,1994年第三期)。即便是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垒的百余天中,他还让军士轮流与当地老百姓一起种地。他说:“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进民财”,做到“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秋有余粮,以给不足”(见《诸葛亮集〃治人》)。

2、举贤任能。诸葛亮说:“治国犹若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治身,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举措》)。他把治国举贤和养身做了形象的比喻,充分认识到成大事必须用贤才的道理。他还说:“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他又说“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见《举措第七》)。他认为,修建房屋必须用直木为柱子才能够坚固,辅佐必须用品格端正的人士才能够为贤良。真正的好木料出于大森林,真正的人才不但出于下面,而且都有特点和个性。选择人才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不能够因人而设位臵。不然,就要出乱子。按照这些标准,诸葛亮先后破格提拔了蒋琬、李绍、马勋、宗预、秦宓、杜威、俊彦、费祎、董允、郭攸之等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在选拔人才的同时,诸葛亮还做到了“用人唯贤”不避仇。比如:建安十三年(208),刘巴北上归降了曹操,赤壁之战后,他受命为曹操招降纳叛,想帮助曹操收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直接与刘备和诸葛亮为敌。后来,刘巴归降了益州牧刘璋,又帮助刘璋抵抗刘备取益州。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不计前嫌,一再说刘巴是个难得的人才,劝刘备重用,果然,刘巴被刘备封为尚书令,在帮助刘备发展益州经济和稳定局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再如黄权,原来是刘璋部将,他曾经积极帮助刘璋抵抗刘备取益州,是个强劲的对立面人物。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发现他是一个各为其主的忠诚良将。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就劝刘备破格提拔黄权为偏将军,忠心耿耿的为刘备服务。

杨洪原来是李严部下的功曹小吏,诸葛亮发现他才识非凡,破格提拔为蜀郡太守。杨洪的同乡杨戏,仅仅二十余岁,诸葛亮发现他管理监狱和法典是个人才,就破格提拔,果然,杨戏“职典刑狱,号为平当”(见《三国志〃杨洪传》),口碑很好。再如,将军向宠忠诚老实,精通军事,又屡有战功,为此,诸葛亮在北伐曹魏上《出师表》时,向后主刘禅推荐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匀,晓畅军事”,建议后主在他走后,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多多和向宠商议。诸葛亮认为,费祎、董允、郭攸之都是“智虑忠纯”的大臣,因此,宫中的大小事务,多和他们商量,必然会有所广益。

3、事必躬亲。诸葛亮早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隆中对》时,就为刘备策划了夺荆州、取益州、定汉中,和“联吴伐魏”的决策,并且毅然决然的出山辅佐刘备。从此以后,他就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出谋划策,不辞劳苦,一步步实现了计划。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行邦宇之大权”,他遵照白帝城托孤,全力辅佐后主。但是,诸葛亮“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见《兵要》)。他十分明白“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勤功也。君勤其政,臣勤其事”(《便宜十六策》)的道理。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臵,勤勤恳恳的主动做好自己份类的工作。当时,蜀汉国力衰败,叛乱迭起,人心惶惶。加之蜀汉政权的人员既有刘备的故旧亲属派、襄阳派、益州派。外来降将派,还有不少的西南少数民族派,结构十分复杂。这些人的语言、生活习惯、信仰各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触犯刑律和管理规定的事情。为了严肃刑律与管理章程,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到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防止发生冤案或者产生更大的矛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诸葛亮事必躬亲,大小事务一一过问,凡是将士杖责二十军棍的,都要经过他的亲自审查批准,足见其繁忙和辛劳。

4、严于律己。诸葛亮说:“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见《君臣第二》)。短短的几句话,把各种关系的处事原则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以来,诸葛亮始终严于律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处事不偏不倚。他还说:“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见《将苑〃出师》)。不要高高在上而瞧不起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议,更不要因为自己有功劳而失信于人。作为蜀汉国家一人之下的最高领导人,诸葛亮规定自己必须做到,“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见《教令第十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亲自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安营扎寨之后,就紧锣密鼓的准备第一次北伐事宜。次年春天,他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出击眉县,自己准备出其不意的进攻曹魏腹地祁山。为了给两路大军运送粮草,诸葛亮让自己的义子驸马都尉诸葛乔(当初,诸葛亮无子,将哥哥诸葛瑾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子。227年7月,才生了亲子诸葛瞻)负责押送粮草走最艰险的五百里栈道褒斜道,给赵云、邓芝军营送粮草,结果,诸葛乔累死在运粮草的路上,这时候,他才二十五岁。诸葛亮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乔本当回成都,思维宜同荣辱。今使乔督六百子弟兵传入谷中”。作为统帅的诸葛亮,把自己心爱的义子安排在最艰苦的道路运粮草,不搞特殊化,没想到累死在前线,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再如,建兴六年(227)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不听众将劝谏,执意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今天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九十里之陇城镇),结果,马谡兵败又弃军逃跑,迫使蜀军全线败退,给北伐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事后,诸葛亮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除杀了心腹爱将马谡以及张休、李盛,夺了将军黄袭的兵权,处罚了陈式等其他有过之人之外,还因功劳奖励了副将王平、高翔。除此之外,他还给后主刘禅上表,追查自己失察和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要求将自己贬官三级,以示惩罚。

5、赏罚分明。早在刘备214年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就和刘巴、法正等人制定了《蜀科》法典,作为管理益州的法律依据。后来,诸葛亮又定下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的相关戒律条款,明确告诉大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此让大家自觉遵守。诸葛亮认为,“教令为先,诛罚为后。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赏罚第十》)。从此以后,诸葛亮一直按照相关的法典和戒律来管理蜀汉事务,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如:骠骑将军李严是蜀汉的重臣,刘备的心腹。刘备死后,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关键时刻讨价还价,不服调遣,尽管诸葛亮处处关心照顾他,让着他,但他仍然不满足。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时,让李严从汉中往祁山前线运粮草,李严贻误了时期,又怕军令责罚,便伪造后主刘禅诏书令诸葛亮撤军,给北伐带来严重后果,李延自作聪明,还想把责任推给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查明事实真相,上表后主,将其贬官为民发配梓潼郡。

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是刘备的襄阳旧部,有背景,应该是诸葛亮第二,所以狂妄自大,不分场合的蔑视刘备和廷大朝臣。为此,朝廷大臣多次向诸葛亮反映,说廖立是“乱群之羊”。经过诸葛亮多次教育,他就是不改,诸葛亮不得不上表后主,将其贬官为民,发配汶山郡。

再如益州旧臣彭羕,曾经毁谤益州牧刘璋而被处“髨刑”(剃去毛发)。后来归降刘备,他旧病复发,说三道四,诋毁朝臣。诸葛亮多次教育就是不改,因此,他提醒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让刘备注意此人,刘备将彭羕降职使用。彭羕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的污蔑刘备与朝臣,还联络马超准备造反。马超汇报给诸葛亮后,诸葛亮便上表刘备,将其收监,彭羕更加牢骚满腹,结果,被处死在狱中。

诸葛亮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答法正书》)。诸葛亮在赏罚上从来是泾渭分明,因此深得人心。真正达到了“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评语)。为官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影响感动了当时的蜀汉朝和魏国,例如,蜀汉尚书令樊建说:诸葛亮“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附“董厥、樊建传”)。蜀汉的辅汉将军张裔评价诸葛亮也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见《三国志〃蜀书〃张裔传》)。就连魏国大鸿胪刘晔也评价说:“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见《三国志〃魏书〃刘晔传》)。魏国扶风太守傅干评价说:“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见《补三国志〃傅干传》)。

6、南征北伐。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白帝城病死,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让他全权辅佐后主刘禅。幼主刘禅即位以后,大小事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诸葛亮肩上。这时候,蜀汉国力由于刘备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惨败而极度的空虚,曹魏和东吴对蜀汉政权又虎视眈眈,国内的西南地区叛乱四起,形势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为了巩固蜀汉帝业,诸葛亮日夜操劳。他内修政理,安定人心,对外又迅速派遣大臣邓芝与东吴修好,尽快稳定局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叛乱忧患,他亲自挂帅,南征高定、雍闿、朱褒,用攻心术“七纵七擒”孟获,终于平定了西南叛乱,稳定了后方,同时也使蜀汉国力大增。特别是,诸葛亮为了报三顾之恩,尽托孤之忠,实现他提在《出师表》中提出的“收复中原,兴复汉室”,让后主“还于旧都”长安的目的,他亲自率军进行五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三国演义》称为“六出祁山”。当时,曹魏占据全国十个州,人口四百四十三万,而蜀汉仅仅益州一个州,人口九十四万,蜀汉与曹魏在各方面的悬殊都很大。可是,诸葛亮认为,曹魏伐蜀汉是迟早的事情,“与其坐而待毙,孰于伐之”(见《后出师表》),因此,他积极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不断地主动出击,北伐曹魏,把战场摆在敌方,变被动为主动,使曹魏始终不能够实现图蜀的目的。北伐期间,诸葛亮每次都是率军亲征,运筹帷幄在第一线,直接威胁着曹魏,使曹魏“畏蜀如虎”(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为了蜀汉帝业,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见杜甫《蜀相》)的结果。他死后,还遗命葬在汉中定军山下,以自己死虎的余威为蜀汉守护着北大门,激励后来的将士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曹魏。诸葛亮的这种勤政敬业精神,让后世代代怀念和称颂。

历朝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歌、文章和匾额、楹联以及碑刻等等比比皆是,有关他的成语典故、歇后语、谚语耳熟能详。诸葛亮活动过的遗址、纪念祠庙到处可见。他的相关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难看出,诸葛亮世世代代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他是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形象大师,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 郭文清.三国风云定军山.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年.[3]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第二篇:由《孔子》看“文化”内涵

由《孔子》看“文化”内涵

前日,欣赏完热播一时的电影《孔子》后,内心泛起了一丝波澜。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经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我的浅薄,是无法对孔子品评,笔尖触及“文化”也是不入流的个人见解。

春秋末年,周王室的大厦已危危可笈,各诸侯国割据一方,战火飞,五霸出。就是在这个气势磅礴的时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的发展。孔子携其儒家思想是在这么一个时代游走在戎马战乱中,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已接近礼崩乐坏的战国末年,他的政治理念也已渐行渐远。直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得以奉行。

较之喜欢电影中所拍摄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宏,宛如真实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周润发对孔子的表演也是拿捏的恰如其好,无论从神态还是语言、行为,让我仿佛感受到了那个为理想世界而活着的孔子,感人至深。只是很多影评人对《孔子》的评价不甚完满,剥茧挑刺,其实我认为,孔子被尊谥“大成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世人对他思想的理解又是多面的,能把握其精神实质,使自己在观影中受悦,即以足矣。

但《孔子》仍旧有让我喟叹之处。影片中,孔子在鲁国不得志而离家弃子,决定游说各国时,曾参对其说了一句让我甚是反感的话,“夫子,你不是告诉过我,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吗?”翻阅历史,孔子救家奴、隳三都,即使被后人谓之丧家犬也无法改变他教化世人的赤子之心,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小小鲁君的“不可教也”而丢盔弃甲、倒戈相向呢?就会变置内心的理念来迎合世界?这是剧本对孔子精神本质的误读。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去年的《孔子》热到今年年初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最新耸立起了一座孔子青铜像。外媒大呼“孔子归来”!同时我们也目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历程,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糅合了孔子“文化”的“大和”思想精髓;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方针也闪烁着孔子思想中“仁”的思想光辉。钱文忠在做客《百家讲坛》中提出,“文化到底有什么用,这我还真不知道,但是,如果这个社会没有文化,那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的”,“文化是什么?比如一个杯子,玻璃有用吗,没有。真正有用的是被玻璃围起来的空间,就是这个空间发挥着盛水的作用。文化就是这样,看不到,摸不着,但他无处不在,时刻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国六十年、建党九十年、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发展的轴心,是不可割裂和丢弃的。

谈及一个企业,小企业靠决策、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得靠的就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内涵是真正助力企业发展壮大的软实力。2011年是国家电网公司品牌建设年,而“三品”工程、“讲责任比奉献创先争优”一系列活动是打造品牌形象的实践形式,通过在社会公众中塑造“责任央企“的品牌形象,也是公司深化企业文化内涵、用品牌引领战略提升企业软实力的载体。继而《全国电力行业核心价值公约》的发布再次把“文化”的战略意义提升至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高度,这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电力行业涵盖电源、电网、电建甚至新兴电动汽车等全部产业链,行业文化的使命即是在整个电力行业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粘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由此,文化的弘扬和渗透是迫切和深远的,任重而道远。

江西南昌供电公司

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王婷2011年9月13日

第三篇:从诸葛亮的悲剧看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诸葛亮的悲剧看人才培养的意义

经营企业,靠两大法宝,一是资金,二是人才,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识。权衡二者分量,人才问题当属第一等要事。

论起人才的价值,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有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得天下。”可见人才对于一国之兴,意义何其重要。治理企业,虽不及治国复杂,但道理一样,也是人才难得。

但是我们往往又不免疑惑。既然贵为天下治国安邦人才第一、第二的卧龙凤雏,得其一能得天下,缘何二者兼得的蜀汉竟然仍不免衰亡呢?难不成卧龙凤雏浪得虚名?

历史早有公论,诸葛亮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有智慧化身的美名,有“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高度判断力,有刘皇叔白帝城托孤的高度信任。倾国文武,尽归调度,但是后来仍然免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的后果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直至后来,后主阿斗被西晋兵马所获,乐不思蜀,一个姜维,鼓掌难鸣,兴复汉室,终成美 梦,“长使英雄泪满襟”,让后辈们扼腕叹息。历史给诸葛亮开的这个天大玩笑,证明了诸葛亮的个人悲剧注定了蜀汉的悲剧。这绝不是对诸葛亮个人的不恭,相反,正是因为太多的人把诸葛亮奉为神明,才让一国之安危系与一人之身,蜀国的悲剧悲就悲在诸葛亮是“一个人在作战”。

第四篇:诸葛亮文化现象

诸葛亮文化现象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沉,已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关于诸葛亮,除史传记载外,有传说故事、论赞诗文、话本戏曲、小说评话、绘画雕刻、名胜古迹、祠庙祭祀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也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国内走向国外,从政治、军事、经济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正在日益扩大和深入。本文仅就其形式,成因及意义略作探讨。

1.诸葛亮文化现象的种种形式

诸葛亮文化现象表现形式虽多,而其本源,或者称为源头,无疑当是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引。《三国志》书中除《诸葛亮传》外,提及诸葛亮的地方还有55处之多(含裴注,见《三国志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把诸葛亮的生平、业绩、道德、情操都记录了下来,以后的各种诸葛亮文化现象,都是以此为母体发展和衍生的。

不少学者指出,裴松之注引中的“七擒孟获”、“大星殒落”、“死诸葛走生仲达”等,带有传说的性质。这说明,在诸葛亮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已开始在民间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流传、加工、改编和创造,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日益丰富和精彩。根据目前出版的《三国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国人物别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出版)、《三国名人传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诸葛亮传奇》(陕西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诸葛亮的传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书统计,关于诸葛亮的美好传说故事已达150个之多,流传地区也很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是诸葛亮文化现象生根发展的肥沃土壤。

对诸葛亮的评赞在三国时代就开始了。蜀国的吕凯称“诸葛亮英才挺出”。(《吕凯传》)邓芝对孙权说:“诸葛亮亦一时之杰。”(《邓芝传》)魏国的刘晔说:“诸葛明于治而为相。”(《刘晔传》)贾诩称“诸葛亮善治国”(《贾诩传》)。吴国的大臣张俨著《默记述佐篇》,评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优劣(《诸葛亮传》注引)。西晋的张辅著有《乐、葛优劣论》,专论乐毅与诸葛亮的短长,对二人作比较认识。其后,评赞诸葛亮的言谈文章不断。明末自称诸葛亮的三十六世孙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附评传》一书(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重印),搜集历代评论编为四卷。清代张澍编的《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辑录了唐代及唐以前评赞诸葛亮的文章,编为二卷。可惜搜录得都不全。由于目前没有关于诸葛亮论赞的专著,其数量难以精确统计。

从东晋桓温的《八陈图》诗开始,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就不绝于书,仅唐代就达40首之多。我曾经从自己搜集到的三百多首(下限为清代)中选出90首,辑成《历代咏赞诸葛亮诗选注》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我发现这些诗篇,凡诸葛亮的事迹和遗迹,无一不咏及;诗篇的作者包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各种人士,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种罕见的现象。

关于诸葛亮的画像和雕像(或塑像)最早出于何时,不见诸记载,不过,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已绘有诸葛亮画像(见清赵冀的《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序》),宋代也有诸葛亮画像(见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还有《三顾草庐图》(见《大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只可惜这些绘画作品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有明代《三才图会》书中的孔明半身像和清代南熏殿藏《历代名臣画像》中的诸葛孔明造像。关于诸葛亮故事的绘画资料则十分丰富。元代的《三国志平活》和《三分事略》二书均为上图下文,插图中有许多关于诸葛亮故事的图画。多种明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代刻本《绣像全图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诸葛亮故事的绘画。如明瓦历十九年刻本中有19幅,清代《第一才子绣像全图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一幅绣像和40幅插图。只是这些绘画都不甚高明而已。现在出版的几种《三国演义》连环画,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就已经进入较高层次的绘画艺术的领域了。

唐代四川的武候祠内已有诸葛亮的塑像。杜甫诗中有“宗臣遗像肃清高”,武少仪的诗句“武候神像俨如存”等,就是明证。宋代的朱熹曾立孔明木刻像在白鹿山洞内(见《坚瓠余集》卷四引《闻见杂录》)。其后,各地陆续兴建的武候祠庙内,均有孔明塑像。

唐代的“说话”,宋代的“讲史”,都有“说三分”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诸葛亮的内容。“说话”和“讲史”后来发展成说书艺术,受到下层百姓的欢迎。由中央电台播出的袁阔成演说的评书《三国演义》,在那段时间曾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听评书三国故事热”,其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倍受听众喜爱。

现存的元末明初的三国故事戏曲有54种,有关诸葛亮的剧目达15种之多。在近现代舞台上,三国戏特别多,有“数不清的三(国)列国(戏)”之说,而诸葛亮的剧目有59种(参见陶君起著《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近现代各地还出现了擅演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的戏曲名角。

罗贯中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诸葛亮作为该书的中心人物。清初毛宗岗在评改此书后,著文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如林,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度。在草庐之中,而识天下三分,则达乎大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罗贯中把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忠贞忧勤的丞相和神机妙算的军师,塑造为一个封建社会尽善尽美的经纶济世之土。《三国演义》小说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使该书成为诸葛亮文化现象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

众多名胜古迹,是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一个特色。这些遗迹一部分为诸葛亮显迹所至而留下,一部分与他间接有关、甚至无关而为后人所附会。捡阅地方志,可以看到各地在历史上仅以诸葛亮命名的地名就上百。什么诸葛城、诸葛营、诸葛寨、诸葛堰、诸葛堤、诸葛井、诸葛洞武侯山、武候坡、武侯桥、武侯岩、孔明寨、孔明洞等等。关于诸葛亮遗迹之多,可以说是我国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自公元263年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为诸葛亮建庙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甘肃、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十二省的不少地方相继修建起一座又一座武候祠。历史上究竟有过多少武候祠,已经无法统计了。据有关地方志记载,清代在云南省有三十四座武侯祠,贵州省有十八座,而四川省有四十座。仅成都市一地,历史上先后就有过八座。直至今天,全国保存下来的,被列为保护单位的武侯祠也在十座以上。而且,不少地方的武候祠已形成赶庙会的风俗,每年定时举办祭祀活动。如台湾南投县的武侯祠,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生日,要举行祭祀活动三天,来祭拜者数万;浙江兰溪的诸葛镇,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的生日,要在镇内诸葛祠堂举行仪式,办庙会,现又改为商品交易会。

诸葛亮文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主要部分。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表现形式。如诸葛亮在道教方面的影响,在阴阳八卦、星占术方面的种种形式等。根据文化学的定义,文化从结构和层面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名胜古迹,祠庙建筑是物质文明的体现;而诸葛亮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少建树又属于制度文化;他在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民间风俗方面产生的影响则属于精神文化。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函盖面是比较全面的。

2.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个历史人物,能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本人是一位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卓有成就。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出佐刘备后,施政治蜀,“外联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陈寿:《进诸葛亮集表》)诸葛亮一生的所作所为,使西南地区的政治清明,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这在客观上符合当时人民要求结束战乱的强烈愿望,对历史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百姓十分怀念这位清正廉洁、勤勉忠贞的丞相,留恋他给蜀地带来的安定繁荣。这种深切的缅怀,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唐代的孙樵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唐文粹》卷五十五上,《刻武侯碑阴》)裴度到成都两年,耳闻目睹蜀人对诸葛亮的崇拜,他在武候祠祭拜孔明后撰文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人海际天,知公德音。”(同上,《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尝碑铭并序》)诸葛亮的功德,如江水长流,如高山长存。因此,人们修祠建庙祭祀他,保护与他有关的遗迹,同时附会出大量的遗迹,一代一代传颂他的故事,以表达崇敬之情。

其次是社会政治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为争夺皇位,父子兄弟君臣反目厮杀的事件层出不断。而诸葛亮身为两朝大臣,刘备在时,他竭忠尽智,为之奔走效力;刘备死后,他大权在握,独专朝政,辅佐其子更加兢兢业业,日理万机,南征北战,出将人相,慎始全终,直至殒身五丈原军中。他的忠贞十分难能可贵,倍受统治者的青睬,所以被历代君王树为典范,让臣子效法。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要求大臣房玄龄等“企慕及之”,学习诸葛亮(《贞观政要》第十六)。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胸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乐于为君王所用。但是,昏君奸臣当道的严酷现实,使他们空怀建功立业之志,在具济世匡时之才。于是,他们撰文赋诗,把满腹幽怨借前代的明君良臣宣泄出来。杜甫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前后写了十多首诗篇,深情沤歌诸葛亮,在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同时,又借古人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感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社会**之时,在外族入侵之际,人民渴求安定,需要精神力量。“《出师表》上留遗恨,犹自千年激壮夫。”(薛逢:《题筹笔驿》)在宋元时代,人民在反抗北方落后民族的侵略压迫时,为了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和多次北伐的精神中寻求力量,于是,编织出很多关于他足智多谋的故事,以激励抗敌御侮的斗志。

再次是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沉积在人们心里的价值取向,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最大。

中国传统文化属伦理型文化,提倡人的最高需要是道德需要,人生的最大价值是道德价值,在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它要求后者服从前者,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观,就具有十分强烈的伦理化特征,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受这种价值观的制约和支配,人们在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其好坏善恶,而不是根据业绩功过来判断其人其事在历史上的作用。以这种伦理型价值观对人物评判最为突出和典型的例子,可能要数三国时代的曹操和诸葛亮了。

诸葛亮与曹操相比,论才干,在理政、打仗、用人等各方面都稍逊一筹;论功绩,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二人的贡献也相差一等。这些,在史学界是公认的。然而,千百年来,诸葛亮则得到过誉的称颂,名垂宇宙;曹操却屡遭贬斥,横遭唾骂。原因何在呢?一方面在于二人秉性品格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伦理观,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凝结于中国人心理中的传统价值观所作出的评价。

由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化特征,中国人在评判人与事的是非时,总喜欢归为正反两类。例如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仁德与残暴、信义与狡诈、廉洁与贪污、聪明与愚笨、勇猛与怯懦等等。在两者之间;人们又总是推崇前者而摒弃后者。三国人物也曾被归类,清代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就称诸葛亮为“智绝”,关羽为“忠绝”,而曹操则成了“奸绝”。这种不好即坏的分类是片面性的,不过,它宣泄了一个民族强烈的爱憎感情。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既是我们民族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3.诸葛亮文化现象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文化现象是在1700多年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而且至今,这一过程并未结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当在新的文化领域中有新的形式出现时,也会有新的诸葛亮文化现象出现。如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三国演义》邮票、三国人物文化衫等等,就是新时代所产生的新形式。

各种表现形式的诸葛亮文化现象,有雅俗之别和古今之分,而且在内涵上也有差异。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当他迈进后人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就被熔铸、再造了。人们不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想追求寄寓在他的身上,并作了种种艺术再造。所以,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诸葛亮,已获得了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他不再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复制品,而是反映着再造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种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元代中期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刊刻的《三国志平活》,是民间艺人讲史说书的一个底本。书中的孔明是一个性格粗豪而有神奇本领的军师,兼备“人也,神也,仙也”于一身。他缺乏雍容儒雅的名士风度,也没有避世逸民的闲散习性。这是因为处在反抗外族压迫下的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理想和经验创造出的一个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人物。这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大大不同。面唐代诗人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大名垂宇宙”,受到明主知遇而“誓将雄略酬三顾”的一代宗臣。

无论是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或者民间祭拜的神人,诸葛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从总体和主流上看,它凝聚着晋唐以来各类人们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了各阶层人们意识的折衷。

诸葛亮文化现象反映出的历史观,是一种英雄史观。中国传观文化中的英雄、神灵崇拜现象十分突出,对各种历史人物的崇拜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也反映出他们的种种愿望。对诸葛亮的崇拜,除去迷信和荒诞的成分外,则是古人对清宫贤相的崇敬和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等。诸葛亮文化现象反映出的道德观无疑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典型体现。我在《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一文中,指出了他的价值取向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拙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3期)。评价诸葛亮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若以成败论英雄,则把事功作为评判的价值标准,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大业未能成功,兴复汉室的壮志未酬,他是一个失败者。而诸葛亮文化现象是以伦理道德作为评判的价值标准,充分肯定并弘扬了诸葛亮的尽忠、尽职、尽责精神和北伐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价值取向。

人类对智慧的肯定和崇拜是超时空和超阶级的。诸葛亮文化现象创造出一个我们民族智慧的崇高典型,这一典型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各朝各代的人们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诸葛亮文化现象能够形成和发展,并进入今天的现代生活,正是因为它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超凡的智慧。

诸葛亮文化现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从总体和主流上看,它体现出的忠贞品格,坚定意志,折而不挠的精神,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等优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对今天的中国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中国悠久历史所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大力弘扬,以为现代化服务。诸葛亮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部分,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

在当前改革开放时期,一些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人欲望采取放纵态度,为满足私利而不择手段,置道德法律、国家和集体利益而不顾,以致损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诸葛亮文化现象所体现的重义轻利、尊公轻私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继承下来,注入现代社会的新鲜内容,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作为人们高层次的道德要求,用以扼制见利忘义的歪风邪气,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大业服务。

当前社会存在着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并存的现象,而发扬传统的理想人格,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诸葛亮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包涵有重责任,讲义务,积极有力,自强不息,提倡立德立功等内容。我们吸取其中的精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对于振兴民族精神,补偏救弊,培养“四有”新人必定有积极的意义。

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我们当今的物质文明建设中能发挥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更为突出。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日益扩大和深入。

(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谭良啸)

第五篇: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 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 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成为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或政治观点的工具,从而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美国电影研究美国文化可以客观立体的探索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以期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个人英雄主义所反映的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典型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在电影《2012》中,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美国梦:一个是小说家杰克森,一个是印度科学家阿德里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克森是个失败的小人物:一个仅有四百多本销售量小说的作家;家庭危机严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边还有位展开强烈追求的男性朋友。这种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团糟。尽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书得到了科学家阿德里安的赏识,杰克森与阿德里安结识,为后来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国人民打下基础。杰克森在带着孩子郊游的时候偶然得知地球将毁灭的消息,于是展开了营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电影给我们直接的视觉展示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在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难背景铺垫。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命考验,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英雄。这也反映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我实现。

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 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下载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姓氏的源流 由起源来看,中国的姓始于人类的原始部落,开始于上古的母系社会。《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不同的母系后代......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

    从《生民》看祭祀文化

    从《生民》中我所接触的是中国的祭祀文化,或许,我所知道的祭祀文化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某些本质,看到文化中的缺陷。 中国的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黄帝时代便开始......

    从NBA看篮球文化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摘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篮球文化环境对篮球运动的影响,从中对中美篮球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中美篮球运动存在的差异,对中国篮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内容提要]:十里秦淮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烟如画的美景、美丽动人的传说爱情以及,凄凉感人的爱情以及千年的沧桑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宠儿......

    从军队文化看企业文化★

    从军队文化看企业文化 --------曹辉 最近在做烟草工业企业文化项目中,跟企业中很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访谈过,这家企业比较有意思,在我所访谈的8个中层领导里,有6个都不约而同的提......

    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文化

    《泰坦尼克号》影评 摘要:《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城市社区绝非单纯的地域共同体。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的产物,城市是由许多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