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的基本现状及问题分析
社区矫正的基本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3年7月10日,“两院两部”《通知》对试点开展的社区矫正做出了如下定义:“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犯罪性质比较轻微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如今,社区矫正这种刑罚执行方式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2000年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刑的比例最高,达到79.76%,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韩国、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45.9%和44.48%。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对刑事犯罪当事人的监管,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以及对他们的服务。目前,我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已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社区矫正的发展状况到底如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应该怎样去面对和解决呢?
一、我国社区矫正的基本现状
2003年后至今,根据《通知》开始试点的中国社区矫正的基本结构是:
1.主体。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公安机关是执行主体或执法主体,因为法律还没有做出相应修改;(2)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所)是工作主体;(3)社团、社工等为运作主体或操作主体。
2.工作机制:政府主导推动,社区自主运作。即公安和司法机关及公务员,作为政府力量组织、领导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社团、社工等自主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运作。
3.工作对象:5种人,即“两院两部”《通知》所列被判处的管制、缓刑、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和被裁定假释的犯人。
4.工作程序和内容:法院将有关法律文书同时送达街、镇司法所,受刑人根据刑事裁判要求到司法所登记工报到集中后,由公安、司法、社团、社工和社区服刑人员共同签订协议,宣告社区矫正开始。社区矫正期满前,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进行鉴定,期满时,同样按期宣告社区矫正期满。期间,主要工作是由社团、社会组织和社工及志愿者,与社区服刑人员个别谈话,提供咨询,进行教育,组织集中学习和从事非营利性公益劳动等。
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前景非常广阔,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
1、社区矫正实际上开辟了中国刑事司法的新领域。当刑罚一次次因其实效或正当性、人道化等等缘由穷途末路时,结果往往是以其轻缓、谦抑退步的结果而告终。而社区矫正则是把既往行刑主要是甚至唯一着力于高墙电网之内,而引向围墙外的开始。尽管目前的对象还只是已有法律规定在社会服刑的5种人,但真正社区矫正实行后,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如同劳动 教养一样,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实行,实为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板块性变革。与刑罚演变史一脉相承,它也是从刑罚执行环节、从行刑的角度“反向逆转式”影响刑罚的制定和适用。经过试点正式推广实行的中国社区矫正,将对刑罚执行方式、刑罚内容、刑罚种类甚至整个刑罚体系的科学与完善产生重大影响。不剥夺自由的非监禁刑将开始改变几千来在中国刑罚体系中“陪衬”地位,与剥夺自由的监禁刑共同成为未来一定时期中国刑罚的主要刑种。刑罚与皮肉之苦的关联被剥离后,刑罚之与“牢狱”的天然联系也将面临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具有根本和长远意义,是刑罚形态和刑罚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人类自由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刑事司法领域言,这更是一项结构性和历史性的变革。
2、中国刑法犯罪概念的定量化因素,使社区矫正为大量实际上轻罪的处理,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执行方式。这是一个极具潜质的数字。
一方面,中国现行的犯罪实际是严重或较为严重的犯罪,因此,犯罪者多数受到以监禁为主的重刑处罚。而在监禁刑的实际中,非监禁化可以在社区服刑的假释手段很少运用(全国范围看不过3%),而主要是通过减刑奖励的方法,实际地缩短监禁期限,并且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幅度,全国性估算每年的减刑面或减刑率在25%左右,每个犯人的实际服刑期限在原判刑罚的70—80%左右,即法院判决的刑罚实际执行为7—8折。值得赞赏的是,这对实际地降低监禁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却使假释更好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同时,也有人对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以及由此对法院判决的实际干预或变更提出质疑。我认为,假释应当取减刑而代之作为服刑人员的主要奖励手段在中国的广泛适用,把大量可以不在监狱服刑的人员放出来,接受社区矫正措施的服务。
另一方面,对罪行不太严重,原本就可以不适用实刑和监禁刑罚的犯罪人,更多地适用非实刑和非监禁刑,即扩大管制、缓刑和监外执行的适用,这是降低监禁率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原本适用短期监禁刑的犯罪人,从多方面考虑也宜尽量多地适用非监禁刑。当然,更广泛地说,对于目前劳动教养以及其他相关涉及公民自由措施中的部分对象,也可以作为轻罪纳入社区矫正或社区服务的体系,而不再是以封闭式的监禁关押为主。这些都必将为社区矫正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3、刑罚资源、司法资源节省的观念也有助社区矫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使人们越来越宽容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节省。监禁刑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国家,其各方面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仅就经济成本而言,全国30万监狱警察,关押超过150万犯人,从平均水平看,粗略估算每关押一个犯人的经济成本为1—2万元/年,相当于一名中等水平职工的收入,而社区矫正的相应成本一般不超过监狱关押的20%。
总之,我认为,随着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的假释、缓刑、管制、监外执行等适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他适于社区矫正措施的轻罪处遇的法律确定,社区矫正在中国会得到迅速发展,它将与监狱一道成为未来中国刑罚执行的两种主要方式,取得历史性突破。经过几年试点后建立起来的中国社区矫正制度和体系应当是:
以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为工作主体,政府提供财政保障和执法指导,社区多方力量参与(政府部门不再担当社区矫正的领导、组织和主导者),以假释、缓刑和其他轻罪犯人为主要对象,为法律、心理、生活、技能和就业等方面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帮助,通过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使他们恢复一般公民的社会生活,执行刑罚的活动。
社区矫正制度和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社区服刑人员的数量应当逐步接近和超过在监狱的关押规模,这样才能体现出社区矫正替代监禁刑的真正意义和功能。
二、我国社区矫正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和困境
1、传统观念难以突破
社会控制仍然是中国社会管理和统治的主导观念,与此相适应,对稳定和安全的模糊期而过度的待与要求仍然是民众的普遍心理,因此把犯罪人“关起来”,而不是把他们置于社区,把社区矫正与“放虎归山”联系甚至等同起来,一定时期内仍 将成为社区矫正大规模实施的文化障碍。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不安全、不稳定的犯人装进“保险箱”——监狱里。
从社会和民众层面看,报复与朴素的正义、报应的混同,会支持更为严厉的关押的行刑方式,如果遭遇某种治安形势甚至某种特殊事件,都会使脆弱的社区矫正备受指责而陷于困境。显而易见,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一定的犯罪率是必然的。
当然,现实体制的对上负责的“问责制”,“稳定指标”的领导责任机制,安全、稳定为行刑机关首要目标的责任机制,也是社区矫正推广和实施的劲敌。
从理论上看,首先是长期以来人们为了给无奈的刑罚寻找理由,而自欺欺人地强加到刑罚头上的一顶顶皇冠,包括体现公正、正义的惩罚和报应、犯罪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补偿社会和犯罪被害人、社会防卫等等。只要人们不放弃这些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同时又难以成为信仰支持的世俗的偏见或庸俗的理论,社区矫正随时都可能面临这样或那样理论的指责和非难。
2、社会基础薄弱
应当说社区矫正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障碍来自于其社会基础。在官民对立或对应的“二元”或“两极”的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缺乏介于政府和公民个人之间的“第三方力量”,没有现代意义的真正的非政府社会组织。与此适应,短短20年 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几年时间的社区建设,中国社区本身的发育还很不完备,基本上建立在一定的政府行政区划基础上,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意义的社区。这种社会结构是中国实行社区矫正的根本性障碍,它既没有社区矫正赖以实施的空间和条件——社区,也没有真正意义的社区矫正的主体——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实际上是以政府组织为基础和核心,基本等同于行政区划的概念。城市社区也就是城市政府基础组织的街道、镇、乡,社区矫正的组织、实施机构也就是政府基层组织的司法所。社区的范围也就是该政府基层组织的行政区划范围。自然,从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角度看,政府的扶持和主导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从真正意义社区矫正的发展趋势看,社区的培育是社区矫正摆脱传统意义行刑方式中,行刑人和受刑人之间“官民”二元对立关系的社会基础。在政府组织、协调、指导,但并非由政府领导或主导的社区里,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团体、社工和志愿者等等,共同参与,真正意义的社区矫正才得以实施。因此,社区矫正的实施有赖政府转变“大包大揽” 的管理方式,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非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发育,提供必要的环境。
3、法律和制度还需完善
毫无疑问,刚刚开始的中国社区矫正,目前还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撑,比如,最直接的反映是依据现有法律规 定,目前只有公安机关才能成为社区矫正中各项非监禁刑罚的执行主体。
当然,从法律适用角度讲,如何适度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减少监狱关押人口,为社区矫正提供人员“入口”是一个更广泛的法律支持问题,这又需要适度而不是过度的社会控制政策和相应刑事政策的支持。
但无论如何,在试点基础上,确立基本的法律支撑对于社区矫正这样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从长远和根本上讲,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则对我国刑罚的种类和体系、行刑方式、刑事司法体制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将意味着我国刑事法治的一场深刻变革。
4、运行机制尚未成熟
到目前为止的试点工作中,反映出来社区矫正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社区矫正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程序和内容有待完善、发展,以及可预见的社区矫正全面推行后,由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平衡,必将带来的经费问题。
(二)处理和解决对策
1、在社区矫正法尚未出台之前,积极关注司法部正在起草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认真领悟两部两院《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刑法修正案
(八)相关条款。在目前立法的情况下,鉴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刑种、矫正期限、个人经历、需求不同,管理和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不 同,建议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使矫正对象尽快融入社会,使其不再重新犯罪,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但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前提是社会、家庭要接纳他们,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生活确实没保障的人,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3、继续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壮大兼职矫正力量。社区矫正工作是在社区实行的一种矫正罪犯的刑罚执行方式,所以应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的作用,整和社区资源。
4、变换公益劳动的方式。参加公益劳动的目的是帮助这些矫正对象改造成为新人。但是,帮助他们成为新人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对每个矫正对象都采取参加公益劳动的形式。对于一些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不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参观、听报告受教育等形式。对于找到工作的矫正对象而言,自食其力就是他们成为新人的一种很好的改造方式,这种方式比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参加公益劳动的效果要好的多
5、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手续等材料。要加大对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确保从外省市回来的矫正对象,及时纳入矫正范围,并把有关材料及时补充完整。
6、注重加大解决基层困难的力度。在经费保障上,社区矫 正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活动,应由财政部门制定《社区矫正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由上级财政予以保障。目前,在没有专项资金保障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社区矫正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另外,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面临困难最多的一级,建议在下拔政法专项编制和办公设备、交通工具时,能够继续加大对司法所的倾斜力度,尽可能满足基层的实际工作需要。
第二篇: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管控工作,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平安创建工作的需要。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此,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县社区矫正教育中心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构建和谐涟水、平安涟水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我县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工作还不到位。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配合不够协调。
虽然各乡镇都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我县也成立了社区矫正教育矫正中心,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但各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不够主动和协调,尽管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司法所在接受矫正对象后负责制定方案、签订协议、帮教、公益劳动等工作,在具体执行时只是给派出所出具意见书,这在现有法律规定和具体实践中看,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当前基层事多人少,各部门都在忙于抓自己主要的工作,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普遍,协同配合的情况较少,因此,司法行政 1
机关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其它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矫正工作无法开展。
(二)衔接工作不够完善。
以涟水为例,一个县城有32个乡镇(现经合并后为19个),地方跨度大、矫正人数多、工作人员的不足很容易导致矫正对象不按时报到,接受矫正。衔接难主要存在于交接环节的衔接难和监管环节的衔接难。交接环节的衔接工作做不好就会让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没有正式的交接环节,衔接环节很容易造成整个日常矫治工作流于形式。
(三)监控制度不够有力。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报告、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在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受到各种制约。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报到、谈话及走访。由此,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还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而且,社区矫正的本质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这种刑罚执行的性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存在着随意性,偏离了法律的轨道。司法行政部门在执行矫正中缺少强有力的处罚手
段,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专项宣传不够到位。
社区矫正体现了我国犯罪治理立场的转变,是国家和社会双本位犯罪预防模式的实践,其良好的效果有赖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可在现实中,我县的社区矫正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不足、参与有限。很多群众不知何谓“社区矫正”,同时,也有部分人对社区矫正人员持有疑心、抱有偏见,使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有可能使其陷入生活困境而重新犯罪。
二、对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增加投入力度,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1、要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吸纳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资金、接受人民群众的捐赠等形式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合理利用资金,在资金投入上应当分清主次,把握方向,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确保资金的利用效率。
2、继续健全以司法所为主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增加人员编制,配齐配强司法所人员,还可以通过聘任,吸引有教管经验的专业人士到队伍中来。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
控队伍和组织网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专兼职共同努力的社区矫正队伍。
(二)创新衔接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脱漏管。切实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水平。全国人大常委正在对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进行审议,有望对社区矫正作出规定。今年,我们要认真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着力规范四项工作机制:一是交付衔接机制。全面推广“报到回执、集中衔接、当面交接”等交付对接方法,力争做到社区服刑人员、法律文书移交“双到位”,从源头上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现象发生。二是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流动管理,积极推行异地委托管理办法,将重点高危人员全部纳入定位监控系统,严控重新违法犯罪。三是教育矫正机制。使用统一的教育矫正系列教材,积极为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四是帮困扶助机制。力争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谋生能力。
(三)加强多部门配合,落实各项矫正政策。
1、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难度很大的社会性工作,单靠哪一个单位和部门都难以奏效和完成,必须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
领导和部门应把矫正对象安臵工作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位臵上,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纳入综合治理的目标考核之中,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考核和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2、建立法律保障制度,把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认社区矫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编制、职责权限、经费、管理范围、矫正形式等都应有明确的规范和配套政策。在矫正过程中还应建立和完善检查、考察、奖惩等制度。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矫正人员人员就业援助办法,让他们尽量享受岗位优先援助、工资外补助、免费技能培训等政策,把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拓展矫正渠道。
1、创新改造模式,为矫正对象回归提前创造条件。
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拓宽教育改造工作思路。改变过去社会参与面小、信息摄入量少、与社会实际脱节的教育改造模式。可建立矫正志愿者教育培训等制度;立足实际,创造条件,让社区矫正对象学会1-2门实用技术,具备自谋生路、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本领。
2、推行感化教育,开展各种“暖心”活动。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满腔热情地引导他们把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变为自觉行为。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坚持上门多走
走、农忙时抽空多看看、碰面时多问问等“暖心”教育管控形式,还要对社区矫正对象中那些遵纪守法、扶弱济困、勤劳致富、勇于创业的典型,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并鼓励他们为新回归人员开展现身说教或“传、帮、带”就业教育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还可以依托村支两委和社区居委会的力量,通过上门走访、座谈、发慰问信等形式,教育、感化和挽救社区矫正对象,将思想教育和普法宣传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实施法律援助。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平等对待,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思想上贴近他们。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正面典型,积极引导矫正对象的亲友、邻居、同事特别是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对待他们,纠正漠视、偏见和歧视。提高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依靠社会各界参与矫正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使矫正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第三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及思考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及思考
××区司法局(2009年5月)
2006年以来,我区按照省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对街道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认真排查建档,就社区矫正工作的运作和衔接,积极争取成员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已接收矫正对象的监管、教育工作,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区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83人,34人已解除矫正(其中2人自然死亡,32人期满解除),迁移1人,重新收监1人,现在册47人。
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根据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求,我们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矫正组织。区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司法所也都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区63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组建矫正工作站。二是加大投入,强化硬件。按照“六个一”的建设标准,在街道社区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区里要求每个街道设有单独的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在争取省司法厅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同时,区财政一次性投入10余万元,配齐桌椅、文件柜、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是组织培训,锤炼队伍。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和资深律师举办专题讲座,重点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精神,并组织人员赴重庆、江苏等地学习经验。
四是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先后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处臵预案》等14项工作制度,初步形成管理有章法、考核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工作机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法律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二是工作主体地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我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我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道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办公经费较为紧张。在办公经费上,我区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协调。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应充分发挥我区已成立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统一协调公、检、法、民政等部门协同开展矫正试点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明确权责。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我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2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四篇: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9年9月18日 文化程度:小学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蒙春莲,夫妻双方均为农民,大儿子姚仁宝,在广东打工,小儿子姚愿来,还在上学
家庭地址:龙胜县乐江乡西腰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2015年4月9日姚建贤因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被通道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姚建贤膝下二子共4人,大儿子已成家。姚建贤现与其妻子儿子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及主要社会关系:
姚建贤家住农村,生活较为拮据,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为主2014年8月14日姚建贤因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依通道人民法院判处管制1年。
三、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姚建贤的性格外向,易急躁急躁,鲁莽,行事草率,容易冲动。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因此,与受他人雇佣,去砍伐红豆杉。
(二)对象的心理:
姚建贤犯罪已受到法律制裁,回来接受社区矫正,自认低人一等的姚建贤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故友交流。甚
四、风险评估
姚建贤的犯罪性质,应属文化知识极其低下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的犯罪行为。现能够被判缓刑,说明姚建贤的悔罪态度较好,现已不至于危害社会,只要我们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姚建贤,接纳他,尊重他的性格,以个别化,人性化的观念对其开展矫正工作。相信经过一定时间,花上一定的功夫,齐抓共管,姚建贤是能够矫正好的。
五、矫正介入与方案(一)介入理念
姚建贤文化低下,知识贫乏以及他本人的暴躁性格,行事鲁莽草率,这些因素对他的犯罪有着一定的催生作用。因此,从信任他,接纳他,尊重他的价值和尊严,让他主动对我们敞开心扉,需要对其恶习劣根进行综合治理,有针对的对姚建贤进行个别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做到因人施教。
(二)矫正思路与方案
1、建立档案与签订合同,实施目标管理。
2、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
从姚建贤犯罪的性质,矫正的期限难度,收效等方面综合考虑,为姚建贤选派了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志愿者采取访谈,疏导,激励等方式对姚建贤开展了 “几帮一”的帮教。
3、亲情感化,攻心为上。我们邀请其亲属给他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亲情感化,定能收到成效。
六、矫正措施与分析
1、制定全年的集中教育学习计划,进行目标控制。
2、每月对姚建贤等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学习,以学习法律为主要内容。每次授课后组织对象们进行讨论,双方互动,当日消化。
3、每月组织姚建贤进行公益劳动旨在培养和确立其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观念。
4、要求姚建贤每月按时交一份思想汇报,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反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5、每月至少姚建贤谈话1次,谈话前事先构思好谈话的目的,内容,方式,并提前两三天通知姚建贤,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来打动他、触动他。并有目的地让姚建贤表达情绪,进行宣泄,在思想和情绪的交流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6、引导其关心、关爱他人,多做好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7、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七、矫正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工作,矫正收到的效果比较明显,姚建贤能够自愿接受社区矫正,自觉遵守矫正中的规章制度,主动服从日常行为的管理,具体表现在:
1.姚建贤的精神已振作起来,自卑的心理已基本消除,心态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姚建贤的性格也有所改变,以前遇事暴躁,语粗声高,态度恶劣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也能较好的控制住,把握住自己的感情,稳的住自己的心态,大有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
3.自觉参加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活动积极性较高,表现在集中学习时认真听讲,互动中联系思想实际及时消化,按时交自己的思想汇报,自觉参加公益劳动,表现出在劳动中积极主动。初步确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思想。
第五篇: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XX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
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xx年x月x日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XXX,夫妻双方均为农民
家庭地址:xx县xx乡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20xx年x月x日XXX因故意伤害罪被民权县人民法院判处管制1年。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XXX膝下一子一女共4人,女儿已成家。XXX现与其妻子儿子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及主要社会关系:
XXX家住农村,生活较为拮据,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为主20xx年x月x日XXX因打架致他人轻伤,依故意伤害罪被民权县人民法院判处管制1年。
三、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XXX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
躁急躁,鲁莽,行事草率,容易冲动。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因此,与他人发生纠纷把他人打成轻伤。
(二)对象的心理:
XXX犯罪已受到法律制裁,长期的狱中生活使本就内向的周某越发趋于沉闷。假释回来后,自认低人一等的XXX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故友交流。甚至也不向自家兄弟吐露半句。自卑感与日俱增,心态已不正常。
四、风险评估
XXX的犯罪性质,应属文化知识极其低下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的犯罪行为。现能够被判管制,说明XXX的悔罪态度较好,现已不至于危害社会,只要我们以平等的观念对待XXX,接纳她,尊重他的性格,以个别化,人性化的观念对其开展矫正工作。相信经过一定时间,花上一定的功夫,齐抓共管,XXX是能够矫正好的。
五、矫正介入与方案
(一)介入理念
XXX文化低下,知识贫乏以及他本人的暴躁性格,行事鲁莽草率,这些因素对他的犯罪有着一定的催生作用。因此,从信任他,接纳他,尊重他的价值和尊严,让他主动对我们敞开心扉,需要对其恶习劣根进行综合治理,有针对的对XXX进行个别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做到因人施教。
(二)矫正思路与方案
1、建立档案与签订合同,实施目标管理。
2、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
从XXX犯罪的性质,矫正的期限难度,收效等方面综合考虑,为XXX选派了一名社区矫正志愿者。志愿者采取访谈,疏导,激励等方式对XXX开展了 “几帮一”的帮教。事实证明志愿者成了社区矫正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3、亲情感化,攻心为上。我们邀请其亲属给他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亲情感化,定能收到成效。
六、矫正措施与分析
1、制定全年的集中教育学习计划,进行目标控制。
2、每月对XXX等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学习,以学习法律为主要内容。每次授课后组织对象们进行讨论,双方互动,当日消化。
3、每月组织XXX进行公益劳动旨在培养和确立其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观念。
4、要求XXX每月按时交一份思想汇报,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反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5、每月至少XXX谈话1次,谈话前事先构思好谈话的目的,内容,方式,并提前两三天通知XXX,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来打
动他、触动他。并有目的地让XXX表达情绪,进行宣泄,在思想和情绪的交流中,使XXX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6、引导其关心、关爱他人,多做好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7、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七、矫正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工作,矫正收到的效果比较明显,XXX能够自愿接受社区矫正,自觉遵守矫正中的规章制度,主动服从日常行为的管理,具体表现在:
1.XXX的精神已振作起来,自卑的心理已基本消除,心态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XXX的性格也有所改变,以前遇事暴躁,语粗声高,态度恶劣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也能较好的控制住,把握住自己的感情,稳的住自己的心态,大有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
3.自觉参加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活动积极性较高,表现在集中学习时认真听讲,互动中联系思想实际及时消化,按时交自己的思想汇报,自觉参加公益劳动,表现出在劳动中积极主动。初步确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