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养老金会计现状
浅谈养老金会计现状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寻求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途径,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 保险制度。伴随经济发展,养老金在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重视起来,进一步规范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就是迫在眉睫的焦点。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 规定缴费制 规定受益
引言
我国养老金制度还存在着层次单
一、覆盖面窄和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本文首先对较为科学的养老金 会计体系作了基本介绍,进而对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展开分析,并最终给出完善的建议。
1.养老金会计的基本介绍
所谓养老金会计,又名退休金会计,是一项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养老资金运作的管理活动。养老金会计的内容与养老金计划模式的选择有关。人们按照养老金给付的确定方式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计划。由于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的不同,导致其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及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养老金会计的主要内容。
养老金会计具有它本身鲜明的特点:其一,广泛采用估计和判断方法。养老金会计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在处理时,估计和判断是主要的方法。为了真实地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需要依靠精算师运用概率统计、数理等知识来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其二,更多地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一种,成为计量不确定性的最有用的计量属性。在养老金会计中更多地采用现值,而不是采用历史成本;其三,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精算假定的不确定性和递延项目分摊的不确定性;其四,采用多种信息披露方式。在养老金会计中,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披露“养老金费用”、“预付/应付养老金负债”外,更多地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其五,核算对象面向未来。养老金会计处理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如预计给付义务的计算、递延成本的分摊、无形资产的摊销,它研究的主要是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
2.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处理
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养老金会计准则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制度。
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既然劳动报酬下养老金计划会计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当期确认相应的养老金费用,那么在会计核算时就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企业在核算各期养老金费用的同时,必然涉及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一般而言,养老金资产就是企业按计划规定提拨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的资产。养老金负债就是企业承担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在规定受益制下,由于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相当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因此,规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必须在精算师、基金组织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完成。
3.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3.1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现状
3.1.1设计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计划由基本养老金计划、补充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计划组成。基本养老金计划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主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问题,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基金制,这个部分主要解决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按照其所尽的缴费义务多少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问题。补充养老金计划实行的是个人账户方式,是基金制,它解决的是实力雄厚的企业的退休员工将取得更多养老金收入的问题。但是自从我国推行“统账结合”的养老金计划以来,个人账户一直是“空账”运行,现阶段的老年人的养老金仍只能依靠社会统筹解决,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而要做实个人账户,其所引起的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问题却使中央财政难以承受。因而,从根本上说,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仍属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的比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统筹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萎缩,基金制应占据主导地位。
3.1.2 筹资机制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费欠缴严重,除了经营状况不好等客观因素外,有意逃费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引进个人账户,意在发挥个人账户的激励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但现实情况是:“统账结合”制度下,“搭便车”和“缴费难”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个人账户的激励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基本养老金制度中,个人账户的比例较小,养老受益与职工的缴费并没有直接挂钩。无论是来自社会统筹的缴费还是来自个人账户的缴费,都存在着严重的激励缺失,职工对其个人账户的缴费和企业对社会统筹的缴费都不积极,彼此也都不关心对方或监督对方是否缴费或足额缴费,甚至两方面都存在着“故意逃费”的动机。
3.1.3 会计处理方面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则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入当期成本。
3.2对于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改进:
3.2.1完善现收现付制,逐步向完全基金制转变。
虽然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已经过这么多年,但本质上仍是现收现付制。企业是养老保险资金的主要缴纳者,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使用权由政府控制,企业只有按期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而没有对自己所缴纳资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职工退休后到底能领取到多少养老金,取决于国家的规定和其个人账户的积累,企业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数额并没有义务做(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5页)
任何保证,因此,从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来看,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属于确定提存制,或者说就企业而言,还应该按照确定提存制来进行会计处理。基于这种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对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应先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现收现付制,以后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社会统筹部分的不断萎缩和个人账户的做实,彻底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后,才能实现向完全基金制转变。
3.2.2开征社会保障税,消除企业和职工对养老金缴费问题认识的不足。
对于企业和职工在缴费上的认识不足,政府也可以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解决。社会保障税是为筹集特定的社会保障资金而对一切发生工薪收入的企业、职工就其支付、取得的工资和薪金收入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它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开征社会保障税正是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资金保证,它不仅为社会统筹筹资,也为个人账户筹资,费改税的本身增强了筹资的强制力度,保证养老金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对解决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的筹资困境将有重要意义。
总之,实施养老金会计势在必行,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 研究 和解决养老金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之科学化制度化。
3.3我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建议
3.3.1在实施主体上,其范围应限于城镇各类企业。
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有条件的行业,也可以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
3.3.2所需资金应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以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个人缴费部分不应超过供款总额的一半。
企业供款,可以在企业工资储备中列支,也可以经当地政府批准,将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部分计入企业相关成本费用。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个人缴费,从个人工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或绝对额缴纳。
3.3.3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方案应由企业与本企业职工根据国家政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
方案中应包括补充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供款水平、缴费周期、享受条件、支付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同时,应建立职工代表和企业管理者代表所组成的基金管理理事会,负责监督补充养老保险方案的实施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的修改调整提出建议,委托经办机构,审核享受资格等。
3.3.4供款方式和水平的选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企业供款水平,可以依据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企业为补充养老金保险个人账户供款的方式,一般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在试行初期也可以按一定的绝对额计入。可以规定依据职工距离退休年限的长短,确定不同的供款水平。
3.3.5职工符合法定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有权从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
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锋.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 中国 财政 经济 出版社,2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 教育 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 邓刚慧.养老金会计与不确定性[J].上海会计,2002,(2).[4] 李晓东.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5] 林克利,章成蓉.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J].四川大学学报,2003,(6).[6] 李映照.对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会计,2001,(9).作者简介:刘敏(1989-),女,汉族,学士,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篇:养老金制度与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将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但是我国养老金制度还存在着层次单
一、覆盖面窄和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体系,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会计已成为当前会计界的热点问题。
新农保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关系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项保险制度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消费、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老龄化的逐渐加剧,我国的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问题逐步展现出来,由此引起的社会不满逐步加剧,养老金双轨制必须解决。
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工作中的制度问题和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养老 新农保 双轨制 会计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an aging population, China's pension system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reform the past PAYG system into a part of the accumulation system, our pension system, but there is still a level of a single , narrow coverage and poor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issues.Our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started late, the system has not yet formed, and therefore,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nsion account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Improve the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or not, is a major issue i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stable development.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o lift their worries fundamentally contribute to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elping to improve farmers' purchasing power, expanding consumption, driven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help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society.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aging gradually intensified, China's two-track pension problems gradually unfolded, the resulting social discontent gradually increased, pensions track system must be addressed.This paper will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pension system work issues and accounting issues studied.KEYWORDS: Pension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wo-track
Accounting
目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及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5
1.1 养老金和养老计划..............................................................................5
1.1.1 养老金的性质...............................................................................5 1.1.2 养老金计划...................................................................................5 1.2 养老金计提和支付模式......................................................................6 1.3 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6
1.3.1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6 1.3.2 不符合配比原则...........................................................................7 1.3.3 不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7 1.3.4 与国际惯例相悖...........................................................................7 1.4 对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7
1.4.1 设定提存计划下的会计处理.......................................................8 1.4.2 设定受益计划下的会计处理.......................................................8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10
2.1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10 2.2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11
2.2.1 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11 2.2.2 基金保障及管理制度不足.........................................................11 2.2.3 缺乏相关法律保护,稳定性、持续性差.................................12 2.2.4 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限制.....................................................12 2.3 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13
2.3.1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参保.................................................13 2.3.2 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保障制度.........................13 2.3.3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3 浅析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15
3.1 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15
3.1.1 社会分配机制呈现显著的不公平,加大贫富差距.................15 3.1.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15 3.1.3 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财富的 增加.......................................................................................................................15
3.1.4 人为制造等级,产生新的人际关系矛盾和社会矛盾.............15 3.2 “两险并轨”的难点........................................................................16 3.3 “两险并轨”的改革措施及相关建议............................................17
3.3.1 坚持立法先行,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17 3.3.2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实行同步改革.........................................17 3.3.3 改革公务员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机制。...............................................................................................................................18 参考文献...........................................................19 后 记...........................................................20 1 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及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养老金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保障公民老年生活的重要公共政策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蔓延,世界各国一直在不断努力地探索,以寻求解决的途径,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金制度。就养老金的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养老金会计的特点和核算原则;借鉴西方养老金会计研究领域的成果,论述规定缴费制和规定受益制下养老金会计处理,结合我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养老金计划和养老金会计的处理进行初步的阐述与分析:最后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1 养老金和养老计划
1.1.1 养老金的性质
养老金是政府或企业支付离退休人员用于保障日常生活的货币额。对养老金的认识有以下两种观点:“社会福利观”和“劳动报酬观”。“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服务期间提供劳务所赚取的工资是劳动报酬,体现的是按劳分配关系,而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现的是国家和企业对职工的关怀。“劳动报酬观”则把养老金看作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认为其实际上是递延的劳动报酬。职工服务期间提供劳务所获取的报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服务期间获得的工资收入,二是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第二种观点。
1.1.2 养老金计划
养老金计划是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退休后养老金给付的一项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后,按协议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根据给付的确定方法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不同,美国的养老金计划分为设定提存制计划和设定受益制计划。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根据事先确定的缴费水平向一个独立实体(养老基金)支付确定数额的提存金,职工退休时所能获得的养老金数额取决于所缴提存金及其投资收益在职工退休时的累积额,与基金资产相关的风险完全由职工个 人承担。设定受益制计划下,企业承诺确定数额的养老金给付额,并确保提存金及基金资产投资收益的累积额能满足到期支付养老金的需要,与基金资产相关的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
1.2 养老金计提和支付模式
国际上通行的养老金计提和支付模式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一是,由企业按一定或分次支付养老金。二是,由企业按一定比例计提养老基金,但把这部分养老基金上交由国家的一个专职机构管理,等职工退休时,由该专职机构一次或分次支付养老金。三是,企业为职工向保险公司购买年金保单,等职工退休时由保险公司一次或分次支付养老金。从这三种模式来看,养老金会计处理大体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企业会计人员来处理定期预提的作为延期报酬的养老金费用(成本),同时确定企业应负担的养老金责任;另一部分就是养老基金的会计处理,它可以由企业负责专户处理,也可以不由企业负责而同由养老基金受托管理或保险公司来处理,这一部分涉及到养老基金的投资、收回、增加和减少,要运用到许多专业人员的计算,严格地说,它属于基金会计的范畴。
1.3 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养老保险是按照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管理。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设定提存制。目前我国养老金确认的原则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在“管理费用”中作为期间费用核算。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3.1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 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提计入当期成本。
1.3.2 不符合配比原则
养老金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才实际支付,由于那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显然不应在支付时确认任何费用。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理应将相关养老金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1.3.3 不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养老金的核算掩盖在“管理费用”中,没有对养老金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因而不能对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衡量评价。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全面掌握相关会计信息,进一步理解报表列示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1.3.4 与国际惯例相悖
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无法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平台,可能会造成对会计信息的曲解,或是导致不必要的信息转换成本。
1.4 对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养老基金运作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了使养老金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真正得到发挥,以真正发挥养老金计划的社会保障功能,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的个人账户应实行设定收益制,该个人账户组成的基金由政府的社会保障机构管理,基金管理更强调风险防范,收益的稳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应实行提存制,该个人账户组成的基金应由参与保险计划人自己选择基金组织,各基金组织可以在社会保障机构的监管下从事各种投资活动,投资收益由参与保险计划获得,风险由参与保险计划人承担。1.4.1 设定提存计划下的会计处理
设定提存计划是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及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支付额。该计划下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企业各期所承担的养老金义务一般就是该期应提存的金额,而企业提存金额由计划中规定的计算公式确定。当企业各期实际提存时,其现行义务就得到履行。因而,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付的提存金。它的会计处理只需在提存时借记“养老金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养老金”;如果企业各期应提存的数额与实际提存额之间不等,则构成一项负债(应计费用)或是一项资产(预付费用)。
1.4.2 设定受益计划下的会计处理
设定收益计划是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后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在职工退休后分期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的计划。由于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由企业承担,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确认的各期养老金费用不一定是本期应付的提存金金额。会计处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① 运用精算技术对员工当期和前期所应得的养老金金额进行可靠估计。② 确定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③ 确定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
④ 确定精算利得和损失的总额和应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的金额。⑤ 当引入或变更一项计划时,确定因此而导致前期服务成本即员工前期服务的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增加或减少。
⑥ 当缩减或结算一项计划时,确定因此导致的利得或损失,如设定受益义务现值的变化、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未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及前期服务成本等。
在损益表中确认的养老金费用,包括以下项目:
① 当期服务成本。由于员工在当期提供服务,公司应向员工支付的养老金福利(预计福利负债)的增加而引起费用。精算师把服务成本计算为当年员工赚取的新福利的现值。
② 利息费用。因为养老金是一项折现值,与任何折现值一样,每年发生利 息费用。
③ 计划资产的预期回报。计划资产的实际回报与预期回报的差额就是数不胜数表算利得或精算损失。
④ 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养老金计划的引入或修订经常导致员工以前提供服务的养老金福利的提高(少数情况为降低),这种前期服务成本应在未来养老金费用中摊销。
⑤ 精算利得和损失。
⑥ 当缩减或结算一项计划时,确定因此导致的利得或损失。
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设定受益负债的金额=资产负债表日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未确认的精算利得-未确认精算损失-未确认前期服务成本-用于直接履行义务的计划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会计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 提存资金时,借记“养老金计划资产”,贷记“银行存款”。② 每年发生服务成本和负债利息时,借记“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贷记“预计负债——福利费”。
③ 养老金计划资产发生实际收益时,借记“养老金计划资产”,贷记“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发生损失时作相反分录。
④ 引入或修改养老金计划时,借记“前期服务成本”,贷记“预计负债——福利费”。
⑤ 实际支付福利时,借记“预计负债——福利费”,贷记“养老金计划资产”。
⑥ 每年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贷记“前期服务成本”。
在设定受益计划下,由于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非常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率的计算必需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因此,设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必须在精算师、基金组织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完成。2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6%。预计在未来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5%。养老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中国农村还处在传统的“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阶段,显然这些模式已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全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充、政府补贴和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1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一些地区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此后,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纷纷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且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进行,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深入研究。许海燕(2005)认为尊重和保护农村居民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筹集与基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唐自政(2010)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宋艳(2010)指出应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朱政旭(2011)认为新型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层次低,运营方式单一,保值增值压力大。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取向,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 “老农保”的区别是:“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支付上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2.2.1 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出台,但是覆盖面仍然不足,尽管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受时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难度很大。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25万人。基金支出588亿元。领取人数占参保人数的26.12%,平均每人每年689.74元,平均每月57.48元。再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的影响,这种水平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能算是一种生活补贴。
而在当前经济水平下,农民日常家庭支出中,最紧迫的需要是发展生产、教育子女等,养老保险并不排在前列。目前,新农保制度规定的收益回收期为15年,农民领取年龄为60周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而目前我国公民平均寿命为73.5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仅为13.5年,农民还存在顾虑心理。许多农民处于观望态度。政策中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到实处,多数乡村集体经济、集体企业已经转为私有,只有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乡村,才能提供一些补助,这样就导致集体补助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压力增大。2.2.2 基金保障及管理制度不足
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这种筹资模式主体为农民,这就导致部分贫困农民由于财力不足,不愿参保。而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往往落实不到位,更是大大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缺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专业型人才。管理混乱,工作中还存在 较多漏洞,大多数基金由当地民政部门单独管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无法保证,许多老年人无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甚至有的老人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以下。
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机构,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是非常巨大的,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对于这一巨额资金,其保值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因为新农保基金是农民养老的保障,其保值增值工作也会直接影响新农保制度的信誉,如果无法保值增值将严重影响新农保工作的进行。2.2.3 缺乏相关法律保护,稳定性、持续性差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萌芽期、探索建构期、探索创新期三个阶段。各阶段政策法律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试点阶段,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还是依据《指导意见》,各地根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差异很大,缺少规范性、稳定性、持续性。致使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根据法律予以解决,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目前情况下,推行新农保试点的地区,纷纷出现案件纠纷,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无法可依,纠纷无法解决,只能靠调解手段,但是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低,觉悟性低,调解往往不奏效。这些纠纷的发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2.4 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限制
我国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且增长速度缓慢。我国大多数农民并不富有,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当前环境污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严重,常常导致农民入不敷出。许多农村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导致农民的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大多数收入水平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977元,人均支出为5545元,农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民缴费占的比重最大,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就无法缴费参保。2.3 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2.3.1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参保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并对政策予以充分讲解。如针对农村以看电视为主要娱乐工具的特点,做一些大型公益广告;地方政府举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解读政策,宣传新政策的优惠;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要为农民树立新的养老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愿参保。宣传对象要扩大范围,不仅要包括6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要包括中青一代,改变农民“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提高政策吸引力。
2.3.2 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保障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政策能否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我国试点进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目前的情况及出现的一些纠纷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在以后进一步完善。这部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资金的来源、运营、使用和监督等等。同时各地方政府应依据这部法律出台相应条例作为补充,以此将制度进行完善,保证其稳定性、持续性及发展性。
2.3.3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够提高,保障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改善生产条件。本文认为政府在对待农村经济的问题上应该具有延续性。制定正确长远的发展战略并且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切实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鼓励与支持,也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试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推出 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覆盖面、管理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农村的国情,在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覆盖面,尽快完善养老基金的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进行。3 浅析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
近年来,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已经日渐成熟,虽然政府已逐步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然而由来已久的养老金待遇的“双轨制”大大拉开了我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待遇水平,其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弊端日益暴露,“双轨制”的缺陷近年来日益显现,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3.1 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
3.1.1 社会分配机制呈现显著的不公平,加大贫富差距
养老金是社会对劳动者的“反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是其必要的前提。养老保险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个过程,是用于调整分配差距过大的经济手段。但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待遇双轨制,不仅没有起到公平分配的效果.更使工作性质相近、年限相同的人员之间产生了过大的养老金收入差距。3.1.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工作满一定年限退休后按月领取相应的养老金。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国家财政支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3.1.3 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无论是在企业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而且企业工作人员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理应受到更好的对待。养老保险双轨制较大伤害了企业工作人员的自尊心与积极性,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
3.1.4 人为制造等级,产生新的人际关系矛盾和社会矛盾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目地就是为了退休时老有所养、老有 依。而目前企、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待遇计发办法不一致,并将其作为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退休后可享受待遇多少的主要因素,已经引起了企业退休人员的不满。这种制度不仅造成了员工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现有的“双轨制”已经不适应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两险并轨”是必然趋势。
3.2 “两险并轨”的难点
近年来改革一直酝酿在社会各界的呼吁讨论声中,然而要真正地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完全并轨,我们仍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两种制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和完善,导致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从缴费和养老金的计发上分析,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个人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养老金的发放实行待遇确定型计发办法,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与其身份和工龄密切相关。而企业则统一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前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退休时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并按月计发。基础账户养老金由个人退休时上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和个人缴费年限共同决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由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相应的计发月数决定。可见,两种制度的实施办法都较为复杂,在改革中如何使两种制度有效并轨是一大难题。
另外,改革中如果通过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以实现两种体制的并轨,虽然能够平衡收入差距,实现待遇公平,减缓财政压力,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必然会大幅度地下降,从而造成该部分人群的恐慌心理,遭遇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导致较大的改革阻力,滋生不良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最后,任何一项社会改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设计统一的、覆盖全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非易事。“两险并轨”虽然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提出,而在今年的两会中又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国家这几年也陆续在一些省市设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试行点,但是成效很不显著,企业职工的相关权益并未能获得真正保障。因此,“两险并轨”并非是一蹴而就,国家只有切实将改革落实到实处,坚持平等原则,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放眼未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统一的社会 养老保险体系,才能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制度的衔接,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
3.3 “两险并轨”的改革措施及相关建议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事关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应当实施以下措施。3.3.1 坚持立法先行,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
立法先行是一项制度顺利改革的前提保证,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威规范,更在于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需要推动者,政府的制度创新具有个人和单位创新多不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回顾我国事业机关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这十几年来的改革历程,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改革进程缓慢,无法摆脱原有制度的影响。追根溯源,改革的不彻底与政策法规不配套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各省市改革试点的推行现状,更能说明,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法律作为基础保障,改革办法势必不会统一,必然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必须要保证立法先行,全国各地依法办事,保证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强制性,提高运转效率。
3.3.2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实行同步改革
尽管事业单位是独立的实体组织,他与行政机关之间都没有隶属关系,但纵观历史,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均先由政府机关开始,相关政策通过后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因此,改革可以循序渐进,试点可以有先后,但改革必须坚持机关事业单位同步推进的原则。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相当明显,所以我们不能人为地再对其进行划分,给改革增加阻力。再者,主要由科研、卫生、教育、文化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影响舆论和政策动向的中坚力量,一旦人为地形成“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力会更强,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会更大。3.3.3 改革公务员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在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时,我们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应与企业保持一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单位缴费计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此外为了保障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在退休后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降低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波动对其生活的影响,必须适时调整养老金待遇水平。要想使两套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顺利并轨,政府必须制定一个养老金与物价、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挂钩,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及在职职工工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的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因为当前这种仅仅依赖工资指数调整养老金有很多弊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目前还没完全做到工资化、货币化,很难把握准确性,而物价指数透明度相对较高,一般会定期公布。将两者结合可以保证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在退休后的正常生活水平不会因为物价水平上涨而缩水。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建立与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不遗余力,2009年将五大省市设为施行点,今年12月16日又正式出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但是,养老金改革不应该仅仅止步于跨省转移、衔接转换,还需要向公平迈进。而要想实现养老公平,养老金改革必须真正进入“并轨时代”,即打破养老多轨制,实行统一的养老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实现养老制度全面并轨确实有一定挑战,但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改革决心,能否打破户籍壁垒、职业壁垒等各种身份限制。政府部门主导这项改革的问题,在于某些公务员难以向自己“开刀”,准确地说,养老保险改革必须由独立的权威机构来主导,比如说全国人大。只有这样,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缩小差距,实现真正的并轨。
参考文献
[1]唐自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0, [2]宋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2010 [3]朱政旭.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1 [4]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钤青莲.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研究[J].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论丛,2010 [6]付钢.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7]张淑亚,高慧敏,武月东,张庆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探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 [8]王安成,商如俊,高宇.构建公平养老保险制度缩小企事业单位差距[J].山东纺织经济,2011
后 记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我首先要感谢老师,是他将我领入了养老保险制度和会计研究的大门,并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而且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素材。同时,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第三篇: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西方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随着我国企业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而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部与2016年6月22日发布财会[2016]10号——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专业人士也开始断言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管理会计师等高端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2/3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
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只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本认识的总结升华,并不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描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依据。管理会计的任务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要通过管理会计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面临和解决很多问题。
一、学习市场需专业化和规范化
管理会计是利用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市场中有很多管理会计的教材,翻开目录涉及的内容基本是管理会计的概述、定义、计划或控制等概念性内容的解释,有的甚至涉及一些基础财务及财务职业道德的内容滥竽充数。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动态的,管理会计要非常熟悉日常经济活动及相关流程,在经济活动发生变动的情况时给予合理的专业建议。因此,教材中对于案例的分析应开展更多的假设,通过专业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市面大多教材列举的案例比较单一和简单。案例千篇一律,针对实务中发生的问题没有过多仔细的开展和探讨,有的案例中得出的结论也没有仔细分解和解释,学习者在工作中通过案例很难借鉴、学习、消化和吸收,无法掌握精髓。
管理会计师资人才的缺乏,导致市场培训机构专业能力有限。一些打着学习管理会计的大旗,怀着能捞一笔是一笔的心思。有的甚至提出“7天成为管理会计达人”的口号招摇撞骗,坑害财务人员。学业完成后无法胜任该项工作,浪费学习者的热情、财力、时间及精力,最终收获的是一张证书。
二、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氛围需要改变
在今天的市场,大部分企业都是私营企业。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是主营业务的发展规模,并不是很重视财务职能,很多企业将财务职能进行外包。特别是外包到收费较低的所谓“代帐公司”。由于费用的低廉,这些“代帐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也是参差不齐,能力令人堪忧。其次与企业沟通甚少,信息交流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及报告无法做到真实、准确及有效的反映。
聘用全职财务人员的企业,企业财务人员实质只是记账员,大多数只涉及收付账款、产品成本核算业务。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合理规划,企业财务人员发生身兼数职现象,没有机会深入的熟悉公司经济活动的流程,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并给予合理建议给企业管理者。针对公司整体资源配置、不能进行准确衡量、全程控制和监督来确保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成为衔接公司战略、运营与绩效的桥梁纽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政府等机构的支持和引导
为切实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生一些事项进行取消、调整及下放做出了前所未有改变,成果有目共睹。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而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各地区对于责任确认和划分出现偏差,针对某一项事项细节操作流程有不一致现象。在政府运行内部细节操作流程环节优化的同时,对企业没有减少太多。
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情况十分普遍。发生一些事项细节操作流程环节出现反复变更时,企业为了任务去完成任务将事情交给财务人员办理。企业财务人员为了工作去完成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事项申请审批或备案流程,极大降低财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电子信息化的不完善
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但财务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市面上的财务运用软件基本上是用友、金蝶、SAPP、ERP等。由于财务领域电子化的发展速度慢,市场竞争不激烈,专业智能化财务软件报酬十分客观,软件公司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而企业购买财务专用软件预算有限下出现软件的运用功能局部性。
运用财务软件的财务人员在制作相关报表和分析报告时,还要将相关数据筛选并导出,需要采用excel、word、ppt等传统软件的方法来完成。采用这种手工导出方式需要导出、分析、制作、核对的流程会导致财务人员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在处理电子数据。造成与公司经济活动流程等环节沟通和学习减少,各部门信息共享处于不活跃状态,造成会计报表及报告失真。
总体来讲,对比西方国家,我们落后太多。但财务人员转型为管理会计是大概率事件。现在成为管理会计的学习和成长也面临和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期待社会各界能携手共进,打造出管理会计成长的流水线,让更多的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管理会计强则企业富,企业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眼界及能力有限,本文不当之处,敬请理解与支持。
2018年3月7日
第四篇:会计道德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调整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益形成,各种经济形势的不断涌现,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
机和利益,也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会计
人员,企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自身要求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的诱惑,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
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
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会计行为对本行业
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因负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财会字19号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就已经明确规定
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
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分别就会计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
等做出了全面的规定。由此可见,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提出
了要求和示范;另一方面,为各级管理部门会计工作,考核会计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标
准。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失真
据调查显示,对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的占
20.2%,配给单位造假的占36.8%,被迫操作的占25.9%,因业务水平低而出错的占17.1%,会计造假案也层出不穷,1997年2月琼民源的年报所披露的所谓4.41亿元的其他业务如
利润和6.57亿元的资本公积金的解释,便是典型的一例,此外,还有东方锅炉,蓝田股
份,田通高科,银广厦等多个公司的严重造假事件等。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沦丧,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此类行为为法律所不容,应该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
(二)会计人员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有些会计人员平时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按财务制度对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在现实工作中,经不起金钱的,权力和美色的诱惑,不能坚持原则,做出了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中,学校的教育也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造成的严重教育不足,许多高等院校对学生会计道德的教育很不重视,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道德缺陷愈来愈明显。
(三)会计人员监守自盗
在市场经济下,一些会计人员经受不住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乐,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要求,一些人不顾道德约束,伪造,编造,隐秘,毁损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贵州省贵阳市财政局许杰在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采取各种手段贪污公款7272万元,媒体报道时冠以“惊天大案”。交通部财务司综合处曹勋平自1995年至1998年期间利用自己的职务和下属单位划拨国家基本建设限额款的权力,非法挪用交通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和科技经费共计8000万元,受贿31.5万元,此类案件枚不胜举。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⒈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强烈的冲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严峻的历史性挑战前,由于长期以来对道德教育的忽视,许多人暴露出国民素质方面的严重欠缺,道德水平下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抬头,重利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滋生蔓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人的人生信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旧社会的沉渣泛起,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都是不争事实。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⒉我国缺乏健全的法治环境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基本上是非强制性的,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所以说,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制并不健全,相关法律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需要法律保护时,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更为严重的是,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正像有的会计人员在面对弄虚作假的、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有失时所说:“法律都管不到的事,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经济体制上的大变革,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次大变革,许多方面要破旧立新。但遗憾的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我国尚设有针对会计人员制定出专门的职业道德准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都是散见于《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总会计师条例》等法规中,而且大部分法规只是确立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仅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做出原则性的指导,只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也仅仅只是从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内容过于概括,简单,没有明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应当遵循的标准,无法具体指导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使人无所适从。而且有些职业道德规范相当部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却未做变更,迟迟没有制定、推出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出现了一些职业道德“真空”地带,什么是允许的,应该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不应该的,缺乏明确的准则。加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强制性和约束性,又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和落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行为的约束,要求与实际存在严重脱节。
(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⒈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进取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影响了企业财务水平和经济效益。还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中不能够廉洁自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办理经济事务,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一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⒉屈服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在目前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也就不可避免的与企业负责人道德水准密切相关。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往往向会计人员施加压力,而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迎合领导只能违背职业道德而造假。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由于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造假造成的。
四、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强烈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会计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会计秩序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从制度规范、行为奖惩、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
(一)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机制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体系。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只有完善内、外部机制,才能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才能有效的防治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保证经济活动地正常运行。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扶正祛邪、惩善扬恶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要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
同时应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循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出现做假账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五、结束语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原因不容忽视,要使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净化会计信息市场,提高会计职业德势在必行总而言之,当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不容忽视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如果领导能够把好财务收支关口,公正明确地反映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不偏私不滥用职权,同时会计人员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用适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才会渐渐走出困境,会计人员的诚信度才会逐渐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做好会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只要努力,持之以恒,会计诚信的春天一定会到来,道德之花一定会绽放。
第五篇:关于养老金(精选)
关于养老金
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这个数字是历史上最高的,同时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为4.1%,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这两组数据是否证明我国就业形势乐观?对此,尹蔚民回应,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还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所以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技工和一线普工短缺带来的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因此,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同时尹蔚民还指出,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在700万左右。为此,需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以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最近几年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大的创新。到去年底,国家直接部署的这两项社会保险试点地区已经达到全国60%以上,参保的城乡居民已经超过3.32亿人,如果加上各地自行开展的试点,总参保人数已经超过3.64亿人。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说,为了在年底前基本实现这两项制度的全覆盖,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资金的安排、调拨和分配;二是试点地区或新覆盖地区的服务网络的建设,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服务网络的建设,使这项惠民的政策能够及时地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三是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四是加大宣传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知道这项惠民政策惠从何来、惠在何处。同时他还表示,有信心使这两项制度的覆盖人数今年达到甚至超过4亿人。
对于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养老金入市问题,尹蔚民说,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职工养老金结余1.9万亿元,“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养老金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对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而言,方向非常明确,但具体的投资运营办法还在论证。他说,这块基金是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交的钱,所以无论怎样投资运营,都要保障当期的发放,保障基金的安全。
从2007年开始在深圳试点的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尹蔚民评价,从深圳试点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聘任制公务员自身也认为由原来的“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所以更有工作的动力。
尹蔚民说,聘任制公务员仍然在试点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全国能不能推行,是深圳试点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他表示,积极支持和鼓励深圳市进行探索,不断完善聘任制公务员的办法,能够经过不断的总结完善,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和办法,以便为将来在全国推行聘任制公务员时提供借鉴。
尹蔚民还透露,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针对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较大的问题,他说,这是制度不同带来的待遇差,现在已在五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将来会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完善这一制度,到合适的时候在全国推行,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