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3:0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读书报告》。

第一篇:《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读书报告

《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集中和垄断趋势日益加剧。出于对媒体所有者人数越来越少的担心,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委员会先后九易其稿,于1947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基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

本书的开头就提出“当前的新闻界处于危险当中”这个论题,“本委员会打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新闻自由是否处在危险之中?我们的答案为:是的。委员会之所以得新闻自由处在危险之中这样的结论,原因有三:首先,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新闻界的发展对于人民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新闻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能通过新闻界表达意见和观点的人的比例。其次,能把新闻机构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使用的少数人,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最后,那些新闻机构的指导者不时地从事受到社会谴责的种种活动。这些活动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新闻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或控制。”

“新闻自由”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就鲜明的提出了当前新闻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作为公众同等中高的大众传播没统计却为少数人所用,此外,政府在新闻界扮演的亦正亦邪的角色同样危害了“新闻自由”的权利。第二节中,作者就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些的解决办法。通过古今对比,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受众教育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已不能像以前那样成为每一受众表达自身观点的平台,而这一限制要求每一公民的“表达自由”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表达自由的权利得到保护,其他“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政府在“新闻自由”的世界里,也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些界限,作者也对政府提出了一些要求,总结起来,即:从法律的层面上保护新闻自由的权利不受到侵犯,同时,对于侵犯新闻自由的行为予以惩罚,此外,还必须保障政府的控制行为不会导致破坏新闻自由的行为。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哪里的人们不能自由地彼此传递他们的思想,哪里就没有自由可言;哪里存在着表达自由,自由社会就在哪里发端,因而每一种自由权的扩展就具备了现实性。因此,表达自由在各种自由权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促进和保护其他所有的自由。

“……

新闻自由包含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新闻界必须享有免于无论来自何方的外界强制力威胁的自由。而要求新闻界免于可能歪曲其表述的各种压力,无异于要求社会中不存在互相竞争的势力和信仰。但是,必须认识并权衡持久存在的歪曲力量,无论是财政的、大众的,还是教权的和制度的。如果新闻界想要完全自由,它就必须了解和克服任何伴随其自身经济地位、其集中趋势及其金字塔式结构而产生的偏见。

新闻界必须向右能够发展她自己关于服务与成就的种种概念的自由。它必须享有为维系和发展自由社会作出贡献的自由。

这意味着新闻界还必须是可以问责的。它必须对社会负有如下责任:满足公众需求,维护公众权利以及那些没有任何报刊代言、几乎被遗忘的演说者的权利。它必须明白,他的缺点和错误不再是个人的无常行为,而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新闻界的声音向垄断走了那么远,以至于它喜欢自己的智慧与观察具有的独家性,以剥夺其他声音被听闻的机会和公众投稿的权利。放眼未来,新闻自由只能以一种可以问责的自由而继续存在。它的精神权利以它对这中问责性的接受程度为转移。它的法定权利将维持不变,如果它的精神义务得到履行的话。”

第二章中,作者就新闻自由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第一点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这些性质作为新闻的本质属性与国家性质没有关系;第二点要求拥有一个批评和讨论的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的角色。作者在此本书中反复强调“共同载体”这一概念,因为新闻自由要求每一种观点都应该得到公平的传播,因此,同一平台的媒体必须履行同时刊登“批评”和“表扬”意见的新闻。受众或读者在争辩的环境中,由自己的经验去判断或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这对于受众的学识水平、判断能力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就目前的受众的情形来看,达成第二项要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项要求中,作者提出了传播学中的几个概念,例如“刻板成见”等,它要求新闻界重复和强调社会群体真实而典型的形象,但是对于“典型而真实”概念的定义也是有许多歧义的。对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国家性质的不同等都是有所区别的。此后,作者论述了新闻界作为传播价值观、教育价值的职责。

第三章及此后的几章中,作者辩证了集中化的优劣势。由于科技革命的一路爆发,传播领域也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最主要的表现是“集中”,也就是媒介的集团化趋势,其优势在于这种集中化的集团才能为公众提供某些服务,而这些服务又是小型的传播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劣势在于由于媒介多样性被削弱,是否能够保证公民的每一种观点都得到公正的传播,也就是新闻自由是否受到了威胁。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委员会也提供了一些建议:认为“大众传播机构”应该从属于私人企业而非受到政府的控制,这是保障新闻自由的基础。因此,作者在书中第五章反复强调“新闻界的自律”,寄希望于自身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机构,而不是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而“结果的歪瓜”。政府保障了新闻自由的权力,有权力的同时也相对应一定的义务,这种权利并不是无条件的滥用,因此,从“新闻界”与“政府”的权利与义务的赋予关系来说,双方都达成了一种共识,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政府——新闻界——受众是博弈的三方,失掉任何一方,“新闻自由”都将失去其真正的含义。而其三者的关系也是辨不明、理不清,此本书的贡献在于对于三者的角色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作出了各自的要求以此来达到新闻自由的目的。在第六章,作者提出13条建议要让新闻界从禁锢它的势力中解放出来。分别对政府、新闻界、公众三方提出建议。最后 书中也阐述了新闻界的产生和发展,新闻界在本质上是发达社会的一种公共机构。在我看来,新闻界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必须有三个条件:1,民主意识的强化;2,新的发明工具的改进和创新;3,社会的需求。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有了民主和法制的意识,新闻自由才开始萌芽,当然新闻界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有了新的传播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发明以及电子技术的革新,才使得新闻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另外一点就是人们有这种对新闻的需求,新闻可以给人们提供信息,这种信息必须是可以消除人们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好奇心是人们的天性,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一种公共的机构来满足这种需求,当然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原理,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产生新的产业,因此,新闻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必须对社会负有如下责任:满足公众需求,维护公民权利以及那些没有任何报刊代言、几乎被遗忘的言说者的权利。它必须明白,它的缺点和错误不再是个人的无常行为,而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我们的社会今天需要的是:

第一,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如果我们分解看我们需要的新闻应该是这样的:情景的意义、智慧所在应该是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报道,这个报道是全面、真实的)

第二,一个交流论坛和批评的论坛。这就意味着传媒应当将自己视为公共讨论的共同载体。第三,一种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第四,一种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观的方法。

第五,一个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传媒要提供信息流、思想流、感情流。为什么提出思想流?书中认为:文明社会是一个思想观点的运作系统,它靠消费思想观点来维系和变革。因此,它必须保证其成员所持的尽可能多的思想观点能得到它的审视。)

在今天看来,这份报告仍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由它所概括出的“社会责任论”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责任论”提出了自由必须伴随责任的观念,纠正了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绝对自由的错误;阐明了言论自由为基本的人权,而新闻自由只是报人的权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鼓励推行报业自律制度,促进了报业的真实和公正程度。

第二篇:《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读《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有感

班级:传播2班学号: 32009061222姓名:高小娜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集中和垄断趋势日益加剧。出于对媒体所有者人数越来越少的担心,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传播学研究者等,组建了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最终于1947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基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报告开宗明义:在美国这个号称头号自由民主之邦的国度,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新闻自由处在危险之中。报告提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由很明显:现代新闻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崭新而陌生的,而长期以私有私营来谋取政治独立的美国新闻界,则可能由于商业化的过度发展受到腐蚀,转型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商业。相对于总人口,新闻单位的数目显著减少了;由于所有权的集中,新闻及意见来源的多样性受到了限制,这对民主不是一个好消息。

书中指出新闻自由是创建自由、文明社会的保证,是政治民主的基础。这源自美国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护,更可以看做是美国崇尚自由的文化土壤孕育出的果实。对此,该书为自由的新闻界提出了要求:“一个自由的新闻界不受制于任何力量,无论是政府的还是社会的,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凡是值得公众倾听的思想观点都让公众倾听。”并为媒介的角色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一种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一种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一条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显然,这一角色的实现必须要以新闻自由为保障,同时这一角色的实现又反过来更好地保障新闻自由。

而当时美国新闻界的情景是新闻界掌握在一些庞大的商业机构中,对于民主生活非常重要的大众传媒未能完成履行对公众应付的责任。也就是新闻自由由于媒体资源掌握在少数人中,媒体多按商业机构运作,以赢利为目的。这一方面影响了大多数人言论表达的渠道和意见交流的便利,限制了新闻自由;同时,媒介功能扭曲了新闻理念,新闻报道出现煽情、庸俗等现象,媒体没发挥大众传媒应

有的社会效应。

针对这样一种状况,书中从政府、新闻界、公众三方面入手给出了一系列建议,主要是政府要为新闻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公众自己组织教育机构提供补充性的新闻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新闻人才,评估和报告新闻界的表现,书中重点对新闻界谈了自律的问题,就是要一个真正专业人士的职业精神,自觉承担起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

从这本书的内容也可联想到当下我们的媒体的一些处境,就是新闻的自由收到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制约,这也影响到了媒体应该发挥的舆论监督等社会责任,如何协调这种有限制的自由和履行这种自由下的责任,也就是如何戴着脚镣跳舞也是当下媒体的现实遭遇,也是新闻界的生存之道。这本书指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需要政府、媒体和受众的三方努力,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每一方都明白自己的职能界限所在。才能达到最根本的为公众服务的目的,才能做到“凡是值得公众倾听的思想观点都让公众倾听”,才能真正地实现“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无疑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中国,新闻的自由更加受政府限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有限,所以我国对新闻的自由限制更加严格。但我国对新闻自由认识的进步是明显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明显加快

其次,保障新闻自由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加快。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我国陆续出台许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法规,涉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它们或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保护,或对新闻行业从业资格作出界定,或防止和杜绝新闻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共同构成新闻法制的主体框架。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以保护记者采访、报道自由。

第三、新闻界平衡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我们把追求社会责任与新闻自由的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内容之一,既不是“谈„自由‟而色变”,又不搞无视法律和纪律的自由;既履行新闻自由权利,又承担其责任和义务;既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又考虑媒体传播效果;既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又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第四,采访自由明显进步。我国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享有充分自主权。媒体鼓励并要求记者深入现场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确保报道真实、准确、及时、客观。有的媒体实行采编分开,扩大或提升记者自主权、主动权、创造性和灵活性。我们要求记者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回独家报道。在近几年的重大报道中,我国记者的杰出表现赢得国际同行的好评。比如2004年对SARS的报道,大陆记者的报道比香港记者更快更充分。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发出第一条快讯,播发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这显示出中国新闻自由的进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亮点,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外国记者在我国同样享有采访自由,甚至拥有更多采访便利。截至2008年1月,中国有54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378家常驻新闻机构,约700名驻华记者。与2002年相比,机构数量增加100多家,人数翻了一番多。在面积不到两万平方公里的北京,如果没有新闻自由,外国记者根本无法工作。

第五,报道自由明显进步。新闻报道内容多、范围宽、速度快、传播广,没有报道自由,媒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量、宽领域、重时效和市场的传播。我国没有新闻审查制度,媒体报什么、何时报、怎么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自由,编辑主要依据读者需求、新闻价值和社会责任等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版面主编到部主任至分管副总编等对稿件从导向性、真实性、可读性等层层把关,在程序上与欧美没有大的差别。特别是编采分开以后,编辑自主权更大,自由度也更大。

第六,批评自由明显进步;近年来,由于群众反映、媒体监督惩处的责任人增多,如华南虎照事件、南京香烟事件、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等,都是由网络揭发得到查处的。可以说,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力度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多、社会效果越来越好。

第七,出版自由明显进步。我国媒体只要依法注册,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采访、传播、经营活动,政府不予干涉。

第八,传统媒体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进入新世纪,如何在国际平台上赢得媒体竞争,成为我国传统媒体面临的一大课题。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外媒体同台竞技。新华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启动24小时滚动直播,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

不仅如此,网络媒体自由度,经营管理自主性都有明显的提高。所以总体来说,中国的新闻自由是有希望的。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提出是即使和必要的。它不仅发现了美国新闻界的危机更给世界的新闻自由敲响了警钟。

第三篇:为自由而闪耀(读书心得)

为自由而闪耀

——读《自由星辉:世界犹太裔文化名人传续集》

苦难能够摧毁人,却也能够淬励人的精神。无论一个人,一个群体以至一个民族都是这样。

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来遭到亡国灭种、走死逃亡之痛。到二十世纪中叶,又有六百万同胞死于法西斯屠杀。同样饱受法西斯主义荼毒的中国人对此感同身受。

1941年,正当众多的犹太人被赶到死亡营,焚尸炉,千万幸存者被迫辗转迁徙,随时有死于非命的危险,而欧亚两洲人民也被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置于侵略的炮火下,其他若干国家和地区将被卷入战争的灾祸之际,这一年八月,罗斯福和邱吉尔两巨头——准确的说是英美两国政府首脑——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旗帜鲜明地揭示了“四大自由”,即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使全人类,包括犹太人,也包括中国人,在硝烟和血泊中听到响亮的号召,在痛苦和迷茫中看到了熹微的希望。

二战的胜利,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自由对法西斯的胜利,但远非最后的胜利。战后半个世纪的历史证明,法西斯的阴影并没有从某些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退出,各式各样的野蛮,各式各样的专制,还在阻挠人类的进步,制造着种种灾难。

而在争取人类进步漫长的过程中,特别是近百年来,涌现了灿若群星的做出卓越贡献的卓越的人。一个奇迹般的发现:其中不少第一流人杰,虽属不同国籍,却都是犹太民族的后裔。

我们像康德一样仰望星空,又低头历览这长长的名单,令我们动情的不止是这些人杰可见可考的经历和业绩,还有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中贯穿的人文精神。

在这里,衡量人的尺度,不是时下流行的所谓成功的标准,其中有些人与其褒为“成功人士”,毋宁如实说是“失败者“,如罗莎.卢森堡就是在1919年领导柏林一月起义失败后被德国政府秘密杀害的。

卢森堡尽管于列宁在革命活动中互相支持,她对列宁也很尊重,但早在二十世纪初她就不同意列宁式的建党结构。责备列宁式极端集中主义,主观主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在俄国胜利,卢森堡站在支持者的立场。在欢呼声中,她对新建立的社会制度提出批评说:“只给政府的维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以自由,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她表示忧虑:“随着政治生活在全国受到压制,苏维埃的生活也定会陷于瘫痪„„”她实际是要求实现党内民主化进而扩大到全社会的民主化。这一独立见解是基于她憎恨一切压迫和奴役行为,抱有明确的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情怀,后来苏联七十多年逐步走向失败的历程印证了她的远见。

从德国逃亡到瑞典的女诗人奈丽.萨克斯,她的作品更具犹太色彩。她认同她同胞的信念和宗教神秘观,用象征意味浓厚的有灵性的语言写诗,不避讳死亡集中营和焚尸场的恐惧真相,呈现出面对人的卑劣行径所感到的哀伤。她要“让一切恐怖和怨恨都成为过去”,因为新事物不可能建立在仇恨和复仇的基础上。1966年,萨克斯“由于其卓越的抒情诗篇和剧作以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以色列的命运,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宽恕,解脱与和平的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另一位卓越的女性汉娜.阿伦特,她是现代社会的有力批判者。她所著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不仅给她带来了世界性学术荣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阿伦特在影响二十世纪风云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发出自己的有力的声音。她在《论革命》中把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力以比较,表达了“自由宪政和共和主义”的理想,同时揭示了“革命”这个人类活动所包含的你难以摆脱的悖论。

我们心中这些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填空,都是为文明而不是野蛮,为自由而不是专制,闪耀自己全部的光辉。

第四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汤哲凡 学号:180312066 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论自由》翻阅一遍,说句实话,还真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半知半解,也许是由于该书是由外文翻译而来,有些语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还有就是密尔所表述的观点、其所展现的论证也确有一定的抽象性吧。最后,终在查阅了些相关论文,才大体明白密尔所阐述的自由观体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初本科阅读哲学书籍的情形,例如《西方认识论简史》、《西方哲学史》、《法哲学原理》等著作,真是颇费些脑力,最后亦是不解甚多。在此说点题外话,本人现在对哲学专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班上的同学大多是被调剂至哲学专业学习的,也包括本人,普通大众的看法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就业前景不好,是个极其冷门的专业,本人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乎,对哲学就没有了兴趣,在哲学院懵懵懂懂的走过四年。现在想想,当初真是年轻,要是本科期间多看点哲学专业的书籍、好好上课对自身真是大有裨益,如果能看懂哲学专业的书籍,法学的书籍自然也就容易看懂些,特别是法理,有着较高的抽象性。当初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与普通大众持那种较低层次的想法,现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自己本科没有学好哲学,担心与同僚交流起来一问而三不知。好了,回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印《论自由》序言中强烈批判了密尔在该书中对有关自由的观点,批判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以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目的——“密尔,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只看见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抹杀了阶级内容,空洞地高唱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实质上只是在鼓吹资产阶级随心所欲地发展经营、进行剥削、扩张政治势力的自由。”然后,坚定地支持马克思的自由观——“自由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进而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生活、控制人类历史的实际能力。所以自由对于我们来说,正如民主一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在于实现人类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幸福生活。”该序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该序言写于1959年2月,我想难免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阐述了两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其在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中提到的两条格言: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第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时,才能裁判个人的行为,对个人施以强制力量。密尔对自由观论述的逻辑起点是个人自由,在《论自由》第一章《引论》部分,密尔开宗明义地宣称他所讨论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主要是社会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和限度,不受尊重的、不受限制的、不是绝对的自由就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是按照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去追求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自由。在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部分,密尔主要论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个体自由的主旨在于思想自由,思想自由表现于外成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或称为表达自由,是一种获得和表达各种意见的自由,包括了收集、了解和发表各种事实意见的自由,其核心内涵在于个人的所思所想能够以某种形式体例表现于外而不受桎梏。言论自由是维持真理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知识真理、健全民主政治,促进个人价值。但言论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被法律框定了必要限度的自由,同时法律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保证。

在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中,密尔认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由个性自由与个性成长共同构成,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个性去生活,这样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生活远比别人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会更有所获的,一个人保有自己的个人自由不仅有益于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有益于社会的长久发展。首先,个性自由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动力。为了突出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密尔将个性自由与幸福联系起来,真正的幸福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依照自身的个性去追求自身的喜好,这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发展与提升,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多样与精彩,富有生机。可见,个性自由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便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他人而言,也更具有价值。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们都得到幸福的良好体验。其次,个性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密尔在指出个性自由对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及人的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后,将个性自由对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亦作了详尽的说明。他强调,一个民族的个性自由是这个民族永葆发展青春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的可靠源泉是自由。

在我看来,抛开意识形态的需要,密尔的自由观体系是值得我们当今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可以借鉴和思考的。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该如何设立一个合理的限度与超出此限度该如何,比如说今日有人在网上在事实还未查证的情况下发布矿难死亡人数,但是这个死亡人数却少于实际死亡人数,警察却将其拘留。警察是否能将其实施拘留?重庆大巴坠江事件,在事实未查清的情况下,有网友造谣是轿车女司机逆行所致,后众多网友盲目跟风,影响舆论,剑指该轿车女司机,后经查证是大巴突然转向冲入江中,并撞了该轿车,该事件却未见有网友对该谣言负责,这不正是密尔所阐述的“多数人的暴政”吗?该女司机白白承受了一波舆情压力。按照密尔所阐述的原则,是应当有造谣的网友为该女司机承担法律责任的,因为其所行使的言论自由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了,是应当受到强制性的惩罚的。上述两个事件的区别对待,是应当值得我们反思的了。

第五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吕紫君 学号:1003010402 班级:港航四班

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一、作者简介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法学家,19世纪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密尔的父亲詹姆斯·密尔(史称老密尔),是一位经济学家,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密尔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之下受教于法国和英国,继承了功利主义学说传统,继边沁和老密尔之后成为该学派的领袖。密尔在政治上属于激进派,长期致力于议会改革,对宪章运动也抱同情态度,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参政促进会的创办人之一。密尔一生创作诸多,为《旅行者》、《编年史早报》、《威斯敏斯特评论》、《法学家》等刊物撰稿多年后,应聘主编《伦敦评论》。在此期间的著述后被收入《论文集》中(1859)。密尔主要著作有《逻辑方法》(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妇女屈从》(1869)、《论自由》(1859)、《代议制政府》(1861)等。其中《代议制政府》是西方第一部论述代议制的专著,是密尔政治思想特别是国家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约翰.密尔的代议制理论主要包括代议制政府的形式、职能、民主制、选举权、议会以及地方代表机关和民族等问题约翰·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二、写作背景

密尔生活在19世纪,18世纪最早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此时正迅速推进,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英国确立了自己的殖民霸主地位,称为“日不落帝国”。而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工作条件与环境的恶劣、童工以及工人待遇问题日渐突出,工人阶级的问题开始日益明显,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愈发变得尖锐。此时,西方世界中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由主义学说获得极大发展,而密尔的《论自由》便是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当时的英国,政治上,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并已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国内,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封建势力的残余,扩大统治权;在国外,一方面要求保持前几个世纪夺取到手的广大殖民地,另一方面还要求无限制地向外扩张,以便开拓更多的殖民地,攫取并垄断世界的原料和市场。总之,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

主要思潮是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要求破除一切障碍,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便无所忌惮地追求利润。密尔的“论自由”,恰恰就是这种追求利润的狂热的呼声。

三、内容简述

我所读的是由译林出版社2009年重印的写于一九五二年的《论自由》汉文本,一书采取“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共有五章:

第一章为引论,指出全书要阐述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探讨社会对个人施用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认为干涉社会成员行动自由的唯一目的应是“自我防卫”──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宣布自由是在不剥夺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否则便是人类理性与德性的毁灭。

第三章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会使人对自由、对他人更有价值。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

第四章讨论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

第五章重申两条基本原则: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要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各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晰,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 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 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 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 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密尔明确提出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说要探讨社会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认为,在自由与权威这个我们早已经熟知的部分历史中的斗争中,相比于其他的斗争,它的独有的特色最为显著。

全书近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思想自由。密尔反复论证的个人意识和表达自由的一个重要根据,就在於任何一个人或人类团体,从最伟大的政治家、宗教领袖,到某一个集团、阶级、党派、社群直至国家、社会,都不可能一贯正确;因此,人类永远不应当抑制任何不同的意见与表达。作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密尔指出:本书所要讨论的不是作为哲学命题的抽象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公民自由亦即社会自由——即一国人民在社会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权利的问题。自由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对于国家机器统治权利的限制问题。这个公民自由的问题,“它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时代上划分着人类”,而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阶段中,“它又在新的情况下显现出来,要求人们给以一种与前不同而且较为根本的处理。”密尔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考察人类自由权利的进步。他指出,现今已经接近于这样一个时代,国家的各种官府必须成为人民的公仆或代表,可以按照人民的意志设立或撤销。必须使“统治者出于选举并且仅任短期”,以保证政府权力不致被无限制地滥用。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 人和社会来说意义深远: “还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思想家才需要 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力量,思想自由是 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 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 活跃的人民。”由此看来,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 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 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密尔认为,当个人思想与能力成熟时,他就 应当按照自己的办法,自由地决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人的权利,别人的 和社会的经验并不应该成为他的行为准则。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首创性,作为人的个性之一,是人类 事物中非常有价值的因素,社会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事不是由某个人首创的。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 数,但为了着重要的少数,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人们一个宽 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人们有个性。凡是有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 社会不太相容,但观察一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 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

至于政府对于个人权威的限度,我们可以从两条密尔有关自由的定则来理 解:一是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 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可以避而不理,至多可以进行忠告或 规劝。二是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 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 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

密尔还仔细论证了对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的看法。个人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和一切立场的出发点。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个人主义看作 是自由主义的另一种表述。自由主义对个人及其自由有独特的看法。个人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有充分的自由权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每个个人在享用自己的自由的同时都应该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在价值上却是平等的。密尔认为自由的价值是不证自明的,倒是那些反对自由的人才负有举证的义务。自由主义及其各种流派都主张要求个人自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自由的原则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权不服从专横的外部强制,也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义务不对他人行使强制。如康德所说,只有使每个人自由的程度未超出过可以同其他一切人的自由和和谐共存的范围,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享受自由。

四、读后感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自由,一个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对它的争论无休止的进行着。

卢梭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实,人们对于这个现实的社会别无选择,虽因生而入其中却只能因死而出其外,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里面,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但人们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和社会、自由和权威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以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密尔的名著《论自由》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但是,他也必须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情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助的,我是这样体会的。密尔还特别注意到现代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平等化、平庸化、与趋同化倾向。密尔认同商业社会是一个倾向于平等、平均、平庸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所有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相同的世界”,“他们现在读相同的东西,听相同的东西,看相同的东西,去相同的地方,所持希望和恐惧也指向相同的对象,拥有相同的权利与自由,以及主张这些权利的相同人的手段”。大众教育的普及,传媒的力量,交通的改善,商业制造业的发达,“所有原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敌视个性的势力,以致不容易

看出个性如何还能保住其领地。”

初读、细读、品读之后,我感到我受益良多,联想到现在中国的民主自由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一定的距离,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情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如果说这事国家对我们关爱的保护,那我真得想说,也是代表大多数人说,我们真得不需要。我们渴望真正的自由,我们有自己的权力去做自己喜欢的那种简简单单的事情。我想说,那些思考的禁区却恰好是一个社会最敏感、最关键的领域。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人们总是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让自己的意志得以表达,从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密尔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的保护,每个人对于社会也就应该有一种报答,那么这种报答要以何种方式?或者还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要遵守何种行为准绳?在密尔看来,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这些条件,如果有人力图规避不肯做到,那么社会是有理由以一切代价去实行强制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行为要有一定界限,当一个人都行为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对他有了裁判权。

仔细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就我国法制现状而言,当前应该对一些表现公民思想的权利进行立法,尤其是十几年仍然呼之不出的新闻立法!尽快出台新闻法对于思想自由以及言论自由都有着超越一部法律本身的意义。自由相对于生命是不是一种奢侈品,我不知道,陈丹青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一点很可怕,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信仰,能活下去最要紧”。很多人愿意为 自由放弃生命,西方人自由被侵犯时,被激怒的敏感线极高,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权被侵犯,自由被剥夺,人身被奴役的时候,似乎没有群体 的愤怒和反抗,就是被害人,也更愿意隐忍着活下去。在阅读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全过程我都在思考有关自由的话题,这一切让我对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悲剧性命运不得不深思。

五、结语

我想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它或肯定它,否则也就是犯了激进主义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再加上个人对同一事物看法的不同,因此对同一本书的评价也就不同了。历史上,《论自由》受到过追捧,也受到过严重抨击,但我想,这恰巧反 映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我认为 “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最主张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

了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自由而对个人的自由通 过一个人的自由为价值内核的法律来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义主张保障人们的 自由,但不意味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观点在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已 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密尔的尺度,也是我们的自由所应有的尺度,肆无忌惮地张狂,并不是真正的洒脱自由。《论自由》中的自由理论,这在当时思想启蒙的浪潮中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到它是一座思想的无价宝库,对人们于自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是我们行为的指路明灯。

六、附注

论自由》一书写于1859年,最初由严复先生于1903年将其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当时严复先生将《论自由》译作《群己界权论》。在一九五九年此书出现新的版本,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评论。之后被各大出版社重译出版。

下载《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关于密尔的论自由,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下:一伤害原则二 多数人暴虐三 言论自由四 个性自由是人类的福祉五 天才的首创性六 涉己的行动不需要向社会......

    为了心灵的自由而读书(含五篇)

    为了心灵的自由而读书 我曾记得小时侯,奶奶常给我念叨的《勤学》诗。“少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苦用心。”听了奶奶念的书歌子,小时的我却不以......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在我翻开这本薄薄的只有五十几页的著作之前,便对人们对它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已有所了解——“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都是由此而来的”,“《论出版......

    要为自由而战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卓别林的有关情况 2、 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鼓励学生自主赏读课文 2、 体会文章富有感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要为自......

    《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

    《立法学》期末考核 《论自由》读书报告 年级:2011级班别:4班学号:11306188 姓名:余江锋 一.前言 在阅读刘诚老师所给的几个文本中,学生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杨绛先生那句真诚而......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报告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报告 本书是为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准备的非官方报告,其中许多观点被写入《人类环境宣言》,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它......

    思想汇报: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

    敬爱的党组织:在党课培训中,听了老师讲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这一章后,我对共产党的认识更深刻了。实现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

    自由而无用的魂灵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2013-11-30文/杨玉良TeachingRoom【自由而有用】(2011年杨玉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上午好!我相信,诸位同学此时此刻的情感是非常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