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发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的爆发!
智慧城市的快速理解
(顶层设计 : 多讯科技CEO施珺天 撰写)
一、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 ?
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以来,时代的脚步就一直沿着技术革命的角逐而进步,无论是农业、工业、军事,还是科技本身,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一个城市的发达和生活水平完全可以以城市的科学智慧化管理和智能化生活的程度来衡量;城市需要一个井井有序的智慧化管理和智能化生活环境,人们在工作、学习、娱乐、购物等日常生活中按照各自的需要按需所取,享受云端轻松自在的日子;而目前科技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单一的科技产品比比皆是,但这些仅仅是独立的系统,不能全方位的发挥而为人类服务,缺少的是如何整合和应用,发挥其智慧和智能的便捷功效;这恰恰是城市的需要人类的进步;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习主席的讲话,已经十分明确了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和人民智能生活的发展方向,云计算和物联网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从而由此将产生城市“智慧产业”的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利市民、利城市、利国家。
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目前而言无论发不发达地区都是在零起跑线上,哪个城市的智慧智能化启程的速度和应用,将会改变原来城市的产业动态和经济格局;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智慧城市究竟会带来什么 ? 智慧城市从字面和一般的描述都认为是:很多的一切将会是自动化、智能化为人服务的一个生活系统平台;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而且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智慧城市给政府、企业、市民带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现代服务理念上的冲击和更新,是一个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自律、自定、自选等按需所取规范有序的生活生态环境。
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什么 ?
很多人认为,智慧城市是大数据中心、存储方式等纯技术上的事情,或者是政府或集团公司的大机房,不关老百姓和企业的事,其实完全不然;智慧城市的建设当然少不了大数据中心和存储等IAAS运行环境的基础建设,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实事为先”从智慧城市的用户(包括市民、职员和政府、企业)的需求出发,汇聚丰富的个人应用(吃喝、玩乐、购物、咨询等便捷服务和生活应用)、智慧管理(城市管理、企业管理等智慧管理应用)和智能生活(健康、医疗、安全等智能化应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参与者和丰富的应用。
四、智慧城市的参与者角色 ?
智慧城市的参与者分为建设者和使用者,只有随着使用者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者付出努力去实现需求者的目标,由此二者相辅相成,同时诞生了一个巨大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使用者包括政府、企事业、市民,建设者包括SAAS、PAAS、IAAS供应服务商及其研究机构等,各自以自身的需求和优势发挥其不同的能效与角色。当然智慧城市的关注度是用户,用户将至高无上。角色拓扑图例:
五、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引发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新一轮产业革命 ?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用户和用户需要的应用,而智慧城市应用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按需所取的服务,而所有服务的方式是现代服务业的模式,因此从用户需求的一刻起,从浏览、搜索、订单、交易、应用(产品、服务)、配送等均与服务紧密相关,并且用户的不断追求促使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也是新一轮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而引发的产业革命和历史机遇。
六、如何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 ?
全国正在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有概念上的、象征性的、实质性的均在不同程度上展开,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只是都在“系统”或“行业应用”上徘徊,没有一个真正智慧城市的全景设计,例如做一个“智慧医疗”或“智慧交通”等等,从智慧城市的概念这些仅仅是每个行业中的一个应用和服务,说起来也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建设中没有考虑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从而缺乏云计算集成和服务的基因,这样的系统重建和信息孤岛将不可避免。那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用性、可靠性、可展性呢?那就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具有以用户和应用为核心,以按需所取的服务思想为导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云(SAAS)、平台云PAAS、环境云(IAAS)三大云系的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并且必须考虑其足够的因素: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发展或纵向扩展,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后的内部纵向扩展,还是往上一级的提升和形成跨区域的智慧生态链,均为建设“智慧省城”“智慧中国”“智慧地球”的基础建瓴,创造一个、智慧、智能、自然、循环、发展、安全的服务生态城市; 多讯WOS云田操作系统是目前唯一真正能实现以上架构顶层设计的技术体现。
七、智慧城市的未来!
用户的桌面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三分天下,但是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的崛起,其智慧云桌面将成为用户唯一高度黏性的导航入口;一人一云,即一个市民未来只需要一个云、一个用户名、一个密码、一键登陆云端,可以切换到其它不同的智慧云,而且无论在PC、手机、平板、电视机等浏览端均实现“一云多屏”;因此未来智慧城市云平台将是整个城市的核心生态圈,智慧云平台的用户分布和用户质量将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完整性、发展性的重要依据。先入为先,用户为王!
多讯科技提供
2013/4/6
第二篇:物联网 云计算 三网融合“智慧山东”在招手(精选)
物联网 云计算 三网融合“智慧山东”在招手http:// 时间:2010-01-31 12:07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物联网
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这三个新名词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济南代表团的辛卫华代表说,这三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近万亿的市场大蛋糕。他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加快我省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 “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这三个新名词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济南代表团的辛卫华代表说,这三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近万亿的市场大蛋糕。他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加快我省“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产业发展。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浪潮。在物联网三大关键技术领域中,云计算的出现成为物联网的前奏和率先突破领域,也成为了国际业界公认的核心科技和发展方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还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相关领域技术的创新发展,并最终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辛卫华代表说,很多人对这三个新名词能带来什么还没有直观的印象。套用业内人士通俗的话说,理想的三网合一状况实现后,一部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放在电视机接口上就能当电视屏幕用,而放在电脑接口上,就是一个小型的电脑屏幕,而且上网速度和宽带差不多。到时候居民家中也不再需要宽带线、有线电视线、固定电话线等蜘蛛网一样的管线,只需要一条线就能满足需要。
织梦好,好织梦
物联网的前景则更令人关注,简单的讲,物联网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曾这样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记带什么东西了;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
为什么代表们对这三个新名词如此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新名词背后所代表的产业中潜藏着超乎想象的利益。
辛卫华代表在建议中引用专家的预测,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产业前景:如果物联网全部构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并在 10年内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我国如果实现“三网融合”,仅在固定宽带网络上所承载的媒体与娱乐业务收入,就将超过移动通信所承载的部分,可以促进我国GDP 增长约 0.8 个百分点,通过几年内加大三网融合的建设,最终将形成 60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
“如果能够在这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的前夜抓住机遇,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将在物联网建设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意味着‘智慧山东’ 的建设将更加顺利。”辛卫华代表认为,作为信息产业大省,我省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新兴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我省拥有海尔、海信、浪潮、东方电子等一批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为我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省已经提出了加快“智慧山东”建设目标,《关于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设“智慧山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copyright dedecms
辛卫华代表说,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应该立即展开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相关技术、产业的规划布局等的研究,并将其纳入“十二五”发展重点领域,集中资源、选择重大方向进行科技攻关,形成相应领域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技术的突破,抢占话语权。除此之外,政府在这一产业启动初期,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技术应用方面立项研发工作。另外,可由政府牵头,通过成立企业联盟、技术联盟等方式,从技术、产品、创新能力等各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第三篇:浅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兰 州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姓 名: 高建东
学 号: ***
专 业: 行政管理
教学站点:平凉电大
入学时间: 2014年
指导教师: 张 莉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浅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摘要:物联网是城市发展通向智慧化的桥梁,建立智慧城市将是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以此作为城市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将带给未来城市的全新面貌,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应用。
一、物联网的定义
通过各种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连接物体与物体的,全自动、智能化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实现随时随地和科学管理的一种网络。“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二、物联网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指将城市信息化,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无线或有线)、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身份系统(RFID)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位于全国领先地位。
通过智能计算技术等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和智能。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2、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体化:要进一步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为一体;进一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融为一体。
协同化:要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城市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和城市创新发展。
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利用最优,经济社会活动要做到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满意更多。
3、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打造环境生态宜居、产业健康发展、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在城市运行的各个领域全面渗入,形成一个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相互协同的有机网络。
信息网络架构高端: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物联网和智能管网等建设,形成高端化、系统化的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真正实现信息城市,随时随地共享信息、感知和被感知,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管理服务高效:打造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政府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实现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产业体系融合发达: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积极运用下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全面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活环境和谐友好:围绕生态宜居发展目标,发挥高新技术在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自身特色,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人文化、科学化,形成一个环境和谐友好的城市。
城市系统智慧开放:抓住信息技术引领的城市管理变革机遇,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手段,抓好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数据信息体系的综合集成,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实现城市系统的智慧开放,全面发挥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最终成为智慧开放的城市。
三、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整体上已进入规划和建设阶段,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100个,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欧盟 2006年欧盟发起了欧洲Living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2010年3月,《欧洲2020战略》提出三项重点任务,即智慧型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把“欧洲数字化议程”确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盟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2010年斯德哥尔摩被欧盟委员会评定为“欧洲绿色首都”,在普华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报告中,斯德哥尔摩名列第五,分项排名中智能资本与创新、安全健康与安保均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续能力也是名列前茅。他们的智慧城市理念之一是:“让原有的技术或者设施以新的形式或者理念来运作。”致力于建立电子垃圾处理系统,使城市垃圾可自动分类,并按需要循环利用,实现城市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 2009年9月,IBM-迪比克计划,IBM参与建设的第一个智慧城市。2009年10月,纽约市政府宣布启动“连接的城市”行动,以增加民众与政府的联系、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企业与民众的联系及民众间的联系。这项行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实施移动通信和311网络热线服务;2.启动电子健康记录与服务;3.整顿全市数据中心,实施“纽约市IT基础设施服务行动”计划;4.改造升级政府部门的电子邮件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5.建立“纽约市商业快递”网站,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效率;6.把宽带服务引进每个社区和每所学校,向低收入群体普及宽带服务;7.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停车系统。2013年,哥伦布市被全球智慧论坛列入“全球7大智慧城市”之一,该市的建设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部署,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开放创新。2012年12月,哥伦布市通过无线网络部署第一阶段方案实现了网络速度从70Mbps到117Mbps的跨越。
新加坡 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岛计划”,是全球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国家。2006年6月推出资讯通信发展蓝图“智慧国2015”规划以来,新加坡一直努力建设以资讯通信驱动的智能化国度和全球化都市,并得以成为全球资讯通信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提升了各个公共与经济领域的生产力和效率。日本 2009年7月,制定“i-Japan(智慧日本)2015战略”,包括电子政务、医疗和教育三大核心领域。2012年7月,活力ICT日本计划,新ICT战略将重点关注大数据应用所需的云计算、传感器、社会化媒体等智能技术开发,并将“国家标准化”作为重点之一。
韩国 2011年6月,制定“Smart Seoul 2015”,利用信息化积极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促进新产业发展及加快生活方式变革,提出要实现“智能绿色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具体目标。2011年6月,首尔发布“智慧首尔2015”计划,向世界展示了该市建设智慧城市的雄心。例如,首尔提出,发放证明书、缴纳税金等现在由政府机关和网站负责的行政服务,从2012年按阶段向使用手机的方式扩展。到2014年,市民可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实现81项首尔市行政服务。
2、我国发展情况
中国最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1992年)了近20年。到2011年,国内提出或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市开始大幅增加,出现小范围“井喷”之势。
2010年国家科技部认定武汉、深圳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工信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批复扬州、常州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2012年4月,中国工程院公布北京、杭州、武汉、宁波、西安五市为“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并提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住建部于2013年1月公布包括北京市东城区、江苏省无锡市等90个城市(区、镇)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在8月再次公布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3年10月,在工信部的指导支持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内百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发起并建立。我国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级联盟已达到四个,分别是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国家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此外,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中国智慧城市网、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等门户和研究机构纷纷组建,工信部、住建部、发改委等下属的支撑机构、行业组织、标准制定机构等也都按照自身定位加快智慧城市布局。
2013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JTC1)通过了我国提议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决议,并由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有关人员担任召集人和秘书,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荷兰、德国、英国、新加坡均表示将积极参加研究组工作。此项决议通过是我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突破,对于建立我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领域的领导地位、促进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协调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2月,住建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与微软中国共同宣布将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中心智慧城市技术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我国未来城市智慧发展重要技术支撑平台。
2014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1月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内容围绕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大数据三大焦点问题,此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
各市发展情况
北京 2013年北京市政府和相关卫星导航企业共同投资3亿元建设北京市北斗公共平台,作为我国首个已经落实的为智慧城市服务的北斗平台,将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智慧城市提供政务管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服务。
上海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率先构建“智慧城市”,始终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上海要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实现百兆宽带接入能力覆盖300万户家庭,并加快“三网融合”,新建覆盖10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系统,加快建设新亚太海底光缆系统,海底光缆国际通信容量继续保持全国50%以上。
深圳 在2012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智慧城市规划纲要》。实施包括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网站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无线城市为载体打造“智慧深圳”。
南京 在2012年2月下发《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推动中国“无线谷”、射频谷、智能电网基地等一批智慧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促进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等智慧产业发展。以智慧的城市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无锡 在2012年启动“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九大领域开展30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包括为市民提供智能化远程健康监护服务、打造“智慧小区”。以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DNA,在智能交通、健康工程、平安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快推进传感网的建设。
宁波 将智慧城市的研发放到了城市发展的首位,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武汉 将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以66.8平方米面积的未来科技新城为试点,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以及能源与资源管理四个智能示范应用工程,并力争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六个关键技术。
四、智慧城市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1、物联网应用个性化强,市场规模尚需培育,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同电信法一样,我国通信事业的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相当远的路,但是相比欧美国家,我们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尤其是欧洲针对物联网的架构、监管和隐私等行政和法律层面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而我国似乎还没有多少动作。法规体系将会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
2、是技术产业能力不强,尚缺乏核心芯片与传感技术
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在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的欧美和日本掌握着物联网关键环节的技术(优越感、传输网络和应用计算)和核心专利。如目前80%左右的传感核心芯片都来自欧美和日本。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
3、目前标准仍然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标准化程度低,互通性差,涉及大量国际组织,难协调
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关系着智慧城市中不同类型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间的信息沟通通。目前标准仍然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标准化程度低,互通性差,涉及大量国际组织,难协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将造成智慧城市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高成本,制约物联网业和的规模应用。
4、是产业链复杂,需要强有力的整合者,需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行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必然会触及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商、移动运营商等企业的业务流程等,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和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很漫长。物联网时代,“融合“变得愈发重要,及需整合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上下游。
5、将面临对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威胁和挑战。
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海量的城市基础部件信息自动进入网络,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智慧城市中,黑客有可能远程控制他人物品、操纵城市供电系统等。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物联网服务能否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
五、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策略
1、出台法律法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要在影响物闻网产业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上,抓紧制定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加快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财政、人才、资金方面的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营造内容相对开放、数据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智慧城市物联网是国家物联网战略中需求较迫切的一部分,开展和建设智慧城市物联网的示范工程,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意义重大。
2、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自主产品的产业化,有利于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整个产业的安全可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感知层面,主攻传感技术、RFID技术和传感器自组网技术;在传输层面,主攻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大信息量传输通信网和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在处理层面,主攻中间件技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还应该加快物联网架构和包括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内的共性支撑技术和研发。
3、制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发展
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2010年6月8日在北京成立,联合工作组由全国11个部委及下属的工信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等9个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还包括12家观察员单位。联合工作组的成立,将从大的层面改变各自为战、互不兼容的局面,强化以联物网关键资源、体系架构和核心技术标准为重点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而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统一规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4、推动技术创新、确保自主安全可控
智慧城市规划中,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拥有自有知识的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自主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我国物联网产业安全。同时,研究异构资源管理技术、联合准入访问技术、联合负载均衡技术、联合切换管理技术、节点设备鉴权技术和网络行为检测控制技术等安全管理关键技术,以促进智慧城市物联网在中国的安全发展。
5、打造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快速起步
产业键各方要通过制订一种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应用组织方案,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组织,集中各种资源力量,推动和打造一批示范工程。
有实力的电子信息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应该密切结合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需求,组织力量加快研发技术性能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费用相对低廉、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案,成功建设一批应用项目。通过试点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不断拓展市场,为智慧城市在全国的大面积普及推广积累成功经验。
六、结束语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就需要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使得原本无法实现得城市服务和管理得以实现,让城市真正“智慧化”。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所谓的智慧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这终究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可以预见,随着技术从雏形逐渐羽翼丰满,特别是VR(增强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落地,未来智慧城市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3月30日
【2】巫细波,杨再高 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 广州: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3】史璐 智慧城市的原理与其在我国城市中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1(5)【4】石军 “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 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第四篇:学习心得:解读广电物联网和136云计算工程
学习心得:解读广电物联网和136云计算工程
为什么广电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而不是IDC宽带?
“因为国家要推进三网融合,电信产业的IPTV、互联网电视、在线视频等业务的发展,导致各地电视、地面、卫星电视用户大幅度流失,因此广电网络也要发展自己的EOC/CMTS/LAN/WIFI/FTTH等宽带双向网络覆盖业务,但是广电没有自己的IDC,即使建了宽带也是为电信打工,那么如果广电自己建与电信相同的IDC,建立广电IDC联盟,来吸引ICP把服务器搬到广电IDC来,构成自己的广电互联网,不要忘记了IP地址分配权和互联网国际出口都掌握在电信手中,即使该系统条件能满足,经营水平不在一个起跑线,同时国家也不允许三网融合重复建设投资?,因此自己建IDC机房这条思路走不通,但是在广电双向网络中建设以双向网宽带覆盖为基础,以广电MCC(Media Cloud Center,也就是云媒体数据中心)为中心,为各种物联网终端提供云应用服务是广电宽带未来竞争的重要部分,物联网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推进的一个产业,如果各地广电齐心协力能在MCC建设,物联网云终端的发展数量领先电信一步,将会改变目前广电宽带弱势的局面。”因此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参加上海、武汉的两次会议当中都在呼吁:“各地广电运营商,尤其是有线网络运营:双向网络改造,发展宽带运营,应该重视MCC的建设,在发展传统宽带用户和业务的同时,重视规划发展物联网用户,重视引进和开发云应用。”
什么是云计算物联网,物联网是行业数据专网?
什么是物联网?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物联网能给广电带来哪些新的利润增长点?物联网就是目前广电的数据专网业务的加强版?这些问题近期成为中国数字电视论坛的热点话题。IBM大中华区云计算机中心总经理朱近之在上海IBTC2011上指出:云计算是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它能让很多低成本的、位于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典型的任务就是GOOGLE的搜索任务,为什么那么快,那就是云计算,它给出的计算结果速度对于每个人都一样,不会因为你自己计算机性能差异而速度不同,同时云计算是经济危机产物,它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和个人节省成本,不会因为软件升级,而需要升级PC,因为大多数服务都是有云计算服务在云计算中心完成了,每个云计算终端就是相当于一个浏览器,只要访问到云计算中就可以了,不会因为云端的差异而使结果有所不同,所以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的核心是宽带,广泛的宽带接入条件,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宽带运营商来支撑,从目前来讲中国最有潜力的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商就是广电、电信,其它如联通、移动等由于有线网络覆盖率等不足暂时都不能满足云计算物联网的运营条件,而且广电网络在每个城市是垄断的,这几年发展了CMMB,DTMB,ABS-S等无线服务,同时大力发展EOC/CMTS/WIFI/LAN/FTTH等宽带覆盖业务,可以更好的被各种物联网云端接入,您有宽带接入覆盖的条件就意味着商机,您有MCC就能为云端提供云服务,经济危机会改变未来的十年当中会有很多行业应用服务,他们都会把IT服务改成云应用,这些行业应用会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他们会使用各种终端接入到MCC来,这就是广电网络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的机会,对广电来讲利润的增长点也就是以MCC为中心为各种终端提供云服务。
广电总局“十二五规划”136工程重点指导全国有线网络建设云计算物联网
2011年3月CCBN期间,广电总局科技司科技处处长盛志凡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了广电总局的“136工程”,在6月7日召开上海电视节的2011IBTC论坛上,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给大家介绍了“136工程”的概况,把“136工程”作为“广电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推进工程,而在6月9日在武汉的研讨会上广电总局杜百川对“136工程”架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136工程”是基于云计算的,主要应用在有线电视网络,它规划如何建设MCC,如何部署NGB宽带网络,指导各地有线如何发展云端用户,如何运营商云服务等。
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指出:“136工程是广电总局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程,其中1是指1个内容中心;3是指3个系统,分别是安全播出监控监测系统、用户服务与运营支撑系统、通信传输和终端接入系统;6是6类基地,分别是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内容集成基地、文化资源共享内容集成基地、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内容集成基地、数字电视互动教育内容集成基地、综合资讯服务集成基地、数字电视互联网内容集成基地”。
DVBCN网友在解读136工程指出:“1个内容中心,应该就是指MCC,因为是采用基于云计算的结构,可以把各地建设的MCC组成一个大云计算内容中心,如果把云计算比喻为RAID阵列,那么每个省市的MCC就是一块硬盘,不管是哪个节点的MCC无法正常工作,只要互联网互通,都不会影响当地用户的服务;而3个系统可形象的比喻为各地广电的NGB工程,发展和经营物联网的云端,目前各地广电发展机顶盒、一体机、CMMB手机、宽带Modem、PAD、GPS、PC等都可以理解为未来的基础云端;6类基地就是指MCC的云应用,从目前规划分类来讲还是以传统的视频应用为主,广电十二五规划期间是把机顶盒、电视机作为未来物联网的主要云端,而其它类的终端如手机、PAD、MODEM、GPS、PC没有在这次基地分类中体现。”
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上海电视节的2011IBTC中反复指出:“云计算物联网来了,宽带互联网时代来了,各国都在开展数字宽带战略,广电运营商应该改变传统经营思路,做好战略规划,调整三网融合发展思路,不要把发展的用户局限在目前不到1亿机顶盒用户,总数不到1.9亿电视机用户上,要把发展目标定位到8.5亿的手机用户,4.57亿的互联网PC用户,还有正在迅速增长的PAD用户上,在服务上广电运营商开也不要只局限在电视上、还可以为接入的终端提供其他数据,语音等服务,三网融合的运营物联网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讲是个很好的壮大自己的机会。”
DVBCN小编认为国家推进的信息化、物联网战略,会大规模的整理各级政府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单机版、服务器版、未信息化的应用程序和业务,把这些应用和业务逐步的转化到以云计算中心为基础的IDC中,以提高信息化的水平,生产的效率,降低未来信息化运营成本,把各种战略资源的信息以云计算的物联网为中心,国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能力,能够承担这些业务运营商目前只有广电、电信、电网三个候选单位,电网信誓旦旦的要参与竞争但不成气候,目前的竞争对手只有,广电与电信,电信有IDC未必就是优势,也许是个弱点,因此利用好广电地面、卫星、有线的立体覆盖,电视内容的综合优势,推进好物联网136云计算工程,是三网融合的关键一步。
在全国各省市有线网络整合未完成之际,最后DVBCN小编借用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上海电视节2011IBTC上的结束语:全国广电应该责无旁贷的联合起来开发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建设MCC,推进136工程。
第五篇: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主任 邱善勤
物联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智能网络,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后危机时代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纷纷将物联网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我国也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物联网规划和建设,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的高度重视,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产业发展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需要经历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才会不断走向成熟。揠苗助长和放任自流都不利于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因此正确、客观分析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掌握物联网发展规律,明确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对促进其循序渐进、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自然发展阶段、生态意识阶段和生态系统阶段。
(一)自然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2009年)
在自然发展阶段,物联网在实验室开始萌芽,并从出于科研目的的研究实验阶段起步,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演进到了小规模产业化和应用阶段。物联网的一些相关技术标准、网络基础、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http://
产业和应用已经开始自然发展起来。该时期感知能力还比较弱,只是基于现有网络实现一些小规模的应用。该阶段特征是自发、无意识、零散、不成体系、规模小。
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已有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始在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及产业化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RFID和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小规模的应用和产业化。一些标准工作组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物联网相关标准工作,并取得初步进展,RFID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传感网标准工作开始启动。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
在网络基础方面,由于该阶段物联网应用较零散、不成体系,并未形成规模发展的态势,而且网络仅仅作为业务管道使用,因此现有网络的剩余能力完全可以支持物联网业务,还不需要对网络进行改造,网络处于混同承载阶段。
在产业发展方面,正处于初创阶段。一是初步形成传感器与RFID等感知器件、网络设备及终端等物联网制造业,以及通信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等物联网服务业,但产业链还不完善,传感器及芯片、中间件应用开发及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多为国外主导。二是产业规模还不大,仅在部分设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如2009年RFID产业规模达到85亿人民币,传感器产业规模接近600亿人民币。物联网相关服务产业刚起步,尚未成规模,电信运营商开始着手规划M2M应用,初期主要扮演数据通道的角色。
在应用服务方面,随着无线传感网、RFID等相关技术发展,物联网应用在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物流通关等领域开始出现。在该阶段,应用需求较小,因此应用主要局限于政府、军方等领域,应用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市场。
(二)生态意识阶段(2009年至2015年)
在生态意识阶段,我国明确提出着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国家及地方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物联网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将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企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进来,带动技术和产业加速发展,从而带来业务和应用种类的增加,物联网应用逐渐开始走进公众生活。在这种有意识地推动下,物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广泛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通过信息有限感知和有限传送实现更大范围特定领域的应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驱动、企业积极参与、示范应用项目和技术标准工作加速推进、规模快速扩大、行业性和区域性明显。
在技术标准方面,政府有意识地扶持重点技术研发,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将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实现大批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和大规模发展,将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物联网安全不再是简单的防护系统能够保障的,安全技术将成为关注焦点。该阶段开始出现统一的物联网标准组织,整合资源,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地开展物联网技术标准研究,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物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并易于在国际上没有完全被注册和标准化的领域取得先机。
在网络基础方面,由于物联网的接入终端和业务量不断增多,网络末端将增加把物体接入到网络的能力。同时,现有网络能力不足以满足物联网业务发展需求,要通过网络改造优化和增强现有网络。网络逐渐从混同承载阶段过渡到区别承载阶段,能够通过对通信设备的辨别,根据物联网数据传输特征,区别处理来自人与人的传统通信和来自物联网的数据通信。该阶段以移动通信网为主,只能实现信息有限传送。
在产业发展方面,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该阶段将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并在更多领域形成较大规模。在政府驱动下,物联网相关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等传统产业都将实现产业规模的加速扩张。同时,也将催生出新的物联网产业链环节,如独立的物联网服务提供商开始出现。该阶段将培育出更多本土龙头企业,逐渐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在应用服务方面,政府推动的应用示范工程是主要驱动力。物联网应用主要在城市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社区、环保、安全生产监管、电网、物流、零售、农业、医疗等公共管理与服务和行业应用领域推广。基于消费领域的市场需求将逐渐出现,但市场增量需求仍旧缺乏,客户认知度不高,商业模式只是初步形成。将通信能力植入机器、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网络化的M2M应用与服务该阶段物联网的普遍应用形式。该阶段应用以垂直型的行业应用为主,各行业分别部署自己的应用系统。各地政府在各自区域内部署物联网应用,各区域间尚未形成互联互通。该阶段物联网行业性和区域性十分明显。
生态意识阶段,我国物联网市场空间释放要循序渐进,不能过渡,因为从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角度讲有些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还要等待突破,本土企业承接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
(三)生态系统阶段(2015年以后)
在生态系统阶段,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相对成熟,物联网应用开始融入公众生产生活,从而使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业务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空间更为巨大。广阔的市场成为该阶段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吸引更多商业机构踏入物联网世界,挖掘物联网巨大潜力,商业化将为物联网带来新的飞跃。该阶段将通过信息全面透彻的感知和多种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自由传送,逐步实现半智能化及全智能化,形成跨行业、跨区域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实现融合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最终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应用、产业化方面将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向海外市场开拓,国际化趋势明显。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市场驱动、企业主体、体系完善(包括产业体系、标准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创新体系)、规模庞大、高度融合、商业模式成熟、业务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阔、国际化明显。
在技术标准方面,技术研发走向成熟,我国将掌握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等相关技术不再是严重瓶颈。但随着物体大规模联网走向智能化,信息安全技术成为更大难点。正如Web2.0带给互联网新的革命,该阶段技术演进可能给物联网带来新的飞跃。同时,我国在该时期将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并在某些优势领域的国际标准工作中取得一定主导地位。
在网络基础方面,随着物联网应用规模扩大,庞大的物联网接入终端和业务量需要能够融合、协同和互操作的网络,并需要独立的网络通道实现可靠传输,以保证物联网业务不影响现有的通信业务。因此,网络资源将高度协同和融合,并从区别承载阶段过渡到独立承载阶段。未来异构网络是多种接入技术并存、协同工作、支持多种移动性的可信任有保障的全IP融合网络,将形成无所不在的综合通信系统,从而实现信息的更自由传送。
在产业发展方面,物联网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走向成熟,产业规模达到十万亿级,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物联网运营环节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商,专门为客户提供物联网网络连接、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测试认证等服务。该阶段将涌现出更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并
购等方式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张,在国际上取得竞争地位。
在应用服务方面,随着技术成熟让受限范围缩小,物联网应用极大丰富,行业和消费市场成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形成公众应用为主、垂直型行业应用和水平型跨行业应用并存的发展态势。公众领域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成为物联网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客户认知度大幅提高,带动标准化产品增多、成熟商业模式形成和市场规模扩大。为了给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支撑,在网络层上将建立起具有通用能力、共用平台的业务控制层,共性能力能够以比较好的容易使用方式封装,并实现行业系统间的开放和协作,从而形成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提供将感知、通信、处理能力植入物体,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特征,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应用。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正处于生态意识阶段,据上文分析,此阶段是突破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拓展应用范围的关键时期,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各关联方要抓住物联网第一次飞跃的重要机遇,明确重点工作,整合资源,联合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使其朝向生态系统阶段加速前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