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红安县永河小学 李忠新
摘要: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小学实验 主体性 探究性 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强调: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途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性趣的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两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
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2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我让学生想办法把沙和粘土分开的办法,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2、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实验中,各小组到我和学生们共同设立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
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培养讲求质疑的创新精神
自然教改泰斗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以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当然,学生的这些表现可能不够成熟,但教师要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关键是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一步。我上《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当学生检测一个电路的时候,检测器的小灯泡不亮,学生马上下了个判断:灯泡坏了!我笑眯眯的看着学生问:你就这么肯定灯泡坏了?检测的学生愣了一下,旁边就有学生提醒他:有可能灯座也坏了。于是那个学生又检测灯座,发现灯座也坏了!就说:灯泡坏了、灯座也坏了!我还不表态,说:你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检测的学生就想了,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会不会自己的检测器出毛病了呢?一检测,发现自己检测器果然坏了,原因是检测器中的电池没电了。这位学生马上换上新电池再检测,检测器好了,再检测电路里的灯泡不亮、灯座也不亮,其他的都没有问题,这下学生说:可以确定电路中的灯泡、灯座都坏了。我笑着点点头,表示肯定。
这个过程很细致。其实这是我特意设计的,要让学生思考周密:故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排除到不能排除为止。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恰恰是我们需要的逻辑思维。这个结论保护了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一种宝贵的素质,也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课堂的细小地方,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
四、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如《有趣的呼吸器官》一课,要学生了解肺是怎样呼吸的及肺的呼吸卫生与健康,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而应用现代化的电视录像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呼吸卫生与健康,如此把原本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新课程的实施,使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去发现,去纠正和改变,从实效性上考虑和审视课堂教学。我们相信,只要能发现问题,总会有相应解决的办法,我们科学课的明天也将更加美好。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摘要: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从科学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信息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思考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基本策略
新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笔者针对小学实验存在的新问题,并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工作,谈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使小学科学实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中,既能使学生动手操作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策略着手:
一、科学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认认真真投入了实验探究。总之,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其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如“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体会水有向上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达到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科学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总之,实验信息交流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实验策略之一。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头脑冷清的现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科学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一个爱科学、做科学、思科学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实验课的作用,才能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杰,李兴才:《浅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研究》2015年第19期。
[2]
刘平:《初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新课程》2015年第03期。
[3]
彭光全:《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导学》2015年第04期。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本文作者:万源市罗文小学 吴强 好范文原创投稿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科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科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创新的能力。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的基础,是科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科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科学实验改革,为在科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教师担心学生会出问题啦,结果可能与答案不符而急忙去帮助、指导。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试试看”,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实枪地搞科学”。当然,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我们之所以让学生这样“放羊式”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样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A:自主探究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在自己有“创意”的实验中能获得无穷的乐趣。B: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C:自主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长期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科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科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科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科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同时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学校还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的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第四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基础教育,担负着儿童科学启蒙的重任。小学科学实验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不仅能使儿童有效的获得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爱好,使儿童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发展儿童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下面仅就自己的实验教学工作谈几点心得:
一、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意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在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注意到了环境育人这一因素,把实验室布置的就如同科学的殿堂:黑板上也贴着:“探究、发现、创新”六个大字,墙上挂着中外科学家的巨幅画像,及实验规则和方法。后面的墙上挂着巨大的展板,上面有我国两弹一星成功的画面,有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巨幅画像。四壁洁白如雪,实验器材摆放整齐,一尘不染-----,这样的环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发着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加强仪器管理,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
只有把教具分类清楚的摆放在教学仪器柜里,才能用时快速地找到,高效地服务于实验教学,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我把我校的数学、科学类教具按照《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的顺序从一号柜往后依次摆放,同一柜教具按“小件在前、大件在后、左低右高”,上下层教具按“小件在上,大件在下,轻件在上,重件在下”的规则作近距离的调整,再填写标签贴在仪器柜的每一个层次的左上角。教具这样摆放,既美观大方,又可以快速地找到。
三、做好实验教学的资料建立保存工作,为课程改革打基础。建立好各个实验教学的资料,把以往实验教学中的各种表册保存起来,作为今后实验教学的参考资料,不断改进实验教学,为课程改革铺路搭桥。
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学期初我都及时制定《小学科学实验计划》、《各年级实验目录》、《实验室工作计划》等十几种计划和安排,然后实验教师、科学教师共同研究,填写实验准备报告,科学教师填写周实验计划并提前一周交给我,我根据以上表册做各项准
备工作。做分组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有一名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后实验教师、科学教师共同填写实验登记表。
以上各种资料学习终结时装入档案盒中,放在资料柜里,妥善保管,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四、自制教具,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受经济条件制约,现有教具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动手,自制教具。
多年来我自制了“风的形成演示箱”,“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瓶”,“空气热胀冷缩演示瓶”,“二氧化碳制取瓶”等40多种教具,发动学生自制“反冲现象实验器”200多件,弥补了学校现有教具的不足。
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更上一层楼。
小学自然教材十二册第十四课《日食和月食》,由于所介绍的知识和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难涉及,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虽然“三球仪”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但是它很难反映其现象。我在教学中运用Flash6.0制作了一个CA1课件,清晰、动态地展示了日食和月食的过程及成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做好每一个科学实验
1、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1)填好实验通知单。演示实验,提前两天,将通知单交给实验员准备仪器用品;分组实验提前一周,将实验通知单交给实验员准备仪器用品。
(2)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与用品。有的实验用品仪器室里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因地制宜选取或自制。例如,“风的形成演示箱”,就可以用饮料瓶自制。
(3)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不同的实验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只有恰当的方法,才会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日食和月食的实验,利用三球仪来演示,就没有利用Flash6.0CA1课件演示的效果好。
(4)每一个实验在课前都要试做,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二氧化碳有灭火作用”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倒二氧化碳蜡烛即熄的现象,这就要找出原因,反复实验,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再如,“氧气助燃”的实验。烧红的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实验很难成功,这就要向学生说明原因。以免临堂失措。
2、实验之中要正确引导启发
(1)实验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组织学生探究实验的结论,使科学结论形成书面语言。
(3)指导学生填好实验报告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4)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单,搞好点评,按年级保存。
3、每次实验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制定出改进方案,以便提高以后的实验水平。并将反思形成书面材料保存起来,以备后用。
七、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在我们农村小学,近几年实验教学虽有所发展,但在一些小学,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实验条件还很差,实验室和仪器室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利用起来,造成了有的小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实验课。另外有的科学教师的素质也不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自然教师。这势必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使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培训科学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之,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要我们有竞业精神,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就能把实验教学搞好。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够对科学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实验,科学结论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现实教学中,许多小学老师由于学校条件有限、经费不足,加之自己存在惰性等因素,从而导致实验课严重缩水,学生也表现为敷衍了事,一节课下来是食而不知其味。因此要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改进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究式科学实验教学。
一、多设置认知冲突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讲人类基因遗传这一节引入中,我讲一小故事进行这样教学设计:我们学校一位男教师是色盲患者,其爱人视力正常,有一次,他爱人让他到菜地里去摘一些西红柿,这位教师到菜地里后,把西红柿红色的与绿色的全部摘掉,拿回到家中,受到妻的批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多。教师可进一步设计,这位男教师对于红绿色盲分不清,但是儿子、女儿的眼睛视力均正常。中国有句熟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色盲形状的遗传并没有在子女身上出现,那么、学生想到的事和原有认知发生矛盾,学生在分析这一矛盾时,提出人类某些性状的遗传是否与父代无关?
我们来看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学生也听说见过学校吴老师在摘西红柿时,对于红绿色分不清;第二,吴老师的儿子和姑娘的视力都正常,色盲性状的遗传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这些事实好像不符合遗传规律。只有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矛盾后才会产生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应有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质疑。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联系起来,增强质疑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通过他们不断与新信息进行交流和思维撞击,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长出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认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认识在探究过程中经过冲突和挑战,在生物知识的构建中起关键作用。设置认知冲突情景,让学生在前后矛盾中产生强烈冲突由“无疑”到“生疑”。
二、用建构主义思想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传统的科学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相关的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至于科学学科中的科学方法,没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学生只关注实验结果,即便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课上,教师也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过程或方法步骤去操作,造成了学生只会“照方抓药”,在实验中往往过分注重“按部就班”、过分依赖书本、机械而被动地操作。这种教法,会使学生成为机械的操作者、知识的“容器”,既不明白实验原理、目的,也不知道怎样去观察。学生对实验得出的结论无从分析、归纳、推断,更不知如何去设计实验,即便实验结果与书本有异,也要牵强附会地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内容缺乏思维性、探索性、创造性,学生对实验理论背景或实验设计方案不加思索。这种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重接受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用建构主义思想优化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宜,教学有法、教要得法、教无定法、法无定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的,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三、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不是“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个性的学习主体。教学中,要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着力营造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氛围,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从听觉获得的信息能记住约为15%,只从视觉获得的信息能记住约为25%,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验能记住85%以上。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将实验讲得过细、过透,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这样,方可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可将现行课本中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例如: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可改为学生自做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从研究步骤的确定、实验过程的记录、结果的分析到结论的得出,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实际操作时,有的用红墨水、有的用蓝墨水、还有的用彩色水笔的各种颜色的墨水,但都能在木质部中观察到应该出现的结果,这样,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便可得出水分和无机盐由导管向上运输的结论。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的手脑得到锻炼,而且还使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领会和体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合作的精神。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古人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因疑而学,则会促进其去探索。例如在学习“骨的成分”这一内容时,可先行实验后讲解课本内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根长骨不易折断也不易敲碎,一根肋骨可以弯曲。这时设疑:骨由哪些成分构成?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此问题,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最后总结: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成分决定了骨的物理特性。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并作认真记录,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形成: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领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式学习方法。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知识。例如“探究种子的成分”实验,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在预计的基础上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知识,既知道了种子的成分,又很好地解决了“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一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验证和修改,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实验结论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根为什么向地生长?生拌的黄瓜放盐后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汁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探索知识的能力。
五、让学生所得结论与科学结论进行比较反思
在学习嫁接技术教学中,学生探究了黄瓜苗在南瓜根上嫁接实验,要使这个实验成功,必须使这两种苗的形成层充分接触,在操作过程中,对两种苗茎进行斜切,不要切断,然后用小夹把两切口夹在一起,几天以后,你观察,如果两种苗都长势良好,那就去掉黄瓜苗的根和南瓜苗的叶;再过几天后观察,黄瓜苗叶是否活了,活了说明实验成功。那么,如何来进行判断黄瓜苗是否成活?一搬而言,可用手触摸一下黄瓜苗叶就知道了,如果黄瓜苗叶一触就掉下来,说明嫁接失败;反之,黄瓜苗已成活了。让学生较完整构建嫁接这方面科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利用星期天时间,上网查找有关植物嫁接方面的资料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通过让学生所得结论与科学结论进行比较和反思,将学生个体或小团体的认识发展为一般的认识,从而达到在探究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和建构知识的统一。
科学知识教学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忽略了作为过程的科学探究方面。常常将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知识理解不透,使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分离开来。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而又能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研究所需仪器、数据或资料、场地,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解决或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学生的发展与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让学生主动寻求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构对科学世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