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讲解

时间:2019-05-14 03: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讲解》。

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讲解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

----维扬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区政府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意。根据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安排,政府办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调研活动,针对维扬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个统筹”的发展思路。

从当前维扬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情况看,已经具备了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基础和条件,具体体现在:一是较高的城市化率。目前维扬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6.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9%,城市化率已达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7左右,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较强的镇村经济。08年底维扬区所有行政村的三业总产值过亿元,70%的村集体收入超过百万元,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强劲动力。三是较好的社会保障。维扬区社会民生事业蓬勃发展,投入逐年加大,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在低保、退役士兵货币安置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一段时期维扬区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化率较高、城乡二元结构相对较弱的优势,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新的突破,开创城市更加繁荣、农村更具魅力、百姓更为富裕的崭新局面。

通过产业互补共融,统筹城乡经济。顺应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城乡三次产业的布局,促进资源要素“双向对进”,构建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双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推进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建设,启动建设机电装备园、光伏产业园、新科技创业园,推动机电装备、“三新”、轻工三大产业集群式、组团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龙头型项目和优质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落户,打造现代企业梯队。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物流集聚区建设,以火车货站、运河码头为纽带,加快发展集仓储、货运、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围绕蜀冈生态新区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金融、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围绕城市商务区建设,以商贸特色街区建设、专业市场打造为着力点,带动和提升传统商贸业。以扬州国际汽车城为载体,发展一流的汽车消费服务业。以整合包装区内名胜古迹资源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认真落实相关政策,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商贸、旅游、服务为重点,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升近郊型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共融,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形成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并进 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城乡规划。在市区1100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五大板块”建设为内核,通过完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国土利用“四大规划”和推进乡镇、村规划编制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推进经济开发区扩容提升,加快启动拓展区基础建设,带动西湖西北部、平山、甘泉南部30平方公里区域的发展。推进物流集聚区加快建设,按照物流集聚区和信息商务中心、社区生活中心“一区两中心”的整体规划,在城北乡腹地打造12平方公里的生产性物流基地。以优先鼓励农民进城居住为关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加快11平方公里以双桥、梅岭片区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商务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13平方公里的蜀冈生态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主城区。加快甘泉片区融入城市步伐,以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甘泉镇区,以老山为核心,在甘泉北部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区。强化板块之间的连接互动,构建主城区为中心、板块为纽带、乡镇为支撑、新农村为基础的分层次城乡布局。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推广“以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的新路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土地流出、流入双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创新城乡金融服务机制,推广农村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组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促进土地、资金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通过延伸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建设。抢抓当前国家扩大投资、金融政策放宽、原材料价格走低的时机,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交通水平。加快推进润扬北路、北环路等16条重点道路建设,启动建设新甘泉路、物港路二期、西湖南路等一批园区道路,每年保持新改建乡村道路20公里以上,在完善“大交通”的同时提高“小交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品质。推进城中村改造,三年内完成主城区21个地块的改造任务。实施老小区改造、街巷翻建、农贸市场新改建等为民办实事工程,开展沿路沿河景观美化和绿化工程,确保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加大老庄台改造力度,在农民集中安置区推行社区化管理。开展河塘清淤等水流域治理工程,巩固“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区集中”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山水锦城二期等安置小区建设,健全小区的物业管理、配套设施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城市管理考核办法,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规范化、长效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完善网格式、网络化数字管理模式,扩大覆盖范围。推广环卫市场化机制,从道路市场化保洁向其他城市管理工作延伸。

通过共享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管理。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筑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探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完善公共服务内容。通过完善均衡发展的城乡教育、文化、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乡文 明融合。推进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村改居”步伐,加强城乡居民的融合。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快现代文明在城乡之间传播、融合,增强城乡居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和谐共融。

通过接轨社保体系,统筹城乡保障。以“全民社保”为目标,广泛建立健全“可接轨、可流转”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统一”。统筹城乡就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就业促进政策、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用工管理制度,落实困难家庭就业扶持政策,消灭城乡“零就业”家庭。探索推进创业促带就业的政策机制,建立小额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支持创业的金融、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城乡居民投资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自由职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六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行可接轨制度,建立完善“大病多方救助,住院享受医保,小病社区医疗”的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新模式,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特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强城乡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建设,提高职工参保率。进一步完善城乡临时困难应急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保障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通过协调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围绕打造文化强区,始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动城乡文化和融共进、一体发展,全面提升了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站(室)建设,本着“城乡一体、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通过加强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城乡联创“文明维扬”活动、城乡同步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志愿服务进城乡社区活动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一体化。要重视城市优秀文化人才的下乡,通过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人才向农村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重视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使之发挥农村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第二篇: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

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

二、取长补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使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现在,社会的发展到了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阶段。2005年伊始,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新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从此将结束把农业作为政府收入来源、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旧的发展道路,而将农业和农村领域作为政府支持的对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这是中国农业新世纪的良好开端。

三、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

农业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以低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与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基础薄弱外,其他如人均耕地少、生产效率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现象,都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制度有关。在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相应制度,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民仅靠耕种自己的土地,是很难致富的,加上户籍制度等对农民城乡流动的制约,就出现了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机会均等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农村市场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时代。兴山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如何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变劣势为优势,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已成为事关全县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

1、只有城乡一体化才能正确处理三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的关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三大难题,只有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我县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长江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次重大机遇,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着力建设好城区、经营好城郊、发展好农村、服务好城市,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符合县情的科学决策。兴山18万人中且绝大多数为农民,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谈不上全县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工作面临着许多发展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就必须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完善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念能凝聚力量科学发展。从思想上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观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便于科学发展。一是要正视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差别。二是要努力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意识,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以工补农的能力,形成城镇和农村在不同的起点上同时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

二、准确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五个着力点 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城乡并重,统筹兼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过去的实践中,常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孤立开来,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从理论界到领导管理、政策支撑、具体建设都是各自成体系,各有一套,有城市优先论、农村等待论,结果是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且建设散乱无序,城乡差别突显。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农村和城镇做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分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区、休闲渡假区、生态保护区等,使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管理中,把广大农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城市规划就是城市建设的“宪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建立健全城乡管理新机制,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由中心城区向乡镇和村拓展,并整合现有城镇管理资源,进一步提高县城和重点乡镇的管理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突出,坚持把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着力强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县城和乡镇延伸,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加大对农村路、水、电、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务功能和质量,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加速实施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开发,扩大规模,改善环境,提升功能,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区域。

3、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要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注意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真正一体化运作。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均衡发展城乡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搞好素质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输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城乡环境保护,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当前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推进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造福城乡的双赢选择。将农民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使他们更好地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更多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镇创业或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居民。加快农民工技能评头培训,提高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的能力,促进农民在农业在更多的农业领域增收致富。

5、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基础和前提,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构建统筹城乡、长效推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服务型、效能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解决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深化乡镇、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县直村、社区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流动的管理制度。三是规范土地经营管理。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利用。树立劳务输出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重点培训和开发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并完善法规,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三、加快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发展,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物质保障、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才能增加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均等,从而夯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1、做大做强支柱工业。壮大支柱产业,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百亿兴发,以兴山、猇亭、宜都为重点,以精细磷化工为方向,加强项目力度,立足优势产业,抓好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经济脊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改变过去“铺天盖地”发展工业为“顶天立地”发展工业,变追求“小而全”为集中力量促“大而强”,做大做强以葛洲坝水泥、宜昌兴发、峡晶电子、天星供电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化工、光学水晶、水电等四大产业,依托水能资源,加快发展能源产业,使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构筑产业集中、配套完整的专业化工业园区,努力建设成兴山、宜昌主导产业特色园区,使同一产业企业实现了集中区域发展,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借鉴各地招商引资政策,出台最优惠的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担保公司迅速组建,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鼓励他们以资产为纽带,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让更多的“小老板”发展成“大老板”。加大发展个私经济的力度,彻底破除所有制的歧视,只要是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的个私企业,就要放手发展,并在税收、贷款、工商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同等待遇。

2、调活调优特色农业。转变“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式,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思路,依托我县山多林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烟叶、蔬菜、果茶等“五特”产业精品基地,特别是要把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核桃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快形成蔬菜、烟叶、果茶、畜牧、药材等五大特色农业板块,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水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经营业主依法有偿集中土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形成农民为企业提供生产原料、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销售市场的农户市场有机对接机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价值;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协会,促使和推进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形成。树立农业品牌意识,建立起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标准,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昭君绿茶、兴山甜橙、优质烟叶、薄壳核桃等核心产品为中心,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对特优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为特色优势产品注册商标,力争拿“绿卡”,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同时,对县内已经注册商标的农产品进行扶持,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增强品牌效应。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抢抓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机遇,科学规划旅游景区建设,积极争取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挖掘传承昭君文化,增强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抓住国内外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大好机遇,打造旅游品牌,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与外地城市、旅行社的联系,有计划地邀请国际、国内旅游组织、记者来我市考察采访,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有创意、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宣传。加大投入,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旅游人才的培训等。在投入资金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资金,鼓励各部门、各行业乃至私营业主投资旅游业。也可对投入较大的旅游项目,向外地招标或拍卖,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资进行开发经营,实行全方位融资。同时,立足我县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就业机会多”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适应我县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按照客运快速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快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下,重点做好物流园区的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行业管理部门要搭建平台,引进外地客商来我县建设物流园区,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物流网络体系基本框架,逐步形成高效、成熟的现代物流网络系统。

四、加速城镇建设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是载体,工业化是支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使大量农村人口走向城镇,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的提升。

1、启动县城后三年建设计划,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县城品位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城乡一体化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县城是县域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是城市服务功能最集中、服务层次最高的地方,是展现城市文明最重要的窗口。兴山城区虽然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城市现代化不足,存在着城市功能不足、对外交通不畅、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功能层次较低等问题,“城中村”现象还比较突出,离现代都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其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三峡宜昌群建设的一大支撑。为此,抓住生态旅游公路、宜巴高速、“十宜”铁路的建设机遇,把县城建设成为服从和服务于“一山两江”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在分享三峡旅游“一票通”利润和游客消费利润的同时,突出自身资源,积极打造满足周边地区和本地游客需要的旅游目的地。突出自身优势,培育景点,挖掘文化,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塑造品牌,尽可能吸引边际游客,提升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此外,要充分挖掘高阳千年古镇和汉明妃王昭君等历史文化底蕴,应用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文化资源,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各种景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新亮点,使昭君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科学确定城镇之间的分工,合理分担城市功能。中心城区的功能确定后,按照“把一个县作为一个城”来建设的思路,要继续统筹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将全县的8个乡镇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使之分担城市功能,形成为城区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条件具备时可以成为新城区。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工矿企业较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阳镇、峡口镇和水月寺镇3个建制镇为重点,以黄粮镇、南阳镇2个建制镇和榛子、高桥2个乡集镇为支撑,以平邑口、白沙河等中心村为网络的城镇体系。完善我县以香溪河、宜秭线、兴神线、兴保线和即将建设的宜巴高速为主轴的城镇布局,努力形成以古夫为中心的西北部城镇区,以高阳为中心的中部城镇区,以峡口为中心的南部城镇区,以水月寺为中心的东部城镇区。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补。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统筹搞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划建镇、特色立镇、产业强镇、文明兴镇”的要求,促进小城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把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推动村庄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同时,要在发展新产业的基础上,做大搞活城乡市场,把新农村建设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推向市场,促进镇-乡-村联动发展,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第四篇:构建江宁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

构建江宁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图)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常住人口95.2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江宁原是南京市的一个近郊县,2000年12月撤县设区,成为南京的“三大新市区”之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推动了江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同时也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建立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机制

江宁区委、区政府建立健全了《江宁区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江宁区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则》,科学制定了《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实力雄厚、城乡协调、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市区”目标,科学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相继出台了《江宁区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的实施意见》、《农村新八件实事》及相关政策制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街道实力不断提升。

重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审批提速工程,实行并联审批,行政办事效率提高

2.5倍。积极推行权力阳光运行,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制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江宁区区级机关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开展“六个无过错、六个零记录”活动,不断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服务效能。

充分运用司法职能,保障城乡统筹发展。2006年以来,法院受理各类案件分别为10999件、12655件、16666件,办结率达97.2%。有效实施执行威慑机制和联动机制,促进公平正义。

大力实施全民普法教育,出台了“五五”普法规划,区人大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并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审议,有力地推动公民普法教育,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健全城乡一体建设管理机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高标准编制《东山新市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168项,在全省率先完成区域《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有效解决了区内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城乡分割、空间不协调等问题。

编制了《江宁公共客运交通发展规划工作大纲》,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功能,加快与南京主城的对接,协调推进宁杭高速二期、地铁一号线南延、绕越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东山与南京主城快速连接的道路体系。

编制了《江宁区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以保洁、拆违、治乱、整新、增亮、添绿为重点内容,进行了大规模、超强度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治理占道经营、小区环境、车辆停放、农贸市场、渣土车运输,城区亮化率达98%。

不断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77个,会员103793人。

完善社会事业进步保障机制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江宁区失地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的通知》等,不断健全城乡市场就业机制,完善就业网络。

针对江宁区发展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出台了《对1992年以来农转非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意见》、《江宁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江宁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构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出台了《江宁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宁区农村老年居民养老生活补助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城镇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类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

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普惠制度,实行城乡教育公平。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1.05亿元,完成建设面积近7000平方米。目前,全区95%以上的中心幼儿园都已达到了市优质园标准,省优质园比例已达61.1%。全面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

建立城乡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引进同仁医院,建成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偏离城镇和社区密集的区域内,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现持卡就医、即看即报,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服务网络,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和覆盖率均达100%。

创新基层民主建设拓展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要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跟进。我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拓展民主治理机制内在地连结在一起,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新的阶段。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

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区规范村民委员会规章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村委会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制度。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社区)的实施意见》,在全区开展了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村(居)务公开内容,制定和完善了3大类17项的村(居)务公开表。持续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目前,1个村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4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86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加快推进生态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之举。该区把创建“全国生态区”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强势推进“全国生态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城乡联动的环境保护机制,进一步优化城乡综合发展环境,推动城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全区9个街道、2个开发区编制了环保规划,形成了完善的区街两级生态规划体系。在9个街道成立了环保所,在村(社区)明确了环保监督员,把环保的主战场延伸到农村。出台了《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45家,关闭选矿、化工、造纸、电镀、水洗、印染等严重污染企业117家,拆除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水泥机立窑、回转窑6座。以水、大气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恢复、发展为重点,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等四项工程。区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在禁采区禁止开山采石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先后关闭采石企业173家。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

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通八有”和“绵渝路全面小康示范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加强领导、激励群众,在如何运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城带郊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围绕农民增收,抓农业结构调整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到首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让农业兴旺发达、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我镇的养殖优势,按照“增猪优猪、大力发展小家禽,积极发展草饲牲畜”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联合起来,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启动了10万头优质生猪和100万只优质肉鸭等小家禽基地建设。狠抓了以猪链球菌病为主的畜禽疾病预防和控制,杜绝了猪链球菌病在我镇的发生,确保全镇出栏肥猪6万头,畜牧产值达92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采取协会带农户、公司加农户、资金扶农户等多种措施发展农业大户,全年发展壮大种、养、加工、贩运等各类农业大户600多户。按照“支部 协会”的模式,全镇共建立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经纪能人领办的各类农村专合组织11家,带动农户达3000多户,推动了我镇农业向产业化方向的快速发展。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共举办各种技能培训27期,培训人员达3970人次,实现向外输出劳动力9430人,就地安置3860人,富余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转变。2005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0元。

二、围绕城乡统筹,抓六通八有工程

我们坚持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城乡差距得以逐步缩小。

在凉帽山、黄磉浩等地,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大堰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2005年,全镇共建成沼气池600口,全部配套“一池三改”技术;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97口,建集中供水站4处,新解决群众饮用水困难4000人;全镇参与新村建设的农户达730户,在凉帽山、黄磉浩等新建标美化街道4.6公里;在磨嘴、王爷庙、佛南等建设通村水泥路16.2公里,在白马庙、白莲山、佛南等地新建、扩建碎石路10.2公里;维修渠系20处,6000多米,新建排灌渠系4.2公里;推广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1台、耕整机18台、化肥深施器120只、农用水泵150台套、人力播种器85台;全镇光纤电视入户达85以上,电话、小灵通、手机入户达55以上。

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开展了城乡特殊医疗困难救助探索;动员民营企业、干部教师捐款16万余元,修建农村安身房26户,慰问贫困群众500多人次,救助贫困学生150多人次;狠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保征收保费13.2万元。

三、围绕小康示范,抓项目综合打捆

我们坚持按照“产业兴村、设施强村、生态美村、依法治村、文明建村”的总体要求,借助磨咀、王爷庙两个扶贫新村建设,将国土部门实施的红层找水打井、水利部门实施的集中供水、交通部门实施的村通水泥路建设、农办和建设局等实施的风貌工程、农能办实施的沼气池建设等项目与小康示范进行打捆整体安排,集中力量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各项目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了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先后迎来全省扶贫新村建设现场会、全省农村能源现场会、示范县建设两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等3个省级现场会议,全市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全市沼气池建设现场会等2个市级现场会在我镇作现场参观交流。同时,我镇积极争取省、市、县劳动部门、国税部门在王爷庙村、磨嘴村、佛南村建立计生“三结合”基地,并充分利用市人大联系王爷庙村、市政协联系佛南村、市民盟联系磨嘴村的有利条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围绕乡风文明,抓农民素质教育

我们坚持以提高群众素质、促进城乡发展为主题,认真开展以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健康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安全文明村(社区)、小区、文明农户等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群众文明程度,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群众、学校师生员工、干部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达11次。在佛南村、磨嘴村评选星级农户1300余户,并在磨嘴村召开了全县星级农户授牌试点仪式现场会。

2005年,我们选聘了6位不同身份的失地农民组成失地农民巡回报告团,在县城郊区12个村成功进行巡回宣

讲,向当地群众宣传征地拆迁安置政策,讲述失地不失业的创业致富成功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将涉及土地款分配的信访问题纳入司法调解轨道,有效地杜绝了重复无效信访,信访案件比去年降低33.5以上。

五、围绕执政能力,抓班子队伍建设

我们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扎实开展“机关效能革命”。

在镇、处、委、村和社区干部中,广泛开展“五比五看”活动:一是比学习,看谁的学习最勤奋;二是比敬业,看谁的业务能力最强;三是比尽责,看谁履行职责最好;四是比自律,看谁的作风最过硬;五是比实绩,看谁的工作实绩最多。通过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引导教育全镇干部面对新形势,学习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创造新业绩,树立新形象;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大局、发展和服务五种意识,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学习、认知、创新、业务和执行五种能力。

同时,我镇在切实抓好农村工作的同时,还认真抓好了城市社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项工作。新建设社区3个,筹建爱心超市6个,在黄磉浩社区进行了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试点;26个集体企业全面改制结束,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98户,民营企业66家;扎实开展平安太和创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以“四级五定五逗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联调工作机制,镇成立了以镇长为主任的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处(委)成立了联调办公室,村、社区成立了联调工作站,并代表市县顺利通过省检。同时,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县相关部门顺利完成了县城地区2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确保了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并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维扬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重庆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重庆 转载日期:2012-7-18 22:51:00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摘 要:该文分析了重庆市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要构建和谐重庆,必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2007-8-16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并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