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

时间:2019-05-14 03:0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

第一篇: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

申办***的可行性报告

***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下属的一所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地处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称的东南沿海发达县市——***。自1979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严格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打造优质品牌,走出了一条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教育特色之路,较好地满足了时下企业和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为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综合能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层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技工院校设立审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们在深入分析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市人民政府的主导下,认真制定了申办***的发展规划,现提出如下可行性报告。

一、申办技师学院的必要性分析

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供应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以及加快完善技工教育体系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重大意义等进行认真考察调研后,我们认为申办***是十分必要的。

(一)技工教育的宏观背景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技工院校担负着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大任务。如今,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已成为加快完善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推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全面部署。会议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制度,并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关于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还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特别提到:“加强职业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要培养高级技工。”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理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技工大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创建技师学院是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经济强市”战略目标,形成了化学纤维、纺织服装、皮草皮革、建筑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特材料、机械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工业发展格局。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同比增长7.5%;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和8%;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中国十大市场强市”、浙江省十个经济发达县(市)和首批小康县(市)等荣誉称号。2015年,我市十三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重视“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育,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市都将坚持以“狠抓落实,稳中求进”为工作主基调,加快培养与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着力构筑高层次现代产业体系,以此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技能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多个教学科目及技能人才获得过国家、省、市的专项荣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中还存在的不少问题:一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到2014年底,***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107800人,其中初级工60211人,占技能人才总数55.9%;中级工34043人,占技能人才总数31.6%;高技能人才13546人,占技能人才总数12.6%(在高技能人才中,高级工12120人,技师1156人,高级技师270人)。虽然全市技能人才数量已突破10万,但其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其中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数占总技能人才数的比例还不足50%。因此,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二是技能人才难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据统计,我市的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园林建筑和化学纤维等行业,车工、钳工、焊工、电工、铸造工、旅游管理、服装设计与制作、纺织操作工、检验化验等工种的技能人才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今年春节以来,我市技工和普工“双缺”严重,全市企业用工缺口约2万多人,其中普工约占65%、技工约占35%,主要分布在纺织毛衫服装、机械制造等行业。三是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明显。我市大部分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都偏大,并且很多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生产一线岗位上的中青年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拔尖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我市34岁以下的高级技师比例仅占高技能人才的9%,而45岁以上的占58%。随着老一代的逐步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稀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技师队伍将青黄不接,难以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四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进一步“量增质升”。根据我市技能人才规划,到2020年,全市需培养各类技能人才达15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到30%以上,即4.5万人,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缓解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并进一步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从技能人才的现状、未来需求及我市现实的人才培养途径看,技工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技师学院是技工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创建技师学院,进一步提升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综合实力,对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三)创建技师学院是实现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的需要

作为“浙江省教育强市”,***历来重视教育投入和教育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教育战线成绩斐然,我市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中考、高考成绩历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全省前列。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观念逐步发生改变,原本不被重视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与企业紧密结合,突出技能特色的技工教育,近年来开始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青睐。当然,他们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仅局限于解决就业的三年制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他们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且更加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市技师学院(筹)开设的高级技工、技师专业,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与此同时,随着***学院***校区落户***,从教育培训布局的合理化需求来看,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上还必须进一步强化。目前,我市拥有两所职业类学校,一所为综合中专,主要培养医护类技术人才;另一所即为技师学院,虽然学院一直承担了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但在培养培训的层次和针对性方面还缺乏相应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技师学院如能在***成功建立,既能对我市的职业教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还将使我市形成“**学院---人文教育、技师学院---技工教育”的高等教育与技能培训新布局。

三、申办技师学院的可行性分析

***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协调发展,已初具一定的品牌和规模。学院曾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技工学校”、“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 单位”、“浙江省中职学校30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单位”、“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目前学院办学的综合能力已经完全满足技师学院的办学条件。同时,我市的教育基础比较扎实,这也为办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市的普、职高就学比例达到1:1。除此以外,我市户籍学龄人口高峰期达到1万人/年,目前为6000-7000人/年,并且另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也在**入学。由此可见,在现有基础上申办技师学院,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生源条件,都具有可行性。

(一)政府关心重视,投入保障有力

自学校在2012年成功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来校调研,积极寻求学校进一步发展之路,即申办***。2014年8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并于9月举行了挂牌仪式。技师学院的申办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将为技师学院的申办成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拥有可靠稳定的经费来源,每年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和一定的事业收入,办学经费中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其中生均定额经费也和本市其他职业类学校保持逐年增长。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基础建设、设备购臵、师资培训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充足的经费保证。2013至2015年学院经费收入分别达到9878.8万元,8367.6万元和8725.45万元,稳定的经费来源为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进而创建技师学院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二)办学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先进。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知行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德育管理,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并在当地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院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和科学管理,做到“管理有依据、工作有程序、服务有标准、评价有证据”,使学院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学生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树立人人德育观,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在学生自治、自助、自立管理上创出特色,形成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学院还以主题月为纽带,通过开展校运会、体育文化艺术周、篮球节等寓教于乐的系列活动营造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从而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品位。学院先后被评为“***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示范单位”、“***市平安示范校园”、“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此外,学院还吸纳企业管理制度的精髓,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进一步确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观念,通过吸收融合企业文化内涵,结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不断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入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基础建设扎实,办学条件良好。

学院占地226786.7平方米(约340.2亩),总建筑面积139615.14平方米,其中实训场室面积为26848.52平方米,拥有实训实验设备价值达4252万元,共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24个,并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82个。

学院主体专业都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实训氛围、设备较为先进、软硬件配套齐全的实训场所,其中机电一体化实训台、电子实训台、PLC实训系统、数控加工中心、电脑横机和毛衫制版等实验实训设备在同类学校中较为先进。近三年来,学院新增资金1194.52万元,用于添臵教学实训设备;2013年学院还获得中央财政及地方配套资金15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达8500m的实训大楼并投入使用,更好地整合了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形成了系统优势。同时,学院投资5250万的实训中心大楼已通过发改项目审批,将于今年10月开工。

(四)领导班子坚实,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领导班子现有成员12人,平均年龄49.8岁,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具有高级职称11人。班子成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和创造力,并且长期致力于技工教育,具有多年领导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经历,是技工教育大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班子成员的办学理念先进,战略规划、实施和资源整合能力强,是学院综合实力提升的统筹者,并且长期从事学院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

学院拥有素质较高、专业性强、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与办学规模基本相适应,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比例适当。截止2015年12月,学院在校学生为5035人,专任教师总数为389人,师生比1:12.9,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254人,占教师总数的65.3%,理实一体化教师人数222人,达到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7.4%。学院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定期挂职企业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企业实际。同时,学院还从企业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工程师等兼职教师共10人,有力地增强了学院的实训师资力量。2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制定了完善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制度,落实了具体措施,形成了系统管理和激励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较强教改及科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学院常设的17个专业全部配有专业带头人,定期开展项目课程研讨、一体化课程改革、参与企业产学研等活动,并有多名教师被选入省专家组成员、国家级裁判、省教研之星、省中心组成员等,在省市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五)专业设置科学,技能水平扎实。

学院围绕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依托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科学调整专业设臵,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学院开设有机械制造类、电子电工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纺织服装类、商贸财经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等8大专业群,设有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28个专业,其中9个高级工专业,分别为机械设备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汽车维修、服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中式烹饪、电子商务。2个技师专业,分别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多专业,细分类的设臵不断满足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经过多年努力,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与工艺、商务外语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浙江省骨干专业,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数控加工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财会、旅游、动漫、烹饪、计算机等专业是***市示范专业。学院还定期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臵、课程标准、师资培养、评价模式等进行研讨和评价,对学院人 才培养情况进行有效反馈,使专业建设与产业、企业和岗位有效对接,切实提高专业建设的管理水平。目前,学院所开设专业都与当地经济产业密切相关,学院已经成为当地建设热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先后组织师生参加了***市技能大赛、浙江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浙江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近三年共获得了二百余个奖项,其中省级大赛金牌7枚,银牌21枚,铜牌27枚;***市级大赛金牌32枚,银牌70枚,铜牌102枚。同时,学院还积极承担各类技能大赛,通过参与及组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院技能教学水平,突出学院技能教学特色,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扩大了学院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六)校企合作双赢,社会培训突出。

学院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院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几年来,先后与中国巨石集团、桐昆集团、双箭集团、***市朝晖过滤材料有限公司、***嘉铭染整有限公司、***盛奥车业等企业建立了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其中中国巨石集团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了有33家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为成员单位的校企合作联盟,以联盟为纽带,秉持“校企双赢”的理念,积极推行“内外基地联动、生产教学并行”的策略。每年召开“校企合作恳谈会”、“校企合作人才招聘会”,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开发实践课程项目等与企业多方面多层次地合作,形成了“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平均每年为当地企业输送二千余名毕业生,并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多年来学院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 上,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利用师资力量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资源优势,还积极承担社会培训职能,涉及企业职工岗位素质提升培训、SYB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培训、高技能人才社会培训、岗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2013至2015年共培训职工达16500人次,技能鉴定达23886人次,获证21349人次,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学院积极承担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近三年,共培训数控、维修电工专业的技师137人,其中获证112人,在探索技师培养工作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双元制”高技能大专班教育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并围绕我市“退二进三”、“退低进高”等工作,为旅游、汽车维修、服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技师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

(一)发展定位和目标

***将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人力社保局主管,以原***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校资源整合组建而成,学院以培养预备技师、高级工为主要目标,着力打造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独特、教学模式新颖、校企合作紧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将突出就业导向、育人目标,坚持以“办学基础扎实、管理理念新颖、校企合作密切、服务经济到位”的特色办学,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以培养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示范性技师学院,并立足***、辐射长三角地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健康的人格品质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者,成为***乃至浙北地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办学模式和规模 ***市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师学院将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校企融合的广度,促进工学结合向纵深发展。一是与本市(省)企业合作,定向、订单式培养具有高级职业资格(技师、高级工)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与高职院校合作实施“双元制”继续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学历+技能(高级工)”的实用性人才;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为企业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

学院立足本地,兼顾外来,面向全省招生,在校生规模达8000人以上,其中,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开展社会培训,每年培训达1万人次以上,其中高级工及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达3500人次以上。

(三)专业设置和生源

技师学院主要培养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和技师,设臵机械制造类、电子电工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纺织服装类、商贸财经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等8大专业群,其中设臵11个高级工专业,分别为机械设备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服装设计与制作、针织工艺(羊毛衫制作与工艺);设臵5个技师专业,分别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汽车维修、烹饪、电子技术应用。

技师学院的学制教育主要招收浙江省范围内应届初中毕业生及对口专业并已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普通技工学校、中专、职高毕业生。非学制短期培训主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的提高培训和面向社会的就业创业培训。计划设臵:1.初中起点六年制预备技师班;2.高中起点四年制预备技师班;3.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级工班;4.高中起点二年制高级工班;5.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工班;

6、短期培训的企业职工技能 提高班、技师班。

(四)培养特色和就业

学院将进一步实施“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企业、行业、地方经济所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和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同时,学院将在巩固原有就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开拓新的就业基地,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和推荐等工作,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面向***及周边地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师资引进和培养

利用3-5年时间,通过招聘本科以上学历且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学院的师资力量,最终建立一支与培养目标、专业设臵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融合,企业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基地,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建立起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从而建设一支具备结构合理、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

同时,采取“柔性引师”、“名师带徒”等措施,聘请“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担任专兼职指导老师;通过激励转型、参与技能大赛等途径,不断培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六)实训基地和设备

学院将制定骨干、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在人员、经费、场室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1、学院设立的机械设备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服装设计与制作等11个高级工专业及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汽车维修、烹饪、电子技术应用等5个预备技师(技师)专业将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三年内学院将分期投入资金,规模购臵一批技术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和技术领先的针织设备(羊毛衫电脑横机),并在实训场室设臵、实训环境改善、专业实训设备更新等方面增加投入,着力打造规模宏大,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标准化实训场室。

2、学院将投入建设资金,在现有功能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建筑面积为2.2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大楼,目前已编列入2016年市级国家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并计划于10月开工建设。该大楼将以“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规模性、前瞻性、示范性”为原则购臵相应的设施设备,主要面向企业、院校开展以公共性、开放性为主的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鉴定项目,同时具有师资的培训、职业工种的研发、培训项目的开发等功能,也面向社会各类有就业、创业愿望的群体提供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切实发挥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七)经费保障和重点

技师学院将以强强联合为契机,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逐步加大教育经费对职业教育的财力投入比重,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对公共实训基地的投入,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促进就业资金的项目安排,以及与企业协作。保障重点:

1、技师学院经费由财政保障,按高职生均标准加大投入。

2、未来三年投入资金1个亿,确保重点为新增实训设备、基地建设和 用于师资素质提升工程。

3、根据学院发展实际,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入,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专业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八)组织架构和机制

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校区(中山路校区与文豪路校区),以院(系)二级整体管理。为从根本上积聚学院发展的潜力,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优势,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充分共享企业资源,切实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为“理实一体化”专兼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平台。二是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搭建企业专家参与技师学院各方面建设的平台,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吻合。三是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建设由高水平、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和技师资格的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五、结束语

***的申办,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学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相信未来的这个新起点,不仅是学院的福音,也是***人民和***企业的福音,也相信***的创建必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二〇一六年三月

第二篇:申办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攀枝花技师学院

可行性论证报告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四川省首批高职院校,地处中国钢铁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学院以服务攀钢,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宗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指引下,踏实办学,精心育人,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和攀钢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历经35年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川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和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在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重点组建10所技师学院的重大举措,为促进学院深入推进职业资格考核制度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加大力度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提高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造就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学院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举办技师学院的意见》文件精神,在深入分析四川省高技能人才需求、攀枝花市钢铁钒钛产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现有基础和条件,认真制定了学院设立攀枝花技师学院的发展规划,并聘请专家多方论证,认为学院具备良好的设立技师学院的条件,现提出如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学院概况

学院于1973年11月开始建校。先后创建了“攀钢冶金工业学校”、“攀枝花冶金职工大学”、“攀钢技校”,并先后合并组建攀钢职教中心,又先后合并“攀矿中专”、“攀矿技校”、“攀钢向阳职工培训学校”等办学实体。2001年成功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了一座初具现代化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担负起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办学以来,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毕业生3.6万余人、实施了3.3万余人次的职业培训。

学院占地891.5亩,其中,马家田校区570.4亩,金江校区313.7亩,江北校区7.4亩;校舍面积178405m2;固定资产(不含土地资产)原值达1.2944亿元。建有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校园网;图书馆藏书41.3万册;建有400m和300m塑胶跑道绿茵运动场各一个,标准游泳池两个,运动场面积46406.26m2。

学院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7963人,其中,全日制学历教育5539人,成人学历教育1575人。各类培训849人(2007年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共计3046人次)。有教职员工6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含在读)教师68人,高级技术职务教师133人,双师素质教师88人,兼职教师120人。每年还有1-2名外籍教师在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学院设有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实验实训部等7个教学业务部门。开设有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6个专业。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现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1门。2006年4月,学院通过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二、设立技师学院的必要性

(一)四川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发展优势产业的需要

“十五”期间,四川经济总量完成了一次升位:从全国第十位升至第九位,其根本动力来自工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超过50%。工业加速态势显现,和“九五”比,快5.5个百分点;和全国比,快5个百分点;近3年和本世纪初比,发展速度更快。工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四川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依靠工业经济的做大做强,构建强大的增长点、增长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全面繁荣。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川省把钢铁钒钛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确定为三大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建设。“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正当工业强省战略的东风吹遍四川大地的时候,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亦突显出来。《四川省钢铁钒钛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四川省文化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出涉及生产管理、环保管理、电气工程、冶金物化、钒铁原料工、钛液制备工、集成电路、软件、网络、数控加工设备操作人员、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数控工艺、数控车工、人力资源部主管、会展旅游教师等300余个主要岗位均紧缺高级技能人才。其中,钢铁钒钛产业现人才总量约为20.9万人,占全省工业人才的8.9%,其中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比例偏低;由于受区位、经济、社会综合条件限制,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较低,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不足,高技术开发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四川钢铁钒钛产业特别需要职业素质高、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知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决策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者;本行业国内依靠用至国际知名的、具有相当竞争力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国内外客座专家;熟练掌握新技术、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强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迫在眉捷。

学院办学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职业培训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开设有钢铁冶金、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35个专业,学院作为四川唯一的机电和冶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培养钢铁钒钛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优势,并在培养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等四川省优势产业所需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学院义不容辞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二)攀枝花市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需要

钒钛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化工、医学等诸多领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钒和钛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钒钛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我国进一步把发展钒钛产业列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根据我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的精神,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200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加强东西互动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钒钛资源等对全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四川省政府多次表示大力支持钒钛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推进钒钛磁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尽快把攀西地区建成世界级的钒钛产业基地”。攀枝花市也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写入“十一五”规划中,并确立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的新目标:到2010年,钒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5%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钛资源回收率达到20%以上,突破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新流程和高钛型高钛渣提钒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到2015年将钛资源回收率提高到40%以上,到2010年钛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最终建成全球最大的涵盖钛原料、钛白粉和钛金属、钛材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攀枝花市被誉为“中国钒钛之都”,钒、钛资源储量丰富,在国内、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世界罕见的超大金属矿床,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钒钛磁铁矿资源总量达98亿吨,其中,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1%,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钒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6.25万亿美元,钛资源的价值更为可观。攀枝花已初步形成了以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钒制品生产商攀钢(集团)公司为主体、国有和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的17家钒制品产业集群,可规模生产钒渣、钒氧化物、钒氮合金、钒铁等系列产品,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原料约占全国的74%左右,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占世界的18%,钒制品年销售收入约23亿元。攀枝花现有50多户企业组成的钛产业集群,具有钛渣、钛精矿、钛白粉、钛铁、纳米钛白等系列产品规模生产能力,其钛精矿产量达100万吨,钛白粉产量约7万吨,成为全国最大钛精矿供应基地,产量占全国40%以上,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攀枝花乃至全国最大的钒钛生产企业攀钢投资举办的攀枝花市唯一的一所高职学院,理所当然、义不容辞为钒钛产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为中国钒钛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三)攀钢做强、做大的需要

攀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攀钢以其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四十多年来,攀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已经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化钢铁钒钛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攀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步伐,“十一五”期末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近期攀钢将在西昌地区建设一个400万吨左右的钒钛钢铁新基地,其中包括拟建设360万吨1780mm热轧板卷等产品深加工项目。从攀钢目前的人才结构看,存在高技能人才结构断层问题。攀钢是学院的依托,学院是攀钢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攀钢过去的发展依赖于学院培养的人才,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学院提供的人才支撑。

三、设立技师学院的可行性

(一)办学条件良好

学院现有6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48个主要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及电教等大型教学设备总值3200万元。大多数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装备较为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场所。电工电子电机多功能综合实验台、电工实验台、德国PLC西门子S7—300系统等部分装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较为先进。2005年8月,学院的理化、机械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电气技术等五个实验室全部通过四川省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成为了全省最早通过该项评估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投资16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达15000m2的实训大楼,并已投入使用,很好地整合了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形成了系统优势;近3年,新增1000多万元,用于增加教学仪器设备;采用BOT方式引资2113万元,新建16563m2学生公寓两栋,并对教学楼、学生宿舍楼进行了改造;学院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200万元支持,成为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攀钢投入140万元的配套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

(二)办学定位准确、领导能力领先

学院领导班子现有成员6人,平均年龄47岁,大学本科学历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学院领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班子成员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具有多年领导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经历,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班子的办学理念先进,战略规划、实施和资源整合能力强,是学院综合实力提升的统筹者,长期从事学院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

学院领导班子一直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攀钢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作为办学目标;以“服务攀钢,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宗旨;制定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以四川省为中心,以钢铁钒钛产业为重点,面向全国,为四川乃至全国的钢铁钒钛产业和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产业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科(教)研管理和目标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学院领导班子被四川省委组织部考核评为“四好班子”,学院先后获得“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职教学会授予的“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攀枝花市创建文明城市示范单位”、“攀枝花市校风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

学院是攀钢举办的,学院与攀钢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攀钢每年都要给予学院大量的经费支持,仅从2001年至2007年,攀钢就累计为学院投入23267万元,保证了学院办学条件居于较先进水平。学院与攀钢的联系没有只限于攀钢投资办学,而是秉持“校企双赢”的理念,与企业多方面多层次地合作,形成了“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

1、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攀钢积极支持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每年都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建设,学院现有冶金类、电气类、电子类、控制类、机械类、焊接类、驾修类、艺体类等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数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装备较为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场所。部分装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较为先进,如,电工电子电机多功能综合实验台、电工实验台、德国PLC西门子S7—300系统等。不少设备与生产现场较为接近。如,机械加工、钳工拆装、电工钳式吊车控制系统、高低压供配电系统、家电维修等。现在,攀钢投资1500万元修建的15000m2的实训大楼和新添置的价值近300万元的实验实训设备已投入使用。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学院学生实验实训的场所,也是企业职工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共享。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攀钢作为中国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生产管理科学,工种齐全,人才丰富,是学院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20多年前,在攀钢技校初创之时,实习场所缺乏,时任攀钢总经理的黎明就对各厂矿说:“攀钢的厂矿都是技校的实习厂”。今天,学院突破了以前一昧依靠行政手段,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方式,强调“校企双赢”,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通过向企业专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科技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此外,实训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也可与企业联系,在双方长期合作产生的信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作,拟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与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西昌新钢业股份公司、江阴联合铁钢有限公司、攀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攀宏钒制品厂、攀钢轨梁厂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生产性实训基地。

2、学院与企业相互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

学院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学院近三年就为企业输送了2754余名毕业生,分别就职于攀钢各厂矿、分子公司、宁波钢铁、浙江甬金、张家港浦项、LG电子、西昌新钢业集团等公司。这些公司己经连续多年到我院选用毕业生,就业学生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同类高校中我院就业率名列前茅,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均超90%。

学院为企业提高职工职业素质:学院承担了企业的多项职工培训,涉及冶金行业工种高级技师在职培养、冶炼工种技能提高脱产轮训、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人技师继续教育综合类培训、经营管理干部轮训、工人高级机加工培训等项目。2001至2006年共培训职工达16930人次,技能鉴定达12605人次。学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人才:学院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采取定点挂职于一个企业,进行现场锻炼的方式,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同时,企业作为学院的人力资源补给地,也不断地为学院提供技术人才,尤其攀钢,已成为学院重要的人才库。仅冶金技术专业目前就从企业聘请了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级高工2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3人。这些兼职教师的到来非常有力地增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学院吸纳了企业管理制度的精髓,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等观念,推进了学院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接轨,按照IS09000 国际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了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学院在攀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下,结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入手,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提炼出了“求真知、做真人”的办学价值观、“奉献、超越、发展”的办学理念、“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校园精神、“走改革之路、办特色学校、创一流水平”的办学方针等校园文化理念和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院以向企业输送人才、培训企业职工的途径把校园文化传播到企业,让企业从文化的深层层面认识学院,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企业内部逐渐衔接、吸收、乃至融合,推向进一步的发展。

(四)教育教学改革领先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兼顾专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做到‘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努力进行专业建设。学院现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改成果在2004年获得了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该专业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学院按照“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能满足培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素质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以突出“应用性”、加强“针对性”为原则,进行课程建设。理论教学体系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注重培养各专业毕业生需要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在课时安排上,减少理论课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1门,在建的院级精品课程10门。

强化企业参与,建立主动适应机制和系统保障。学院建立了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就业为导向、紧扣需求设置专业。主动与企业联系,取得企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企业参与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学生实习实训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攀钢也以政策支持,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保障。

学院始终坚持“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依托“企校一体”的办学优势,在充分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思路,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职业技能得到了大大提高。多年来,学院坚持素质教育。早在20年前,就创造性地提炼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劳动育人、活动育人”的“六育人”机制,并提出以“六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创建并完善了以“六育人”机制为核心的“大育人”观,成功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大育人”格局。不仅强调强调育人活动和效果的延续性和终身性,而且强调全方位渗透和育人活动整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人文性。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毕业生在岗位上干得十分出色,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和肯定。

(五)职业培训经验丰富、成效显著

学院根据攀钢生产、经营和管理对人才的需求,面向攀钢职工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别、多专业、多工种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培训质量不断提升,效果显著,得到了(集团)公司职能部门、送培单位和参培职工充分肯定。培训层次包含有干部培训、初中高级工培训、技师培训和高级技师培训等;类别上有文化达标培训、素质提高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培训的专业和工种涵盖了攀钢主要专业和工种。学院除常年开设有30多个培训班外,还在瓜子坪、向阳村设有两个以培训服务为主的独立办学点。同时,为满足各厂矿的具体需要,学院还设有多个驻厂合作办学点。近年来,为满足攀钢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加大了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当部分的攀钢职工经过培训,已成长为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生产一线发挥着技术骨干作用。2001至2006年共培训职工达19940人次,技能鉴定达13021人次。

除攀钢外,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中国石油公司攀枝花分公司、北京华联、攀枝花火车站以至周边郊县也是学院的重要培训服务对象。学院有效利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条件、技术优势,为加快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为攀枝花市教育局、盐边县教育局培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学院组织了针对帮扶对象学校的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举办了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机械制图、艺术等专业的专门培训。近两年,先后为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培训教师近200人,完成企业和学生技能鉴定12605人次。对促进其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六)有充足、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攀钢历来重视教育,无论效益好坏,均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尤其是在学院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攀钢更重视对学院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年初即为学院拨入足额的费用,保证达到本省制定的生均培养标准。34年来,攀钢为学院累计投入经费近5亿元。仅2002年至今,攀钢就累计为学院投入20000余万元,保证了学院办学条件居于较先进水平。公司除了按照计划及时划拨经费给学院外,还指导和协助学院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学院自筹经费历年上升,2004年学院自筹资金1539万元,2005年学院自筹资金2244万元,2006年和2007年学院自筹资金均有增加,分别达到2477万元和2785万元。

四、技师学院2008年——2012年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宗旨,以市场和攀钢对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中心,全面推进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职业资格培养考核制度与高校学历培养相结合,实现一专多能、技能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发展目标

把技师学院建设成为立足攀钢、服务攀枝花市及四川省内各冶金企业,为四川省钢铁钒钛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及四川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培养造就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攀枝花市、四川省以冶金类为主,兼顾其它四川省紧缺人才类别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三)具体设想

1、学科门类的设置

技师学院主要培养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师,暂设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管理工程等五类学科。

2、生源、学制及规模

到2012年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其中,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达1200人以上,开展企业在职职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提高培训每年至少500人次。

高级技工:主要招收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学制为2-3年。

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制为2-3年。部分知识技能型职业,可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

技师或高级技师:主要招收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有生产服务一线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职业培训:招收企业在职职工开办高技能人才技能提高班、技师班。

3、培养目标与就业

培养适应企业、行业、地方经济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同时,学院将在巩固原有就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开拓新的就业基地,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推荐等工作,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技师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技师学院致力于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校企融合的广度,促进工学结合向纵深发展。

(1)完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

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类型。

(2)丰富“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合,工厂与学校紧密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做到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设立课程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确立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实施上加强实践教学,正确处理“学”与“做”的关系,实施“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在学生管理上根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修订完善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学生进行管。在教学评价上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以市场、企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3)创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确立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健全双方需求合拍的驱动机制、互利互惠多赢的利益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动态发展的调整更新机制、校企双方参与评估的考核机制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切实避免“校热企冷”现象。

5、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建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打破现有高职学科体系型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体现工学交替,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体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以市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本位、工作过程为中心,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企业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课程等步骤,使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体现社会的需要;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把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统一,体现职业工作的需要。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集中建设一批“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仿真和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课程保障”的课程。

6、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利用5年的时间,建立一支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专兼教师队伍。使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占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具有技师职业资格及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达20%以上,从企业中聘请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0%。

通过校企合作一体化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从而建设一支具备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优化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7、积极探索技师学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技师学院录取的学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培养考核制度,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后除获得本技师学院的毕业证外,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探索技师学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使技师学院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以套读大专甚至本科,从而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技师学院将充分利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优良高职教育条件,建立技师学院学生套读大专的制度,为技师学院的学生提供便利的套读大专的条件。并积极联系其它普通高等院校,为技师学院的学生套读本科创造条件。

8、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制度

改变现有高职的考试考核制度,建立以考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考核制度,注重考察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以及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摆脱现有高职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职业能力考核方式。探索按照职业活动分阶段进行考核的模式。严格高技能人才考核制度,提高考核水平。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保证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技师学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设立工作的组织领导,使设立技师学院工作有序进行,确保设立目标的实现,学院将强化设立技师组织保障。一是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其它院领导为成员的设立技师学院领导小组。二是由主管部门攀钢以及攀枝花市教育局、省教育厅、行业重点企业共同组成设立技师学院指导领导小组。三是设立技师学院建设办公室。四是在学院有关部门成立技师学院工作小组。

(二)机制与体制保障

1.成立技师学院协调指导委员会。成立由攀钢集团公司、攀枝花市政府、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以及学院组成的技师学院协调委员会,与攀枝花市建立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密切联系,协调各方关系,定期听取学院关于设立技师学院情况的汇报,并研究解决学院设立和运作中的问题。

2.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优势,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充分共享企业资源,切实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为“双师”素质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搭建平台。

3.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企业专家参与技师学院各方面建设的平台,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吻合。

4.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建设由高水平、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和技师资格、“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5.制定量化考核办法和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明晰项目建设相关部门的责任、权限和任务,奖惩兑现,确保设立技师学院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制订“设立技师学院实施管理办法”,使技师学院建设工作有标准、有规范,建设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

(四)资金保障

攀钢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为学院划拨经费,保障学院运作良好并具有相当优势。此外,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收取学生学费与多种渠道创收作为经费的补充。

第三篇:技师学院可行性论证报告5-20

关于成立滁州技师学院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根据滁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完善滁州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利用和释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滁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申办滁州技师学院,先将论证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申办滁州技师学院的必要性。

(一)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是滁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34万。滁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条件优越。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机械、汽车、家电、电子、建筑与材料、轻纺、食品、化工为支柱,拥有4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市境拥有一批大中型区企业如扬子、全柴、康佳电子、天大等知名企业,同时全市涌现了一批如博西华、守塑、行田、科思等知名加工出口企业,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著名品牌应运而生,其中冰箱、家电、内燃机、光缆、原盐、空调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外都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滁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形成了“滁(州)来(安)全(椒)”加工制造产业带、“定(远)凤(阳)明(光)”资源深加工产业带、天(长)秦(栏)电子制造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板块,如秦栏、汊涧、乌衣、门台等一批沿边重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好。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个数为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7%,占大中型工业总产值61.5%;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9家,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4.2%,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3.2%。

与区域经济稳步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滁州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至2006年1月,滁州市在岗职工182201人,而高技能人才只有6500人,只占总人数3.57%,其中技师只有1599人,只占总人数0.88%。“十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40649人,技师缺口7511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18125人,技师缺口3645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精密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成为制约滁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因而申办滁州技师学院,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振兴滁州经济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想的根本举措,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切实需要。鉴于滁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申办除州技师学院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的需要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改革,积极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我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市没有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学院。众多职技校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职技校在办学上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强调的是学历阶段的教育,把就业服务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使办学路子变小变窄,没有充分体现应有的办学水平,不能有效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二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导致技术工人短缺。近几年,滁州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高新企业 不断增加,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当前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针对当前企业既需要大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还需要既有专业技术理论,又掌握先进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生产技术工艺难题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实际情况,早在2005年,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中即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滁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创建1所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

(三)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是促进就业再就业、实现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

滁州市是一个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启动时间不长,发展中面临着如工人下岗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等一系列难题,技师学院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企业优胜劣汰,必然会引起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继续变化,这样原有的职业岗位在减少,失业下岗还将继续,新的职业岗位在开发,转岗培训势在必行。另外,一批新型工业化企业兴起,需要一批高技能人才为之服务。这就需要一所技师学院为企业发展服务,进行失业下岗者的转岗培训和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解决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难题。

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市,滁州市有434万人口,农业人口占335.26万(2003年末),近80%以上为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低于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率3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 发达国家的80%。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化解滁州农业人口,必然要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特别是劳动力转移培训。技师学院可充分利用师资和设备,加大教学的改革力度,实现培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地方化,适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二、申办滁州技师学院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的鼓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热切盼望,为创建滁州技师学院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创建技师学院,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和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皖政〔2003〕34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举办技师学院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04〕97号)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举措。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争取创办1所技师学院。滁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建成1所技师学院„„重点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建设需要的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模具制造和家电制造等专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相关部门对申办滁州技师学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热切期盼着滁州技师学院的诞生。有这么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够办好滁州技师学院。

(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具备申办滁州技师学院的条件 学院已经具备了建立技师学院的诸多条件,建立技师学院不但是需 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1、学院具有较大的规模与较高的档次

2000年6月,经过充分考察论证,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滁州技工学校(1980年创办,全省重点职业学校)、滁州建筑工程学校等六所职技校合并组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战略调整、资源优化整合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实力显著增强。七年来,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抢抓机遇、奋力崛起、乘势而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院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目前,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用于技师学院用地193.95亩,建筑面积8.42万平方米),学院计算机软件、汽车运用与维修和土木建筑等3个大类12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劳动部、建设部等七部委批准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机电一体化、土木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软件技术等4个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同时学院还被评为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安徽省高职高专“双师素质”软件类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滁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

2、学院具有新颖的办学理念与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奉行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致力于实现毕业生与社会、与岗位(群)“零距离”。“职校是鱼,企业如水。”学院主动与企业接轨,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滁州当地各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根据企业需求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训,实行工学交替。与西门子在华企业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开展德国“双元制”教育、实施订单教育十年,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并被广泛推广。学院与合工大、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等高校实行联合办学,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根据滁州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开发出二三十种校本教材,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院具有与当地产业经济结构相吻合的专业设置。根据滁州当地的制造工业发达的特点,学院开设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市场营销、工业设计、商贸英语等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软件技术等4个专业是安徽省教改示范(精品)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为高级技能培训专业。

4、学院具有实训设备与实训管理方面的优势,实习实训条件能满足实施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技师作业项目的基本要求。学院包括钳工车间、普车车间、数控实训车间、数控生产车间、装配车间、焊接车间、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测量测绘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中心等24个种类60个实习实训工场,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实训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在华独资企业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办学10余年,并以学院出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师资的合作方式共建培训中心。学院是安徽省教育厅指定的全省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之一,是中央职业教育“软件技术”实训基地。

5、学院具有较强师资力量。诸多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具有实干和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3名,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到60 %以上。“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的56%,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在读)学历的青年教师比例达30%。

6、学院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95%以上的就业率。学院狠抓教学 管理,强化技能实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许多学生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大奖。2004年12月,学院两名青年教师代表安徽省参加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获得一金一银佳绩,其中张泉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朱永祥、张信群副教授等2名教师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在校学生都被企业提前预订。每年有1000多名学生凭着扎实的专业技能走上社会,成为滁州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此,学院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7、学院具有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与丰硕成果。学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建院之初就建立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奖励制度。近三年来,学院获省级科研项目27个,3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主编、参编专著43部。学院有图书7万册,电化教学设备先进,多媒体课件能满足教学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用于教育教学中。

8、学院具有社会培训的能力与优秀业绩。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与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学院有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业务精良的培训师队伍,通过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抓质量占领滁州的培训市场。学院现已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全省高技能培训基地、安徽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全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种培训1000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学院具有资金保障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学院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引,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学院的强势发展得到了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财政拨款由创建初的270万增加到2007年的1533.77万,呈逐年大幅度增加趋势。2007年,学院年收入达到 5500多万元,能够实现自主滚动式发展。除此之外,学院自力更生,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盘活现有资产,置换闲置的校舍,变现资金;二是银校合作,解决发展周转资金困难。三是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如学院争取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培训基地项目,取得了国债资金支持;四是争取增加财政拨款,争取优惠政策减免扶持,无偿土地划拨等;五是通过职工参股募资,支持学院发展,缓解资金压力;六是积极申报和利用国外政府贷款;七是吸引民间资金,鼓励企业参与,以释放资源市场的巨大能量(如我院与美国微软、ATA公司合作办学,获得价值200多万正版软件、300台电脑设备以及微软、ATA公司师资培训与智力支持);八是节流降耗,减少开支。

10、学院具有20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这为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打下良好的基础。合并前,滁州技工学校、滁州建校等有着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学校曾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部级重点学校”、“国家级综合培训基地”等,这为滁州技师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着一批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路子,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毕业生已崭露头角,成为企业部门的业务领导和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1、学院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二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校企合作的历程。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双赢。学院与滁州各大中型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97年,西门子集团在滁生产基地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创建伊始即选择滁州技工学校作为其合作伙伴,2007年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双元制教育十周年庆典,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好评,同年,公司高层决定将博西华培训中心设在校园内。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滁州市招商引资的名片,滁州市招商局、开发区等有关机构与学院建立了信息直通车。所有业已或即将在滁州投资兴业的大中型企业,如已投资滁州的科思公司、日本行田、万江科技等等,正在考察的TCL白家电、新加坡肯发集团,均来院进行调研考察。

学院秉承在服务企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获得了企业的共鸣,企业多次接纳教师到企业培训。学院也在康佳集团、博西华公司、扬子集团、爱力特公司等生产管理技术先进的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持续名列全省前茅,2005、2006年,学院连续两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12、基于学院现有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实训资源等条件业已具备,可满足技师学院的需求。加之,学院新校区作为全市重点工程将于明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这样只需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明年的招生专业的启动资金,建立技师学院就可达到上马快、见效快的目的。

综上所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具备设置技师学院应具有的条件。申办滁州技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通过优化配置挖掘潜力,弥补滁州市乃至安徽省职业教育力量不足,有效释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能量,解决目前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

三、具备较为健全完善的建校方案与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首先是建校方案较为健全完善。

(一)校名、校址 学院名称:滁州技师学院 学院地址:滁州市丰乐南路64号

(二)学院的性质、体制 滁州技师学院为滁州市人民政府所属的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业务上接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指导,系独立法人。

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为学院的法定代表人。

(三)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与政策,立足于滁州市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全省和长三角,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能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能掌握先进技术,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技术和工艺难题,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高技能人才。

(四)办学形式

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1、全日制教育:主要招生对象为初高中毕业生、技校(中专)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院校教师等。学制根据招生对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同分为5年、3年、2年和1.5年。学院实行学分制或选修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毕业生就业实行“订单教育”、学院推荐、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原则。

2、在职培训:根据企业需求,招收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在职人员,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专业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3、其他培训:根据政府安排和社会需求,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复退军人职业培训、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以及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创业培训等。

(五)办学规模

适应行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稳步扩大办学规模。近期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的比例不低于30%;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比例不低于40%;到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5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比例不低于60%。短期培训近期培训量为1000人,2010年达到2000人,2012年达3000人。

(六)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教育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引进与培训并举的办法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到2012年,专职教师学历层次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2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达90%以上;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0%以上。

(七)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以现代机械制造、建筑、机电工程等专业为主。学院根据我市支柱产业未来五年对高技能人才层次、种类需要的状况,办好机电工程、建筑和机械制造专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工电子专业,积极面向软件信息类、服务类专业,稳步建设涵盖机械、电子、建筑、交通、服务、信息等行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贴近市场的专业布局。

(八)教育教学改革

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积极推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弹性学制。大力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群资格标准为依据来改革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 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教育教学模式。

(九)实习培训

适应教学和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建设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工厂。到2012年,学院通过逐年投入、分期建设,新建、完善改造16个实验实训室,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追求高水准的职业教育特色及文化教育氛围,充分体现智能化、人文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协调。到2012年,新增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图书馆、实习工厂、学生综合服务中心、体育馆、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力争把学院建成“现代化、园林化、信息化、数字化”省内一流的技师学院。

(十一)校园文化

坚持和弘扬学院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长效机制。加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育,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艺术素质和健康心理。营造物化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

(十二)办学成效

未来五年中,面向行业和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好,职业能力强,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达5000人以上;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达3000人以上。

其次是建校保障措施强有力的。

1、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机遇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质量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教育教职工树立新的职教观,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探索改革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和途径,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学院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抓住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高综合素质。坚持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师德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广泛深入开展以“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训师能”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面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优化队伍结构。积极通过引进,送培和鼓励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快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学历层次的提升。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聘请吸纳一批有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各类工程人员、高级技师和专家型教授、学者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且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实施“名师”战略。制定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制度,加大“名师”的培养力度,用5年的时间,在各专业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建立激励机制。推行教师全面竞争上岗的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向教学一线和重要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政策,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出经验成果,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为目标,调整、改造、充实专业,优化结构,在特色上做文章,建成省级以上示范专业,保证学校专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领先地位。

推进产教结合。继续保持与大型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途径,与企业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实习基地建设等领域全面合作,校企共建,校企双赢。

创新办学模式。坚持开放办学,积极与企业、高校和社会其他机构联合办学,拓宽办学途径,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行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和上岗就业的素质与能力。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善“模块”式课程结构,加快校本教材建设,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强化现场指导、电化教学,实践考核,使教学更符合生产一线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4、加大投入,加快以实验实训设施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步伐 加大实验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保证其配置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未来5年,重点建设好相关专业的16个实验实训室和20个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强化双向教学系统和电化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提升,使之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强图书资料建设,藏书每年净增3万册以上。完善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与管理,强化教学功能。

5、强化管理,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建立健全学院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推行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思想,以系统的管理程序和标准,规范学院各项工作,提高学院管理水平。

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坚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目标管理。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6、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提高全院教职工的德育意识,以学生处、团委为主体,以系、部为支撑,建立和完善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工作体系,形成教书、管理、服务、活动、环境、身教等育人格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充分发挥法律知识课程和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综合治理,抓好校园环境建设,确保校园安全、安定、安静、优美、整洁。

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院报、宣传栏等宣传作用,开展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 质养成教育,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校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艺术素质和健康心理。

7、多方争取,筹措资金,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筹措办学经费,保障学校基本建设。末来五年,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特定项目支持、银校合作、学校自筹等方式筹集19000万元学院建设发展资金。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专业,学校提供场地,吸收企业资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力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部专项科研、教育项目资金支持学校建设。

我们经过充分论证认为,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申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请予评审。

二○○七年十月

第四篇:特教学院 可行性报告

xx省特殊教育发展态势

特殊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是体现“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2001年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几年来,我省将特殊教育列为“两基”巩固和“普九”复查的重要内容,完成了特殊教育指导思想由“随班就读为主、集中办学为辅”到“集中办学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特殊教育专门化”的根本性变革。据2002/2003年教育统计年报显示,全省已经建成特殊教育学校xx所,在校残疾学生x.xx万人,特教专任教师xxxx人。特教学校中,xxx特殊教育学校被教育部基教司有关领导称赞为“硬件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也达到了国内一流,xx特教学校等一批学校已升格为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截止2002年底,各地市建成特殊中等教育学校xx所,盲、聋、哑专业中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特教学校初中在校生规模比“九五”末增加了近一倍。

虽然我省特教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仍不平衡。在已建成的xxx所特教学校中,县(市)建特殊教育学校70所,占全省县(市)总数的x2%,距2001年全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每个县都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落实“让每一个适宜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受到必要的特殊教育,都能获得融入社会的通行证”这一奋斗目标,在今后三年,全省将新建66所特教学校,11个地市都将建立市直属特殊教育中等学校,从而形成较完整的特殊教育基本规模。可是,由于目前我省缺少相应的高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数量众多的残疾儿童在接受完小学、中学阶段教育之后,无法继续深造,从而限制了他们智力、能力水平的进一步开发与发挥,我省的特教体系也有失完整。XX联合职业学院的建立,将填补这一空白,有利于形成“以职业学院为龙头、以特教中等专业学校和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辅助手段”的xx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有利于切实保障我省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促进他们自强自立,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入社会、独立生存”的根本目标。

就高等特殊教育而言,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开创了全国高等特殊教育先河。随后,天津理工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等也相继招收残疾学生入学。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残疾人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中的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十五”期间,在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前提下,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要继续办好现有的残疾人高等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高等学校举办特殊教育学院(系)或招收残疾人的专业(班),并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招生规模。”目前全国已经成立的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教育学院有9所,现在许多省份都在积极筹备成立高等特殊教育机构。今年3月17日,福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获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xx省委书记xxx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六届七次全会上讲话指出:(我省)“教育体制的问题也很突出,教育的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我省作为教育大省,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已达75所,在校生超过47万人,但专门针对残疾人的高等教育尚属空白,众多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只能放弃升学,仅有极少数轻度残疾的学生,可以通过报考少数省外高校来实现升学愿望。据省残联统计,2004~2006,接受公益金助学项目的我省大学生仅1xx人。从我省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这种情况也表明,建立一所省属的高等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将拥有一大批优质的特教生源。按照2004年我省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8%计算,残疾人生源的数量年均超过千人,完全能够满足举办河北联合职业学院的生源需求。

从残疾人就业特点来看,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残疾人无法就业或低层面就业,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各级各类福利工厂。这与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缺乏一技之长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就业十分重视,省政府和省残联的有关文件要求,我省企事业单位职工中残疾人的比例不应低于1.5%。对于这一指令性标准,企事业单位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要凭能力上岗。举办特殊教育学院,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残疾人才,将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搭建起解决矛盾的桥梁,使得政府、社会、学校、企事业单位乃至家庭等各个层面实现“多赢”、“共赢”。

多数资料显示,除部分智力障碍学生外,残疾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健全学生没什么差异,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愿望甚至超过普通学生。限于生理残疾,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向,是能扬其智力特长、避其残疾之短的各类服务性行业与工种。XX联合职业学院针对残疾人开设的平面设计、家电维修、计算机维修等专业,与残疾人认真、细致、思维敏捷和吃苦耐劳的特点相吻合,也符合残疾人以服务行业为主、以案头工作为主的就业方向。学院的设立,不仅会给残疾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也必将为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为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

献。

第五篇:学院可行性报告20151009

关于建设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可行性

论证报告

李伟东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精神,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广东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要求,通过认真学习及领会,并经过近三年的筹建,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各项筹建工作基本完成。为此,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认为学院的筹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现报告如下:

一、创办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必要性

(一)建设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广东跨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广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新型的广东,以确保广东今后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人才,特别是以酒店服务业为主的人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酒店业在全国来说可谓是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14年中国五星级酒店突破800家,广东居于首位,占全国1/4;1 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地区,商务交往十分频繁,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型酒店和商务酒店,这部分酒店虽然一般不参与评星,但该类酒店的管理模式对人才的要求水平却比较高,且数量庞大;截止2014年,东莞市有星级酒店105家,其中已挂牌的五星级酒店有3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现仍有十几家在准备申请。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将继续带动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中国酒店业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目前,中国只有青岛一所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很多高校设有酒店管理专业,但绝大部分仅限于一般的酒店管理专业,专业面不广,配套专业缺乏,深度也不够。这种状况大大地影响了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酒店管理公司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瓶颈。像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公司,如洲际、圣达特、万豪、雅高、希尔顿、喜达屋等都有自己的职业培训学院。而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学院,如瑞士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日内瓦酒店管理学院、里诺士酒店管理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好。近十年来,中国的大批留学生前往上述学校学习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学成回国后被应聘到上述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的酒店工作,如威斯汀、喜来登、万豪、香格里拉、希尔顿等。

培养酒店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刻不容缓,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建设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符合社会公众对酒店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服务业,尤其是酒店业的快速发展。

在一千多家星级酒店中,真正系统学习酒店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据统计,2015年广东省78所高职专科学校设旅游管理专业及酒店管理专业的不足45%,且专业单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就是这样,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高达98%以上,在就业市场上十分抢手。但是,绝大部分四、五星级酒店的管理人才仍需从国外院校招聘。部分专业课程,如酒店餐饮服务、餐饮成本控制、酒店健康及环境卫生、酒品鉴赏、酒吧管理、房间配置管理、宴会项目管理、酒店数据处理、高端消费行为学、前厅部营运管理等在国内基本没有设置。因此,成立一所专业性较强的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三)建设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是响应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一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点;202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团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而身处珠江三角洲中心位置的东莞市,职业学院的数量、规模、行业等均与其经济地位很不匹配。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信心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及行业集团办自己所属职业技3 术学院的优势,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酒店管理行业抢占先机,争做行业内的单打冠军,为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贡献。

2015年,广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80%,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19%,本科生就业率为94.08%,专科生就业率为95.91%。可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广东省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现阶段,我省由于受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制约,高技能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与需求形成明显反差,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酒店业各类高技能人才也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广东省旅游业2014年总收入达9227亿元领跑全国,同比增长12%,占广东省GDP的13.61%,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酒店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是市场催促着我们发展酒店业职业教育,发展慢了将会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这种形势也为我们发展酒店业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筹办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可行性

(一)学院发展概况

校园已选址于东莞市厚街镇文化教育生态园,规划用地814.56亩,已签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并正在办理用地相关手续。目前拥有《土地使用证》面积561.4亩,校园建筑总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102979平方米,食堂8181平方米,风雨球场9908平方米,总投资7.5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累计投资5.5亿元,校园将分两期建设,2015年全面完

成第一期建设,2017年完成第二期建设。为了实现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学院在2017年内完成848.25亩的基本建设。2022年将达到办学设计规模,在校生达10000人(其中第一年招生1500人,第二年2000人,第三年2500人),逐步形成适应需要、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学院教学楼、行政楼、综合楼、工程管理学院、图书馆等建筑已经全部完成封顶,进入装修阶段。此外,市政道理、校园绿化、教学设备设施、体育生活设施、图书等已经跟进,建设经费约1.5亿元,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投入使用。

(二)创办者具有行业优势

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下属的昌明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着近十家四星级以上酒店,且与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如美国喜达屋公司等)、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学院(如瑞士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等)均有着深层次的、广泛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公司和学院得知我司筹办酒店管理学院,均表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表示将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如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经验传授、实习、就业、相互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喜达屋集团甚至承诺将来毕业生的50%可以到他们分布在全球的各个酒店工作。所以,我们十分看好我们的行业背景优势。

(三)创办者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创办者对酒店职业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对酒店管理职业教育信心满怀且充满激情,并对酒店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十分看好。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从事了近二十年的酒店管理工作,酒店遍及几个省份。企业守信誉、讲诚信,并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经营酒店的这一理念。我5 们也将把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建校和办学过程中。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办成一所一流的且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四)创办者的人才优势

近段时间,我司先后从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有关院校引进一批与我院拟开设专业相关的教学管理骨干。其中,拟任学院院长王培林教授,曾担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院长,有着十分丰富的高校建设和管理经验。目前,学院领导班子和骨干成员基本到位,正在开展专业建设和2016年招生的各项准备工作。预计明年1月,聘任的教师、管理人员也将于明年年初全部到位,到明年5月底可做好迎新开学的全部准备工作。其次,我们的酒店已拥有大量的具有酒店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管理理论的专业人才,这部分专业人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投资主体的母公司——昌明集团与国际多家酒店管理公司和酒店管理学院有着良好深入的合作关系,这就为我们引进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五)创办者强大的经济后盾

创办者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是集投资、地产、物业、酒店、制造业等为一体,年营业额达十多亿元人民币,且股东构成单一(为家族化企业)。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相适应的投资能力,且有着十分丰富的投资理念和建设经验。公司计划2017年前完成投资7.5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建设的思路,确保学校的办学条件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我们现行的规划是按教育部对本科学校的标准进行建设规划的,以利实现

将来的发展目标。

(六)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0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关于筹办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问题的复函》(东府办复【2010】511号)同意筹建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月8月1日与2011年8月9日,分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及广东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我司筹建《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批文号:粤府函[2011]205号,粤教规函[2011]217号)。在这基础上,2012年2月与2012年3月,我司酒店管理学院项目被列入广东省市重点预备计划项目计划。2012年4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同意通过酒店管理学院用地预审,同年5月,获得东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东莞市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目前,我们正在加快筹建步伐,不辜负省、市各级政府对我们的期望。

综上所述,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确信,在省政府、教育厅的领导和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办好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三.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建设规划

(一)学院的名称和地址

名称: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文化教育生态园

(二)学院创办者

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

(三)学院性质 民办

(四)学院层次与形式 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五)市场定位

立足东莞面向广东,服务全国;重点培养现代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

(六)办学理念和思路 办学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繁荣的商务市场,酒店业高技能专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为此,以培养酒店从业人员的高技能专业水平为主,提升服务行业的管理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酒店业高技能专业人才,将成为学院的重要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下属酒店管理公司的平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填补国内酒店管理方面的专业空白,尽量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及专业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为目标,塑造专业技能型高级人才。

(七)学院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

途径的总和。科学的定位和明确的办学思路是构建这一体系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以德、智、体及专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培养全面发展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院的定位是:以市场为导向,酒店管理为主线,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至上,办学综合效益显著。

(八)学院导向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规模均紧密结合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和就业需求,并针对酒店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市场需求相融合,提高酒店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使“零距离上岗”成为可能。这种模式将为降低用人单位的劳动成本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提供有力的保障,最终达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的格局。

以培养学生取得酒店管理职业技术所需的能力为核心,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就业是民生之本,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评价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按市场需求培养学生,9 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校才可以赢得稳定的就业市场,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才会全面得到提升。

(九)学院发展主线

围绕酒店行业,依托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是办好酒店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市场,以满足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在遵守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教学内容的规定的前提下,通过酒店行业提供的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所设课程,并积极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和规划,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从行业内聘任兼职教师或开展专题讲座,或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应用性项目的研发和推广;重视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保证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

为确保培养酒店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仅靠在校内通过模拟完成教学任务还远远不够。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及其现场管理或服务活动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是无法模拟的,因此,我们通过已有的酒店(包括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和酒店的原有管理团队直接学习和交流(他们当中不乏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佼佼者),这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及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

有力的保障。

东莞市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下属的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着近十家星级酒店(未来3年计划与国际品牌公司合作投资15家五星级精品酒店)。公司从事酒店项目的投资、选址、规划、建设、装修,直到营运等全过程,且部分采用与国际品牌合作经营管理的模式或共同出资的投资模式,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绝佳的有利条件。

(十)学院专业结构的合理建设

专业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纽带,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对学生的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合理的专业设置应富有灵活性,且能随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对学校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结合酒店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星级酒店和连锁商务酒店的实际及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专业的配套性、实用性和全面性,填补国内酒店业部分专业的空白。

同类专业中的各专业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一个孤立的专业难以办成高水平的专业。因此,学院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酒店管理专业或学院的经验,在专业设置方面多下功夫,邀请国内外业内权威人士共同研究,尽可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十一)教育质量至上

根据我们的办学理念,首先要建立一个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要以实用为主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学校将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11 请国内外专家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共同设计各专业的课程,并对传统专业、教程、教材进行改革和调整。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讲,有其自身的特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我们将采取“送、下、带、引、聘”等途径,不断壮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我们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以便为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践等多个教学环节方面的思路是:面向职业岗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重视技能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导向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的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就是按“实用够用”的原则,在保证按有关规定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不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在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实用和管用的原则。要遵从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合理安排课堂学习、实习、实训的时间。学校将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进行教材的改革创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知识,更有实践操作的应用知识。重点不应该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是示范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实用本领多的水平。

根据各类职业资格的规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建立各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体现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一致性。

构建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依托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提升到系统训练,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接受实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多种专业技能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资格和任职能力,又具有转换岗位的资格和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等多种渠道,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利用集团管理的多家酒店,做到教室、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技能操作并重,使学生在校时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争取在毕业时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学院将加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努力培养出素质过硬、作风硬朗、吃苦耐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综上所述,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办好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使它成为一所在酒店行业内有一定影响高职院校!

东莞昌明酒店投资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10日

下载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山学院可行性报告

    泰山学院宾馆建设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况及其背景 泰山学院宾馆是泰山学院在其国际交流会议中心的基础上扩建的宾馆,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作为学院的对外宣传窗口,同时也可以作为旅......

    关于技师学院培养人才工作情况报告范文合集

    关于技师学院培养人才工作情况报告范文XX技师学院的前身为XX技工学校,于1979年经X政府批准建校,1984年开始招生,是XX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结合XX实际,XX市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

    技师学院申请

    XXXXXXXX高级技校 关于申报成立XXXXXXXX技师学院的请示 XX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认真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我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X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

    技师学院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 通过社会的实践和自我的发现,为了能更好的结合实际,也是为了对我所学专业的升化,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我选择参加母校龙岩技师学院的技师+大专弹性教学......

    技师学院职工代表大会

    ××技师学院职工代表大会 规范化操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维护学院教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职工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积极......

    技师学院2013年度工作总结

    2013年度 工作总结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西安海棠技师学院 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是技师学院五年规划发展历程中取得不凡成绩的一年,也是学院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发展,开始第二个......

    技师学院2013年度工作总结

    西安海棠技师学院 2013年工作总结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西安海棠技师学院 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是技师学院五年规划发展历程中取得不凡成绩的一年,也是学院总结经验、谋划未来......

    山东技师学院(范文模版)

    山东技师学院直属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始建于1980年,是一所以培养社会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泉城山东省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