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芦笋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村芦笋产业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年亩纯收入500元,自2007年通过秦皇岛长胜公司引进芦笋以来,收入明显增高,但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出口受限,长胜公司撤出,由村书记闫东风等三人承包,成立利峰农业有限公司,现保留芦笋面积300亩。现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效益分析
芦笋学名石刁柏,系百合科天门各属的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高档疏菜和保健食品,一年种植可以连续采收(10-15)年。一般每年农历3--7月份栽植,亩用苗500棵,价500元。当年无效益,第二年一般亩产可达1800斤。按市场价每斤6元计算,扣除当年苗款500元,承包地款两年1200元,肥两年1000元,药两年200元,亩纯收入7900元。第三年亩产量2500—3000斤。何官屯村2010年芦笋产量为1200斤,实现收入180万元。带动本村群众60户,年增加收入100万元,涉及到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2000元以上,为当地农户提供劳动岗位50个,年劳务收入30万元。随着国际国内芦笋市场持续转旺,收购价增长35%,现芦笋产业已成为我乡继甘薯、苹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后,又一主要产业,为农民增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该村芦笋产业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直接表现有:受国际市场的冲击极大,芦笋加工基础条件薄弱;农民与企业、原料与市场完全依赖中间商,尚未建立稳定的市场供需关系;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小;产品出口中存在质量差的隐患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芦笋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并持续稳定发展。另外该村产业发展初级化,财源流失严重。目前该产业仍停留在最初级的产品加工及原材料的输出阶段,产业缺乏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芦笋种植与深加工严重脱节,成为制约我乡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据调查,目前芦笋加工及出口市场利润十分丰厚:加工一吨芦笋罐头收入可达2万元,一吨速冻芦笋2.4万元,一吨保鲜芦笋4.2万元,一吨冻干芦笋30万元。
四、芦笋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想把芦笋产业做大做强,保持这一绿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来管理,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成为我乡农业经济新的稳定增长点。
1、加强领导,做好宏观管理
当前芦笋产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农民利益无小事,只有善于引导,帮助农民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管理力度,促进我县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强化服务,完善产业服务组织化体系建设 带领农民向高度市场化和原料有序化转移,构建企业、农民之间的优化组合,加大对有关芦笋服务组织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让其成为政府和农民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要把各种松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产业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加工的有序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统一组织,变分散为集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3、重点突破,培植芦笋加工产业链
我乡芦笋虽多年发展,但深加工始终未能进入市场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采用招商引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地加工企业来我乡投资办厂,鼓励本地企业投资芦笋加工,通过多渠道引导,建立加工转化基地,形成产业聚集优势,进而把芦笋产业链延长延实,全方位推向国际市场,做成一个外向型经济的拳头产品。
第二篇: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截至 2019 年底,西藏自治区医药生产企业 24 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 17 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6 家,医用制氧生产企业 1 家。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以上的医药制造业 12 家(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藏草宜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有限公司、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藏诺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聂拉木神猴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剂型有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涂膜剂、贴膏剂等 8 种。
(二)运行情况。全区医药工业总产值由 2010 年的不足 7.4 亿元增加到 2018年 12.87 亿元、2019 年产值 16.2 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 15.1 亿元、规下企业1.09 亿元),年均增速为 7.16%;2018 年全区医药工业增加值 6.03 亿元,同比增长 7.4%;中成药 2600 吨,同比增长 13%,2019 年工业增加值 7.71 亿元,同比增长27%;中成药2927吨,同比增长12%。2019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医药企业有4家(奇正藏药 7.8 亿元、甘露藏药 1.7 亿元、藏草宜生 1.76 亿元、藏药集团 1.3亿元),单品销售突破亿元的有 5 种(奇正公司消痛贴膏、白脉软膏、青鹏软膏,藏药集团十味龙胆花颗粒及诺迪康公司诺迪康胶囊)。2020 年 1-3 月,全区医药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8 亿元,同比增长 18%,中成药产量 532 吨,同比下降8.36%。
(三)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全区医药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研
发认证工作,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 1 亿元,共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43 项,取得专利 13 项、创新成果 11 项。截至目前,全区医药企业共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 311个,其中藏药品种159种。22个藏药品牌产品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2个获国家驰名商标。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 2 个(奇正公司消痛贴膏、诺迪康胶囊),《国家医保目录》的藏药品种达到 50 个。
(四)产品质量。“十三五”期间,区内企业加快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23家医药企业全部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123种藏药材通过德国 ceres(有机食品认证)质量认证,58 种藏药材获得美国、欧洲“通行证”,并通过加拿大 gmp 认证复检。
(五)智能制造。自治区积极推进藏药产业智能制造,我厅积极支持奇正藏药集团申报医药智能制造项目。目前,奇正藏药集团申报的“基于自主核心智能装备的藏药外用制剂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 8080.59万元,争取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资金 450 万元。
(六)供应保障。全区医药行业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大宗常用藏药材和名贵濒危野生藏药材的繁育、栽培、种植、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共扶持藏药材生产种植项目11个,下达扶持资金1410万元,种植藏木香、螃蟹甲、独一味、灵芝、桃儿七、枸杞等药材品种 10 余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藏药材的生产供应。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资源缺乏,全区仅有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一家自治区级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类别多,检验周期长,为全区医药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较弱。药材交易体系建设滞后,企业收购药材多为从散户直接收购,购买药材渠道分散,未形成统一的药材交易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原材料供应。全面开展藏药材资源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藏药材种植繁育保护工作,统筹建立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扶持引导开展藏药材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藏药材种植和保护开发体系。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藏医药领域重点方向、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集中支持藏医药健康产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藏药生物医药领域核心技术。
(三)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重点骨干藏药企业和特色优势藏药企业,鼓励区内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大型医药集团,做强特色优势藏药企业,打造知名藏药品牌。
(四)加强质量监管,健全服务体系。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藏药生产中的应用,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推进藏药区域性标准建设。
第三篇:城固县猕猴桃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城固县猕猴桃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一种藤本果树,其果实每100gVc含量高达100——420mg,,比柑桔、苹果高出几十倍,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是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全面的水果之一,有“奇异王果”、“水果之王”的美称。
一、产业发展及现状
城固县野生猕猴桃分布极为广泛,其中以大盘乡两河村、盘龙乡兴龙村最多,品种主要是中华猕猴桃,大约占95%,其次是软枣猕猴桃和京梨猕猴桃。自1991年人工栽培成功后,199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猕猴桃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培植,并开始大面积发展,由于我县地处猕猴桃优生区,果实品质优异,且较其它地区早半个月左右上市,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到1997年底已发展到6411亩,至1999年发展到12064亩,栽培面积一度曾到达3.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汉江沿岸及108国道两侧为主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并先后引进了秦美、海沃德、亚特等优质丰产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县域经济和富民奔小康的一大特色产业。
到2009年2月全县只有7个乡镇还保有猕猴桃园,合计面积1689亩(详见附表),均为河滩地,年均综合效益不及种植柑桔园,品种绝大多数为秦美,只有极少量的亚特和 1
海沃德,树龄大都在12年以上,园内设施老化、损毁严重,三合的部分园内发现已套种了其它果树和白杨,猕猴桃成了次要的栽培对象。相比96、97年产业发展时的兴旺景象,现在整个产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国内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1997年前,世界猕猴桃产量不能满足国际需求,在国外.100g以上猕猴桃大果一般都在1美元以上,而本地前期的猕猴桃出园价都在6——8元每公斤,部分懂技术先发展的农户依靠种植猕猴桃走上了富裕路,较好的经济效益引发各地农户的效仿,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大面积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由于产量增加和品质下降的双重影响,我国的猕猴桃价格连续大幅下降。从1996年的4——6元每公斤到2000年的1——1.2元每公斤,一直到2004年的0.7——0.9元每公斤。猕猴桃售价的快速下跌,严重的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大部分果农的经营出现了亏损,部分果农开始毁园。
2.政府的产业重心发生转移,猕猴桃产业发展停滞 县委、县政府1993年将猕猴桃产业列入“515”工程和两地建设农业骨干项目,当做农业产业项目重点培植,支持力度极大,猕猴桃栽植面积曾一度达到3.8万亩。2000年后由于猕猴桃的发展形势不好,政府的产业发展中心调整到了以发展绿色柑桔产业为主,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没有了政府的主导,产业发展陷入了停顿状态。2000年后全县就没有新建园。
3.机构重叠,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前期发展猕猴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整个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从猕猴桃的种苗贩卖到果实的销售市场都很繁荣,市场也很混乱,为此1997年县上成立了“猕猴桃综合开发总公司”意图引导猕猴桃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但公司成立后取得了独家的技术推广权利,并到周至县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常住城固指导,企图通过技术推广来带动公司的发展。后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公司倒闭,但是后续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单位接手,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空白,猕猴桃产业由此走上了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境地。
4.果品品质下降,影响猕猴桃的销售。
(1)标准化管理技术普及率低
技术服务不到位造成大部分果农重栽不管,放任式经营。栽后忽视管理,任其自生自灭,形成弱树,基本上没有产量;部分即使管理的果园,也因缺乏技术在肥培、定型、修剪等方面达不到要求; 甚至部分果农舍不得投资,不搭棚架,任其生长。长期以来的低水平管理,导致投产率低,单产水平不高,品质不高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2)、只求产量,忽视质量。果园管理水平低和为追求
产量滥用“膨大剂”。“膨大剂”化学名叫“吡效隆”是一种激素类药物,俗称“大果灵”,用过大果灵的猕猴桃果个猛增且成熟期提前,造成果实品质下降,且不易储藏,储藏中易腐烂。2001年后,猕猴桃大果灵逐渐被各地禁用。
(3)早采、早卖的行为屡禁不止。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几乎没有,早熟价格比集中上市时略高,部分果农早采、早卖未成熟果,使其流向市场。影响城固猕猴桃的形象。
5.管理、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1)、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
(2)、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渠道不畅。产地小市场很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销售环境,销售地市场和窗口建设就更无从谈起。
(4)、龙头企业少,种植与经营大户不多,猕猴桃销售主要依赖于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果品销售形不成网络,产销渠道不稳定。
6、产后处理与贮藏保鲜能力不足, 增值不明显。猕猴桃采后处理滞后,大小不一,优劣不分,统装统卖,包装大众化。尽管有的猕猴桃果实内质不错,但因卖相差, 贮藏、保鲜及仓储等功能设施不足,好果无好价。
三﹑我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立足我县发展猕猴桃的优势资源,把猕猴桃产业列入全县果业发展系统工程,应坚定不移的推进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为目标,通过更新观念,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推进产业化经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加强宣传引导,再塑果农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通过大力宣传、示范引导、加强培训等措施,逐步恢复树立果农发展猕猴桃生产的信心。
2、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制定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并在汉江河、文川河、湑水河沿岸三大宜发展区域,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逐步恢复猕猴桃园的种植面积到3万亩。
3、引进优良品种,改善品种结构。选择引进新优品种,通过试验示范、高接换头,新建和改造现有低产果园等方法,并注重鲜食与加工品种、早熟与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品质,生产效益和果农收入。
4、加强科技交流和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猕猴桃生产技术的学习交流、充实乡村猕猴桃技术推广队伍,以兴办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试验示范基地作为技术推广的主要载体,加大猕猴桃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工作力度,以此提高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平,提升果农猕猴桃生产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推行猕猴桃的标准化生产。
5、培植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通过政府引导
和帮扶,有目的、有选择地培育一批贮藏、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和大户,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及技术人员领办猕猴桃生产示范园,逐步使企业、猕猴桃产业协会和种植、营销大户成为发展主体,通过他们来拉动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6、以协会为载体,建立猕猴桃产业全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猕猴桃产业协会网络,建立“信息、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开展对猕猴桃的国内外市场动态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服务等工作;发展壮大猕猴桃产销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为主体,果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果业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窗口。
7、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复兴。从各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于猕猴桃良种的引进、中试、示范,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与技术培训。逐步扩大猕猴桃生产规模,提高猕猴桃生产的产业化经营程度,使猕猴桃产业又一次成为我县继柑桔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第四篇: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第1页,共4页 蒋金华四川地区产业经济调查报告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姓名: 蒋金华
关键词:四川 经济 现状
摘要: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衡量,四川现有优势产品46个。其中,33个集中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今后四川应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同时,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产业集群和改善外部环境,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能力。
按照统计规范,工业行业共划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根据不同的内涵,一般把大类行业称之为产业,而将中类或小类行业称之为产品。多年来,关于四川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类甚至覆盖范围更广的领域,如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等。局限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涉及面过宽,影响资源的集约配置
一个区域的产品是否具有优势应由市场检验,主要考虑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和需求增长三个条件。
关于市场份额,判别标准可按区域内某行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确定。按照不包括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计算,各省市区销售收入比重的均值为3.33%。一个省市区的销售比重与均值的比值只有超过1.5,即达到5%以上,才可称之为市场份额较大。为此,可以确定销售收入比重在5%~10%之间为市场份额较大,比重在10%~20%之间为市场份额很大,超过20%则为市场份额极大。
关于经济效益,判别标准可按该行业占全国同行业的利税比重,与销售收入比重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利税增长落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经济效益较低。比值在1~1.5之间为经济效益较高,比值超过1.5则为经济效益很高。
关于需求增长,判别标准可按全国该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该行业销售增长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需求增长较慢。比值在1~
1.5之间为需求增长较快,比值超过1.5则为需求增长很快。
四川优势产品在全国的地位
优势产品的概况
按照上述标准衡量,四川工业现有优势产品46个(详见附表1)。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370亿元,接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40%。
46个优势产品分布在7个大类行业。其中,装备制造17个,清洁能源2个,农产品加工10个,高技术产业4个,化工7个,冶金4个,建材2个。
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共计33个,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接近1900亿元,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0%。
优势突出的产品
四川省的天然气、战斗机、铁路机车、钒钛新材料等4个产品,其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其中,钒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钛产品、战斗机和铁路机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天然气供不应求。这4个产品都属于市场份额极大、经济效益很高、需求增长很快,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
优势明显的产品
优势产品中,市场份额很大或极大、经济效益较高或很高、需求增长很快、优势明显的产品,有汽轮机、锅炉设备、发电机(组)、无机盐、磷肥等5个。
近年来四川省优势产品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一是部分产品快速成长。近年来,其他日用品设备、香料香精、磷肥、锅炉、精制茶、无机盐等10个优势产品的销售增长较快,目前按市场份额排序均居全国前五位(详见附表
3)。
二是产品数量有所增加。2005年与2003年相比,有汽车车身挂车、饲料生产设备、啤酒、羽毛绒及制品等8个产品的市场份额进入优势产品行列,光纤光缆、橡胶靴鞋、化学矿采选等4个产品的市场份额退出优势产品的行列,进出相抵净增加4个优势产品(详见附表
4)。
三是部分产品具有潜在优势。目前,四川省多晶硅已形成1500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90%,且具有经济效益很好和需求增长很快的特征,预计将迅速成为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此外,竹藤家具和丝绢等2个产品成长较快,具有成为优势产品的明显潜力(详见附表4)。
四是经济效益有所减弱。2005年的优势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和很高的有19个,比2003年的26个减少 7个。同时,2005年有色金属合金、冶金专用设备、绝缘制品、水电、饲料、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其他烟草制品等13个优势产品的经济效益比2003年明显下降(详见附表5)。
优势产品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川省的优势产品除了水电、天然气具有资源优势和卖方市场之利外,其余都属于竞争性产品。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由以下多种因素决定的(详见附表6)。
资源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由于四川省生物资源,天然气、水能、钒钛等矿藏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产业基础
四川省一些优势产品的凸显,得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特别是三线建设形成的产业基础。这期间建成的二重、132厂、东电、东汽、东锅、长虹、资阳机车厂等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研发和营销能力,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品牌效应
品牌代表市场信誉度,是产品性能和质量良好的充分体现。拥有品牌便于拓展市场和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四川省白酒产品拥有五粮液等6个全国名酒品牌,在这“6朵金花”的带领下,川酒长期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酒市场。
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四川省的发电机、锅炉设备、汽轮机、钒钛、战斗机等产品,其性能和质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彩虹电器通过开发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白酒、中药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创造出多个知名品牌。石油钻采设备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托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相反,技术创新不足的一些产品,如纤维原料、化学原料、麻纺织、铁合金、绝缘制品等,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玻璃及制品还退出了优势产品行列。
综上,资源优势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产业基础和知名品牌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核心的竞争优势。
第五篇:我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我村村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人:经济法政学院法学122班徐强
时间:2013年 1 月 25 日
地点: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乡道方村
在城市化的今天,当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于城市的时候,农村也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党和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改变了以前农村“脏乱差”的形象。从乡间坎坷的土路到平整的沙石路再到坚硬的水泥路面;从茅草土房到砖石瓦房再到混凝土楼房;从涓涓溪流木板桥到涵洞拱形桥再到坚固的一体桥(然而水却从沟满河平到一潭死水再到干枯见底);从糠咽菜到青菜果蔬到鸡鱼肉蛋……农村已然实现了小康社会。当下城间楼市火热、房价昂贵,考虑在农村生活下去也是值得研究的。为了切实了解村民的想法,把握农村生活现状,我走访了一些村民并到村部查看了一些基本资料。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为了建设新农村,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下,我村共铺设水泥路面13548.4米。告别了以前每逢阴雨到处是泥泞的尴尬,基本实现于至乡里及邻近村落的自由方便快捷交通。在铺设水泥道路前,村民委员会广泛征求了全村村民的意见,经超过2/3委员投票确定后,报乡政府审查由其送县政府批准,由县政府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工程队进行铺设;为了缓解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我村新增垃圾收集站点9个,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为了及时腾空收集站和处理掉生活垃圾,村委会采购了一台垃圾装运车,每日早上7点开始全村的垃圾清理运输工作。对此村民表示十分满意。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少老辈村民表示农村又回到了解放前式的清新干净;自2006年初至2013年12月底,我村积极响应国家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村民自筹资金(工程水费)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共翻新建成新型中型桥梁2座,小型桥梁3座,微型桥梁20余座(田间地头用于水利灌溉),给农村带来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村委会基于群众切实需要,2011年5月份要求供电公司拆除老旧变压装臵13处(每组都有一个)更换老旧线路共5万余米,并要求其新架设3条孤立线路,解决4户散户的用电问题。
(二)村民自觉自治意识得到加强:
1月23号进行了新的低保户确认工作(一个星期前公布了申请低保的名单),各庄村民代表积极参与表决。工作结束后,由村主任张同元带领村干部对符合条件的村民挨家发放低保补助金及春节慰问品。基本建成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在之前,村干部感觉工作难以开展,众多决定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在于村民不热心村务的自决与管理,对村部的决定也缺乏理解与认识,从而不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或者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如今,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已然完善,村民越来越喜欢在田间地头谈论村务,也能积极的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村民收入提高:
2010年,我乡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基本实现小康。我村属于乡里中等发展水平村落,也基本实现了村民的整体小康。村部按乡里要求,印发了宣传和普及实现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的宣传报,贴在了各家各户的大门上;年前,在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返乡时,我村组织了第三届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邀请了各庄种田能手发言,并得到了乡领导的关注(并请村长在会上代为宣读讲话,乡领导说: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本,也是我们农民的保障,发展好农业,简单说就是种好地不仅能够给我们增加收入,也能给国家做出贡献。这次的经验交流会,定可以解决一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常见复杂疑难的问题,对于提高产量,整合农业产
1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之所以与土地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就在于土地之前是农民的命根。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1986年我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每组每人均地1亩至2亩不等),才使得饥寒交迫的百姓得以果腹。如今的土地,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再次给农民们带来不可小觑的一笔收入。我村共有蔬菜大棚18个,分散于各个庄子;有菌类大棚5个,集中在侍前组和小庄组;甲鱼养殖水面20余亩;规模草鱼嘉鱼武昌鱼等常规鱼种养殖水面高达100余亩;共有苗圃2个,种植各种不同经济观赏树木,由县政府和乡镇府统一收购,用于县乡两级的美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众多
青壮年外出务工(此实为农村村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导致家庭问题突出,表现为家庭关系淡漠紧张,尤其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疏远,老人无人赡养。据统计,我村外出务工人员比率高达27.9%,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致使少数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无人照顾。虽然村委会设立了一些娱乐场所,但是也不能满足这些村民内心对于亲情的需要。对于此,城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寂寞与孤独呢?见面都不知道是否住在一个小区,甚至连对门何姓都不知道。
(二)出现土地荒臵,土地利用率不高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土地有少量荒废现象。在与乡签订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有不得荒废闲臵土地的条款。土地的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全村绝大部分耕地用于水稻和小麦的种植——传统农业。从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看,如:大白菜。大白菜在秋天收完水稻的时候移株栽植,至年前收获,生长周期短。小麦完全可以在年后开春之际再播种,那么在小麦播种之前,可以种植白菜。在水稻行株间可以采取套种的方式种植白萝卜,白萝卜不需要太多阳光,即使水稻封垄,白萝卜照常生长。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新高速公路的铺设打破了农村寂静的夜晚,村民对此颇有意见
2009年,新杨高速选址横插我村,2012年实现通车。由于车流量较多,几乎每晚引擎的呼啸声都贯彻全村。对此,住在路边的高大爷非常不满地说:“我每晚都睡不好觉,我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不能让我安度晚年!”我用我专业知识告诉他可以向法院提出侵权之诉,要求政府给予补偿。同时高速的铺设带来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也没有较好的解决,按照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每亩地至少补偿3万元,但是到村民手中的只有区区1万多。
(四)秸秆焚烧得不到根本制止
村民认为国家对每亩地禁烧秸秆的补偿为90元人民币,但乡政府给的补偿只有价值10元的有机肥一包,大大的折扣了农民不烧秸秆的积极性。秸秆禁烧工作主要在每年的6月份到7月份、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开展,即小麦和水稻收获种植前。村民认为,收割小麦的时候正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为了10块钱顶着烈日在地里把秸秆托运出来十分不值得。于是屡屡冒险在夜晚焚烧麦秸。对此乡办公室主任给的解释是:国家没给补偿,每亩10元的有机肥是乡政府出资奖励禁烧农户的。村民大为不解,我对他们说,估计乡政府也不知道这笔钱去哪里了。另外乡政府的禁烧宣传工作存在重大问题,涉嫌违法。在乡政府的广播宣传中有这么一句:焚烧秸秆的农户,被省领导考察发现的罚款10000元,被市领导考察发现的罚款5000元,被县领导考察发现的罚款2000元。根据“同罪同罚”的法理,同样是焚烧秸秆,不论是被哪一级的领导发现,都只能给予同样的处罚。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2条,在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的,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200元罚款。那么对于焚烧秸秆的农户最多也只能给予200元罚款。乡政府的广播宣传已然违法,其中甚至还有“拘留”一词,对此我曾经向乡政府反映过,但他们没有给我回复。
(五)水资源逐渐匮乏
15年前,我村毛渠水量保持在2/3处,水体清澈透明,水中生物繁盛。10年前,水量开始减少至1/2处,水质开始浑浊,水生生物减少且体型变小,种类变少。5年前,我村毛渠水源基本枯竭。期间由于配合秸秆禁烧工作,不少农户将秸秆直接堆至沟渠道路,导致水体恶臭。现在渠床基本消平。每每从干渠抽上来的水大部分损失在途中,加大了灌溉的难道和成本。水源的减少危害地下饮用水,我村尚未实现全市统一供水(即从骆马湖输送自来水至我村),主要仍靠抽取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基本事实,自南水北调开始,我乡水量明显减少。原来位于乡政府后的二干渠可以作为航道用于水上运输,但目前枯水期水位只有1米余深)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准。不但要花功夫在住行上,还要下功夫在娱乐和学习上。应当加大对村小学的投资,避免村小被乡中心小学兼并(国家有文件,要求中小学生向乡镇城区转移,但是也有其弊端),从而避免小学生独自上学生活。为增强村民体质和加强村民交流,应当修建体育场所。其中上文提到的水源问题,可以通过开挖新的毛渠或者挖深现有毛渠,使得其拥有更强蓄水能力。再者可以修建蓄水塘,收集保存雨水,以为灌溉之用。
(二)政府应当合理合法行政
政府应当代表最广大群众利益,从群众利益出发,不得违背群众利益。如我乡政府似的抓禁烧工作,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据知情人士透露,我乡不少公务员上班只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完全的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蜕变成了享受主义者。另外,行政要透明公开。对于重要的中央及地方政策要及时告知群众,不能隐瞒和欺骗群众。再者,行政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理解能力,不得一味摆出“官架势”恐吓群众,从而偏离群众路线。
(三)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使外出务工人员不再背井离乡
一切制度之后,根本在于如何解放、发展生产力。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味发展某一地区,而是寻求各地区城市与农村协调全面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这些人无疑增加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发展滞后,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虽然每年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首位,但是真正能够落实的不多。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没有人愿意在这里施展拳脚。相反,在待遇优厚的城市中,即使每天喝茶看报纸也能看到城市的发展,从而获得“政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集体农庄是必要的。农户集中起来,便于提供和利用基础设施,便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普法宣传
法治国家建设,普法工作当然要开展到农村。就我村目前情况看,真正懂法的不多,甚至仅知道“违法是要受到制裁”。这种老旧的法律常识远远不能适应这个法治社会的需要,开展普法宣传势在必行。前文所提及的乡政府恐吓式的宣传,根源就在于农民不太懂法,还在认为一切都是当官的说了算。加强村民法律意识,有利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参考文献:道方村村委会工作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