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蒋巨峰省长做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蒋巨峰省长做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1月23日 来源:四川日报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2012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奋力推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2011年是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我们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8.68%、概算投资完成98.96%,纳入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基本完成。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民生重建方面,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20万农民安置和生计问题妥善解决,6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成功解决,1449名因灾新增“三孤”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医疗康复,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再生育家庭已有3194个新生命诞生。基础设施重建方面,4847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农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建成运营,1222座震损水库、810公里震损堤防除险加固全部完工,1067个电网和电源重建项目完工96.9%,37个水厂重建全部完工。城镇重建方面,北川、汶川、都江堰县城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青川县城框架基本形成,映秀、汉旺、水磨、街子镇建成旅游名镇或工业新镇,其他30个重点镇重建也基本完成。产业重建方面,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新建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全面完成,871个商贸流通项目基本完工。农业产业有效恢复。防灾减灾和生态重建方面,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万亩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48.7万亩。448.9万亩林草植被全部恢复。
三年负重前行,我们穿越灾难、加快发展,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为应对自然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
统筹谋划、精心组织,高效有序推进恢复重建。省委、省政府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省人大强化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省政协加强民主监督、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制定实施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对口衔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重建专题培训,强化市县主体责任,优化完善工作方案,加强过程控制,对共性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对个性问题适时“发点球”限期解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遵循规律、科学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立足于功能恢复、提升,产业恢复重建立足于布局优化、结构升级,住房重建立足于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明确不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和行洪通道上建设项目的“三不建”选址原则。本着“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原则,推进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集中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组织编制我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所有项目均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并实事求是地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和调整,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优先推进城乡住房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震后一年内,36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6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医院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且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实现历史性跨越。
对口援建、多方参与,汇聚重建强大合力。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号召,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倾情倾力参与灾区重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动援建我省灾区;其他兄弟省(区、市)、中央各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向我省提供援助。我们注重衔接协调,加强援建服务,并以此为契机,与对口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努力破解重建难题。面对1.3万多亿元的重建资金缺口,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和市场找、银行贷、群众筹、企业投、社会帮,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用好特殊用地政策,有力保障重建用地需求。开放市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有效破解建材紧张、人才短缺等难题,保证了重建工作顺利推进。
建章立制、严格监管,依法推进恢复重建。严格执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有关法规,制定一系列政府规章。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依法依规把好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关口,重建工程经受住了余震、洪水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严峻考验。加强财政、监察、审计监督,选聘志愿者和专家担任社会监督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化危为机、恢复提升,推动灾区可持续发展。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抢抓危中之机,推动灾区更高水平发展。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区发展条件根本性改善。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发展振兴,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灾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走过三年多艰辛奋斗的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力支持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向关心支持灾区建设的国际友人和有关组织,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地震灾区尚有极少数项目没有完工,主要是受地震次生灾害和二次受灾影响的项目,少数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项目,我们将再接再厉、加快推进。同时,全面实现灾区发展振兴仍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将深入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努力把地震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细化落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化形势研判,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26.7亿元,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38亿元,增长30.9%;城镇登记失业率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增长20.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人口自然增长率2.98‰。
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投资、消费较快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41.6亿元,增长17.7%。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启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双流机场客运量达到2907.4万人次,成都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水运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在建和建成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亭子口水利枢纽等30个续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新开工1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面落实中央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7.4亿元,增长18.1%。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省级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园区发展,提前一年实现“1525工程”培育目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发展倍增计划。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3%,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70件,财政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6个,高新技术产值突破6000亿元,军民结合产业规模达到15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28.8亿元,增长22.3%;净利润1961.3亿元,增长42.6%。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29万亩、高标准农田209.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35.8%,粮食产量增长2.1%,连续五年增产。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建成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84个。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400万亩,发展珍稀树木示范基地4.3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类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5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会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2亿元,增长29.9%。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市场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有序推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等突出问题,新建机耕便民道2.9万公里。改造农村D级危房21.6万户,新增4361个自然村通电话、3053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建农村沼气池27.7万口,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启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四大城市群规划编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五乱”治理和城乡风貌塑造,在5个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初步形成,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率提高1.62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国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9%,分别提高7个和5个百分点。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808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建设12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5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75万亩、森林蓄积1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1%。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耕地120.8万亩,新增耕地13.2万亩。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取得新进展。
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省属国有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扩权强县试点进展顺利。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新机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正在实现由“吃饭型”向“发展型”转变。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调整为国家上限2万元,惠及45万户个体户。组建能源、水务投资集团等专业投融资平台和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971亿元,增长15.0%;贷款余额22514亿元,增长16.3%;直接融资1616.2亿元,增长58.0%。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57.8%。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快速崛起。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57%;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083.4亿元,增长32.7%。第十二届西博会四川签约项目6822.8亿元,上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履约率99.1%。新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3户,总数达到173户。推动外贸创新发展,进出口总额477.8亿美元,增长46.2%,其中出口290.4亿美元,增长54.2%。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0.1亿美元,增长24.6%。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新增国际友城6对。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工作得到加强。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2974亿元,占总支出的63.6%。“十项民生工程”投入1195.5亿元,完成计划的142.2%。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解决2.6万户牧民定居问题,新录取8612名藏区学生和4131名彝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易地搬迁项目竣工7442户。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建设,在404个村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大力改善川东北革命老区发展条件。广安水淹区、二滩水淹区、通江县沙溪—瓦室及巴州区上八庙—青木片区、万源市大竹河片区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凉山州盐源县等11个高海拔县参照执行高海拔少数民族自治州补助政策。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基本药物管理和药械市场监管,强力推进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向好发展。保障性住房开工24.2万套、建成10.1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5万户。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汛期值守、巡查、预测预警预报等制度,落实工程治理和应急避险防灾措施,有效杜绝了重大群死群伤事件。
就业和社保工作成效明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重大产业培育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和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推进青年见习基地建设,实施小额贷款项目,积极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57.4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00.5万人。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分别达69.1%、70.2%,农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纳入新农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73元、达到1288元,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值分别达到251元/月和1329元/年,较2010年底分别提高44元和305元。730.9万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彝区和秦巴山区各县均纳入免费中职教育计划。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稳步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天府科技英才、企业家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计划顺利实施。新建留守学生之家566个、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56个。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婴儿死亡率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孕产妇死亡率同比下降6.3%,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中医药发展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全民健身迈出新步伐,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档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统计、科普、测绘、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地震、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信访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清网行动”和扫黄打非行动。维护司法公正,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47%、6.15%。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把维护藏区稳定作为重中之重,藏区大局保持稳定。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国防动员“五个一”、征兵工作、双拥优抚、军民共建活动扎实推进,军队退役人员接收安置稳步进行。人防指挥所、核心疏散基地等重点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正确领导,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扎实做好2012年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十分严峻复杂,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尽管我省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很多,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难度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幅上升,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生产要素供应持续偏紧,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等,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将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实际,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大着力重点,在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前提下保增长、求提高,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做强做大成都发展核心,加强成都都市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成德绵乐同城化进程,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积极承接双核辐射,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推进沿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形成一核支撑、多头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切实加强川渝合作,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动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推进跨区域城市群和川渝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
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围绕“产业成都”目标定位和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要求,着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按照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强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按照“一城六区”组合型城市布局要求,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产城一体单元建设,突出“一城”,加快上马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和重大商务项目,尽快形成中央商务区功能。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先行建设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加强对历史文化城镇、街区和体现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两湖一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迅速上规模、聚人气、上档次、树形象。
加快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大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促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强化彝家新寨等民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促进藏区跨越发展规划,继续抓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发展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围绕重点产业、企业、产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经济运行调节,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抓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的产业化,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优化“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尽快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企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川企”、“川造”品牌推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西部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等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和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融入天府新区规划加快建设,规划建设第二金融后台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和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境外旅游营销,启动实施“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建设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研究制订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认真落实用电、用气支持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等政策。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市、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着力培育“四大城市群”,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推进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共建共管。突出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园区整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城一体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在条件成熟的地级市和县城开展新进城人口融入城市试点工作,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继续实施好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着力培育和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四川科技创新核心区,搞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全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三、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强化投资拉动。全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成兰、兰渝等19个在建铁路项目,积极推进川藏铁路成都至昌都段、成昆铁路扩能改造、隆黄铁路内江至毕节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乐雅、丽攀、成自泸赤等39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纳黔、达陕、映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推进成都国家级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建设;加快亭子口航电枢纽、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南充港、广元港建设,做好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和渠江流域防洪规划,加快武引二期、小井沟、开茂水库等40个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一期、九龙等12个大中型水利工程。突出产业创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富士康、仁宝、纬创、联想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和吉利、一汽大众等汽车项目以及“三江”流域在建大型水电工程、福溪火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官地、锦屏、向家坝水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投产。加快西部信息网络枢纽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坚持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相结合,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落实好收入分配调节的各项政策,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鼓励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业,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旅游、健身、文化等消费,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消费、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综合商贸中心,大力促进农村消费。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成都国家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推广试点经验。全域编制城乡规划,开展新村、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区在自愿基础上稳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严格规范、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城乡经济相融。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着力构建现代农技推广体系。继续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10万亩,重点培育马铃薯、蔬菜、水果、油菜、茶叶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300个万亩示范区。深入开展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推进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88个生猪基地县建设,深化红原、炉霍牧区生态型特色畜牧业试点,发展现代高原草地畜牧业。积极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农民发展立体林业。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10个县的“全域灌溉”试点,实施“六江一干”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加快17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0座。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丘区和盆周山区“集雨灌溉工程”,加快农村机电提灌设施更新改造。继续实施好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5万户。以藏区无电地区为重点完善农村电网,解决2.2万无电户用电问题。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
加快新村建设步伐。以示范片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新农村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建设,全省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达到1万个以上。切实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成以县为单位的新村建设规划,在同步谋划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基础上,实施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合理确定新村(聚居点)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聚集度,建立完善建管机制。探索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建成新农村综合体50个以上。扎实推进渠江流域以新村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确保因灾民房倒塌农户全部住进新房。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技术指导,改造农村D级危房18.2万户。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作为主战场,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强化多村连片扶贫开发,实施5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加大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贫困县和贫困村帮扶力度,做好重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
五、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按中央部署要求,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主要任务,积极扶持转制院团面向市场、服务群众。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博文集团组建工作。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四川大剧院、社科馆、文艺家之家和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新闻发布中心等省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扶持艺术创作生产,打造“艺术川军”。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农家书屋建设,支持农村电影放映。深入开展“春雨行动”,提高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制作译制播放能力。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大力推进国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相关工作,启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传承和弘扬藏、彝、羌等民族文化。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藏羌文化产业走廊、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做强做大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开展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规范演出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省级财政拟安排资金超过200亿元。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加强就业扶助,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人员和“9+3”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地震灾区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扶持自主创业,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大社会保障扩面征收力度,扎实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巩固扩大医保覆盖面,开展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开展工伤预防试点。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强化孤儿保障和五保供养工作,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持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积极帮助化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深化县级医院改革。加强职工体检和职业病防治基地建设。支持三州中心医院建设。稳步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试点,提高农民受益面和保障水平。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分配、管理体系,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9万户。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能力,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努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制定实施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引导企业稳步增加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全面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兑现。启动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产业及其精深加工、配套服务等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提升劳务经济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适时调整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调标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等政策,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孤老、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细化保供稳价应急预案。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深化扩权强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建立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好“九件大事”,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市新区建设、文化繁荣发展、新村建设、自主创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地质灾害防治、完善群众健康安全保障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全面启动县级公务卡改革试点。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优化转移支付办法。有序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稳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继续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效防控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落实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大力培育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发展民间借贷。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突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产品和外资利用,引进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500亿元,到位外商投资100亿美元以上。实施“三带动”外贸创新发展战略,选择培育10个外向型产业园区,大力拓展国(境)外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50亿美元。有重点、有步骤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稳步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深化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扩大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办好第十三届西博会。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公开透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坚决制止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加快研究出台民间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集中发展区。支持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
八、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3.5%。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支撑项目、重点示范项目,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机动车尾气、危险化学品、固体废物、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和处理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落实岷江、沱江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开展出川断面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
加强生态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5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75万亩、森林蓄积1450万立方米。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继续推进生态县(市、区)和生态工业园创建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管理,强化川西北地区湿地保护,搞好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加快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切实做好重要场镇、人口聚集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等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密监测、重点防治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及时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应急除险等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加强污水综合治理回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坚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差别化供地政策,着力保障重点新区、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重大民生工程用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抓好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九、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全省地方属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搞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大力实施职教攻坚和“9+3”免费教育计划,搞好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建设,把新扶贫标准以下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纳入免费中职教育。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控能力。做好艾滋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职业病防控工作。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 “十年行动计划”。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三项制度”,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做好老龄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大力发展青少年事业。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深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科普、地方志和档案基础等工作。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加强信访工作,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干部下访。继续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和运行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社会诉求。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维护司法公正,做好“六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切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校车交通安全工作,发现问题迅速限期整改,彻底消除隐患,确保孩子安全。做好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全省防灾减灾大演练。加强地震、气象、测绘、水文监测预报工作。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强化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藏区维稳工作,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
加强国防建设。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征兵、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推进人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人防重点工程建设。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创建活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机关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制定政府规章10件,办理全国、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578件;省直部门审批事项从486项减少到478项,其中由省级部门审批387项、受理和初审并报国务院审批91项;全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成为全国试点省之一;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结率97.4%、按时办结率99.99%;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上升至全国第4位、政府信息公开专项指标连续3年居全国第1位。但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和部位仍然易发多发。新的一年,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创造西部最优政务环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推进共建共享。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全部工作中,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努力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强化法治理念,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严格执行省人大决议决定;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发挥省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强化监察、审计监督,重视司法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突出重点领域和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提高行政立法质量。以实施行政强制法为契机,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提高执法水平。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问题,防止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重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巩固提升“两集中、两到位”,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增强电子政务大厅服务功能。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绩效管理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规范统一的政府目标绩效管理框架。推进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严格行政问责,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加强能力建设,推进科学行政。前瞻研判宏观形势,密切关注走势,更加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谋划、提早应对,制定管用实用的办法和措施。加强比较研究,学习借鉴好经验,总结提升好做法,及时转化为切合实际的有效工作举措。注重学习提高,做好公务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遵循经济规律,把握市场法则,注重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良性互动,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准确把握先导性政策取向,加强政策运作机制创新,优化政策组合,发挥和放大整体效应。注重发挥决策咨询委、社科院、社科联、行政学院和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等的积极作用,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决反对挥霍浪费。深化政务公开,做好省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强化权力运行监督,依法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基本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突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招投标、医药采购等重点领域,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和说明 1、18个对口援建省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明确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由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河南、福建、山西、湖南、吉林、安徽、江西、湖北、重庆、黑龙江18个省(市)分别对口援建我省北川、汶川、青川、绵竹、什邡、都江堰、平武、安县、江油、彭州、茂县、理县、黑水、松潘、小金、汉源、崇州、剑阁18个重灾县(市)。
2、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从2009年至2016年,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069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3、“7+3”产业发展规划: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个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现代生物等3个潜力产业发展规划。
4、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即装备制造业、钒钛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
5、“1525”工程:到2012年,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
6、金土地工程: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指在现有农地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7、十项民生工程:即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房屋建设、文化体育工程。
8、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即牧民定居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9、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十年行动计划”: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以巩固、提高、发展为主题,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到2020年,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10、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13年,采取以县为主,省、市(州)补助的办法投入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200所,平均每年400所。
11、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2、三年医改目标:指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规定的三年医改工作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3、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20年,在我省60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行动、卫生体系建设行动和公共卫生强化行动。
14、大调解: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15、清网行动: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从2011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 “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
16、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即抓好一个国防教育,建强一支应急应战队伍,建好一个国防动员综合教育训练基地,搭建一个国防动员信息指挥管理平台,完善一个国防动员运行机制。
17、一城六区:即天府新城、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
18、两湖一山:即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
19、中国白酒金三角:指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三角地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延伸区和巴中、内江、凉山等协作区,该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酿酒环境和悠久的酿酒历史文化,集中了四川中国名酒六朵金花和贵州茅台等著名白酒品牌。
20、四大城市群:指我省城镇体系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结构形态。
21、六江一干:指我省境内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和长江上游干流。
22、春雨行动:即“春雨工程”,是文化部“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运行保障机制,加强文化内容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和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全面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3、“5+2”重点文化产业:即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艺术设计创意”产业。
24、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25、“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26、三带动:为适应对外贸易转型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需要,通过培育出口自主品牌、构建境外自主营销网络、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带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27、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三项制度: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 “少生快富”工程。
28、两集中、两到位: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第二篇: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2011年1月18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完工92%、概算总投资完成90%。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6898.6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增长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2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4.7亿元,增长18.7%;新增城镇就业7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增长1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人口自然增长率2.96‰。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冻、攀枝花-会理地震、遂宁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我们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初步统计,2005年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增加1.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从8721元增加 到超过205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2.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1.2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抗震救灾创造了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把抗震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从废墟中抢救群众83988名,免费医治伤病员400余万人次。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房屋损毁群众的过渡安置。奋力抢通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成功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等113座堰塞湖、1997座震损水库,及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969处。切实加强卫生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好干部群众心理抚慰工作。连续开展“暖冬行动”,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妥善化解地震灾害带来的各种矛盾,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科学编制重建规划,严格依法重建,统筹各方力量,强化群众主体,做好援建保障,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实现。突出民生优先,农房重建于2010年春节前后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于2010年5月底基本完成;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分别完工96%、90.2%;扎实做好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就业、耕地损毁农民安置、地震伤残人员后续治疗康复和因灾“三孤”人员生活安排等工作;再生育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已出生婴儿2739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根本性改善;38个重点重建城镇中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等37个城镇形成主体功能,安县高川乡重建加快推进;灾区产业实现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超过震前水平;灾区生态加快修复,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文化重建和精神家园建设扎实推进。对口支援省市、中央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援建项目基本完成,港澳援助项目顺利推进。重建项目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得到保障,重建规划和工程建设质量经受住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考验。
灾区发展振兴步伐加快。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治理上来,编制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推动灾区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新批准设立5个省级开发区,灾区现代农业聚集区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帮助176.5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36万灾区群众脱贫致富。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041个、避险搬迁27473户。管好用好维护好重建设施,最 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积极推动与对口支援省市的长效合作,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灾区发展后劲增强。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启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交通枢纽骨干框架已经奠定。五年累计开工铁路项目25个,在建里程近30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3547公里;开工高速公路项目34个,在建里程321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康定机场、双流机场二跑道建成投入使用;泸州港二期建成投运,宜宾港开港试营运,全省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标箱。建成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17个、建成4个,新增有效灌面24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0万亩。瀑布沟水电站竣工投产,全省电力装机规模净增2000多万千瓦,达到4232万千瓦;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能力净增160亿立方米,达到210亿立方米。
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7+3”产业。扎实推进“1525工程”,成都电子信息及汽车制造、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新增了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建设,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逐步推行。金融服务能力增强,新引进金融机构65家;2010年末全省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是2005年的3倍和2.8倍,全年保费收入是2005年的4倍,五年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十五”时期的8.1倍。实施旅游“重振工程”,旅游业超过震前水平,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家。着力拓展城乡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进消费政策,加快建设城乡现代流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3%。
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成都市获批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取得明显成效,省市梯级试点扎实推进。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提高到40.3%。五大经济区建设务实推进,启动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制定实施藏区和彝区跨越式发展、巴中革命老区发展、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顺利推进。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17户国有控股、21户参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56%,比200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四川发展及铁路、交通、能源、水务投资集团和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预算编制改革,实行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完善。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能力增强,农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积极开展,证券、保险业务不断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有效推进。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并存,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国有文艺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活力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一批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和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四川。2005年到2010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从716.2亿元增加到533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从11亿美元增加到70.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47亿美元增加到327.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从6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在川落户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从111家增加到160家。成都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准建设。新增外国驻川领事机构4家、国际友城17对。外事、港澳台侨工作得到加强。
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建设力度加大。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201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25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39.2%提高到43.2%。五年共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成果奖118项、授权专利82786件;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21家、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军民结合产值从2005年的139.4亿元增加到1065亿元。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4件、中国名牌4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6个。我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3%、85%。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规划目标。深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五年累计营造林418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退牧还草582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28.98%提高到34.8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观,人居环境状况较大改善。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五年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大力推进民生工程,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投入940.1 亿元,比计划增加157.5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4.6万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收入从2005年的722亿元增加到1757.9亿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1.4万、2065.9万、464.7万、583.8万和484.2万;新农保试点县增至67个,参保人数达649.3万。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54元、58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558万余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改善7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改造城镇棚户区及危旧房44万余户、农村危房11万余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63万口,新解决160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6.8万户牧民实现定居。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五年共解决499万人的贫困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完成“普九”任务,整体实现“两基”目标。实施职教攻坚和“9+3”免费教育计划,中职在校生140万人,普高和中职在校生比例达到51:49。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1%提高到25%。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五年新增5649.4万人,受益人次1.37亿。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效明显。孕产妇死亡率持续降低,婴儿死亡率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五年新建和改扩建县级文化馆58个、图书馆26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50个、农家书屋22300个,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和服务不断改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扎实推进,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和97.3%。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所有乡镇通宽带。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十一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人口普查顺利开展。认真做好第二轮修志、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科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不稳定隐患。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大力推进“平安四川”建设,全省治安秩序良好。切实做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相关安全保卫工作,藏区维稳、灾区维稳等工作有效开展。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得到加强。开展集中清理信访积案活动,信访总量不断下降。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价格监测和食品、药品等质量监管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和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国防教育、信息动员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军烈属、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工作得到落实,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大幅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省人大、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四川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向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的艰辛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立足四川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产业层次总体上较低、关联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面临大的压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 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统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甚至可能出现反复;我省还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综观国内外形势,统揽全省大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起草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明确“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纲要(草案)》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这五条原则,既是对我们“十一五”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围绕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纲要(草案)》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勾画了新的五年跨越发展的美好图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形成。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省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初步建成。
各位代表,确定上述目标任务,综合考虑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我们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发展新跨越,谱写四川“十二五”发展更为精彩的篇章!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持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积极争取并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省级财政拟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和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等重大民生、发展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 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预算原则上零增长。注重政府性资金的统筹整合,发挥好政府性资金的放大效应。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信托、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引导和指导企业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保险创新试点,促进涉农保险业务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万亿元。着力推进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成兰、成贵、兰渝、西成客专、成渝客专、成绵乐客专、成都至蒲江、巴达等铁路项目和成都地铁,力争开工雅安至康定、成昆铁路峨眉至攀枝花段、内江至毕节、丽江至攀枝花至昭通、广元至巴中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推进成自泸赤、巴南、成都第二绕城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广陕、达陕、绵遂路绵阳段、广南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加快藏区“两路一隧”等国省干线改造,做好雅康、汶马等藏区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嘉陵江亭子口航电枢纽、渠江广安段航道和广安港、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建设,开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成都航空枢纽和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建设。大力实施一批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加大对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资。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创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增强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培育教育、文化娱乐、旅游、健身等消费热点。全面完成“村村农家店”建设,强化城市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网购网销”工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强价格监测,适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合理引导消费。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启动编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工作,建立健全价格临时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二、着力做强做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启动“5785”战略工程,加快推进我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成德绵内广遂电子信息、成德资眉内宜泸饮料食品、成眉乐雅自泸宜遂南广达化工及新材料、攀西钒钛钢铁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5条万亿元产业带。加快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抓好什邡钼铜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川南煤气化中心、川东北清洁燃料等一批投资上百亿的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构建7个增加值超千亿元产业。加快“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产业布局调整,深入实施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着力打造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基地)。深入推进“两个带动”工程,构建龙头带动、专业化运作、“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300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延伸产业链、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努力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煤电油气运以及资金等要素保障。
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投融资体系,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强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科技金融结合,开展创新型企业、联盟、平台和示范市县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积极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抓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技术攻关与创新、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重大产业创新发展“三大工程”,启动实施“611”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7+3”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域“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深入实施“新五大旅游行动” 和“三年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100亿元。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监测。
三、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打造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深入推进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加强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2个牧区畜牧业试点县建设,努力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推进25个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亭子口、小井沟、白岩滩等30座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武引二期、毗河供水一期、开茂水库等10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向家坝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微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快实施“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完成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专项规划任务,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的突出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万口以上。
加快新村建设。加大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完成县域新村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加强产业培育,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庭院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乡容村貌。
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深化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级试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将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设施向农村延伸。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 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根据所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城镇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布局,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大力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将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整体布局,依托城镇发展产业、建设园区。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努力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病”问题。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22万套左右,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2万户左右,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化区域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互动发展。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加快编制并实施成都天府新区建设规划,启动一批重大项目,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强川南经济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培育新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藏区跨越式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城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推进大小凉山3.08万户贫困群众搬迁工程和100个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规划,推进秦巴山区(四川部分)连片扶贫开发。扎实做好库区移民等扶贫帮困工作。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积极开展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试点。深化扩权强县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继续实施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全面推进以县级农村信用社为法人单位的股份制改造,探索以市(州)为单位组建统一法人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水电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试行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探索建立高原、高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制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开展创业服务,扶持自主创业,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等突出问题。引导民营企业树立更高目标,转型创新、提高本领、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重点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推动更多的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狠抓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做好配套企业引进工作。力争引进国内省外资金6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以上。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争取梯次配置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加快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办好第十二届西博会。引导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发展。大力发展对外优势工程承包,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加快推进与周边省区合作,强化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和环渤海等区域合作。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六、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突出工业节能,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继续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继续对列 入减排项目和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治,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工业集中区开展生态园区建设,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固体废物监管和危险废物处置,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重点小流域和湖库综合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着力打造环保模范区域和生态区域。抓好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重点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深入推进退牧还草,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全面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突出重点区域造林,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深入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治理沙化土地5万亩。扎实抓好石漠化治理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集约开发利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七、继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在确保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同时,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严格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查漏补缺,加大力度,加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维护好管理好运营好各类重建设施。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生动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治理规划、灾区生态恢复规划。健全群测群防、全民参与机制,完善临灾避险、预防避险措施,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尽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清平、映秀、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汛期前全面完成重建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
全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加快灾区产业发展,突出抓好灾区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就业促进,落实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援助政策,建设创业中心、农民工返乡创 14 业园等创业平台。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工程,加快推进重灾区2516个贫困村整村建设。全面落实对口长效合作协议,巩固和扩大援建成果。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十项民生工程”计划安排资金840.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24.8亿元。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不断壮大劳务经济。推进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新农保扩大试点,覆盖人数达到9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低保对象免费纳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提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做好流动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加强基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加强孤儿保障和五保供养工作,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保证金等制度,确保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落实政策补贴、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工伤人员待遇,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强税收征管,落实调节高收入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重要位置,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高校加强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对接产业发展需 15 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加快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文艺院团改革和博文集团组建工作。积极开展文化服务配送工程。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8000个农家书屋。加强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档案和古籍旧志抢救保护工作,实施大遗址成都片区保护工程,建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抓好“彝族火把节”申遗工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艺术创作生产滚动扶持计划。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加快民族地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办好康巴卫视频道。加强新闻出版工作,依法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和侵权盗版行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事业。加快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和疾病防控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大骨节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职业病防控工作。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三项制度,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做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做好老龄工作,开展集中社会养老试点。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善体育设施。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确保藏区、灾区和全省社会大局稳定。深化“大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进“平安四川”创建活动,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扫黄打非行动,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信访接待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应急管理网络平台,提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地震、气象、测绘、水文监测预报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社会化管理,推动宗教界的民主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继续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退役人员接收安置工作。加快人防指挥所、核心疏散基地等重点人防工程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扎实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开放立法,共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9件,制定政府规章53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3427种(类)违法行为细化了9675条处罚标准。启动部门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开展市县创建法治政府活动。“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全面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州)、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各层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重视在市场机制缺失或失灵的领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公共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集体审定及实施后评估制度。努力建设效能政府。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提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办理提速92.1%,现场办结率99.5%。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失效“红头文件”11.1万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122项减少为486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范围不断扩大。政务调研、政府督查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建立问责制度,实施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强化行政监督。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努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8个百分点。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政府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滞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比较薄弱;一些工作落实还不够,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群众观念淡薄、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我们将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根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全面开展创建法治政府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更加注重保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开展省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全面规范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发挥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省决策咨询委、社科联、社科院、行政学院等的作用,深入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并联审批,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三项制度”。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加快电子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规范完善行政权力运行、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预算公开,提高透明度。强化权力运行监控,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和电子监察。推行行政效能问责,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统计管理和部门统计工作。
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深化工程建设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问题以及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等专项治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在会议印发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第2页,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列表说明。
2、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一枢纽,即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即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三大区域性中心;四基地,即着力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3、“7+3”产业发展规划: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个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现代生物等3个潜力产业发展规划。
4、“1525”工程:即到2012年,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
5、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即通过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6、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即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通过招大引强、线路统筹、信心重树、乡村旅游、质量强旅等五项措施,促进旅游经济恢复发展。
7、一极一轴一区块:一极,即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市及资阳、遂宁、乐山的部分县(市、区);一轴,即成渝通道发展轴,主要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市及泸州、内江、乐山、遂宁、广安的部分县(市、区);一区块,即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主要包括达州市及广安、泸州、资阳、内江、遂宁的部分县(市、区)。
8、富民安康工程:2007年5月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加快发展、推进长治久安为目标取向,在甘孜州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实施“六为主”项目: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项目、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经济项目、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环境建设项目、以政权建设为主的社会稳定项目和以智力支持为主的对口支援项目。2008年4月,省委决定将范围扩展到整个藏区,包括甘孜、阿坝两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
9、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即牧民定居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10、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即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房屋建设、文化体育工程。
11、两免一补:即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2、职教攻坚计划:即从2008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主要内容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使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到2010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筹措资金100亿元,重点建设12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100个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中职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特困、城镇低保、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子女、退伍士兵、孤残学生和藏区中职学生免除学费。未来10年,我省将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13、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从2009年到2013年,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藏区1万名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使藏区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从不到3000人发展到4000人。
14、文化惠民工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项目。
15、广播电视“村村通”:即从2000年起,国家为解决农村和偏远山区农民看电视难,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我省15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实现通广播电视。
16、西新工程:即从2000年起,为提高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程度,国家开始实施西新工程,后来又增加四川、青海等六省。
17、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指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事项出台或实施前,决策部门、政策建议部门、项目报建部门和改革牵头部门通过调研、座谈、听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评估,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隐患,确保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社会稳定风险。
18、大调解: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19、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即抓好一个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建强一支队伍(应急应战队伍)、建好一个基地(国防动员综合教育训练基地)、搭牢一个平台(国防动员信息指挥管理平台)、完善一个机制(国防动员机制)。
20、一主、三化、三加强:即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藏区“两路一隧”:即国道318线东俄洛至海子山段公路、国道317线甘孜段公路和雀儿山隧道。
22、村村农家店:即引导流通企业通过连锁方式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标准化的农家店全面覆盖全省行政村。
23、“网购网销”工程:即主要依托“四川商情”电子商务综合平台,打造“商业零售、产业园区、企业集群”三位一体的新兴购销和消费模式,提升四川现代商贸流通业水平。
24、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即装备制造业、钒钛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
25、“5785”战略工程:到2015年,全省培育5条万亿元产业带、7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产业、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基地)、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26、“611”计划:即60项关键技术、100个超10亿重点产品、10户百亿企业。
2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从2009年开始,在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省属企业和在川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四个领域,用5—10年的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28、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到2020年,培养、引进人才2万名,构建一支能代表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骨干队伍。
29、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从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 21 基地建设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为重点,率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30、“塔尖”人才: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油气化工、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到2020年,在“塔尖”产业领域集聚100名国内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500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50名高技能专家、40万名高技能人才,形成综合实力较强、国内领先的产业人才集群,打造“塔尖”产业人才品牌,引领“塔尖”产业发展。
31、新五大旅游行动:即地震灾区旅游培训行动、创建A级旅游景区指导行动、打造旅游产品行动、旅游宣传促销行动和旅游商品打造行动。
32、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从2010年起,旅游总收入3年新增1000亿、旅游投资及招商引资每年“双百亿工程”、A级旅游景区3年新增100个、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年新增500家、旅游人才培养和培训、旅游线路统筹、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信息高地建设、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十大任务。
33、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明确,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没有改造过的农村电网基本改造到位,并解决新的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全面取消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以省为单位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34、新农村综合体:即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其他个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为成员,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
35、农村清洁工程: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我省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60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饲料资源转化,集成组装推广各类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以达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恶化现状的目的。
36、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即在我省大小凉山彝族聚居的13个县(区)组织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工作。13个县(区)包括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和乐山市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建设内容包括彝家新寨、社会 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毒品治理、公路交通、水利设施、特色产业、劳务培训和宣传文化10个方面。
37、彝家新寨:以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组织开展以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住房建设、村(寨)内公共服务建设、村(寨)内配套基础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村建设。
38、三基地一窗口:把重建后的灾区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39、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13年,采取以县为主,省、市(州)补助的办法投入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200所,平均每年400所。
40、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即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以巩固、提高、发展为主题,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到2020年,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力争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4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互联网、卫星、电子政务外网、移动储存、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将包括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生活常识等在内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充分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精神需要。
42、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即基本实现1个村1个月放1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43、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即通过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对未通宽带的行政村实施接入能力建设,使之具备开展高速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省“行政村通宽带”工程计划建设约1.2万个宽带接入站点,总投入约24亿元,力争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目标。
44、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从2011年到2020年,在四川省60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行动、卫生体系建设行动和公共卫生强化行动。
45、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三项制度: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46、两集中、两到位: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47、三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第三篇:(四川省)年壤塘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9 年 12 月 23 日在壤塘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德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9 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壤塘发展历程上极为特殊、极为艰辛、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异常艰巨的脱贫攻坚和异常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在各方援建力量倾情帮助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锁定“五个关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决战决胜“整县摘帽”,统筹推进发展民生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美丽壤巴拉家园”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坚持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立足深度贫困特征,运用超常理念,采取超常举措,投入超常力量,配置超常资
源,坚决打赢“整县摘帽”攻坚战。
脱贫基础全面夯实。坚持“弱鸟先飞”理念及状态,全面对标摸底,突出尕多乡、昔郎村等任务最重、摘帽最难的乡村,紧盯多人口、少劳力等特殊贫困家庭,聚焦生育秩序、户籍管理等重点难点,实施专项攻坚,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投入 4.23 亿元,建成水、电、路、通讯等 168 个基础项目。有序实施无房户清零、危房加固,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持续深化“控辍保学”,适龄儿童入学取得重大突破。扎实推进生育秩序整治,超生、非婚生育得到有效扭转。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贫困母亲、多人口、易返贫家庭等特殊群体,精准施策,不落下一户一人。圆满完成 6 个村 320 户 1472人的减贫任务。
脱贫能力全面增强。狠抓群众就业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 2818 个,开展驾驶、手工编织等实用技术培训 6533 人,引导群众参与工程自建、文化技艺传承、外出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2954 人,人均增收超 3000 元。狠抓集体经济培育,开发紫土豆、黑木耳等特色产业,壮大造林合作社、联户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一村一品”雏形初显。狠抓内生动力提升,强化农民夜校教育、村规民约约束、表彰奖励等激励引导,跟进“歇帮机制”惩戒,广大农牧民群众醒起来了、动起来了、跟上来了。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4)》,实施中壤塘镇、岗木达村试点,乡村振兴顺利起步。
脱贫力量全面汇聚。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扶贫体系,调整充实脱贫专班,常年投入 600 余名干部一线帮扶,“六个一”力量更加聚合,人人有责、担责、尽责的责任体系更加牢固。交通运输部、浙江温州、绵阳市、省卫健委、省科技厅、东方电气集团、各高校等援建力量,派驻干部人才 152人,投入 1.64 亿元,实施项目 159 个,强力助推脱贫进程。协作更加深入,消费扶贫达 2209 万元,接收爱心资金 4357万元,社会“大扶贫”成效显著。
脱贫质效全面提升。持续四年克难攻坚,深化“五个聚焦”,纵深推进“八大行动”,“回头看”大排查、大整改销号问题 1739 个,圆满完成 44 个村 2105 户 10121 人的减贫任务。四年累计投入 26.2 亿元,建成乡村道路 379 公里,解决8788 人安全饮水,消除 1743 户无电户,贫困户广播电视全覆盖。易地搬迁 730 户、危房改造 1185 户、居家环境改善1488 户,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行政村通讯网络、文化室、卫生室、集体经济达标升级,乡镇中心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运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 3750 元以上,群众吃不愁、穿不愁,教育、卫生、住房全面保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全县贫困发生率从 26.6%降至 0.46%,顺利通过省、州考核评估,高质量摘帽更有信心。
二、奔康动力持续增强 坚持脱贫和奔康“两轮驱动”,千方百计强基础、育产业、稳增长,奔康步伐更加稳健。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42亿元、增长 7%。
项目投资强劲有力。紧抓投资拉动不放松,实施项目 116个,新开工 93 个、续建 23 个,竣工 90 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21 亿元、增长 8.7%。国道 227 改建工程主体完工,集中供暖新增面积 12 万平方米,土地增减挂钩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壤巴拉塘旅游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包装储备项目 665 个,成功争取项目 24 个、资金 2.8 亿元。
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新登记市场主体 336 户,实现增加值 4.18 亿元、增长 8%。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建成服务站点 24 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建设有力。传统消费持续活跃,社消零总额达 2.38 亿元、增长 4.6%。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锐欧光学、博实科睿落户成阿园区,桥联锡旺入驻德阿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7890 万元、增长 1.91%。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农作物播面稳定在 3.59 万亩。加速“四个园区”建设,建成温壤蔬菜种植基地,示范推广高原油菜、蔬菜、中药材 7700 亩。开展牦牛标准化养殖试点,建成首个牦牛交易市场,“西牛东送”1843 头,牲畜商品率达17.8%。种植优良牧草 1000 亩,建成奶源牧道 257 公里。新增农民专合社 7 个,打造州、县示范社 14 家。“壤塘菜籽油”取得地理标识,花菜、紫土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雪之源”获得牦牛种畜生产经营许可,“净土·壤巴拉”内涵更加丰富。坚定文化强县战略,壤巴拉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建设稳步推
进,新建传习所 20 个,传承门类更加齐全,唐卡、时轮藏香等文创产品产值突破 600 万元。提升小伊里、腾都、黑桥综合服务站,扶持旅游专合社 3 个,举办“遇见壤巴拉”房车游等活动,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棒托石刻公园成功创建为3A 景区,“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州级验收。实现旅游接待 34 万人次、收入 2.73 亿元。宗上电站并网发电、成功升规,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零突破。与中电投、大唐公司签订能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绰斯甲电站顺利复工。建筑业发展迅速,瑞祥隆升规入统,4 家规上建筑企业效益良好,实现产值 1.83 亿元、税收 900 万元,分别增长 53.9%、25.7%。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整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99 个、完成率达 95%。深化“7+3”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生活垃圾收转运、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抓实生态保护,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2.6 万亩,绿化国土面积 2.57 万亩。调整杜苟拉保护区功能区划,完成森林资源第二次调查。退牧还草 8 万亩,兑现 8821户草原奖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则曲河(中壤塘段)河湖划界,有序推进小水电退出。尕古玛沟生态修复全面启动,巴莱沟等防洪治理竣工。壤柯镇不稳定斜坡治理基本完成,阿斯玛幼儿园等 11 处地灾防治有力。
财税金融稳中有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 2318 万元、增
长 13.8%,支出 18 亿元、增长 0.4%。减税降费 1229 万元,惠及机关企事业单位 1150 家、7144 人次。清理偿还企业欠款 209 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6.69 亿元、贷款余额6.11 亿元,分别增长 3.7%、65%。森林等政策性保险规模扩大。
三、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好民生政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坚持强骨架、密网络,新建改建城乡道路 82.5 公里、桥梁 8 座,全面实现建制乡(镇)村通客车,省级“高原藏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进。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群众 3536 人。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尤日等 9 个村农网改造升级,热不卡 1 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通讯能力持续增强,新建基站 14 个,更新改造铁塔20 座,公路沿线新增 65 公里网络覆盖。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新建中药材交易场所、便民服务亭,后街改造提升成为网红打卡点,建成尕日公园、岗木达休闲广场,“景城一体”特色更加彰显。中壤塘镇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集镇特色更加凸显。
教育强县扎实起步。深入实施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教育强县战略,坚持“两花”办学理念,强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名誉校长“九个一”制度,强化“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教育质量实现新飞跃。办好学前教育,新建维修幼儿园
所,幼儿教育更有保障。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关小学重新开办,7 所校舍得到改善。县寄宿制中学学生规模突破千人大关,创历史新高。成功举办第六届学生艺术节。共享温州、绵阳优质教育资源,输送百名学生异地就读。县寄宿制小学普通教学质量名列全州前茅;中考取得较大突破,升学率达91.1%;普通高考再创佳绩,录取83人,录取率达92.2%。
卫生健康扎实有效。深入实施“健康壤塘”行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卫生健康服务提质扩面。改造县医院综合楼,建成藏医院门诊医技楼,藏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妇计中心通过“二乙”评审。新建蒲西乡卫生院,西穷等 5 个村卫生室投运,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持续为慢性病重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义诊巡诊 7858 人次。包虫病筛查 8452 人、治疗 221 人,大骨节病治疗 900 人次,严格防控艾滋、结核等传染病。婚前孕前免费检查 483 对,全面执行计生奖励制度,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1637 人、落实率 79%,人口自然增长率 9.97‰。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壤巴拉节”、首届婆萨·莫萨大赛、非遗精品展,第二届四川艺术节·民族地区戏剧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在壤启动,藏戏新剧《卓瓦桑姆》等一批文艺节目反响强烈。举办“温州·壤塘文化周”,参加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西昌国际戏剧节展演、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温州文博会,壤巴拉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文化魅力更加
彰显。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全国藏羌戏曲进校园示范基地”落户县寄宿制小学、巴生幼儿园。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免费开放“两馆一站”,新增 9 个村健身场地,建成 11个村文化室。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送文化下乡 48 场次,举办县职工运动会,参加全国民运会、州运会、川甘青男子篮球赛,荣获 16 金 10 银 13 铜,壤塘儿女顽强拼搏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社会保障全面提升。出台外出务工优惠政策,举办第四届民间工艺制作暨农民工技能大赛,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 3.7%以内。城乡低保更加规范,“五险一金”持续扩面,社保卡全面普及使用,“一卡通”有序转化为“一卡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36136 元、12675 元,增长 7.9%、10%。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慈善、救助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棚户区改造 608 户,认购“安心住房”129 套,干部周转房建设加速,公租房管理不断规范。
一年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气象、红会、供销、防震、地方志等工作全面提升,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人民防空、外事港澳等事务不断加强。
四、社会治理有力有效 坚持法治理念,深化依法善治,社会大局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管理持续深化。坚持“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深化“7+2”零距离亲民、“四大五访”活动,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反分维稳斗争持续深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管控能力全面增强。侦破刑事、治安案件 168件,挽回经济损失 300 万元。“七五”普法荣获全国先进县,建成 13 个远程法律服务点,法律援助 40 件,实现刑事辩护全覆盖。人民调解更加给力,成功调处矛盾纠纷 229 件,化解群众信访 61 件。“三山一界”持续稳定,林政、市场、城镇、砂石管理更加规范。稳妥推进秀城大酒店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序开展。
“雪亮工程”建设有序,网格化管理成效显著。
民族宗教和睦和顺。以“奋进壤巴拉·我爱我的家”为主题,持续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五个认同”更加深厚,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知恩感恩报恩意识显著增强。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创建进步示范单位 40 个。严格依法治寺管僧,“四项责任”全面落实,“五评一审”深入推进,寺庙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投入 2500 万元,着力改善 35 座寺庙基础条件,寺庙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五美寺庙”创建深入推进,视觉形象全面提升,寺僧更加和谐稳定。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深化“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城区空中飞线治理成效显著,畅通消防生命通道,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森林草原防火、高层建筑、食品药品、危化
品等重点行业及领域整治成效显著。开展救灾减灾综合应急演练,科学应对八格都寨地质滑坡、上达石沟高位垮塌等重大地灾,成功消除南木达片区雹灾、尤日沟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广大农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力保护。全县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形势持续向好。
五、政府服务提速增效 坚守忠诚、干净、担当,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政府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使命担当。依法治县纵深推进,清理规范性文件 57 件、合法性审查 31 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95 件,政协委员提案 49 件。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下放公共服务事项 68 项,“放管服”改革提速。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持续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三公”经费有效缩减。加强审计监督,积极落实省委巡视、各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坚决查处汪静等违纪违法案件,持续加强警示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各位代表!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持续奋斗,决战决胜千百年的深度贫困,绘就了壤塘波澜壮阔、艰苦卓绝奋战脱贫的恢宏画卷;这一年,我们砥砺前行,量质并举,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0 亿大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
一年,我们知恩铭恩感恩,爱党爱国爱家,向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展示了壤巴拉儿女的新形象、新风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援建单位、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倾情奉献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壤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交通运输部、温州市、绵阳市、省卫健委、省科技厅、东方电气集团、各高校等援建单位和援建人才,向关心支持壤塘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深感欣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总量弱小,发展基础薄弱,缺乏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培育艰难,县贫民穷的现状依然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特殊问题较多,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全面同步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治理任务繁重,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利益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少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依然巨大;部分干部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思想解放不够、工作执行力不强、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切实加以解决。
2020 年工作安排 2020 年,既是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步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收官“十三五”,谋篇布局“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全面铺开乡村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的扬帆起航之年。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明年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州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美丽壤巴拉家园”和“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宏伟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理念,突出“四个优先”战略,紧扣“五个壤塘”路径,深入推进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明年主要预期目标:力争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11.47亿元、增长 7%。工业增加值完成 4361 万元、增长 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2.4 亿元、增长 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2.51 亿元、增长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37 万元、增长 10.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 38846 元、13955 元,增长 7.5%、10.1%。旅游接待 37.43万人次、增长 10.08%,实现旅游收入 2.92 亿元、增长 6.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7%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
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县委“九个更加”决策部署,扎实做到“一个巩固、六个坚持”,奋力推进“十个走在前列”各项工作起好步。
一、巩固脱贫成果同步奔康 脱贫坚决不脱责任。始终把脱贫奔康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聚焦迎国检这个总目标,从精准识别到脱贫摘帽,全过程对标补短。高质量完成 31 户 179 人减贫任务,建立高质量脱贫促进机制,全面巩固提升 44 个村 2105 户 10121人的脱贫成效,确保脱贫不返贫。坚持县乡村三级责任不变、压力不减,不断优化“六个一”帮扶力量,保持不胜不休的战斗力。深化“扶贫+歇帮”机制,全面激发群众脱贫奔康动力。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加大扶贫领域作风整治,开展专项资金审计。持续排查整改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接受国家考评。
脱贫坚决不脱政策。突出“六个精准” “五个一批”要求,严密动态监测,强化政策执行。持续稳定保障性政策,落实好就医、就学、住房、饮水、低保兜底等政策,坚持标准,确保成色。巩固提高发展性政策,持续优化完善产业、就业、金融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程自建、公益性岗位开发、外出务工就业、文化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促进贫困群众长效稳定增收,筑牢防返贫“堤坝”。精准落实特殊性政策,继续深化贫困母亲、多人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家庭等特殊群体,户籍规范管理、生育秩序整治等专项攻坚,确保奔康路上不
掉一户一人,全面同步小康。
脱贫坚决不脱项目。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3 亿元,用好“四项基金”,继续实施扶贫专项规划,深化“八大行动”。扎实推进秀沟扶贫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培育联户牧场、畜种改良等助农增收产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益。主动承接好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精准落实帮扶项目、用好帮扶资金、用活帮扶人才,提升帮扶成效。
二、坚持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实施基础提升工程。以创建省级“高原藏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县城、尕多集镇供水建设,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 493 户。加速农网改造,确保户户用上放心电、安全电。提升阿斯玛等 11 个村通讯网络,补齐国省干线、无信号村寨通讯覆盖,加快县城、中壤塘等地 5G 网络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抓好供暖工程、干部周转房建设,实施南木达市政基础设施、中壤塘棚户区改造等工程,不断提升城镇功能。
实施农牧振兴工程。坚持科技强农,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建好“四个园区”。推进集中连片耕地保护工程,保持农作物播面 3.59 万亩。借助慧科生态农业公司等载体,推广高原双低油菜 4000 亩,发展良种青稞、土豆等订单农业。扶持热不卡生态效益示范园、温壤东西协作农旅产业园,扩
大牧区“菜园子”,绿色蔬菜种植 4000 亩。推动尕多野生蒲公英生产线投产,发挥好达日、布康木达科技示范基地作用,推广道地中药材 400 亩。恢复克久菌类基地生产,大力发展下达石沟等优良食用菌。开展草场流转试点,扩大优质牧草种植 1000 亩。扎实推进昂科牦牛提纯复壮,培育家庭牧场、联户牧场,建好南木达、尕多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深化“西牛东送”工程,支持云端、琼红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南木达牦牛交易市场,不断提升牲畜商品率。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深化“净土·壤巴拉”农牧品牌培育,畅通成渝等地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种养业保险覆盖面。
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工程。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卫生习惯养成,推进岗木达等村幸福家园示范建设。深化居家环境改善工程,优化住房功能布局,配备必要设施设备,改造厕所浴室,建好“一庭两园”,打造幸福美丽家园。强化“三大革命”,实施“全域无垃圾行动”,抓好大伊里等村污水垃圾处置,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维修新建公厕 31 个、户改厕 4000 余户,推行人畜粪污无害化处理、肥效化利用。丰富乡村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继续创建评选“五美民族村寨”“五美文明家庭”。突出亮化、美化、绿化、文化,示范打造南木达等特色集镇、下达石沟等 4 个生态宜居新村。注重住房民族特色和功能设计,实施茸木达等传统村落保护。
三、坚持项目投资支撑发展
突出重点领域投资。新开工项目 362 个,续建 27 个,计划总投资 19.98 亿元。抓好八格都寨灾害绕避复线、壤色路、5G 通讯基站等 152 个基础设施项目,绰斯甲水电站复工等56 个产业项目,土地增减挂钩等 31 个生态项目。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强化项目储备跟踪,争取川藏北线高速、壤塘机场、220 千伏电力通道等重大项目,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爱商护商亲商,千方百计吸引投资。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强化宣传推介,提升壤巴拉品牌影响力,拓展合作交流空间。加大成阿、德阿、绵阿园区招商力度,服务好锐欧光学、桥联锡旺、博实科睿、合和纸业等企业生产。推进中电投、大唐等企业能源开发。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为抓手,全力打造“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实施好国家级电商示范县项目,出台电商销售推介奖励办法,持续培育电商品牌,力争线上销售实现 3500 万元以上。积极推进慧科农业、锐欧光学升规。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完善项目建设和经济工作无缝对接机制,抓好项目申报到竣工全过程服务,解决好工程用电、砂石木料、交通运输等保障难题。引导群众积极支持参与项目,营造浓厚工程建设氛围。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并重,发挥“一部两中心”、项目联席会议作用,严格落实领导、业主和企业责任,全面执行“两集中、三个一”制度,全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
四、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持续筑牢文旅根底。主动融入全州“西北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加快文化创业园、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五个博物馆”建设,打造藏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手工艺发展中心。建成318自驾游营地和蒲西等综合驿站,建好国道317、227 最美景观大道。深化日斯满巴碉房、棒托寺等文物保护,加强景区管理,启动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等 4A 景区创建,推进中壤塘文化旅游小镇、南木达农旅融合小镇建设,建成“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一批宾馆饭店、民宿客栈、农牧家乐,培养一批旅游从业人员,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
持续壮大文旅产业。坚持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需求性对接,加快壤巴拉文化产业园、省级藏羌彝文化走廊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藏族文化精品旅游区。扶持壮大 47 个非遗传习所,支持建设上海金泽、深圳大鹏、江西景德镇等“飞地”传习基地。实施文化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深度研发唐卡、藏香、陶艺等文创产品,加大品牌商标注册。不断挖掘节庆文化内涵,继续办好“壤巴拉节”“赛马会”“文化周”,推广 LOGO、吉祥物、锅庄歌曲。壮大壤巴拉艺术团、壤巴拉藏戏团,打响《金城公主》《赤松德赞》等经典剧目。推动文艺展演、非遗展览走得更远更好,不断提升“悬天净土·壤巴拉”品牌形象。建设蒲西、尕日新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观光、体验、消费一体化精品旅游线路。发挥壤巴拉天路印象旅游运营中心
等企业平台作用,加大“引客入壤”,打造川甘青结合部特色旅游新名片。
五、坚持民生改善共享发展 狠抓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打赢水土气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天保工程,深化生态脆弱区治理,保护好南莫且湿地、则曲河水利风景区。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修复草原 5 万亩,植树造林 4200 亩。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治理尕古玛沟、宗科河等流域,加快门底沟水库等前期工作。坚守生态红线,科学调整保护地区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大基本农田保护,严控面源污染。落实环境监管,严格“三线一单”制度,推进环保督查问题真整改、实整改。持续开发生态公益岗位,兑现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
狠抓教育强县。深化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教育强县战略,全面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管理工程,新建维修 14 个村幼儿园,推进吾依等学校师生宿舍建设。强化“五长”责任,落实“三免一补”、金秋助学等政策,打好“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战,保证义务阶段适龄儿童全面入学。继续推进县寄宿制小学、城关小学标准化办学,建好优质县中。深化“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充实师资力量,培塑名教师、名校长和名学校,推动教育均衡向优质迈进。
狠抓卫生健康。改革完善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县
域紧密型医共体。改扩建上杜柯等 5 个卫生院,提升县医院、藏医院、疾控中心能力。培育本土医生队伍,巩固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服务。推行藏药浴、针灸等康复理疗,加大包虫病、艾滋病等地方病、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提升妇幼保健水平,持续整治生育秩序,超生率力争控制在省州标准以内。
狠抓社会保障。坚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实施好民生工程,落实好民生实事。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适当提高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加强困难儿童保障。持续深化“外出务工工程”,加强宣传、培训和服务,着力稳定农村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城镇困难职工脱困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新增城镇就业380 人。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
六、坚持依法治理和谐发展 加强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反分裂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化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惩治盗抢、赌博、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规范民间非法借贷行为。完善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三山一界”和谐稳定,推动市政、路政、林政监管安全有序,确保价格和市场更加稳定。不断改善基层治理结构,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深化依法治村(社区),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夯实村级活动阵地。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强“七五”普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加强民族宗教。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促进各民族兄弟姊妹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寺、以戒管僧”,严格落实寺庙管理“四项责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寺僧和谐稳定。严格执行“五评一审”制度,巩固四至界限成果,坚守消肿控规底线。持续加强寺庙公共服务,加大“五美寺庙”创建,提升视觉形象。全面推行“干部+僧尼”新型民管会模式,深化联寺联僧,引导广大僧尼爱国爱教、持戒守法。
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突出企业生产、建筑施工等行业隐患治理,加强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密集场所安全检查,深化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危化品等领域安全监管。继续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严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深化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持续畅通生命通道。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火灾。坚持科学避让、安全抢险,确保汛期安全,加快八格都寨、上达石沟、加斯满等地灾治理。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坚持自身建设保障发展 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政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县委决策部署。全面加
强党的建设,发挥政府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不断自我革新、锐意进取,忠诚务实为民。
着力打造规范高效政府。坚持依法科学行政,规范政府运行,做到事出有因、于法有据。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做到决策民主、程序合规、结果合法。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可办、最多跑一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主动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全力办好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着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精准加强政府班子建设,打造“五好”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严格落实八项规定,驰而不息反“四风”,扎实抓好省委巡视及其他审计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主动担当落实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依法严厉惩治腐败。加大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守政府承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实际成绩回报于民。
各位代表!“脱贫摘帽”的夙愿,必将在砥砺前行中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定能在接续奋斗中成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众志成 城、奋勇向前,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美丽壤巴拉家园”和“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 说明:2019 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 2020 年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均为预计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按照实际支出结算进行统计。
1.“五个关键”: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
2.“歇帮机制”:针对部分贫困户安于现状、“等靠要”现象严重,感恩奋进精神欠缺,不主动、不积极、不参与脱贫发展等问题,采用的一种特殊机制。该机制以“负面清单”方式倒逼贫困户主动参与脱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3.“六个一”:一名县级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一名帮扶责任人。
4.“八大行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改善行动、精准帮扶促增收行动、群众素质能力提升行动、住房改善提升行动、村社强壮培育行动、文明和谐村创建行动、特殊群众关怀行动、医疗救助帮扶行动。
5.“五个聚焦”:聚焦贫困发生率控制在 3%以下、聚焦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提升、聚焦文明素养养成。
6.“四个园区”:高原双低油菜园区、绿色蔬菜园区、林下经济园区、牦牛标准化养殖园区。
7.“西牛东送”:将壤塘优质高原牦牛销售往浙江。
8.“7+3”环境综合整治:围绕路域、水域、景区景点、城乡容貌、宗教场所、治安、市场和土地、大房子大院坝、林地开展综合整治。
9.“九个一”制度:名誉校(园)长每学年组织专题调研 1次;每学期为教师讲 1 堂以上的课;每学期开展 1 次以上校园安全大检查;每学期到学校参加 1 次以上主题活动;每学期参加 1 次以上家长会;每学期与学生同吃 1 顿饭;每学期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演)示 1 次以上;每学年为学校办 1 件以上实事;主动参加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10.“两馆一站一室”:县文化馆和图书馆,乡文化站、村文化室。
11.“一卡通”:各项社会保险信息“通”用一张卡,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方便、快捷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参保人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都统一在卡内。
12.“两联一进”:领导干部和部门全覆盖开展以“联户联情、联寺联僧、法律政策七进”为内容的群众工作。
13.“7+2”零距离亲民活动:“贫苦大访问、社情大走访、信息大收集、隐患大排查、矛盾纠纷大调解、违法大处理、犯罪大打击和与僧人交朋友、为寺庙做好事”活动。
14.“四大五访”:思想作风大体检、矛盾纠纷大排查、惠民服务大反思、民生工程大整改和开门接访、基层寻访、耐心听访、全员研访、努力息访。
15.“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6.“四项责任”:寺庙对僧众的管理责任、对信众的管理责任、对安全的管理责任和对庙产庙财的管理责任。
17.“五评一审”:“五评”指寺庙建设环境评估、地质灾害评估、信众需求评估、建设能力评估、四至界限评估。“一审”指寺庙民管会申请,寺管委(所)、乡镇人民政府、县民宗局分级审核后报县政府研究审批,统战部门全程参与。
18.“五美寺庙”:环境持续美、规划建设美、僧尼心灵美、遵纪守法美、文明礼貌美的寺庙。
19.“五个壤塘”路径:
“生态壤塘、文化壤塘、小康壤塘、健康壤塘、法治壤塘”工作路径。
20.“四个优先”:生态优先、民生优先、教育优先、文化优先。
21.“九个更加”:十三届县委五次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释放改革活力、改善发展条件、改善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文化发展、加强党的建设”。
22.“十个走在前列”: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追赶发
展、脱贫致富、和谐稳定、社会治理、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教育发展、文旅融合、群众工作、基层组织”十个方面走在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前列。
23.“四项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
24.“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5.“一庭两园”:一个庭院(院坝),一个小花园,一个小菜园。
26.“五美民族村寨”: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田园美的村寨。
27.“五美文明家庭”:家庭环境卫生美、助人为乐心灵美、致富增收勤劳美、爱党爱家品德美、遵纪守法和谐美的家庭。
28.“一部两中心”:重点项目前线指挥部,项目推进中心、项目要素保障中心。
29.“两集中、三个一”制度:项目建设“前期集中会审、后期集中会签”和“10 天一通报、半月一分析、一月一督察”制度。
30.“五个博物馆”:觉囊文化博物馆、壤巴拉博物馆、夏炎博物馆、森工博物馆、确尔基康萨博物馆。
31.“三线一单”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
32.“五长”责任:“控辍保学”中县长、局长、乡长、村长、家长责任。
33.“三免一补”:小学、初中学生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对贫困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
34.紧密型医共体:能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就医新模式。
第四篇:省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蒋巨峰讲话
四川省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
蒋巨峰讲话
2011年04月03日11:31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谭江琦 周前进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四川省政府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4月2日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会上说,四川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始终保持近3000名干部值守基层开展检查,确保了重建项目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今年政府系统要在多个领域进一步强化此类监督检查。他同时表示,要进一步控制会议、文件,尽可能多开电视电话会议,避免层层开会;已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的文件,不再另行发文。蒋巨峰在会上作出六项部署
(一)加强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加强对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和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扶贫开发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认真治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着力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招投标系统,力争年内实现网上报名和标书下载,加快建立“一地受罚、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大力整治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清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土地 1 使用权出让审批、擅自调整修改土地出让条件等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
(三)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坚决整治领导干部收受礼金等问题。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工作。
(四)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进一步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公务出差、公务接待要严格控制经费、严格执行标准。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要尽量减少陪同和随行人员,一律吃工作餐。严格控制会议、培训的数量和规模,尽可能利用现代通信和技术手段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避免层层开会。进一步减少发文数量,凡是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发文,已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的,不再另行发文。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建设,县级要在今年全面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省财政继续公开2011年省级财政预算、2010年省级财政决算,并深化省级部门预算公开。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公共政策公众参与、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行政决策的五大必经程序。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积极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逐步实现全程电子化网上运行。
(六)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推动社会领域预防腐败工 作,整治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违规违法问题,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防治腐败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在高校、国有企业、医院、农村等非行政领域拓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副省长黄彦蓉、张作哈、李成云,省政府秘书长于伟参加会议。全省各市、县政府领导在分会场参会。(记者 谭江琦 周前进)
第五篇:蒋巨峰关于2010年四川两会回顾以及2011年两会重点提要
媒体解读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特点
[提要]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1月18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亮相。据介绍,此次纲要草案提出的GDP年均增长12%的目标,是历次五年规划经济增长指标中最高的一次,比“十一五”规划的GDP目标高出3个百分点。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1月18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亮相。为帮助代表更好审议草案,大会召开前一天,省发改委副主任雷开平专门向部分人大代表介绍了纲要草案编制特点。
约束性指标比“十一五”增一倍
据介绍,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一一对应,包括27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有11个预期性指标,16个约束性指标。
与我省“十一五”规划相比较,约束性指标大大增加,从8个增加到16个,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改善民生和科技教育领域。新增的8个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
城乡居民收入和GDP增速一致
纲要草案首次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提出了39%的目标,比“十一五”末34.7%有所增长,以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据介绍,此次纲要草案提出的GDP年均增长12%的目标,是历次五年规划经济增长指标中最高的一次,比“十一五”规划的GDP目标高出3个百分点。
此外,纲要草案还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和GDP增速两大指标一致,都为年均增长12%,从而体现了国家强调的“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列入十大任务
与过去相比,此次纲要草案在民生、社会领域、文化建设方面的篇幅大量增加,并细化了民生工程方面的内容。
在纲要草案提出的 “十二五”期间的十大任务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被摆在了最前面,而“十一五”规划纲要则是把农业农村经济摆在任务第一位。纲要草案还首次把地震灾区发展振兴作为一项任务,单独成章。此外,为了增强工业竞争力,纲要草案提出要继续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7+3”特色优势产业,在相关章节安排中,首次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最前面。四川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在全面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的重要时刻,在紧紧围绕“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继续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的关键节点,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月18日上午在成都锦江大礼堂隆重开幕。
省十一届人大现有代表886名,830名代表出席开幕大会,符合法定人数。
开幕大会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刘奇葆主持。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柯尊平、甘道明、韩忠信、郭永祥、杨志文、张东升、王宇坤、袁本朴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四川省、成都军区、成都军区空军领导蒋巨峰、陶武先、李崇禧、吴昌德、王祥富等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上午10时,刘奇葆宣布: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省长蒋巨峰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强力推进灾后 3 恢复重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在回顾“十一五”时期工作时,蒋巨峰说,“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冻、攀枝花-会理地震、遂宁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我们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抗震救灾创造了奇迹,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灾区发展振兴步伐加快。二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建设力度加大。三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国防建设不断加强。
关于“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任务,蒋巨峰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当前,我们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统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综观国内外形势,统揽全省大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发展,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起草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纲要(草案)》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勾画了新的五年跨越发展的美好图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关于今年工作安排,蒋巨峰说,2011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蒋巨峰说,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二是着力做强做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 扶持力度。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六是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七是继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全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八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事业,积极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蒋巨峰说,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扎实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我们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转变作风,努力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大会书面印发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关于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四川省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代表审查。
出席开幕大会的还有中共四川省委、成都军区、省政府、省政协、成都军区空军、省军区、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武警四川省总队的领导,省老同志,在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欧泽高、王少雄、魏宏、李春城、叶万勇、王怀臣、钟勉、黄新初、陈光志、黄小祥、黄彦蓉、张作哈、王宁、李成云、陈文华、晏永和、吴正德、陈杰、陈次昌、解洪、曾清华、黄润秋、刘道平、刘玉顺、邓川、夏国富、黄志远、王黎之、何郝炬、冯元蔚、廖伯康、杨岭多吉、谢世杰、聂荣贵等。
不是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的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有关负责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构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中央部委主管和中央部委、省双重领导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在蓉正厅(局)级单位负责人,部分在蓉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省人民政府参事,市(州)人民政府市(州)长,市(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大会。
出席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应邀列席大会。
我省驻外办事处和外省(市、区)驻川办事处负责人、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事处官员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美国、德国、韩国、法国、泰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驻成都领事机构的总领事、领事官员及代表旁听大会。
23名公民旁听大会。
蒋巨峰关于2010年四川两会回顾以及2011年两会重点提要 [提要]“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冻、攀枝花-会理地震、遂宁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我们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 回眸“十一五”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冻、攀枝花-会理地震、遂宁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我们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从废墟中抢救群众83988名。
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
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房屋损毁群众的过渡安置。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实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启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交通枢纽骨干框架已经奠定。五年累计开工铁路项目25个,在建里程近30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3547公里;开工高速公路项目34个,在建里程321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4倍;实现净利润是2005年的4倍。
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增产,肉类总产量比2005年增长30.7%。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提高到40.3%。
五大经济区建设务实推进,启动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在川落户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从111家增加到160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五年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大力推进民生工程,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投入940.1亿元,比计划增加157.5亿元。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4.6万人。新农保试点县增至67个,参保人数达649.3万。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改善7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改造城镇棚户区及危旧房44万余户、农村危房11万余户。五年共解决499万人的贫困问题。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完成“普九”任务,整体实现“两基”目标。实施职教攻坚和“9+3”免费教育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五年新增5649.4万人,受益人次1.37亿。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所有乡镇通宽带。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开放立法,共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9件,制定政府规章53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3427种(类)违法行为细化了9675条处罚标准。
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全面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州)、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
努力建设效能政府。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办理提速92.1%,现场办结率99.5%。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失效“红头文件”11.1万件。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122项减少为486项。
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建立问责制度,实施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强化行政监督。着力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8个百分点。
2011年,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转变作风。展望“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 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形成。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初步建成。
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统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集中财力办大事
省级财政拟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和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等重大民生、发展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预算原则上零增长。
关键词: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万亿元。着力推进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渝客专等铁路项目和成都地铁,力争开工雅安至康定、内江至毕节等铁路项目。推进成自泸赤、巴南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广陕、达陕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加快藏区“两路一隧”等国省干线改造,做好雅康、汶马等藏区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嘉陵江亭子口航电枢纽、渠江广 16 安段航道和广安港、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成都航空枢纽和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建设。大力实施一批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加大对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资。
关键词: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培育汽车、住房、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全面完成“村村农家店”建设,强化城市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网购网销”工程。关键词: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强价格监测。建立健全价格临时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着力做强做大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5785”战略工程
启动“5785”战略工程,加快推进我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成德绵内广遂 电子信息及服务业、成德资内宜泸饮料食品、成眉乐雅自泸宜遂南广达化工及新材料、攀西钒钛钢铁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5条万亿元产业带。抓好一批投资上百亿的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构建7个增加值超千亿元产业。深入实施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着力打造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基地)。推进“两个带动”工程,着力打造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技术攻关与创新、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重大产业创新发展“三大工程”,启动实施“611”计划。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深入实 18 施“新五大旅游行动”和“三年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100亿元。
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现代农业
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打造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深入推进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加强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2个牧区畜牧业试点县建设,努力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推进25个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加快推进30座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10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全面完成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专项规划任务。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
关键词:新村建设
完成县域新村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的新型村落。加强产业培育,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庭院环境整治。关键词:城乡统筹
深化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级试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将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设施向农村延伸。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大力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将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整体布局,依托城镇发展产业、建设园区。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设保障性住房22万套左右,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2万户左右,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关键词: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加快编制并实施成都天府新区建设规划。加强川南经济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 经济。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关键词: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全面实施藏区跨越式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推进大小凉山3.08万户贫困群众搬迁工程和100个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规划。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关键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大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积极开展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试点。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有序推进水电开发补偿机制试点。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制度。关键词:民营经济
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关键词:对外开放
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做好配套企业引进工作。力争引进国内省外资金6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以上。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加快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加强节能减排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突出工业节能,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工业集中区开展生态园区建设,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关键词:生态建设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着力打造环保模范区域和生态区域。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造林,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深入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治理沙化土地5万亩。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
继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推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关键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严格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关键词: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
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治理规划、灾区生态恢复规划。尽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修复工程。推进清平、映秀、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汛期前全面完成重建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关键词:灾区发展振兴
加快灾区产业发展,突出抓好灾区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就业促进,建设创业中心、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加快推进重灾区2516个贫困村整村建设。全面落实对口长效合作协议。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十项民生工程”计划安排资金840.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24.8亿元。关键词:就业和社会保障
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加快推进新农保扩大试点,覆盖人数达到9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低保对象免费纳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关键词:收入分配
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保证金等制度,确保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关键词:教育优先
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词:文化事业
加快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新建8000个农家书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关键词:医疗卫生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和疾病防控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开展集中社会养老试点。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确保藏区、灾区和全省社会大局稳定。深化“大调解”工作。推进“平安四川”创建活动。
解读四川“十二五”规划草案 交通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十二五”规划草案共十二个篇目四十七章,为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绘出了一张宏伟蓝图。
这张蓝图最亮眼的部分,则是“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在了规划草案中最靠前的位置,“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又是这一篇目下的第一章。相关专家表示,这表明规划抓住了我省最现实的省情,将交通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铁路
铁路建设抓住了我省最现实的省情 解读专家:戴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刘奇葆书记到四川之后,提出对四川省情的再认识,这就是我省地处内陆,远离国内外市场,交通建设十分重要。”戴宾说,此次“十二五”规划草案中的铁路建设延续了过去“通江达海”的思路,以出川通道为重点,未来将对经济发展和布局带来的变化甚至是“难以想象”。
同时,“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求“十二五”的交通建设要有新思路。
30分钟到绵阳 难以想象
“这份规划真的是抓住了四川最现实的省情。”戴宾说,在建设西部交通综合枢纽之前,我省人均铁路通车里程在全国排倒数,这份规划完成时,排名就可名列前茅。而铁路建设带来的变化,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开始感受到了。
在规划草案中,一些铁路实际上已经在“十一五”期间开始修建,如成绵乐城际铁路、兰渝铁路等,“十二五”期间就可建成。“我个人感觉这种发展速度是飞速的。”四川铁路发展之快有时让人心理上都难以适应,戴宾举例说,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在成都和绵阳间修建200公里时速的铁路,当时科技厅的工作人员反应是“有点悬”。然而成绵乐城际铁路2004年正式立项,预计2012年就将正式运营。
戴宾说,以前四川的发展滞后于东部,但是铁路的建设,让四川在中国步入高铁时代时跟上了发展。城际铁路的建设必然带来人们时空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和城镇产业布局,都将产生很大的作用。“当以后30分钟就可以到绵阳,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现在真的难以想象。” 向南打通陆路通道 直通东南亚
“十二五”规划草案中,铁路交通建设和之前“通江达海”的思路一脉相承,在2008至2010年的三年间,我省开建了多条 27 重要铁路干线。“‘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是白纸,该建就建,但在‘十二五’期间,该建的都已在建,该想到的也都已规划好了。”戴宾说,这也就要求“十二五”的交通建设要有一定新思路。“首先还是打通通道。”戴宾说,这是指向南的通道,“十一五”期间我省已经打通了向东的出海口,随着成昆复线等工程的建设,今后我省可向南打通陆路通道,南向出海,甚至直通东南亚。其次是构建体系和完善路网。“体系是指综合运输体系,交通建设应由数量增长转向提升效率。”戴宾说,铁路通道基本形成“K”字形,最终将发展为“米”字形,但数量的增长在“十一五”期间已有整体大发展,今后应注重效率的转换,让铁路、公路、航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产生联系,提高效率。公路
完善高速路网对经济支撑作用更大 解读专家:陈懿
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本次“十二五”规划草案,将交通建设摆在了最靠前的位置,陈懿认为这表明了我省对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
谈到高速公路的建设,陈懿说:“依托‘十一五’的成就,高速公路为我省‘十二五’乃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蜀道不难 高速公路形成大通道
拿到规划草案,陈懿说他和往年一样还是最关注出川大通道。“我省最先要形成公路放射网,解决蜀道难。”蜀道难是长期以来的现实,我省向北有大巴山、秦岭;向南是云贵高原;向西是青藏高原;向东有大江大河。
陈懿尤其关注与周边省市的联系。“规划中向云南的高速十分重要,这是一条出海通道。”陈懿说,我省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实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向北,川陕高速可以北走中亚,打通亚欧大陆桥;向南通过云贵可以在北海出海,也可进入东南亚。特别是丽攀高速一旦通车,从成都到昆明将一路高速直达,甚至南出东盟国家。“相比铁路,公路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可以点对点到达。”陈懿说,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大,他举例说:“现在高铁还没有听说货运吧?但高速公路同时促进人流和物流,容易带动地区发展。” 延续发展 交通枢纽助推经济腾飞
陈懿说,“十二五”规划草案还解决了四川内部的交通联系,加强了路网的横向联系。这其中,形成的交通枢纽将在经济发展 29 中发挥巨大作用。“枢纽并不是简单的交通交会。”陈懿打比方说,没有人把十字路口叫做枢纽,只能叫节点。而我省的交通建设,都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大发展,这给我省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交通枢纽,发展是必然的,而城镇群的发展,交通是最基本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提出了建立“三中心”,即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陈懿说,这些重点建设项目,很大部分都是依托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以及攀枝花、广元、达州等次级枢纽以及雅安、宜宾、西昌等交通节点的,“因此,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和次级枢纽其实是叠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