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郧县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4.25
郧县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实 施 方 案
(汇报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鄂办发[2012]16号)精神,积极推进郧县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遵循镇域经济发展规律,着力破解制约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创新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扩大管理权限,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茶店镇新型工业化、城市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原则。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服务发展作为基本目的,结合实际,在强镇扩权等方面大胆探索,实现制约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
2、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科学制定茶店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促进科学发展。
3、精简统一,运转高效的原则。建立有利于茶店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权责一致,事财匹配的原则。结合茶店镇实际发展需要,赋予必要的事权和财权。
5、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三)总体目标
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十二五”末,努力把茶店镇打造成十堰市乃至湖北省生态观光旅游区、工业郧县标志区、市县对接先行区、最佳滨江人居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形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新城区,成为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撑。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茶店镇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8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0%。供电、供水、道路、通讯、广电、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成2个产值过100亿的工业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二、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工业增加值85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以上。
——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改善环境增商气,强化服务聚人气。加强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提高综合承载力;通过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升服务功能,努力使茶店镇投资发展环境位居全市率先、全省一流。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设施基本满足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均居全市领先水平。
二、体制改革试点主要内容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在延续茶店镇和县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镇村之间不另设管理层次,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统筹行政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臵,优化组织结构,探索建立机构设臵综合、管理水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镇区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
1、党政机关。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现有行政、事业机构,将茶店镇与开发区机构设臵有机结合。
(1)内设机构
①党政办公室(加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反馈信息;承担镇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承担群团组织、各部门各方面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维稳、群众来信接访的综合协调工作,承担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和法制方面的有关工作;负责会务组织、文电办理、材料起草、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和岗位目标考核工作;负责总值班和机关后勤保障工作;负责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②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收集、整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监测企业生产经营态势,对企业实行宏观指导,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负责工业、商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负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编制、审查、汇总和上报各种报表;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③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承担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体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④招商局:负责招商项目的联系、洽谈,招商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负责招商实施方案制定,完成镇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负责项目的各类手续办理及跟踪服务工作;做好项目的预见性研究、储备工作;负责进入项目规模、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初期审核、呈报;引进项目的核准以及合同、章程的申报、审批工作;组织招商活动的策划,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种招商活动;协调与招商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⑤农业农村办公室(加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牌子):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负责农业农村工作;承担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承担农业、林业、移民、扶贫、防汛抗旱、水利、畜牧、水产、农机及农村其他相关工作;负责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等工作;协调与农业农村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2)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①人员编制。茶店镇原核定行政编制45名,拟新增加30名行政编制,合计行政编制75名。
②领导职数。茶店镇党委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由11人组成。其中:书记1名(兼人大主席)、副书记2名(其中1名兼任管委会主任、镇长),兼任管委会副主任(副镇长)的党工委委员4名,兼任纪检、组织统战、宣传、人武部长等职务的党委委员4名。茶店镇设人大专职副主席1名、政协联络处主任1名。上述职务中,书记和管委会主任(镇长)为副县级,其他职务均为正科级。
③内设机构为正科级,共核定内设机构领导职数12名,其中正
科5名、副科7名(党政办公室、招商局各2名,其它各1名)。
2、直属事业单位
①郧县茶店镇财政分局(副科级):设局长、党支部书记、副局长各1名。
②郧县茶店镇规划建设局(副科级):设局长、副局长各1名。③郧县茶店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副科级):设局长1名。(3)县延伸、派驻(派出)机构
郧县茶店镇设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等行政机构;设人民法庭、公安分局、司法所等政法派驻(派出)机构;设国土资源分局、林业站、移民工作站等事业单位。上述单位的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不变。
郧县茶店镇综合执法分局(副科级):将郧县茶店镇的综合执法中队和城市管理中队合并为综合执法分局。核定编制不变,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
郧县茶店镇直属事业单位和上级延伸、派驻(派出)到茶店镇的单位,实行茶店镇和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工作上以茶店镇管理为主;其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
郧县茶店镇直属事业单位和上级延伸、派驻(派出)到茶店镇的单位,涉及职责调整的另行行文。
郧县茶店镇教育、卫生等公益性机构,待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后,另行制定设臵方案。
(二)扩大管理权限
强化管理职能,依法赋予郧县茶店镇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责权一致。
1、调整充实扩权内容。着眼于促进茶店镇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
展,对有利于镇级扩权和发展的事项,纳入放权范围,进一步增强茶店镇的决策自主权。
(1)干部管理权。茶店镇党委可对副科级干部的调配和使用提出建议;对中层干部具有考察权和任免权,简化中层干部任免程序,实行中层干部任免报备制。县延伸、派驻(派出)在茶店镇的机构,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事先征得镇党委同意,并参加镇政府年度考核,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镇党委可以提出书面调整建议。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推行县直相关部门与镇党委、镇政府机关干部双向交流任职或挂职。
(2)行政审批权。由茶店镇直接管理的单位,其行政审批权由茶店镇负责;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原派出机关或部门管理的,要充分授权,其审批权委托茶店镇延伸、派驻(派出)机构行使,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重点要扩大在项目审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
首批拟下放的行政审批权:①发改局:小型及限额以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批复及竣工验收;县级管理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及外资项目核准、备案;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②国土资源局:辖区内农村宅基地审批、登记;辖区内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村宅基地审批;镇属自有资金收回的土地使用权的预审;负责地籍调查、新增建设用地预审;临时用地审批。③农业局:辖区内农作物种子(含食用菌菌种、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辖区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小包装种子、委托代销种子登记和种子广告审定;辖区内农药经营许可证核发。④规划局: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用地规划条件;核发建设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
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证》;依据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核发《乡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查处;⑤住建局:城镇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路灯照明等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维修;限额以下的工程项目管理。⑥工商局:在镇域范围内兴办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除国家规定外,由驻镇工商机构登记、办理;户外广告经营相关审批权;个体户食品流通许可证登记审批权;公民50元以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1000元以下简易处罚决定和即时处理权。⑦民政局:辖区内婚姻登记、农村“五保”供养及最低生活保障登记;辖区内殡葬改革管理相关工作。⑧地税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备案;地税普通发票领购审批;企业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审批等。
(3)综合执法权。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受县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委托,郧县茶店镇和县茶店镇综合执法分局行使城管、文化、交通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权。
首批拟下放的行政执法权:①建制镇规划区内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无固定经营场所无照商贩经营管理、侵占城市道路等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③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具体包括: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饮食服务业中店外经营排放油烟污染,未采取密封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行为,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行为,在人口密集地区焚烧产生有害烟尘、恶臭气体等物质行为的行政处罚权;④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加工(矿山企业)管理发及相关的林地占
用、森林植被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⑤文化市场、旅游市场、体育市场、新闻出版(版权)市场、广播影视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⑥农业种子、农药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⑦食品卫生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2、简化审批服务环节。需上报省、市和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茶店镇办理预审,报县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茶店镇办理预审,县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审批、核准或备案。积极探索集中审批、定期审批、网上审批和流动便民等审批服务手段。
3、规范权力运行方式。成立茶店镇便民服务中心,由一名党政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各单位人员集中办公。所有下放、委托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加强公共服务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增强茶店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1、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党组织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茶店镇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强社区建设,在规划区内的蔡家岭、二道坡、长岭沟和长坪4个村改设居委会。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市县对接发展机遇,加快和完善茶店镇道路、给排水、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茶店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城市标准,为茶店镇产业转型升级和滨江新城建设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对茶店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善“一校一园(标准化学校、中心幼儿园)、两院一场(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和市民休闲广场)和金融大厦”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支持茶店镇社会保障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衔接办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改进服务方式。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进一步落实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健全服务代理网络,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
(四)完善扶持政策
1、财政扶持政策
加大税收分配比例,建立财政超收激励机制。在茶店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社会抚养费,属县及县以下部分全额返还茶店镇。按规定报批后,由茶店镇统筹安排使用。
2、加强规划指导
茶店镇作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板块,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着眼区域发展全局,注意突出本地特色,重新对茶店镇进行规划修编,为茶店镇建设发展定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土地扶持政策
省、市、县政府每年分别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给茶店镇使用。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用地臵换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支持和鼓励茶店镇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
4、项目扶持政策
对茶店镇迫切需要新上的优势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为市、县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给予支持。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茶店镇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交通、电力、安臵房建设、污水处理等项目资金对茶店镇予以倾斜。县政府对汽车及零部件、建筑建材、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给予政策倾斜。
5、户籍扶持政策
深化户籍改革,放宽茶店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外来人口进入茶店镇就业、居住。经批准落户的人员,在就学、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按有关规定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
6、人才扶持政策
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急需人才,从县直或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优秀人员中选调到
茶店镇任职(挂职),为茶店镇全面履行职能提供人才保障。创新人员配备方式,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根据工作需要,茶店镇在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岗位上实行人员社会聘用制。创新薪酬分配制度,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在年度财政超收分成中可适当提取政府奖励基金。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工作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体系。
7、搭建城镇建设融资平台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茶店镇延伸,改善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服务。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县城投公司在融资方面也要向茶店镇倾斜。
(五)健全决策监督机制
县、镇两级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责任,确保下放的权力运行顺畅、管理高效,严防违规滥用权力,避免引发各类矛盾和问题。在扩大茶店镇管理权限的同时,明确茶店镇承担与其相应的责任,建立与茶店镇事权相适应的民主决策和权力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探索建立行政行为和绩效监督评估机制,重点对重大决策、项目建设、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财政预决算、政府采购等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落实公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逐步推行镇党政机关及所属机构预决算在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鼓励村集体财务交由专业的会计服务中介审核,并定期公布;建立健全对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节能减排、土地节约等重点监管事项的监督标准,配套建立系统严密、设计科学、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加强对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郧县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编办、农办、法制办、茶店镇及涉及行政审批权限和执法权限下放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编办,办公室主任由编办主要负责人兼任,负责组织细化改革方案,承担改革日常工作的具体协调和检查督办。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议名单(22个):县委组织部、编办、农办、法制办、发改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规划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文旅局、综合执法局、药监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茶店镇。
(二)明确相关职责
县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通力协作,主动作为,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县直相关部门要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对涉及的行政执法权和行政审批权,凡能下放的,要探索进一步下放。茶店镇要认真落实改革方案,按照权责对应的要求,做好下放权限的承接工作,对实施的事项承担相应责任,及时报告试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各项具体行政行为不越位、不缺位、不滥用。
(三)实施步骤
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于2012年7月启动,2012年下半年基本实施到位,2013年进一步深化完善,努力在2015年基本实现总体目标。
1、宣传动员。宣传上级改革精神,安排部署试点工作,明确工
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方案报批。按照茶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分解内容和下放权限目录,各责任单位、放权部门对照工作任务和下放权限内容,研究拟定《方案》及配套政策规定并报批。
3、组织实施。按照上级批复的《方案》,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4、深化完善。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四、建议
2005年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郧县茶店镇按一类乡镇核定行政编制45名,而目前茶店镇与县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核定编制数额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2009年全省农业“小三场”改革时我县原种场由事业单位调整为乡镇机构,从其它乡镇调剂了部分行政编制,目前全县乡镇行政编制总体偏少。因此恳请省编办另行下达我县茶店镇行政编制30名。
第二篇:在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杨 东 坡
(2011年12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秦栏召开天长市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文件精神,研究部署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栏镇的改革试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皖办发[2011]4号文件)出台后,我市就立即成立了由我任第一组长,荣祥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秦栏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市编办等11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并抽调专人组成领导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协调推进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察(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参照了四地做法(徐霞客镇、大王镇、广东省佛山市狮山镇、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征求了市直相关部门的意见,提交三级领导审阅(市委市政府、滁州市编办、省编办),进行了十次修改,历时五个多月,完成了《天长市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起草和报批工作。今年8月份,我市方案正式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复。为进一步做好方案实施工作,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财政扶持、用地支持、金融支持等六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文件,秦栏镇也制定了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行动计划。
刚才,滁州市编办副主任孙大庆同志传达学习了省批复的秦栏镇试点工作方案,秦栏镇镇长舒宏俊同志宣读了镇工作机构设立文件,市直有关部门与镇政府签订了授权委托书,秦栏镇党委书记孙国勋同志作了表态性发言。以今天会议为标志,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领会本次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进这项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上级交给秦栏先行先试的重大任务。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培育小城市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全国在13个省的25个镇中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我省仅有我市秦栏镇、无为县高沟镇等2个镇列入其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3月专门为2个镇出台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这绝对是不多见的。文件明确要求秦栏镇、高沟镇要通过先行先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文件还明确试点范围除了秦栏镇、高沟镇为国家确定的试点镇外,还可按照同等标准,选择若干个镇作为省级试点,加快建设一批规划科学、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社 会和谐的现代城镇。由此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非常希望秦栏镇、高沟镇通过先行先试,在全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们要深入领会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意图,把执行省里的要求和秦栏镇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积极稳妥、率先推进的原则,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试点中创出经验、成为样板。
(二)推进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秦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多年来,秦栏镇始终坚持“民营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按照“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的思路,一手抓创业富民,创新强镇;一手抓经济、人口布局调整,扎实推进园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全民创业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省内其它经济发达镇相比,秦栏镇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以财政收入为例,2010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1.04亿元,但高沟镇已经超过7亿元;此外,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的紧缺一直制约着集镇经济进一步发展;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电子、光伏产品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等。此次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努力在制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秦栏镇被列为全国25个试点镇之一,省市县三级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对秦栏下一步加快发展是一个难得的重大机遇。首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政策含金量较高。如:建立财政超收激励机制,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超收部分由市财政全额返还秦栏镇,一定5年不 变;省政府安排适当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秦栏镇的发展等。其次,滁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支持秦栏加快发展。此次全国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全省2家,滁州唯一。滁州市委韩书记、市政府江市长高度重视,分别专题听取了秦栏镇改革试点工作思路的汇报,都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秦栏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秦栏镇做到敢于想、勇于试、奋起追,力争体制机制探索出成效,创新社会管理出特色,破除二元结构出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出水平,为全省面上的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第三,市委、市政府支持秦栏加快发展的态度始终坚决。除省委、省府出台的政策外,我市还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秦栏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措施。这些扶持措施在全面贯彻了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突破,含金量更高。如果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在推进园区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方面大作文章,对秦栏下一步加快发展绝对是一个难得重大机遇。
(三)推进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破解体制难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迫切需要。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推进“三个天长”建设,即幸福天长,千亿天长,创新天长。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进而打造“幸福秦栏”,是“幸福天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栏人民的迫切愿望。但我们必须看到,秦栏镇民营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多,在产业发展、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集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任务非常繁重,由于条块分割,镇级职能定位不明晰、责任与权力不对等、运行机制不顺畅,缺少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和主体资格,在当前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如:镇政府处在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却没有项目审批备案、工商注册、规划建设、用地管理报批等权力;处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却没有劳动违法案件的办理和处罚、治安案件的办理和处罚、户籍管理和特种行业的审查审批等权力;处在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却没有城市管理和处罚、户籍变动审批等权力;处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但对于基层的矛盾和问题是看得见但无权管,上级部门是有权管但看不见,处在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据秦栏镇同志汇报,秦栏镇区建成区面积已达8.6平方公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兼并的两个集镇建成区也达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只配备了4名村镇建设管理员;镇内生产经营单位超过2000家,安全工作涉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九个重点行业中的八个,镇政府不仅没有工作机构,连专职安全监管员都难以配备到位;其他如劳动保障、统计、节能、环保、工会等工作也是如此。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幸福秦栏”建设,迫切需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符合秦栏发展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赋予秦栏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力,促进秦栏镇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二、准确把握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着力破解制约秦栏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要始终坚持“三个导向”。一是目标导向。着眼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个战略目标,着力提高秦栏镇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管理服务能力,努力把秦栏建设成为 以电子产业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国电子名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城镇;二是需求导向。着眼于秦栏镇日益繁重的管理服务任务对创新体制机制的迫切需求,通过改革,为秦栏镇更好地转变职能、履行职责、加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秦栏镇当前行政管理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完善基层公共治理结构,建立符合秦栏镇发展特点的体制机制。
(二)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要把握好“三个特性”。一是开放性。省委、省政府把秦栏镇确定为国家级改革试点镇,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环境。秦栏镇和市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握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创新。试点方案中涉及到的改革任务要大力推进,试点方案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只要有利于秦栏发展,可以大胆探索,随时纳入改革试点的范畴,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试点内容。二是创新性。改革的本质是破旧立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要立足高起点,站在新高度,推出新举措。对于外地有的成功经验,要认真借鉴,并坚持更高标准,力求超越;对于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出具有较强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的改革经验。三是配套性。实践证明,改革越向深层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联动性就越强,而各方面改革能否协同配套推进,不仅制约着改革的进程,而且决定着改革的成效。因此,改革必须强调配套性,坚持全市“一盘棋”,各项改革衔接协调,互动配套,统筹兼顾,重点推进。
(三)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与积极稳妥、依法推进的关系。推进改 革试点,既要解放思想,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勇气和信心,勇于先行先试,又要稳妥扎实推进,力求改革实效。对实践需要但法律法规暂时不允许的,能用变通办法解决的变通解决,不能变通解决的要积极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尽量减少改革风险。二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甚至是行政权力的再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做到地方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对为了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而敷衍了事甚至阻挠改革的,要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三要处理好改革试点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惠及民生、保持稳定。
三、认真落实好改革试点工作的重点任务
省政府批复的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共确定了六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如果把六个方面的改革内容进行归纳和提炼,可以细分为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各部门要紧密结合改革总体要求和秦栏实际,围绕这十项重点任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并力争在工作中有新创新和新突破。
(一)要完善秦栏镇的管理功能。秦栏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管理服务任务繁重,矛盾问题也相对集中,迫切需要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此,按照既兼顾现实需要,又兼顾是否有能力行使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已下放的事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秦栏镇在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和服务等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 会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涉及下放权力59项。今后,凡是有利于秦栏镇改革和发展的事项,只要条件成熟,就要继续纳入放权范围。
(二)要强化秦栏镇财力保障。“有责无权,办事没钱”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突出矛盾。为着力解决秦栏镇有钱干事的问题,在五个方面强化财力保障,一是“建立财政超收激励机制,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超收部分由市财政全额返还秦栏镇,一定5年不变”。二是在秦栏镇辖区内通过招拍挂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予以全额返还,专项用于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三是征收的矿业权价款市本级留成部分,以及市本级所征收的采矿权价款,由市财政按全额返还秦栏镇,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全额返还给秦栏镇专项用于计划生育事业。允许秦栏镇收取城市公用事业费附加,解决城镇规划、管理、环卫、绿化、亮化等支出的来源问题。四是秦栏镇迫切需要新上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全市重点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秦栏开发区建设。五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秦栏设立分支机构;组建秦栏镇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要求金融部门给予其融资开贷支持,同时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秦栏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等。
这一部分内容有较高的含金量。据财政部门测算,仅超收激励这一条,如果财政收入按年均30%的速度增长、地方留成按占总收入的35%测算,到2015年,秦栏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地方留成达到1.75亿元,超收返还将达1.5亿元。
(三)要科学设置秦栏镇工作机构。镇级政权是我国政权结 构中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合理配臵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配备,充分体现小政府、大平台、大服务。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秦栏镇现有行政、事业机构,合并职能重叠、相近机构,将现有的6个行政机构与9个事业机构整合设臵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农业局、社会管理局、规划建设管理局、民政和社会事务局、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局、天长市财政局秦栏分局、天长市国土资源局秦栏分局等9个工作机构,比改革前少6个。
进行这项改革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本次改革要求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新的突破;二是目前乡镇行政和事业机构职能存在交叉现象,机构设臵有所重复(如社会事务办公室和社会事务服务所职责相近);三是乡镇行政机构严重缺编,如秦栏镇,核定行政编制48名,现有37人,其中9人离岗,实际在岗的只有28人;而事业单位核定39名,实际有52人,远远超过核定名额;四是乡镇工作机构设臵扁平化,有利于减少工作层次,整合人力资源,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四)要理顺秦栏镇条块关系。保留了国税、地税、工商、法院、司法等部门设在秦栏镇的机构,将天长市公安局秦栏派出所改设为天长市公安局秦栏分局。这样设臵的原因:一是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要赋予经济发达镇治安方面的县级管理权限,二是秦栏地处苏皖两省三市交界,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状况复杂,需要对治安职能予以加强。此外,《方案》还明确了县以上的垂直管理部门能放的事权要逐步下放到其派驻在秦栏镇的机构行使,市直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要接受秦栏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对其考核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办法。更直接地 说,就是市直部门含三权单位派驻秦栏镇的机构,业务上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日常工作和管理以秦栏镇为主,其负责人的任用、调整,应书面征得秦栏镇党委的同意。
(五)要合理配置秦栏镇人员编制。在全市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总额不突破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秦栏镇的编制数,现核定秦栏镇行政编制51名,增加3名,事业编制39名;秦栏镇占编退居二线3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一律不占编,腾出的编制专门用于招录新进人员。同时,鼓励秦栏镇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灵活用工形式,可在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总额内按一定比例聘用工作人员。
(六)要加强秦栏镇领导班子建设。将秦栏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配备,经考核工作实绩突出的党政班子成员可相应提高职级,工作机构正职按副科级高配。进行这项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此次秦栏镇是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履行了部分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应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第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方案》的起草过程中,在机构设臵和对人员的激励上广泛征求了意见,大家认为对干部的激励无外乎两点:一是政治上的,二是经济上的。政治上激励需要有空间,经济上激励需要有来源。我们采纳了大家建议,通过这次改革试点,不仅要调动秦栏镇现有干部的积极性,还要营造一个让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都想到秦栏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七)要明确秦栏镇与秦栏开发区的职责。目前秦栏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占到秦栏镇的70%以上,未来秦栏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也离不开开发区的经济支撑。同时,如果镇、区分设将导致人力资源闲臵,同时财权和事权又难以划分。待安徽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正式批准后,按照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原则,明确秦栏镇和秦栏经济开发区的职责,开发区承担园区的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区内企业服务管理等事宜;秦栏镇负责园区的建设资金筹措、规划设计、企业选址、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管理等事宜。秦栏镇党委、政府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适当交叉任职、合理分工,实现镇与开发区的资源共享。
(八)要加大秦栏的用地支持力度。建设用地指标紧缺是目前制约秦栏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方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途径:一是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适当增加秦栏镇建设用地规模;二是省政府积极支持秦栏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并安排适当数量的挂钩周转指标;三是省政府、滁州市及天长市政府每年分别在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给秦栏镇使用;四是鼓励和支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五是鼓励和允许秦栏镇农民跨村进镇规划区建设住房,按在本村组建房的政策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九)要落实秦栏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秦栏镇现有户籍人口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人口0.3万人。考虑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真实反映秦栏镇的城镇化水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已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方案》提出取消秦栏镇农业和非农户口之分,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明确了对拥有二轮承包土地的居民,除享受城镇居民的相应权利外,在其承包期内继续享受农民相应的权利。
(十)要加强秦栏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并允许秦栏镇根据工作需要,按照行政事业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聘用辅助性、服务性、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人员,所需人员经费等由市、镇两级共同承担,《方案》还提出在保留行政事业人员档案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其混合上岗,交叉任职;建立镇工作人员遴选到上级单位、市直单位工作人员到驻镇机构任职或挂职的工作机制。进行这项改革,主要是解决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还要有人干事的问题。
此外,《方案》提出了建立健全镇公职人员绩效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与干部选拔使用和工作奖惩等结合起来;实行薪酬激励机制,在财政超收分成中切块提取部分政府奖励基金。进行这项改革,主要目的是用经济的手段激励工作人员干事创业。
四、加强领导,合力推进,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推进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全市上下要清楚认识到秦栏镇目前在全国第一批25个、全省2个试点镇中的地位,秦栏镇一定要珍惜此次发展机遇,要充满发展信心和决心,市直部门一定要加大对秦栏的扶持力度,用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强力推动改革试点工作走向深入。
(一)授权部门要做的工作。一是要确保授权到位。各授权部门必须立足于全局、服务于大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合理确定和落实授权措施,力争在授权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等各方面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二是要确保帮辅到位。各授权部门对秦栏镇授权后,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明确相应的分 管领导和业务股室,及时将有关名单报送秦栏镇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编办)。要加强对秦栏镇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对授权后的业务以及近段时期内的工作主动上门帮助指导;要及时将与授权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办理程序、办理事项等编印成册,发放给秦栏镇。秦栏镇因行使委托职能,需要上岗证、资格证的,由授权部门或市法制办做好向上级部门的申报领证工作,做到持证上岗。三是要确保监管到位。涉及各部门下放权限,不是简单的放,都是通过委托或授权的形式下放的,出了问题,打官司的仍然是委托单位。因此,各授权部门在将权力下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跟踪检查,加大对授权事项的指导与监管,确保秦栏镇内部运行顺畅高效。
(二)秦栏镇要做的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迅速把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传达至镇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各村(社区)和各企业,统一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支持力度。二是做好面上推进落实工作。要严格对照省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市改革领导组的工作要求以及秦栏镇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并尽快建立内部工作流程监管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三是制定试点工作目标。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要认真研究全国25个镇,秦栏目前处在什么位臵,改革后达到什么位臵,能赶上哪几个镇,超过哪几个镇,要寻找标杆,制定争先进位计划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抓手,力争经济发展出成果。四是明确试点攻坚任务。秦栏现在的经济规模与众多的试点镇比很难取得优势,但秦栏有自己的特色,就是民营经济和全民创业。同时,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 的难点,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秦栏也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据我所知,秦栏镇通过合理配臵建设用地资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已有一些好的做法;在建立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上,其调访结合的做法去年受到滁州市的表彰。秦栏镇可以重点选择以上几个方面专题进行研究,下功夫闯、下功夫试,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炼,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出经验。
(三)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要做的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能作用,及时将方案涉及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至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时间进度要求,并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同时,要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情况交流;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将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及成功做法,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和上报。市委组织部要为秦栏镇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抽调选派优秀专业人才到秦栏镇挂职或任职。市委宣传部要要制定宣传计划,不断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介,推进面上改革试点进程,扩大我市试点工作的影响力。市效能办要把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作为重要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综合督查和有关事项检查,加强对运行情况的监督,并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同志们,推进秦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也是秦栏镇乃至我市在新一轮发展中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机遇。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大力弘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 进一步落实责任,大胆探索,扎实推进,不断开创秦栏镇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中编办)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央编办发〔2010〕50号)
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陕西13省编办、农办、发改委、公安厅、民政 厅、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试点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破解经济发达镇发展遇到的体制障碍,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试点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地方大胆探索、用于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符合经济发达镇区域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权责一致、事财匹配,赋予镇政府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力;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试点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执行中完善。
要通过试点,摸透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找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达镇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改革思路,为2012年制定出台指导意见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试点内容
一是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对一些规模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条件具
备的经济发达镇,适时进行区划调整。
二是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强镇扩权的原则,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下放城建、环保、治安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赋予相应财力,增强发展能力。
三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设置机构,由所在省通过调剂的办法适当增加编制。鼓励继续创新人员配置方式,完善管理制度。
三、试点范围
初步确定进行试点的经济发达镇共计25个,分别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山西省介休市义安镇;吉林省磐石市明城镇;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江阴市徐霞客镇、兴化市戴南镇、吴江市盛泽镇;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余姚市泗门镇;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天长市秦栏镇;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南安市水头镇;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谷城县石花镇;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东莞市长安镇;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新津县花源镇;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南郑县大河坎镇。
四、组织领导
试点工作由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省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农办、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等部门制定试点方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并报中央编办备案后组织实施。要认真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切实加强指导,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
中央编办将会同中农办、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做好相关政策的协调。
中央编办 中农办 国家发改委
公安部 民政部 财政部
2010年4月1日
第四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3)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张为波 zhangwb@max.book118.com 张为波@健身 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一、思考题:1.试分析影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因素。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
二、重点:
1、行政体制改革的环境系统阻力
2、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
三、难点: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是十多年来中国行政发展的主轴。行政改革的发生,有其客观的“动力系统”。新时期中国行政发展的推动力有两个层面,从浅层看,是政府财政的压力,庞大的干部队伍使得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变成“人头费”,财政变成了“吃饭财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不改革将难以为继,此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从深层看,行政改革的最深刻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政治要求:“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没有动力,就不可能确定改革的目标和路向,行政体制改革便无从发生,但另一方面,行政改革的速度、质量、效果乃至成败取决于动力和阻力这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行政改革收效甚微甚至不了了之的原因,我们都可以从阻力的角度得以解释。因此,分析和克服阻力,从而扩大和增强动力,对保证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取得预期效果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环境系统阻力政府行政是一种“生态现象”。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任何行政组织和行政体制都是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生成、运行和变革的。所以,行政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行政环境和行政系统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行政环境方面来看行政改革阻力来自三个方面的制约:(1)经济体制模式模糊性的制约。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行政系统作为上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功能、排列组合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改革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目标选择、认定。在经济改革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进行时,要让为其
服务的政府机构脱胎换骨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的确立,无疑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创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探索,无论
我们再解放思想,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是必然的。这不能不对行政改革产生制约作用。(2)市场经济
发展不充分性的制约。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一般认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
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把属于政
府的职能交给政府,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交给
市场。而实现这样的目标,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自主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但对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封
建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母体”的社会来说,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也很不
平衡,因而,具备上述前提条件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一方面,我们要求企
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资
本市场等不发育不完善,企业又找不到市场。在此情况下,行政改
革出现反复和回潮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市场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充分性还制约行政环境对分流公务员的接收能力。(3)配套程度的制约。行政组织机构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同时它
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部。它的变革必须与党的领导制度、工
资、人事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改革等协同进行,如果机构改革与相关各部分的改
革不能上下左右联动进行。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光改行政
机构或只在行政系统的某一层次(中央或省级、县级)进行,其结果必然是各种
矛盾在不同系统之间或系统的不同层级之间上下左右转移,行政改革虽
可取一时之效,但难有长久之功。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应该说,来自行政环境的阻力是一种“客观”的力量,它与来自行政环境的动力
相比,对改革的影响不具有实质性的和决定性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自发减弱。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2、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阻
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从理论上看,20年来,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政府的领导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这些变革的内容和范
围主要是非行政系统的行政环境或者是在行政系统自身的非核心、非框架部分。
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改革逐渐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在继续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系统改革(这种改革仍由政府设计、领导、发动和操作)的同时,必须对政府自身或自身的核心部分进行改革。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如前面所指出,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分配的任何举措均会涉及到现存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载体,权力
是能为局部和个人带来利益的条件之一。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尤其中国社会是一个“行政化的社会”,行政权力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深入的指导、协调及干预和控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无不围绕行政权力而呈现、形成、展开,即便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条件下,政府权力在社会生活中也将扮演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公务员属于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既得者阶层,任何改革的大动作无疑会使他们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丧失,产生抵制是必然的。(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它必须要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挠和影响。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对公务员,尤其是对可能被精简掉的公务员来说,行政机构改革意味着自己现存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行为模式等的重大改变。这可能导致留恋目前状态,死抱毫无希望的习惯不放的阻力的出现。另一方面,官本位意识在中国国民意识和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官”被看成是身份和地位的最好体现,官职级别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价值与成就的最主要标尺,且各项福利待遇与官职紧密关联。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因此,为官只能上不能下,机关只能进不能出,一旦离开官场便人走茶凉,事事难办。这种社会思想氛围,是广大公务员走出机关,下海分流的一大思想障碍和阻力。(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因素使人产生紧张和忧虑。对公务员来说,本次行政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存在许
多不得不忧虑的不确定性因素。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如本职能部门能否被撤消?精简人员时,自己是否属于被分流之列?若被精简,自己的出路是什么?前途如何?这些忧虑使公务员产生压力,如不能持正确的态度,就会使他们对改革产生怀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改革的顺利进行。(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我们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性,造成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事无巨细依靠上级的指示、指导和推动,而且这种依赖性有时被看成是稳重老练的表现。因此,面对矛头针对自己权力和利益的行政体制改革,大家更是不能也不愿为天下先,“不推不动”,互相观望和等待,可能造成“上动下不动,越动越被动”的局面,坐失良机。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5)基于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做出反应。每个公务员对当前行政改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出入会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改革。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如许多人对市场经济无非又是换汤不换药,重走“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老路。因此,就用前几次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待这次改革,以不变应万变,对改革持消极、应付和观望的态度。这种因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般比较持久,具有顽固性。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从行政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改革之所以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正是行政系统自身的阻力。指出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设计良好的改革方案在实际的操作中走形变样,出现只放包袱不放权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强化创收弱化服务,实功虚做,隔靴搔痒,玩数字游戏,换汤不换药,该加强的职能得不到加强,需要撤并的部门反倒不断壮大等等现象,导致改革走过场。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二、应对行政体制改革阻力的措施组织的任何变革都存在着两种力量,即推动变革的力量和阻碍变革的制约力量。根据辩证法,对阻力的克服即是对动力的增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规,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注意,千万不可粗心大意。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这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时关于革命策略的至理名言。在今天,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为提高这场“革命”的绩效,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减少改革的阻力。1.树立起阻力意识,正确对待阻力。从大的方面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改革阻力的存在并发挥作用是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的。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尤其是行政改革中的悖论,使得我们一方面要实现对行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让其适应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不仅要依靠它来实现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调控,而且要依靠它实现对其自身的彻底变革。这是一个充满阻力和矛盾的过程,甚至是一种两难选择。因此,我们最好把这场行政改革理解为一种复杂的博弈过程,在各种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中渐进实现目标。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从小的方面讲,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方案,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在的阻力和风险,不仅要把阻力的大小作为确定改革目标的依据之一,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而且要把阻力作为评估改革措施和方案现实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决策时,就应把行政改革的阻力大小作为决策方案本身的因素加以考虑,要研究阻力的大小和范围,预测阻力对方案实施效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忽视阻力、不敢
正视阻力,如果不是讳疾弃医,也是自欺欺人,可能将使改革重蹈覆辙。2.大力加强宣传,营造一种推动改革的社会氛围。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倾向。所以,要大力宣传行政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使广大公务员认识到市场经济向行政体制提出的全新要求,认识到行政改革在目前改革全局中处于“瓶颈”地位,认识到在机构改革上我们已别无选择,认识到“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通过宣传,使这次深刻、艰巨的改革获得公务员最大限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也要让他们看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成功的评价已经多元化,经济领域正成为最具吸引力、最能实现人的价值和理解的热火朝天的战场。当然,宣传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要有艺术性。第三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3.要妥善安排分流人员的出路和利益补偿。“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1页)这次行政体制改革,人员分流量大面宽,因此,李景
第五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目前已经实施了7次较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于201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方面推出了大量创新性举措。我国海关作为掌管国家经济大门的重要行政机关,近年来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出台了大量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外贸企业成本,加快了通关速度,是我国在外贸领域释放制度红利的重要表现。为了及时反映海关监管制度的不断变化,“报关实务”课程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动,这给相关专业教师的授课和教材选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梳理“报关实务”课程近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动,解释这些变动背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并提出相关课堂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海关监管制度,保证教学内容与报关实践活动的一致性。
1“报关实务”课程内容调整
1.1简政放权类改革与相关内容调整
实施简政放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多证合一”和减少项目审批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创设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我国海关在落实简政放权方面,主要出台了以下政策:(1)简化报关单位注册程序。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资本、报关员人数等方面的要求,大幅简化了注册所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将报关企业行政许可与注册程序合二为一,并将注册许可由以前的前置许可改为后置许可。(2)取消了报关员的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的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改为由报关企业自主聘用并对其所属从业人员进行备案,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3)取消了多项加工贸易业务方面的行政审批。我国在2016年取消了商务主管部门对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以及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成品的内销审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不再签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等证件。
1.2贸易便利化改革类相关内容调整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始终将推行贸易便利化作为海关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尤其是自从2015年我国接受《贸易便利化协定》以来,海关积极开展贸易便利化改革,有利于外贸企业高效、便捷地开展进出口业务。具体而言,我国海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贸易便利化改革:(1)逐步推进通关一体化。为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从2014年起逐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实施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并最终于2017年7月启动了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实施,使得企业可以选择任意地点报关,全国海关各口岸在同一执法口径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统一的便利待遇,简化了通关手续,压缩了通关时间。(2)推进“关检融合”,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由于我国报关和报检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属海关和质检部门,长期以来实施的“先报检,再报关”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我国按照“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方式,逐步推进“关检融合”,尤其是今年实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划入海关总署,更是为“关检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考虑到外贸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需要登录不同职能部门的监管系统,按照各部门的规范填报相关数据,严重制约了通关效率,因此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旨在加强不同外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外贸企业只需提交一次信息,然后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的目标。(3)推进海关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实施“汇总征税”新模式。海关总署于2015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的这一征税方式,改变了以往“逐票审核,先税后放”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海关在进出口企业办理了担保手续之后,可通过扣减担保额度的方式,先放行货物;进出口企业再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对上个月放行的应税货物集中缴纳税款。
1.3企业自律与企业诚信类相关内容调整在我国进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通关,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提高海关监管效率和企业通关效率,实现安全、便利的通关环境。具体而言,我国海关在开展企业自律和诚信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措施:
(1)报关单位分类管理。我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报关单位分类管理,综合考虑企业遵纪守法、报关质量、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将其分为AA、A、B、C、D五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要求,海关对企业进出口通关采取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和高风险重点审核等差异化措施,以此激励企业通过自律诚信提升等级。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海关的AEO制度接轨,我国在上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于2014年进一步开始实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将企业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2)报关单版式变化中的企业诚信原则。为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于2016年对进出口报关单进行了版式调整,除了将之前容易产生歧义的部分栏目名称进行了修改,还有两个方面的修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求填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逐步替代原海关注册编码;二是增加了要求企业在诚信基础上就进口货物完税价格进行自我确认和申明的栏目:特殊关系确认、价格影响确认和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确认。
2课程教学建议
2.1注重教材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更正,尽管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近5年内在内容上变化较大,但是当前大多数报关实务类的教材并没有将这些最新的知识变化纳入其中,部分教材甚至依然沿用2013年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统一教材的相关内容。可能正是由于相关监管规定纷纷出台,加之报关人员考试的组织形式变化,影响了教材建设以及辅导资料编写,使得现有教材对于通关一体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等重要制度变革完全没有涉及。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一定要多方面比较,在考察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契合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内容更新情况。与此同时,针对所选择教材与最新监管规定不符之处,要向学生指出并明确要求予以更正,最好能辅之以相应的文字材料。
2.2重点介绍调整内容,理清知识变化脉络
准确把握我国海关最新监管规定,对于外贸专业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来说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选择报关职业的学生而言,是其业务水平的重要表现,关系到其所受雇单位的报关质量与通关效率。但是,正如前面所言,当前的报关教材与网络资源在这些知识点上较为混乱,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海关监管规定同时并存,导致学生在认识上模糊不清,甚至使得部分报关新手无所适从。基于这一现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点介绍最新的海关监管规定,必要时还需要给学生讲明这一规定调整之前的监管规定,理清我国海关在相关问题上的监管措施演进和知识变化脉络,从而为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进一步自我学习奠定基础。
2.3引申介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报关实务课程内容的上述调整体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例如后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调企业自律与诚信等。围绕这些改革思路,我国不仅仅在海关监管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制定了许多类似的改革举措。以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为契机,适当引申介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最新政策调整,扩充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把握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过程,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