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历史文化,续写时代新篇 - 副本
传承历史文化,续写时代新篇
——众埠镇申报“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材料
一、镇情概况
众埠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南部,东与德兴毗邻,南和弋阳相连,西同万年接壤,扼守着瓷都景德镇的南大门,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文明村镇、江西省首批商贸强镇。
镇域面积279平方公里,辖32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一个社区,一个茶场,两个林场,人口9.8万,是乐平市下辖的一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边贸重镇。耕地面积8.5万亩,林地面积22.5万亩,水域面积5000亩。境内交通便利,省道乐(平)江(山)公路,县(市)道众(埠)篁(坞)公路,新秧战备路,昌德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且德昌高速乐平南收费站位于我镇铜山,距镇区仅5公里。
境内资源丰富,农林资源主要特色蔬菜、优质大米、翠冠梨、东魁杨梅、大闸蟹、孔雀、肉牛、雷竹笋等;矿产资源以锰、石灰石、石英石、银、铅、锌、硫等为主,其中锰储量达1925万吨,素有“亚洲锰都”之称,石灰石储量过亿立方米,其碳酸钙含量达99.5%,是理想的纳米级碳酸钙生产原料;旅游资源更是星罗棋布,有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红十军建军旧址,世界马氏宗祠、马廷鸾墓,国家AAAA级文山怪石林,拥有近1300年历史的铜山乐平古县衙旧址等。
镇区商贸繁荣,已形成家电、农贸、摩托车、建材、鞋服类等五大专业市场。在册个体工商户400余家,各类商铺1600余间,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商品交易额近10亿元,商贸经济辐射着周边县市乡镇人口近30万。
城镇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2.3万余人,镇区基础设施完善,“一轴二纵五横”镇区道路交通网已经形成;供电、供水、金融、移动通信、大型超市、物流、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心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行政事业机构如人民法庭、派出所、工商、林业公安、检察室、交警中队、城管、市容所等均已配齐。
2013年,被列为省、景德镇市镇村联动建设示范点后,众埠镇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要求,规划制定了“力争用2—3年的时间,把众埠镇初步建成全省一流、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心示范集镇,到2020年建成镇域面积达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超53%,实现常住人口逾5万,可辐射周边县市、乡镇人口20万的乐平市次中心商贸重镇、工业强镇、蔬菜特镇、旅游大镇、和谐新镇、生态靓镇”目标,全面推进镇村联动建设。现已全面铺开镇村联动建设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逾10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投资2亿元。2013年全镇共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9.4亿元,工业总产值12.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573元。
全镇共有共产党员2082人,建基层党委1个、基层党支部57个,其中:福建晋江、浙江义乌、广东佛山流动党支部3个。
二、历史文化
翻开众埠的历史,处处镶嵌着历史的印迹,处处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处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1.千年历史源远流长
众埠是个千年古镇。众埠镇因驻地在众埠街而得名。众埠街最早的名称是箬竹坞,因山谷中盛长箬竹而得名。在公元十四世纪初叶,因处该地区中心且为水陆交通枢纽而聚众成街,有资料称乃“众人聚埠成街之义”,随改之谓众埠街,迄今已历700余年了。
众埠镇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先民聚居村庄是铜山,也即长乐水口。据同治版《乐平县志〃沿革》载,“开元四年(716年,唐中期玄宗李隆基年号,即史称开元盛世之初)江南西道廉访使韦昐即长乐水口建乐平新县,统领乐安旧地”(长乐水口也称常乐水口,今众埠镇铜山港口村)。史籍(南宋淳熙十五年大理评事程尝中《铜山程氏连青楼》)后记载:唐末乾符五年(878年)黄巢义军攻打乐平,县令柳尹据城抵抗,三月,黄巢之弟黄揆攻入乐平,火焚县城,县令柳尹被杀,中和三年(883年)县治迁往花靥镇。至此,乐平重建乐平县,在长乐水口(今众埠镇铜山港口村)设县衙时达167年,至今已1130载。现如今,铜山港口村还留有1300年前的古县衙遗址,以及明末清初复建的古城隍庙。
在众埠镇大大小小190多个自然村中,建自宋元以前,有七、八百年以上建村史的村庄有65个之多。如:唐开元四年(716年)建县址的铜山港口村,有1300年历史;五代十国南唐时期(938--960年间)马氏迁居至此的下阳里(后易名楼前村),距今也有千年历史,而由马氏繁衍而迁居的其它村落如今日的洗马、才四店、库前等都是在北宋时建村迄今逾千年或近千年的古村庄;唐乾符(874--879年)年间建村的杭桥,唐末(907年前)建村的黄铁炉、桐坡杨家、南山里、双牌,南唐建村的石源街,北宋期间(1126年前)建村的内邱、石背李家、倪源、倪家、杨林、程家边、魏家等迄今皆逾千年或近千年,南宋期间(1279年前)建村近八百年历史的村落有二十多个。因此众埠镇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2.红色文化经典传承
众埠是块红色的土地,是革命的摇篮。镇域内界首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建军诞生地。1930年7月22日,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黄道等革命先辈在众埠界首村创建了红十军。红十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她转战赣东北、闽北、皖南、浙西的50余县,历经大小战斗千余次。乐平,尤其是众埠更是红十军的主要活动和战斗地。从红十军走出的将军达数十人,其中以邵式平、粟裕、肖劲光、汪东兴、吴克华、饶守坤、马步英、方震、黄玉庭、刘毓标、马长炎、陈仁洪、谢锐等最为代表。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名可查的众埠籍烈士就达950名。红十军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为保卫中央苏区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为推动全民抗战和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红十军战斗和活动过的遗旧址遍布众埠境内,如:红十军建军旧址及军部所在地——界首马氏祠堂,歼敌百余大捷地——秧畈,乐平县委重建地——共树,赣东北十三县雇农大会地——叶水桥祠堂,乐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长辿,红十军整编所在地——文山等。其中的红十军召开建军大会时的场所界首马氏祠堂、万年台保存的最为完整,历届各级党委政府都曾拨专款保护维护,并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省廉政教育基地。1990年7月22日,红十军建军60周年纪念大会在乐平召开,汪东兴、饶守坤、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省市各界代表一千余人来界首瞻仰了红十军建军旧址,并留下许多留言、提辞、墨宝。红十军建军旧址现已免费接待八方来客参观十余万人次。
3.马氏文化星河璀璨
境内扶风马氏一族有26村近2万人口,据其族谱记载,于五代十国时期迁居众埠下阳里村,距今1100余年,后开枝散叶,后裔遍布赣、浙、闽、港台、东南亚等地。2006年第四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在乐平召开,与会马氏赞誉乐平堪称“华夏马氏一摇篮”。
官宦书香之家的马氏,迁居乐平众埠数代后便进入其辉煌时期,人才济济,代不乏人。仅北宋168年间,就出了包括龙图阁直学士、史称刚猛御史的马遵,苏轼推崇的文学家、政论家马存在内的11位进士;宋元之际,则有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马廷鸾与写下《文献通考》的史学大家马端临父子;近现代时期,有身经百战建国后任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马步英,其女国家一级演员尚派(旦角)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马博敏,其子原景德镇市人大主任、新余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马博维;建国功臣,原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马长炎,其子原安徽省合肥市委书记马元飞等等。
其中以马廷鸾、马端临父子为主的马氏文章最为著名。马廷鸾(1222—1289年),南宋末年右丞相,因与当朝权贵斗争不之止,而名重天下。一生著书极多,有《碧梧玩芳集》四十二卷、《四库总目》六经传集、语孟会编、楚词补记等书,《宋史本传》有其传于世。马端临(1254—1340年),为马廷鸾次子,伟大的史学家,一生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著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全书348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备、非常有价值的史书。后人将马氏《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合称“三通”,并将《通考》誉为“三通”之首。
马氏后人为纪念马氏先人马廷鸾、马端临父子在其家乡修建马氏宗祠,内有其父子塑像、画像。马端临与其妻妾死后均葬于该镇共树村委会暖屋村。马氏也其“治学、治业、治家”的宗族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马氏后裔和众埠人民。
4.古戏台建筑群古朴精美
乐平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众埠古戏台便是这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里共有各类古戏台近百座,散布于全镇各乡村,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500余年。境内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不管是哪种戏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非常精致。
5.民风民俗缤纷绚丽
众埠是赣剧弋阳腔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弋阳腔旧十八折戏中《清风亭》(又名《雷打张继保》)便来源于众埠,清光绪年间的众埠界首马家弋阳腔“马老义洪班”和众埠秧畈马家昆腔“万春班”更是名噪一时。时至今日,该镇仍有数支草根戏班游走在田间地头,传唱着乡村故事典故。
众埠湾头村的元宵板桥龙灯也以起规模宏大而闻名乡里。每年正月十五夜,20余个吴姓村庄便出动龙首、各家各户青壮年出动板桥花灯,齐聚湾头村,串联成行,走村穿乡,高峰时,群龙共舞,花灯闪烁,绵延数里,参与者数千,观看者达数万,场面蔚为壮观。
众埠饮食有“三绝”,狗肉、挂面、血肠。
众埠狗肉,以其一个“香”字,美名远播。众埠狗肉属赣菜名菜,是用蒸、煮相结合的方法烹制作冷盘食用的风味食品。其用文火不加盐而煮熟,带皮去骨,皮糯、肉香、骨酥,肉味鲜嫩,软硬适宜,鲜美爽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众埠挂面,又称长寿面、贡面,系纯手工制作的面食。据传元末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大战,期间路过众埠,村民奉上新做挂面,朱元璋食之大呼味爽,后赐名贡面,予以进贡。挂面制作过程中放入鸡蛋、精盐,经手工抻面,细如发丝,长达4米,经阳光适度暴晒折叠储存,面条入锅久煮不糊,入口绵滑,深受当地百姓喜欢,是当地节日尤其是生日宴请必备食物,以喻长寿之意,但也因其为纯手工制作,世家传承,保质期短,产量有限,欲寻之而不易。
众埠血肠,因其风味独特享誉乡里。血肠选用优质猪大肠,洗净,蒸熟糯米,加刚宰杀猪胸腔积血搅拌灌入,扎口放灶口熏制,食用时,摘下洗净,进笼蒸熟切片即可食之,口味独特爽口,营养丰富,村民仅在宰杀年猪时制作。
6.自然景观独特瑰丽
境内国家4A级文山怪石林风景区以其独特的石林、溶洞享誉内外。怪石林景区位于乐平、弋阳、万年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30平方公里。她是迄今为止我国华东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景观最美丽的石林。景区内奇石遍布,或气势磅礴,或玲珑可爱,或像人神、或如禽兽,或似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恰如鬼斧神工之作,观者无不惊叹,有专家评价文山怪石林“奇赛云南石林,美胜苏州园林”。樟古岩水帘洞溶洞景区,洞口为灰岩绝壁,朝向西北,高约百余米,十分雄伟壮观,是赣东北地区最大封闭洼地,在洼地的底部一侧发育了水帘洞溶洞,溶洞直线距离三千余米,洞内有地下河,洞内水流异常丰富,洞道宽阔高大,深达数公里,景观丰富奇异。
另,境内茅坪村附近,有一石灰岩裸露小山,山势石崖林立,远望仿佛一座小城,故名石城山。山中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洞穴,每当朝夕红霞映照之时,丛丛石崖,披霞沐露,犹如朵朵莲花,宋诗人杨万里来游,曾赞之为芙蓉山,若遇晨暮烟云缭绕之际,石崖栖霞宿雾,山中扑朔迷离,宛如虚幻仙境,故又名仙人山。宋司农少卿程博文爱慕此山美景,晚年隐居于此,号其舍为“丛玉”,县人李伯时将此山此舍绘入图画,题作“丛玉画屏”,被列为乐平十大美景之一。
7.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明代古石坝,是众埠镇秧畈地区建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的一座水利工程建筑,光绪元年(1875年)因山洪暴发,石坝被冲后重修。坝系拦河滚水坝,小型储水灌溉工程建筑,由主坝和副坝两部分组成。主坝处东、西坝副坝坡间,长约95米,顶宽近8米,底宽约30米,高达4米。坝顶与坝坡皆用石灰岩石堆砌而成,坝内用砂石填充,当时灌田1500亩后增至5000亩。石坝建成500多年来,使众埠秧畈等地包括弋阳邵畈等大面积农田受益,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倪家阳岗桥。阳岗桥位于众埠镇倪家村,桥长42米,宽6米,为三孔石拱桥,单孔跨度7米,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两端各有七米长斜坡作引桥,桥西桥栏均用青石砌成。桥东建有一亭,内存高2米青石大桥碑两块。据桥碑载,此桥是连接乐平、弋阳、德兴的主要陆路通道。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军山摩崖。军山坐落在众埠与名口镇、十里岗乡交界处,东西蜿蜒7公里,南北绵亘8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平地耸立在原野上,为乐平市最高一座孤山。军山得名于唐代。据同治版《乐平县志》载:“唐末五姓军保山捍寇(旧时称黄巢起义军),因名军山。”也因山脉逶迤,群山朝拱,如大将登坛,众武士附听令状,而称军山。东南山崖上有湾头武侠吴文林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的“雾障云屏”四个大字,字迹清晰,笔力遒劲,与周围花草灌木交相辉映,宛若一幅古朴、清幽、奇妙而富有诗意的画卷。该摩崖石刻,是乐平市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山崖石刻。
8.江南菜乡春意盎然
2012年,众埠镇根据乐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强做大乐平“江南菜乡”品牌工作部署,应地而为,引入资金2亿元,全力打造德昌高速沿线万亩蔬菜种植带。目前以众埠黄铁炉村为核心的2000亩蔬菜标准种植核心区已建成,其中高科技种植大棚设施占地100亩,各类钢管棚、复式棚、连栋棚、高科技展示棚、工厂化育苗棚70余个,培育种植新、奇、特、优名种等。2013年江南.乐平蔬菜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全国招商会在众埠菜区胜利召开,全国各地前来参观人员达数万人次。种植基地在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居民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三、面临的困境
和很多古镇(村)的保护和开发一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在文化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1.广大农村古迹保护意识薄弱。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渴望过上幸福高质量的生活,对以往的老房子、古迹从思想上感觉到是落后的代名词,保护的意识淡薄,很多老房子被拆除建新房,原先的古村、古迹能保护下来的屈指可数。
2.政府规划上对古村落的保护还存在缺位。以往在农民规划建房上,一味的孤立的去强调保护耕地,鼓励农民拆旧建新,没有辩证的、因地制宜的去看待古村落的保护,导致很多老房子被拆除,许多古村落面目全非。
3.保护资金的投入存在很大不足。古村落、古迹的保护和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完全靠农民或者村集体自愿出资保护存在一定的困难。以众埠为例,境内就因保护资金的缺乏,导致个别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无法被及时保护,最后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被拆除。
4.文物贩卖私下的猖獗给保护带来难度。民间存在的很多文物爱好者和盗卖者,常常走乡串户,或以高价诱惑村民购买文物、古宅雕花窗棂、木板,或摸清底细深夜偷盗集体文物古迹,导致很多民间文物古迹丢失、破坏。
5.专业队伍的匮乏给文化品牌的挖掘和做强带来障碍。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然而发掘文化,并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就能解决的,需要引进大量民间资本,尤其是专业队伍才行,只有很好的开发才能实现更好的保护,而在这方面正是大多数古镇村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软肋。
四、有益的探索近几年,我们围绕“传承马氏文化、唱响红色精神、作美绿色秀美众埠镇在古村落的保护,文化产业的开发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2010年,我们对镇域内的文物古迹、旧遗址、古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摸底调查造册,同时与文物所有人或村集体签订保护协议,确定责任人,同时每年由镇文化站组织人员不定期的对造册的文物进行回访,动态掌握文物保护情况。通过这种宣传,树立村民和村集体对文化和古迹保护的意识。
2.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在古村落中的保护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单一的从一个“新”字上做文章,而且还要从保护古村落原滋原味上、保护古村落文化上考虑。2011年以来,我们先后共完成全镇197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并在规划上特别强调了对文物、古宅、古建筑群、旧遗址的保护,特别强调了对当地文化的保护。
3.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古文化的发掘的资金投入加大。在文化古迹保护上,我们先后于2006年投入资金80万元对马氏先祖马端临及妻妾合葬墓进行了修葺;2011年投入资金40万元对红十军建军旧址军部进行了全面的修葺;2013年我们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了对铜山明古城隍庙的修葺;2013年投入资金50万元对红十军旧址万年台进行了修葺;
第二篇:追忆光辉历史 续写时代新篇(刘司令讲话)
追忆光辉历史 续写时代新篇
刘精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83年前的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个伟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我们党开始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肩负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使命。83年的风雨历程,83载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达2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超乎寻常的革命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打败了凶恶的国内外敌人,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做出了永不磨灭的卓越贡献。我们的人民军队,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根本职能,英勇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防御作战,严密守卫祖国的万里边防和辽阔海疆,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有效震慑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为国家发展繁荣提供了可靠安全保障。我们的人民军队,自觉在国家建设大局下行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支援地方抢险救灾,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踊跃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带头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有力支持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人民军队,广泛开展对外军事交流,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救灾行动,加强国际反恐军事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我们的人民军队再次经受了抢险救灾的考验。我国先后发生西南地区特大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和南方特大洪灾,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听从党的召唤,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连续奋战,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政治品质,展现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过硬本领,为人民军队的历史书写了新的光辉篇章。83年的光辉历史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愧为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不愧是闻名于世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
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挥汗如雨的和平建设时期,我国各族人民与人民军队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7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选择在贵州茅台镇三渡赤水,当地人民用茅台酒慰问红军,并用茅台酒给红军战士擦洗手脚,舒筋活血,恢复疲劳,茅台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茅台酒的神奇功效誉满漫漫长征路。今天,吉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独家赞助举办军民联谊活动,充分表达了吉田人的拥军情怀,传承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光荣传统。
酒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美酒敬英雄,英雄爱美酒,自古以来酒和军队就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军队上前线要喝出征酒、壮行酒,打了胜仗要喝凯旋酒、庆功酒,即使是将士壮烈牺牲了,也要喝祭祀酒,祭奠亡魂,表达敬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诗人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就是边关将士欢聚饮酒的生动描述,充分表现了一代军人豪放、开朗的性格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中国古代这种与军队紧密联系的酒文化,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当人民军队取得重大胜利或逢重大节日,人民群众总是把最好的美酒献给最可爱的人,献给光荣的人民子弟兵。今天,由吉田投资腔股有限公司荣誉出品、茅台镇中心酒厂生产的神茅酒用来庆祝建军83周年,这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酒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对子弟兵的亲切关怀。让我们在这里共举神茅美酒,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军队更加威武雄壮,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和谐,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幸福!
第三篇:【时代先锋】“南山风格”写新篇
在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中,全中国人都记住了“钟南山”这个名字。时隔两年,钟南山现在在干什么?年过七旬的他手头要办的事情实在太多:制订慢性咳嗽全国性防治指南;研究、防治禽流感;把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办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备今年底在广州召开的第十届亚太胸科大会……
3月8日,病中的钟南山接受了记者短暂的采访。
寻找医生和共产党员的最佳结合点
怎样才是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党员医生如何讲政治?钟南山真诚地回答:“我一直在追求一名医生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最佳结合点。一名医生如果不能成为医生群体的最好代表,那么他也说不上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还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大的政治?”
医护人员说:“在钟所长的心目中,病人最大。”在外地出差,钟南山也要与病房保持热线联系,随时了解情况;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看病人。病友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细节:天冷时,细心的钟院士总要用双手先把听诊器焐热,再开始给病人听诊。
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医护人员都知道他有几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一个医生,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无论病人是高干、平民,有钱、无钱,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广州市一间小煤店的困难职工屈洁琼,患罕见的重症肌无力,全身瘫痪,呼吸衰竭。当时许多医院因怕负担巨额医疗费而不愿接收。钟南山收下了她,甚至以个人名义向境外专家募集到4万多港元药品。
当看到广大农村和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还相当简陋,不少患者连最基本的治疗都得不到时,钟南山非常痛心。他查资料、做实验,研制出一种与那些进口设备功效相当的简易支气管激发试验仪,每台价格大大降低。此后,电脑化膈肌功能测定仪、峰速仪等国产医疗设备纷纷问世,深受基层医院欢迎。
为年轻人成长创造更广阔空间
钟南山说:“党员的先进性应体现在胜任本职岗位的能力上。要提高能力,掌握过硬本领,没有其他秘诀,必须多学、多问、多记、多练,持之以恒。”钟南山现在每天仍坚持阅读专业书刊,了解世界前沿医学的发展;对于相关领域的新知识,他更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年轻人请教。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
作为处于亚洲领先水平的广州呼研所的所长,钟南山除了为病人服务外,他的心愿是为年轻人成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培养更多的人才,使呼研所更上一层楼。他有计划地建立人才梯队,常常为研究生选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指导他们实验,帮他们修改论文。
如今的广州呼研所,陈荣昌教授专攻呼吸肌肉,徐军教授擅长分子生物。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曾到呼研所考察,给他们介绍情况的就是钟南山的5位研究生。他们流利的英语、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研究课题的难度和成果,让来访者赞叹不已:“你们的研究所是一流的。”
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面对荣誉,钟南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抗击非典把我提得太高。我现在的压力更大了,做什么都要更加高质量,要像个样,否则对不起大家!”
第四篇:推进均衡教育,续写发展新篇
推进均衡教育,续写发展新篇
——大同中学教育均衡发展迎省督导评估验收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大同中学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均衡教育工作。这里,我很荣幸而高兴地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校近几年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大同中学位于蕲北山区,是蕲春县较偏远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68年,几经变迁,于1994年正式改建为大同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校园面积5242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643平方米,学校分东、西两区,河东区为教学、生活、休闲区,河西区为运动区,学校布局合理,校园依青山傍绿水,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砺志尚学的好地方。目前,学校有在校生584人,开设了14个教学班,配有专任教师42人。学校坚持“乐教善教,教人求真;乐学善学,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优质均衡的育人途径和方法,尤其是近几年,我校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规范了办学行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并借助政策支持和政府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实现了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与育人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尊重个性,轻负高效,均衡发展”的办学之路。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近几年来,我校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在创办优质均衡教育方面上认识强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大提升了办学整体水平。
1、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积极推进均衡发展
三年前,我校就遵照县教育局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指示精神,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方针。学校制订了《均衡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均衡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对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做到了早规划、早安排、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在学校均衡教育工作指导组的引导下,全体教职工认真对照均衡教育办学原则要求,更新了育人观念,进行了教学行为的自查自纠,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家拟定了《大同中学教师行为“十不准”》,实施了全面开科开课开足课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平行编班,小班额教学,均优配备任课教师,积极向上争取,调 优了学校教育资源,这一些,为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2、确立优质均衡育人观,整体提升了办学水平
(1)创建优雅的校园环境。我校校园绿化面积达16880平方米,四周有三面是青山环绕,一年四季如春,花香不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被蕲春教育同行誉为“天然氧吧式学校”。学校形成了“砺志养性”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构建了学校和班级长廊文化,内容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古今名句,以及学校师生总结出的经验之语,让学生在品悟中受到启迪,塑造美好的心灵。班级文化长廊是由各班挂在教室外墙的展牌组成,内容是各班班级目标、公约和班级风采展示,佳作欣赏及科学探秘、时事要闻等,集激励性、趣味性于一体,也被称为“课间文化”,供学生在课间互相观阅,陶冶性情,提振精神。学校文化墙由毛主席诗词、国学经典《弟子规》和传统文化之唐诗宋词元曲组成,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吸收国学元素,提高古文化修养,怡情励志。如同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所言:“学校文化氛围决定了她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像‘泡菜’一样,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同样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2)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学生评教师,教师互评和教师评学校的“三评”活动,建立师德师风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连续多年,学校未发生任何违规违纪事件,社会反响好。我校还建立了教师学习培训机制,保障培训经费(仅2011——2012两就投入了10多万元),有力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现有42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36人,专科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为提高教师的基本功素质,我校经常性开展了校本培训活动,组建了青年教师读书小组,大兴“因教而研,以研促教”之风,大力开展“比教学”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技能。
(3)实施有效的学校德育。我校以“厚德砺志,养习修身”为校训,以《大同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十大目标》、《大同中学学生日常行为“三字歌”》《大同中学学生安全防护“七字歌”》等规定来规范学生行为,建立了以李山村红色基地为学生校外德育活动基地,开展每周升旗德育主题活动和德育主题班会活动。我校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我的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和“我的坏习惯是怎样改正的”等活动,各班每周都要评选十大习惯好榜样,让身边的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的实质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4)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我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湖北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扎实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实施素质教育。一直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向课堂教学要高效,向课外要学生特长发展。我校提出了“三学五环”的高效课堂模式,“三学”是预学、导学、练学,“五环”是指在“三学”中遵行“发现质疑——合作探究——展示互评——总结归纳——应用拓展”五环节规律。通过这一模式实施,使我校课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12项活动,如:每周一至周三的“唱跳”活动,每周三至五的棋类、美术、朗诵、数理化兴趣小组活动。我校虽然是山区学校,但在教学功能用室和仪器设备的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教学功能用室高标准配套,理化生设备一应俱全,设有图书室及体、音、美专室,所有教室均配有班班通设备。我们对教学功能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提出了“建好管好用好”的目标,做到年年有投入,经常有活动,学期有考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纳入绩效工资考核。我校坚持以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为指引,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充分发展,运用考试加考核双评模式来评价学生的学科素质,并采取老师评价与家长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构成多元的互评评价体系,张扬学生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做到“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5)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我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落实县教育局田局长提出的责任教育、均衡教育、满意教育三大目标为已任,立足校情,创办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和“留守学生”关爱工程方面效果明显,闪现出亮点,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教学质量在全县位居前列,近三年来,先后有8人升入黄高、118人升入一中,普高上线率达78%,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也先后获得“黄冈市示范学校”、“黄冈市普通初中办学先进单位”,“黄冈市最佳文明单位”和”蕲春县教育质量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的充分信赖和人民群众高度赞扬。今天的大同中学正朝着“建设蕲春优质初中,争创蕲春教育名校,成为蕲北山区教育明珠”的发展目标迈进。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尽管我校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常学常新; 二是学校教学设备还需加大添置和更新力度;
三是打工经济潮带来学校“留守学生”越来越多,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借这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东风,在以后的工作中,沿着各位专家指引的方向,克难奋进,续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与时俱进,创办人民满意学校!
第五篇: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夫子庙的“伪文化”;评事街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阐述。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伪文化;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盲目改建扩建,导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缺乏体制的规范与约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调查,又缺少专家科学的论证;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常常成为缺乏文化意识历史精神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障碍,甚至认为这些残破的城镇、街区、建筑有碍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改建复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设难以恢复的败笔,甚至出现将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况;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难以得到保护,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机与困境。
正文: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针对我们调查,分四个方面,主要探讨夫子庙的伪文化现象以及老城南评事街在各种利益博弈下的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一、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将推进城市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幅度约1%,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1%。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四大板块,这些遗产分布地区多为自古以来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甚至是现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
族精神的象征。这就把文化遗产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摆上历史的舞台,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占有大量的土地,且因为保护问题导致的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但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能够跟上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南京老城南是位于明城墙以内部分,北至秦淮河中支,以门东、门西、夫子庙、南捕厅地区为核心,总面积约5.56平方公里。区内有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夫子庙等会、秦淮河八绝、花鸟虫市场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之一,是南京的“城市之根”,历史上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综合来看,由于老城能够提供更加完善搞笑的服务体系,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市民则聚的心理惯性,老城仍然是南京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虽然历史给了老城区极其大的吸引力,但是老城越来越多的问题让人难以忽视。人口和密度方面,南京老城城墙范围内居住半年以上的总人口占主城人口的一半,是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的地区。老城的各项人均用地指标不仅远远低于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而且也低于现今主城的平均水平。交通方面,老城人口、功能和建设的集聚,使得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老城面临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一是随着新区建设加快,老城、新区通道上高峰小时交通量增长幅度较大,老城与外围片区高峰期潮汐式交通逐渐加剧,二是老城内部道路和停车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形成,且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改造,地面交通设施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传统民居的改造方面,从住区更新的角度来看,虽然南京老城的大部分主区已经经过了一轮改造,但是由于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体规划建设的方式,从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主区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难啃的“骨头”。同时,这些改造难度大的地区,大部分又涉及传统居民区的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区,他们的规模虽然在老城中有限,但却是南京老城传统民居仅剩的代表。如何在改善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延续或者再现传统民居的特色是必须妥善区里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得老城的保护与更新能够运作成功,更是面临的难题。
三、文化保护中的“伪文化”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伪文化”的存在。所谓“伪文化”即借“弘扬文化遗产”之名,大搞假冒伪劣文物,实质反映了一种以“政绩”和“金钱”开道的虚伪文化现象。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之所以称南京夫子庙为“伪文化”,主要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夫子庙的建筑很有古代的江南气息,但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全是现代的东西。现在的夫子庙早已被各种广告牌、酒楼等包围,到处都泛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而那些例如大成殿、瞻园、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王谢故居等最能反映秦淮历史文化遗存的景点早已被周围的商业气氛所淹没。故称其为“伪文化”。
在一次调查中,问及夫子庙给人的第一印象时,15人中有6人选择了“孔庙”,选择商业小吃、综合的分别是6人、3人。在年纪大些的人印象里,夫子庙是文化,它本来是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命名的,其中又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徜徉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年轻人的印象里,夫子庙就是小吃街,是卖衣服的地方。由此可见,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夫子庙是“孔庙”,是历史上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又因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夫子”,故俗称“夫子庙”。现在的夫子庙的文化已被商业气息所掩盖,这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贬低。
在全国十大最名副其实,十大最名不副实的经典的评选中,据说南京夫子庙成为后者中的第一名。的确南京夫子庙在外地游人中知名度很大,已成为南京的名片与代表性景点,成为外地游人必游之处。游客们对夫子庙的期望很大,但实际游过它时失望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标准,而他们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美好印象又是从数目繁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之前人们从古代文学作品里感受到的夫子庙、秦淮河,是给予他们极大文化冲击与期待的景点,而游过后他们最感到失望的也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并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甚至差得还很多!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夫子庙、秦淮河的文化景观让人如此失望的呢?那就是过份的商业化!现在的夫子庙只是一条商业街,毫无特色可言。
那么夫子庙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定位呢?在南京人看来,夫子庙应该是个雅俗共赏之地。理由是自古以来,夫子庙就有“两面性”。以文德桥为界,一面是尚儒之地,一面是歌舞升平,这就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所以现在也应朝着这方面发展。但是在外地游客的观念中,夫子庙应以文化为主。他们认为夫子庙作为南京有名的景点,来南京就是看夫子庙的古代文化,但是现在夫子庙的景点全淹没在衣服和吃饭之间,所以南京应把夫子庙打造成古代的风格,不管是商业还是小吃,都要融进历史的因素,走入其中,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古文化氛围。
四、评事街文化遗产保护 评事街,是古城南京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条老街,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南京城南,北至笪桥市,南至升州路,狭狭长长,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无论是街是巷,评事街以其深厚的底蕴,在南京文化地理历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评事街中多以二层老式木房为主,现在多数的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门面虽小却样样俱全,卖着各式小玩艺小食品的小摊占着两侧路牙,老人与赋闲的人三三两两地在路边聊着天,来往于这样的小巷中,你很难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华与喧嚣。老街两侧多是纵深的小巷,走进去,是相连着的过道与天井,交错着,将十几户人家连成了片。
在评事街靠近升州路的这头,有一条可能是南京目前最窄的巷子了:老坊巷,不足一米的通道仅容一个人通过,不知道的人是不敢进去的,怕是一条死胡同。巷内的门户,多是青石台阶上的老式木门,住户多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小巷极为幽静。评事街的南段万寿宫,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筑,为祝贺西太后寿辰而兴建的。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评事街人气很旺,先后有几家晚报的报馆设在评事街一带,一些著名报人、学者常在此出没,抗战前有张恨水,胜利后有卢前、张慧剑等人。
综上所述,可见评事街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然而城镇化使旧日评事街里的那种凝缩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井市文化将不复存在;那种民族混居的和谐文化不复存在;那种寄予世外而不灭其志特殊街巷文化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对评事街文化价值的破坏。
目前对评事街的改造遇到的几个问题有如下几个应对政策:
4.1、原住民的去留
原住民的去留问题是针对历史街区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出的。对此,专家认为:“原住民是历史街区的一种文化,若完全迁出,历史街区就少了韵味,原住民是发展旅游和商业的根本”,所以应当适当保留。老城南旧城改造中规划混合多元的功能,结合老城南独特的传统风貌,发展特色商业、居住和旅游等,保留部分原住民,提高老城南活力。
4.2、肌理尺度的重构
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改造老城南,要让历史与现在融合,所以要重构肌理尺度。《名城保护机制保障》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老城南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以及非物质文化实行“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放弃了资金“就地平衡”的旧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传统的尺度和肌理,对街巷体系进行保留、恢复,不满足需求的向地下要空间,已拆空的片区将按传统肌理恢复,以保护为主。民国建筑、五十年代的老厂房和八十年代的居民楼和谐共存,老城南的街巷尺 度和高度、院落边界不变,在置换功能过程中传承老城区的肌理和尺度,保护和展示城市格局。4.3、制度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不断地健全与完善各种文化保护制度。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并 成 立 南 京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专 家 委 员会。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的第三章就是“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的保护”;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中指出“确需在重要建筑或者风貌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应当依照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前款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当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的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此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例如结合南京实际,探索制定《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暂行办法》;制定行动计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对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等。
五、结语
城市化的发展对旧城来说是个挑战,如若改造旧城就是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的方法,那么旧城所拥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被破坏、摧毁,使其失去自身独特的魅力。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保留其文化价值,不应该让商业气息掩盖其文化氛围,成为像夫子庙那种“外穿古装,内穿洋装”的“伪文化”。老城南作为南京有名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依照保护条例相关内容,科学地改造,让城市更美好。别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的手中沦落与颓败,应该将我们祖宗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王丽丽·南京老城南旧城更新的博弈与启示
薛伟·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老城区原住民也是文化,应适量保留·城市在线新闻网
赵立孟·游客反映南京夫子庙景区文化气息不足·江苏新闻广播网
周岚,童本勤·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现代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