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解放路精神” 推动南苑再发力
传承“解放路精神” 顺势而上推动南苑再发力
——学习新闻通讯《“解放路高中”新跨越:东向出海,在兴市中兴大业》有感
许 卫 东
2012年5月15日,《盐阜大众报》专版刊登了大型新闻通讯《“解放路高中”新跨越:东向出海,在兴市中兴大业》,全景式、立体化地报道了盐城市教育界航母——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发展兴业的生动故事和解放路人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在我校全体师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通讯如同一部高清播放的3D史诗大片,向我们呈现出了一帧帧解放路人追求教育理想的美丽画卷,一幕幕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发展蝶变的宏大场面,让所有的关注者为之倾倒,让所有的参与者为之骄傲。
回转镜头,作为集团的成员校之一,我们又如何为,如何求?是顺势而上,还是踯躅不前?是奋起直追,还是松懈气馁?答案是毋庸臵疑,那就是选择前者。因为,我们也是解放路人。
两年前的暑期,总部派我到南苑校区任职。作为一个班子的班长,带着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与期盼,我深知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但我有解放路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和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体制,相信,只要发扬“从早从紧,紧张快干,干就干好”的作风,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南苑校区带入一个新天地。
——传承“解放路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
“解放路精神”就是永争第一,就是追求完美,就是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就是团队协作、爱满校园。有了这样的精神,再难的事也能办成,再大的山也能搬开。所以,我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解放路精神”在南苑这块土地上传承,凝心聚力谋发展。通过搭班子、细分工、明责任、齐功能等一系列措施的改革和完善,打造出了一支凝聚力强、作风硬朗、执行力高的管理团队,让每个团队的成员身上都能体现出“解放路精神”。通过调研和剖析,摸清学校发展遭遇的瓶颈(如资金不足)和不利因素(如设施老旧、名师力量不足),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规划举措,制定方案,公布时间表,进而变成每一个学期的计划、每一个月突破的重点,每一个周的工作安排,让整个学校工作和改革发展的任务成为人人熟唱的进行曲和快速行动的集结号。现在,全体领导班子和教师都能找到合适的位臵,施展才能的平台,风正气顺,完全凝成了一股绳,成为一个来之能战、战之即胜的团队。校长班子里负责后勤安全的王军校长跑资金、立项目,为学校的设施改造不辞劳苦、想方设法,为校园的平安创建出谋划策、尽职尽力;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支菊祥校长创新管理、事无巨细,从课堂教学、业务培训、师德考核等方面,他都示范引领、亲力亲为;负责学生常规、艺体特色的董智鸿校长总是在狠抓学生常规管理时铆足干劲、督阵指导;办公室杜后德主任在这两年里撰写学校宣传稿件上百篇,计划总结汇报等文字材料都坚持原创,总字数达十万字以上,有力有效地宣传了学校的发展,全面地总结了学校的经验与成绩;教导处崔冬林主任和教研处孙园园主任在工作安排、教师业务考核、素质培训等方面设计表格数十项,组织课堂展示、基本功竞赛活动近百次。总务处陈霞主任总是能把财务结算、绩效考核、安全保卫等繁多琐碎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还多次担纲节目的排练导演。负责幼儿园工作的于惠主任为幼儿园的发展壮大劳心费力,出谋划策,赢得周边家长的认可;少先队辅导员邵亚林,能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开展学生常规竞赛,为良好校风的形成倾心尽力;年级部石泉主任、朱兰萍老师、顾林林老师,多次勇挑重担,参加市、区各级赛课和才艺比拼活动,分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为学校增光添彩;席华、高金銮、金安秀、熊玉萍等班主任埋头苦干、精耕细作,把班级管理得井然有序;王超、凌雅琴、吴卫芳等老师认真教研,在局业务抽检中全部获优,陈华、张雯老师得知学校发展的急需,捐树木、送空调。张金霞、蒋伟等老师除了肩挑教学重担,还为节目汇演忙前忙后,绞尽脑汁,…… 这些同志的身上,无不处处闪烁着为学校发展乐于奉献、永争第一的“解放路精神”,人人都坚守着“解放路”品牌的集体荣耀!
——顺势而上,借力发展,校园改薄求突破
“教育均衡发展、校园设施改薄”已成为了“十二五”教育发展与规划的关键词,2012年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盐召开。这说明,盐城特别是大市区的教育均衡已率先而为,走在了前列,我们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有了主管部门和集团的双重支持,我们唯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上、借力发展,才能赢得立足的空间,竞争的时间,打上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2010年暑期起,我校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瞄准“四提升、四打造”活动主题,先后启动了“教育标准化、现代化”、“青蓝结对”、“改薄与亮化”、“绿化与文化”等四大工程,沿着“一年夯基础、两年出新貌、三年大变样”的既定目标,紧张快干,一着不让。
学校加入集团后,殷校长、方校长多次来我校视察指导,剖析了学校面临的难题,指明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质量立校、平安兴校、文化强校、环境优校”十二字强校方针。我们紧紧围绕这些核心理念,从这四方面入手,努力闯出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道路。
质量立校:育人的高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立足之本,而只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才是高质量的保证,只有精致化的管理才能输出高质量。两年来集团不断向我校输送名师,优化了我校教师结构,促进和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树师表、立师德、铸师魂”等系列师德实践活动,开展“练技能、比业务、共成长”等业务提升活动,使得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业务和实绩不断冒尖。精致化管理就是在细节上入手,在细微处落脚,把常规管理做到极致。楼道处的警示牌、拐弯处的提示语、花园里的科普展板——精心设臵;教室里课桌椅整齐摆放、放学路队线形队列、广播操的方块阵型——常抓不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成长,在齐抓共管中形成习惯。
平安兴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就是平安,就是安全第一。殷校长每次开会时都不忘告诫我们,解放路教育集团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唯有将师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安全放在首位,才是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才有可能将教育事业做好做强,所以平安是兴校的关键。学校每逢一开学就雷打不动地与干部教师层层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和门卫、保安、食堂等人员签订安保责任书,和家长签订学生骑车安全责任书、乘车安全责任书,并用告家长书、校讯通、LED显示屏等渠道及时告知家长学校的作息时间,方便家长接送,明确家长校外监护责任,指导家长注意学生的乘车安全。学校还通过安全隐患排查登记、整改等长效机制,及时消除威胁师生安全的设施和因素,通过争取资金投入,大力实施“校安及改薄工程”。
文化强校:一所学校的内涵就是体现在校园文化的积淀上,品牌的影响力也是体现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上。“解放路”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航母,影响广泛的名牌学校,魅力就在于她的独特文化,而艺术教育是生成高品位、强震撼的文化的最佳途径。融入“解放路”的文化圈,与集团同节拍,共跳文化之舞,成为一支集团的新生力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两年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多套方案,多种措施,组织多支力量,努力实现“文化强校”这一战略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上,根据学校已有的特色和积淀,制作了十一块展示特色创建之路的文化墙展板,打造了风格独特、主题鲜明的绿色文化主题景观——“南苑十景”。艺术教育上,我们采取整体培养、重点突破的模式。对全体学生,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舞蹈课、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课堂和活动,整体培养;对有潜力的艺术幼苗,我们利用集团公演的契机,悉心打磨,重点培养。同时,让教师一同参与爱心艺术团的汇演,强化艺术教育的意识,为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储备师资力量。
环境优校: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象征。“解放路高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处处显示出殷校长、方校长等集团领导的高瞻远瞩。校园环境建设更能体现一个班子干大事、干好事的魄力和凝聚力。短短两年,在教育局和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实施了多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改薄工程。教育现代化方面,每班都配齐多媒体设备、视频展示台,各项功能教室一应俱全,图书室藏书达一万五千册,新建龙芯计算机网络中心一个;硬件设施方面,新建150米塑胶跑道和近千平米的人工草坪的操场,教学大楼的出新工程已完成了招投标工作,即将付诸实施。绿化美化方面,借市委市政府“创园林城市”和我区“小手拉大手、协力绿亭湖”的东风,我校大力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新增和补植了红叶石楠800棵,红叶石楠球10棵,龟甲冬青200棵,女贞树200棵,金森女贞1000棵,香樟30棵,绿化总面积达5500平米,绿化覆盖率达43%,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两年来所做的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觉得只有在教育局和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才能有所为,才能不至于拖整个集团工作的后腿。展望今后,我们也只有沿着教育局和集团领导决策的指引,才能顺势而上,成为集团的新鲜血液和新秀力量。如何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跨越呢?我们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拉伸发展短板,坚持文化强校。通过集团几次文艺汇演的考查,虽小有突破,但离集团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必须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必须敢于创新,拿出的节目要能让人眼前一亮,要能成为经典的精品。
思考二:跟紧集团节奏,坚持精致管理。思想上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机制上做好与集团的无缝对接,把集团的质量要求作为行动指南,继续在内务管理上狠下功夫,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
思考三:融入集团发展,坚持规模效益。集团的发展就是一次次抓住了壮大的机遇,坚持规模效益两手抓。我校要深化融入集团的发展,可在确保育人质量和效益第一的前提下适度壮大力量,为集团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思考四:加强互动交流,坚持科研先导。名校离不开名师的支撑,有实力的学校离不开智力的支撑。从集团聚集了一大批名师执教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我们今后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名师的引领。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交流的机制,让集团的名师通过各种活动来我校传经送宝,加大科研力度,迅速培养出一批精业务、能指导、有成果的教学骨干,打造名师团队。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高举传承“解放路精神”的旗臶不动摇,顺势而上,推动南苑再发力,才能不辜负组织与领导的殷切希望,才能不辜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信赖与期待,才能守好亭湖区教育的南大门!
第二篇:积极财政政策再发力
积极财政政策再发力
2013年3月7日 来源:经济日报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和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积极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操作,主要表现为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以及扩大财政赤字来刺激社会总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及时调整政策取向,通过扩大和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基调——积极而为“组合拳”
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
尽管受到财政收入增长回落的不利影响,2012年,我国财政政策继续延续积极基调,加大了支出力度和结构性减税力度,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多举措促进投资及外贸稳定增长。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12年呈现出更加积极、更有重点、更注重结构调整等特点。
不撒胡椒面,不搞一刀切。2012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突出重点支持和结构调整。一方面,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文化、中心区域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结构性减税步伐也有所迈进。
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在2012年得以有效发挥。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综合平衡,将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与扩大出口、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将短期调控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相结合。进而加强了财政的科学化管理,合理把握住政策的实施力度与节奏,将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控制在安全水平,保持了财政稳健运行和可持续性。
2013年,在财政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发力,通过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继续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以营改增为着力点的税制改革将逐步完善,包括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适当降低部分能源资源和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等。
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按照“突出重点,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增加对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节约行政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
亮点——支出重在“惠民生”
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坚持民生优先,大幅度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二以上。
具体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007年的3.12%提高到2012年的4%,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在制度上基本得到解决。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5年累计2.52万亿元,年均增长29.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年基本建成1800多万套,覆盖面提高到12.5%;农村危房改造竣工900万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1.3亿60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支持就业和创业力度不断加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初步形成。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3年,对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将继续扩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领域的财政保障力度将不断加大。2013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5712.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6%;用在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7150.03亿元。
纵深——管好用好“钱袋子”
只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管好用好“钱袋子”,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财政体制方面,要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营改增进程研究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等。
在预算制度方面,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包括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继续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等。
在税制改革方面,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促进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包括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将部分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积极构建地方税体系;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此外,还将继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如加强重大民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一些地方违法违规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逐步将地方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强监督检查,保障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财税政策有效落实,建设稳固、可持续的国家财政。
第三篇:改革再发力
改革再发力
新一轮改革深化的蓝图已经出台,“六十条”顶层设计的构想已经明晰,我们正疾步踏上一条崭新的起跑线。
如何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敷衍应付,真正将构想付诸实践,让蓝图融入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难关需要跨越。
改革30多年一路走来,危机逼进而非利益诱致是其显著的特征。底层与生活贫困的抗争,公民对权利保障的求索,企业与国际规则的接轨,政府对转型危机的警醒,都在倒逼着改革艰难前行。
我们自应呵护这种倒逼的力量。如今,我们已经拥有共识怀揣蓝图踏上新的改革起跑线迈开万里长征又一步,更需要激发强大的推动力量,加快突破既有的利益屏障。
政治的权威是一种推力。顶层设计,强势推动,是新一轮改革的鲜明特色。行政改革是焦点,也是攻坚。简政放权,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过去附着在行政审批、资源配置上面的种种寻租的空间、职务的特权,将要被彻底动摇,被大大压缩。
但是,触及灵魂难,触及利益更难。多龙治水各自为政,跑冒滴漏阳奉阴违,“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再坚硬的改革举措,也有可能被化解于无形。在中国的现实权力体系下,借重政治权威,在顶层设计高层主导中强势推动,有助于超越部门利益,克服官僚主义障碍,保证改革政令畅通,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催生新型的治理体系,自然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改革抉择。循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路径而转换而强化的政治权威,还是十分宝贵的政治优势和改革资源。
听高层的改革声音:“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义无反顾、一抓到底”。
这一串串朴实的改革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看中央的改革部署:阵容强大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地及时跟进,项目化、责任化提出改革清单,分解改革任务。这一系列坚定的改革动作,真抓实干,蹄疾步稳。
法治的规范也是一种推力。于法有据,依法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政治宣示。改革伊始,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勇于解放思想,解放思维,敢于挑战陈规陋俗,打破框框套套,在旧有的制度束缚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今天,我们已经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大力强化法治中国的执政理念,全面深化改革,自应以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推进。
法治对改革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导引。据以矫正改革的随意化、选择性、运动式,保障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它是一种锁定。将改革探索中有效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沉淀下来,适时转换为定型的制度和刚性的法制。
过去,不少改革决定写得都好,但遗憾的是,每一次落实总会遇到一些折扣。不少改革新政振奋人心,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愿,或停顿回潮,得而复失,或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其深刻的教训就在这里。它也是一种规制。
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破除坚固的利益藩篱。前不久,国务院部署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晒”出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无疑,这是政府的一场“透明革命”。
“权力清单”的公布必将带动政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进。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是为了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
民众的参与,是一种更其深厚的推动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是新一轮改革最重要的价值导向。
政治的权威,不能替代民众的作为。上下紧密呼应良性互动,才是改革的大道。缺失民众踊跃的参与、自主的创造,很难保障改革实践与民众意志的全面契合,很难保障改革成果为广大民众公平分享。
法治的规范,也不能缺失民主的支撑。民主是法治的力量源泉,只有充分发展民主才能制定符合人民意志的法律,才能确保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缺乏群众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很多法律有可能成为一纸公文。
激发民众参与的改革力量,首要的是畅通民意的表达,拓展更宽阔的公共平台,建立更多样的表达渠道。同时,还要呵护民力的生长。缺乏组织化、社会化的孤立的弱势个体,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多元社会的利益博弈,无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往往gkz6.net难以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治理。民力的生长,就是社会合作的培育和民主政治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尊重民众的创造。遥想当年,家庭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广大农民伟大的壮举照亮了中国改革的天空,推涌出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当然,今天已非改革的初始阶段,利益在分化,动力在消长,主题在深入,更需要顶层设计、政治权威、法治规范的推动。但是,改革毕竟是亿万民众的伟大事业,动员、支持、引领全社会力量积极地投身改革,正是新一轮改革全面深化的根本保障。
起跑决定后程。在倒逼中发力助推,改革当有更迅疾的起跑。
第四篇:调节收入分配,2017年再发力
调节收入分配,2017年再发力
鲁洲(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
年03月20日 02 版)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定了8大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将此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就更容易理解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角色,即着力健全促进机会均等的体制机制,对调节收入分配而言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收入分配长期以来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尽管这有助于缓解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职业、地域、能力、机会等微观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分配制度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收入差距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调节收入分配就成为政府施政的重点工程之一。
稳增长是大前提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高于人均GDP增速0.2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6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缓解。
不过,用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来看,2016年我国是0.465,比2015年高出0.003,虽然2012年到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474、0.473、0.469、0.462,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有关方面调查,2016年我国居民基尼系数略微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一部分低收入者养老金的收入增速略有放缓,二是农村一部分只靠粮食生产收入为主的居民,由于粮价下跌,收入略有减少。
上述现象和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大环境有密切关系。正因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将GDP增速定在6.5%左右,并争取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结果;在供需方面,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以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在宏观调控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等等。这些目标或措施,都是为了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用稳增长来为惠民生进而为调节收入分配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精准施策重实效
“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句话,为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政策依据。2017年政府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比2016年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
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这些措施涉及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学有所教等方方面面,针对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将惠民生落到实处、讲究实效,都会对调节收入分配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机会均等更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这句话虽然是直接针对“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言的,但同样对调节收入分配有积极意义。一个固化的社会,缺乏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纵向流动的正常渠道,将会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能够给勤劳致富的人提供难得的契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使每个人都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国务院3月1日对外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定了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8大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每个清单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指导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确定了政府的兜底责任,其核心就是促进机会均等。将此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就更容易理解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角色,即着力健全促进机会均等的体制机制,对调节收入分配而言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调节收入分配涉及诸多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好;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标志性体现。
第五篇:井冈山精神传承人 推动医院大发展
做井冈山精神传承人 推动医院大发展 ——学习井冈山精神心得体会
北碚区红十字医院 何治亮
我带着一种崇敬和向往再次来到天下第一山—井冈山,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点燃星星之火的一盏明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通过到井冈山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瞻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大家一路行程,一路深深的感动,亲身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那种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境界上得到了提升,心灵上受到了洗礼。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在1927年10月—1929年2月的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斗争中培育的,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切实把学习井冈山精神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打造‚一极两区、建设幸福北碚‛,促进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当中来,投入到新医改,农村卫生改革的发展上来,投入到落实区委十届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目标上来。结合岗位实际学习井冈山精神,做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人,我决心从以下四个方面,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推动澄江镇中心卫生院大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坚定信念,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象革命前辈那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地承担起我们肩负的责任,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以病人为中心,科学发展、造福百姓上来。当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直面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白色恐怖和血 腥‚围剿‛,在中国革命面临着生死考验的严峻时刻,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信念,而是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强有力的声音,从理论上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并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正是有了他们坚定的信念,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艰难险阻,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关键得益于我们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拚搏。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期盼还很高,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党员干部的冲击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切实感受井冈山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三个代表‛,树立科学发展观,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把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第二,开拓创新,敢于探索新思路。在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实际,独辟蹊径,向反动派统治势力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翻开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新篇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实创新、九死不悔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实践证明,什么地方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好,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好,什么地方的建设就搞得好。现在,我们基层医院面临新医改,就是要把井冈山精神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农村卫生特色的发
展之路。我们医院经过建院五十多年的发展,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卫生院走到今的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这是走了一条具有澄江特色的‚三位一体‛澄江模式,农村卫生改革发展之路,这条路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目前,作为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正处在新医改二次腾飞的关键时刻,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的解决,如果靠老路子、老经验、老办法,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既继承前人又敢于突破,既借鉴院外经验又不照搬院外模式,勇于在创新中实现突破,使我们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更好地‚腾飞‛。
第三,固本强基,夯实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明确提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特别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全国解放以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执政的新考验面前进一步得到了加强。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要真正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真正成为教育和监督所有党员的组织,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工
作任务的完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越是改革开放,越是风险和挑战增多,越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建设,固本强基,夯实基层组织,不断提高执政水平,犹为重要。作为一名基层党建工作者,我将结合新医改工作岗位和医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针对卫生院基层党支部的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井冈山精神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克服薄弱环节,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有新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突破,作风建设有新进展,从而为完成全院各项工作迈出新步,夯实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新局面。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围剿‛,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山上。但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井冈山精神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是农民的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深深懂得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在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认真地去完成每一件任务。很多人不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认为现在都进入小康社会了,难道还要吃糠咽菜。其实,艰苦奋斗的含义是非常深刻 的。它体现在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中。回想当年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院支部广大党员干部的‚拓荒牛‛精神。近年来,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觉得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讲排场、摆阔气,享乐主义悄然抬头。有些人有了一点点小的成绩,就会自满;有些人为群众办了一些事情,就会摆架子;有些人有钱了,就要挥霍。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人就没有斗志,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很多机遇挑战。我们要发展,要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因此,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时刻牢记井冈山精神,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发扬北碚卫生精神,‚民生为本,仁爱济病,敬业优业,创新图强‛,不断塑造新一代‚勤奋牛‛形象,为打造全市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把医院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二0一0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