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平法院调研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特点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昌平法院调研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特点
作者:田雅娟
近期,昌平法院受理并审结了多起外来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生活中受伤致残、致死的人身伤害赔偿案件。昌平法院经调研发现,该类案件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父母未尽到完全监护责任、安全意识差成为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过分忙于工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未成年子女的安全教育,父母未尽到安全监护责任成为事故发生的一项原因。如在一起幼童坠楼致死案中,法庭经审理查明,该幼童在长达20多分钟的时间内处于无人监管、看护的状态。
二是未成年子女所受伤害较为严重。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欠缺足够的安全意识,在受到伤害时,伤势往往更为严重。此类案件中,除了幼童摔伤致死案外,还有幼童被严重烧伤甚至致残的案件。
三是被诉人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且无赔偿能力。该类案件中,被诉人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经济状况较差,无力承担受害者的医疗费。
四是案件调解难度较大,受害者家属易对法院工作不满。该类案件中,受害者家属往往情绪激动,案件调解难度较大,且受害者大多需要另行起诉要求被告承担后续治疗费用。在医疗费用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受害者家属容易对法院工作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上访、信访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昌平法院提出以下对策:一是积极做好受害者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开通快速立案、快速审理的绿色通道,尽快审结案件,并积极引导原告方当事人通过申请先予执行,解决急需医疗费用的问题;二是加强与政府、社区居委会、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调工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作,通过组织安全培训、开展安全保卫知识宣传等措施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及安全教育力度。
第二篇:昌平法院调研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调解难的原因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昌平法院调研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调解难的原因
作者:刘洋
2010年昌平法院共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类案件1486件,其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1013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有81件,调解率仅为8%;而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案件的调解率约为22%,前者远低于后者。经调研发现,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调解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事故当事人难寻,庭审时被告常缺席。交通事故发生后,多数当事人在第一时间都忙于急救,仅简单地获得肇事者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却忽视了获取其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等更多详细信息。原告在治疗终结后诉至法院时,许多被告已经难以找寻,法院无法以直接送达或邮寄等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不得不采取公告的方式送达。被告缺席庭审,导致调解工作无法进行。
第二,非死即伤,双方当事人敌对情绪严重。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里,受害人非死即伤,原告方情绪较为激动,而事故双方当事人在事故解决过程、伤者治疗过程及赔偿协商过程中也已经积累了很多矛盾。于是法庭审判成了当事人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刻。许多当事人不再以解决纠纷为诉讼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斗气。这样的敌对情绪为审判人员的调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第三,怕担责任,保险公司拒绝调解结案。由于交强险人身损害类赔偿限额高达十一万元,要远高于财产损失限额二千元,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人一旦参与法院人身类案件的调解,就意味着其要对保险公司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代理人在此类案件庭审时,往往态度比较慎重,有的代理人甚至表示拒绝调解,希望法官能够以判决结案。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调解中的难点,该院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当事人能够顺利达成调解协议:
一是在庭审前,由法官助理先行与身处京外的被告或与原告缺乏沟通的被告进行联系,明确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纠纷,消除当事人对于诉讼的恐惧与不解,解除当事人对诉讼的忧虑,使当事人能够积极应诉。
二是法官在与当事人接触过程中,准确把握争议焦点,引导当事人将注意力转移向矛盾的解决而非互相斗气。
三是法官在审判时,尊重保险公司意见,使调解始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让当事人的权益都得到充分的保护。对于保险公司同意理赔的部分,可以达成部分调解协议,其有所保留的部分,可以以判决结案,从而调判结合,以最合理、最高效的方式化解纠纷。
第三篇:昌平法院调研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类型和特点
昌平法院调研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类型和特点
作者:安玉霞 于广丹
昌平法院对近4年农村涉诉信访案件进行调研,发现农村涉诉信访案件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10%。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其中,因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主要是村民对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满,信访要求村委会返还承包的土地或对其进行经济补偿;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信访人大多要求村委会发给相关的土地经营权收益。
二是相邻关系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31%,主要由两种纠纷引发:一是因通行、采光、排水等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这类案件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质往往是宅基地权属问题,败诉一方信访的目的是要求法院将案件所涉宅基地确认为其所有;二是相邻关系纠纷引发的连带次生性案件,如双方在相邻关系纠纷发生后,出现打架等非理性行为,进而引发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类民事案件、不服治安处罚决定类行政案件,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三是拆迁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11%,主要由两类纠纷引起:一类是因村民不按时搬迁和腾退土地而引发的开发商与村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村民起诉政府,要求确认政府的拆迁行为违法的行政案件。虽然这两类案件的表现形式和信访人的信访理由各不相同,但信访人的信访原因都是对拆迁补偿数额不满,信访诉求均为要求增加拆迁补偿款。
四是房屋权属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19%,主要包括析产继承纠纷、房屋所有权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及其他涉及房屋的纠纷。这类案件中,很多案件争议的房屋已经破旧不堪,房屋本身的价值并不高,败诉方信访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进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因为宅基地的面积是拆迁中最重要的补偿标准。
五是其他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29%。涉及的纠纷类型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劳动争议引发的信访案件、涉及村民待遇的信访案件、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承揽合同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及其他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
经调研分析,该院认为农村涉诉信访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原审案由多,具有利益隐蔽性。在所调研的农村涉诉信访案件中,原审案由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分家析产纠纷、拆迁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多种类型。但大部分农村信访案件实质上均由土地利益增值所引发。
二是类似案件多,易产生示范效应。农村地区,由于土地承包、村民待遇、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涉及的村民范围较广,一个村内类似案件较多。一人信访后,其他类似案件的当事人都持观望或者效仿的态度,案件的处理结果易产生示范效应。
三是信访积案较多,化解难度大。农村涉诉信访案件因其涉案内容复杂,属于信访案件中较难化解的类型,在调研案件样本中,化解的案件约占一半,部分案件因历史遗留等问题成为积案,化解难度较大。
第四篇: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日益成为黄岩社会事业发展的难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企业老板等方方面面的建议意见。并赴外地察取经,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区政府曾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研究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切实承担起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重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辟各种渠道,以全是制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同时规范管理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各中小学把接收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外来务工子女与当地子女混合编班,统一施教,镇东小学还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提出教育对策措施,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在我区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如今年东浦中学安徽籍初三学生李波中考成绩717分,他回老家中考得了状元。
据统计,目前我区外来务工人员约为xx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xx%,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少年儿童xx 人,主要分布在城区、澄江、枫水、江口、高桥等地,其中公办学校接纳xx人(小学xx人,初中xx人),占 xx%,占我区公办学校学生总数的 xx%;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 xx人,占总数的xx %。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前来我区参加经济建设的外来人口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龄儿童也将保持一种增长的状态,据调查统计,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本地生源增长只有 %,而外来生源增长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位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紧张的状态。主要原因是:一是现有公办学校原设计规模过小,小学少的只有12个班级,多的也不超过 个班级。二是现有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三是城区房地产开发过快,而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适龄学童的增长不协调,导致学位紧张。
外来人口的增长,在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困难与问题。一是增加了公办学校解决学位的压力。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公办学校因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超出学校原有的设计规模,扩大班额数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学校超负荷运转。如东城镇东小学原设计规模为12班,由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得不扩大到15班,且平均每班68—70人。二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外来务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家长文化素质较差,家庭教育相对薄弱,此类学生的思想品质,纪律表现和学习积极性都不如本地学生。而且受家庭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此外因班额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办学经费不足。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办学经费主要由办学单位承担。按现行的收费规定,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小学收取xx元(含杂费),初中收取600元(含杂费),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了主动减免政策,这些收费根本无法支付代课教师的工资以及学校的办公经费。
二、我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做了一些工作,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统一。教育内部的认识还未达到创造条件开放所有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程度。教育外部就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氛围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家庭状况的不同,怕子女在心理上受歧视,不愿送子女到当地公办学校上学的家长不同程度存在。
2、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如公安、劳动、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对流动人口及子女的总体情况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特别是存在为数不少的流动人员,他们结构复杂,居住分散,来去自由,有关部门更是难以把握他们的行踪。即使进入政府监管的流动人员,有关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渠道。
3、经费投入急需加强。近年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不足,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没有安排专项经费。对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的建设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力度不大,解决他们的教师编制困难。区、镇两级政府及其它职能部门缺少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一些地方校网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出现被擅自侵占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损。
4、管理尚需规范。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个新生事物,缺乏规范的日常管理。特别是保障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出现的非法办学行为是“堵”还是“疏”,显得手足无措,有些慌乱。个别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通风采光不足,场地阴暗潮湿,缺乏安全意识,安全隐患很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显,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考虑的不多。这些学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学生花名册,只有学生及其家庭简况的临时记录单。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对策措施
针对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特点,根据调研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一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流入地政府责任。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不是一种恩赐,不是一种额外负担,也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流入地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经济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留住孩子,就可以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就可以有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只有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热忱投身黄岩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区建设。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也是直接或间接的纳税人,他们不但应当得到与城里纳税人同等的待遇,而且作为弱势群体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必须得到维护。三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如果我区流动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法入学受教育,散落在社会上,不但给家庭带来问题,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如果让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受教育,就能化不稳定因素为稳定因素和进步因素。四是区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有关办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必须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早日出台有关办法,明确有关政策界限和操作方法,在制度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是关系到黄岩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事,应该把这项工作提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同时把它视为更高层面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适应入世新形势,尽快实现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齐抓共管,积极探索符合外来务人员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办法或模式。要切实整合各方面力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确保其子女按时入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与公安、税务、工商、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派出所、居委会联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面调查摸底,弄清实际情况,使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化、有序化、法制化。首先,要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制度,由公安部门登记注册,建立完备的流动人员信息资源库。其次,各街道、乡镇要定期对辖区内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变动情况。第三,举办民工子弟学校,除了对举办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外,对办学条件要提出明确要求。简易学校的设施条件可以酌情放宽。必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规定选用教材,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学生食宿或车辆接送的,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卫生、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审批,并提供有效证明。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具有“文化亲和力”的环境中成长,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求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同时公办学校由于学额、经费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全部接纳外来民工子女,因此目前各类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有生存的空间。应当说,民工子女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倾注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构筑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空间。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管理范畴,并在教学研究、质量考核、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强指导,提高此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年审制度,逐步完善对此类学校(班)的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规范办学行为。第四,对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并未经批准的非法办学点,要坚决取缔。在取缔过程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及时妥善地安置、分流学生,以避免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第五是对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只要班级有学额”、“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单独建立学籍档案,入学时先建临时学籍,另外造册,学生转学时,学校出具证明并可由学生带走学籍,学生学业期满,学校可根据其毕业成绩,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
3、广开渠道,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区政府应统筹协调、整体规划,采取多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一是“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不能变,即“主渠道”是鼓励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有责任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服务。要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尽量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要切实负起责任,要确定本地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对在我区居往达三年以上的,凭暂住证、户口簿、计划生育出生证明、务工合同,实行市民待遇,免收借读费,外来务工子女想择校的,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可采取混合编班,或专门办民工子女班,积极鼓励优质学校举办以民工子女为对象的分校。二是可以将城区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中部分闲置校舍、设施或经布局调整空余的学校,提供给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使用。三是要适度发展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即以“民办”学校为补充。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适度发动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允许异地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社会力量以跟踪办学等方式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班),但必须经当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申办民工子女学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想短期内达到公办学校的水平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解决有的问题,再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对东城、西城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举办好的学校暂时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鼓励民间举办一些基本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可以采取民间办学,也可以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办学压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学校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安全、食品卫生等事故或举办者携款逃逸事件的发生。
4、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这是第一渠道。目前,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是不够的,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没有专项经费。所以要增加对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还要对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实行奖励,以奖代补。二是允许民办民工子弟校按一定的成本收费,实行备案制。三是公办学校中对不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可按规定分学期收取一定的借读费,但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也要主动实行减免。可试行“教育券”制度,即委托某个机构(如户籍管理部门)向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民工子弟学校可凭收取的“教育券”向有关部门领取等值的专款补充办学经费。“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采用政府财政拨一点、外来人员出一点、用人单位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四是要从机制上做文章。整所学校为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或以民工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可积极采取改制的办法,按照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来搞活学校的管理。五是要提倡社会的捐资办学。大力提倡机关、企事业、社会及公民个人向民工子女学校捐资助学。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必将成为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题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必将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五篇: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日益成为黄岩社会事业发展的难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企业老板等方方面面的建议意见。并赴外地察取经,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区政府曾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研究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切实承担起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重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辟各种渠道,以全是制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同时规范管理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各中小学把接收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外来务工子女与当地子女混合编班,统一施教,镇东小学还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提出教育对策措施,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在我区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如今年东浦中学安徽籍初三学生李波中考成绩717分,他回老家中考得了状元。
据统计,目前我区外来务工人员约为xx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xx%,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少年儿童xx 人,主要分布在城区、澄江、枫水、江口、高桥等地,其中公办学校接纳xx人(小学xx人,初中xx人),占 xx%,占我区公办学校学生总数的 xx%;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 xx人,占总数的xx %。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前来我区参加经济建设的外来人口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龄儿童也将保持一种增长的状态,据调查统计,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本地生源增长只有 %,而外来生源增长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位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紧张的状态。主要原因是:一是现有公办学校原设计规模过小,小学少的只有12个班级,多的也不超过 个班级。二是现有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三是城区房地产开发过快,而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适龄学童的增长不协调,导致学位紧张。外来人口的增长,在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困难与问题。一是增加了公办学校解决学位的压力。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公办学校因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超出学校原有的设计规模,扩大班额数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学校超负荷运转。如东城镇东小学原设计规模为12班,由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得不扩大到15班,且平均每班68—70人。二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外来务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家长文化素质较差,家庭教育相对薄弱,此类学生的思想品质,纪律表现和学习积极性都不如本地学生。而且受家庭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此外因班额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办学经费不足。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办学经费主要由办学单位承担。按现行的收费规定,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小学收取xx元(含杂费),初中收取600元(含杂费),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了主动减免政策,这些收费根本无法支付代课教师的工资以及学校的办公经费。
二、我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做了一些工作,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统一。教育内部的认识还未达到创造条件开放所有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程度。教育外部就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氛围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家庭状况的不同,怕子女在心理上受歧视,不愿送子女到当地公办学校上学的家长不同程度存在。
2、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如公安、劳动、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对流动人口及子女的总体情况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特别是存在为数不少的流动人员,他们结构复杂,居住分散,来去自由,有关部门更是难以把握他们的行踪。即使进入政府监管的流动人员,有关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渠道。
3、经费投入急需加强。近年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不足,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没有安排专项经费。对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的建设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力度不大,解决他们的教师编制困难。区、镇两级政府及其它职能部门缺少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一些地方校网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出现被擅自侵占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损。
4、管理尚需规范。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个新生事物,缺乏规范的日常管理。特别是保障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出现的非法办学行为是“堵”还是“疏”,显得手足无措,有些慌乱。个别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通风采光不足,场地阴暗潮湿,缺乏安全意识,安全隐患很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显,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考虑的不多。这些学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学生花名册,只有学生及其家庭简况的临时记录单。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对策措施
针对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特点,根据调研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一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流入地政府责任。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不是一种恩赐,不是一种额外负担,也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流入地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经济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留住孩子,就可以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就可以有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只有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热忱投身黄岩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区建设。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也是直接或间接的纳税人,他们不但应当得到与城里纳税人同等的待遇,而且作为弱势群体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必须得到维护。三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如果我区流动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法入学受教育,散落在社会上,不但给家庭带来问题,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如果让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受教育,就能化不稳定因素为稳定因素和进步因素。四是区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有关办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必须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早日出台有关办法,明确有关政策界限和操作方法,在制度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是关系到黄岩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事,应该把这项工作提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同时把它视为更高层面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适应入世新形势,尽快实现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齐抓共管,积极探索符合外来务人员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办法或模式。要切实整合各方面力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确保其子女按时入学。教育行政
部门和学校要主动与公安、税务、工商、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派出所、居委会联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面调查摸底,弄清实际情况,使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化、有序化、法制化。首先,要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制度,由公安部门登记注册,建立完备的流动人员信息资源库。其次,各街道、乡镇要定期对辖区内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变动情况。第三,举办民工子弟学校,除了对举办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外,对办学条件要提出明确要求。简易学校的设施条件可以酌情放宽。必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规定选用教材,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学生食宿或车辆接送的,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卫生、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审批,并提供有效证明。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具有“文化亲和力”的环境中成长,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求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同时公办学校由于学额、经费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全部接纳外来民工子女,因此目前各类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有生存的空间。应当说,民工子女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倾注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构筑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空间。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管理范畴,并在教学研究、质量考核、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强指导,提高此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年审制度,逐步完善对此类学校(班)的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规范办学行为。第四,对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并未经批准的非法办学点,要坚决取缔。在取缔过程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及时妥善地安置、分流学生,以避免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第五是对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只要班级有学额”、“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单独建立学籍档案,入学时先建临时学籍,另外造册,学生转学时,学校出具证明并可由学生带走学籍,学生学业期满,学校可根据其毕业成绩,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
3、广开渠道,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区政府应统筹协调、整体规划,采取多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一是“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不能变,即“主渠道”是鼓励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有责任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服务。要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尽量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要切实负起责任,要确定本地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对在我区居往达三年以上的,凭暂住证、户口簿、计划生育出生证明、务工合同,实行市民待遇,免收借读费,外来务工子女想择校的,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可采取混合编班,或专门办民工子女班,积极鼓励优质学校举办以民工子女为对象的分校。二是可以将城区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中部分闲置校舍、设施或经布局调整空余的学校,提供给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使用。三是要适度发展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即以“民办”学校为补充。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适度发动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允许异地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社会力量以跟踪办学等方式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班),但必须经当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申办民工子女学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想短期内达到公办学校的水平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解决有的问题,再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对东城、西城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举办好的学校暂时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鼓励民间举办一些基本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可以采取民间办学,也可以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办学压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学校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安全、食品卫生等事故或举办者携款逃逸事件的发生。
4、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这是第一渠道。目前,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是不够的,没有列入议
事日程,没有专项经费。所以要增加对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还要对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实行奖励,以奖代补。二是允许民办民工子弟校按一定的成本收费,实行备案制。三是公办学校中对不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可按规定分学期收取一定的借读费,但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也要主动实行减免。可试行“教育券”制度,即委托某个机构(如户籍管理部门)向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民工子弟学校可凭收取的“教育券”向有关部门领取等值的专款补充办学经费。“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采用政府财政拨一点、外来人员出一点、用人单位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四是要从机制上做文章。整所学校为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或以民工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可积极采取改制的办法,按照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来搞活学校的管理。五是要提倡社会的捐资办学。大力提倡机关、企事业、社会及公民个人向民工子女学校捐资助学。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必将成为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题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必将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