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平法院调研股东抽逃注册资金案件的执行困难
昌平法院调研股东抽逃注册资金案件的执行困难
作者:曹元元
昌平法院经调研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注册资金导致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的案件执行难度较大,其原因是:
第一,执行部门难以掌握确切证据认定抽逃资金行为。股东抽逃注册资金的行为复杂,抽逃资金的方式多样,采用的账户处理方式也日趋灵活,使得违法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申请执行人和执行部门都难以掌握确切的证据,难以对股东抽逃资金的行为作出认定。第二,执行工作难以得到被执行人的配合。在审查被执行人是否存在抽逃注册资金的情形时,执行部门往往需要被执行人提供公司账簿、账册并聘请专业审计人员进行核实,但被执行人往往会百般拖延阻挠,严重阻碍了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三,执行过程中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对追加抽逃注册资金的股东为被执行人,法律法规仅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对于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认定未规定构成要件,对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缺乏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规范,使司法实践缺乏可操作性。
针对以上问题,该院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完善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相关的法律规定,通过制定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当公平的司法秩序;二是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全面掌握被执行人经营状况及资金流向情况;三是加强讨论交流和调研学习,及时总结被执行人抽逃注册资金的各类情形,有针对性地采取执行措施和有效的执行策略、方法。
第二篇:对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执行案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锦江法院对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执行案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锦江区法院发布时间:2006-11-10 11:11:56
一、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案件的类别和特点
(一)虚实结合的手段,骗取工商登记。该院审理的26件案件中有15件提供虚假的验资材料,或与验资机构串通作假;有7件以实物出资的虽然提供的真实验资材料,但始终不作产权过户处理;有4件验资材料全部真实,实物、资金也全部到位,但申请人在通过注册后不久即抽逃注册资本。
(二)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范围复杂。26件案件中,当事人涉及银行的有2件,涉及审计事务所的有9件,涉及中介机构的有6件,涉及公司职员的有11件。
(三)虚假注册资本,增大了案件的执行难度。26件案件中,抽逃注册资金的有10件,注册资金不实的有16件。因前述两种情况的存在,公司面临债务纠纷时,一般都是空壳公司,常常导致执行条件缺乏,执行难度增大。
二、引发该类案件的原因
(一)验资审计机构的工作疏漏。验资审计机构在验证出资证明材料时,由于疏忽大意或虚假审验,确认虚假出资证明材料,从而让申请人轻易骗取验资报告,达到注册目的。
(二)中介机构、审计师事务所无视职业道德。部分中介机构、审计师事务所帮助申办公司注册的中介机构违规操作,在明知申请注册手续不符的情况下,与银行工作人员勾结弄虚作假,完成审验手续;或协助申办人验完资后即抽回注册资金,并从中收取借资费用,导致许多毫无经济实力的公司成立。
(三)公司缺乏诚实经营理念。涉及抽逃资金、注册资金不实的公司都存在经营动机不纯,缺乏诚信经营理念的情况。有的从公司的注册就用提供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等手段骗取注册资格,或者只提供真实的出资资料,但不办理产权转移,随时为躲避债务打好基础。
(四)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在涉及抽逃资金的案件中,因公司内部管理混乱,股东随意抽逃注册资金。还有的公司干脆采用虚假手段成立子虚乌有的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成为实体公司的挡债盾牌,债务产生时,面对债权人的只有一个空壳公司。
(五)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由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未对公司注册验资关口形成有效监督,导致银行人员违规操作,不对申请人注册资格和材料进行严格的审验,或与中介机构合谋作假,致使“皮包公司”的诞生。
(六)工商登记部门只对注册申请人提供的资本材料进行书面形式审查。目前相关规定没有要求工商登记部门查明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现实中都只是书面审查验资材料是否齐备,进行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这就给那些作假者提供了机会。
三、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法律权威,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对刑法中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等相关罪名的法律宣传,使社会公众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已构成犯罪的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体现刑罚的警示功能。
(二)完善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可通过建立中介机构信誉档案、违规禁止从业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处罚机制,从而打击扰乱工商验资登记的不法行为。
(三)强化银行验资环节监督。最高法院相关通知规定,出具虚假资金证明的银行在原债务人不能偿还的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偿还责任。为了防止银行个别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银行系统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防患于未然。同时,可考虑对提供虚假资金证明的银行提起诉讼,判令其对债权人承担偿还责任。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可能查实验资材料的真实性。由于作假验资的情况复杂,工商部门只进行书面审查和形式审查是不够的。应赋予工商行政人员相应的职权,建立相应的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质审查,具体查实验资材料的真伪,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虚假公司的成立。
(五)依托审判、执行示范性案例,统一审判、执行操作。虚假、抽逃注册资金的方式不同,参与其中的当事人不同,处理的措施也不同。有些可以在执行程序中变更、追加作假者为被执行人,有些则应当通过诉讼程序将作假者列为被告。司法实践中,应当公布一些优秀的示范性案例,统一判案标准和执行措施。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第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不论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登记注册前,都要按照公司章程所规定的注册资本,如实缴纳出资,既不能虚假出资,也不能随意地抽回出资。否则,违反了法律关于公司设立的规定,对于引发比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惩处。
第二,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没有交付货币、或者没有转移财产所有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是个行为选择性罪名,即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两种行为,只要具备其中的一种,即可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既虚假出资又抽逃出资,就构成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三,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或者单位。这里的公司,是指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起人,是指依法创立筹办股份有限公司的人。股东,是指公司的出资人。
第四,主观方面是故意。
要注意划清本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一,要划清本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构成本罪,必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②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那些利用假出资骗取公司登记,或者挪用一部分资金进行公司登记,登记之后,便抽逃出去的行为。这类行为的实质,是公司登记中的欺诈犯罪行为。
第二,要划清本罪与刑法第158条规定的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的不同点是:一是前者的主体是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而后者的主体范围要宽一些,还可能包括公司
登记中的其他相关人和实施人,如代理人、中介人等。二是前者发生的注册公司登记过程中和公司成立之后;而后者只发生在公司登记过程中。三是这两种犯罪在虚假出资、取得公司登记方面有交叉,在实践中应具体分析。如果虚假出资只发生在公司登记中,而且仅仅是为了骗取公司登记,应当以后罪论处;如果不仅是发生在公司登记中,而且又有抽逃注册资金的行为,则应当以本罪论处。
刑罚及量刑幅度
根据刑法第159条规定,犯本罪的,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投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对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来处罚。从目前查处的出资类违法案件来看,抽逃出资案是该类案件中的大头儿,且大多具有快、大、活的特点。快,即行为人从验资到抽资,时间间隔短,金融机构刚出具验资证明,行为人即将资金从公司账户抽出;大,即涉案金额大,行为人已不满足于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小打小闹,数字游戏越来越大,动辄上千万元;活,即掩盖抽资行为的账务处理方式多样,既有记入“应收款”、“其他应收款”账户的,也有记入“长期投资”、“基建工程”等账户的,违法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分析此类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
一是股东诚信经营理念的缺失。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注册资本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到金融机构贷款要看资本金数额,企业资质定级要看资本金数额,企业名称冠“大帽子”或成立企业集团也要看资本金数额,资本金的数目大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好处。一些不讲诚信的经营者一方面垂涎于这些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愿承担过多风险,或基于自身实力不足,于是想方设法抬高资本金数额。
二是公司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尽管公司在形式上能够有效制约股东权利,但由于家庭式企业广泛存在等原因,使得很多企业成为实质上的一人公司,公司章程、财务制度成为应付注册登记的书面工具。
外部因素包括:
一是职能部门监管手段受到一定制约。目前工商机关据以查处抽资行为的《公司法》相关法条及行政解释对抽逃出资均没有明确说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抽逃出资,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执法人员的经验判断,这就增加了案件的诉讼风险,降低了广大执法人员查办此类案件的积极性。加之工商机关不能直接到金融机构对涉案资金往来情况进行调查,影响了对案件准确定性。
二是违法操作所需资金获得便捷。行为人从验资到抽资,利用自有资金或向其他单位、个人借得款项很容易完成。一些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企业行为人提供资金便利;更有专门的注册代理机构在收取一定的费用后,为企业违法操作提供一条龙服务。
三是审计部门执业操守沦丧。尽管工商机关在年检时要求一些企业提供审计报告,但不少中介机构为追求利润,在企业委托进行的审计中“装聋作哑”,对一些明显存在抽资嫌疑的问题不予追究。
要想实现对公司注册资本的有效管理,既需要工商机关加大查处力度,又需要其他部门积极配合。
一是建立企业实力评价体系。以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为载体,按照现有的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及时收集企业资产、负债的构成及税收上缴情况,形成一个包括注册资本数额、资产负债构成及税收上缴情况等指标在内的企业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积极探索案件查办技巧。首先是寻找突破口,针对此类案件发案快的特点,执法人员应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结合到企业巡查查看验资后的银行对账单,一旦发现验资后有大额资金流出的企业,要及时展开进一步调查。这样,既免去了大量查阅审计报告、会计账册、会计凭证的繁琐,又可以抢在企业利用合法形式掩盖抽资行为之前行动。其次,确定调查重点。尽管抽资形式多样,但实质都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由于抽资企业大多采取合法形式掩盖抽资行为,资金流入公司前及流出公司后的过程调查就成为查办此类案件的关键。
三是追究协助实施违法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由于目前尚没有法律对协助实施上述违法行为者明确责任,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蔓延。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规章明确协助实施者所应承担的责任。
四是建立公司大额借出款项备案制度。针对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借口股东借款以逃避抽资责任的实际,登记机关可尝试建立公司股东大额借出款项备案制度。在公司出借给股东的资金数额达到注册资本数额的一定比例时,需向登记机关提交有关借款的资料进行备案。逾期不备案者,视同股东抽逃出资。
五是加强审计行业管理。针对一些审计单位有意无意为企业掩盖抽资行为的实际,工商机关应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促进财政部门加强审计行业管理,使审计报告真正成为工商机关对企业实现有效监管的工具。
危害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精神,各级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可以说成效相当显著。但是我们同时发现,不少地方领导甚至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人员还错误的认为上述违法行为只要没有诈骗或给社会造成直接的社会恶果,便可不予查处。笔者认为虚假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行为不仅扰乱了我们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给整个社会形成了潜在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在:
一、它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
表面上看上述行为没有给社会造成直接的恶果,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利用“两虚”行为,当事人取得了企业法人资格,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却没有此资格。丧失了企业法人应享受的高于一般企业和权利和待遇,诸如一般纳税人、各股东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等。而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平等、公平和公正条件下的竞争。
二、它给属地企业带来了信用危机
上述违法行为的主体,利用其所取得的企业法人资格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一旦在其它方面
违法违规,会使相关合作者或他人受骗上当,无疑将给当地所有企业带来信用危机。因为民间普遍流行“一篙秆打死一船人”的说法,信用危机遭受牵连难以避免。
三、它给登记机关带来了连带责任
上述违法行为的主体首先是欺骗了登记机关;同时,其主体一旦酿成赔偿、伤亡或更大的责任事故,作为把握其市场准入的登记机关,如果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实施有效监管,则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甚至是主要责任。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公司法》为什么要规定对上述违法行为应由登记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背景之一。因此,工商部门在对企业主体资格登记时,一定要认真审核材料,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要求办理登记,切不可粗心大意,让不法行为达到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工商局
警惕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案件所带来的危害
发布时间:2010-3-8 浏览数:941 次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企业的存在,一是使公司内部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欺骗了其债权人及与其发生经济往来的客户单位、用户单位、合作单位。
危害:
1、因部分企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致使国家或地方政府无法对本地企业经济实力、规模状况方面等进行全面掌握,造成有关经济统计数据失实,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从而最终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
2、涉案企业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违反了我国《公司法》确立的资本确定、资本不变、资本维持三大原则,其虚假的行为,对受害者有很大的的诱惑力和欺骗性,扰乱了正常的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市场信用机制及公平交易秩序的确立。
3、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企业的存在,一是使公司内部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公司发生经营困难,内部员工将深受其害;二是欺骗了其债权人及与其发生经济往来的客户单位、用户单位、合作单位等社会上特定的、不特定的公司合约相对人,导致这些债权人利益在债务追究中对注册资本这一唯一的担保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加这商业欺诈或利用空头公司进行诈骗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我们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增大了社会交易风险成本,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措施:
1、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诱惑,提高企业守法经营、依法出资的自觉性,起到“震慑犯罪、树立形象、教育公众、防范风险”的综合效能,从而在根本上防止违法出资行为的产生。
2、工商、验资、审计、金融等部门要确实负起责任来,应加强对公司企业的管理,不
能仅凭书面材料做表面工作,更要规范行为、落实责任,以杜绝虚假现象,才能有效地防止该类案件的高发。
3、工商部门和我们公安经侦部门要做好情报沟通,广泛收集各类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信息。要加强打击力度,不仅对涉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对涉及参与办证照的中介公司也要依法严厉打击,力争从源头堵塞该类犯罪的发生。
4、政府要加强对招商引资企业的引导和依法监管。政府部门应看到此中的漏洞,及时修改制定、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的制度、奖惩措施,杜绝虚假,从制度上确保没有漏洞、少有漏洞。对打着招商引资企业的招牌,从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厉打击,决不能让他们在经济、政治上占便宜,对参与其中的政府官员也要严惩不怠。
第三篇:法院涉行政执行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量执行案件不能得到执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案件当事人不满意,公众不满意,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平安建设。为切实解决人民法院的“执行难”,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国法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未结执行积案专项活动。我市两级法院在专项活动中,清理出一批涉行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政机关、事业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的案件(以下简称涉行政执行案件),这些案件在未结执行案件中占到一定比例。从集中清理结果来看,尽管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执行措施,但执行收效甚微,执结案件只占11%,标的额占3%。为此,市中级法院专门对全市法院此类案件作了专题调研。
一、涉行政执行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案件数量情况
截至2006年1月,全市法院清理出未结执行案件1037件,标的额3436万元,其中涉行政执行案件136件,占未结执行案件的13.1%;总标的额1156.98万元,占33.7%。具体市中级法院7件,标的额630.24万元;城区法院55件,标的额245万元;**县法院62件,标的额221.52万元;海原县法院12件,标的额60.22万元。市中院未结执行案件数量虽然较少,但标的额占全市法院54.5%,**县法院此类案件数量最多,城区法院此类案件数量和标的额也占相当一定比例,见表
(一)。
涉行政执行案件统计表
(一)法院
案件数量(件)
案件数量
所占比例
标的额(万元)
标的额
所占比例
市中级法院
75.1%
630.254.5%
城区法院
540.4%
245
21.2%
**县法院
245.6%
221.52
19%
海原县法院
8.9%
60.22
5.3%
合计
136
100%
1156.98
100%
(二)被执行人情况
涉行政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为行政机关的7件,标的额406.84万元;事业单位16件,标的额141.57万元;乡镇人民政府37件,标的额355.23万元;村委会74件,标的额252.04万元,见表
(二)。
涉行政执行案件被执行人情况统计表
(二)被执行人
案件数量(件)
案件
所占比例
标的额(万元)
标的额
所占比例
村委会
54.4%
252.94
21.9%
乡、镇人民政府
28.7%
355.4330.7%
事业单位
11.8%
141.77
12.2%
行政单位
75.1%
406.84
35.2%
合计
136
100%
1156.98
100%
(三)债务形成原因
此类案件债务形成原因具体为:因工程建设欠款形成债务45件,占33%;因垫付水费、铺设小康路、交三提五统费用、开办企业等向金融部门贷款形成债务37件,占27.29%;因经济纠纷欠款形成债务19件,占14%;因劳动关系及劳务报酬纠纷形成债务14件,占10.3%;因土地补偿款纠纷形成债务11件,占8%;其他原因形成债务10件,占7.5%,见表
(三)。
涉行政执行案件债务情况统计表
(三)债务形成原因
案件数量
占全部案件比例
工程建设欠款
“普九”建设(12件)
小康路建设(16件)
办公楼建设(17件)
33%
小计45件
贷款
(主要用于垫交水费、修小康路、交三提五统费用等)
37件
27.2%
经济纠纷欠款
19件
14%
劳动、劳务欠款
14件
10.3%
土地补偿费
11件
8%
其他
10件
7.5%
合计
136件
100%
二、涉行政执行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乡村两级债务占较大比例
从被执行主体来看,被执行人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其中以村委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数量最多,占到54.5%。乡镇人民政府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昌平法院调研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调解难的原因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昌平法院调研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调解难的原因
作者:刘洋
2010年昌平法院共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类案件1486件,其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1013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有81件,调解率仅为8%;而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案件的调解率约为22%,前者远低于后者。经调研发现,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调解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事故当事人难寻,庭审时被告常缺席。交通事故发生后,多数当事人在第一时间都忙于急救,仅简单地获得肇事者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却忽视了获取其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等更多详细信息。原告在治疗终结后诉至法院时,许多被告已经难以找寻,法院无法以直接送达或邮寄等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不得不采取公告的方式送达。被告缺席庭审,导致调解工作无法进行。
第二,非死即伤,双方当事人敌对情绪严重。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里,受害人非死即伤,原告方情绪较为激动,而事故双方当事人在事故解决过程、伤者治疗过程及赔偿协商过程中也已经积累了很多矛盾。于是法庭审判成了当事人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刻。许多当事人不再以解决纠纷为诉讼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斗气。这样的敌对情绪为审判人员的调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第三,怕担责任,保险公司拒绝调解结案。由于交强险人身损害类赔偿限额高达十一万元,要远高于财产损失限额二千元,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人一旦参与法院人身类案件的调解,就意味着其要对保险公司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代理人在此类案件庭审时,往往态度比较慎重,有的代理人甚至表示拒绝调解,希望法官能够以判决结案。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调解中的难点,该院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当事人能够顺利达成调解协议:
一是在庭审前,由法官助理先行与身处京外的被告或与原告缺乏沟通的被告进行联系,明确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纠纷,消除当事人对于诉讼的恐惧与不解,解除当事人对诉讼的忧虑,使当事人能够积极应诉。
二是法官在与当事人接触过程中,准确把握争议焦点,引导当事人将注意力转移向矛盾的解决而非互相斗气。
三是法官在审判时,尊重保险公司意见,使调解始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让当事人的权益都得到充分的保护。对于保险公司同意理赔的部分,可以达成部分调解协议,其有所保留的部分,可以以判决结案,从而调判结合,以最合理、最高效的方式化解纠纷。
第五篇:昌平法院调研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类型和特点
昌平法院调研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类型和特点
作者:安玉霞 于广丹
昌平法院对近4年农村涉诉信访案件进行调研,发现农村涉诉信访案件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10%。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其中,因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主要是村民对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满,信访要求村委会返还承包的土地或对其进行经济补偿;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信访人大多要求村委会发给相关的土地经营权收益。
二是相邻关系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31%,主要由两种纠纷引发:一是因通行、采光、排水等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这类案件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质往往是宅基地权属问题,败诉一方信访的目的是要求法院将案件所涉宅基地确认为其所有;二是相邻关系纠纷引发的连带次生性案件,如双方在相邻关系纠纷发生后,出现打架等非理性行为,进而引发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类民事案件、不服治安处罚决定类行政案件,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三是拆迁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11%,主要由两类纠纷引起:一类是因村民不按时搬迁和腾退土地而引发的开发商与村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村民起诉政府,要求确认政府的拆迁行为违法的行政案件。虽然这两类案件的表现形式和信访人的信访理由各不相同,但信访人的信访原因都是对拆迁补偿数额不满,信访诉求均为要求增加拆迁补偿款。
四是房屋权属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19%,主要包括析产继承纠纷、房屋所有权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及其他涉及房屋的纠纷。这类案件中,很多案件争议的房屋已经破旧不堪,房屋本身的价值并不高,败诉方信访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进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因为宅基地的面积是拆迁中最重要的补偿标准。
五是其他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此类信访案件占农村涉诉信访案件的29%。涉及的纠纷类型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劳动争议引发的信访案件、涉及村民待遇的信访案件、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承揽合同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及其他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
经调研分析,该院认为农村涉诉信访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原审案由多,具有利益隐蔽性。在所调研的农村涉诉信访案件中,原审案由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分家析产纠纷、拆迁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多种类型。但大部分农村信访案件实质上均由土地利益增值所引发。
二是类似案件多,易产生示范效应。农村地区,由于土地承包、村民待遇、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涉及的村民范围较广,一个村内类似案件较多。一人信访后,其他类似案件的当事人都持观望或者效仿的态度,案件的处理结果易产生示范效应。
三是信访积案较多,化解难度大。农村涉诉信访案件因其涉案内容复杂,属于信访案件中较难化解的类型,在调研案件样本中,化解的案件约占一半,部分案件因历史遗留等问题成为积案,化解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