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谈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专题
试谈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异。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一是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三是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然而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而尝试教学时,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革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对农村初中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因此,当前推进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梳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排斥了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
二、正确认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前提。
新课程的推行使历史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开发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
(一)由重结论的注入者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结论的总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历史知识和结论的注入者角色。历史课上,教师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念教材,学生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从过去满堂灌的课堂中解放出来,由重结论的注入者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二)由机械的教材讲解者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创新者。
农村学校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既定教材的讲解者、传递者。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师由机械的教材讲解者向历史教学的创新者转变。历史教学不是直接用新观念来武装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掘以及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某些历史现象的诠释也会有所变化。教师要用时代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深化。
历史教学的创新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多以权威的角色讲授历史。新课程列出的众多历史材料和探究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自学情境。同时,由于信息的开放,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汲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师单纯的讲授未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多采用系列以讨论、谈话、探究等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新理念下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一)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与新理念下的现代教学不适应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历史教师,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和做法不是完全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使之趋向完善。比如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指导相结合、与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相结合、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等。
(二)“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这种忽视师生多边互动、忽视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创造性能力的模式与当前课程改革潮流背道而驰。教学法的核心是“学法”,应当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自主能力弱的现状,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作为教学关键,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在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采用教案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改,倡导新理念,进行素质教育,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就要把这种传统的教案教学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它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而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编写的讲义。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形成性练习以及自我矫正反馈等。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所谓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进而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学案导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克服了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操作:
1、教师编发学案,学生依案自主探究。
教师负责编写导学学案,编好后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自学。学生自学可分为:第一步,通读章节,整体感知;第二步,根据学案中的问题导学,理出知识和问题的脉络,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第三步,加强对学案中提出的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在这一步中,要求学生对自学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解和与同学互相研究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提出疑问和新的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疑难反馈,师生共同研讨。
学生通过自学阶段,初步完成了本节课新信息的输入,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做了必要的准备。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教师应以导学学案为依据,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力求通过生生互研、师生共研,最终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这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3、复习巩固。
学案上记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留有预习时的思维记录,留有学生在课堂上释疑解疑的思维记录,是信息加工最好的载体。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没有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加深印象。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促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正确处理了学校“减负”与“提质”的矛盾,做到了“素质”与“应试”的兼顾,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要促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很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著名合作理论学习家约翰逊指出:“„„,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合作”学习,这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课前合作,初步消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教材较之于老教材,更注重于理论和分析阐明,所以,提倡生生合作预习来初步消化教材有助于学生在个人预习时更好地理解教材。课前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划出重要知识点;在疑难处标记,协力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做好预习笔记并相互交流。
2、课堂合作,进一步释疑解难。
教师应把课堂更多地给予学生,引导学生们去合作,来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课堂合作中,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总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互研互讨,组织作答,力求问题的彻底解决。
3、课后合作,探索未知。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材上的许多问题不能作深入广泛地探讨,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众多的新史料和新观点。因此,鼓励学生课后合作,广泛浏览历史书籍,多掌握史实,多了解理论,然后史实结合,合作探讨一些问题,达到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在整个“生生合作”过程中,学生应经常更换合作伙伴,广泛交流,取长补短。
(四)问题探究教学法。
注重消灭问题是我国农村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是以有无问题为标准的,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就是学生没有问题。然而,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结束问题就意味着停止思考。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始于新问题。知识发展的推动力正是来自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而采用以问题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就使得学生在存疑、思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就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多种教学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广大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更是广大农村中学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师方面来看
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2.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与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
由于我区总体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顾了初三就顾不到初一新课程了,因此,目前任教初一新课程的年轻教师少,骨干教师更少,多数是代课教师,非本专业的教师,民转正和行政领导兼课的,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较差,从教导处上交的任课情况来看,配备较好的有建设中学、秀洲现代、油车港中学等少数几所学校。
3.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文科教材,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要是社会学的内容。虽然过去浙江版的初中社会也是综合性学科,但主要是拼盘式的,初一是地理,初二是历史,初三是政治学,教师相对来说也比较适应。但新课程对参加实验的历史和政治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许多概念和名词都是第一次接触。教师的知识面与新课程综合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怎样用图说话,用图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图在探究。如何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编写的意图,如何探究要突出自主性,如讨论、自主学习,如何把握探究课的操作过程,怎样让探究延伸到课外,从身边的事开始探究等做得不到位。
4.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我们实验区在课改一开始就花大力气组织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初步的转变。但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要把初次接受的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各级培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教法培训。作业和教师用书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一致,考虑了课程标准那么如何把握以后的评价,教师感到为难.(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1.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
2.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情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讨论形式,则除了讨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外,学生渐渐地会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使讨论变得较有吸引力呢?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而这与教师出众的管理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三)从教材方面来看
1.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的要求较高。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印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卷比起其他地区的资料来说,质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过高,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教师失去方向,上完课,学生做了作业后会发现许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或老师没有提到过,单元卷做完后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责怪教师,教师左右为难。
2.可利用的教学资料比较缺乏。
教学资源匮乏。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图释文,要把教材知识灵活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走进地图。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就缺乏我市、我镇的平面图;在第二单元中缺乏各类挂图;地球仪也是比较旧和破的,又没有多媒体的支持,一些好的图文资料无法全部展示给学生。没有现成的课件可以用,因此,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是制约课改的因素之一。
3.教师教学用书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这是许多新课程实验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课时紧,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没有开展探究活动的时间,更不可能安排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加上学生对这门功课有根深蒂固的轻视和偏见,不可能在课外花太多的时间。
二、解决的基本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除了参加区内外组织的各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还必须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体现教育发展需要的内容,如《素质教育理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新课程方案》等,还要学习那些指导并支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以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如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全面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势背景和新课改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在对新课程的理解上,要防止两种现象,即过冷或和过热的现象。首先要防止对新课程理解上的过冷现象,以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书,和以往的教材变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本次课程改革,认为,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另一种是过热现象,以后新课程突出了三维目标,突出了能力目标,那么知识和技能就丢到一边了,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或者认为实行了新课程,那么老的方法就不能用,出现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又不想用的局面。
2.突出“研”字,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研组工作既要研究“教”的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如教学重点如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研究“学”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获得发展,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还要研究评价的问题,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评价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既要有终结性的,也要有形成性的,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目标的评价研究。
教学研究包括教学工作研究(问题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教研工作要以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就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实验进行专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各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促使教研与教科研一体化。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学科教师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改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研究,这就让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它是由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其包括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作用,并借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三种基本力量的整合,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提升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校本教研中要加强集体备课,每周要有一次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在周前一同研究本周要上的内容,集体收集有关的参考资料,研究教材教法,要形成“个体研究—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分头准备,上课-自我反思,同伴评课—再反思”这样一个规范的操作过程,要加强跟进式反思或同伴之间相互反思,即你跟进我反思,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
新课程也给广大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舞台,教师在实践时要进行“二练”,一练说,即能说出新教材特点,教学设计思路,一节课的教学得失;二练笔,即要勤动笔,写案例分析,写心得体会,写教学札记,以此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4.要正确使用课程学习资源、单元卷和其它的一些教学资源。
目前由市教研室编写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单元卷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这些学习资源一定要用好,目前我们可以建议选做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课程教材中提到的,课程标准又有明确要求的,一定要督促学生做好做对,而对于其他程度较深的内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做,这也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点,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单元卷上也可以选做,自己重新制定评分标准。拿出一部分题做为附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认识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要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由于我区大都学校的装备还较差,多媒体还不能被普遍使用,但教师也不能以为没有多嫖体就无法上好课的思想,多媒体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摈弃,要注意发挥它们的优势,扬长避短,应该明白新课程实验区中有许多比我们条件还要差得多的地方。
5.要尽快提供成功的课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教师领悟新课程好课的标准。目前许多教师还不了解新课程到底怎样上才算得上是好课,也就是好课的标准不了解,新的《教学工作规程》虽然对这方面作了一些说明,但我觉得还是缺乏说服力,因为它只是说明了怎样才算是好课,而没有生动鲜活的课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这些课例应该是大多数教师都能操作应用,而不是只能由个别素质特别好的教师才能学到做到的,这些课即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不仅知识技能得到落实,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如何找到适应我区师资水平实际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是我们教研员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外,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研员的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教研工作也不仅仅是教研部门的事,因此作为学科教研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强化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贡献。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1.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
2.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情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讨论形式,则除了讨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外,学生渐渐地会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使讨论变得较有吸引力呢?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而这与教师出众的管理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三)从教材方面来看
1.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的要求较高。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印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卷比起其他地区的资料来说,质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过高,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教师失去方向,上完课,学生做了作业后会发现许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或老师没有提到过,单元卷做完后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责怪教师,教师左右为难。
2.可利用的教学资料比较缺乏。
教学资源匮乏。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图释文,要把教材知识灵活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走进地图。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就缺乏我市、我镇的平面图;在第二单元中缺乏各类挂图;地球仪也是比较旧和破的,又没有多媒体的支持,一些好的图文资料无法全部展示给学生。没有现成的课件可以用,因此,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是制约课改的因素之一。
3.教师教学用书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这是许多新课程实验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课时紧,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没有开展探究活动的时间,更不可能安排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加上学生对这门功课有根深蒂固的轻视和偏见,不可能在课外花太多的时间。
二、解决的基本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除了参加区内外组织的各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还必须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体现教育发展需要的内容,如《素质教育理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新课程方案》等,还要学习那些指导并支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以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如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全面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势背景和新课改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在对新课程的理解上,要防止两种现象,即过冷或和过热的现象。
首先要防止对新课程理解上的过冷现象,以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书,和以往的教材变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本次课程改革,认为,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另一种是过热现象,以后新课程突出了三维目标,突出了能力目标,那么知识和技能就丢到一边了,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或者认为实行了新课程,那么老的方法就不能用,出现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又不想用的局面。
2.突出“研”字,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研组工作既要研究“教”的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如教学重点如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研究“学”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获得发展,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还要研究评价的问题,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评价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既要有终结性的,也要有形成性的,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目标的评价研究。
教学研究包括教学工作研究(问题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教研工作要以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就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实验进行专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各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促使教研与教科研一体化。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学科教师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改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研究,这就让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它是由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其包括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作用,并借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三种基本力量的整合,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提升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第二篇: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蔡照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钟作慈: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2)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测量)。(3)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4)有深刻的实践体验。(5)有适合的学校方式。(6)学生能完成知识有意义的构建。(7)有一种清晰的反馈。(8)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情景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
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4、引入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又能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
辩论:在上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后,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⑴.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⑵.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⑶.辩论的规则
①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②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③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⑷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进行小规模的知识竞赛、小游戏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 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 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 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 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 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 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 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 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
活动。
6、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后,利用顺口溜来记忆远古居民的特征:
人类来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手脚已经有分工,两腿站立手劳动。上肢与人极相似,下肢微微有点躬。嘴巴前伸牙齿大,眉骨突出额低平。个子比人有点矮,骨骼粗壮力无穷。
北京人会造工具,石块打制成石器。旧石器名须记牢,砍削木棒也容易。工具用来猎动物,也可用来搞采集。最好学会使用火,烧烤猎物吃熟食。
发现他们山顶洞,山顶洞人因得名。距今一万八千年,猿类特征已无踪。使用石器经磨制,磨光还要钻上孔。人工取火也已会,还会缝衣抗寒冷。
山顶洞人会打扮,石块钻孔穿成串。再穿几个野兽牙,挂上脖子当项链。爱美原是人本性,一点灵光初闪现。人类从此与兽别,进化发展路漫漫。
这样能在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7、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反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
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其实,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暂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好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下,由无数复杂的情感、利益衍生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1、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综合学科的课程要开足上好,综合学科老师不能随意让课,也不随意让主学科教师留学生补课。学校将通过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平常的随机检查等形式全面了解综合学科实施课程计划的情况。
2、综合学科教师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随堂课中不允许出现乱课、差课现象,行政将进行随机听课制度。
3、在功能教室上课的教师要提前组织学生到场,确保40分钟的上课时间。
4、各综合学科组每学期要组织一次本学科内容的活动,既可以是面向全校的,也可以是面向某个年级,要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各综合学科组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将在学期过程中,对每个综合学科进行一次随机的质量检测。
6、承担困难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保证及时到岗,确保课堂纪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12月3、4日两天,我有幸参加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观摩了5节示范课,聆听了4个学术报告,一流的名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先进超前的教学理念,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及活跃的互动情景让我受益匪浅,受用无限,终身难忘!自己对此也颇有感触。
印象最什么的就是刘松老师上的《乘法分配律》,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富有激情的肢体动作,给台上的学生和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极其幽默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种轻松又严谨的课堂,刚开始他和孩子们亲密接触,互相介绍认识,然后分别和两位同学交朋友,以“小梁是老师的好朋友,小许也是老师的好朋友”为导入,让同学们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将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进而为后面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提问学生,数学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吗?最后他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且指出乘法分配律在以前老师就是灌输这方面的知识。刘老师采用演绎,归纳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乐于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抽象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原本应该是枯燥无味的乘法运算律的学习,在刘松老师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引领下配上特定的肢体语言,使整节课充满着笑声,充满了活力。愉悦的话语“小李老师说说你的想法”“你好厉害哟”“再加上动作你就更美了”......使得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更加近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a×(b+c)=a×b+a×c在学生的笑声中、在学生那整齐划一的肢体语言中轻松地被解决。刘松老师用他的幽默和激情演绎了一堂活力十足的数学课堂。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是这样的!
第二天上午我们听到是钱守旺老师的课及讲座。他的课跟他的人一样“稳重实在”,他上的是《24时计时法》,整节课的设计也是非常的巧妙,有特色。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讲座--《从“双基”到“四基”你准备好了吗?》。马上就要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了,这次的新课改是从原来的“双基”到“四基”。在讲座中,他提前让我们知晓了新一轮的课改在哪里改变了。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的教学行为该如何跟进。钱老师给了我们20个教学主张。这非常好的20个教学建议,让我更加明白今后的教学发展及教学方式。
这两天,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我们现在不是说只有教数学知识就够了,我们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课外知识,因为课堂教学需要说话的艺术,只有把话说好了,吸引了学生,才能有效的把数学课进行下去。而且现在课改也在强调课程整合,所以可以把各种有益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其他知识加以利用,让孩子学习起来不至于枯燥。要想当好一名数学老师,你首先要对数学专业很熟悉,对数学专业的各种术语熟悉,因为数学的东西讲究的是严谨,如果教师都没能搞清楚很多数学上的定义,谈何教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的判断力,他觉得老师教的就是对的,极具很大的模仿性,比如说乘除法的术语中,“a乘b”“a除以b”等,这些都是需要严谨的。
二、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的课,并不如你预想的那么简单,孩子们都能如你预想的那样回答问题,所以要学会随机应变,课堂是要让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
三、我觉得教学设计很重要,这是上好课的关键,同时做一份好的课件吸引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好的课件可以很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四、教学的取材很重要,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常识,生活物品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讲起来滔滔不绝,而不至于说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这次的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有了很多感悟。学习回来,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我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这样学快乐吗?在教学中,我就怕学生不会,什么都自己讲了。钱守旺老师最后送给我们的话是:21世纪是以学习为中心的世纪,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你有能力比你的同伴学得更快。对,我要做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老师!我要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4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现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谈出来供同行讨论。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过去我们习惯于采用的讲解法和谈话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化时
代学生的需要,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主要运用了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测一测。课堂大舞台,展示都精彩。先教后学,当堂训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观看历史影片
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宏大的.历史场景,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学写历史小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把其中最优秀的小论文送往市地教育部门参赛,二年来已有多篇学生小论文在市地获奖。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四、历史剧表演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类似上述形式的做法还有许多,如带学生去花洲书院参观,举行历史图片展,展开社会调查,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既保证教学内容按期完成,又能开展如此多的教学活动呢?我的做法就是合并课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把更多的准备工作放在课余时间去完成。既保证了教学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特、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来凤县旧司镇高洞中学:张斯军
电话:***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搞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创设情境。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
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比如川教版7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中我先设疑,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假如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落在关键处,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二、探索,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索,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索,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与别人争论”,“我自己能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①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②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③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④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⑤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戏剧,如一些成语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等。⑥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城北的琉璃关,县城中的红军遗址。⑦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与历史人物通信。⑧推荐学生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
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展示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
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掌握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
1、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时间顺序性,也有联系性。如:记住朝代建立的时间,可知道朝代顺序,就会知道秦琼为什么不能战关公。同一朝代事件的联系也可从时间推断,如: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又设西域都护的时间为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前后有顺序有联系,也有因果关系,不要孤立的去记忆。
2、图表法
根据一些历史知识特点采用画简图、列表格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如三国鼎立可画简图表示其地理方位,并标出时间、建立者、都城。中国近代列强入侵可列表填出四次侵华战争及条约名称、时间、影响等。讲唐朝全盛时期可用曲线变化表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经济发展情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类比法
可把同一时期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对比,如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与生活的同一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进行比较。中俄《尼步楚条约》的签定的时间可同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间相比较。再如完成中国封建大统一的隋朝和元朝,其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分别为581年、589年和1271年、1279年,尾数都是1和9,建立和统一的时间相差都是8年。相当于八年抗日战争。
4、趣味记忆法
把一些难记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效果也不错。如后金建立的时间为1616年,改国号为清是1636年,谐音为一绺一绺、一绺三绺。八国联军谐音为“因祸得福,美日依靠”等。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课题的内涵,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