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统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统计越来越让社会公众所知晓,这与多年来的统计宣传和统计执法分不开的,各级领导已逐渐意识到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数据才能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基层统计数据是资料的基础来源,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如果不能确保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可能导致决策上的失误,甚至引起统计工作秩序混乱,以致影响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加强基层统计执法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工作水平,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统计执法面临的现状
(一)经济成份多元,统计对象“私有”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已涉足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这部分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法律意识较为淡漠。
(二)统计风险宽泛,统计客体复杂化。统计工作的客体日益增多,数据采集、加工、发布、使用等环节众多,社会公众对一些重要数据质疑不断,统计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潜在风险愈来愈大。
(三)法制工作滞后,执法力度“疲软”化。有的部门和单位无视法律的权威性,使得贯彻实施统计法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十分脆弱。一是统计执法起步较晚,力量薄弱。统计执法队伍与执法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二是统计部门在同级政府部门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自然是统计执法的一道难于突破的“铁壁”。
二、统计执法检查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执法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统计法的宣传力度深度有待加强。有的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对统计法律了解甚少,对统计部门的执法检查有抵触情绪,有的拒绝检查,有的只提供统计报表不提供相关的财务报表,有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认为只有工商税务食品卫生部门才可以检查,有的不知道上报统计数字不真实、不完整还要罚款,此类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
(二)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统计执法工作信心有待增强。基层统计部门的同志认为统计工作只要搞好汇总上报即可,统计数字质量不是我们搞统计的人所能左右的,有的在统计执法中受到挫折就放弃了统计执法工作,对上级布臵的统计执法大检查也只是被动地应付,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三)统计执法检查的相应知识缺乏,统计办案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依法行政逐步规范,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统计执法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基层专门从事统计执法的人员少之甚少,大部分统计执法人员是身兼多职,大多只是临时执法办案,只是尽力查出问题,并做了笔录,掌握了一部分证据,但对《统计执法检查规定》以外的《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一系列行政法律法规不甚了解,致使后面的工作无从下手。
(四)满足于一年一度的大检查,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有待建立。有的基层统计执法人员认为搞好每年一次的定期检查就可以了,平时主要是搞好统计工作,没有把统计执法工作放在议事日程,不认为统计执法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平时不注意收集整理保存基层单位的违法证据,执法检查时证据不充分,陷入被动局面。有的地方对统计执法检查员的培训太少,动员全部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够。
三、统计执法对策
(一)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首先,统计部门要把法制工作、法制宣传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确定专职人员抓法制宣传工作。要制定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宣传《统计法》。
(二)加大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首先要积极加强统计队伍的硬软件建设,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执法。其次要从基础抓起,强练内功,抓统计人员道德素质,抓业务本领,严格遵守办案程序和办案纪律,做到依法办案。
(三)坚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提高对统计数字的重视。政府统计部门每年至少要搞一次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或重点抽、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要借用各种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把统计法律法规贯穿进去。有针对性地宜传,既要大张旗鼓地广泛宣传执行统计法的典型,又要对统计违法案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并向社会公示。从而营造一个依法治统,依法兴统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这是所有统计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也是我们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除了需要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统计人的勤奋敬业之外,还必须搞好统计执法。为此,笔者就当前基层统计执法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
健全。规范、严格、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统计执法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的统计法律法规,存在法律规定“软”、处罚权力“小”、查处手段“弱”的问题。法律规定“软”,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过于宏观,对政府及部门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一视同仁,难以体现实施法的特性,致使统计执法面对许多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查处。处罚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统计部门上,对政府及部门不能开处罚单,对企事业单位开处罚单力度不够,单位不缴罚款统计部门无能为力,缺乏行政强制手段。查处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统计执法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而且执法程序繁琐,结案周期长,且罚款有时还不能到位。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顺畅的执法管理体制是统计执法的关键环节。目前,统计执法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纵向分离、横向分散。突出表现在:一是统计执法工作的“瓶颈”主要在县级,基层统计部门执法与政府法制工作分离,由于统计工作人员的“一切”受到当地政府的制约,基层统计执法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二是统计执法的地位不象各统计专业那样明确和重要,虽然要求统计部门要全员执法,但在执行起来却有折扣,加之统计部门人员少,业务多,大家报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机制是统计执法与统计监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当前,统计执法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首先,对统计违法责任的追究机制不健全,统计执法对政府及部门负有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大,对违法企业往往也只是以交罚款结案;统计单位的法人代表和有关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其次,缺乏对守法统计单位的奖励机制。“违法统计成本低,守法统计成本高”成了不说的事实,造成守法经营与违法经营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最终导致守法统计单位也蜕变为违法统计单位。
(四)执法能力不够强。执法能力是确保统计执法任务真正完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统计执法工作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而且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执法能力严重满足不了执法的需求。一是没有专门的执法车辆保障,执法人员东奔西跑,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没有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也难以实施证据保全。三是执法人员业务技能不全面,在难以确保全员执法的情况下统计执法人员就要承担各专业的执法任务,而执法人员还达不到熟练掌握各专业的业务,执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执法效果不明显。目前,统计执法存在着重“执法检查”,轻“执法处罚”,执法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想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群众没有举报的不想查;二是对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不够,大多限于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对于违法行为人来说,这种处罚无异于“隔靴挠痒”,根本起不到任何震慑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统计执法人员有顾虑、有担忧,一方面认为地方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处罚会得罪人,怕惹“麻烦”,出现了“统计报表靠熟人,统计执法怕熟人”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人员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程序、方法、规定掌握不够,生怕处理不当自己要承担责任,吃官司,因而抱着“和为贵”的思想来处理统计违法案件,不敢动真,不敢执法,不敢碰硬,存在着畏难、畏势的心态,导致有案不办,压案不查、查而不处的现象。
二、搞好统计执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执法宣传力度。把统计执法宣传同日常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结合起来。以统计违法案例的分析扩大统计宣传的影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共识,营造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执法环境。在统计违法案件处理上,采取内部通报、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特别是对个别特殊案件实行公开曝光,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统计法不是一个摆设,从而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的统计法律意识。
(二)明确统计执法内容。执法要围绕统计基础工作开展,加大对统计法学习、统计登记证建立、统计台账的设置、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基本内容的检查力度,起到以执法带普法、以执法促工作的作用。
(三)创新统计执法形式。可以采取定期执法和突击执法相结合,常抓不懈。执法形式上可采取由县统计局执法人员牵头,局、队各专业人员及各乡镇统计员联合执法的形式。对典型单位可协同县局执法专业人员一起进行现场执法、现场教育、现场整改。必要时可以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执法检查活动,与人大、政协、监察局、司法局、法制办人员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起到多管齐下的震慑作用。
(四)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目前,部分基层统计机构,还没有将统计执法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对待,人、财、物的配置投入不足,加之一些统计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强化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两个方
面的工作:一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选调得力干部充实法制队伍,加大对统计执法工作的投入,关心和支持统计执法人员依法开展工作,在统计执法人员工作上遇到阻力时,能为他们撑腰;二是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法的可操作性首先取决于执法者,法源于实践,法依赖于实践的改进和完善。无论是操作性强或差的法律,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执法者如何理解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统计法能否得到正确执行。为此,统计执法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统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增强对统计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增强运用法律思维、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的意识,而且要在精通法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好统计业务,具备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只有既精通法律又精通业务的统计执法人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执法工作者。
第三篇:统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今年是《统计法》颁布25周年。25年来,统计机构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统计法》为核心,以《统计法实施细则》、《关于统计报表管理的暂行规定》、《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等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统计法律体系,促进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对
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市统计法制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有法难依、违法难究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加强统计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和实行依法统计,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在维护统计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做好统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统计执法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统计法》赋予了统计部门执法职能,使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在我市不少地方,统计执法力度弱化,统计法的威慑力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统计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一)一些部门或单位为了自身利益有法不依。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和小集团的利益,或者受地区排序或目标考核的影响,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虽经统计部门多次纠正,却是一犯再犯。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或统计人员虽然也了解统计法,知道违反统计法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他们认为统计部门无权无势,难以对其处罚,屡次出现迟报和拒报统计报表的行为,这些统计违法行为直接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使统计工作的社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二)执法力度普遍弱化。目前,全市统计执法普遍存在重“执法检查”,轻“执法处罚”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愿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二是对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不够。主要原因是统计系统的一些领导腰杆不硬,不敢动真,不敢碰硬,存在着畏权、畏势的心态。尤其是对一些“重点保护”单位、招商引资引进的单位、和该地区领导有某种关系的单位等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尽量回避。导致有案不办,避重就轻、查而不处的现象。
(三)统计部门的领导对统计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任何一项工作离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都举步维艰,统计执法同样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统计法》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部门是统计执法的主体部门。作为统计执法主体部门的“一把手”,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区统计执法工作的优劣。目前我市部分县区统计部门的领导对统计执法的作用认识模糊,没有把统计执法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影响了全市统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基层统计执法机构力量薄弱。统计法制工作包含了统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统计违法案件的检查、处理,统计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县级基层统计部门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全市11个县区大部分没有独立的统计法制机构和专职统计法制工作人员,多数统计执法人员同时兼任其他统计业务工作,且以其他统计业务工作为主、以统计法制工作为辅。由于统计执法机构力量薄弱,且统计业务任务日益繁重,造成这些地区统计法制工作弱化,甚至从不执法。
(五)统计执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人员少、装备差、办案经验不足等方面。一是县区统计局大多只有一名兼职执法人员,达不到科室单独办案的最低要求;二是缺乏执法车辆、照相、摄像、录音等办案工具,执法人员常常骑车送法律文书,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而缺乏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既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又不利于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实施证据保全;三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县区统计部门常年不办案,统计法制人员普遍缺少办案经验。
二、搞好全市统计法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搞好全市统计法制工作,应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针,以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为重点,以推进依法行政为抓手,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围绕统计中心工作,坚持依法统计,加大执法检查和统计普法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效能,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工作在营造依法统计良好社会氛围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统计工作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一)切实加强对依法统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依法统计是对每一个统计工作者的普遍要求,是统计部门特别是领导班子的职责,一把手要负总责,班子成员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市县统计部门的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带头和表率作用。要带头学法,带头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带头执法,敢于执法,一把手
第四篇:国土资源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土资源管理就是要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为核心。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严格控制和严厉打击各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难度大,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取证工作难,暴力抗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国土资源违法行
为调查取证工作中,当事人往往不配合调查机关进行调查,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在查处大要案时,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的人身安全经常受到威胁。例如:笔者所在的县局在查处一煤矿非法转让采矿权的案件,在听证过程中,有人当面威胁执法人员;在查处我县城区一居民非法开发房地产一案,没收该居民房产时,该居民开始是采取找人拉关系,被执法监察人员毫不留情的拒绝后,就采取打威胁电话、实行恐吓、在办公室纠缠等手段对我局分管执法监察的副局长进行威胁。象这样事例还很多,严重影响执法监察人员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开展工作。
二、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地方政府干扰大:在查处重大或招商引资违法案件过程中,来自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大,少数领导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机构编制和财政权仍由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国土资源局做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执法中就难免出现尴尬的地位。
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过于原则,较难操作: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虽然几经修改,但仍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任何强制执行权。《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的机关有权制止。”但对有什么权力?如何制止?法律无明文规定,因此很难实施。法律赋予我们的强制权十分有限,即使个别条款有执行权,都不便于操作。例如:《湖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无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取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不得提供电、火工产品。国土资源部门作为真正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只能责令停止开采,而通知停电、停供火工产品的只能是同级人民政府。操作性不强!
四、履行依法行政的经费保障不足:在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上,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只管下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干部,钱、财、物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能真正用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上的费用相当有限。再加上市级国土资源执法支队虽然已提升为副处级单位,县级国土资源执法大队提升为副科级单位,但都无单独的核算体系,且执法监察的交通工具极为落后,从而对预防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执法监察人员待遇在同类执法单位中偏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最辛苦、最得罪人,常年处在国土资源管理最不好干的第一线工作,还要经常下到最危险的矿井等地实地勘察。虽然要以“执法为龙头,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全面到位”口号提得响,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往往走样。全国各地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经济目标任务,真正用于防范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方面少。测绘人员和征地拆迁有外勤补助,监察室人员有监察津贴,连信访人员仅对信访案件进行分类或转批,每月都有80元信访津贴,而具体处理落实每件信访案件和违法案件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却什么也没有。国土资源部最近出台了真正具体落实的执法人员连一分钱的津贴也没有,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至于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办案有功人员给予奖励的政策,既无标准,又不具有操作性。
建立长期有效的国土资源监察体制,必须分析新形式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在各地实行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能独立行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权,具有高度影响力、约束力、管制力的现代执法监察体制。结合我们基层工作实际,提几点解决问题难点的建议:
一、建立国土、公安和监察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林业、税务、海关等部门早就引入公安机制,使这些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与手段大大的加强。事实上,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对抗性上,都不亚于这些部门。现阶段,公安部门介入对有效制止毁坏耕地、违法用地、非法采矿等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现行体制,目前笔者所在的县局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付出很大的代价(每年要给公安部门提供5万元的办案费用,对派出的干警还要支付工资补助),不便开展工作。同时,与监察部门联合执法,可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火工产品供应制度:在矿山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采购炸药的,必须由国土部门签署意见,公安部门才能发放炸药,违者将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这样有利于制止乱挖滥采行为。建议由省国土资源厅与省公安厅联合发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五篇: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无法自行解决的缺陷逐步暴露,需要国家采用立法规范、经济调节、执法监管、协调仲裁经济矛盾等方式适度干预,使之健康发展。行政执法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历行法制,加强监管和提供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在行政执法监管中,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才能对市场进行综合性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代表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行为、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市场退出行为的监管,产业政策的执行都有效地发挥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了经济发展方向,避免了市场的外部不经济性。但基层工商行政执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存在着什么问题,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基层工商行政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工商行政执法 政策一旦确定,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很强的政策性,因此作为一名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就必须一专多能,即要熟知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又要熟悉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刑法等综合性法律知识,既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掌握新形势、新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办公设备,监管新的领域,但目前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素质离上述要求尚有差距。
1、基层干部学习条件差。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虽已确定为省以下垂直管理,但工作思路仍没从块块管理的年代跳出来,尤其是经费体制仍是靠本单位、每个工商干部的收费罚没收入来支撑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因此收费工作重于一切。一个基层工商所及其工作人员的业绩主要取决于收费指标的完成情况,精力主要放在收费上,对法律、法规、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交通、通讯、计算机等硬件配臵又差,再加上许多非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也落在工商所头上,造成基层工商所人员没时间也没心思加强学习。
2、县级局培训条件差。由于经费紧张,县局主抓的工作也是收费、罚没,有利又好操作的就积极去抓,没利又不好操作的就少抓或不抓,收入抓得硬,培训抓得软。基层所学习气氛差,县局机关也不太浓。组织开展培训对多数县级局而言是一件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事,因而积极性也不高。即使组织了培训也往往因为师资经费等原因,培训方法简单,内容单调,重形式,轻效果,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太理想。
3、知识的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管理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三个阶段,成熟的管理工作重在事前的预防性监管。我国加入WTO后,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掌握网络经济规律等新时代产物,以期有超前的管理水平。但因这些东西与县级局目前的中心工作------收费有一定距离而迟迟未被基层执法人员学习和认知。时至今日,许多县级局中尚有大量未接触过计算机等新兴网络知识的执法人员。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生事物的来势是无法以常规思路对待的,没有充分准备,新事物一旦来临就会使我们措手不及,造成监管滞后、秩序混乱,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工作中有畏难情绪。因为学习不够,财会、金融法理等基本功不扎实,遇有复杂的案件往往不能胜任,大量精力放在易操作、标的额大的案件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体现权威的大法的执行效果不佳,执法难以形成震慑力。
(二)超脱性无法实现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很强的超脱性才能保证严肃、公正执法,但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执法手段却使工商机关难以超脱起来。
1、无法超脱地方利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秩序,在此前提下兼顾地方利益,因而在执法中与地方利益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工商机关驻在地方,许多事情要依靠地方,正如个别地方领导所言“除非你们不喝地方的水,不用地方的电,不吃地方的粮”,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地方政府和部门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表现在:一是没有与法制理念相适应的思维,习惯行政命令。习惯于行政手段,轻视法律、法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以罚代刑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工作中搞默许、纵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充当违法者的保护伞,给行政执法设立“篱笆墙”。再加上工商部门执法手段所限,执法活动遇阻不能正常进行时,常常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一般情况下不敢得罪地方,当然不易超脱地方而独立执法。
2、执法时无法超脱公安、法院。工商机关需要很强的超脱性、独立性(不依赖性)。但由于执法手段所限,我们常常不得不依赖公安和法院。因为遇到拒绝、阻碍执行公务之类的事件只有依靠公安,公安机关往往会因为警力不足,部分干警有特权思想,不能积极作为的缘故致使拒绝、阻碍执行公务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司法是行政的后盾,人民法院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但现在对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尚无可操作性很强的规定,工商部门的许多行政处罚因执法权限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法。这样工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协调公安和法院,有时就可能以牺牲我们维护的国家利益为代价,日常工作中也不敢轻易得罪为违反工商法规分子讲情的的公安、法院人员,对公安、法院的违法行为也不宜查处。那么,暴力非暴力抗法分子就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执行工作难以到位,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有效执行,难以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工商行政管理执法难以超脱公安和法院(当然这种超脱不是超脱正常的监督)。
(三)行政强制措施不得当
法是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代表国家履行职能的机关,本身体现的是国家权威,但具体工作要通过国家赋予我们一定的执法手段、强制措施等国家强制力来实现。
我国近几年的立法工作比较侧重于对当事人保护,这是大势所趋,是民主化进程加快的表现。但有当事人要么不学法,要么只学权利,不学义务,法律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你只要不触及我的利益就得,否则就不行。而在工商行政执法中,工商局又不能采取得当的行政强制措施,使行政执法难以到位。2001年6月《中国工商报》第三版《直击暴力抗法》一文中列举的暴力抗法案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与肩负的重任严重不相符,责权不一致,暴力抗法者的嚣张气焰令人发指。有关统计表明,工商执法人员伤亡人数仅次于公安,处理结果远逊于公安。这种情况导致许多由工商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都因执法手段所限而无法到位,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一部《商业银行法》使工商机关查询、冻结、划拔违法行为人银行存款的执法权成为昨日黄花(即使在有这些执法权时,银行也不好好配合),另外可以行使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法规也少得可怜。
在执法实践中,调查取证是第一难,当事人拒绝接受调查及邮电、铁路、银行、医院等部门不配合工商调查,是因为工商没有传唤(对人)权,对其没有约束力。取证定案后,处理决定的执行是第二难,因为工商部门少有可变卖的物资,也没有暂扣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路径又不太顺畅,效果也不甚理想。即使有扣押权的法规,在执行中也不易到位。如不构成犯罪的假冒伪劣商品案,因假劣商品的价值低,有的又不能变卖,只能销毁,依靠工商部门自己执行根本无法重伤违法者利益,甚至有时为了取得罚没收入而将假劣商品退还当事人,为了使处罚决定得到执行,不得不与当事人讨价还价等情况也偶有发生。行使扣押权在愚昧的法盲、半法盲面前往往也显得苍白无力,当事人煽动一些与其有利益关系的人或不明真相的人,围攻、殴打执法人员,抢夺违法物资,暴力抗拒执法,而工商局又没有拘留权。事后,他们的抗法行为也往往因种种原因难以依法处臵到位。在一些非经营主体致使执法活动难以进行、暴力抗拒执行公务的事件中,这些违法人、犯罪嫌疑人甚至以抗法为荣,对他们的处理往往因为其身份不明,丧失战机而更难以处理到位。
“不能执行的法比没有法的危害性更大”,[2]罗干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工商行政执法也无从下嘴,这都严重影响了工商权威和国家法律尊严,造成工商机关有法不能依、有法不能执、行政不作为、责权不对应的尴尬局面。
(四)、权力制衡机制尚不完善
违法行为的发生多种多样,工商行政执法点多面广,查处违法违章工作是家常便饭。但案情发现多集中在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手中,瞒案不报、私下处理、敲诈勒索现象也夹杂其中,数量虽少,影响却大。虽然目前我们的办案工作采用了调查、核审、审批三权分离的方式,但仍有部分案件象大家形象地比喻那样水流在第一关(发案阶段)就已干涸,后边的监督机制只能是形同虚设;定案时,办案人员与当事人及家属频繁接触也容易对执法公正产生影响。这里的根本问题就是权力缺乏监督,纪检监察机构对办案过程的监督缺乏具体规定。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膨胀,但监督太过则会导致萎缩—国家的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实施,市场经济秩序不能正常良性运行,工商机关失职渎职,致使职能弱化,建立有权威的市场执法机构成为空谈。
(五)、职能交叉不利于执法
按现行体制,对市场有执法权的要有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防疫部门。这些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它们的执法手段都无法满足其职责需要,势必导致有利抢上前,无利退后边的推诿扯皮现象。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力之争有时会造成企业无所适从、负担沉重,以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驰名商标后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原产地名称一例看就应属权力之争的表现。规范市场秩序的规范本身就不规范,很难使市场走向规范,很难准备充分地迎接加入世贸的挑战。
(六)、事前事中监督效果不佳
由于我国现在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法律、法规建设没有成熟的模式,也是在摸索前进,多数情况下滞后,有个别太超前。以致于一些想管的事可能无法可依,有法可依的可能不能管,造成执法机关和群众无所适从而严重影响执法权威。以认定工商部门公路“三乱”为例,工商部门负有对营运车辆进行登记、监管的职责,营运车辆属流动性质,不在路上找车的监管难度很大,有关公路“三乱”文件规定工商机关上路即为“三乱”,并把公路的外延扩大到公路边停车场、商店、加油站,使工商监管营运车辆的力度大打折扣。在目前的体制转换时期地方保护等有碍公正执法的因素仍然存在,工商行政执法手段不足,又不能在路上查处,许多接举报的违法行为都不能查处,除执法权威受损外,似乎还有失职渎职之嫌。
(七)、腐败,为行政执法设立障碍,削弱了行政执法力量。
少数党政干部、行政执法人员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从事违法活动,阻碍行政执法,削弱行政执法力量。表现为:
1、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从事违法活动,阻碍行政执法。为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官商勾结,直接或间接指使亲属从事或参与非法活动,强买强卖,横行乡里,独霸一方。如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少数公务人员直接从事或指使亲属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者隐瞒违法行为,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通风报信,让其逃避检查,为其开脱罪责,甚至指使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者暴力抵抗行政执法,导致一些地方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现象不能有效遏制。
2、用人腐败,相对削弱了行政执法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人的眼睛盯上了行政执法部门,认为执法是“权利”,穿制服是“威风”,有些人用不正当手段进入行政执法部门,这一部分“庸才”,没有革命的事业心、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必要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把执法岗位当成了“黄金屋”,沉醉在了灯红酒绿之中,这些人为“权”办案,为“钱” 办案,执法粗暴,以言代法,以罚代刑,不懂什么是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导致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些人在行政执法岗位的存在,相对削弱行政执法力量,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执法的形象。
(八)、整体行政执法队伍不能适应当前行政执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等,社会的各方面都增加了科技含量,不法分子更加狡诈,如网络传销、股权传销、连锁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新经济形态,对行政执法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行政执法中很多干部的知识结构、相应素质都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适用法律、运用法律水平低,打击违法力度不够。
再加上我们对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展览教育、培训等活动跟不上、经营者的素质尚未有效提高、守法经营意识不够,自我管理能力差。我们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不能充分树立权威,没有威慑力,通过日常业务来监督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发现并控制危害扩大的事中监督及事前防范监督都难以奏效。
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旧的行政体制执法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的要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依法行政问题,尚没有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治本措施。
法的作用在于震慑而不在于事事查获,要形成震慑力就要求执法机关具有高度权威,这些权威又要通过执法机关的严肃执法来实现。鉴于上述工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公民现阶段的法制意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工商行政管理法》,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机构设臵、职能、性质、执法手段、经费体制、监督制约机制、培训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学习让大家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提高全员素质,保证执法质量。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按制度办事,要建立健全的岗位培训责任制度,对每一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水平及义务熟练度有较严格的明确和规定,从而督促我工商管理者对自我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我国加入WTO后,部分行业按照入世承诺已全面开放,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更高要求,工商事业要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特别是外资登记管理干部更应加强外语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单位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形式用于培养外交人才及提高队伍整体外语水平,已适应当前新形式的需求。另外针对县区局办公条件差,相应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我认为应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配备电脑及相关设备,开展计算机培训扫盲班,无论老少都要求计算机水平掌握到一定程度,能操作最基本的应用程序。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统一,才能保证行动步调一致。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工作首先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要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重大意义,一定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变成我们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识,不断增强我们做好党风廉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这项工作突出出来,切实把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义事日程,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各级要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基本思路的同时,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力求做到“四有”:一是总体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要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抓好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基本途径和保障措施,使各级认识更统一,思路更清晰,落实更有责。二是有形式载体。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能有舞台在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施展潜能,丰富知识,锻炼作风,增长才干。三是有物质保障。各级要在有限的财力内,拿出一定有专项经费用于文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各级文化活动中心、荣誉室、图书室等场馆设施,并做好维护,科学使用好。四是有交流促进。各级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对本系统文化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做法经验,利用召开专题研讨会、现场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努力形成抓工商文化就是抓团对队凝聚力的导向,力争将工商队伍的文化建设做的更好。
(三)行政管理执法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综合性、超脱性、独立性、广泛性,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已颁布实施)和经济秩序混乱会引发社会治安恶化的事实(如近期打击的一些黑恶势力,他们靠非法经营取得收入,在经营中采用黑恶手段,暴富后更有恃无恐,个人垄断市场、传销、欺行霸市等),公安机关对这些违法犯罪不太熟悉,又无暇顾及,建议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改组为经济警察机构,由其专司经济违法犯罪管理,既可充分发挥其日常监管职能,强化其打击经济违法犯罪的力度,防黑恶于未然,又可以防止公安机关权力过分集中;如果建立经济警察队伍难度太大,可考虑模仿海关走私犯罪侦察体制或铁路公安体制建立工商、公安双重领导,以工商领导为主的公安机构,主要负责查处拒绝、阻碍工商部门执行公务及构成犯罪的经济案件的初期侦查工作,以减轻工商行政执法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依赖程度,使自己的超脱性充分发挥。同时还要明确工商机关要加大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力度,对税务机关的协助要求尽力满足,无正当理由不得不为,促进税收工作。
(四)要基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其他市场执法机关无法比拟的人员、资源、执法领域等优势,现实中许多硬仗恶战都是工商部门牵头的事实,在国务院保留质监、卫生防疫、物价等职能机构来制定法规,省以下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综合行使这些执法职能或只保留这些单位的办事机构,以便于统一执法,避免机构重复设臵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推诿扯皮现象。同时法中还要特别注明工商行政管理对质监、卫生防疫、物价等部门的执法建议必须在一定时日内履行或回复。
(五)要加大纪检监察力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健全纪检监察机构,选配德才兼备、敢于工作的纪检监察干部,并实行下派一级,超越驻在单位,配臵独立的办案装备,以法的形式固定纪检监察提前介入业务办案过程,对其纪检监察实施监督。加大对工商管理人员的廉政教育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政治学习的有利时机,把运用先进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与运用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对工商部门的监督不放松,形成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立体监督,着重查处失职、渎职、瞒案不报、枉法裁决等违法违纪案件,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
(六)要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封、扣押物品(扣押物品难度较大或损失较大时,可扣押相应保证金)、查询、冻结、划拨银行存款及要求铁路、邮电等部门配合的执法权,以充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职能之需要,工商行政执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健全而完善的。我们相信,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全面落实执法到位和职能到位,工商行政执法的局面必将会发生大的改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