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

时间:2019-05-14 04:4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

第一篇: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

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鲁甸县花椒产业商会会长

大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孔发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栏江北岸。地跨东经103度09’一103度40’、北纬26度59’一27度32’之间。东北与昭通市接界,东南与贵州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鲁甸县共辖9乡3镇,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地貌错宗复杂。海拔最高3356米,最低568米,县城海拔1917米。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错综复杂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资源类型。青花椒便是当地最有优势的经济林木资源之一,广泛分布于全县的牛栏江流域,海拔600m-1800m的区域。1 鲁甸青花椒简介 1.1青花椒简介

青花椒(Zanthoxylum spp.)又名青椒,因其果实成熟后为青色而得名。它属于芸香科、花椒属落叶植物,阳性树种,性喜光照和干燥温凉气候,比较耐旱,在年平均气温17-18℃,年降雨量900-1300m的区域生长发育良好。青花椒属于双子叶植根性植物,且侧根、须根多而发达,是著名的香料、油料树种。它不仅具有 “纯正麻味”,而且还别具“麻味浓烈”、“气味清香”特色,其果皮所

具有的独特颜色和突出品质,使之深受消费者喜爱。青花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随着在各地菜肴尤其是川菜中的广泛使用,原来野生或半野生的青花椒已经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大量种植。青花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的常用中药材,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等症状的治疗。其树杆材质细腻,可制作手柄、刀柄、木椅、斗等工艺家具品。由于青花椒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因此发展青花椒还可保持水土、绿化环境。1.2栽培历史

鲁甸栽培青花椒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鲁甸县牛栏江流域就有赶“花椒会”的经济活动,在“花椒会”期间陕川渝客商就到鲁甸采购青花椒,鲁甸青花椒就经五尺道出滇入川,作为川菜重要的调料而享誉天府之国,名重神州大地。在民国时期,以梭山青花椒为代表的鲁甸青花椒,参加云南省物产品评试会获得“一等奖”。鲁甸辖区海拔600-1800m的牛栏江流域,光热充足,土壤优良,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宜青花椒的生长。鲁甸青花椒色泽鲜绿、麻味纯正、香味持久、油包大、含油量高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鲁甸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鲁甸青花椒产业发展和国家退耕还林的扶持,在当地从事青花椒生产加工企业的带动下,青花椒在种植规模、管理水平、产品品质上具有较大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地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3特点

经济林木具有“三分靠种,七分靠养”的特点,经过鲁甸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多年引种驯化和发展,鲁甸青花椒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精细的管理,在生育期上这里的青花椒三年产果,五年丰产,盛果期长且单株产量高。在品质上这里的青花椒椒具有麻味纯正、果皮丰润、色泽青亮、浓香悠长等优良特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鲁甸青花椒被誉为花椒中的极品,享有“调味品之王”的美誉。2 产业现状 2.1分布及规模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鲁甸县政府抓住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扶贫的机遇,高度重视在适合区域种植经济林木。在这种背景下,青花椒作为重点产业,获得当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广泛分布于梭山、龙头山、乐红、火德红、江底以及小寨等乡镇的燥热河谷地带,据统计鲁甸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挂果面积近10万亩,产量近1.5万吨,种植农户5万余户,椒农18万余人。2.2产业优势

2.2.1政府高度重视

鉴于鲁甸县山地多,平地少的实情,鲁甸县政府针对生态区域的不同制定以不同资源为主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全县牛栏江流域的燥热河谷地带,各级政府将发展青花椒产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规划和发展,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青

花椒的产业化经营,逐步在各乡镇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通过兴办“鲁甸青花椒节”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内外青花椒消费群体和青花椒经营企业更多的认识鲁甸青花椒。通过引导企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通过招商引资、贷款扶持和加大科技投入等方式,对从事青花椒生产加工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2.2当地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鲁甸县梭山、龙头山、火德红、乐红、江底、小寨等乡镇,长期种植青花椒,当地农户种植青花椒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近几年,随着政府对青花椒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鲁甸县当地青花椒种植青花椒的条件越来越优越,青花椒的价格也越来越好,农户的种植热情不断高涨。2.2.3气候得天独厚

鲁甸县海拔在600-1800m的燥热河谷地带,无论从温度、光照还是水分和土壤上都非常适宜青花椒的生长和发育。再加上当地原生态的耕作方式和自然环境,生产过程中无任何工业上的环境污染,非常有利于生产出品质优良的绿色生态青花椒产品。2.3商会职能进一步加强

商会依靠县委政府的支持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鲁甸首届青花椒节,全国花椒客商300余人云集鲁甸共话青花椒产业发展,花椒节期间交易金额达1.2亿元,强有力的打造鲁甸青花椒产业。花椒节前商会组织会员到重庆考察花椒市场和参加成都麻辣产业大会。商会为确

保鲁甸青花椒质量发起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鲁甸县农业局、鲁甸县林业局起草《鲁甸青花椒质量等级标准》和《鲁甸青花椒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保护鲁甸青花椒品牌商会向国家商标局申请鲁甸青花椒地理性证明商标目前已顺利受理公告;商会建立短信平台和进行鲁甸青花椒.CN, 鲁甸青花椒.COM网络域名保护为会员提供短信服务和保护互联网知识产权。商会增强会员市场营销能力和提高花椒种植水平协调人力办、市农校培训花椒营销、种植、农产品经纪人300人。

2.4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增强

县内花椒加工企业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公司、鲁甸县兴辉农特产品开发公司立足鲁甸花椒产业锐意进取,在花椒深加工业实现了质的突破。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公司通过比重分离提升青花椒品质并开发了保鲜青花椒、鲜青花椒油、青花椒微粉和采用超声波技术分离青花椒挥发油和麻味素;大成公司生产的牛栏江牌鲁甸梭山青花椒获国家林业局在浙江义乌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鲁甸县兴辉农特产品开发公司大力开发鲁甸青花椒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利用,使用青花椒开发了火锅底料和酱菜系列产品,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并于2011年评定为第六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不足之处 2.5.1管理粗放

由于适合种植青花椒的区域,多是经济比较欠发达的山地区域,这里的青花椒种植修技剪形和病虫害防范意识淡薄、种植水平较粗放,缺少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技术,在加上投入上的不足,致使部分椒园的产量和质量比较低,严重制约了当地青花椒整体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2.5.2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未形成

在青花椒流通过程中,农户都以干货的形式流向市场,对鲜花椒销售农户还不能接受,导致销售模式单一和销售集中。土地流转在广大农村还未形成,花椒种植都以一家一户的种植为主使椒农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花椒加工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专业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的效应。专业的运输、仓储、加工、物流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青花椒质量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5.3科技支撑能力弱

青花椒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上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研究、技术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政府以及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不足,使科技支撑能力弱,无法适应青花椒产业的迅速发展。2.5.4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鲁甸县的青花椒虽然品质出众,但和重庆江津花椒相比却没有其知名度高。与市场需求形成反差的是当地相对匮乏的品牌宣传力度。在当地,除了少数企业以网站和自有的销售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和销售外,其它宣传途径较少,且宣传力不够,致使当地的青花椒产业,没有形成很好的品牌优势。未来发展对策 3.1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

青花椒作为当地的优势资源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建议政府和企业在发展青花椒产业的过程中,提前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在适宜的种植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鲁甸青花椒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花椒品牌。企业和农户在生产青花椒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为企业和广大农户进行扶持和引导,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3.2建立青花椒质量体系

在青花椒种植区通过修技剪形、病虫害防治、高产创建、安全生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青花椒种植和管理水平。评选高产示范户、示范村带动花椒产业发展。同时申请“鲁甸青花椒”地理证明商标、国家原产地保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提升鲁甸青花椒品牌形象,制定鲁甸青花椒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鲁甸青花椒地方质量等级标准来提升鲁甸青花椒质量水平。3.3建立青花椒市场体系

在花椒产区兴建一批行业商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花椒产区椒农提供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技术交流;培训一批专业性强的农产品经纪人为外来花椒采购商和农户搭建流通平台;在乡镇以固定区域作为花椒交易区,在交易区设置公平称和花椒清选机为椒农和花椒收购商服务;打造一个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分散的乡镇经销商和农户提供统一的经营服务;培育一批加工、运输、仓储、冷链物流企业和

个体大户以延伸花椒产业链;通过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打击欺行霸市和参杂使假的不法商户以维护鲁甸青花椒品牌。3.4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税收、信贷、土地、项目扶持、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种植大户、经销商和花椒加工流通企业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项资金以扶持花椒加工企业和花椒合作经济组织。花椒产业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非常重要和有效地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作用可以迅速的提升整个产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可化解椒农生产的盲目性,提供当地青花椒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形成优势品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户种植青花椒的后顾之忧。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商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对商家和科研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服务。

3.5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俨然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老百姓日常重要的调味品,在发展青花椒产业的过程中,建议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花椒生产基地进行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促进花椒产区安全生产,同时使青花椒种植成为青花椒产区椒农持续致富的经济支柱。青花椒须根发达,耐寒耐瘠薄,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在以山地为主的干热河谷地带发展青花椒产业,需要特别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g/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1.02-1.15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1.3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金属镁产量14.9万吨,占全省的65.35%,全国的23.28%,世界的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00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第三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

第四篇: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初探

夏良荣1陈世春1彭家春2

(1、竹溪县农(魔芋)办;

2、竹溪县魔芋研究所 湖北竹溪442300)

摘要:通过对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溪县魔芋产业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前景,坚定发展信心,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现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魔芋,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植物,作为绿色保健食品,是竹溪县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竹溪县立足本地资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魔芋生产的发展,把魔芋作为富民强县产业来抓,极大地促进了魔芋产业的兴起,使魔芋这个小作物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大产业,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板块基地初具规模

竹溪县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秦巴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符合魔芋生长特性,是魔芋生长繁育的最适宜区域之一,加之其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十五个乡镇中有十一个乡镇、近50%的农户种植魔芋,全县魔芋基地种植面积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0.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万余亩,鲜芋总产量由0.2万吨增加到5.2万吨,魔芋生产总量约为全国的1/20,全省的1/8以上。竹溪县,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魔芋之乡”、被评为全省魔芋产业化先进县、被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称号。

二、试验研究和课题攻关取得新突破

竹溪县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华师大、西南农业大学、中国魔芋协会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以各大专院校为技术后盾,积极开展相关项目课题研究与攻关,近年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6项、县级相关课题7项。同时,我们组织技术力量, 积极开展以魔芋“两病”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包衣防病、健身栽培、种芋脱毒与组培生产等技术开展各项试验研究。

三、魔芋生产及种植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

通过对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明确了当前我县魔芋主要病害有魔芋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枯萎病、细菌性叶枯病等5种;摸清了三大发病规律和特点:一是魔芋病害发生程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轻;二是病害大发生时间,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推迟和缩短;三是魔芋病害随降雨量增加、地块滤水速度慢、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加重。普遍存在4个特点:即地块中部重于四周、水田重于旱地,梯坪地重于缓坡地,壤土重于潮砂土,潮砂土又重于粘土,露地栽培重于复盖栽培;总结出魔芋种植要把握种芋关、选地关、科学施肥关、药剂预防关、健身栽培关的“五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出魔 1

芋抗病丰产要改播前翻耕为冬前深耕冻土、改土壤不处理为土壤消毒、改多年连种为轮换种植、改春前播种为春播、改大小混栽为分级播种、改平地栽培为高垄栽培、改单一药剂防治为综合配方药剂预防、改传统耕作为抗病健身栽培等“八改”综合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防治体系,为降低农民种植风险,消除芋农后顾之忧,创造出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四、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我县上成立了专门魔芋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检查指导魔芋生产,组织项目申报、协调与与实施;组建成立了魔芋协会、蒋家堰凤蓝魔芋专业合作社和全省第一个县级魔芋研究所,凝聚了一批县内外魔芋科技工作者和地方“土专家”,15个乡镇设有农技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魔芋科研与服务体系。

五、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加工体系

全县已形成芋角加工户3000余户,精粉加工企业达7家,年精粉加工能力3000吨以上,其中:

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有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形成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流动资金余额1500万元。注重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重点培育“天竺”牌魔芋粉、“双竹”牌魔芋面、“灵山源”魔芋酒、“月亮神”魔芋食品等产品品牌,开发的有精粉、微粉、纯化粉、魔芋面、魔芋酒和魔芋素食等50多个系列品种,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全国。

六、生产效益大幅增长

魔芋产业的兴起,给贫困山区的经济腾飞增添了希望,竹溪县近几年来有很多农民通过种植加工

魔芋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竹溪县魔芋种植户已达3.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近50%,农民人均从魔芋产业中获得收入350余元以上;全县鲜芋产量大幅增加,总产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0.2万吨增加到7.2万吨,仅种植环节产值达1亿元,魔芋产业年综合收入达2.4亿元以上。通过10余年的努力,全县的魔芋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深度分析,我县魔芋产业近年来虽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经营水平低,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

问题和挑战:

一是病害是当前魔芋生产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二是种源不足且品种混杂。魔芋繁殖系数很低, 种源不足成为制约魔芋产业的关键环节。

三是认识误区较深。使得人们要么认为魔芋是“贱庄稼”、“懒庄稼”、“万年脏”,很容易种植;要

么认为魔芋是个“鬼”,摸不透,谈“魔”色变。

四是科技服务滞后。魔芋大规模的种植只是近20年的事,其科技和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五是龙头实力弱,带动作用差。提高魔芋深加工水平,培植强劲龙头,培育中介和专业专业合作

组织是当前魔芋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六是市场销售渠道单一。整个魔芋市场方面缺少竞争力强的大品牌,国内市场还存在严重的恶性

竞争,国际上又存在魔芋贸易技术壁垒。

七是投入不足,后劲不强。在发展政策上,对魔芋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芋农缺少必要的生产投入,企业缺乏有效地流动资金。

发展定位:全方位、多角度认识魔芋产业,坚定发展信心

理性分析、正确认识魔芋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我县魔于产业,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魔芋是一个新兴产业;

其次,魔芋是世界上唯一大量含有葡甘露聚糖的植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其三,魔芋又是特色产业。魔芋是一种区域性特征显著的作物,对生产条件要求极其苛刻,地理

条件不可复制性正是魔芋开发的潜力和魅力所在。

其四,发展魔芋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竹溪作为鄂西北魔芋板块的核心种植区。为解决魔芋集中收购资金短缺问题,省政府还于2005年1月正式批准竹溪县政府的请求,同意将魔芋收购纳入粮食范围予以信贷支持。

众所周知,魔芋主要集中颁布在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贫困由区。贫困由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

要依托资源优势,选取特色项目,培育主导产业,靠特色富民,靠产业兴县。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魔芋产业发展又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期湖北十堰又被纳入国家生态函养区和限制开发区域,发展魔芋成为当前首选的一个经济作物。

认真分析,作为鄂西北魔芋核心种植区,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溪县,在魔芋

产业发展上还具有其它的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

1、魔芋病害可以预防,能减轻发生程度,降低灾害损失。一般来说土传病害很难防治,单一防治

措施很难凑效,通过我们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数据表明,综合措施能有效减轻和预防魔芋病害发生程度。

处理

对照

土壤消毒

种芋消毒

草 覆 盖

药剂防治

搭棚遮荫

综合防治 病株率% 42.6 35.6 31.9 25.7 22.4 15.5 10.8 病情指数% 20.45 18.78 17.80 15.28 14.11 12.92 6.91 相对防效%8.17 12.96 25.28 31.00 36.82 66.21 防病位次6 5 4 3 2 1

由于以魔芋“两病”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的不断推广,全县魔芋病害发生率由原来的45%

控制在目前的15%以内,芋农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了种植魔芋的信心。

2、自然环境适宜魔芋种植。竹溪县位于秦岭南部、大巴山东段北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正好在魔芋生长所最适宜的范围内。据县区划

资料,竹溪境内80%区域都适宜魔芋生长,在现有32万亩耕地中,适宜魔芋生长的地块约25万亩。

发展对策: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在魔芋产业的发展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哄大上,而必须遵循魔芋生产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种芋繁育关键,突出病害防治难点,突破基地发展瓶颈,着手从以下七个方面下工夫抓好落实,将魔芋产业做大做强,使小魔芋成为大产业。

1、坚持科学布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

集中,把我县魔芋建成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档次、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大板块、大基地。根据省优势农业产业及我县魔芋板块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坚持巩固老区、淘汰低产区、发展扩大适宜区的原则在南部高山区、中部二高山区和北部低山丘陵区的主产区构建成三大魔芋种植产业带;在发展方向上,不追求集中连片大规模,走一家一户小型大规模之路;在种植模式上坚持庭院种植(房前屋后,岸边地角处)、魔粮(高杆作物)间套、果园行间,稀疏林间种植;在品种布局上选择芽窝浅的花魔芋为主,引进抗病优质的白魔芋;在生产方式上,采用半斤以下的小种芋,发挥其生理年龄小、生活能力强、所带病茵少的优势,积极推行魔芋垄厢两年速成栽培技术,两年一个生长周期,缩短种植周期,达到主动防病。

通过3—5年努力,使魔芋板块基地发展到10万亩以上,其中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形成年产鲜

芋20万吨,年提供商品芋10万吨以上,把我县建成秦巴山区最大的魔芋良种供应基地和在全国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魔芋原料供应基地及集散地。

2、狠抓种芋繁育。魔芋产业的基础是基地建设,核心是种芋生产,当前要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发展,必须加快种芋繁育建设,狠抓种芋繁育这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行魔芋鞭两年促成繁殖技术,采用根状

茎和小球茎的的繁殖方法,在魔芋主产区和生产大乡(镇)依托专业大户建立优质种芋繁育基地,就地、就近供应优质良种。同时引导农户走种芋自繁自育的路子,实现种芋自繁自供,杜绝种芋远距离调运,提高种子质量。

3、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一是引进和培育抗病优质的魔芋品种;二是普及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引进科研人才,健全推广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魔芋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办好样板,突出示范和辐射带动效果,把培植魔芋生产大乡(镇)、专业村、种植大户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加大投入力度。魔芋是新兴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是培植壮大这一产业的根本举措。首先,要抢抓政策机遇,努力增加项目投入。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调研,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反映和呼吁,加强宣传,营造政策环境。其次,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解决融资难题。要整合信贷资源,搞好企业融资,扶优扶强魔芋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基地建设的带动能力。

4、培育壮大知名龙头企业。有无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产业化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发展魔芋生产必须树立产业化理念,跳出就基地抓基地,就生产论生产的传统农业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加工业,培植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促进魔芋产业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以带动魔芋基地的发展。一是发展魔芋加工业,支持加工企业迅速提高深加工能力。二是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户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企业获取稳定、安全的产品,农户获得完善的服务及获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芋农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实施魔芋品牌战略。

5、培植发展中介组织。成立魔芋产销协会、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组织可吸收科研机构、企业厂家、营销大户和种植大户共同参加,及时进行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形成良好的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和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6、强化组织领导。魔芋主产区政府要将魔芋生产产拿入重要的中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配备专门的人员和机构,给足政策,充实职能,明确专人专抓,持续长抓不懈。

7、制定保障措施。首先要制定一套长效的管理办法;其次是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并将魔芋拿进农业保险范围给予投保重点支持,以降低、分散、减轻农民在种植魔芋后所遇到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三是要健全激励机制。把魔芋产业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农业产业化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在魔芋产业经营和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和个人,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必定推进魔芋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初步核算,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亿元,同比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十二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安徽制造及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1.1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子测量仪器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2006年我省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98.53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利润总额为5.33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年均从业人数达到2.66万人。

1.1.2 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07年,我省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为27.3亿元,位于全国第十八位,较同期增长27.1%,高于全国的20.8%的增长水平;软件产品收入为12.3亿元,位于全国第17位,同期增长21.7%,落后全国22.5%增长比例的0.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为12.9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九位,同期增长37.5%,高出全国16%增长比例的21.5个百分点。

1.2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9万户,比2002年扩大了20多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在电话网络容量方面,2007年初全省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09万门,比2005年底新增97万门,增长6%;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57207公里,比2005年底新增631058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01581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099l00芯公里。

1.3 无线电管理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我省基本完成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

2.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我省实力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2.1 电子信息产业问题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十五”期间,尽管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明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安徽省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城市固定电话达到725.3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28%,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10%。但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较为滞后,目前安徽省农村固定电话为769.0万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4.5%,只是城市水平的24.5%。

2.3 设施不足与通信网络重复建设

无线电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市一级管理队伍更显薄弱;对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不强。通信网络重复建设。各通信企业各自为政,一味地上规模、扩大网络。这使目前安徽省的通信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3.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我省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本文就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1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我省提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强省”战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重点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立法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制定具有我省特色的软件产业地方性法规。

3.1.1 培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首先,继续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我省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其次,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周边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1.2 认真贯彻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发挥示范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国家和我省有关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提高协会工作人员和软件企业执行政策的水平;全面落实省信

息产业厅制订的我省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加大宣传我省骨干软件企业和重点软件产品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为软件企业和协会会员服务的宗旨,打造“会员之家”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示范行业协会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协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3.1.3 以企业为主,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学校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将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的生产过程中。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3.1.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保护。通过培育大型集团和公司,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骨干网,整合城域网,发展接入网,建成以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以高速交换为核心,覆盖全省、安全可靠、功能完备、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提高共享水平。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着力推进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线电保障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频率台站管理;第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第三,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比武活动浪高我省无线电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为无线电监测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五,在我省奥运会无线电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部署并完成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分配的无线电保障工作,总结四月份我省承担“好运北京”篮球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的经验,确保负责奥运会篮球、棒球、垒球三个赛场无线电保障任务的无线电检测技术人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做好设施和技术的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为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增光添彩。

3.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拓宽引资渠道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实现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我省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拓招商市场。积极主动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各种相关招商引资活动,组团招商、组织企业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努力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报告.

[2]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下载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甸青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但是在我国,直到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才被提......

    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雷文华,廖菊英,梁天明,何胜生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介绍了甘薯全粉的加工前景,并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和应用作了综述......

    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根据国家和省林业局的文件精神,县林业局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油茶基地,访问油茶种植大户,调查、座谈,收集了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资料,现将我县油茶发......

    县林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地处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畔,随着三峡工程一期工程结束,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实施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效库区林业产业经济已成为全县林......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梁剑平九三学社兰州市副主委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态势,发达国家在以植物农业为主,向以动物农业为主阶段转变过程中,奶业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一杯......

    关于发展花椒产业的发言稿

    关于发展花椒产业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参会的父老乡亲: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槐坪村花椒产业发展作一下简单的发言,听了我的发言后,有不足之处或有更好的经验和想法,各位领导和参......

    湖南省隆回县金银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南省隆回县金银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丁伟彭兵李金平 (1.隆回县林业局,湖南 邵阳 422200;2.邵阳市林业调查设计队,湖南 邵阳 422000)22 摘要: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的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