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 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
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
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纪要》精神,经县政府与县法院协商,决定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现就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目的意义
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良性互动机制,扩大良性互动范围,增强良性互动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建立良性互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
(一)每年召开一次府院联席会议,由县政府领导和县直行政执法机关、县法院领导和县法院相关庭室参加,通报依法行政和行政审判工作开展情况,研究有关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的全局性、政策性、倾向性问题及其他重大事项,协调涉诉行政争议,共同化解干群矛盾。府院联席会议形成的纪要视具体工作需要发送有关部门遵照执
行。
(二)日常工作由县政府法制办与县法院行政庭负责,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落实府院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良性互动各项措施,探讨解决行政争议突出问题、协调化解重大行政争议等。会议形成的意见应报县政府和县法院领导,必要时提交府
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县政府和县法院分别确定专人作为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联系,沟通、协商联席会议及日常工作会议议题,组织会务,起草、整理有关会议材料等。
三、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制度
县政府有关部门与县法院审判庭应相互通报、交流依法行政、行政审判的重大工作部署,新颂布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审判及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相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复杂敏感案件的办理情况,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审判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以及法院对依法行政工作、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和非诉行政执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四、建立联合调研制度
(一)相互邀请参加工作考察、调研活动。对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性问题、法律适用问题,共同开展调查研讨,形成共识,统计法律适用标准。并视工作需要,组织联合专题调研,指导和规范某一类行政行为或行
政诉讼活动。
(二)县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邀请县法院参与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草拟、备案审查等工作,县法院应积极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提供专业意见。政府有关部门应将行政审判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作为评估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共同梳理、编撰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例,收集、整理、汇编行政执法及行政审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指导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及行政审判工作。
五、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
(一)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规范行政执
法行为,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
(二)县政府法制办应当加大对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的监督力度,对无正当理由不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督促其受理;经督促仍不受理的,应当责令其限期受
理;必要时可以直接受理。
(三)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依法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行为,要深刻剖析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切实加以整改,并将履行情况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反馈。对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提出的意见,有关行政机关要切实研究落实,做好整改和善后工作,并通报行政复议机关。
(四)行政机关应积极支持和配合法院审判工作,杜绝不应诉、不答辩、不出庭、不举证、不履行的“五不”现象。
(五)强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级各部门应当承担出庭应诉职责,指定一位领导负责行政应诉工作,积极出庭应诉。对本单位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重大、复杂、疑难的行政诉讼案件,经法院领导批准,可以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同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和县政府。法院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六)行政诉讼案件必须要有被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出庭应诉的工作人员要强化法治意识,端正应诉态度,熟悉相关案情和法律,做好充分应诉准备,应当尊重法院、听从指挥,规范应诉行为。法院应有效制止对行政机关和出庭应诉工作
人员恶意攻击等行为。
六、完善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机制
(一)对涉及省市县重大项目案件、重大社会影响案件、重大民生案件等,政府与法院要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等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通过多元协调最大限度地化解行政争议,共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积极推进判前协调化解,对能够在判前化解的行政争议,法院应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发出协调建议函,行政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主动协调、着力化解。
(三)完善化解行政争议约谈机制。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具体行政行为不可逆、合法性评判无法解决矛盾或短期内引发大量纠纷的案件,县政府法制办和县法院行政庭可联合约谈行政争议所在乡镇或县政府责任部门负责人,并将约谈情况向县政府和县法院领导汇报,以促进行政争议及时有效化解。
七、建立健全行政审判“白皮书”和司法建议制度
(一)法院要进一步落实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通过总结行政案件审理、行政机关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败诉、司法建议的落实反馈以及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进展等情况,深入分析突出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能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和改进
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工作疏漏、制度缺失和隐患风险等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需要有关单位积极加以应对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威胁或者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需要有关单位采取措施的,拒绝或妨碍法院调查、执行和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需要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的,以及诉讼程序结束后行政争议尚未彻底解决或有其他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关注的,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同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和县政府。
(三)司法建议要坚持必要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原则,把个案司法建议与类案司法建议相结合,做到把握问题准确,分析问题透彻,依据充足,说理充分,建议客观合理,方案切实可行,行文严谨规范,确保建议质量。
(四)对于行政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关行政机关应及时研究、落实整改,并书面反馈。反馈意见同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及县政府。
八、优化法治环境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严禁对行政相对人行使诉权设置障碍。严禁借各种理由干涉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严禁把行政机关败诉情况作为评价法院工作的错误做法。
(三)在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中积极探索建立引入法律援助制度,为经济困难和诉讼能力低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依法维权。县财政要加大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
九、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审判能力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政府法制队伍建设,调剂、充实本单位法律专业人员,提升依法行政、行政应诉能
力。
(二)试行行政审判人员与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岗位交流挂职,熟悉各自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实际运作,相互了解执法办案情况,提高各自的执法办案水平。
(三)相互邀请参加各自培训活动,互派授课人员。积极参加省政府和省高院、市政府和市中院联合开展的行政机关出庭应诉工作人员培训活动。探索开展县级行政
应诉工作人员培训课程。
十、建立良性互动保障制度
(一)高度重视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县政府法制办和县法院行政庭应定期总结,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府院联席会议及日常工作议定的事
项得以及时、有效地落实和执行。
(二)县法院行政庭应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情况以及司法建议的统计工作,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和县政府。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情况以及司法建议反馈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评估管理。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
2014年1月20日
第二篇:大力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努力实现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良性互动(精)
大力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努力实现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良性互动 张正孝
【学科分类】行政诉讼法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县和构建“和谐荣县”,树立法治政府“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形象,荣县人民政府创新举措,努力打造我县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我县实现了司法监督与依法行政的良性循环,现在,我县行政机关自觉依法行政,接受司法监督,尊重人民群众诉权,尊重人民法院司法权威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行政执法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和各级行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荣县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为推动我县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构建“和谐荣县”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有幸作为政府代表在这里作经验交流,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下面就我县如何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如何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作一发言,与大家共勉。
一、实践和经验证明,依法行政离不开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官本位”思想的作祟、法律上的盲点,许多行政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怕当被告、怕坐被告席、怕丢面子、怕输官司的畏惧心理,对行政审判不但不支持、配合,反而说三道四,责难较多。九十年代初期,我县尚属农业大县,生猪税收是县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由于当时生猪税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执法程序不完备,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生猪税费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如1991年,我县曾发生某乡政府因公民偷漏税而违法扣车并罚款的事例,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法院经审查认为,对偷逃税收的行为应由税务机关依法查处,乡政府违法实施处罚属越权行政。为了既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不造成生猪税费的流失,法院本着“严肃执法,讲究方法,注重效果”的原则,一方面主动与税务机关取得联系,另一方面积极向人大、县政府领导汇报全县生猪税费行政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引起县人大、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后在人大的监督下,乡政府主动撤销了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并承担了因扣车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为此,县政府法制办根据法院的建议,编发了《现行法律法规明确授权乡(镇)人民政府行使职权的条款目录》一书,再一次对乡镇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职权予以具体、明确,为基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又如,九十年代中期,我县曾发生某乡部分村民,因不满某小学对其子女入学收取议价费,多次向有关行政机关反映,均未得到及时答复和解决,遂联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审查后认为,这类纠纷虽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但纠纷客观存在,如不给予解决,村民将集体上访,从而造成不安定因素。法院将此情况及时向县政府、物价局、教育局等相关行政机关进行通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引起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后通过协调,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从而使一触即发的官民矛盾得以化解。法院对这两起案例的妥善处理,充分证明了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将行政审判服务于大局、服从于大局,充分发挥司法为民、执法兴县的职能保障作用。实践证明,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有效地将人民群众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引导到法制轨道上来,它不仅没有给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造成障碍、制造难题,反而起到了“减压阀”和“化解器”的作用,对于消除官民矛盾,化解行政争议,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特别是通过近年来审理的各类群体性、集团性诉讼案件,大大消除了人民群众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对立情绪,增进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减少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采取措施,制定制度,积极支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
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县,就离不开监督。接受司法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既是防止和纠正随意执法、违法执法、野蛮执法的重要途经,也是检验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试金石”。其中,行政诉讼作为对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实施司法监督的主渠道,具有其他监督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了大力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改善和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与维护功能,县政府主要采取并落实了以下措施与制度来加以保障:
1、建立对行政机关行政诉讼情况考核制和行政诉讼败诉责任追究制。
2004年,县政府制定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将涉诉行政案件纳入行政机关目标考核,年终,由法院行政庭将当年受理行政案件的数量、类型、判决结果及行政机关出庭应诉、败诉率、执行裁判的情况向县政府考评小组通报,以此作为追究考核单位及工作人员责任的依据。如2005年,我县卫生局有三件行政诉讼案件被法院判决败诉,在当年的考核中,县政府不仅取消了该单位评选先进集体的资格,而且责令其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在全县予以通报批评,并责成监察部门对该单位负责人追究了相应的行政责任。
2、建立行政审判司法建议、行政执法违法信息通报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违法情况以及对人民法院司法建议的整改和落实情况,县政府通过法制办与法院行政庭建立了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和行政执法违法的信息通报制度。如2005年对法院受理的公民王某诉我县某镇人民政府不履行法定职责案,由于属该镇第一起诉讼案件,因此,对法院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送达的法律文书拒不签收。政府法制办接到法院通报的信息后,责令该镇人民政府立即改正并积极出庭应诉,为法院顺利开庭审理扫除了障碍。又如周某诉我县建设局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该局对第三人黄某的违法建筑未依职权查处,遂依法判决该局在两个月内履行法定职责。判决生效后,县建设局拒不履行。法院遂将建设局不履行判决的情况以司法建议书的形式向县政府提出,建议县政府督促履行,县政府收到法院的司法建议书后,立即责成建设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3天内该局即对违法建筑进行了查处,县政府将履行情况回复了法院,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威。
3、建立行政审判与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每年县政府与法院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行政审判与行政执法联席会议,认真听取法院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的情况,审判中存在的困难和遇到的阻力,增进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然后想办法、出主意,采取各种措施排除对行政审判工作的不当干涉。如去年法院受理荣县人民医院22名离岗待退人员诉荣县人事局行政监督集团诉讼一案,法院在审理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和阻力,在联席会上,县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听取法院意见后,先后六次组织人事局、卫生局、县医院及有关部门召开案件协调分析会,积极主动为法院排忧解难,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最终使该案得以顺利、及时、妥善和公正的解决。案件审结后,22名原告同其他类似情况的人员一道,分别向法院和行政庭赠送了锦旗,并集体站在法院大门口饱含热泪向国徽行三鞠躬礼,感谢法院司法公正,一心为民,感激县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法院审判,由衷地表达了他们对法律、对法院和县政府的崇高敬意。
4、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为切实解决“民告官不见官”的现象,为行政诉讼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我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努力从外围为法院行政审判减压、减负,如规定对重大、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以及行政赔偿案件,行政“一把手”必须出庭应诉,并要求相关执法人员到庭旁听,具体由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该项制度对于树立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尊重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权利,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我县行政“一把手”对开庭审理的行政案件,出庭应诉率达100%。该项制度的落实,使得一些“民告官”案件因行政“一把手”主动介入而“握手言和”,从而及时消除了官民矛盾,化解了行政争议,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树立了政府知错就改的良好形象,更为人民法院公正司法营造了宽松的司法环境,使人民群众对建设法治国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5、建立行政审判专项物质保障机制。
为保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县政府在办公设备、物质装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如针对法院办案经费不足的问题,县政府通过各种途经,为行政审判所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提供经费保障。法院行政庭在1996年就配备了专用办案车辆,其物质装备及办公设施在法院内部乃至自贡地区两级法院行政庭均名列前茅。
三、依托行政审判,实现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双赢
荣县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连续多年被省、市、县法院评为先进集体,是我县依法治县的一支重要力量。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活动,彻底改变了行政机关怕当被告、怕应诉、怕败诉,消极对待行政诉讼的情况,行政机关也在经历了对行政诉讼由不习惯到习惯,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认同,由认同到依赖的观念更新之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行政诉讼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在,由行政审判法官对我县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队伍进行专门培训、定期培训,已成为多数行政机关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使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带头依法办事,我们邀请行政审判法官定期为我县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公务员培训班”开设法制讲座,进行法制培训;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创新民主决策形式,凡县委、政府对与法律有关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制定规范性文件,或遇到疑难复杂、新类型、群体性行政争议时,政府均主动邀请行政审判法官列席会议,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在定性、适用法律、操作程序等方面充分听取法院的法律意见和专家建议,从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预防和减少行政违法行为,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避免诉讼风险。对此,我深有感触,在一次政府常务会议上,我曾坦言法院就是政府的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证明法院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决策之重要,同时也是对我们行政审判法官所具有的深厚的法律知识、精湛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审判经验的充分肯定。
十多年来,荣县人民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努力改善和优化司法环境,行政诉讼稳步健康发展,受理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在自贡市连续十年位居第一,但行政机关的败诉率则逐年下降,许多群体性、集团性行政争议,通过行政协调方式得以妥善处理。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行政执法工作在全省或者全市规范执法评比中名列前茅。实践证明,行政诉讼不但没有损害行政机关的权威,反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也因此而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出现了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双赢的良好局面。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对化解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二00七年八月三十日
【注释】
作者简介:张正孝,先后在四川省荣县人民法院民庭、刑庭、行政庭工作,曾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历任刑庭副庭长、行政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现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律硕士学位。
第三篇:建立税务稽查与征管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税务稽查与征管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税收质效提高
为积极落实上级局强化稽查、加强征管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稽查工作实际,为满足征管对稽查的信息需求,进一步畅通稽查与征管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向征管传递稽查信息,实现稽查、征管互动对接、查管协调、以查促管,建立起征管与稽查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我局认真探索,建立稽查与征管互动新模式,加强征管与稽查部门间的信息互动和工作协作,发挥以查促管的震慑打击效应,进一步推进了稽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完善地税稽查工作体系。同时利用以管带查的有效性、准确性、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效率,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快信息反馈,逐步形成了稽查与征管机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增强了依法治税合力,税收征管质效明显提高。我们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展现了稽查与征管互动的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建立健全稽查与征管互动保障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分工制度。我局确定了“畅通互动渠道、完善互动内容、建立互动制度、确保互动效果”的多方整体互动工作思路,按照“工作职责明晰,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交叉”的原则,对分管局长、各职能科室及岗位人员进行责任分工。二是建立信息传递制度。按照“准确、清晰、齐
全、及时”原则,充分依托“一户式”征管软件系统,对信息采集、筛选、分析、审核、分发,以及信息反馈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具体要求,实现了稽查、征管信息的高度共享。三是建立互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保证互动的效果,由稽查局组织、稽查局长主持,每月定期召开由各分局、稽查局和征管、税政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查管互动”联席会议。该会议分析讨论“查管互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以及所反映的征管工作中的问题,并据以研究制定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推进依法治税的措施和办法。四是建立监督制约制度。通过稽查对征管部门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片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检查,以稽查结果反映各单位的征管工作情况;征管、税政部门对稽查的案件查处,特别是对加滞加罚情况进行监督。五是建立互动工作考评制度。制定了《互动工作考核办法》,采取日常考核为主、集中考核为辅的方法进行,每月开展一次自我评价,每季进行一次考评,考核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挂钩。
其次,界定稽查与征管互动双方工作职责。为解决稽查、征管在日常工作中重复检查,相互推诿等问题,我局首先对稽查、征管的工作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稽查局主要实施重点稽查,做到每查一户,都查深、查透、查全面。如登记信息是否准确,企业有无欠税,房产土地等财产行为税是否按规定缴纳等,为征管质量考核提供依据。确定了税收管理科负责定期抽调人员,对稽查局办结的案件,按一定比例进行复查,解决了过去稽查工作好坏缺乏监督的问题,对外防止了人情稽查、关系稽查,对内解决了考核指标不实,使整个管
理工作有监督、有考核,形成了一个内部循环闭合体系。
再次,确定稽查与征管互动的内容。一是检查工作互动。稽查局每检查一户,都要及时填写《稽查情况分析评价报告》,每季汇总制作《稽查查补税款统计表》,并分送有关科室或征收分局。一方面能够督促征收分局及时组织整改,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并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对直接责任人、分管领导进行工作考核;另一方面征收分局能够通过稽查信息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征管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执行工作互动。征收分局对执行不了的案件转给稽查局,稽查局执行不了的案子按程序转交司法部门。这样使得稽查工作户户都能落到实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三是监督考核互动。按照《互动工作考核办法》,利用稽查结果对征收分局进行考核,利用税收管理科的复查结果对稽查局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整个目标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粗浅的、表面的考核,实行了量的考核、质的考核,提高了税管员、稽查人员的责任心、上进心,使各项责任真正落到了实处。另外我局还加强与公安部门的互动,针对涉税案件的特点,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协税护税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在依靠公安机关适时加大协税护税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涉税案件移送制度及对纳税人约谈制度等。依法明确了案件的受理与管辖、移送标准和程序,规范案件处理办法及责任追究,该移送的案件坚决移送,防止以罚代刑,杜绝了税务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我局对这些措施的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处涉税案件
4起,涉税金额4万元,并全部追缴回来。
通过试点及探索,验证了稽查与征管互动工作是适应当前税收新形势,促进建立征管查一体化的良性工作机制,是推进税收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开展。
第一、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翔实的信息。局领导和职能科室可以根据征管和稽查报送的日常征管数据以及重点税源监控情况、案件检查分析评价等信息,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并针对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
第二、促进了稽查与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征管工作:一方面,通过稽查局进行的登记信息核查工作,消除了征管中的“盲点”、“死角”;另一方面,根据稽查局提供的《稽查情况分析评价报告》,加大了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的日常监控力度,预防了税款流失,2006年1月至9月份,查补税款收入48万元,罚款及滞纳金收入4万元,各项征管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稽查工作:一是拓宽了稽查选案信息源。丰富的征管信息大大提高了稽查选案科学性和针对性、准确性。二是确保了案件检查的信息需求。“一户式”征管软件中的大量信息,既有助于检查人员了解情况,制定检查计划,又有助于检查中进行数据比对,把涉税问题查深、查透、查全面。三是稽查力量得到整合和加强,加之征管部门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有助于对大案、特案的检查。
第三、稽查与征管关系更加融洽,实现了和谐统一。一是稽查和征管部门之间理解和信任度有较大提高,能够从互动对方服务的角度出发,协作配合、支持帮助,对对方的工作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双方关系和谐融洽。二是信息互动促进了征管措施的改进和征管水平的提高。如稽查局坚持的检查案件分析评价制度能够定期按行业、区域对所查案件的偷逃税特点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纳税期间偷逃税行为的规律,提出加强征管、预防偷逃税的意见和建议。制作《稽查征管互动建议通知书》,有针对性地向县局领导、有关科室以及征管单位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四,科室职能得以延伸。稽查与征管互动工作的开展,使县局科室能够依据稽查、计会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如计会部门根据稽查局对纳税人做出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督促、考核征收单位的征收情况和执行情况,保障了查补的税款、罚款及时入库。
第四篇:在全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许文
2012年8月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互动机制,构建行政与司法合作协调机制,切实化解行政诉讼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刚才,市法制办王强主任就如何开展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进行了部署,市法院卜士凡院长通报了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行政审判工作情况,住建局、质监局、延陵镇分别作了表态发言,都讲得很好。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法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我们行政机关的管理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社会矛盾呈现出主体多元、类型多样、案件多发的态势,不少社会矛盾纠纷以行政争议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工作良性互动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对和谐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和谐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的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而是能够运用法律制度和程序规则来不断化解矛盾冲突的动态、稳定、可控的社会。如何有效化解冲突,依法依规解决矛盾,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从我市的实践来看,今年1-6月份,我市法院共受理行政非诉执行申请审查案件21件,其中有11件经协调,由申请人撤回了执行申请。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机制,部分达到了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目的。因此,实现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的良性互动,引导人民群众以合法、合理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将行政纠纷解决在初发阶段,对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是行政行为与司法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过程。互动机制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加强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的良性互动来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过程,也是法制宣传的过程,可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营造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归根到底就是要从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作为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
渠道,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具有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作用。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运用,能够正确了解、把握和处理好不同群体及公民个人的特殊利益的关系,能够直接倾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能够促使各级行政机关不断修正工作中的失误,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全面落实加强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的各项措施
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权利,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工作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大力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2次联席会议,由市法院和法制办共同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通报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情况,研究解决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工作中的重大复杂案件;研究解决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联席会议总结经验,探索新办法、新方式,将处理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转化为统一的行为规范,用制度的形
式固定下来,并认真加以落实。各镇区、各部门要积极参加联席会议,配合和支持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
第二,坚持调解优先原则。调解优先是中央提出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一项基本工作原则,要贯穿于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的全过程。凡是进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的行政争议,首先要进行调解,尽可能在立案环节促成争议双方自愿和解;立案调解不成,及时转入审理程序。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坚持查明事实与调解相结合,对实体没有明显错误,对当事人的利益没有实质影响的,要讲明事理法理,尽可能调解息诉;对实体有问题的,要督促行政机关先自行改正,尽可能劝导当事人撤回诉请,在审理程序中实现和解。行政争议的调解不是和稀泥,不是主张“花钱买太平”,而是在法律框架内通过平等对话、疏导以及行政自我纠错,积极争取当事人的互相理解、谅解。调解要做到“两个不得”:不得突破法律底线,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第三,多措并举,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对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理范围的行政争议,重点是把法律问题解决到位,体现公平正义。凡是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诉求,必须严格按法律办事,该纠错的要责令有关行政机关立即纠错,该赔偿、补偿的,要赔偿、补偿到位。对法律不明确的合理诉求,要从现实出发,从有利于发展和稳定的角度出发,主动同相关部门研究协商,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兼顾点面,权衡利弊,谨慎裁量,不宜在个案上随意开口子,避免相互攀比和引发新的矛盾。要提倡综合运用
实地调查、公开听证、双方协商、庭审协调等手段,把依法审理与依靠基层结合起来,力求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对不合法、不合理的诉求,要强化教育疏导,审调结合,调裁结合,及时结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要督促当地政府实施社会救助,保障当事人的基本生活。对个别滥用权利、无理缠讼、违法闹事的,要予以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的,要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维护行政复议、行政审判的严肃性、权威性,维护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对于群体性行政争议,要充分做好代理人、代表人及其他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尽力消减不适当的心理预期,努力将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初发阶段。
三、切实增强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工作的合力
要建立、健全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利用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合力。各镇区、各部门要按照市人民法院、市政府法制办出台的《关于构建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良性互动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把它作为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的长效机制,不断加以推进和深化。
一要加强协调配合。法制办要加强对各镇区、各部门的指导和督促,与法院共同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出台重要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要主动征求审判机关意见,邀请审判机关事先参与研究论证。在具体案件处理上,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审判机关开展审理、协调。对一些影响面广、涉及重大民生
问题的行政争议,要共商处理办法,重在解决实质问题,既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注意保证行政效率。
二要严格考核制度。各镇区、各部门都要支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履行答辩、出庭应诉等义务,切实尊重和服从司法审判,并确保及时履行到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判决执行情况、司法建议落实情况,都要列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内容,与年终绩效挂钩。此外,要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定期听取法院的意见,及时研究解决行政诉讼中反映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都要高度重视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我们要继续重视法制机构建设,为顺利开展政府法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为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志们,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切实发挥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市“四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
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以来,征管水平提高很快,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基本适应了税制调整与完善的要求。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征管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机构设置和内部分工欠合理,对
纳税户缺乏有效的动态控管,管理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征管查链条脱节、计算机依托职能难以完全奏效、税务稽查基本未能实现原定目标。
一、目前基层征管工作中的问题
(一)管理被动,基础不实
目前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户变为管事,往往因更多地强调为纳税人服务和加强稽查而忽略了对纳税户的日常管理,税务机关有些承诺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以牺牲管理为代价的,放弃了必要的检查、执法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征收人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税源监控管理乏力,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的状态,只是坐在办税服务厅依据纳税人申报的资料进行审核征税,企业申报什么就受理什么、申报多少就受理多少,基本上收的是“自来税”。管事与管户脱节,导致基础资料不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对纳税人申报的基本资料是否完整和准确没有进行核实,也无法进行核实,税收基础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审核评税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很少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难以发现纳税人申报中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人员不掌握纳税企业的实情,在征管过程中不能随时发现问题,税务机关不能掌握收入主动权,对纳税人的控管难以到位,从而导致漏征漏管户增多,出现较多的零申报、失踪户、漏管户,助长了偷逃税的蔓延。
(二)分工过细,协作不够,衔接不畅
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目前情况下,单独就某一项业务来看,工作效率也确有提高。但由于目前三大系列职能分工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税收管理的职能分解到征管查不同的机构,机构间职责范围难以划分清楚,有些工作交叉重叠,有些又相互脱节,征收环节与管理环节职责既独立又交叉,职责界定划分有一定困难,征管查3个环节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弱,信息传递不畅。管理环节的信息不是进行加工分析后及时、准确传递到征收环节,而是原封不动地将所受理的资料反馈给征收环节;征收环节也未及时准确传递到稽查环节,相互衔接不够。征、管、查分离的原意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稽查,实践中却变成征管与稽查相互脱节,征收环节录入的基础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足以作为稽查选案的依据;而稽查查出的问题,责令调整账面留抵税款,往往也由于与征管脱节而导致征、管、查3个环节均未对调账事项进行督促检查,造成税收流失。
现行机构设置和内部岗责分工与改革前相比,内部制约有所强化,但由于分工过细,效能也有所降低。办事程序增多,一方面使纳税企业办税需到几个窗口,另一方面也使税务机关工作量增大,每个分局都觉得很忙。与分工过细相联系,征收与管理主要忙于事务性工作,未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征收与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虽越来越规范,但由于缺乏“管户”的要素,规范却不实用,工作量增加较多。征收与管理的不少工作流于形式,责任不明,征管不到位,存在漏征漏管问题。一般纳税人年检工作量大,多的地方每月年检达400来户,且集中在中下旬,工作不可能深入,由于年审不严格,这项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发票购销工作量太大,纳税人在办税相对集中的时间购买发票有时需排队等候;税务机关在发票验旧售新时只是审查是否用完、开具是否规范、是否单页填写等表面错误,至于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公司收取的售房款、工程款是否全部入帐并均已开具的发票则未审核,未能整体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因而也就不可能发现虚开、代开等问题。
(三)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现行征管模式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而计算机的运用是以信息准确、全面为基础的,涉税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按理应该成为整个征管活动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一体化建设步子的加快,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应用水平还不够高,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输,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目前采用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的资料在手工输入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计算机内的信息既有录入员手工输入的错误,也有企业申报不实的错误,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二是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统计等部门还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三是计算机的应用,对税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专业人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许多先进设备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运用。甚至对现有的程序,也不能做到真正用好管好。计算机巨大潜能由于使用者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重点稽查和日常检查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现行征管模式强调重点稽查、以查促管,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征收和管理受理的资料可信程度低。目前征收、管理都实
行窗口式服务,对企业动态资料掌握不及时,对企业静态资料了解不全面,对纳税户底数掌握不清,稽查选案软件虽然设置了销售额、税负率、连续数月税负畸低等许多参数,但由于基础资料失真、不全,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案查案,稽查选案缺乏准确性,主要采用人工选案方法,稽查能否有的放矢查到点子上,基本上取决于稽查人员的个人经验和素质。二是稽查脱离了征收与管理系列,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应付专案检查,上半年忙着检查汇算,下半年忙专项稽查,此外还要受理大量的举报案件和应付外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货运发票的协查,无法进行日常稽查和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开展稽查,通过稽查来促进企业正常申报在目前没有做到。三是稽查人员没有实行分类管理、划片稽查、专业稽查,对不同的行业没有实行稽查人员相对固定化、专业化。稽查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熟悉,对企业的成本消耗定额不了解,只能对一些不很复杂的行业实行稽查。管理环节的检查也是浮在面上,仅就票面、账面进行审核,而事实上近年来真正的问题主要出在设置“帐外帐”,收入不入帐,费用成本不真实上,需要审查资金有无支付、需要盘点库存货物是否实际存在。五是对已查清的问题,在审理环节,随意取舍,仅对部分问题进行处罚;个别单位存在对偷税不罚、少加或不加滞纳金和以费代税的现象。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企业冒着没有被稽查出问题的风险,久而久之势必会助长纳税人的偷逃税心理。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征管模式效用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势必造成税收征管与稽查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查管工作严重脱节以及资源浪费,致使基层税务机关无法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查管互动机制加以解决,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新征管机制的运行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征管改革整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深化基层税收征管改革的思考
(一)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做到信息共享
1、全面提高税收征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逐步规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一是实行征收流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重点把握税源的信息监控,对所有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规范化设计和登录,以满足征收管理和稽查系统联网接口的需要。同时在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征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加快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充分运用网络实时传输的优势,加强对经济税源的监控、预测,提高信息数据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要求覆盖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并可以实现征收、管理、稽查三个专业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要求。
2、加强信息交换,充分发挥共享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基本信息共享。税收管理部门应将户籍管理资料以汇总报表的形式向稽查部门通报;稽查部门应将案件结案情况向管理部门反馈。同时,征管、稽查双方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向对方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正确处理纳税人主动申报与加强税务稽查的关系,提高税务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纳税人自觉主动、在集中地点申报是征管改革的最大成效,对于理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方便纳税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征纳关系有重要意义,是税收征管改革的基础,这一做法要坚持。但如果缺少通过有效的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所形成的核实机制,受经济利益驱动,纳税人自己申报的资料很难做到准确。正确处理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的关系,要求重视日常检查。过去的征管模式偏重于税收稽查而忽视日常税收管理,强化税源控管工作后,要防止放松稽查的倾向。在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基础的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如实申报的重要手段,税务稽查始终都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作用,未结合征管的基础资料进行选案稽查,而且检查多浮在面上,稽查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逃税漏洞不清楚,稽查效果不佳。在征收、管理环节加强对税源的控管后,征管基础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提高为稽查准确选案创造了条件,稽查的重点应转到日常稽查上来。为了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应加大重点税源的稽查力度,对一般纳税企业应根据管理和征管环节有关信息资料进行选案稽查,外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协查可由负责税源动态控管的部门承担。为了提高稽查的质量,有必要对税务稽查分工实行相对专业化,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长期负责某一行业或地段的纳税企业,使税务稽查人员成为某一类纳税企业的查账行家,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准确、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稽查有的放矢,避免稽查的盲目性。
三、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建立科学的查管互动体系
(一)理顺管理与稽查之间的职能,细化工作职责。
1、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所管辖区内的纳税业户税收征收管理及发票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开展纳税评估、清理以前欠税、做好纳税辅导及服务等工作;稽查部门主要负责查处上级交办的案件、群众举报案件、税源管理部门移送案件及稽查部门按照计划选案程序产生确定的税务稽查案件(主要检查纳税人以往的纳税情况)。
2、要明确税源管理部门与稽查部门在检查期间的配合问题。稽查部门在检查期间,可以到税源管理部门查阅纳税人的户籍资料。税源管理部门可对纳税人当年纳税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辅导纳税人进行自查。不得对稽查部门正在查处的纳税人进行税务检查。稽查部门在下达稽查结论前,应向税源管理部门了解纳税人欠税及缓缴税款情况,防止重复结论现象的发生。
3、要明确在税款入库方面的要求。税源管理部门不得对稽查部门正在检查、尚未结论的税款进行催交。稽查结论应补缴的税款及滞纳金、罚款应由稽查部门负责组织入库。
(二)建立召开查管互动例会制度。
征管科、稽查部门、税源管理部门每年定期轮流组织上季税收征管稽查经验交流会,总结、分析前期开展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管理建议。会议内容包括:
1、税源管理部门:总结、分析日常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偷、逃、骗、抗税行为的新苗头、新动向及新的作案手段进行收集汇总,形成《改进税务稽查工作建议书》供稽查部门参考。
2、稽查部门:对查结的稽查案件,要逐件向管理部门反馈情况,分户填写《稽查情况反馈报告》,并按季提出《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部门案源移交机制
1、案源移交范围:税源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管理职能,加强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及时发现、纠正税收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在整个税收征管中的基础性作用。有下列情况的,必须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⑴涉嫌偷、逃、骗、抗税的;
⑵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对需要立案查处的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纳税人:
⑶虚开发票和其他重大发票违章嫌疑的:
⑷其他需要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
2、案源移交程序:税源管理部门填制《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报征管科后,经主管局长批准,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移交稽查对象必须有明确的线索,应在《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上写明涉嫌偷、逃、骗、抗税或重大发票违章等具体情况及案头分析情况。否则,稽查部门可以将《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取案建议书》退回税源管理部门。在移交单上说明退回的原因,要求税源管理部门限期补正后再移交。
3、案源移交方式及时限:《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等有关资料采取纸质移交的方式传递,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电子文档形式传递。征管科对税源管理部门上报的《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等资料进行审核,对符合移交条件的自接到之日起三日内报主管局长审批后移交稽查部门。
(四)建立稽查部门对管理部门移交案源的查处和反馈机制
1、移交案源的稽查时限和反馈时限:稽查部门对管理部门移交的案源,自接到《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45日内查处完毕,重大复杂的案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结案的,经区局局长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0天。
2、稽查建议程序:《稽查情况反馈报告》由稽查局局长签字后转税源管理部门。《稽查情况反馈报告》、《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采取纸质方式传递,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电子文档形式传递。稽查局按季对税源管理部门提出分行业《改进税收管理措施建议书》,并报征管税备案。
(五)要利用互动机制,加强整改,提高管理效率
1、税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稽查部门提出的征管建议,对分户《稽查情况反馈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应即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落实。对分行业《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落实,并在接到建议书一个季度内向征管科报送《税收管理单位情况反馈报告》(见附件三)。
2、对于稽查部门分行业提出的《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税源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安排行业评估或要求纳税人自查,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3、对于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的《改进税务稽查工作建议书》,稽查部门应充分结合工作职责,汲取有效的意见及建议,不断完善税务稽查方式及手段。
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查管互动机制,按照“以查促管、以管促查、以查促收”的工作思路,提高税收管理和稽查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真正做到税款应收尽收,更好的完成税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