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大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股份制改造同等重要。产权明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近两年,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与上市融资方案,备受社会瞩目。然而就商业银行残酷的竞争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一个好的开始固然重要,但是谁能笑到最后,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若成为核心竞争力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具备最终产品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竞争者难以复制或模仿。
那么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呢?主要途径包括内部的创新和外部的战略联盟。内部创新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包括了技术和组织创新两个层面。只有这种靠内部创新和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而且任何资源最终都会消耗掉,必须不断地更新与维持。战略联盟则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加强组织学习,迅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外部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四大银行核心竞争力不容乐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由组织结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组成,金融技术是基础,组织结构是制度保障,而人力资源则是载体。它们共同创造了银行的核心产品,包括技术创新型产品和非技术创新型产品;这两类核心产品在不同的业务单位,按照客户的需求再开发出最终产品。客观地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容乐观:作为核心竞争力组成的金融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还很不发达。
银行的核心产品更多地体现在政策垄断性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业务优势还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
虽然各家银行已普遍实行按客户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但依然是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的管理模式,与最终实现战略业务单位和矩阵式管理还有较远距离。
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正处于初级阶段,银行员工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中国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电子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占绝对优势,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2003年末,该行人民币总资产达到5.28万亿元,拥有最大的法人客户群和自然人客户群,在中国境内以24129家营业网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您身边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存款、融资、结算、清算、代理、银行卡等核心产品中均体现出人民币业务的核心优势,并在多项业务上保持着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这种优势的形成取决于多年来专业化经营,以及其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因而是一种浅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在金融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竞争优势正在走向衰亡。为此,中国工商银行审时度势,把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银行作为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和不断提升,并将因此而有可能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具竞争力的银行。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全年电子银行累计实现交易额22.3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9.4万亿元,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分别达到6.9万户和 749.9万户;电话银行实现交易额8866亿元;网站点击率达5980万次,被美国《环球金融》评为该年度国内唯一的“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可喜的是,工行电子银行的增收节支优势正在逐步得到显现。一方面,电子银行账面收入显著增长,由2000年的零起点发展到2003年1-10月的8515 万元;另一方面,电子银行还有效降低了整体经营成本。2003年1-10月工行电子银行累计实现业务134580万笔,若按每个网点月均业务笔数计算,相当于新增了4129个营业网点。电子银行渠道已成为工行开展营销、提供业务交易和服务的重要渠道。电子银行重点发展自助式的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信息业务,而机构柜面则主要为优质客户提供个人理财等全方位服务,销售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种技术先进、搭配合理的服务渠道已成为中国工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将使其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巨大的优势(见表1)。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电子银行乃现代商业银行的立命之本,代表着银行业的未来方向,因此工商银行明确将电子银行作为该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和不断提升。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明确地推出了电子银行业务的概念,按照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的原则,从创新和整合产品、制定和实施考核机制、推行整体营销、强化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注重金融技术基础建设。率先在国内同业中进行数据集中、综合业务CB2000系统、NOVA系统、数据仓库、信贷综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基础建设和应用系统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工商银行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整合构筑一个稳健、灵活、先进的后台业务系统为全行展开新一轮金融创新、迅速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提供了契机。
加大产品品牌的推广力度。工商银行2002年成功推出了“金融e通道”电子银行整体品牌,全面涵盖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2003年年底又推出了个人网上银行品牌“金融@家”,初步树立了多层次、全方位、个性化、功能丰富、高度安全的在线个人金融服务品牌形象。中国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业务实力中国建设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一家,随着其即将成为首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它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除了在国际业务逊色于中国银行外,建行的综合业务实力在国内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多年来在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专业化经营中,形成了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培养了一批项目咨询、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据统计,该行拥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
中国建设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先进的本币清算系统。在对公业务方面,该行自行设计、开发了人民币多边净额资金清算系统,它集汇款、对账、清算、查询、监控、财务核算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资金汇划与清算同步进行,具有快捷、安全、方便的特点。在对私业务方面,该行开发了个人电子汇款品牌产品“速汇通”,无论客户将款项汇到全国各地建行的任何通存通兑活期储蓄存折、储蓄卡及信用卡,均能即时到账。该产品具有5大优势:安全、方便、快捷、功能齐全、收费合理。建设银行在本币清算的核心竞争力使该行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创新产品,确保了该行在代理、清算、国内结算业务等方面保持了领先优势。
目前,建设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金融等优势业务虽然受到其他银行的挑战,但该行在这些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业务熟练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却是其他银行短期内难以企及的,而正是这部分特有的人力资源为该行开展造价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评估等中间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表2)。中国银行核心竞争力——外汇业务优势中国银行的盈利水平连续多年位居首位,资本充足率在国内同业中最高,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仅高于建设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具竞争力。
中行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多年的跨国经营,使中国银行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国际活跃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银行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创造了多个第一,不仅使自身在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产品,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中行在外汇业务方面的优势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凭借多年在外汇业务的垄断经营以及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中国银行把外汇业务优势逐步培育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将这种核心竞争力应用到包括融资、存款、结算、清算、资金、银行卡等多种核心产品,根据客户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出最终产品。不仅如此,在打破专业化垄断经营后,中国银行继续提升在外汇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来看国内同行只能望其项背(见表3)。
但是中国银行的这种优势正在受到国内同业和外资银行的威胁。因此,它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否还能继续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令人担忧。中行必须尽快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而培育的方向就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金融技术。中行曾在国内率先推出包括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家居银行等代表银行业发展方向的电子银行产品,但现在却落后于工商银行。这说明中国银行虽然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上较强,但是在开发、深化、推广和应用上后劲不足。中国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空缺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经营最为困难的一家。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以农业和农民为服务对象,而农业恰恰是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部门,农民又是收入水平最低的人群,因此盈利空间非常狭小。与另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农业银行在过去的专业化经营中并未形成自己的优势业务,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了。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打破垄断经营后,农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一直未能进行准确定位,一方面,传统业务领域一时难以压缩,另一方面新开拓的业务领域又与其他银行雷同,而在产品、服务、手段、措施上也无过人之处。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股份制改造同等重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但是,即使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产权明晰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培育和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可以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西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以SBU为代表的多部门企业组织结构已经逐步取代职能型企业组织结构,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国际优秀银行主要采用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演变的趋势对国内银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职能型组织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客户需求为核心经营理念的确立,深化组织结构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必然趋势。变革将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在银行卡、零售业务、信息科技等部门率先进行公司化运作,建立SBU;二是简化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树立“金融技术立行”的战略。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应该是金融技术。国有商业银行在相关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业务操作经验和大批的专业化人才,使它们各自拥有相对明显的优势业务。比如:中国工商银行长期在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工矿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居民储蓄等领域处于优势;中国农业银行在乡镇企业贷款等领域处于优势;中国银行在以远期结售汇为代表的外汇资金产品、“三贷”业务为代表的转贷款产品、城乡居民外汇储蓄等领域处于优势;中国建设银行在以固定资产贷款为核心的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产品、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领域处于优势。但是这些业务优势是在长期垄断和专业化经营中形成的,而不是以金融技术为支撑,因此,一旦垄断政策被打破,便会迅速失去竞争优势。
虽然国内银行已经初步认识到金融技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金融技术建设对利润的贡献度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从长远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技术建设规划,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多年来,银行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基本缺位。银行的人事管理部门未将员工视为一种保证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资源,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企业对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必要的培训,而员工对企业也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变过去单纯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不仅仅是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建立共同愿景。依靠内部创新和外部的战略联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持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进行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签署全面或某一项业务合作协议、建立合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战略联盟,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迅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篇: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发展结构“头重脚轻”
重点突破基础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赛迪研究院公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展望》提出,由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理论,底层技术积累薄弱,存在“头重脚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使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基不稳。基层技术积累薄弱使人工智能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阻碍重大科技创新,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层面洞悉AI发展态势,重点突破基础领域,针对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加强对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底层算法模型的深入研究,并积极布局影响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小团队在做相关开发项目,有一定潜质,而且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应用开发者、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大体量的市场、蓬勃的创新创业环境等,这些都是国外比不了的。”
二、商业应用路径不明确
瞄准市场需求,实现落地是关键
据亿欧智库《2018中国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获得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商业落地百强创业公司累计收入不足100亿元,90%以上人工智能企业亏损。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巨大泡沫,或将迎来一波倒闭潮。《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展望》提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业化应用路径尚不明确,商业落地痛点突出,致使近期实际商业价值变现难度较大。对初创企业而言,人工智能有门槛,创业成本较高。因此,建议企业不要太盲目,要尽快找准发力方向,而AI项目商业应用场景的落地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快速积累核心技术优势,打造商业模式,才能做出真正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产生现金流。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行业回归理性。据《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相关技术创业最为火爆;其次为语义分析、语音识别、聊天机器人等自然语言系列技术;然后是人脸识别、视频/监控、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计算机视觉系列技术;另外,情感计算包含心理学、语义、视觉、环境感知等多种复杂应用的技术也在慢慢成长。
三、专业人才成稀缺资源
加快AI及相关学科布局,培养跨学科人才
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痛点之一是人才难得,AI被炒得很热,稍微懂点算法的人一出来就能收到很多Offer,身价水涨船高。《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人才缺失可能会对未来AI产业发展产生牵制作用。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人工智能全球大学排名中,前50名均位于欧美地区,我国大学无一上榜。此外,国内缺乏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跨界人才,不利于AI在各垂直行业应用推广。据业内对中美AI人才分析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共有592家人工智能公司,拥有员工约39200名。相比之下,美国人才数量是我国两倍。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我国需加快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布局,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依托现有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培养跨学科人才,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大与人工智能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力度,打造多种形式人才培养平台;针对人工智能芯片、基础算法模型等重点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各类人才计划,并设立专门通道和定向优惠政策,加大对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加快人才引进效率,扩大人才引进规模;重视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市场产品及垂直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以及兼顾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横向跨界人才,以及兼顾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横向跨界人才。
第三篇: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也有核心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流程、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围绕着新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没有核心竞争力,机会就有可能变成陷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一艘船没有了持续的动力,搁浅和沉没是迟早的事。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机构同处相同的金融环境变革之中,资金供给者的侃价能力随着国家利率管制的放开而逐步增强;资金需求者的以压低产品价格和要求高质量服务为主导的侃价能力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体现并不十分明显,而今后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同行业的竞争则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竞争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商业银行特殊的市场价值取向、抵抗市场风险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被客户认可反映出来,能否留住和吸引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一)树立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因此,在追求利润过程中金融论文,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去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也是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推进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效益的源泉。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要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产品、制度、技术和营销的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创新也是赶超同业竞争对手的基本方式。
高度重视经营思路的创新。要深入研究全面开放下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全面总结中外先进银行实践经验,提炼和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理念,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对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创新的技术含量
cssci期刊目录
。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要通过科学的测算,对创新产品合理分摊成本和分配利益,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创新产品的后评估及监测体系,跟踪创新效果。
三)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经营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几方面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力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有效激励和约束并重、信息透明的原则,完
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职能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系统,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对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制衡作用,实现银行市值稳定增长。
优化经营组织结构。经营组织结构决定了经营组织的效率,银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多样化的营销、优质化的服务都有赖于科学的经营组织架构的支撑。要通过稳步推进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改善,并加强技术支撑,加强重点业务部门的建设,为提高组织体系运转效率和事业部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继续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中外银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要从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渠道、综合化经营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优化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化参数管理,进而通过参数化调整开发新产品或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做到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项目筛选和实时监控工作。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敬业奉献。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才招聘、开发、管理和使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均能合理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薪酬体系金融论文,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让薪酬真正体现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贡献水平。
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要求基层客户经理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措施寻找真正的赢利客户,留住高端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的潜在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银行价值和客户价值。参考文献:
第四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品牌是金融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志或存在形式,内容是产品或服务,一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成为品牌,实际上是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或服务的认可。所以当你的产品或服务有特定的群体,那你就有市场了。所以对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市场,有了品牌就相当于有了根据地。
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因为品牌是一个企业所提供服务的一个特定标志,品牌是外在的东西,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说品牌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客户带来特殊的利益和超值的享受,核心竞争力是不容易模仿的,要具备比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有整体特有的优势。就一个行业来说,如果我们鼓励用核心竞争力去竞争,那么这个行业的企业就会争先恐后去创新,产品和服务就会呈现出多样性局面,同时产品不断发展。过去银行业同质化竞争,而且是低水平的简单产品竞争,就是核心竞争力不够,没有在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多个角度表现出来,现在有机构每年发布银行业竞争力的一个评比,认为银行的竞争力表现在3个方面,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这个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仅仅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的表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多维的,表现在一个银行了解、尊重、吸引客户的能力;体现在产品研发上,能不能根据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体现在服务细节上,到银行排长队就是服务细节问题,有没有一个银行能在这方面做出特色呢;体现在成本控制上,产品都一样,我的成本低,我就有竞争力;体现在风险管控上,银行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技能就是管理风险,同样在做,有的银行就能把风险管控住,现在的利差都是一样的,有的银行只要把风险控制住,只要风险比别人低,肯定比别人赚钱,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出来了;体现在硬件系统上,招商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上的体现就是硬件系统好;体现在人员素质上,人总要受文化的熏陶,银行的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也很重要,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企业文化上。
工商银行的两大股东:财政部、汇金公司
2、正式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的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和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托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在香港成立了工商东亚和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成为其全资银行,并更名为华比银行。当年末工银亚洲总资产为993亿港元,实现账面利润7.6亿港元,按总资产排序在香港银行业中升至第6位。
全面的电子银行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先进的科技应用水平
数据集中工程、全功能银行系统和数据仓库三大科技项目,是工商银行搭建国际先进水平金融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人才兴行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后新的发展战略的重点。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于2000年11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总行直属部门。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中式大型电子数据处理中心之一。
2、时政:工银金融租赁公司正式成立——我国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11月28日成立工行的战略合作者——高盛集团客服电话——95588央行加息 共12次,2007年内6次。央行: 中国需适度微调货币政策/谨慎使用利率控制通胀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总量的货币政策应当谨慎使用,应该更多地采用结构性的政策。股票募集发行的顺序排列……
二、专业知识奥运的口号_“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弗新事件什么是利息,什么是GDP之类的问题~当然还有关于工行的在哪里上市之类的问题。
第五篇:伊利核心竞争力分析.
伊利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伊利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浅析
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手工坊的的地方小厂,经过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近百亿的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目前伊利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乳制品行业的一艘巨型航母,2010年世界乳制品中伊利排名第17位,目前伊利是国内乳制品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健全的乳业领军者。伊利在短短的发展的时期中,创造出了属于每一个伊利人的传奇,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细细思索下来可以归结以下几点。一. 强占优质奶源,确保产品质量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倒下了不仅仅是一个乳制品的巨头,同时也使整个乳制品整个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社会信任危机,各大中小乳制品企业无一在这一事件中独善其身,使每一个企业的老总的深深的认识到产品质量的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控制奶制品的质量就要从源头做起。
尽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整个乳制品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生存与发展危机,并同样处于世界经济寒流的大潮中,但这并未影响到伊利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乳制品企业的坚挺前行。伊利集团在2005年的时刻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率先开展了织网计划,抢先一步抢占了中国三大黄金奶源基地。同时伊利已经建立了呼包、京津唐、东北为主的三大奶源基地,同时开辟了内蒙古锡盟、赤峰和山东、山西、西安、沈阳等新的奶源基地,拥有优质牧场200个,可控良种奶牛超过200万头。形成了纵横数千公里的奶牛产业带,并且逐步从过去分散饲养到集中资源规模化、产业化。
同时在生产经营上伊利集团拥有着优质的奶源,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会进行质量监控,把好每一道关卡,与联想服务器一起打造放心奶。在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研发新技术,打造绿色产业链。
控制奶源,并且对奶源基地进行合理科学布局,为伊利冲击全国市场,提供坚强的后盾,国际的先进的设备为伊利乳制品的质量保驾护航,这是任何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同时伊利采取的公司+奶牛战略,也极大的削弱的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进而进一步降低伊利乳制品的山品生产成本,进而使伊利在对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二. 品牌价值 2008年可以说是乳制品行业一个黑暗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伴随着国内对乳制品的不信任,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中也开始注重乳制品的品牌,产地进行关注,消费者的选择倾向也开始偏向于国外知名品牌,国内大企业知名品牌,规模小实力薄弱的地方性区域性的乳制品企业成为本次事件的最大受害者,被国内大型的乳制品企业远远摔在其后,伊利蒙牛成为本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分别成为国内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知名品牌。
伊利的品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工作之上,依靠真情的付出渗透到消费者心里,在伊利眼里品牌战不是空间战,而是持久战,强大的品牌根植于优秀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品质中。继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惟一乳制品赞助商之后,伊利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又经过极其严格的考核之后,被内蒙古“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和新疆“学生饮用奶计划”锁定为惟一专供乳制品企业,并正式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惟一一家符合世博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经过奥运世博会的赞助,伊利集团旗下的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伊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升了伊利集团在激烈的乳制品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 完善的销售渠道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制品企业,如果不能快速的将产品流进消费者市场,那么恐怖的产能将会成为企业的噩梦,伊利在2006年就在全国开展了“织网计划”,率先完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成为第一家真正拥有能力同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被商务部推荐加入到“万村千乡”活动中,覆盖农家店近25万个。2009年,伊利再创新渠道模式,与中国石油便利店进行销售旗下产品。
覆盖全国市场的销售网络,增强了伊利集团产品转换成流通资金的能力,源源不断的资金回流,又会迅速转变成为生产力,成为产品进入消费者市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伊利带来绵绵不断的价值。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早在2005年,伊利的掌舵人潘刚即前瞻性地意识到,在乳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要提升企业执行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除了必须实施极度精细的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因此,伊利在中国企业中率先提出“快乐工作”的理念,并且建立起健全绩效评估系统、关键岗位继任计划。推进明确用人标准、用人机制,塑造健康用人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9年夏季,潘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员工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战略规划,并在企业内部推广十大项、三十余小项“关爱员工系列措施”,具体包括:薪资、福利、晋升、培训、住房、爱心救助、员工沟通渠道、文体娱乐、生活工作环境、外派员工及大龄青年等诸多方面,至此,伊利关爱员工的福利项目达到了60多项。
事实上,伊利一直以来都将员工视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奶粉危机”事件后,伊利是业内为数不多没有减员、降薪的企业。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伊利是行业内福利好、流失率低的企业。2009年,在乳品行业快速恢复,伊利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伊利投入1亿多元用于普调全体员工的薪资待遇。进入2010年,伊利集团又出台了新的员工薪资提升计划,计划再次投入1亿多元用于整体员工的薪资提升,这相当于所有伊利员工的薪资平均上调了30%—40%。
伊利在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带领下,不仅仅消耗的是企业有形的物质资源,同时也为企业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无形财富。正是这种无形的财富,将伊利人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伊犁人的神话。伊利传奇已经上演了将近30年,伊利人相信他们仍在创造着这个传奇。
伊利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伊利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