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标准的分级、编号和性质
我国标准的分级、编号和性质
1.1 标准的分级
所谓标准分级,就是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适用的标准。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审查批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布。
(2)行业标准:是指为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行业标准在相应国家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计划根据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和下达,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编号和发布。协会标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标准化体系结构转化的方向。工程建设行业化协会标准可视同行业标准。
(3)地方标准:是指为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和卫生要求而制定的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地方标准自行废止。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计划、统一审批、统一发布、统一管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应报国务院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和管理。企业的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日内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2 标准的编号
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用“国标”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和“B”表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三部分构成。行业标准代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目前,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已批准发布了几十个行业标准代号。
地方标准的代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再加斜线、顺序号和年号共四部分组成。
企业标准由企业标准代号“Q/”、企业代号、顺序号和年号组成。企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组成。顺序号和年号与国家标准相同。
1.3 标准的性质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同时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可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 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全文强制形式; 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条文强制形式。
所谓推荐性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又称自愿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推荐性标准,但任何单位都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这类标准,不承担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然而,一经接受采用,或各方面商定同意纳入商品、经济合同之中,就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各方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2.1 定义
2.1.1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
2.1.2 国外先进标准是指未经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区域性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中的先进标准。
2.2 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关系 2.2.1 国际标准的特点
(1)国际标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协调一致的产物,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一项标准中的单项指标可能反映了国际水平,但综合指标并不一定是最高水平。(2)国际标准的适用范围广,能为大多数国家或团体、企业所接受。国际标准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仲裁国际贸易纠纷的技术依据。
(3)国际标准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技术领域,因此具有世界代表性。2.2.2 国外先进标准的特点
(1)国外先进标准,主要是由拥有雄厚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水平的某区域、团体、国家、公司或企业制定的。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2)国外先进标准的适用范围比国际标准小得多,因为受到局部地区的限制。(3)多数国外先进标准为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可以促使我国某些产品和技术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2.3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关系
国际标准主要是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等,可以说是一种普及;国外先进标准主要是产品质量标准,可以说是一种提高。采用国际标准是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才能达到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因此,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参见第一篇第一节8.3)
2.3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和表示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是指将国际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并按我国标准审批发布程序审批发布。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在引言中一定要说明采用的程度。
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我国标准,在引言中可不写出采用程度,仅在必要时在附加说明中写出采用的国外标准编号及采用程度。
依据我国标准与被采用的国际标准之间技术内容和编写方法差异的大小,采用程度分为:(1)等同采用(idt)国际标准是指技术内容完全相同,不作或稍作编辑性修改。(2)等效采用(eqv)国际标准是指技术内容只有小的差异,编写上不完全相同。(3)非等效采用(neq)国际标准是指技术内容根据我国实际,作了某些变动,但性能和质量水平与被采用的国际标准相当,在通用互换、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4)修改采用(mod)国际标准是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修改采用不包括只保留国际标准中少量或者不重要的条款的情况。修改采用时,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文本结构上应当对应,只有在不影响与国际标准的内容和文本结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才允许改变文本结构。材料标准和检测知识的应用
材料员在建筑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使用过程中会涉及到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这些性能指标又通过标准、合同等形式提出。为了保证材料质量,便于对材料供应商管理,材料员必须熟悉建筑材料产品标准和建筑施工验收规范,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合理地对材料进行管理,做到物尽其用,提高物资管理水平,降低材料成本。
材料的检测首先必须明确其执行的标准,否则,将无法判断材料是否合格。同时还必须了解建筑材料使用的有关技术发展政策,不用明令禁止使用的淘汰产品,尽量避免使用技术落后的限制使用的材料,大力推广符合技术发展政策的新技术、新材料。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能够合理解读产品标准和检验报告,这是材料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3.1 产品标准
材料员在采购材料前应了解并确定产品执行的标准,然后再签订材料采购合同。材料的技术指标也能在工程建设施工验收规范中找到,但工程建设施工验收规范中往往仅列出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一般不规定材料的试验方法和合格评定程序。仅作为工程建设施工的基本要求,性能指标往往低于产品标准,也不具备材料验收的全部要素,一般不能作为施工现场材料验收的依据。对执行不同的产品标准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筑材料执行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3.1.1 标准的合法性
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首先必须确认标准现行有效,避免执行已被新版标准替代的或已废止的标准,同时,也要避免执行批准、发布后尚未实施的标准和标准的送审稿、报批稿。执行企业标准的,除了确认标准现行有效外,还必须确认标准经过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看标准上是否有备案编号和备案机构的印章。3.1.2 标准的适用范围
每个产品都有一个适用范围,是否适合工程的需要。特别是执行企业标准时必须确认产品执行的标准是和工程建设所需材料相一致。有的建筑材料同一材料名称不同的规格型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采用的标准也不相同。有一些企业标准给产品起了个非常动听的商品名称,其实质仅是一种达不到相应推荐性标准的产品。3.1.3 标准的技术要求
产品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必须满足工程建设施工验收规范中所列出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企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项目设置应合理,指标值应能满足使用要求。标准的技术要求并非越高越好,标准也不存在好坏,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技术指标项目设置过多、指标值过高,必然增加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也会较高。3.1.4 标准的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不同、试验条件不同或试样制备的要求不同将给试验带来不同的结果,在标准中应选用公认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当有多种试验方法同时并用时,应选用能使同类的不同产品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否则应当对新方法进行验证。一些企业标准中自搞一套试验方法或试验条件,则其中就可能有猫腻。3.1.5 标准的检验规则与判定规则
检验规则,建筑材料一般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其中包括:组批规则、抽样规则、检验分类、检验项目等,要合理的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既能反映材料质量又可以节约检验成本。因此,既要防止过分强调增加出厂检验项目,又要防止重要指标的漏检。判定规则是合格评定的内容,在抽样检验中根据不同的产品合理确定检验水平(IL)、合格质量水平(AQL)和抽样方案类型,使材料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2 基础标准和相关标准
材料员不但应当熟悉产品标准,还要熟悉基础标准和相关标准。在产品标准以外还有一些基础标准,如:GB/T 221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GB/T 700碳素结构钢、GB/T 8075混凝土外加剂定义、分类、命名与术语。产品违反了这些基础标准同样属于不合格品,另外产品标准中还引用了大量试验方法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材料员也必须熟悉掌握。
对执行企业标准的建筑材料,材料员必须了解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和相关标准,并对其进行论证,只有确认其满足需求,才能签定采购合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一般能较全面反映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合格评定规则,可以直接用作材料采购的依据。在材料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执行的标准号,对于标准中有产品分类、分等或多种规格的,应当明确采购的材料类别、规格和等级,避免合同纠纷。3.3 检验报告
明确材料标准后,依据标准对材料进行检验,是确认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检验结果以检验报告的形式体现,所以说正确解读检验报告是有效控制材料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检验报告: 3.3.1 检验机构的法律地位
对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应当了解检验机构是否具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资格,也就是必须通过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即计量认证,通过计量认证的机构检验报告封面上显著位置应当标有CMA计量认证标志,并有计量认证编号。应该指出的是计量认证是针对产品或检测项目的,在确认标志的同时还必须核对经计量认证的产品和检测项目,防止检测机构超范围进行检测。材料生产企业一般只能对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检测,只有通过计量认证后才具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资格。检验报告上还可能标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可标志和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志等。这些标志的真伪和经计量认证的产品和检测项目可以在相关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网站上查询。
3.3.2 检验类别
检验类别表示检验的种类,常见的有:监督抽样检验、委托抽样检验、送样检验等。监督抽样检验是指由政府质量管理行政部门依据产品质量法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而进行的抽样检验;委托抽样检验是指受材料生产商、供应商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而进行的抽样检验;送样检验是指由委托检验者自行选取的样品进行的检验。抽样检验一般都在一定批量的产品中,根据预先规定的抽样规则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样本的检验结果来代表该批产品的质量情况。而送样检验结果只能代表所送样品的质量情况,一般检验机构只对来样负责。
根据产品的特点,检验又可分为:
出厂检验(常规检验、交收检验、交付检验)、质量一致性检验、型式检验、定型检验、鉴定检验、首件检验等。建筑材料一般采取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出厂检验是检验产品的部分主要指标,对每一批产品都必须进行检验,作为产品出厂的依据。型式检验检验产品的全部技术指标,由于型式检验成本较高、检测设备要求较高,所以产品标准中对性能比较稳定、检验成本较高、检测设备投资高的检验项目,允许以一次检验结果来代表稳定生产时的一段时间该项目的质量。具体代表时间间隔根据产品性质和检验项目性质由产品标准规定。因此,材料员在订购材料时要求供应商提供型式检验周期以内的型式检验报告;在材料交付时还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同批号的产品出厂检验报告。
3.3.3 检验结果和结论
拿到检验报告,首先,要检查报告是否齐全,一般检验报告上都有页码,同时检验单位盖有检验章和各页的骑缝章。一份检验报告各页组成一个文件,取其中的一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其次,要检查报告里是否包含标准所规定的每个检验项目和其他强制性标准所规定的检验项目,当一项产品检验由几份报告组成时所取的试样必须是同一批号,检验报告上每个检验项目给出的检验结果(包括多次抽样)经按预先规定的综合判定原则判定为合格时,才能认为该批产品合格。再次,要注意给出的单位和标准上的单位是否一致;检验依据和综合判定原则是否合理并符合预先的约定;检验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主要检验设备是否满足标准要求;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是否合理。
第二篇:我国标准的分级
我国标准的分级
【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 更新时间:07-12-05 】【 点击次数:113 次 】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是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国家标准一经发布,与其重复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应废止,国家标准是四级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国家标准的内容包括:
(1)互换配合、通用技术语言要求;
(2)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
(3)基本原料、材料的技术要求;
(4)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
(5)通用试验、检验方法;
(6)通用和管理技术要求;
(7)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要求;
(8)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工程建设、药品、食品卫生、兽药、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分别由国务院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草拟、审批;其编号、发布办法由国务院标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
第三篇:园林绿化分级标准
园林绿化分级标准
一、公园的分级
根据公园的性质、服务半径、功能要求、设施及内容,可分为三级。
1、一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的为一级公园。①面积10公顷以上或年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
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具有多功能的设备设施,或特色功能,为全市服务。
③绿化面积优良,绿地率不少于70%。
④公园内的树林、花坛、草地得到了精心养护,养护水平高。⑤专类公园(儿童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雕塑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均归属一级公园范畴(专类公园不受面积和游客量的限制)。
2、二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为二级公园。①面积3~9.9公顷,或年游客量30万人次以上。
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较好的服务与游乐设施,功能比较齐全,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
③绿化面貌良好、整洁,绿地率不少于70%。
④公园内树木、花坛、草地得到良好的养护管理,绿化效果好。
3、三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为三级公园。①面积在2.9公顷以下或年游客量29万人次以下。
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尚有一定的服务设施和常规的儿童活动器械,一般为附近居民区内的服务。③绿化面貌较好,绿地率不少于70%。
④公园内树木、花坛、草地养护管理一般,绿化效果尚好。
二、街道绿地的分级
根据街道绿地所处区域,服务半径、功能,可分为三级。
1、一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①一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快速路、主干道(含道路两侧)、车站、码头、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及市级政治、文化、游览、商务中心四周的绿地和小游园。
②绿化面貌优良,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建筑小品、雕塑、喷泉、山石等,具有景观特色。
③花卉植物(含装饰性的色叶植物)种植面积一般不低于总面积的8%。
2、二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①二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次干道两侧绿地,区级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旁的绿地。
②绿化面貌良好,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小品。
③花卉植物(含装饰性色叶植物)种植面积一般不低于总面积的5%。
3、三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①三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的支路和街坊路两侧绿地。②绿化面貌较好,有座椅等基本的休闲设施。③适当点缀花卉植物。
三、高架桥道路绿化的界定 高架桥两侧悬挂绿化及桥荫下的地面绿化。高架道路地面绿化属二级街道绿化范围。
四、行道树的分级
根据行道树种植的区域位置、规格、品种,可分为三级。
1、一级行道树的标准: ①在主干道种植的乔木。
②根据道路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树种,规格要一致。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8cm,车行道边种植落叶乔木必须有3~4根一级分枝,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
③行道树品种有特色,景观效果好。
2、二级行道树的标准: ①在次干道边种植的乔木。
②根据道路功能,选择树种,规格基本一致,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8cm,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③行道树品种较有特色,景观效果较好。
3、三级行道树的标准:
①在支路和街坊道路种植的乔木。
②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6cm,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③行道树景观一般。
第四篇:N0-N1分级标准
N4 专家护士
理论与技能丰富,能运用革新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切实有效护理 研究+专科护理
N3
精通护士
理论与技能较丰富,能迅速准确分析处理预测病情变化,有领导能力 教学+重症患者护理
N2
称职护士
熟练掌握多种技能,可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重症患者护理
N1
初级护士
有一定经验,可独立按常规工作 一般病人护理
N0
新手护士
刚毕业护士,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观察病人、收集数据、做出方案 0级到1级培训内容 基础技术/理论/护理记录 护理法律 分析处理问题
质量管理(管理概念)
1级到2级培训内容
重症护理、护理法规、分析处理问题(案例分析)质量管理(质量标准)2级到3级培训内容 护理教学 危机处理
分析处理问题(个案报告)
3级到4级培训内容 护理管理 护理研究
分析处理问题(行政查房)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晋级条件(0-1)
教育训练15%:进阶自学N1,质量课程2h,全院在职8h,专科训练5h,科室在职9h 书写能力20%:书写读书报告≥60分平时考核50%:≥75分 笔试15%:≥60分 临床:一般管理
行政:参与病房物资管理
晋级条件(1-2)
教育训练15%:进阶自学N2,质量课程N2,全院在职8h,专科训练6h,科室在职5h,循证护理1h 书写能力20%:案例分析报告≥60分
护士长审核平时考核50%:≥75分 笔试15%:≥60分
临床:疑难重症护理100人/年 行政:参与病房质量管理
晋级条件(2-3)
教育训练15%:进阶自学N3,质量课程N3,全院在职8h,专科在职8h,,循证护理1h 书写能力20%:案例分析报告≥60分
护士长审核平时考核50%:≥75分 笔试15%:≥60分
临床:疑难重症护理100人/年 行政:参与病房质量管理
第五篇:高空作业标准分级
高空作业标准分级 2007年8月7日
本标准为高处作业的基础标准,是高处作业时采取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和加强劳动安全科学管理的依据。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高处作业。1 基本定义 1.1 高处作业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
1.2 坠落高度基准面
通过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高度基准面。1.3 最低坠落着落点
在作业位置可能坠落到的最低点,称为该作业位置的最低坠落着落点*。1.4 高处作业高度
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 其可能坠落范围半径R,根据高度h不同分别是: 当高度h为2--5m时,半径R为2m; 当高度h为5m以上至15m时,半径R为3m; 当高度h为15m以上至30m时,半径R为4m; 当高度h为30m以上时,半径R为5m。高度h为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
2 高处作业的级别
2.1 高处作业高度在2--5m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2.2 高处作业高度在5m以上至15m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2.3 高处作业高度在15m以上至30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2.4 高处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3 高处作业的种类和特殊高处作业的类别
3.1 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3.2 特殊高处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3.2.1 在阵风风力六级(风速10.8m/s)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强风高处作业。3.2.2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异温高处作业。3.2.3 降雪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雪天高处作业。3.2.4 降雨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雨天高处作业。
3.2.5 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夜间高处作业。3.2.6 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带电高处作业。3.2.7 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悬空高处作业 3.2.8 对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进行抢救的高处作业,称为抢救高处作业。3.3 一般高处作业系指除特殊高处作业以外的高处作业。
4 标记
高处作业的分级,以级别、类别和种类标记。一般高处作业标记时,写明级别和种类;特殊高处作业标记时,写明级别和类别,种类可省略不写。
例1:三级,一般高处作业;
例2:一级,强风高处作业;
例3:二级,异温、悬空高处作业。